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吃冰的滋味:我的人間告白
滿額折

吃冰的滋味:我的人間告白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50 元
優惠價
90495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那冰屑就像雪花一般,一片一片飛落盤中,
俄頃堆積成一座小冰山……。
「國民散文」〈吃冰的滋味〉,古蒙仁的人間告白!
從吃冰的滋味中學習、成長,進一歩去感受、喜愛台灣鄉土的芬芳。

■白先勇、張瑞芬 專文推薦
■經典作品 絕版珍藏

〈吃冰的滋味〉選入國中國文教科書,已逾四分之一世紀,歷久彌新,影響深遠,堪稱為「國民散文」,也是青年世代共同的記憶。

自從民國八十六年〈吃冰的滋味〉被選入國中國文教科書後,就成為國中生必讀的一篇文章;即使後來推行「一綱多本」,這篇文章同樣被三大教科書採用,迄今未曾中斷,已有二十六年的歷史。它的影響力早就超過一時一地,深入年輕學子的心中,成為典型的「國民散文」,也是莘莘學子共同的記憶!

古蒙仁曾說:「小說是我的初戀,報導文學是我的最愛,散文則是我的紅塵知己」,這三種文類剛好也歷經了他的青、壯、中三個人生階段。本書同樣在闡述「成長」與「啟蒙」的人生課題。吃冰的小孩會長大,吃冰的作者會老去,只有美好的滋味能永存,因此《吃冰的滋味》在此時出版,剛好可做為他一生的告白。

本書精選古蒙仁的散文經典作品,從民國七十六到八十九年的十三年之間,出版的《流轉》、《小樓何日再東風》、《天使爸爸》、《同心公園》、《吃冰的另一種滋味》、《大哥最大》、《虎尾溪的浮光》七本散文集中,精選五十篇名作,加上近年幾篇新作。本書橫跨二個座標,時間上,從小到大,從青年到老年;在空間上,從故鄉虎尾,到美國麥迪遜,從第二故鄉天母,再到終老之鄉青埔。兩相對應,人生座標終於定格在這四個地方,串連成個人的生命史,也是古蒙仁的人間告白。

│專文推薦│
民國六十八年,《現代文學》復刊第六、七兩期連載了古蒙仁的中篇小說〈雨季中的鳳凰花〉,當時我讀到這篇極為清新自然,真情流露的小說就非常喜歡。那年我擔任「第二屆時報文學獎」的小說獎評審,便極力推薦而獲得小說推薦獎。我很為古蒙仁高興,那年他才二十八歲,已展現了驚人的寫實能力。二十年後重讀這篇作品,感染力依然存在。古蒙仁日後雖以報導文學著名,也練就了一手漂亮的散文,他的報導文學既是事實的記載,也是優美的散文。
──白先勇

古蒙仁的寫作歷程,以民國七十二年為分界點,之前出版了七本報導文學專輯,之後轉換為抒情、生活散文,從《流轉》到《虎尾溪的浮光》恰好也是七本。《流轉》書寫美國求學的生活感觸,文字精美華瞻,可力追余光中六十年代旅美的《逍遙遊》。《虎尾溪的浮光》書寫虎尾糖都的繁華與沒落,河水悠悠,餘暉閃爍,預告了一個輝煌時代的向晚。那是虎尾糖廠員工宿舍裡的美麗童年,一部南台灣蔗鄉生活的回憶,與他七十年代報導文學的成就可堪比肩。 ──張瑞芬

〈吃冰的滋味〉是我流傳最廣的一篇文章。歷經二十六年的歲月,我已從青壯年歩入晚年,第一代閱讀此文的國中生也已歩入中年。但它的影響力依然未減,餘味猶在校園浮盪,召喚著一代代的年輕學子,從吃冰的滋味中學習、成長,去體會台灣鄉土的芬芳。
──古蒙仁

 

