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大明王朝的權力博弈:樊樹志細說明朝人物(簡體書)
79折

大明王朝的權力博弈:樊樹志細說明朝人物(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9.8 元
定價
:NT$ 359 元
優惠價
79283
促銷優惠
簡體新到貨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明史大家樊樹志先生專門為大眾讀者撰寫的一部明史普及之作。本書以人為核心,系事於人,講述明朝君主專制政治下,皇帝、權臣、佞幸、太監、君子、小人等各色人物的際遇和悲歡,揭示專制政治的某些側面;同時通過這些獨立個體相互交織,勾連起明朝不同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呈現出近三百年的興衰演變。

書中所述有九五之尊的皇帝,如朱元璋、朱棣;有權傾一時的大臣,如胡惟庸、張居正;有佞幸,如江彬、錢寧;也有巨閹,如劉瑾、魏忠賢;有正人君子,如海瑞、楊漣;有宵小之徒,如焦芳、阮大鋮……雖然他們的時代不同,出身不同,性格不同,際遇不同,但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能體現出與專制政治密切相關的命運。通過他們的個人命運和歷史事件,我們可以了解明朝興亡的原因,窺探歷史規律的奧秘。


作者簡介

樊樹志,1937年生於浙江湖州,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代表作有《國史十六講》《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張居正與萬歷皇帝》《萬歷傳》《崇禎傳》《國史概要》《晚明史(1573-1644年)》《明史講稿》《明代文人的命運》和《晚明大變局》等。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榮獲2004年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晚明大變局》榮獲2016年第二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


名人/編輯推薦

1.明史大家專門寫給大眾的明史普及之作

復旦大學歷史教授、明史大家樊樹志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將明史人物的跌宕命運和歷史事件的無窮變幻,以講故事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來,用大手筆寫小文章,每篇文章的選題、立論、敘述都力圖有新意。 2.六大層面,講透明朝三百年興衰演變

本書從《奠基:洪武開國與勛臣凋落》《承業:永樂竊國與冷血殺戮》《中衰:正統失國與奪門復辟》《腐敗:憲武昏庸與群奸亂政》《陵夷:嘉靖積弊與居正秉政》《傾覆:天啟閹禍與崇禎亡國》六個層面,以46篇文章,書寫明朝300年政治風云中的人物和故事,皇帝、權臣、太監、佞幸、文臣、武將、君子、小人等100多個各色人物紛紛登場,演繹出一幕幕生死悲歡,讓人感嘆他們在專制政治下無可奈何的命運,同時也引人深思他們的抉擇對於我們有何借鑒。

3.不戲說,不虛構,立足史料,嚴謹權威

本書以上百部原始文獻、古籍經典、史料筆記、學術論著為依據和參考,如《明實錄》《國榷》《明史》《明通鑒》《皇明通紀》《明史紀事本末》《皇明資治通紀》等;也有大量的明朝人記載的史料筆記,如陸容《菽園雜記》、郎瑛《七修類稿》、錢一本《萬歷邸鈔》、徐學聚《明朝典匯》、焦竑《玉堂叢語》、王世貞《弇州史料集》、祝允明《野記》、朱國楨《皇明紀傳》《涌幢小品》、唐鶴征《皇明輔世編》、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等;以及明末清初的文人學者的史料筆記,如張岱《石匱書》、李清《三垣筆記》、徐鼒《小腆紀傳》、趙吉士《寄園寄所寄》、計六奇《明季北略》《明季南略》、邵廷采《明遺民所知傳》宋起鳳《稗說》等。

4.附錄《明朝皇帝世系表》和《明朝大事記》

為了幫助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更好地了解歷史背景,串聯人物和事件,把握明朝歷史大脈絡,特地在書後附錄了《明朝皇帝世系表》和《明朝大事記》,方便讀者查閱。

5.明朝本身就是一個有趣有故事的王朝,值得大眾了解

明朝的皇帝個個都很有特色,比如朱元璋出身和尚卻當了皇帝,朱允炆出身皇帝卻當了和尚。明朝的太監在歷史上是最有權力的一批太監,東廠、西廠、內廠,王振、汪直、劉瑾,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這些太監不僅可以監督將軍領兵打仗,作為特務偵查朝野臣民的一舉一動,還可以代替皇帝批閱奏章。明朝皇帝懲罰士大夫有一套與眾不同的手段,輕一點的比較辱沒斯文,比如“廷杖”和“荷校”;比較嚴重的,凌遲砍頭,甚至誅人三族、九族。明朝每代都不乏不畏死亡的忠臣,在明朝歷次政治災難中,心甘情願死諫和殉難的士大夫不在少數,著實發人深省。


