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漫步
商品資訊
系列名:現代文學
ISBN13:9781647842086
替代書名:The Joy of Learning: A Collection of Presentation Notes
出版社:漢世紀數位文化EHGBooks
作者:許之微
出版日:2023/06/01
裝訂/頁數:平裝/290頁
規格:22.9cm*15.2cm*2.5cm (高/寬/厚)
重量:500克
版次:初版
定價
:NT$ 900 元優惠價
:79 折 711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本文集涉及到文學創作、長篇小説史、西方哲學、漢傳佛教和歐洲藝術等内容。作者將文集定名為《學苑漫步》,是希望能夠帶領讀者以輕鬆愉悅的心情瀏覽人類文化的珍貴寶藏。本書的文章大多由作者多年來的講座稿改編。這些講座都是學術普及性質的,旨在讓讀者在有限的時間裏瞭解一個特定學術領域:其基本内容、各個流派、思想傳承等等。這些文章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文字簡練、語言親切。
《故事結構與人物塑造》就傳統中長篇小説創作中最重要的兩大要素展開了討論。作者不僅介紹了遵循亞里士多德故事結構理論的西方小説,而且分析了同樣符合這一結構理論的中國古典名著。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强調僅僅平面塑造是不夠的,小説中的主要人物需要深度塑造。
《長篇小説史話》概括介紹了長篇小説的各種類型和各種流派,以及曾經引領世界文學發展的優秀作品。
《西方哲學漫談》涉及到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和現代哲學。在現代哲學部分,作者介紹了生命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社會哲學)、現實主義、分析哲學和科學哲學。作者强調了現代哲學各流派反對理性至上和整體之上的特點。
《略說佛教》簡述了佛教的歷史、基本教義,以及佛教東傳后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
《徜徉在歐洲的藝術長廊》、《俄羅斯的繪畫藝術》和《淺談歐洲的古建築》屬於西方藝術史的内容。歐洲的藝術從文藝復興談到現代,古建築則包括了自西元前600年至19世紀末各歷史時期歐洲的名勝古跡。有鑒於西方藝術史中基本不談俄羅斯的藝術,作者對俄羅斯繪畫藝術的發展加以梳理,并分析了其落後於時代的歷史緣由。
《故事結構與人物塑造》就傳統中長篇小説創作中最重要的兩大要素展開了討論。作者不僅介紹了遵循亞里士多德故事結構理論的西方小説,而且分析了同樣符合這一結構理論的中國古典名著。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强調僅僅平面塑造是不夠的,小説中的主要人物需要深度塑造。
《長篇小説史話》概括介紹了長篇小説的各種類型和各種流派,以及曾經引領世界文學發展的優秀作品。
《西方哲學漫談》涉及到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和現代哲學。在現代哲學部分,作者介紹了生命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社會哲學)、現實主義、分析哲學和科學哲學。作者强調了現代哲學各流派反對理性至上和整體之上的特點。
《略說佛教》簡述了佛教的歷史、基本教義,以及佛教東傳后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
《徜徉在歐洲的藝術長廊》、《俄羅斯的繪畫藝術》和《淺談歐洲的古建築》屬於西方藝術史的内容。歐洲的藝術從文藝復興談到現代,古建築則包括了自西元前600年至19世紀末各歷史時期歐洲的名勝古跡。有鑒於西方藝術史中基本不談俄羅斯的藝術,作者對俄羅斯繪畫藝術的發展加以梳理,并分析了其落後於時代的歷史緣由。
作者簡介
許之微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並留校任教。上世紀80年代赴美,曾先後就讀於喬治城大學、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和密執安大學的研究生院。許之微不僅博聞强記,而且勤於筆耕,多年來創作和發表過不少詩歌、劇本、散文、遊記,同時受邀舉辦過哲學、歷史、宗教,以及文學和藝術的講座。許之微的長篇懸疑小說《越洋追兇》由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他的中短篇歷史小說集《俄羅斯歷代沙皇傳奇》和長篇小説《嚴冬》在美國出版發行。
序
做一個精神貴族(代序)/許之微※
