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自由的時間之維: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導讀(簡體書)
滿額折

自由的時間之維: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導讀(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緒論部分介紹了柏格森的生平與思想體系,以及《時間與自由意志》跟柏格森其他五部主要著作之間的關係。接下來重點對《時間與自由意志》中涉及的三個問題進行了闡釋:廣度與強度之間的關係、空間與時間之間的關係、寄生自我與基本自我之間的關係。柏格森認為,廣度適用於外物,強度適用於人的心理;空間在於廣度,而時間在於強度;空間化的自我是社會化的寄生自我,時間化的自我則是個性化的基本自我,只有當寄生自我符合基本自我時,人才是自由的。但自由不可被定義,因為定義是空間化的,一旦用空間與廣度來定義自由,自由就僵死了。《時間與自由意志》中的自由理論是柏格森倫理學思想的根基,後來在晚年著作《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中,柏格森將其發展為“開放道德”理論,思想出現了重大升華。

作者簡介

朱鵬飛,1969年生,浙江工商大學中文系教授。畢業於浙江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博士,專業方向文藝基礎理論、美學。博士論文題為《柏格森生命哲學美學思想研究》,畢業後從事柏格森專門研究長達二十年。曾在《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文藝理論與批評》等雜志發表關於柏格森生命哲學美學思想研究論文十余篇。出版有《直覺生命的綿延——柏格森生命哲學美學思想研究》《梁啟超與柏格森》。

名人/編輯推薦

  • 只有進入經典名著,才有機會真正生活在歷史裡,歷史也才真正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裡,未來也才向我們走來。
  • 這些生命美學經典名著是亙古以來的生命省察的繼續。在它們問世和思想的年代,屬於它們的時代可能還沒有到來。它們殺死了上帝,但卻並非惡魔;它們阻擊了理性,但也並非另類。它們都是偶像破壞者,但是破壞的目的卻並不是希圖讓自己成為新的偶像。它們無非當時的最最真實的思想,也無非新時代的早產兒。

目次

緒論 柏格森的生平與思想體系

第一節 柏格森的生平

第二節 柏格森的思想體系

1.以“綿延”與“直覺”為核心的生命哲學美學思想體系

2.兩大核心觀念:生成與體驗

3.生命哲學美學集大成者

第三節 《時間與自由意志》與柏格森其他著作的關係

1.柏格森的六本著作

2.作為柏格森思想體系樞紐的《時間與自由意志》

第一章 心理狀態的強度詳釋

第一節 什麼是廣度與強度·直覺的引入

第二節 兩種不同強度:根深的心理狀態、使用肌肉的努力

第三節 心理強度的變化

第四節 思想延展一:“美在綿延說”

第五節 思想延展二:審美的最高境界是使人獲得道德自由

第二章 意識狀態的眾多性詳釋

第一節 數目是空間並排置列且單一性的

第二節 區分兩種眾多性:空間與時間

第三節 純一綿延與純綿延的差別

第四節 基本自我與寄生自我

第五節 思想延展一:生命與綿延

第六節 思想延展二:本能與直覺

第三章 意識狀態的組織詳釋

第一節 動力論與機械論的分野

第二節 聯想派的錯誤與自由意志之源

第三節 自由意志不可被決定

第四節 自由不可被界說

第五節 思想延展一:柏格森的自由觀

第六節 思想延展二:從“封閉道德”到“開放道德”

第七節 思想延展三:神秘主義與“博愛”…………………………… 118

第四章 結論詳釋…………………………………………………… 125

第一節 全書結論………………………………………………………… 125

第二節 《時間與自由意志》作為聯結紐帶…………………………… 126

第五章 結語………………………………………………………………… 130

第一節 “柏格森熱”消失的原因……………………………………… 130

第二節 柏格森的歷史貢獻……………………………………………… 132

書摘/試閱

緒論 柏格森的生平與思想體系

 

第一節 柏格森的生平

 

1859年10月18日,一個猶太裔小生命在巴黎誕生。他就是日後在歐洲哲學界風靡一時的著名生命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這一年是哲學史上不平常的一年,不僅僅因為柏格森來到人世,還因為另兩位大哲學家也呱呱墜地,一個是先柏格森半年出生的胡塞爾,一個是兩天後大西洋彼岸出生的杜威。