知人論史:再版自序

歷史敘述講究時間與地點,更關注人物,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歷史是人創造的,歷史學家寫的是人類的歷史,人物是歷史的主角。這樣的常識往往被專家所忽視或無視。當代西方史學發展中有一種引人注目的傾向,愈來愈注重深刻的分析,引進各門學科的方法,使它變得愈來愈深奧,輕視或鄙棄傳統的方法——記敘與描述,人類活動的一幕幕豐富多彩的活劇消失了,代之以抽象的社會藍圖或數理模式。於是乎歷史作品成為枯燥乏味冷冰冰的“磚頭”,令人望而生厭,失去了讀者。這種傾向對中國歷史學界的影響已經有所顯現,引起明智的歷史學家的警覺,提倡歷史要寫人,寫人的活動,復興傳統史學。

以《史記》為代表的傳統史學,寫人敘事的篇章可以和文學大師的散文相媲美,讀來朗朗上口,流芳百世。去年年底(2021年12月26日)去世的美國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的代表作,諸如《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帝寵臣的生涯揭秘》《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等,都是知人論世的佳作,在美國和中國都好評如潮,道理就在於此。他的中文名字是耶魯大學史學前輩房兆楹給他取的,期望他景仰司馬遷,以司馬遷為楷模。史景遷是成功的,他被推舉為美國歷史學會會長足以證明學術界對他的認可。我們自己卻淡忘了這種優良傳統,未免令人遺憾。

我從事歷史人物研究和歷史傳記寫作,深受史景遷的影響,希望刻畫人物的命運再現歷史栩栩如生的一面,《萬歷傳》《崇禎傳》《明代文人的命運》都在追求這樣的境界,本書也是如此。

本書原名《明朝大人物:皇帝、權臣、佞幸及其他》,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出版界的朋友有意再版此書,並且更改了書名,征詢我的意見。其時,本人正在醫院治病,無法親力親為,全權委托編輯處理。5月25日出院後,看到了清樣,對編輯的嚴肅認真態度深表敬佩,把四十六篇文章分成若干章,擬定了章標題,著力提升閱讀的境界,有畫龍點睛之效。

本書的主體,是為廣州《時代周報》撰寫的專欄文章,以及為上海《東方早報·上海書評》所寫的部分文章。結集成書時,系列文章仍在寫作之中。因此顯得有點頭重腳輕,也就是說,晚明部分尚嫌不足。有關晚明人物的文章,後來大多發表於上海《書城》雜志上,它們是:《王陽明與晚明思想解放的潮流》、《高處不勝寒——內閣傾軋中的徐階》、《好申韓法的張居正》、《1590年代的朝鮮戰爭》、《六君子之獄》、《魏忠賢個人崇拜運動面面觀》(發表時編輯把題目改為《明末的一場政治鬧劇》)、《文人結社與晚明文化生態》、《悲情的骨鯁之士——文震孟與鄭鄤》、《為正人增華,為文人吐氣——倪元璐的才情與氣節》、《復社名士吳應箕》、《朝廷舍我,非我舍朝廷——黃道周的坎坷仕途》、《“一代完人”劉宗周》。

另外,還有幾篇在別處發表的長文:《“肅殺之後應有陽春”——太平宰輔申時行》《葉向高:“調劑群情,輯和異同”》《“誤盡平生是一官”——讀<梅村家藏稿>札記》。將來有機會再結集出版,讀者可以把它視為本書的下集,歡迎賜教。