作者簡介

古蒙仁
 
古蒙仁,本名林日揚,台灣雲林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撰述委員、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處長、副執行長、雲林縣文化局長、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主任,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經理、航科館館長。並曾任教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目前已退休。多次獲中國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行政院金鼎獎、中興文藝獎、文藝協會獎章。作品以報導文學、小說、散文為主,著有《黑色的部落》、《雨季中的鳳凰花》、《失去的水平線》、《凝視北歐》、《台灣山海經》、《虎尾溪的浮光》、《大道之行》、《花城新色》、《青埔悠活》、《浯島春秋》、《司馬庫斯的呼喚》等三十餘種,其中「吃冰的滋味」一文入選國中國文教科書長達二十六年,流傳最廣。

 

自序
滋味永存/古蒙仁

去年三月中旬,我的報導文學精選集《司馬庫斯的呼喚──重返黑色的部落》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原本我只是愛屋及烏,希望已經絕版的舊作能再度面世,並沒考慮到市場的因素,確是有一點「白目」。眾所周知,文學類在出版界是個冷門,新書出版已屬不易,何況舊書重印。老東家的厚愛固然令我慶幸不已,不過承受的壓力也不小,很擔心銷售不佳,會連累出版社的朋友。
沒想到半年之後,該書即傳來二刷的好消息,堪可告慰出版社和自己的苦心孤詣,同時也激發了我的企圖心,又做起另一個春秋大夢。因為我還有七本散文集,同樣處在絕版的狀態之中,賣一本少一本,幾乎已在書市銷聲匿跡。便想如法炮製一本散文精選集,讓散失多年的散文集也能重現江湖,再見天日。
為此我又忙碌起來,從書架上找出那七本散文集,雖然塵封多時,卻一本都沒少。仔細盤點一番,從民國七十六到八十九年的十三年之間,我一共出版了《流轉》、《小樓何日再東風》、《天使爸爸》、《同心公園》、《吃冰的另一種滋味》、《大哥最大》、《虎尾溪的浮光》七本散文集,全部由九歌出版社出版。
此期間正是「九歌」的全盛時期,綠色的書背擺在書架上,像一座綠色的長城,曾是書店最醒目的標誌,那也是台灣文學出版的黃金年代。遺憾的是之後即步入衰退期,出版社的經營日益困難。一百零三年「九歌」和我簽訂「契約中止協議書」,上述七本書的契約全部中止,舊書售完即不再印製,版權則悉數歸我,基本上對作者還算禮遇和尊重。

從版權的觀點來看,這紙協議書如同我舊作的護身符,我把它找出來後,心頭更加篤定,便開始規劃精選集的出版事宜。這七本書共有二百多篇文章,我初步的想法是從其中挑出五十篇,總字數約二十萬字。以免頁數太多,定價太高,不利行銷。
我先將這二百多篇文章重新看過一遍,邊看邊修改,幅度還不小,足足耗去一個多月的時間。雖然勞神費力,心情卻是甜美而愉悅的,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回顧了我的一生,重溫了過往的歲月,從而改變了原先的想法。我認為它不應該只是一本散文精選集,而是一部個人的生命史。因此這本書應該有一貫的脉絡,清楚的時空背景,才能做為我一生的告白。
重新定位後,我開始納入時間和空間的元素,試圖從二者的交集中建立人生的座標。時間上,從小到大,從青壯年,再到中老年;在空間上,從故鄉虎尾,到異鄉麥迪遜,從第二故鄉天母,再到終老之鄉青埔。兩相對應,我的人生座標終於定格在這四個地方,串連成我個人完整的生命史。
本書的體例,即建立在這個座標上,共分為:「虎尾蔗鄉」、「麥城遊學」、「天母歲月」及「青埔悠活」四輯。