四十九年前,我和母親陪送父親到南京看病。一個酷熱的夏日,在南京中華門內一座舊式院落的西廂房裏,身患重癥的父親躺在木板床上,當時屋子裏只有我們父子二人。我坐在他的病床前輕輕為他打扇,父親突然睜大了布滿血絲的眼睛看着我,原本渾濁的眼神閃出一絲生命的光亮。“小微”, 他叫着我的小名,“世道如此,你這一輩子恐怕只能當一個體力勞動者了。這也沒什麽不好。普通勞動者同樣可以做一個精神貴族。”
這是父親留給我的遺言。這句話影響了我的一生。他哪裏知道,他死後僅兩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接着,中斷了十一年的高考恢復了,我以地區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我後來意識到,從大學畢業後留校當教員,到在美國中年轉行,以計算機工程師退休,我始終還是一個普通勞動者。做一個精神貴族,則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在不斷學習感到精神富足的同時,深深地感激父母的教導和養育,感謝父親臨終前對我的激勵與期望。
多年以來,我雖然做不到手不釋卷,但對知識的渴求卻從未中斷。特別是從中年的忙碌和尷尬中解脫之後,讀書和寫作成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蒙半杯清茶社、華府作協等大華府華人社團的邀請,近年來我為他們舉辦過文學、哲學、歷史、宗教和藝術等方面的若干講座。這本書主要是由部分講座的講稿構成的。
中年之後的讀書不再是任務,因而不帶任何功利性質。這種完全出於精神需求的學習,其過程是愉悅的。傳說當年亞裏士多德在雅典郊區學園中常常一邊散步一邊講學,人稱追隨他的學生為漫步者。出於對這位希臘哲人博學、睿智和儒雅風采的尊崇,我把這本文集定名為《學苑漫步》。
半杯清茶社的前社長立榮兄在請我講“西方哲學漫談”時,給我提出要求:像一個導遊一樣,把聽眾帶入到西方哲學的世界。不僅能讓聽眾對西方哲學的歷史發展、大致內容有所了解,而且希望能夠講出各個時期主要哲學家的特點,以及他們之間的傳承。我的其它講座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要求講的。因此,這本書既可以說是有關西方哲學、漢傳佛教、文學史、小說創作和歐洲藝術的普及性讀物,也可以看作是對這些領域的導讀性文集。
在多年的讀書生涯中,我努力遵循兩條原則:首先建立起知識的框架,搞清楚特定領域的基本內容,以及其中各個流派的來龍去脈。在此基礎上盡量讀經典,讀原著。同智者和哲人的思想直接接觸。我在國內研究生院讀的是思想史專業,也有過思想史的教學經歷。這對我日後的學習有很大幫助。當然,收入本書的文章中涉及到大量名著,我沒有,也不可能全部認真讀過。但是,對某些經典的精讀是必須的,也是極有幫助的。重點和全面的學習與掌握相輔相成。在建立起知識的框架後,即便“碎片式”閱讀所得信息,也能納入框架,使知識結構得以加強。
我的佛學知識固然與我所學中國思想史相關,但深入學習還得益於我的母親。母親在美國與我們共同生活了幾年。她有緣在此地結識了華人佛教團體。佛學大師黃念祖居士曾是這個團體的導師之一。母親還拜過藏傳密宗的仁波切為師,顯密雙修。她回國後,給我留下大量佛學經典以及她的學習筆記。
我寫過幾本小說。《故事結構與人物塑造》是受華府作協邀請,為其寫作坊講課的講稿。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我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並以《長篇小說史話》為題,給半杯清茶社開了講座。大量的閱讀使我理解了,中國作家由於歷史的緣故與世界文學長期隔絕,因此,除了魯迅,他們的作品鮮有達到世界文學前列的水平。現在固然有不少中國作家在學習和嘗試新的形式,然而文學和藝術上的發展必須經歷一個過程,很難做到“彎道超車”。同樣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俄羅斯繪畫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在歐洲藝術家不斷推陳出新的年代,俄羅斯藝術家還在走古典主義的道路。我在寫《俄羅斯繪畫藝術》時,居然找不到全面介紹俄羅斯藝術的英文書籍和文章。
關於藝術,我講過“巴羅克藝術的成就”。考慮到本書中關於西方哲學、小說、佛教的內容都是全面介紹的普及性文章,我將講稿擴寫為全面概括性的《徜徉在歐洲的藝術長廊》。遺憾的是,這本小書的插圖不可能具備畫冊的印刷效果。好在借助網絡,可以輕易在計算機屏幕上調出本文所涉及的名作並顯示高質量的畫面。希望有心的讀者這麽去做。
書中收入《佛學意識觀簡介》和《羅丹雕塑館內的遐思》兩篇短文,分別作為《略說佛教》和介紹歐洲藝術文章的附件。本書對哲學、文學和藝術的介紹性文字過於簡約。我希望通過這兩篇短文,對於佛學和藝術的精深有所揭示。佛學探討了許許多多類似於意識的問題,絕不是“緣起性空”四個字可以概括的。同樣,以羅丹的“加萊義民”和“巴爾紮克”為例,每一件藝術精品都包含着美學、哲理、歷史和人文精神。