柏格森出生的時代與他日後的學術成長,顯然有莫大的關聯。當他年滿周歲的時候,生命哲學美學的第一位先驅者叔本華剛剛去世,這時狄爾泰也已經在著手撰寫那部標志著其體驗觀萌芽的《施萊爾馬赫傳》了。狄爾泰與柏格森同為生命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倡的“體驗說”,表明傳統理性主義認識論已經在當時的歐洲哲學界受到質疑。柏格森出生兩年之前,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出版,並招致了一場有礙風化的訴訟案。波德萊爾出版了著名的詩集《惡之花》,這本詩集被認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該書使波德萊爾提出的“以丑為美”“從惡中發掘美”的丑美說在藝術界轟動一時。在這樣的時代哲學、文化背景下,我們很能理解,柏格森為什麼那麼偶然又是必然地走上了日後的徹底反絕對理性主義哲學的道路。

1859年還有一個很大的巧合,這一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書中公開宣揚進化論,而這一年出生的柏格森,成名以後的代表作正是《創造進化論》,這部名著被學術界普遍認為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有莫大的關聯。

這是一個非理性主義思潮與進化論思想開始風起云涌的時代,傳統絕對理性主義哲學已經開始受到非理性主義哲學與尚“變”思潮的強力挑戰。

童年的柏格森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父親是一位富有的波蘭猶太家族後代,彈得一手好鋼琴,有極好的音樂素養;母親也出身於一個猶太家庭,祖籍英國,性情溫和善良,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位虔誠的猶太教徒。父母親對柏格森日後學術成長的影響是很大的,一直到柏格森生命的晚年,這種影響仍然不斷顯現。柏格森1932年發表的最後一本專著《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對道德與宗教問題做出了獨到的解釋,而對宗教問題的執迷,不能不說和柏格森的童年生活有很大的關聯。那時候,母親每天早上、下午和晚上都要祈禱,唱“巴比倫之囚”的哀歌和對耶和華的贊美詩,而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奧林匹斯山上眾神的故事,更成了柏格森早期啟蒙教育的一部分。幾十年以後,當柏格森試圖解決“封閉道德”與“開放道德”難題時,他想到了宗教,想到了宗教中極具獻身精神的“神秘體驗”,並將這種無法言說的“神秘體驗”看成是解決道德問題的良藥。此外,父親的影響也能從柏格森的作品中找到痕跡,比如柏格森在探討直覺問題時,常常喜歡以音樂作比,探討“開放道德”時,也以音樂情感的影響力作例證,並試圖證明,“開放道德”不像“封閉道德”那樣通過義務、責任、理性來強制人,而是通過抱負與情感來影響人。抱負與義務是不同的,後者通過理智來強化人的道德行為,而前者則通過情感對人產生影響。情感之具有強制力,正如音樂不通過理性而同樣對人具有某種影響力,從而對人形成強制一樣。

柏格森四歲的時候,隨著父母親開始了一段時期的輾轉遷徙生活。先是到了瑞士的日內瓦,住在一條叫作“哲學家大道”的街上。不知這條街和柏格森日後的成名道路是否有關聯,但街道本身是和柏格森有一些關聯的,很多年以後,當柏格森再次回到這條街道上,他已經是蜚聲世界的大哲學家了。過了兩年,也就是柏格森六歲的時候,全家又搬到了北歐的某個國家居住。直到七歲,全家才又遷回巴黎,兩年後,柏格森開始了他的正式讀書生涯。他的小學和中學教育是在1868年到1877年間完成的。

讀書期間,柏格森過人的天賦和思維的敏捷展露無遺,獲獎成為輕而易舉的事。九歲時,他就得到了波拿巴皇家中學的獎學金,1875年,獲得法國全國中學生拉丁文演說第一名,英語第一名,地理和宇宙志的第二名。1876年,又在全國中學生分科競賽中獲得法語作文第一名,數學第一名。1877年,再次在全國競賽中獲得基礎數學、宇宙志和力學考試第一名。更讓人刮目相看的是,在柏格森18歲那年,中學生活快要結束的時候,他應征了一道數學題的解答,並因此獲得一筆可觀的獎金。不久,這篇應征的數學論文刊登在頗有學術權威的《數學年報》上。而《數學年報》發表一位中學生的論文,這是破天荒的事,在當時引起了學術界、教育界甚至是政界的轟動。大家認為柏格森是一位數學天才,將來在這方面一定大有作為,但即將跨進大學之門的柏格森卻出人意料地棄理從文,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

