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寫作通識12講:送給學術小白的公開課(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302608240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大陸)
作者:蘇婧
出版日:2023/01/01
裝訂/頁數:平裝/160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本書秉承“無專業門檻,有學理深度”的理念,脫胎於作者在清華大學講授相關課程的教學經歷,是寫給學術小白、小萌新的一本通俗易懂的小書。本書包括12講,選題、文獻、思維、論證、結構、點睛、圖表、棱鏡、量表、修改與閱讀,這些都是學術性寫作的關鍵要素。每一講包括許多學生習作的片段,也設有啟發性的思考題目。這不是一本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的書籍,它的理念在於激活思維,能力塑造,以及讓讀者們真切的理解,大學通識的目標與價值,讓每位大學生都成為通識寫作的愛好者。
作者簡介
蘇婧,清華大學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教師,清華大學全球發展與健康傳播中心秘書長,開設“健康"、"報紙"、"恒河與長江"主題的寫作課;開設健康傳播專業課程、健康與公共衛生新聞采寫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課題一項,主研國家社科重大基金項目三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課題兩項,參與或負責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中國疾控中心委托的有關健康傳播、風險溝通、輿論引導的課題近百項。在Lancet,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等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三部,在《新聞與寫作》開設學術寫作系列專欄。
名人/編輯推薦
對標哈佛寫作課的新生寫作寶典
序
自序:你的寫作是誰教的?
2021年11月9日,天空湛藍。寫作課下課後,一位大一同學湊到講臺邊問我:“蘇老師,你的寫作是誰教的?”這個問題看似稀松平常,但仔細咂摸,卻耐人尋味。
對啊,親愛的讀者,你們的寫作是誰教的?盡管沒有人會反對將聽、說、讀、寫視為任何學生都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但事實上進入大學之後,百分之九十九的高校不會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寫作課程。然而,姑且不說畢業論文需要脫胎換骨地寫,內卷化的高校競爭環境也常常迫使學生在本科階段就要發表學術論文,研究生階段更是要求學生不攢夠幾篇像樣的S刊、C刊論文就無法順利畢業,甚至大大小小的專業課都要求學生寫上萬字的課程論文。一位在清華大學讀博士研究生的同學曾經苦惱地跟我說,她的論文不是被指導老師批評“選題不好”,就是被評審專家質疑“邏輯混亂”,或者是被授課老師簡單粗暴地打“B-”。但究竟什麼選題是好的、怎樣邏輯就不混亂、“B-”的文章問題在哪裡,卻從來沒有人真正告訴她。於是問題來了,如果不教的話,學生如何會寫?
作為一名講授寫作的老師,我捫心自問,我的寫作是誰教的呢?答案恐怕是自學。或者說,就是在一次次失敗後自己悟出的門道。我還清楚地記得本科論文寫作時的抓耳撓腮,也記得碩士論文寫作時的崩潰大哭,更記得博士論文寫作時大把大把掉下的頭髮和抽風一樣半夜來了靈感之後的奮筆疾書,以及花費了一整年時間寫作的英文稿件被編輯部返回大改時的無奈心酸。慶幸的是,我可能算是悟出門道的少數學生之一,於是才得以在學術界繼續茍延殘喘,日日苦心思考論文的創作。而更多的學生恐怕會是始終不得要領,甚至乾脆討厭學術寫作,這類人盡管逃離了學術圈,但在進入工作崗位後也依然總會在寫作與表達上摔跟頭、掉溝裡。所以,寫作必須要教,學生也必須要學,寫作是大學生和社會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明確了寫作必須要教,那兩個新的問題便接踵而至:為什麼通常大學不教寫作?寫作到底要如何教?第一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解。寫作說到底是一組能力而不是一套知識。然而,絕大多數高校本科階段的培養方案就是給學生們灌輸一整套專業的知識體系,而不是賦予一組能力——這通常會被理解為技校或者大專要做的事情。比如機械專業,同學們本科階段主要學什麼呢?當然是有關機械與製造的專業知識體系。他們一定都需要會焊接和維修電梯嗎?當然不用。寫作在大學被忽視,反映了大學教育的兩個典型現狀:以專業培養為主體、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這種培養模式曾經是奏效的,但也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弊端:一方面,信息社會知識爆炸,大學四年如果以知識傳授為重點,很可能的結果是四年之後或者最長十年之後,學生所學的知識就全部被淘汰了,大學約等於沒學。