僅僅讀過一些書,具備一些文史哲的基本知識,當然還算不上“精神貴族”。我自認為精神世界是富足的,然而同高貴還有相當的距離。借用古人的話:“吾雖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目標在前,我還在繼續努力。
四十九年前,我和母親陪送父親到南京看病。一個酷熱的夏日,在南京中華門內一座舊式院落的西廂房裏,身患重癥的父親躺在木板床上,當時屋子裏只有我們父子二人。我坐在他的病床前輕輕為他打扇,父親突然睜大了布滿血絲的眼睛看着我,原本渾濁的眼神閃出一絲生命的光亮。“小微”, 他叫着我的小名,“世道如此,你這一輩子恐怕只能當一個體力勞動者了。這也沒什麽不好。普通勞動者同樣可以做一個精神貴族。”
這是父親留給我的遺言。這句話影響了我的一生。他哪裏知道,他死後僅兩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接着,中斷了十一年的高考恢復了,我以地區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我後來意識到,從大學畢業後留校當教員,到在美國中年轉行,以計算機工程師退休,我始終還是一個普通勞動者。做一個精神貴族,則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在不斷學習感到精神富足的同時,深深地感激父母的教導和養育,感謝父親臨終前對我的激勵與期望。
多年以來,我雖然做不到手不釋卷,但對知識的渴求卻從未中斷。特別是從中年的忙碌和尷尬中解脫之後,讀書和寫作成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蒙半杯清茶社、華府作協等大華府華人社團的邀請,近年來我為他們舉辦過文學、哲學、歷史、宗教和藝術等方面的若干講座。這本書主要是由部分講座的講稿構成的。
中年之後的讀書不再是任務,因而不帶任何功利性質。這種完全出於精神需求的學習,其過程是愉悅的。傳說當年亞裏士多德在雅典郊區學園中常常一邊散步一邊講學,人稱追隨他的學生為漫步者。出於對這位希臘哲人博學、睿智和儒雅風采的尊崇,我把這本文集定名為《學苑漫步》。
半杯清茶社的前社長立榮兄在請我講“西方哲學漫談”時,給我提出要求:像一個導遊一樣,把聽眾帶入到西方哲學的世界。不僅能讓聽眾對西方哲學的歷史發展、大致內容有所了解,而且希望能夠講出各個時期主要哲學家的特點,以及他們之間的傳承。我的其它講座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要求講的。因此,這本書既可以說是有關西方哲學、漢傳佛教、文學史、小說創作和歐洲藝術的普及性讀物,也可以看作是對這些領域的導讀性文集。
在多年的讀書生涯中,我努力遵循兩條原則:首先建立起知識的框架,搞清楚特定領域的基本內容,以及其中各個流派的來龍去脈。在此基礎上盡量讀經典,讀原著。同智者和哲人的思想直接接觸。我在國內研究生院讀的是思想史專業,也有過思想史的教學經歷。這對我日後的學習有很大幫助。當然,收入本書的文章中涉及到大量名著,我沒有,也不可能全部認真讀過。但是,對某些經典的精讀是必須的,也是極有幫助的。重點和全面的學習與掌握相輔相成。在建立起知識的框架後,即便“碎片式”閱讀所得信息,也能納入框架,使知識結構得以加強。
我的佛學知識固然與我所學中國思想史相關,但深入學習還得益於我的母親。母親在美國與我們共同生活了幾年。她有緣在此地結識了華人佛教團體。佛學大師黃念祖居士曾是這個團體的導師之一。母親還拜過藏傳密宗的仁波切為師,顯密雙修。她回國後,給我留下大量佛學經典以及她的學習筆記。
我寫過幾本小說。《故事結構與人物塑造》是受華府作協邀請,為其寫作坊講課的講稿。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我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並以《長篇小說史話》為題,給半杯清茶社開了講座。大量的閱讀使我理解了,中國作家由於歷史的緣故與世界文學長期隔絕,因此,除了魯迅,他們的作品鮮有達到世界文學前列的水平。現在固然有不少中國作家在學習和嘗試新的形式,然而文學和藝術上的發展必須經歷一個過程,很難做到“彎道超車”。同樣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俄羅斯繪畫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在歐洲藝術家不斷推陳出新的年代,俄羅斯藝術家還在走古典主義的道路。我在寫《俄羅斯繪畫藝術》時,居然找不到全面介紹俄羅斯藝術的英文書籍和文章。