輯一、故鄉虎尾是個典型的蔗鄉,方圓數十里全是甘蔗園,最醒目的地標便是虎尾糖廠的四根大煙囪。父親是糖廠的員工,民國四十年我在糖廠宿舍出生,童年和青少年都在這兒度過,一直到初中畢業十六歲那年才負笈外鄉。台糖有優良的文化傳統和文康設施,我浸淫其間,從小就喜歡上圖書館看書報雜誌,寫日記塗鴉,初中開始向報刊投稿,我的文學之夢即起源於此。小鎮純樸的生活,提供我源源不絕的題材和靈感,輯內的十四篇文章,寫的就是當時蔗鄉的面貌和生活情境。
輯二、麥迪遜(Madison)是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大學城,文中簡稱「麥城」。它是威斯康辛州的首府,也是著名的威斯康辛大學所在地,湖泊遍佈,四季分明,名列全美風景最優美的三大校區之一。民國七十二至七十三年之間,我有幸在這兒遊學、讀研究所,因而得以徜徉在如詩如畫的校園中,也深刻地體驗了美國本土的生活。雖然只有短短二年,卻是一段令我永難忘懷的日子,輯內的十二篇文章,即是彼時生活的寫照。
輯三、民國七十四年返國之後,為了結婚成家,我在台北近郊天母買下一間雅緻的公寓。我選在這兒置產,是為了讓家人能夠擁有優質的生活環境,不必再為租屋和搬家所苦。我和太太結婚之後,二個小孩相繼出生,也在我們呵護之下順利地成長,為這個小家庭帶來無限的歡樂。一家四口在這兒住了二十五年,天母儼然成為我們的第二故鄉。輯內的十二篇文章,寫的正是這兒的日常生活。
輯四、民國九十九年是我人生一個轉捩點,從文化界跨入桃園國際機場公司任職,上班地點在桃園機場,每天通勤時間長達三個小時,體力和時間都無法負荷,一年之後索性舉家遷往桃園青埔。彼時高鐵雖已通車,但青埔仍荒涼,人煙稀少,生活不便。十年之間隨著機捷通車,人口逐漸增加,生活機能也大幅改善,原本純樸的村姑,居然蛻變成令人驚豔的都會淑女,逐之者眾,掀起一波房地產的高潮。我們一家捷足先登,早就認同這片處女地,青埔因此成了我們的第三故鄉,也將是我的終老之鄉。輯內的十四篇文章,紀錄的正是十間的心路歷程。

最後特別要提的,便是此書的書名。〈吃冰的滋味〉這篇小品文,對台灣三十五歲以下的青年來說,應該都有一些印象。因為自從民國八十六年它被選入國中國文教科書後,就成為國中生必讀的一篇文章;即使後來推行「一綱多本」,這篇文章同樣被三大教科書採用,迄今未曾中斷,已有二十六年的歷史。它的影響力早就超過一時一地,深入年輕學子的心中,成為典型的「國民散文」,也是莘莘學子共同的記憶,因此特別以它做為此書的書名。
這篇小品文其實是我無心插柳之作,當初是應《幼獅少年》策劃的暑假專輯而寫。我想到小孩夏天最喜歡吃冰,便以吃冰為主題,寫了一個晚上就將稿子寄出去。文章登出來之後將雜誌往書架上一擺,出書時也從未將它收入,久之連我都忘了它的存在。誰知它卻被選入國中國文教科書,一夕之間成為每年數十萬國中生必須捧讀的文章,宛如童話故事「灰姑娘」的翻版。