典型如新聞傳播專業,我本科階段學習的有關報紙的一整套知識如今幾乎都沒有了用武之地。唯有能力才是長遠的、可轉化的、可持續的。另一方面,跨專業的通識型人才越來越緊缺,很多專業領域都陷入了停滯不前、內部極卷的尷尬境地,唯有具備“跨、通、全”的學生甚至學科才有發展和出路。但學生們往往已經被塞在了本專業精細化的小格子裡,出不來、也不會出來了。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清華大學開啟了本科教育改革,書院制、寫作課是其中兩大亮點。書院建設初衷之一就是為了打破專業分工的壁壘,盡量讓學生更有韌性、彈力和活力;寫作課則被定位為通識基礎課,核心是能力培養,要求大一所有專業學生都必修。
但其實知識傳授簡單,能力培養很難。這就涉及第二個問題,寫作要如何教才算是好?巴金先生的“只有寫,才會寫”是一種玄之又玄的理念,只有怎樣地寫,才會怎樣地寫呢?很多學生都是直到做完博士畢業論文才意識到自己之前寫的都算是瞎寫、白寫。
有一學期課程過半,有位大一學生找我聊天,他說:“蘇老師,我的其他專業課老師的PPT一節課有百頁,您怎麼十頁都不到呢?”我笑著回答他:“你的觀察很仔細,你也發現了秘密,你離入門不遠了。”
既然寫作是能力培養而不是知識傳授,那自然不需要那麼多所謂的知識點和所謂的PPT。關於學術寫作,需要學生記住什麼是選題、什麼是文獻、什麼是論證嗎?當然不必要。但學生要提出有質量的選題,也要找到關鍵的文獻,還需要拿出有理有據的論證,所以寫作其實是一組能力的綜合。我把這組能力簡單概括為: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學術能力。思維能力是寫作的基礎。寫作需要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需要邏輯思維,不囫圇吞棗;還需要“思維的思維”,學會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挖掘思維的潛力。表達能力是寫作的核心。寫作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也是從激發關注到成功說服的過程,更是作者與讀者、作者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它不考驗文字的華彩,而考驗表達的效力。學術能力是學術寫作的特徵。它不是套路,也不是八股,它的核心是問題意識、文獻能力、論證藝術、研究理論和方法路徑。
從這個角度,巴金先生的“只有寫、才會寫”也是有意義的,因為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的主體是老師,老師教給學生知識點,學生被動地聽、記憶、默寫或練習。但前者的主體一定是學生,老師的作用是engage,enlighten,empower,即激活學生、啟迪學生、賦能學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主動地習得這個能力,並通過持續、自主、能動的實踐將其內化成真正屬於自己的長期能力。因此,在清華大學的寫作課上,學生們必須上半學期完成短文一篇(3000字)、下半學期完成長文一篇(5000字)的寫作,每一篇文章都經歷了過選題、提初稿、老師給出書面修改意見和一對一面批交流、學生修改並提交終稿的艱辛過程。因此真正重要的恐怕不僅是每周課上我講授的90分鐘,而是課下他們投入的不可計數的日日夜夜。同學們也會經歷從學期初懼怕寫作到學期中幾近放棄,再到期末發生可喜的蛻變的歷程。
上述幾個問題回答完,相信讀者自然明白了我的意圖。如果你所在的高校提供寫作課,那麼恭喜你,你很幸運,但請你不要像上其他課一樣上寫作課,寫作課不僅需要聽和記,更需要綜合調動你的大腦、手腳和嘴巴,需要你將更多功夫花在寫作課下。但如果你的高校不提供寫作課,那麼也請你不要灰心,這本書也許可以成為你習得寫作能力的起點。當然,它僅僅只是起點,它可能激活你對學術寫作的興趣,也可能給你若干學術寫作的提示,但它無法解決你在學術寫作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愛上寫作,從開始寫作做起吧。
蘇婧於清華園
2021年12月
前言
此書脫胎於筆者在清華大學講授的寫作與溝通課,是寫給學術小白、小萌新們的一本小書。它並不是一本嚴肅說教的厚重專著,它更像是一本枕邊書,歡迎讀者在每天睡覺前放下手機,用十五分鐘的時間看一看、聽一聽、想一想、悟一悟。
對於剛剛邁入大學校門的小萌新們而言,學術寫作或許是個遙遠的概念。但本書並不真正涉及深奧的寫作理論或者專業寫作的研究方法,它是通識的,也是廣譜的,它更看重的是通過寫作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歷練,而習得這些能力將會使學生們終身受益。事實上我的寫作與溝通課面向的就是大一新生,這堂課或者這本書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使這些學術小白們告別高中套路式、應試型的寫作,也告別老師灌輸和傳授知識點、學生背誦和默寫知識點的學習方式,讓大一的你們轉變為能夠獨立思考、自由寫作、自主探究的研究者、學術人。