關於藝術,我講過“巴羅克藝術的成就”。考慮到本書中關於西方哲學、小說、佛教的內容都是全面介紹的普及性文章,我將講稿擴寫為全面概括性的《徜徉在歐洲的藝術長廊》。遺憾的是,這本小書的插圖不可能具備畫冊的印刷效果。好在借助網絡,可以輕易在計算機屏幕上調出本文所涉及的名作並顯示高質量的畫面。希望有心的讀者這麽去做。
書中收入《佛學意識觀簡介》和《羅丹雕塑館內的遐思》兩篇短文,分別作為《略說佛教》和介紹歐洲藝術文章的附件。本書對哲學、文學和藝術的介紹性文字過於簡約。我希望通過這兩篇短文,對於佛學和藝術的精深有所揭示。佛學探討了許許多多類似於意識的問題,絕不是“緣起性空”四個字可以概括的。同樣,以羅丹的“加萊義民”和“巴爾紮克”為例,每一件藝術精品都包含着美學、哲理、歷史和人文精神。
僅僅讀過一些書,具備一些文史哲的基本知識,當然還算不上“精神貴族”。我自認為精神世界是富足的,然而同高貴還有相當的距離。借用古人的話:“吾雖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目標在前,我還在繼續努力。
目次
目錄
做一個精神貴族(代序)
★故事結構與人物塑造 -傳統小說創作的兩大要素★
●第一部分 小說中故事的結構
一、故事結構中的三大部分和兩大轉折點
二、矛盾衝突是故事發展的推動力
三、故事中的兩條發展線索
●第二部分 小說中人物的塑造
一、人物的平面塑造
二、人物的深度刻畫
三、有關人物塑造的幾個問題
結束語
★長篇小說史話(上) -十七到十九世紀的長篇小說★
引言:小說與文學
早期長篇小說
愛情小說、哥特式小說和歷史小說
歐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小說
十九世紀下半葉美國和俄國的小說
歐洲的偵探、科幻和探險小說
★長篇小說史話(下) -二十世紀的長篇小說★
繼往開來的現實主義佳作
日本文學走向世界
意識流小說以及小說的革新
幽默諷刺小說
存在主義和寓言主義小說
魔幻現實主義
★西方哲學漫談(上) -從古希臘哲學到德國古典哲學★
西方哲學史梗概
古希臘哲學
經院哲學
近代哲學(從笛卡爾到黑格爾)
★西方哲學漫談(下) -現代歐陸哲學和英美哲學★
●現代歐陸哲學流派
現代歐陸哲學的先行者
生命哲學(德語:Lebensphilosophie)
現象學(Phenomenology)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法蘭克福學派(社會哲學)
●英美哲學流派
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
科學哲學
實用主義(Pragmatism)
結束語
★略說佛教★
佛教簡史
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東傳及主要宗派的形成
結語–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宗教
★佛學意識觀簡介★
小結
★徜徉在歐洲的藝術長廊(上) -從文藝復興到巴羅克藝術★
偉大的文藝復興
輝煌的巴羅克藝術
★徜徉在歐洲的藝術長廊(下) -從新古典主義到現代藝術★
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
向多元化演進的現代藝術
★羅丹雕塑館中的遐思★
★俄羅斯的繪畫藝術 -從1400到1950★
★淺談歐洲的古建築 -從西元前600年到1900年★
希臘羅馬的建築
中世紀的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
巴羅克風格、新古典主義和新哥特主義建築
結束語
做一個精神貴族(代序)
★故事結構與人物塑造 -傳統小說創作的兩大要素★
●第一部分 小說中故事的結構
一、故事結構中的三大部分和兩大轉折點
二、矛盾衝突是故事發展的推動力
三、故事中的兩條發展線索
●第二部分 小說中人物的塑造
一、人物的平面塑造
二、人物的深度刻畫
三、有關人物塑造的幾個問題
結束語
★長篇小說史話(上) -十七到十九世紀的長篇小說★
引言:小說與文學
早期長篇小說
愛情小說、哥特式小說和歷史小說
歐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小說
十九世紀下半葉美國和俄國的小說
歐洲的偵探、科幻和探險小說
★長篇小說史話(下) -二十世紀的長篇小說★
繼往開來的現實主義佳作
日本文學走向世界
意識流小說以及小說的革新
幽默諷刺小說
存在主義和寓言主義小說
魔幻現實主義
★西方哲學漫談(上) -從古希臘哲學到德國古典哲學★
西方哲學史梗概
古希臘哲學
經院哲學
近代哲學(從笛卡爾到黑格爾)
★西方哲學漫談(下) -現代歐陸哲學和英美哲學★
●現代歐陸哲學流派
現代歐陸哲學的先行者
生命哲學(德語:Lebensphilosophie)
現象學(Phenomenology)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法蘭克福學派(社會哲學)
●英美哲學流派
