明清以來美洲糧食作物經濟地理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中國社會科學博士後文庫
ISBN13:978752270091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李昕升
出版日:2022/10/01
裝訂/頁數:平裝/214頁
商品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玉米、番薯在南方山區推廣最快的階段,之後才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發揮了巨大功用,在南方平原地帶,則一直建樹不多;最終在南方形成了西部山區玉米種植帶和東南丘陵番薯種植帶,雖有交匯,分庭抗禮,邊界在湖廣、廣西。北方玉米、番薯推廣更晚,光緒以降的清末民國時期才有較大發展,最終奠定了一般糧食作物的地位,然地位仍並無二者在南方山區之地位,玉米勝於番薯,尤其在春麥區番薯幾無蹤跡,玉米在北方山區值得一書,在平原也有所發展,在總產量上得以超越南方。美洲作物推廣作為技術革新之一,是由人口增長決定,不能倒因為果。實際上美洲糧食作物價值凸顯的時間在19世紀中期之後,且主要在山區緩解人口壓力。玉米恐怕並非“可以解釋(清代)人口增長的23%”,至遲在19世紀中期,玉米、番薯提供人均糧食佔有量43.83市斤、供養2473~2798萬人。至少太平天國(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壓力並非源自美洲作物,即美洲作物不是刺激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就全國而言美洲作物發揮更大功用的時間在近代以來,已經錯過了人口激增的階段。依然是傳統糧食作物在中國人口增長的問題上居功至偉。也證明,博賽拉普的反馬爾薩斯理論,人口壓力決定食物生產,更加符合傳統中國國情。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