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簡體書)
滿額折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簡體書)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簡體書)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簡體書)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張居正是一個聲名顯赫的歷史文化名人。他在明朝萬歷年間領導的改革,雷厲風行,大刀闊斧,一舉扭轉了持續走下坡路的頹廢政局,功勛卓著,彪炳史冊。這是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他的了解。他死後,皇帝翻臉不認人,說他“專權亂政”“謀國不忠”,甚至想對他“斫棺戮尸”。政治嗅覺特別靈敏的官僚隨聲附和,乘機落井下石。

為大明王朝鞠躬盡瘁的一代名臣,從高聳的云端跌落下來,竟然成了社稷罪人,這是為什麼?背後究竟有什麼玄機?明史大家樊樹志先生帶您探索問題的答案。


作者簡介

樊樹志,復旦大學教授。代表著作有:《明史十二講》(2021)、《重寫晚明史:王朝的末路》(2019)、《重寫晚明史:內憂與外患》(2019)、《重寫晚明史:新政與盛世》(2018)、《重寫晚明史:朝廷與黨爭》(2018)、《晚明大變局》(2015)、《明代文人的命運》(2013)、《明史講稿》(2012)、《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2007)、《國史十六講》(2006)、《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2005)、《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2004)、《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國史概要》(1998)、《崇禎傳》(1997)、《萬歷傳》(1993,2020)、《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0)、《中國封建土地關係發展史》(1988)等。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晚明大變局》入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新華網、新浪網等二十余家媒體2015年度好書。


名人/編輯推薦

☆名家力作。樊樹志教授詳細解讀萬歷首輔張居正與萬歷皇帝之間的微妙關係,破解張居正死後何以招致萬歷皇帝清算的歷史謎團。

☆大眾筆法。本書寫作深入淺出,運用大眾歷史筆法,淺白曉暢地講述萬歷年間朝野紛爭。作者尤擅長在細節中呈現歷史人物的性格,抽絲剝繭,環環相扣,讀起來扣人心弦。

☆直筆書寫。本書堅持直筆書寫的優良歷史傳統,強調作為政治人物的張居正,既是一個改革家,也是一個政客。以往人們出於對他的崇敬,諱言其政客的一面,其實是大可不必的。否則就不可能復原一個真實的張居正。改革家和政客,是他的兩面,忽視了其中任何一面,對他的認識都是片面的。

☆讀史益智。歷史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歷史人物的興衰起伏為我們理解現實提供很好的參照。樊樹志教授讀史閱世,見解深刻,讓我們在對歷史人物的熟悉和同情之中獲得智性的陶冶。


引言

張居正,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聲名顯赫的歷史文化名人。他所進行的改革,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由於得到了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全力支持,成效卓著,一舉扭轉了持續走下坡路的頹靡政局,而彪炳於史冊。

這是人們通常對他的了解。

人們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環節:他死後,皇帝翻臉不認人,說他“專權亂政”“謀國不忠”,甚至想對他“斫棺戮尸”。政治嗅覺特別靈敏的官僚隨聲附和,乘機落井下石,誣蔑張居正“殘害忠良,荼毒海內”,揚言:“即斫棺戮尸尚有余罪。”

為大明王朝鞠躬盡瘁的一代名臣,從高聳的云端跌落下來,竟然成了社稷罪人,這是為什麼?背後究竟有什麼玄機?