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
科學哲學
實用主義(Pragmatism)
結束語
★略說佛教★
佛教簡史
佛教的基本教義
佛教東傳及主要宗派的形成
結語–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宗教
★佛學意識觀簡介★
小結
★徜徉在歐洲的藝術長廊(上) -從文藝復興到巴羅克藝術★
偉大的文藝復興
輝煌的巴羅克藝術
★徜徉在歐洲的藝術長廊(下) -從新古典主義到現代藝術★
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
向多元化演進的現代藝術
★羅丹雕塑館中的遐思★
★俄羅斯的繪畫藝術 -從1400到1950★
★淺談歐洲的古建築 -從西元前600年到1900年★
希臘羅馬的建築
中世紀的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
巴羅克風格、新古典主義和新哥特主義建築
結束語
書摘/試閱
◎故事結構與人物塑造-傳統小說創作的兩大要素◎
本文討論的是傳統的中篇和長篇小說的創作。傳統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是傳統小說創作中最重要的兩大要素。人物是核心,故事是骨架,兩者缺一不可。優秀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吸引着讀者,其塑造的人物則給讀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小說分長篇、中篇和短篇。如果以字數來分,一般認為,兩萬字以下是短篇,兩萬到十萬字為中篇,十萬字以上為長篇。短篇小說往往描述的是一個主要人物,一個時間段內發生的一個事件,同中長篇創作區別比較大,需要專題討論。中長篇小說的創作與影視劇本的創作,在故事結構和人物塑造上基本是相同的。傳統的影視劇劇本同樣以人物為核心,以故事為骨架。一部兩小時左右的電影,其劇本相當於中篇小說的篇幅(四五萬字左右),而一部電視連續劇劇本則相當於一本長篇小說的分量。
隨着近二十多年來互聯網和十多年來手機微信的發展,寫作成為一種普及的大眾行為。在人類歷史上,從來也沒有如此廣泛的寫作群體。不過,相對而言,在大眾作品中,散文類作品(比如讀後感、回憶往事、懷念故人、遊記等)似乎遠遠超過小說類作品。我想原因在於前者都是有根有據的描述,而後者是“創作”,需要想像和虛構。虛構故事相對於寫實的敘述文和抒情散文多了一道門檻。
我只是一個業餘寫作者。幾年前,國內的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我的刑偵懸念小說《越洋追凶》。近年來我又陸續出版了中短篇歷史小說集《俄羅斯沙皇傳奇》和另一本小說《嚴冬》。我所受過的教育偏重於理論和歷史。所以搞文學創作比較重視創作理論,希望自己能“理性”地搞明白小說創作是怎麼一回事。
下面分兩部分來講。第一部分講故事的結構:從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說起,談談故事的三個組成部分和它們之間的連接。接着具體講矛盾和衝突在故事的鋪墊,發展和結局中的推動作用,以及故事外在情節和人物內心的追求這麼兩條相互照應的發展線索。在第二部分,我會談談小說中人物的平面塑造和深度塑造,並就人物塑造的幾個問題加以討論。
第一部分 小說中故事的結構
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在文學史上出現的比較晚。在有小說之前,文學的主要形式是詩歌和戲劇。《荷馬史詩》和《詩經》出現在3000年前。荷馬生活在大約西元前10世紀,而《詩經》中最早的作品也大約產生於那個時候。不管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還是《詩經》三百首,都是在口頭流傳了幾個世紀之後,才以文字形式被記錄下來的。古希臘悲劇則是在西元前6世紀出現雛形,而在西元前4世紀達到完善的。希臘悲劇通常以古希臘神話英雄的故事為題材。亞里斯多德總結概括了希臘悲劇中故事的結構,他的論述對於劇本和小說的寫作,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一、故事結構中的三大部分和兩大轉折點
亞里斯多德關於故事結構的理論
亞里斯多德在他論述悲劇和史詩的專著《詩論》中指出:每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有開始,有中間發展,有結局。故事的基本結構就是由開始,發展和結局三大部分組成的。