忝為此文的作者,我也意外地「翻紅」,成為國中生「追星」的對象,二十五年來經常應邀到各國中演講,少說也有上百場,直到三年前疫情爆發才暫停。大部份學校都選在大禮堂,一次坐滿五、六百人,可發揮最大的效益。一場演講下來,我喉嚨沙瘂,渾身虛脫,彷彿剛打完一場硬戰。可是卻不覺得疲累,因為學生的反應熱烈,掌聲不斷,自己彷如舞台上的明星,愈講愈帶勁,可獨撐到終場。
若在人數較小的教室,炎炎夏日,校方還會準備冰棒消暑,師生人手一支,邊聽演講邊吃冰,連我都有份,當場與學生分享,可見校方多麼貼心。學生們個個喜形於色,一根冰棒在手,反復舔個不停,這種吃冰的滋味,連神仙看了都會垂涎三尺吧。
演講結束後,照例會有簽書會,這才是重頭戲。我還沒歇口氣,學生早就帶了教科書衝上來搶頭香,一條長龍迅速地排到教室或禮堂外。好不容易一一簽完,學生們一哄而散,原本在旁負責秩序的老師們接踵而至,訕訕地笑著也拿出課本要我簽名,和小粉絲沒有兩樣。
這種熱烈的場面,好像只供「課本作家」獨享,也讓我見識了國中生「追星」的熱情。但出了校門,回復到「課外作家」的身份,有如過了午夜十二點的灰姑娘,魔法消失後,一切又恢復原狀,恰似南柯一夢。我常拿來自我調侃,這也是我對「課本作家」最深刻的感受。
對我而言,〈吃冰的滋味〉雖是無心插柳之作,卻產生了綠樹成蔭的效果,是我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一篇文章。尤其在與年輕學子的互動上,它更為我搭了一座橋樑,和他們建立了革命感情,成為最龐大的讀者群。世事難料,這一切只能歸之於天意吧。
歷經二十六年的歲月,我已從青壯年步入晚年,第一代閱讀此文的國中生也已步入中年。但它的影響力依然未減,餘味猶在校園浮盪,召喚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學子,從吃冰的滋味中學習、成長,進一步去感受、喜愛台灣鄉土的芬芳。
回到本書的初衷,我個人的生命史,同樣在闡述「成長」與「啟蒙」此一重大的人生課題。從我的經驗出發,或許可提供讀者一些想像或模擬的空間。吃冰的小孩會長大,吃冰的作者會老去,只有美好的滋味能永存,那麼《吃冰的滋味》在此時出版,剛好可做為我一生的告白。

 

目次

推薦序一 鳳凰花開/白先勇
推薦序二 從流轉到返鄉/張瑞芬
自序 滋味永存

輯一 虎尾蔗鄉
兀自矗立的煙囪
同心公園
虎尾溪的浮光
芋仔與番薯
六月十八節
吃冰的滋味
澡堂春秋
日片初戀情
天人五衰大家樂
鐵鞋傳奇
梵唱
鼾聲乍息
溪山秋色
重返蔗鄉

輯二 麥城遊學
春望
湖濱之夏
再會江湖
秋夕五月花
農民市集
萬聖節之夜
寒潮
哈囉!洋妞
開洋暈,吃洋素
烏合壘球隊
褪色的彩虹
歸來

輯三 天母歲月
龍子難纏
忍者怪貓
平安神袋
桑葉青青
彈指少年路
都市農民
陶笛霧中吹
輕騎過關山
離巢前奏曲
驪歌初唱
露天溫泉風呂
再見!天母

輯四 青埔悠活
航站奇緣
末代館長
機捷線上
終老之鄉
真假蒙古人
我的第一根煙──我與黃春明的香火緣
青春無悔,卻匆匆──我與林清玄的半生緣
永不凋謝的魯冰花──我與鍾肇政的筆墨緣
九歌雲中君──我與蔡文甫的出版緣
十年一覺「人間」夢──我與高信疆的人間緣
從「人間」到「海外」──我與黃天才的海外緣
國藝會,曾經──我與陳國慈的異業緣
麥城風雪愁煞人──我與劉紹銘的師生緣

學經歷及創作年表

 