現在諸位看到的本書,經過編輯精心加工,舊貌換新顏。書末附上輔導資料,有助於讀者了解明朝歷史,體現編輯處處為讀者考慮的職業素養。

請讀者諸君穿越到明朝,目睹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領略歷史的無窮魅力。


樊樹志

2022年5月27日於上海


目次

第一章 奠基:洪武開國與勛臣凋落 / 1

鳳陽的朱元璋情結 / 2

朱元璋的文筆 / 9

劉基的悲劇 / 18

“積疑成獄”的胡惟庸黨案 / 27

李善長的滅門之禍 / 36

大將軍藍玉的冤案 / 43

朱升為何歸隱 / 48

太祖高皇帝的“免死鐵券” / 53

第二章 承業:永樂竊國與冷血殺戮 / 61

酷似乃父的朱棣 / 62

建文帝下落之謎 / 70

朱棣的智囊——道衍和尚 / 78

“讀書種子”方孝孺的氣節 / 82

“瓜蔓抄”及其他:建文舊臣景清與鐵鉉 / 89

打著“錦衣衛”的幌子 / 93

才子解縉的政治生涯 / 101

第三章 中衰:正統失國與奪門復辟 / 111

“弄衝主於股掌”的王振 / 112

英宗被俘與獲釋 / 119

貪位的景帝 / 125

“奪門之變”的臺前幕後 / 131

復辟功臣的下場:徐有貞、石亨、曹吉祥 / 137

第四章 腐敗:憲武昏庸與群奸亂政 / 145

憲宗與方術佞幸 / 146

憲宗擅寵的萬貴妃 / 151

汪直與西廠 / 156

明君孝宗和他的諍臣們 / 162

“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劉瑾弄權 / 175

且看劉瑾的垮臺 / 180

告密者焦芳 / 185

“甘心頤指”的李東陽 / 191

武宗與豹房政治 / 198

第五章 陵夷:嘉靖積弊與居正秉政 / 203

楊廷和撥亂反正 / 204

“大禮議”與張璁的浮沉 / 209

夏言:“棄市”的首輔 / 215

錦衣衛頭目陸炳 / 221

癡迷於玄修的“中材之主”:自比為堯舜的嘉靖皇帝 / 227

嚴嵩、嚴世蕃父子 / 232

徐階:“名相”還是“甘草閣老”? / 243

海瑞的為官風格 / 249張居正的另一面 / 254

“威權震主,禍萌驂乘”:張居正的悲劇 / 268

第六章 傾覆:天啟閹禍與崇禎亡國 / 281

魏忠賢與奉聖夫人客氏 / 282

魏忠賢與閹黨專政 / 288

魏忠賢個人崇拜運動 / 294

毛文龍的功過是非 / 299

袁崇煥之死 / 308

錢謙益的政治挫折 / 316

鼎革之際的陳洪綬 / 325

附錄一:明朝皇帝世系表 / 335

附錄二:明朝大事記 / 337

後 記 / 375


書摘/試閱

酷似乃父的朱棣

朱棣酷似乃父朱元璋,並不是從容貌體形而言的。從長相來看,兩人迥然有別,乃父獐頭鼠目,兒子魁梧高大,滿臉絡腮胡須,兩人很不相像。但是從政治品格來看,朱元璋是“十足自私慘刻的怪杰”,在這點上朱棣與之酷似。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不久,戶部侍郎卓敬向新皇帝呈遞秘密奏疏,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燕王(朱棣)知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朱元璋)。”如果光看字面,似乎是對朱棣的褒獎之詞,其實是話中有話。再看他的下文,端倪便顯露出來了。卓敬說這句話的本意是提醒新皇帝,要提防此人:“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所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他建議把燕王朱棣從北平改封到江西南昌,便於控制。他還意味深長地說:“將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第二天,朱允炆召見卓敬,責問道:燕王是朕的骨肉至親,你怎麼可以說出這樣的話來?卓敬當即叩頭請罪,解釋道:臣所說的是天下至關重要的大計,願陛下明察。朱允炆沒有接受卓敬的意見。在對朱棣的判斷上,卓敬顯然棋高一著。

洪武二十五年(1392),皇太子朱標病逝,法定接班人死了,由誰來繼承皇位?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欣賞四子燕王朱棣,因為他性格、脾氣、作風都與自己酷似,想立他為皇儲。翰林學士劉三吾期期以為不可,理由很簡單:把二子秦王、三子晉王置於何地?他建議立朱標的長子即皇太孫朱允炆為皇儲,那樣的話,“四海歸心,皇上無憂”。朱元璋采納了這個利弊參半的建議,“利”的方面是,體現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可以服眾;“弊”的方面是,那些藩王都是皇太孫的叔叔,能夠容忍一個年輕的侄兒做皇帝嗎?燕王朱棣尤其難以擺平,在二哥秦王、三哥晉王相繼死去後,他自以為是理所當然的接班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皇太孫即位,成為明朝第二個皇帝,年號建文。於是,建文帝與燕王的矛盾逐漸明朗化。朱棣心懷異志,卻頗會偽裝掩飾。鄭曉《吾學編》寫到這樣一些細節:朱棣在燕王府經常裝病,久而久之,宣稱病入膏肓;大暑天居然圍著火爐,還冷得發抖,連喊太冷了,太冷了;在王府中走路,都拄著拐杖。有的野史甚至說,朱棣常在街上發酒瘋,倒在路上胡言亂語。所有這一切,是為刻意製造假象:他是一個胸無大志的庸人。