大學期間有兩個人物對柏格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個是法國教育家和哲學家布特魯,當時的布特魯剛三十出頭,風華正茂,對新事物有敏銳的視角。他不滿意於正在法國興盛一時的孔德實證主義,也對黑格爾主義和經驗主義持反對態度,在他眼裡,這些都是僵化的決定論,而某種學說是否可以很好地解釋世界,不在於它能夠從總的方面來考察事物,而在於它應該能夠在細節中把握真實。所以,人類自由的現實性來自我們是否能清楚地看到無機物與有機物、動物生活與人類生活以及現在與未來之間的那種顯而易見的連續性。布特魯這種強調以內心的自由創造來衝破獨斷論的哲學觀點,無疑對柏格森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另一個對柏格森產生影響的是英國實證主義者斯賓塞。斯賓塞雖然是一位機械主義者,信奉機械的“力”對於世界的推動作用,但他的機械進化論思想被柏格森有選擇地吸收。在斯賓塞看來,萬物的基礎是“力”,一切運動變化皆由於“力”的作用而成,由於“力”恒久存在,所以進化也必然是恒久、普遍的。他還把人的心理變化歸結為“神經推動力”和“暗中抵抗的感覺”,試圖用“力”學模式來解釋複雜的心理活動。斯賓塞的機械進化論對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學說有很大的影響,柏格森在談到創立自己的學說時,就坦陳這是把早年受到的斯賓塞的機械論學說完全“翻轉過來”的結果。因此,“打一個不妥切的比方,斯賓塞對柏格森的影響,猶如黑格爾對馬克思的影響。”柏格森在後來的《時間與自由意志》一書中,就直接引用過斯賓塞的觀點,斯賓塞認為美的動作只是因為“節省力氣”而已,柏格森則把這種機械論解釋推進了一步,認為美不只是源於輕快,還來自我們對它的同情。因此,綿延著的直覺而不是機械性質的力,給我們帶來了美感。

大學畢業以後,柏格森來到法國北部城市昂熱的一所公立中學任教。在這裡,他的演講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這個曾經拿過全國中學生競賽拉丁文演講與英語演講雙料第一名的天才演講家,通過講臺這個特殊的地方,在向人們傳授哲學知識的同時,大量表達自己的哲學見解。1882年8月3日,柏格森為全校的教師和學生們作了一場專題演講,題目是“專門論”。他提出了這樣一個核心觀點:如果只是對事物的某一個局部有精細的研究,而不能把握全體的話,那麼,這不是真正的智能。這個觀點讓我們想起了布特魯,這位反獨斷論,因而提倡在細節中把握真實的學者,顯然對柏格森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過柏格森比他更進了一步,在柏格森眼裡,生動鮮活的細節確實需要把握,不過一個建立在細節基礎上的整體更加重要。他舉例說,我們在解剖學中應用顯微鏡,確實能把細胞體的每一個部分都辨認得絲毫無遺。但是,我們究竟觀察的是什麼東西呢?在顯微鏡下是看不出來的,我們必須丟下顯微鏡,用肉眼來看,才能發現,哦,原來這是一只丑惡的蜘蛛的腳。因此,他認為,“人如果只是掌握某一門的技藝,而其余的一切都沒有發展,那麼,他就不可能具有認識事物整體面貌的精神能力。這好比是一位精美的音樂家,雖然常常能在一般的樂隊中顯示出才華,但是,讓他一個人獨奏而沒有陪襯的話,他恐怕未必能獲得成功。”

這次演講引起強烈反響,柏格森為此得到一筆不錯的獎金。

在昂熱的中學教授兩年哲學之後,柏格森轉往另一個城市克萊蒙菲朗,繼續他的中學教員生涯。在克萊蒙菲朗生活的五年時間,柏格森開始著手撰寫他的博士論文,同時一如既往地進行自己最擅長的演講。這些演講顯示了柏格森哲學思想的形成過程,比如1886年他作了七場大的演講,分別是“物——機械論定理批判”、“心——唯物論批判”、“康德上帝存在之證據的說明及批判”、“至善與時中”、“亞裡士多德及其在科學上的影響”、“馬勒伯朗士的哲學”和“斯賓諾莎的《倫理學》批判”。這些演講表明,柏格森正試圖通過廣泛閱讀古今哲學名著,從中批判地吸收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並構建一個有別於傳統機械論、唯物論與理性主義的新的哲學系統。因此,這段時期是柏格森哲學思想的重要形成期。

