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全媒體情境下的“知識鴻溝”問題研究:一種基於質性研究方法的考察(簡體書)
滿額折

全媒體情境下的“知識鴻溝”問題研究:一種基於質性研究方法的考察(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研究了社交媒體時代以教育程度分野的不同階層之間的知識差距。與主流的“知識鴻溝”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把“知識”界定為主觀知識。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認知框架理論為基礎,同時借用媒介素養論所界定的認知工具,分析了不同教育程度的社交媒體用戶對近兩年不同性質的媒體議題形成認知的方式。本研究發現,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的受訪者能夠使用更加高級的認知工具,對媒體議題構建更加複雜的認知框架。大多低教育程度受訪者僅僅使用較低級的認知工具,且多構建簡單的認知框架。本研究還發現,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均採用相關性檢索、分段式檢索等模式來加工介質化訊息。其中,採用直接對應模式、多種整合等模式處理介質化訊息可以凸顯較高與較低教育程度受訪者之間的知識差距。本研究還考察了教育程度之外的變量對知識差距形成的影響。本研究認為,人際傳播因素對“知溝”的形成受制於媒體傳播,效果非常有限。個人的直接經歷對受訪者理解某些新聞議題能夠發揮較大的作用。信息控制因素是導致較高教育程度與對新聞感興趣群體與兩組低教育程度群體針對敏感議題產生知 識差距的重要因素。此外,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使用社交媒體的方式也有顯著的不同,這也是知識差距的顯著體現。根據這些發現,本研究在結尾部分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認為縮小不同教育程度群體之間的知識差距應該從豐富較低教育程度群體的認知框架入手。
本研究的學術意義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意義之一是對當前“知溝”研究理論的創新,即把受眾的媒介素養有機地融入“知溝”研究,為我國學界對“知溝”的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論視角;另一個意義是研究方法論的創新。當前,海外主流的“知溝”研究屬於量性研究,我國也有少數相關的量性研究。本課題採用質性研究法研究“知溝”問題,為傳播學界研究該問題提供一種新的嘗試。本研究是實證研究,具有很大的實踐價值。研究發現對相關職能部門制定行之有效的知識傳播戰略,提升低教育程度群體吸收知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劉暉,畢業於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並獲得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作者在國內外SCI與CSSCI期刊有多篇研究論文發表,獲得很高的閱讀率與轉引率,多篇論文獲得獎勵。作者擔任文化與傳播學院碩導,同時受聘並擔任泰國格樂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作者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英文刊)翻譯,該刊多篇學術論文(漢譯英)譯文在Routeledge 出版,同時還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國外社會科學》翻譯(英譯漢)。主要研究領域有:傳媒教育、國際傳播、媒體效果研究等。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把“知識”界定為主觀知識。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認知框架理論為基礎,同時借用媒介素養論所界定的認知工具,分析了不同教育程度的社交媒體用戶對近兩年不同性質的媒體議題形成認知的方式。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qualitative method),研究在數字媒體時代公眾對近兩年國內外重要新聞事件的理解與認知情況,並據此考察處於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群體之間的知識差距(簡稱“知溝”)以及這種差距形成的原因。出於研究便利的需要,本研究採用目的性抽樣方法收集數據,將抽樣物件設定為北京地區的常住居民。