——“威權震主,禍萌驂乘。”

這八個字是當時人提供的答案,言簡意賅,揭示了張居正悲劇的根源,在於他顯赫的權勢,與皇帝的容忍度之間的矛盾,在那種體制下,是難以調和的。任何一個皇帝,都不能容忍首席大臣凌駕於他之上,讓他感受到震懾。因此“禍萌驂乘”便不可避免。

然而,這畢竟令人遺憾,留下的刻骨銘心的感嘆,引起了人們紛紜的議論。

甚至對他有所非議的異端思想家李贄,也為之憤憤不平,說:“江陵(指張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後之辱。”稱讚張居正是“宰相之杰”,對於他死後遭到政治性凌辱,耿耿於懷,流露出正直人士對張居正的懷念,對朝廷的不滿。值得注意的是,李贄說這話的時候,萬歷皇帝正在紫禁城的龍椅上親操政柄,他發表這樣的意見,是需要一點勇氣的。人們在欣賞李贄凜然氣節的同時,也可以察覺到當時輿論界心目中的張居正,必有過人之處,令人難以忘懷。

自從20世紀中葉傳記文學家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問世以來,書中的主角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歷史學家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的中文版,自1982年至今暢銷不衰。他以獨特的視角,流暢的文筆,重新解讀這一段歷史,用“世間已無張居正”這樣的標題,來抒發他對張居正別具一格的評價,引起了讀者廣泛的興趣,以及多種多樣的評論。看來,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多側面的張居正及其時代,至今依然是大家關注的話題。

筆者把題目定為“張居正與萬歷皇帝”,原因就在於此。

張居正在萬歷元年(1573)至萬歷十年(1582)擔任內閣首輔,得到皇太后李氏與小皇帝朱翊鈞的充分授權,以及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密切配合,得以“代帝攝政”。憑借這樣的特殊身份,他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雷厲風行,勢不可擋。當時人把這種久違了的政局,稱之為“朝下令而夕奉行”“中外淬礪,莫敢有偷心”。真所謂“言必信,行必果”,絲毫不拖泥帶水,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因此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改變了嘉靖以來政局頹靡、財政虧空、邊防廢弛的局面,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扭轉了大明王朝不斷下滑的頹勢,締造了萬歷時期最為富庶強盛的一段輝煌,這就是張居正改革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原因。

改革與改革家,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這或許是現今人們依然對張居正懷有興趣的原因所在吧!如果我們放寬歷史的視野,把張居正與歷史上的改革家加以比較,姑且不論吳起、商鞅,即以王莽、王安石為例,他們改革所取得的成效,都難以與張居正比肩。

這是什麼原因,確實值得深長思之。

日本東洋史學先驅內藤湖南在京都大學上課時,講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自古以來中國的歷史家,都認為實行《周禮》毫無任何價值,而最近讀了一些社會主義書籍的人,則對它實施的一些社會政策的做法表示欣賞。但這兩者都不符合事實。《周禮》中的政治,是根據當時的理想而制定的……應用《周禮》第一個失敗者是王莽,第二個失敗者是王安石。”

有意思的是,張居正沒有重復王莽、王安石的改革模式,這是很值得注意的新動向。

張居正是科舉正途出身,從秀才、舉人直至進士,並且在儒學氣息極為濃厚的翰林院工作多年,受儒術的熏陶是毋容置疑的。但是,他並不沉迷於經學。他深知,社會的弊端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要想撥亂反正,挽狂瀾於既倒,儒術和經學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必須用法家理論和權謀下一劑猛藥。

張居正深諳法家真諦,把它用儒術加以緣飾,運用起來得心應手,他特別強調“綜核名實,信賞必罰”這一法家名言,在施政時堅定不移地予以貫徹。他在與同僚議論治國理念時指出,自己開始執政之前,“國威未振,人有侮心”,因此必須推行法治,依法治國。他是這樣表達的:“一切付之於大公,虛心鑒物,正己肅下。法所宜加,貴近不宥;才有可用,孤遠不遺。務在強公室、杜私門、省議論、核名實,以尊主庇民,率作興事。”

張居正的立身處事,充分顯示了上述風格。他自詡為“非常磊落奇偉之士”,不願意“徇匹夫之小節”,因為他有更大的抱負——“慨然以天下為己任”,所以他可以做到“嫌怨有所弗避,勞瘁有所弗辭”。為了依法治國,一定要做到“虛心鑒物,正己肅下”,目的是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法之必行”“言之必效”“朝下令而夕奉行”。這種說一不二、令行禁止的風格,這種綜核名實、信賞必罰的風格,體現著崇尚“霸道”(而非“王道”)的法家精神。