1884年柏格森在當地作了一場生動有趣的演講,演講前報紙刊登的廣告稱,柏格森演講的主題是:“論笑——我們所笑者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而笑?”這個題目實在具有很大的誘惑力,演講之前觀眾都興致勃勃,爭相入座。許多得不到座位的人被迫回家,紛紛抱怨主辦者選定的場地太小。這場演講如很多其他演講一樣,獲得巨大成功。“他似乎事先不加準備般地衝口而出,但卻自成文章。他能將籌中線索潛藏於心,不為觀眾所覺,及其終場,欲觀眾如何便如何。”這場演講的文本,報紙並沒有刊載,但應該就是柏格森十多年後即1900年出版的《笑——論滑稽的意義》這本重要美學專著的最初雛形。

1888年,柏格森接到重返巴黎到中學任教的通知書。起初在羅林中學,後來轉到巴黎的昂利第四中學執教。這時柏格森已經小有名氣了,許多人慕名前來聽他的哲學課,其中不少學生後來成為有名的學者和思想家。但授課之余,柏格森仍然集中精力完成他的博士論文的最後部分。

1888年2月,博士論文《論意識的直接材料》終於完成,共十多萬字。柏格森把這篇文章連同另一篇關於亞裡士多德的論文,提交給巴黎大學,申請博士學位。他的主要觀點是:我們生存的世界是時刻綿延的,在綿延中,沒有絕對相同的因素,因此,綿延的未來是無法預知的。相比之下,空間則是數量的、同質的、靜態的,各部分之間是同一的,因此,空間可以被預知。生活在綿延中的我們是自由的,但在空間中的行為則是機械的、被動的,因而,空間中的活動完全忽略了我們的自由。然而不幸的是,以往的科學思維模式卻習慣於把動態的、內在的綿延靜態化、空間化。這樣,人就只是被看作一架複雜的機器,僅僅為思想和行動而活著。

1889年春天,柏格森成功地通過了巴黎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論文《論意識的直接材料》(Essai sur les Données Immediates de la Conscience)也於同年出版。二十一年後,該書在法國已經出到第7版,英譯本也在英國問世了,書名改成《時間與自由意志》(Time and Free Will)。由於英語在世界各地廣泛的影響,因此今天我們在國內書店見到的中文版《時間與自由意志》,就是根據英譯本翻譯的。

博士論文的出版,標志著柏格森哲學思想的初步形成。

1891年,32歲的柏格森與路易·紐伯惹小姐結婚。新娘紐伯惹是法國現代著名作家普魯斯特的表妹。一年多後,他們生下了一個女兒,名叫珍娜·柏格森。這個可愛的小女孩很可惜天生失聰,但柏格森仍然深愛著她,他甚至給了女兒很多特權,比如小珍娜可以不必敲門就進入柏格森的書房。婚後生活的幸福讓柏格森更加勤奮,五年之後,即1896年,他又出版了一本重要的著作《材料與記憶》(Matière et mémoire)。這本書十分晦澀難懂,當時的評論家稱,這是柏格森著作中最難懂、最重要,也是最完善的一本。不過這本極難懂的書並不像同樣難懂的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那樣運氣。康德的書在出版三年之後,終於因一位略看懂了些的讀者的小冊子介紹,而引起世人關注,並成為經典之作;但柏格森的《材料與記憶》雖然同樣難懂,卻沒有獲得那樣高的地位,至今我們大多數人都因為《創造進化論》或者《時間與自由意志》而知道柏格森,只有那些試圖進行更深入研究的人,才會“硬起頭皮”啃這本並不如前兩本書那麼著名的《材料與記憶》。

《材料與記憶》的主旨,是論證心靈和身體、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在柏格森看來,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不是把物質看作第一性就是把精神看作第一性,因而都是片面的,因為物質和精神作為兩種實在,是互相統一的,而統一的交叉點,就是記憶。柏格森論證說,人的意識的核心部分是純粹記憶,它與純粹感覺不同,比如關於背誦詩歌的記憶,後者只是記住了詩歌的字詞,而前者卻包含以前讀這首詩的情感和感想等。因此,純粹感覺關涉到事物的實在物質屬性,而純粹記憶則是潛伏的,是與物質絕不相干的精神活動。純粹記憶與純粹感覺的對立,表現了精神和物質的對立,不過,在人的意識活動中,二者又是統一的,這是一個由純粹記憶到記憶形象再到知覺的過程,而在知覺之中,既包含純粹感覺,又包含純粹記憶。於是,知覺將精神與物質統一在了一起。《材料與記憶》出版以後,柏格森的名聲迅速上升。