上面說了,在亞里斯多德的時代還沒有小說。近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17世紀初賽凡提斯的《堂吉訶德》開始的。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故事指的是古希臘悲劇中的故事。古希臘悲劇是話劇和歌劇的前身,也是小說和現代影視的源頭。按照亞里斯多德的說法,古希臘悲劇中的故事,是對嚴肅、完美的宏大歷史事件的模仿和提煉。換句話說,古希臘悲劇講述的是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故事。悲劇中的衝突,反映了人和命運的衝突。這些故事往往表現出崇高壯烈的英雄主義,亞里斯多德認為這樣的作品能夠導致人類“情感的淨化”。他還說,如果連故事都說不好,那就標誌着人類社會頹廢和墮落了。
從那個時候起,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小說、戲劇和電影依然沒有跳出這種結構上的大致框架。亞里斯多德還說,故事的長度要適中,適中才有美感,各部分在長度上的分配要協調。他指的是古希臘悲劇那樣長度的作品。也就是和現在一場電影或話劇差不多,兩個小時左右的長度。換做小說,應該是中篇小說的長度。一個故事的開始鋪墊部分應該約占故事四分之一的內容和篇幅。其中間的發展部分,大約占全部內容的二分之一。而結局部分則占全部內容或篇幅的另外四分之一。
在長篇小說和電視連續劇中,關於篇幅和長度的分配比例顯然不一樣。在長篇小說和電視連續劇中,三個主要部分依然如故,但總的結構會有變化,主要是故事中間的發展部分被大大拉長了,不斷地有轉折點出現,同時在故事的主線之外,還有一條或多條副線。 現代的小說和劇本只要是以故事情節展開的,仍然會遵循亞里斯多德提出的基本結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現代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席捲全球,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對人們影響最大的文化產品。其更是把這種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故事結構發展到極致。我們寫小說,很多作家都把小說能夠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為目標。因此也有意無意地去迎合影視作品的要求。
如果說寫小說有個“模式”,許多作家都會不以為然。但根據我的閱讀和創作經驗,我們所讀的傳統中長篇小說,基本跳不開亞里斯多德所總結的故事結構。只不過有些小說故事幾個部分劃分得未必很明顯罷了。從創作者的角度說,如果對於“開頭―中間發展―結局”這樣一個結構,以及結構中的“轉折點”等技巧了然於心,對於小說的寫作是極有幫助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有章可循”非常重要,對於有一定經驗的寫作者來說,“守正”才能“出奇”。當然,對故事結構中許多細節的處理,我們傾畢生精力也未必能做好。
本文討論的是傳統的中篇和長篇小說的創作。傳統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是傳統小說創作中最重要的兩大要素。人物是核心,故事是骨架,兩者缺一不可。優秀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吸引着讀者,其塑造的人物則給讀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小說分長篇、中篇和短篇。如果以字數來分,一般認為,兩萬字以下是短篇,兩萬到十萬字為中篇,十萬字以上為長篇。短篇小說往往描述的是一個主要人物,一個時間段內發生的一個事件,同中長篇創作區別比較大,需要專題討論。中長篇小說的創作與影視劇本的創作,在故事結構和人物塑造上基本是相同的。傳統的影視劇劇本同樣以人物為核心,以故事為骨架。一部兩小時左右的電影,其劇本相當於中篇小說的篇幅(四五萬字左右),而一部電視連續劇劇本則相當於一本長篇小說的分量。
隨着近二十多年來互聯網和十多年來手機微信的發展,寫作成為一種普及的大眾行為。在人類歷史上,從來也沒有如此廣泛的寫作群體。不過,相對而言,在大眾作品中,散文類作品(比如讀後感、回憶往事、懷念故人、遊記等)似乎遠遠超過小說類作品。我想原因在於前者都是有根有據的描述,而後者是“創作”,需要想像和虛構。虛構故事相對於寫實的敘述文和抒情散文多了一道門檻。
我只是一個業餘寫作者。幾年前,國內的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我的刑偵懸念小說《越洋追凶》。近年來我又陸續出版了中短篇歷史小說集《俄羅斯沙皇傳奇》和另一本小說《嚴冬》。我所受過的教育偏重於理論和歷史。所以搞文學創作比較重視創作理論,希望自己能“理性”地搞明白小說創作是怎麼一回事。