正因為如此,張居正身上少有儒家溫、良、恭、儉、讓的氣質,少有仁恕的精神,事事處處都是咄咄逼人,慣用嚴刑峻法,講究權術與謀略,甚至在權力斗爭中堂而皇之地玩弄陰謀詭計,手法十分老練圓熟,可以置臉面於不顧,可以對言官的彈劾、輿論的非難熟視無睹。

所以在後人的眼中,作為政治人物的張居正,既是一個改革家,也是一個政客。以往人們出於對他的崇敬,諱言其政客的一面,其實是大可不必的。否則就不可能復原一個真實的張居正。改革家和政客,一身而二任,是他的兩面,忽視了其中任何一面,對他的認識都是片面的。《明神宗實錄》對他的蓋棺論定,就注意到他的兩面,一方面肯定他的政績:“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綜名實,清郵傳,核地畝。”另一方面指出他的過失:“褊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倚信佞幸。”這前面所說的十八個字,概括了他作為改革家的事功;後面所說的十六個字,正是他作為政客的本性使然。為了奪取內閣首輔的交椅,他可以不擇手段,與太監頭子馮保聯手,心狠手辣地整垮高拱,進而對其施加政治迫害。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他可以為所欲為,甚至可以置倫理道德、社會輿論於不顧。他的悲劇,或許與此不無關係吧!

著名的清官海瑞,並非張居正的“同黨”,恰恰相反,他對張居正政見多所非議。但是,他對張居正的評價是公正的,對他死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不僅自己身敗名裂,而且連累家屬,情狀慘不忍睹——而感慨系之。海瑞總結其中的緣由,說了一句極富洞察力的話:張居正“工於謀國,而拙於謀身”。所謂“工於謀國”,當然是指張居正十年如一日地全身心投入政治改革,力挽狂瀾,成效顯著。所謂“拙於謀身”,就意味深長多了,既是說他無所顧忌地推行改革,樹敵過多,結怨甚深,沒有處理好與同僚、下屬的關係;更是說他得到太后與皇帝的充分信任,在權力達到巔峰狀態時,過於肆無忌憚,而不知收斂,忘乎所以地自詡:“我非相,乃攝也。”這在帝制時代是有“僭越”嫌疑的,也就是所謂“威權震主”。無怪乎《明實錄》在為他“蓋棺論定”時,寫下了發人深省的一句話:“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

“威權震主,禍萌驂乘”這八個字,就是張居正悲劇的根源。無論功勛多麼卓著的首席大臣,在皇帝眼裡不過是“臣子”而已,絕對不能“僭越”,使皇帝感受到震懾。張居正如此精明強幹的政治家,居然對於這個關鍵有所疏忽,忘乎所以,難怪海瑞要說他“工於謀國,而拙於謀身”了。

這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歷史話題。

讀者諸君欲知其詳,請聽筆者細細道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張居正。


目次

引言

一 初涉政壇的張居正

1.家世與科舉

2.彷徨於政壇高層的權力爭鬥

3.恩師徐階的虛與委蛇

二 嚴嵩倒臺

1.嚴嵩何許人也

2.對嚴嵩形形色色的彈劾

3.嚴氏父子的下場

4.海瑞罵皇帝

三 逢迎於徐階、高拱之間

1.張居正重回官場

2.徐階主政

3.隆慶時期的內閣紛爭——張居正的《陳六事疏》

四 權力博弈:附保逐拱

1.隆慶皇帝的去世

2.馮保其人其事

3.顧命大臣內訌

4.高拱與馮保斗法

5.高拱的垮臺——“回籍閑住”

五 “王大臣案”的陰謀與是非

1.圖謀行刺皇帝的“王大臣”

2.株連高拱的密謀

3.陰謀的破產

六 代帝攝政的首輔與帝師

1.小皇帝朱翊鈞

2.“元輔張先生”