1896年,柏格森接到法蘭西公學的聘書,邀請他去那裡講學。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學校,建校已有366個年頭,直屬法國JYB。每星期五下午,柏格森都照例去法蘭西公學演講,而每每總會造成現場的擁堵,能容納2000人的教室,也顯得太小,許多不能提前進場的人因為無法擠進,只好掃興而歸。在法蘭西公學授課的幾年時間,為柏格森日後的成名積累了巨大的社會資本。雖然在這之前他曾遭受不小的挫折,因為從1894年開始,他兩次申請去曾授予他博士學位的巴黎大學講課,但都遭到了拒絕。最後母校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在柏格森第二次遭到拒絕之後,當即給他下了聘書,才為柏格森挽回一點面子。

1900年,巴黎召開首屆國際哲學大會。這時的柏格森在法國已經名聲顯赫,作為法國代表,他在大會上作了題為“關於我們的因果關係法則的信念的心理學來源”的報告。據說這是柏格森短篇文章中最有價值的,可惜由於日後未能出版,所以我們對它的內容不得而知。不過演講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憑著柏格森卓越的演講才能,加上那些新奇的思想,各國哲學家都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柏格森的聲譽越過國界,傳遍歐洲、大洋彼岸,一直傳到正渴求學習西方思想的中國。

歷史在進入20世紀初的時候,為柏格森哲學的興盛帶來了機會。一方面反實證主義思潮漸漸興起,孔德的實證主義試圖通過科學的發展達到資本主義範圍內的不斷進步,因此對理性持信任態度,但是,這種對理性的盲目推崇,越來越受到思想界的質疑。法國哲學家富耶就認為,科學蠶食了太多的地盤,現在應該奪回這些地盤,給人的精神世界安家。德國哲學家狄爾泰也指責孔德等人為了適應自然科學的觀念和方法,而任意肢解、刪改歷史,這是錯誤的,應該深入到理性背後,去探索那些非理性的精神世界,才能對歷史有正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當時的歐洲正興起一股“世紀末”思潮,人們在“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的過程中,深感社會矛盾的加劇和形勢的動蕩不安,嚴酷的現實打破了依靠理性的力量確立起來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信條。特別在法國青年中,對未來的幻滅感和對前途的迷惘感更加嚴重,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義和到1882年為止的182次罷工,都讓他們的思想中出現了傳統理性主義無法填補的空白。這時候,柏格森的哲學正好滿足了他們要求從占優勢地位的實證主義中擺脫出來,跳出理性主義樊籬的願望。“由於柏格森把法國青年們探索非理性世界的迷惘感轉化為哲學觀念,因而他在法蘭西公學的演講使得那麼多的大學生為之傾倒,成了‘世紀末’思潮在法國的哲學代表。”

1904年,柏格森參加了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二次世界哲學大會,會上宣讀了題為“腦髓與思想:一個哲學的錯覺”的論文。這次會議的地點選得實在是很巧妙,因為日內瓦是柏格森兒時曾居住過的城市,那時他作為一個天真兒童住在“哲學家大道”上,如今作為擁有世界聲譽的哲學家,他又回到日內瓦,而且恰巧又被安排住在“哲學家大道”上。也許上帝都垂青柏格森吧。這次大會之後,1911年4月,柏格森又在義大利波倫亞參加了第四次國際哲學大會,會上作了題為“哲學的直覺”的演說。這篇演說辭被人稱為柏格森1903年發表的《形而上學導言》的姊妹篇。《形而上學導言》被它的英譯者稱為:“凡想全面闡述柏格森先生的哲學的人,……這篇論文是不可不讀的。”作為姊妹篇,《哲學的直覺》當然也同樣引人注目,因為它是對柏格森最有名的哲學著作《創造進化論》的補充。《創造進化論》出版於1907年,隨後開始出現“柏格森熱”。為此,柏格森於1914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第二年起成為終身院士。遺憾的是,1925年他突發癱瘓症,只好辭去國際聯盟知識合作委員會主席等職務,此後也不再參加國際哲學論壇。

《創造進化論》出版以後,柏格森聲譽日增,在國外的影響也日益擴大。其中,在英國這個“第二故鄉”,柏格森更是聲名鵲起。英國是柏格森母親的祖籍所在國,在某種程度上,柏格森也可以算是英國的後裔。