下面分兩部分來講。第一部分講故事的結構:從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說起,談談故事的三個組成部分和它們之間的連接。接着具體講矛盾和衝突在故事的鋪墊,發展和結局中的推動作用,以及故事外在情節和人物內心的追求這麼兩條相互照應的發展線索。在第二部分,我會談談小說中人物的平面塑造和深度塑造,並就人物塑造的幾個問題加以討論。
第一部分 小說中故事的結構
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在文學史上出現的比較晚。在有小說之前,文學的主要形式是詩歌和戲劇。《荷馬史詩》和《詩經》出現在3000年前。荷馬生活在大約西元前10世紀,而《詩經》中最早的作品也大約產生於那個時候。不管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還是《詩經》三百首,都是在口頭流傳了幾個世紀之後,才以文字形式被記錄下來的。古希臘悲劇則是在西元前6世紀出現雛形,而在西元前4世紀達到完善的。希臘悲劇通常以古希臘神話英雄的故事為題材。亞里斯多德總結概括了希臘悲劇中故事的結構,他的論述對於劇本和小說的寫作,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一、故事結構中的三大部分和兩大轉折點
亞里斯多德關於故事結構的理論
亞里斯多德在他論述悲劇和史詩的專著《詩論》中指出:每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有開始,有中間發展,有結局。故事的基本結構就是由開始,發展和結局三大部分組成的。
上面說了,在亞里斯多德的時代還沒有小說。近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17世紀初賽凡提斯的《堂吉訶德》開始的。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故事指的是古希臘悲劇中的故事。古希臘悲劇是話劇和歌劇的前身,也是小說和現代影視的源頭。按照亞里斯多德的說法,古希臘悲劇中的故事,是對嚴肅、完美的宏大歷史事件的模仿和提煉。換句話說,古希臘悲劇講述的是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故事。悲劇中的衝突,反映了人和命運的衝突。這些故事往往表現出崇高壯烈的英雄主義,亞里斯多德認為這樣的作品能夠導致人類“情感的淨化”。他還說,如果連故事都說不好,那就標誌着人類社會頹廢和墮落了。
從那個時候起,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小說、戲劇和電影依然沒有跳出這種結構上的大致框架。亞里斯多德還說,故事的長度要適中,適中才有美感,各部分在長度上的分配要協調。他指的是古希臘悲劇那樣長度的作品。也就是和現在一場電影或話劇差不多,兩個小時左右的長度。換做小說,應該是中篇小說的長度。一個故事的開始鋪墊部分應該約占故事四分之一的內容和篇幅。其中間的發展部分,大約占全部內容的二分之一。而結局部分則占全部內容或篇幅的另外四分之一。
在長篇小說和電視連續劇中,關於篇幅和長度的分配比例顯然不一樣。在長篇小說和電視連續劇中,三個主要部分依然如故,但總的結構會有變化,主要是故事中間的發展部分被大大拉長了,不斷地有轉折點出現,同時在故事的主線之外,還有一條或多條副線。 現代的小說和劇本只要是以故事情節展開的,仍然會遵循亞里斯多德提出的基本結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現代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席捲全球,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對人們影響最大的文化產品。其更是把這種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故事結構發展到極致。我們寫小說,很多作家都把小說能夠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為目標。因此也有意無意地去迎合影視作品的要求。
如果說寫小說有個“模式”,許多作家都會不以為然。但根據我的閱讀和創作經驗,我們所讀的傳統中長篇小說,基本跳不開亞里斯多德所總結的故事結構。只不過有些小說故事幾個部分劃分得未必很明顯罷了。從創作者的角度說,如果對於“開頭―中間發展―結局”這樣一個結構,以及結構中的“轉折點”等技巧了然於心,對於小說的寫作是極有幫助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有章可循”非常重要,對於有一定經驗的寫作者來說,“守正”才能“出奇”。當然,對故事結構中許多細節的處理,我們傾畢生精力也未必能做好。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