3.慈聖皇太后李氏

七 萬歷新政:改革與逆流

1.改革的前奏

2.萬歷新政的漸次展開

3.“不許別創書院”——矯枉過正的改革

4.怨聲甚囂塵上

5.傅應禎、劉臺的反對聲浪

八 “奪情”風波的前前後後

1.張居正九年考滿

2.“奪情”的臺前幕後

3.圍繞“奪情”的風波——彈劾與廷杖

4.輿論的反響

5.彈劾與廷杖的再現

九 改革向縱深發展

1.“不加賦而上用足”

2.清丈田糧——丈量耕地與清理賦稅

3.一條鞭法——賦稅與徭役的貨幣化

十 皇帝的大婚與張居正的“歸葬”

1.大婚的吉期

2.皇帝的婚禮與太后的慈諭

3.張居正的“歸葬”

4.“惴惴之心無一日不臨於淵谷”

十一 張居正之死與馮保的垮臺

1.張居正的病情

2.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

3.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垮臺

十二 對張居正的清算

1.政治形勢的劇變——彈劾張居正的洶涌浪潮

2.為劉臺平反

3.遼王案與張居正

4.張居正的抄家厄運

5.張居正的悲劇——“威權震主,禍萌驂乘”


書摘/試閱

張居正的抄家厄運

素有斂財癖好的神宗皇帝朱翊鈞,看到了“金寶萬計,悉入居正府”,喜出望外,以為抓住了查抄張居正家產的把柄。他對馮保、張居正的家產早就垂涎欲滴,抄沒了馮保的家產,就想對張府動手,苦於抓不住把柄。現在終於可以大張旗鼓地動手了,所以迅速作出反應,萬歷十二年(1584)四月,他發出一道很長的聖旨。

他在聖旨中說:張居正侵盜遼王府的金銀財寶,他的父親墳墓建造在遼王陵寢園地內,掘毀他人墳墓,罪孽深重。你們這些地方官為何都不加追究?現在特派司禮監太監張誠、刑部侍郎丘橓、給事中楊王相、錦衣衛都指揮曹應魁,前往荊州,會同湖廣巡撫、巡按,對照遼王次妃奏疏提及的王府倉基、房屋、湖池、洲田以及其他財產,全部查抄充公,變賣成銀子上繳朝廷。遼王次妃奏疏提及的金銀寶玩等物,務必徹底查明,全部押解朝廷。如果有官員敢於透露消息、容忍隱藏、包庇回護,一概逮捕嚴懲。同時將遼王被廢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報告朝廷,重新定奪。

這道聖旨表面看來語氣平靜,理由充分,目的在於清查張府霸占遼王府財產的情況,全部充公上繳朝廷。但是在表面的平靜之下,隱藏了一個嚴峻的政治問題——抄家。在當時的政治語境中,凡是實施抄家的物件,都是犯下嚴重罪行的官員,例如嚴嵩、馮保之類。雖然張居正已經死亡,但是抄家依然是針對他的一種追加處分。這毫無疑問是對張居正在政治上的徹底否定,其政治意義是遠遠大於經濟意義的。

查抄張府對當時與後世的影響而言,堪稱萬歷一朝四十多年中令人震驚的政治事件,標志著張居正從政治巔峰一下跌入萬丈深淵。促使皇帝對先前尊重備至的“元輔張先生”下手的原因也許很複雜,消除張居正“威權震主”的影響無疑是主要原因。早在一年以前,他看了大理寺(最高法院)送來的張居正親信遊七、馮昕在監獄中的供詞後,就下令剝奪他親自頒發給張居正的上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師等政治榮譽,並且把他的兒子革職為民,統統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采取的措施。然而人們無論如何沒有料到,事態竟會發展到“抄家”的地步。