1911年5月,柏格森前往英國歷史最悠久的牛津大學演講,題為“變化的知覺”,演講之後,牛津大學授予他理學博士學位。5月29日,柏格森又前往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講學,作了題為“生命和意識”的演講。1911年10月,他再次應邀來到英國,在倫敦大學作了題為“靈魂的性質”的演講,連續四天,聽眾數以千計,《泰晤士報》摘要發表了他的演講,一時間,柏格森的名字迅速傳遍英倫三島。

在英國聲望的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對柏格森學說的各種熱議。1901年,《論意識的直接材料》已經被譯成英文,而《材料與記憶》和《創造進化論》也於 1911年在英國翻譯出版。支持柏格森學說的學者不少,比如20世紀初在英國小有名望的新實在論哲學家亞歷山大,就自稱他的學說受柏格森影響極大,他創立了“層創進化論”,層創的動力叫作“尼沙斯”(Nisus),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賀麟評價“尼沙斯”是“一種相當於柏格森‘生命衝動’的澎湃上騰的力量”。另一位英國哲學大師懷特海,提出用“有機體論”代替機械論,他自己認為,“有機體論”是對柏格森哲學的繼承與發展,雖然他批評柏格森對機械論的妥協讓人不滿意,但懷特海對柏格森的欽佩之情並未因此減少。

然而柏格森在英國遭遇了一個最大的批判者,他就是懷特海的學生,曾與懷特海一起合著過《數學原理》的羅素。

羅素對柏格森所舉的“理智就像電影攝影機一樣對現實進行歪曲”的例子很不以為然,於是曾表示終身不看電影的羅素,破天荒地走進了電影院。看完電影,羅素得出結論說:“每一事物都不是一個單純固定的實體,而其實是許多實體的系列。這許多實體互相在時間上連續後,每一實體都僅僅經歷一極短時間。”即是說,電影膠片反映的是真實過程,理智能把握實在。羅素這種與柏格森大相徑庭的觀點,在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就已經表露出來。1911年,柏格森來到英國,參加英國哲學學會的一個討論會,會上羅素宣讀了《論普遍與特殊的關係》的論文,柏格森對此表示驚異,認為羅素應該證明的是特殊的存在,而不是普遍的存在。時年39歲的羅素並未被如日中天的柏格森說服,相反,他在自己著的《西方哲學史》中對柏格森大加鞭撻,認為柏格森“並不給自己的意見提出理由,而是依賴這些意見固有的魅力和一手極好的文筆的動人力量。他像做廣告的人一樣,依賴鮮明生動、變化多端的說法,依賴對許多隱晦事實的表面解釋”。這樣,“像柏格森的哲學這樣一種反理智哲學的一個惡果是,……這種哲學便寧可喜歡壞思考而不喜歡好思考,斷言一切暫時困難都是不可解決的,而把一切愚蠢的錯誤都看作顯示理智的破產和直覺的勝利。”羅素到中國來講學時,聽說有人也想邀請柏格森,極力反對說,柏格森的聲名是靠騙巴黎的時髦婦人得來的,在哲學上毫無建樹,你們為什麼要請他來?

雖然受到羅素的攻擊,但柏格森在英國的聲望並沒有降低,一些團體也樂於請他去做代言人。當時,一個叫作“大不列顛心靈研究會”的團體邀請柏格森當會長,柏格森欣然接受,並於1913年5月28日作了任職演講。雖然這個團體充滿了反科學的宗教氣息,而且其中不乏一批鄙視科學、醉心於神學的老頑固,但這並沒有對柏格森造成多大負面影響。一年以後,蘇格蘭的許多大學邀請柏格森主持春秋兩季的吉德福講座,這年春天,柏格森在愛丁頓大學連續作了十一次演講,總題目為“人格問題”。可惜秋季的演講不得不取消了,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已經籠罩在歐洲上空。

除了在英國的影響,柏格森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有學術知音,譬如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士。詹姆士對柏格森著作評價很高,他曾說自己生平有兩大快事,一件是在晚年能看到日本打敗俄國,另一件就是能讀到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自從1908年初次見到柏格森開始,他就一直對柏格森的思想表示理解和嘆服。在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學院講課期間,詹姆士稱,柏格森對理智主義的批判,是他在哲學上的最大貢獻,從此理智主義終結,再也沒有恢復的希望。而作為友情回報,柏格森也於1911年為詹姆士的名著《實用主義》法文版寫了長篇序言。