種種跡象表明,機敏過人的朱元璋對叔侄之爭是有所預料的,他事先留下遺詔,關照分封各地的藩王不得前往南京哭臨,意在防止爭奪皇位的宮廷政變。

燕王朱棣得到父皇駕崩的噩耗,立即帶領軍隊從北平趕往南京奔喪,快到淮安時,收到建文帝派人帶來的先帝遺詔——“諸王各於本國哭臨,不必赴京”,只得悻悻然退回北平。心懷不滿的朱棣發布了《報父仇書》,責問建文帝:“焉有父死而不得奔喪者也?”他還援引建文帝即位之初所說的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陛下即位之初,嘗諭普天下文武百官,其中有云:“太祖高皇帝用心三十年,大綱紀,大法度,都擺布定了。如今想著太祖皇帝開基創業,平定天下,便如做下一所大房子,與人住的一般。若是做官的政事上不用心,不守法度,便是將房子拆毀了,卻要房子裡安穩住的一般,世間安有此理。”旨哉言乎?今陛下聽信奸臣齊(泰)尚書等之言,即將祖業拆毀,與詔旨大相違背。

一個藩王居然敢和皇帝這樣叫板,野心已經暴露無遺。這一點也許朱元璋早有預料。根據野史記載,他甚至考慮到有可能會發生宮廷政變,因此預先給皇太孫朱允炆留下錦囊妙計,放在紅色的寶匣之中,去世前交代說:如有大難,可以打開。建文四年(1402),朱棣的反叛軍隊進入南京金川門。建文君臣在危難之際打開這個寶匣,裡面有三張度牒(和尚的證件),以及袈裟、僧帽、僧鞋、剃刀、銀元寶等物,要建文君臣化裝成和尚潛逃出宮。還有如何脫身的預案:朱允炆從鬼門出宮,其余人等從水關御溝出宮,薄暮時分在神樂觀會合。朱元璋的這種預感,是出於對四子朱棣的了解,燕王與新帝的較量不可避免。

朱允炆在即位之前也已經感受到叔父的潛在威脅,他向太常卿黃子澄請教如何化解這個威脅。黃子澄援引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歷史典故,示意削藩——削奪藩王的權力。即位以後,在齊泰、黃子澄的輔佐下,建文帝加快了削藩的步伐。他在“削燕王屬籍”的詔書中明確指出:先皇帝在世時,朱棣“包藏禍心,為日已久”,現已禱告太廟,將他廢為庶人。

燕王朱棣則打出“清君側”的幌子,指責奸臣齊泰、黃子澄等,“假陛下之威權,剪皇家之枝葉”,發兵南下,奪取久已覬覦的皇位。同樣是藩王反叛朝廷,漢朝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以失敗告終,而明朝燕王的“靖難之役”卻勝利了,朱棣成了明朝第三個皇帝——成祖,年號永樂。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為了粉飾奪取帝位的合法性,擺脫篡位的嫌疑,大肆製造輿論,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把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表示他是太祖高皇帝的直接繼承者。與此同時,對主張“削藩”,抗拒“靖難之役”的建文朝大臣,實施殘酷的大屠殺。史學家孟森在談到“靖難後殺戮之慘”時,用了一句分量極重的話:“皆人類所不忍見聞者。”這在他的著作中是極為罕見的。

永樂初年,再現了洪武年間胡惟庸黨案、藍玉黨案大屠殺的一幕,其殘酷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孟森分析道,朱棣篡位成功,臣民以為他畢竟是太祖的兒子,奪位不過是帝王家事,沒有必要為建文報仇,非口誅筆伐不可。在這種情況下,他完全可以豁達大度,對建文舊臣不予追究,未必會有什麼後患。即使要殺幾個建文親信,也不必株連他們的親屬,連婦女兒童也不放過。但是朱棣沒有這樣的雅量,因為篡位心虛,必須造成無人敢於議論的威懾恐怖氣氛,在這點上,他深得乃父“以重典馭臣下”的真傳。