皇帝關於查抄張府的聖旨在朝野上下引起巨大的震動。一些官員紛紛上疏希望皇帝冷靜、寬恕,不要對已故大學士張居正給予“抄家”的懲處。在這個當口,講這樣的話是要擔風險的。這和張居正在世時講些阿諛奉承的話,有天壤之別,那時是趨炎附勢,現在是逆流而動,沒有相當的膽識與魄力,是難以做到的。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趙錦,力排眾議,挺身為張居正講幾句公道話,實在是很不簡單。趙錦並不是張居正的親信嫡系,在萬歷初年對他的新政也有所非議,以為太過於“操切”。張居正知道後,授意言官彈劾他“講學談禪,妄議朝政”,迫使他辭官而去。如果為了泄私憤,趙景完全可以落井下石,報當年的“一箭之仇”。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出於公心,為皇帝分析利弊得失。

趙錦以監察機構主官特有的敏銳洞察力,認為對於內閣大臣這一級高官的抄家應該慎重,嘉靖年間對嚴嵩的抄家連累江西百姓的教訓值得記取。當時抄沒嚴府家產,預先估計的家產數字過於龐大,實際抄家時難以達到這一數字,主持抄家的官員唯恐給自己帶來不測之禍,只好“就地取材”,把附近百姓的財產拿來充數,這就是所謂“株連影捕,旁挖遠取”,抄家物資大半出於無辜平民。這在當時江西留下很大的後遺症。

他對張居正的家產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臣不敢說“一無所藏”,但是和馮保相比,不及萬分之一。追究他的罪狀已經很長時間了,他家即使有所“微藏”,早已分散藏匿了。何況,言官們出於人心憤恨,所揭露的事實常常講過頭。萬一再次重演查抄嚴府的悲劇,那麼對於湖廣的流毒將十倍於江西。

他還批評皇帝對張居正的懲罰過於嚴酷,必然使得今後的內閣大臣產生恐懼感,無所措手足,這是更為嚴重的政治後遺症。既然剝奪了他的政治榮譽和頭銜,他的子弟業已革職為民,這些懲罰

已經足夠顯示朝廷的威嚴了。無論張居正昔日如何擅權,如何操切,畢竟功大於過,斷斷不至於達到抄家的地步。他在奏疏最後寫道:“居正生平操切,壟斷富貴,決裂名教,故四方之怨歸,實未當有異志。且受先皇顧命,翊上衝齡,夙夜勤勞,中外寧謐,功惡可泯!惟陛下不忘蓋帷之義,所以光聖德、全國體。”希望皇帝顧全當年輔佐帷幄的情誼,不要做出有損國體的事情來。

皇帝根本聽不進去,居然聲稱:張居正辜負朕的恩眷,蔑視法紀,恣情妄為,甚至侵占王府的墳地、產業,怎麼可以姑息?你們這些大臣為什麼還要為他辯護?

清初歷史學家談遷在《國榷》中,記錄了趙錦的這份奏疏,給予肯定的評論,引用明末學者沈德符的話,來表明他對於清算張居正事件的批判態度。沈德符指出:張居正輔佐小皇帝,自以為有“不世之功”,得罪名教,應當由他自身擔當。張居正功罪約略相當,死後言官的譴責往往夸張失實。例如御史楊四知為了夸張他的貪贓,居然說張府有銀質火盆三百只,他的兒子打碎玉碗玉杯幾百只,這些細節有誰見到過?又說歸葬沿途,五步鑿一口水井,十步蓋一座亭子,顯然不合乎常理。退一步說,楊四知早就知道這些事實,為什麼不在張居正生前當面對質?