學者們研究“知溝”面臨的首要問題與難題是對“社會經濟地位”和“知識”這兩個重要概念的界定。雖然“社會經濟地位”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但大多數學者認為,教育程度的不同是導致人與人之間社會經濟地位產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把“社會經濟地位”概念化為個人的“教育程度”似乎成為“知溝”學者較為一致的意見。但對於“知識”的界定著實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因為“知溝”學者對“知識”內涵的不同界定會直接影響到對“知溝”測量的實際結果(詳見本書章的論述)。目前,海外絕大多數“知溝”研究把“知識”界定為客觀性的知識。但也有學者指出,把對客觀性的知識考察結果作為評價“知溝”的標準存在嚴重的缺陷,因為相當多的低教育程度群體盡管無法準確地對一些客觀性的知識進行應答,但這並不能表明他們對很多問題沒有自己的理解與認知。據此,有些學者提出,在“知溝”研究中應把“知識”界定為“主觀知識”。這就使“知溝”研究距離本課題所設定的質性研究方案更接近了一步。
本研究有兩個顯著的創新點。個創新點體現在研究方法層面。本研究的文獻綜述發現,國內外幾乎沒有採用質性研究法研究“知溝”的成果。目前,海外的“知溝”研究以量性研究為主,側重對受訪者“事實性”知識的測量,數據的采集方式以問卷法為主。也有少量“知溝”研究採用控制實驗法,實驗法主要是考察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試者針對新聞事件所產生的興奮度以及由此產生的生理反應,如受試者心跳的速度、瞳孔的變化等(詳見本書章與第六章)。本研究採用質性法研究“知溝”,是對當前“知溝”研究的一個重要補充。該方法主要考察受訪者對介質化信息加工與理解的方式,這是“知溝”研究的一個全新的視角,值得“知溝”學者對此持續關注。這一點與本研究承擔者初的構想有些不同。因為本研究主持人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當然也是更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研究方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也屬正常,符合科研工作的一般規律。
第二個創新點是對“知溝”理論的豐富與創新。與絕大多數“知溝”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把媒介素養論、認知框架理論與“知溝”理論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極大地豐富了經典的“知溝”理論內涵。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存在一個認知框架,即一套既有的知識體系(preexisting knowledge system)。這套既有的認知框架影響著我們對新事物與新媒介信息的接受與理解程度。如果媒體構建的新聞報道框架與我們大腦中的認知框架吻合,則媒體信息容易被我們接受,媒體傳播才可以對目標受眾產生影響效果。如果媒體所構建的框架與我們大腦中的認知框架發生對立,媒體傳播便失去了影響力。道理很簡單,任何人在面對新的事物時,都會傾向於保護與依賴自己的既有觀念,排斥與自己既有觀念不同的新信息,因為改變一個人既有的認知框架往往是有難度的,也是需要時間的。無論媒體框架與人們既有的認知框架是否吻合,人們都會依賴自己的認知框架來對介質化信息進行解釋並形成自己的意見與觀點。每個人對媒體信息進行理解與認知的方式體現出媒體使用者的媒介素養。雖然眾多媒介素養學者與從事媒介素養研究的機構對該理論的解釋有所不同,但這些學者都認為公民的媒介素養包含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具備對媒體傳播的信息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與理解的能力,而非被動地吸收媒體傳播的信息。我們對新聞信息進行思考與理解所依賴的認知工具有多種,既有簡單的認知工具,如分析、評估,也有複雜的認知工具,如歸納、演繹、綜合與抽象化(詳見本書第三章與第四章)。本研究的結論是,人們對介質化信息加工與處理的方式能夠充分體現不同教育程度人群之間的知識差距。