對方孝孺的懲處,最為典型地暴露了朱棣的心虛。攻占南京,進入紫禁城後,他當即召見被謀士僧道衍譽為“讀書種子”的方孝孺,希望由他來起草即位詔書。這份即位詔書如果由建文舊臣、德高望重的方孝孺起草,可以起到洗白的作用,洗刷篡逆的惡名。方孝孺這個“讀書種子”偏偏不領情,寧折不彎,不為所動。他披麻戴孝來到宮中,為建文帝號啕大哭。

朱棣有些尷尬,訕訕地為自己辯解道:我是仿效周公輔佐成王。方孝孺反問:成王在哪裡?朱棣回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追問:為何不擁立成王的兒子?朱棣回答:國家仰賴年長的國君。方孝孺緊追不舍:為何不擁立成王的弟弟?朱棣被追問得理屈詞窮,從座位上走下來,好言相勸:這是我們家的事,先生不必過於操心,即位詔書非先生起草不可。語氣毫無商量的余地。

方孝孺在威脅利誘之下屈服了嗎?當眾人看到他拿起筆往紙上落下時,以為他要起草即位詔書了,都全神貫注地盯著看。方孝孺從容不迫地在紙上寫了四個大字:“燕賊篡位!”然後把筆一丟,邊哭邊罵:死就死,詔書決不起草!朱棣威脅道:難道你想快點死?難道不顧慮株連九族?方孝孺應聲答道:即使株連十族,也奈何我不得!

朱棣惱羞成怒,下令武士把他的嘴割破,使他無法講話,並把他關進監獄。然後四處逮捕他的親族、朋友、門生,並當著方孝孺的面一一處死。歷史上的株連九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株連十族是在九族之外加上朋友、門生一族,是朱棣的一大發明。方孝孺案受到株連而死的有873人,充軍邊地而死者難以計數。他的妻子鄭氏和兩個兒子自縊而死,兩個女兒投秦淮河而死。那些受株連的人顯然是無辜的,他們的後裔經受了長期的凌辱。萬歷十三年(1585),朝廷宣布大赦受方孝孺牽連而充軍者的後裔,竟然有一千三百多人!

方孝孺本人被押往聚寶門外,凌遲處死,就義前留下了一首絕命詩:“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鐵鉉之死比方孝孺更為慘烈。兵部尚書鐵鉉率軍死守濟南,給燕王軍隊以沉重打擊。兵敗後被俘,押解到宮中,不願正面向朱棣稱臣,背身而立,正氣凜然。朱棣下令割去他的耳朵、鼻子,繼而下令割他的肉,塞入他的口中,問道:甜不甜?鐵鉉傲然回答:忠臣孝子的肉,當然是甜的。

朱棣無計可施,下令當場凌遲處死。有野史記載,在行刑過程中,鐵鉉始終罵聲不絕。朱棣命令武士扛來一口大鍋,把鐵鉉的尸體投入翻滾的沸油中,然後把尸體撈出,讓他面向朱棣站立,竟然辦不到。朱棣大怒,命令太監用鐵棒挾持,使他面孔朝北。朱棣笑道:你今天也不得不朝見我了。話音未落,尸身上的沸油突然飛濺,太監嚇得棄棒而逃,尸體仍然反背如故。野史傳聞如此活靈活現,令人驚嘆不已。他的兩個兒子被處死,妻子楊氏和兩個女兒發配教坊司為娼。楊氏病死,兩個女兒始終不肯受辱,賦詩明志,其中長女有句云:“教坊脂粉洗鉛華,一片閑心對落花。舊曲聽來猶有恨,故園歸去已無家。”

朱棣在懲處景清時又有一大發明——“瓜蔓抄”。景清是個奇人,《明史》說他“倜儻尚大節,讀書一過不忘”。建文初年,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身份出任北平參議,燕王與他交談,見其言論明晰,大為讚賞。不久,景清被召回都察院。南京陷落後,他與方孝孺等相約以身殉國。然而,他卻單獨向朱棣表示歸順之意,得以留任原官。此舉頗受建文舊臣的非議,其實錯怪了他。原來他想潛伏下來,乘機行刺朱棣。此事的案發,據《明史》所說,頗有一點戲劇色彩。主管天象的官員向朱棣報告:“異星赤色犯帝座甚急。”迷信天象的朱棣信以為真,立即懷疑景清圖謀不軌。上朝時,他看到景清身穿紅衣,神色異常,馬上命人對他搜身,果然查獲他隨身攜帶的兇器。景清奮起喊道:“欲為故主報仇耳!”當然,仇來不及報,就被處死了。