可惜當柏格森兩年後來美國講學時,詹姆士已經去世了。邀請柏格森前來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在這裡,柏格森作了兩場演講,題目是“精神與自由”和“哲學的方法”。這兩次演講很合美國聽眾的胃口,因為柏格森的觀點與正風靡美國的實用主義有諸多相通之處。會場聽眾踴躍,掌聲四起。而當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館長道森·約翰斯頓當面向他贈送一本題為“亨利·柏格森書目提要”的新書時,柏格森更是激動萬分。這本由著名哲學家杜威教授撰寫的書,表明柏格森的著作已經開始在美國產生廣泛的影響。其實,到1912年止,有關研究柏格森的論著,僅美國、德國和瑞典三國各地圖書館所藏的,就達417種。而柏格森的著作,此時也已被廣泛地翻譯成英文、德文、匈牙利文、丹麥文、瑞典文、俄文、波蘭文等多種文字。尤其是英文和瑞典文,柏格森的重要著作都已有了譯本。英文譯本使柏格森具有了更廣泛的國際影響,而瑞典文譯本則為日後柏格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柏格森的推崇總是和對他的批判夾雜在一起。當柏格森熱潮波及到俄國的時候,他遭到了無情的批判。普列漢諾夫在讀完布爾加柯夫翻譯的俄文《創造進化論》之後,發表論文稱,柏格森就像古希臘那些詭辯家一樣,把自己錯誤的思想,運用驚人的技巧表現出來,但是,“他的非常精巧的邏輯操演的正面效果是很小的。甚至可以說:凡是柏格森企圖用新的觀點來觀察形而上學和知識論的根本問題的地方,這個效果就是一個負數。”因此,普列漢諾夫的結論是:“柏格森經過自己的唯物主義的遠航回到唯心主義的港口。”除了普列漢諾夫,列寧對柏格森也有過研究,並在《哲學筆記》中摘錄了一些評價柏格森的詞句。比如他摘錄了讓·謝貢的一段話,謝貢指出,柏格森哲學是“現代化反動思潮”的一種,有著“神秘主義”傾向。此外,列寧還在阿·萊伊的《現代哲學》一書上作的批注中,關於柏格森的評價寫了“注意”字樣,指出萊伊的“整個這本書就是把唯物主義肆無忌憚地庸俗化的榜樣”,因為這些批評柏格森的內容雖有追求唯物主義的意願,但卻對思想體系不作具體分析。這樣看來,讓·謝貢對柏格森的評價似乎要中肯一些,而且正如他所言,柏格森二十年後出版的《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一書,就力捧“神秘主義”。而這種傾向,讓·謝貢早在1912年就指出來了。

1914年開始,柏格森不再擔任法蘭西公學的實際教學任務,1915年他又辭去了擔任十四年之久的道德與政治科學學院主席職務。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開始,柏格森毫不猶豫地放下書本和筆,為法國戰爭的勝利而擔負起外交使命。

他先後出使西班牙和美國,爭取到西班牙和美國政府的支持,特別是力促美國參戰,最終使協約國取得戰爭的勝利。德軍1918年11月11日的投降,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早在戰前,柏格森在世界上的聲望就持續上升。1912年,英國皇家文藝協會會員安德魯·朗教授,聯合其他一些英國文學家,向瑞典文學院推薦柏格森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瑞典文學院於是委托兩位著名北歐哲學家哈林教授和諾爾斯特雷姆教授,撰寫關於柏格森作品的評審意見。可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被迫停頒,關於柏格森獲獎的資格審查也擱置下來。

戰後關於柏格森獲獎的事又提上日程。1921年,被自己的同胞、法國著名作家法朗士擊敗以後,柏格森六年內沒有再獲得提名。1927年,眾多法國名流,包括前任總理以及詩人、小說家、歷史學家等,再次推薦柏格森。當時競爭力最強的有三位候選人,除了柏格森,另兩位分別是挪威女作家溫塞特和德國作家托馬斯·曼。評審過程中,有人對柏格森的思想和作品提出了異議,比如認為柏格森對於道德學說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個批評讓柏格森一直耿耿於懷,所以,晚年他堅持寫了《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來回敬對於他的批評。最終,經過激烈的角逐,柏格森終於成為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惜時年68歲的他,三年前就得了癱瘓症,只能坐在椅子上,無法行走了。最後法國駐瑞典大使代替柏格森出席授獎儀式,並領取了獎金。當1928年歲末,法國政府的幾輛小車來到柏格森門前,為他送上諾貝爾獎金時,柏格森已經連邁出門檻的能力也喪失了,夫人代替丈夫接受了獎金。