本書包括12講,它們是:選題、文獻、思維、論證、結構、點睛、首尾、圖表、棱鏡、量表、修改與閱讀,這些都是學術性寫作的關鍵要素。每一講後設有思考題,同學們可以邊看邊想,甚至邊看邊寫,可以把感想或習作發給蘇老師互動。
選題永遠是學術性寫作要過的第一關,也是最重要的一關,直到今天,蘇老師的科研工作與發表的文章也必須要過選題這一關;選題的秘訣是找到謎題,找到讓自己感興趣、產生研究動力的那個好奇與困惑,好的文章必然是問題導向式的回答,而不是基於素材的東拼西湊。文獻是學術性寫作的標志,是大學寫作與高中寫作的主要不同,文獻能力是一組能力的組合,從文獻到文章就是從混亂走向秩序的過程。思維是學術性寫作的核心能力,是大學寫作的初心,也是大學寫作的目的;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意識到高等教育的重心絕不僅在於賦予學生知識與信息,而更在於激活與賦能,通過寫作達成學生思維質量的提升才是高等教育最看重的。
如果說思維是學術性寫作的靈魂,文獻和論證是學術性寫作的血肉,那麼結構就是學術性寫作的骨骼,標題、首尾、摘要和關鍵詞則是學術性寫作畫龍點睛的地方。兩分論八分證,學術寫作不是夸夸其談,而應是有理有據的論和證,學術寫作中的論證意識會讓學生們更講求邏輯、更嚴謹求實、更注重批判性思考。文章的結構更要精心搭建、層層深入,才能賦予學術寫作完整、有生命、有活力的形式。點睛要花費心思、字斟句酌,才能讓學術性寫作脫穎而出,讓文章開口說話。
此外,一篇有高級感的學術文章必然要運用圖表,其不僅可以集中展示研究的核心數據,也可以幫助讀者直觀地理解作者的意圖。一篇質量上乘的學術文章從起草到發表還要經過多輪的修改與打磨,慢工出細活,寫作不是科舉考試般的奮筆疾書,而是日臻完善的過程。棱鏡和量表推薦給已經初步入門的年輕學者,前者將有助於拓深文章思辨的程度,並對研究問題進行更有學術性的探討,後者則能夠幫助作者建立一種科學有效的文章自我評價方式,從而可持續地推動作者寫作能力的提升。
最後我想說的是,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起點,沒有持續性的知識與信息的輸入必然無法產生持續性的、有價值的輸出。我建議每一位大一新生都結合自己的閱讀興趣以及師長們的推薦,給自己列一份大學必讀的書單,書不需要多,大學四年認認真真讀完20~30本經典學術書籍恐怕就已經會有非常多的收獲。當你們不再需要外界的指導和幫扶,能夠在“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狀態中不斷打磨自己的作品,甚至十年磨一劍,推出自己的代表大作時,你們恐怕就會和王國維先生產生同樣的感慨,“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共勉。
蘇婧於清華園
2021年12月
目次
第1講 好選題是文章的驅動力:淺談學術性寫作的選題 001
1.區分主題、選題、問題和謎題 002
2.經歷、觀察和閱讀都可以激發選題 007
3.選題的評價標準是小、清、新 010
第2講 從混亂到秩序:學術性寫作的文獻能力 015
1.要一手文獻,不要N手文獻 017
2.不要輕易說填補學術空白 018
3.篩選文獻可以採用“滾雪球”法 019
4.文獻綜述不是記流水帳 021
5.從文獻到文章:從混亂到秩序 024
第3講 思維:學術性寫作的核心能力 029
1.非認知能力:21世紀的核心勝任力 030
2.邏輯思維:讓你的文章骨架清晰、表意流暢 034
3.共情思維:激發讀者與作者的共鳴 036
4.批判性思維:做獨立自主的學術人 038
第4講 兩分論八分證:學術性寫作的論證藝術 043
1.要論證不要空談 044
2.論證四件套:問題、主張、論據、結構 047
3.避免謬誤:貫徹論證過程的批判性思考 051
第5講 搭建結構:賦予學術寫作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057
1.學術文章可“套路” 058
2.先寫提綱,再寫文章 062
3.讓文章流動起來 063
第6講 畫龍還需點睛:學術性寫作標題和摘要的撰寫 069
1.適度標題黨:讓標題開口說話 070
大學寫作通識12講
送給學術小白的公開課
X
2.精選關鍵詞:為學術文章打上標記 073
3.打磨研究摘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075
第7講 神龍見首也見尾:學術性寫作如何開篇和結語 081
1.開篇三要素:背景、問題、意義 082
2.結語三原則:首尾呼應、合理拔高、腳踏實地 085
3.非套路式的開篇和結尾:講故事的藝術 090
第8講 學術寫作中圖與表的運用 093
1.好圖勝千言 095
2.一表納萬語 101
第9講 學術寫作中棱鏡的運用 109
1.什麼是學術棱鏡 111
2.如何應用學術棱鏡 113
第10講 量表:學術寫作的有效評價工具 119
1.什麼是評價量表 120
2.如何應用評價量表 125
第11講 慢工出細活:學術作品的修改與打磨 129
1.修改才是寫作的常態 131
2.修改文章的三重境界 133
第12講 如何從閱讀走向寫作 139
1.讀書,而不僅僅是論文 140
2.讀經典,而不僅僅是流行 143
3.主題閱讀是走向學術生產的基礎 146
附錄 學術小白讀後感摘錄 150
致謝 159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