景清死得很慘,斬首後,還被剝皮。朱元璋當年為了“以重典馭臣下”,搞了不少酷刑:刷洗、秤桿、抽腸、剝皮,聽起來都汗毛凜凜。官吏貪贓銀子六十兩以上,先斬首,後剝皮。州縣衙門左邊的城隍廟,就是剝皮的刑場,剝下的皮囊裡塞進稻草,吊在旗桿上示眾。朱棣下令把景清剝皮實草,懸掛於長安門。無巧不成書,後來朱棣的轎子經過長安門,懸掛皮囊的繩索忽然斷了,景清的皮囊掉落在轎子前面,狀如撲擊,朱棣大吃一驚,下令燒毀。

一日,朱棣午睡,夢見景清手拿利劍追殺過來,嚇得他出了一身冷汗。醒來後驚嘆:想不到景清死了還這麼厲害!於是下令誅殺他的九族以及鄉親,一共株連了幾百人。他的鄉親全部被殺,村莊化為一片廢墟。這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瓜蔓抄”。

“瓜蔓抄”並非孤立的事例。大理寺少卿胡閏與齊泰、黃子澄晝夜策劃軍事。南京陷落後,胡閏不肯歸附朱棣,與兒子一起被處死。他的家鄉江西饒州(今上饒市鄱陽縣)城西碩輔坊,一族男女共二百一十七人被牽連處死。呂毖《明朝小史》描寫那裡的慘狀:“一路無人煙,雨夜聞哀號聲,時見光怪。嘗有一猿,獨哀鳴徹曉。東西皆污池,黃茅白葦,稍夜,人不敢行。”御史高翔頗有軍事才幹,朱棣聞名召見,高翔卻穿了喪服前來,出言不遜。結果,除本人被處死,株連親族,朱棣還搞了一點新花樣。《明朝小史》寫道:“帝沒御史高翔田產,給諸百姓,皆加稅,曰:‘令世世罵高御史也。’又發其先墓,雜牛馬骨焚灰揚之,而以其地為漏澤園。”

朱元璋推行特務政治,設立檢校、錦衣衛,承擔監視官員的特殊使命。檢校的職責是“專主察聽在京大小衙門官吏不公不法及風聞之事”,直接報告皇帝。朱元璋自己坦率地說:有這幾個人,譬如人家養了惡犬,則人怕。做檢校的鷹犬無孔不入,到處刺探,一舉一動都報告皇帝,皇帝對大臣的一言一行了如指掌。胡惟庸案發兩年後,即洪武十五年(1382),在檢校之外建立了錦衣衛。這是一個由皇帝直接指揮的軍事特務組織,掌管侍衛、緝捕、刑獄,凌駕於刑部、大理寺之上。它所設的監獄稱為“詔獄”,關押皇帝特批的人犯。在處理胡惟庸黨案和藍玉黨案時,錦衣衛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元璋晚年意識到,“法外加刑”使得人人自危,告誡他的繼承者:“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有鑒於此,他取消了錦衣衛詔獄。朱棣登上皇帝寶座以後,把它恢復了。正如孟森所說,錦衣衛詔獄是“以意殺人”,“不由法司問擬,法律為虛設,此皆成祖之作俑也”。

不僅如此,朱棣還建立另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史·刑法志》說:“東廠之設,始於成祖。”朱棣在北平時,為了刺探南京情報,收買建文帝左右的宦官為耳目,即位以後,特別倚重宦官,東廠就是由宦官掌控的機構。從此廠衛橫行,流毒無窮。《明史·宦官傳》還說:“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毫無疑問,朱棣把特務政治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吳晗對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個尖刻的評語:“十足自私慘刻的怪杰。”這個怪杰的二十幾個兒子,得其真傳的莫過於朱棣,把這一評語加到朱棣的頭上,無需增減一字,正好合適。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標,《明史》說他“為人友愛”;朱標之子即朱元璋的皇太孫朱允炆,《明史》說他“仁柔樂善”,都不像朱元璋、朱棣那樣“自私慘刻”。同一父親所生的兒子,秉性截然不同,只有朱棣酷似乃父。

明成祖朱棣並非無能之輩,他五次出征漠北,親歷戰陣,並且死於榆木川軍旅途中,還發動了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壯舉,應該說是頗有作為的皇帝。歷史是複雜的,歷史人物有他的多面性。在溢美“永樂大帝”的當下,尤其需要看到被有意無意忽略的另一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83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