病魔折磨下的柏格森,此時並沒有停止寫作。他還有最後一本重要的著作沒有完成。癱瘓的柏格森請家人用繩子牢牢地把自己系在椅子上,這樣,他麻木的身軀就不會從椅子上跌倒下來。艱難的寫作又持續了四年,終於在1932年,這本花費他十載心血的《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問世。這時柏格森僵硬的右手已經很不聽使喚,一天寫上的字十分有限,每寫幾個字就要停頓好一會,搓揉一陣麻木的手指,再繼續寫作。直到後來,幾乎已經寫不動字了。

《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是柏格森很重要的一本著作,其重要性不亞於《時間與自由意志》和《材料與記憶》,它們與《創造進化論》一起,成為柏格森最具分量的四本名著。這本書同時彌補了柏格森哲學體系的缺陷,最終使哲學、倫理學與美學思想構成一個整體。從這個角度來看,《笑與滑稽》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因為它是柏格森唯一一部專門的美學著作。

1937年,79歲的柏格森躺在病床上已經很多年了,自感來日無多的柏格森立下遺囑,其中有一條明確的禁令:嚴禁後人出版未經他同意出版的著作。這條禁令顯示了柏格森一貫嚴謹的學術風格,他是不願意讓後人讀到他自己認為不成熟的著作的。所以,迄今為止,柏格森公開出版的書並不多,讓我們在研究他的思想體系時,只能通過仔細推敲,來構造他的那些著作之間的內在聯繫。

1940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入侵者扶植起來的法國傀儡政府,通過一項反猶太人法令,根據這項法令,每個猶太人必須進行登記。由於對柏格森的聲望有所顧忌,傀儡政府為他提供了登記豁免權。但堅強的柏格森對法西斯的施舍並不領情,衰老不堪、奄奄一息的他從病床上掙扎起來,在家人的扶持下站進了猶太人登記行列。這一舉動加劇了病情惡化,不多久,1941年1月4日,柏格森躺在病床上,與世長辭了。喪禮很簡單,沒有正式致悼詞的人,也沒有隆重龐大的送葬隊伍。幾天後,法國思想界、知識界的一些人士,陸續來到柏格森的墓地,默默地向他表達自己的敬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柏格森熱”雖然開始漸漸消退,但柏格森的影響卻是長期的。1961年法國大學的入學試卷中,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試卷引用了柏格森的論點,柏格森在法國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除了在哲學領域的影響,柏格森的思想在文學藝術界的影響也很深遠。西方現代派藝術家認為世界是丑惡的,已經失去理性,因此崇尚非理性的直覺,與柏格森學說的廣泛流傳有著莫大的關聯。美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巴雷特說:“柏格森這個人物是無法從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任何歷史線索中抹掉的。沒有柏格森,存在主義者搞出一套哲學來的那個境界就不會達到當時達到的那個樣子。”另一位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作為柏格森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任教時的學生,在高師寫的第一篇論文就以“綿延”為題,並說讀了柏格森的有關著作之後,感覺到哲學真了不起,發誓做一個真理追求者。此外,柏格森的直覺理論,無疑對西方許多文學流派,如意識流文學、荒誕派戲劇、超現實主義等,從近代向現代轉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柏格森對現代科學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科學哲學家波普致力於發現科學中的非理性因素,並稱:“我的觀點可以這樣表達,一切科學發現都包含著非理性因素,或柏格森的創造的直覺。”耗散結構理論創立者普裡高津也認為,柏格森的時間理論擊中了經典物理學的局限性,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它有助於我們把科學當作一個整體來進行評判。

雖然柏格森也有一些堅定的批判者,比如法國學者猶連·本達,曾寫過兩本著作《柏格森主義或流動性的哲學》和《動人的哲學》批判他,羅素更是視柏格森哲學為欺騙巴黎上流社會那些貴婦人的美麗說辭,天主教徒馬利坦也不遺余力地批判柏格森的哲學和上帝觀,但是,這位曾影響世界哲學界長達幾十年的哲人,正如他的生命哲學提出的最基本原則一樣,仍然在當代西方社會思潮中綿延著自己的生命。他的思想並沒有被某個學者完整繼承,而是成為一些思想碎片,在存在主義以及現代派藝術等流派中得以保存下來,並在科學主義日益對人文主義形成擠壓的今天,在人類逐漸被物化的當代背景下,更加顯現出它的獨特價值。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