書摘/試閱

輯一 虎尾蔗鄉
吃冰的滋味

夏日吃冰,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人的一生中,最適合吃冰的年紀,是小學到初中這個階段。所謂的暑假,也幾乎是冰棒、冰水或刨冰的代名詞。一旦把冰抽離,相信每個人的童年都會黯然失色。
現在社會富裕了,小孩對冰的選擇可說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從最早的芋冰,到國外進口的冰淇淋;從一枝五元的冰棒,到一客百元的火燒冰淇淋,集合了傳統的口味與最尖端的食品科技,現代人誠然口福不淺;尤其是嗜冰如命的小孩子們,更是得其所哉。一個夏天下來,吃掉的冰恐怕都要多過自己的體重。
現代的冰品,拜科學昌明之賜,固然色彩繽紛,花樣百出,但單就口味而言,比起臺灣早年的冰製品,恐怕就遜色了。原因無他,早期的社會單純,小生意人講的是信用,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近人講究包裝,較重外表,內容則能省則省,一般消費者很難逃過這種障眼法,品質就缺乏保障了。
小時候,我住在臺糖宿舍裡,臺糖福利社生產製造的冰水和冰棒一向名聞遐邇。最著名的是花生冰和紅豆冰,一枝只要一毛錢,冰水一杯五毛,以現在的幣值來看實在便宜。但當時一般小公務員家庭兒女眾多,小孩難得有什麼零用錢,一天三餐能夠吃飽已不容易,因此那時能吃到一根冰棒,已是天大的享受了。一根冰棒含在嘴裡,總要舔上半天,才捨得吃完。看得旁邊圍觀的小孩垂涎三尺,卻只有乾瞪眼的分。
臺糖產製的冰棒和冰水,使用的都是道地的砂糖,絕不含糖精,不管口味或衛生,都遠較一般市售的冰品為佳,因此每到夏天,糖廠福利社前總是大排長龍,爭購各類冰品,晚到一步的可能就要向隅。小孩子們吃過冰棒之後,還捨不得丟掉。因為竹製的桿子,可拿來做遊戲,人人蒐集成捆,聚集愈多,便愈受尊敬,因此小朋友都視為寶貝。
除了冰棒和冰水之外,刨冰也是相當普遍的冰品。一般都在小攤子販賣。小攤設在樹蔭下,或釘幾塊門板遮擋太陽。刨冰的種類繁多,主要有四果冰、粉圓冰、仙草冰、愛玉冰、米苔目,或由其中二至三種混在一起。當時的刨冰機都是手搖的,看老闆從木箱中拿出一大塊晶亮的冰塊,軋入刨冰機中,然後飛快地搖轉起來時,那冰屑就像雪花一般,一片一片飛落盤中,俄頃堆積成一座小冰山。老闆再淋上糖水,光看這等光景,已讓人消去大半暑氣,等端在手中,一匙一匙挖入嘴裡,冰花瞬即溶化,溶入舌尖,那種沁涼暢快的感覺,足以將豔陽溶化掉。
這些刨冰的添加物,像四果、粉圓、仙草、愛玉,或色彩鮮豔、或澄澈剔透、或方塊結晶,看起來都足以奪人眼目,令人愛不忍吃。這是傳統冰製品在視覺上的一大發明,讓人在烈日豔陽之下,萌生更多的想像,可以說已達到了藝術的境界。
此外還有一種芋冰,它們裝成大桶,由小販騎著腳踏車沿街四處販賣兜售。小販手上還持有鈴鐺,一路騎來,串串鈴鐺聲響徹街頭巷尾,人人便知是賣芋冰的小販來了,便一哄而上,團團將小販圍住。小販賣芋冰有兩種方式,一種按顧客需要,五毛錢一瓢;也有用賭注的,小販有一木製圓盤,上畫若干等分,每等分言明芋冰大小;顧客拿著小鏢,射在轉動的木盤上,射中那分便拿那分,俗稱﹁射芋冰﹂。小孩最喜歡玩這種遊戲,每次小販一來,便纏著不放。有生意上門,小販當然樂不可支,總會讓每個小蘿蔔頭射個痛快,直到他們口袋裡的錢全被掏光為止,然後又搖著手上的鈴鐺,騎著腳踏車逐漸遠去。
這些童年吃冰的記憶,如今多已消失殆盡,這一代的小孩子再也無從體會那種樂趣。每到夏天吃冰時,我都會想起這些往事,像鄉愁般地隨著現代化的冰淇淋一一嚥下,竟別有一番古老的滋味在心頭。冰淇淋的味道雖好,但總難敵童年那份甜美的記憶啊!