本研究的難點同樣體現在該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層面。這是因為,本研究組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研究經典的“知溝”理論在“知溝”學界畢竟是一種開創性的嘗試,研究者內心不可避免地有些忐忑。對於承擔該項研究的負責人來說,這既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創新點,非常值得國內外同行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深入探討。質性研究法與量性研究法各有優缺點,它們分屬不同的流派。量性研究追求研究物件的廣度,但缺乏深度。質性研究追求對訪談數據的深挖,故具有深度,卻缺乏廣度,研究發現當然也就不具有代表性。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沒有完美的研究方法。至於一項研究應該採用何種研究方法,這需要看研究者的理論構建以及研究本身所追求的目標。該研究整合了媒介素養論、認知框架論與“知溝”理論。而考察受訪者的媒介素養、認知框架、對認知工具的使用以及終所構建的知識的複雜程度,採用質性研究法應該是不二的選擇(詳見本書第三章與第六章)。一般而言,採用質性法研究抓取數據需要訪談20~50人,或者60人不等。也有一些研究把訪談數量設定為10~20人。本研究的承擔者訪談了40人,排除訪談數據不佳的受訪者,終把34人的訪談記錄作為該研究的數據。因此,本研究實施訪談的樣本規模符合質性研究的標準。
本研究的章與第二章分別對海外與我國的“知溝”研究進行文獻綜評。用兩個章節的篇幅進行相關的文獻研究非常有必要。因為只有對既有的研究文獻進行系統的梳理,我們方可把握當前“知溝”研究取得的進展以及存在的問題與空白點,並可據此展開創新性的研究。由於我國的“知溝”研究在方式方法與理論構建上與海外“知溝”學界尚有一定的差距,故本研究所依賴的研究文獻多為英文文獻,希望此舉能夠為我國的“知溝”學界介紹一些海外研究成果。關於質性研究法的介紹,我國已經翻譯出版了為數不少的譯著,我國學者也撰寫過一些質性研究方法的專著。本研究所採用的質性研究法,基本是依照哈丁(Harding)(2013)\[1\]與施賴埃爾(Schreier)(2012)\[2\]所著教材中設定的研究步驟進行的。
本研究團隊特別感謝評審專家在百忙中抽出寶貴的時間審閱本研究成果。評審專家在一審過程中以極其認真的態度研讀了該成果,提出了寶貴而中肯的意見,該研究作者表示由衷的感激。根據評審專家的意見與建議,筆者對本研究進行了必要的修改:(1)初稿有七章,修改後的版本增加了一章,所增加的章節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作者對章到第四章的內容做了局部改進。對第五章到第八章的內容進行了較大的修改與增補。(2)修改了初稿中論證與表述不符合邏輯之處。(3)增加了一些對目標物件的訪談內容,使樣本具有更多不同的特點,也使訪談信息更加豐富。(4)雖然本研究的初衷是立足於首都並服務於首都,但研究的發現也具有普遍適用性。(5)作者努力做到使本研究的理論框架更加完善,充分體現對“知溝”理論研究的創新。

目次

章從“知識鴻溝”到“數字鴻溝”——海外“知識鴻溝”研究概覽
一、“知溝”假設問世前的相關研究
二、“知溝”假設的問世與核心要點
三、針對傳統媒體情境下的“知溝”假設研究
四、網絡情境下的“知溝”假設研究
第二章我國學界對“知溝”的研究
一、我國學界針對“知識鴻溝”研究的現狀
二、我國為縮小知識鴻溝所做的努力
三、我國學界對傳統媒體與“知識鴻溝”關係的研究
四、我國學界對數字媒體與“知溝”關係的研究
五、對我國學界關於“知溝”研究的思考
六、未來我國學界針對“知溝”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全媒體、媒體融合與媒介素養
一、全媒體的來歷與內涵
二、媒體融合的出現與發展
三、媒介素養與“知溝”
第四章影響“知溝”形成的若干因素以及相關理論的研究
一、強媒體效果論與弱媒體效果論
二、培養理論
三、媒介依附論
四、媒體信息的構建——框架理論
五、認知框架(認知基膜)
六、人際傳播的效用
七、直接經歷變量
第五章媒體傳播議題研究
一、媒體傳播內容的研究方法
二、網絡平臺數據截取的相關問題
三、網絡空間的話語特點
四、新浪微博平臺關於轉基因話語的文本分析
五、新浪微博平臺關於“中國夢”話語的文本分析
六、新浪微博平臺關於中美貿易摩擦的話語分析
七、新浪微博平臺關於霧霾話語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研究方案的設計
一、兩項基於控制實驗法的“知溝”研究
二、“知溝”研究中引入質性研究法的必要性
三、研究設計
四、受訪者的簡要描述
第七章媒介的使用特點與認知框架的構建方式
一、受訪者的媒體使用特點與動機
二、採用認知框架理論研究“知溝”的合理性
三、受訪者關注的媒體議題
四、對認知框架的測量
五、受訪者對媒體議題的認知框架
六、“事實性”知識的差距情況
七、認知框架的缺失與認知框架的轉變
八、個性化議題的認知框架
第八章媒介信息的處理模式
一、基於認知框架的思維模式
二、信息控制與知識差距
三、人際傳播、參照群體與知識差距
四、直接經歷與知識差距
第九章總結與建議
附錄一采訪提綱
附錄二波特所界定的媒介素養的七種技能
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