這段話不僅是在批評楊四知之流,而且也在諷刺翻臉不認人的皇帝。

然而,皇帝根本不在乎人們的諷刺,毅然下令刑部侍郎丘橓等前往荊州查抄張府家產。消息傳出後,皇帝的老師——侍講官於慎行寫信給丘橓,希望他手下留情。

於慎行和趙錦一樣,都算不上張居正的親信,當年“奪情起復”時,他和同僚們上疏反對。張居正當面責備他:我一向待你不薄,你為何也跟著起哄?於慎行從容回答:正因為張公待我不薄,才表示反對。張居正拂然離去,不久於慎行被迫辭職。張居正死後,他重新起用,得知查抄張府的消息,不記前嫌,講幾句公道話,實屬難能可貴。他寫給丘橓的信態度鮮明,說理充分,對官僚們的薄情寡義給予鞭辟入裡的批判,洋溢著一派凜然正氣。他的信,大意是這樣的:

第一,對於張居正應該有一個全面的評價。他說:張居正的始末已經人所共知,他耗盡精力與智能,為國家而勤勞,以及耍弄陰謀與權術,結怨於朝廷上下,這兩方面都能夠看到一個大概。在他掌握政權的時候,舉國上下爭先恐後為他歌功頌德,不敢批評他的過失。到了今天身敗名裂,舉國上下又爭先恐後聲討他的罪狀,不敢肯定他的功績。這兩種態度,都不合乎情理與事實。縱觀他的生平,顯赫的名聲與鮮為人知的殷實,以法治國與間或施以恩惠,兩方面兼而有之。

第二,對於他接受的賄賂要具體分析。他說,張居正對於納賄極為謹慎。有深交的親戚朋友的賄賂可以接受,陌路之人一概拒絕;債帥巨卿的賄賂可以接受,小官一概拒絕;能夠進入張府大門的親信的賄賂可以接受,不得其門而入的賄賂一概拒絕。因此,他的賄賂收入是有限的。

第三,關於他的家產要具體分析。他說,張居正以蓋世之功而自豪,頗為自律,不敢做誣鄙之事,並且期望兒子有傳世之業,不使他們交遊過濫。張府裡面專門從事開後門通路子的是奴仆總管之類的人。他的父親、兄弟在鄉裡居住,憑借權勢網羅一些錢財,如此而已。因此,荊州張府的財產也是有限的。

第四,抄家時請手下留情。張居正的太夫人(母親)年已八十,垂垂老矣,他的幾個兒子都是不涉世事的年輕書生,抄家之後,身無分文,必定落魄流離,沒有地方棲息。這是路人感到酸楚,士林為之傷心的事。希望抄家定罪以後,允許給幾間房子,一塊立錐之地,“使生者不至為欒郤之族,而死者不至為若敖之鬼”。

在當時形勢之下,敢於講這樣的公道話,與官方宣傳口徑格格不入,顯然要承擔極大的風險。於慎行之所以敢於這樣做,因為他沒有私心,不圖私利,這叫作“無私則無畏”。《明史》的《於慎行傳》,提及他給丘橓的書信,有八個字的評論:“詞極懇摯,時論韙之。”肯定他的情詞懇切、誠摯,得到輿論界的一致好評。

然而主持查抄荊州張府的刑部侍郎丘橓,一點都沒有接受老朋友於慎行的勸告和建議,以不折不扣執行皇帝聖旨為能事。在丘橓身上看不到儒家的仁義道德、溫良恭儉讓,完全是一副刑名師爺刀筆吏的模樣,當然其中不乏私人恩怨、假公濟私的成分。

丘橓,出身貧寒,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為官特立獨行,多次上疏抨擊朝政,言詞激切,無所顧忌,因此而罷官。萬歷初年,言官們極力推薦,張居正以為此人言行怪異,缺乏經國之大德,拒絕起用。張居正死後,才起用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以後又調任刑部侍郎。他對張居正有私人積怨,正好乘機報復泄憤,於慎行的勸告與建議只當耳旁風,不但不手下留情,而且超越抄家的權限肆意妄為。他還沒有趕到荊州,就命令地方官查封張府房門,登錄張府人口,一些躲避空房的老弱婦孺,來不及退出,門已封閉,十幾個人在裡面活活餓死。

在丘橓主持下的抄家,可謂錙銖必究,巨細無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