父親雖在糖廠上班,但對福利社的冰品向來興趣缺缺,反而喜歡到街上的冰店買冰塊。夏天日照長,日落也晚,他下班回家時,腳踏車的手把上總會掛著一塊冰,用麻繩綁著,搖搖晃晃地閃耀著晶亮的寒芒。我們一擁而上,接過冰塊後,便知道會有大碗的冰水可喝了。
父親一向懂得享受,事先會叫母親上市場時買些仙草或米苔目回來,先用糖水泡勻,等他將冰塊買回來放在裡頭。不消半個小時,原本像一座冰山的冰塊,就會融去一大半,升起薄霧般的氤氳水氣,將仙草或米苔目的表面浸泡得更為光潤。那種視覺上的享受已不亞於味覺本身了。根據父親的說法,一根冰棒或一碗冰只能一人享受,吃完之後就沒有了,而一大塊冰塊化成的一大桶冰水,卻可供一家人喝上半天,當然比較划算。
父親這時就會流露出得意的臉色,好像在告訴我們:吃冰就是要這種吃法,大碗大碗的喝,糖廠的冰棒和冰水只能騙小孩子。嘴裡儘管這麼說,但心地軟弱的父親有時下班回來,也會繞到福利社,買些冰棒回來。
等我年紀稍大,能騎腳踏車上街時,父親常會叫我幫他上街去買冰塊。在火傘高張的盛夏午後,尤其是放暑假的漫長時光裡,上街買冰塊已成了我最感興奮的差事。小街上的商店這時總是靜悄悄地,只有冰店或冰果室的生意最好,父親最常去的那家叫「李福冰店」,老闆平常坐在騎樓下的一張椅子上,有生意上門時才起身,然後一把拉開冰櫃的門。
﹁碰﹂的一聲,沈重的門打開之後,馬上會有一團冰冷的空氣飄出來,白霧茫茫,冰櫃四壁全凝結著白皚皚的霜,潮溼的木棧地板上灑滿了黃澄澄的米糠,橫七豎八地躺著幾塊碩大的冰塊,冰塊上同樣沾滿了米糠,且冒著凜然的霧氣。在我幼小的心靈中,那冰櫃簡直就像個神奇的寶庫,藏著太多我無法了解的祕密。
老闆接著拿起一個鐵鈎,彎下腰探進冰櫃裡,將一大塊的冰塊拖到門口,然後拿出鋸子鋸成一小塊。一小塊方方正正的冰塊便切割出來了。再用麻繩打個十字結,牢牢地綁好後才交給我。我將手中捏得發燙的硬幣拿給他,立刻跨上腳踏車,為了怕冰塊融掉,總是飛快地騎回家裡。

每年六月杪,第一期的稻作收割時,正是天氣最炎熱的時候。我們家在二崙鄉下有幾分薄田,平常有佃農幫忙照料,到了割稻時節,父母都要親自前往看顧,他們總會準備好一大桶的仙草冰或米苔目,搬到田裡讓佃農們享用。
等載滿了稻穀的牛車隊回到虎尾,在糖廠的籃球場卸下一袋袋鼓鼓脹脹的稻穀,我們就得開始曬穀了。騎陽當空,曬穀場上一片炙熱,白花花的陽光照得人張不開眼睛,大人們拿著耙子來回地翻動稻穀,將它們耙成一畦畦,讓稻穀充分地在陽光下曝曬。累了就坐在旁邊的樹蔭下,舀一碗仙草冰來解渴,我們小孩當然也有一份,可以盡情地喝個痛快。
一個禮拜之後穀子曬好了,一包包打包好裝進麻袋裡,用牛車載往碾米廠時,曬穀的工作便告一個段落。大人們收拾好耙子等農具,小孩子們則若有所失,因為那個大冰桶也被抬回去了,往後要再天天吃冰已不太可能。
年復一年,一代傳過一代,多少吃冰的故事發生了,譜成了夏日的組曲。像一條冰河,載沈載浮地流過我們的歲月和生命。
長大之後,我仍喜歡在夏日吃一大碗的冰塊,來緬懷我的父親和他身處的那個年代的夏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9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