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地圖革命:從Google地圖、地球、街景到「精靈寶可夢GO」的科技傳奇內幕
商品資訊
系列名:Aplus
ISBN13:9786267261552
替代書名:Never lost again: the Google mapping revolution that sparked new industries and augmented our reality
出版社:日出出版
作者:比爾.基爾迪
譯者:夏瑞婷
出版日:2023/06/21
裝訂/頁數:平裝/336頁
規格:21cm*14.8cm*2cm (高/寬/厚)
版次: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們要的是整個地球的數據!」
Google地圖――這個世紀級的奇蹟,徹底顛覆了我們瀏覽世界的方式!
它如何在發展20年後一夜成功,成為人們日常不可或缺的應用程式?
本書是Google地圖技術演化的真實記錄,我們將看到它崛起的精采內幕。
Google地圖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應用程式之一,它源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團隊,他們的技術顛覆了人們找路的方法。
一切的開始,要從Keyhole這個資金短缺的新創地圖公司說起,他們在科技泡沫時期幾乎要破產,不過靠著與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合作得以維持基本營運。而讓這個小公司聲名遠播並走出破產邊緣的契機,是美國CNN在報導首次美伊戰爭時,採用了他們的地圖技術。之後Google併購了Keyhole,並重新開啟Google地圖和Google地球兩項服務。
作者比爾.基爾迪是早期Keyhole和Google地圖的行銷總監,他在書中揭露Google地圖這個殺手級應用程式的幕後各方視角,以及開發者的真實想法,讓我們看到這場地圖革命的來龍去脈――從1999年開始,至今尚未結束,不只改變人類探索世界的方式,還為那些正在繼續改寫歷史的無數科技創新產品打下最堅固的基礎,讓人類的夢想在未來繼續無限延伸……
Google地圖出現之前,人們是怎麼找路的?
Google如何展開這場刷新生活模式的寧靜革命?
Google創辦人賴利.佩奇與謝爾蓋.布林堅持違背典型的商業原則:在使用者的快樂與金錢利益之間,他們選擇使用者的快樂。賺錢不是Google地圖和Google地球的主要驅動力或原因,甚至不是Google的十大任務之一,幾乎可以說這兩項產品是Google送給全世界的禮物,讓人們都能免費使用。
Google作為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打造出用戶超過10億的偉大產品,成為人們不再迷路的人性科技。本書除了有精采的內幕故事,還能探尋Google地圖霸業的脈絡:
◆Google營運背後的邏輯:吸引精英,提供不設限的平台資源,收購新創公司。企業格局決定產品格局,Google理念:整合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益。
◆賴利.佩奇與謝爾蓋.布林兩位創辦人從大處切入,利用地圖產品實現Google的策略布局。看創意精英如何跳脫傳統的商業規則,實現夢想與開創未來。
◆突破技術限制,相繼推出Google地圖、Google地球、Google街景,成為人們遊覽世界絕不可或缺的工具。
◆Uber、Airbnb、無人駕駛汽車、引爆全球瘋玩的AR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GO」等,Google地圖是如何促進這些立基於地理定位的新興企業和科技產品發展?
這是一部如史詩般的科技發展故事,全始於一塊拼湊起來的地圖數據……
地圖科技演化在過去20年的發展中歷經了許多波折,一夜成功後,Google更是致力於成就地圖霸業。這段科技發展的真實內幕,帶領我們認識打造出Google地圖與Google地球的團隊。
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能讓我們瞥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諸如虛擬實境、無人駕駛、AI技術研發與應用等,各種以地理定位為基礎的新興科技,將持續改善我們的生活,因為一些人們的遠見、毅力以及一點點運氣,人類的世界觀不再迷路。
【好評推薦】
對於Google地圖以及各種基於Google地圖地理定位的產業的驚人崛起,作者將讓你身歷其境。透過絕佳的講述,帶領你一窺這個改變世界技術的內幕,本書的每一頁都精采可期。
―約書亞.貝爾(Joshua Baer),資本工廠(Capital Factory)創始人
在這本書中,基爾迪帶我們回到Google地圖革命的起源,從內部人士的角度講述了參與這場革命的公司、創意精英和技術的故事。這是一段瘋狂的旅程,他們也不總是選擇最短最直接的路徑,但最終改變了導航世界的方式。這是一次五星級的閱讀之旅!
―大衛.李西特(David Richter),Uber全球業務與企業發展主管
作者運用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為我們詳盡描繪出一場地圖革命之中的人和事……對於非科技人來說,內容豐富且有趣。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這本書將吸引那些想看科技公司內幕的人。作者以大幅筆墨講述Google地圖的開發,從CD-ROM到開發「地理編碼」資料集的價格談判。對科技極客和地圖愛好者來說都極具吸引力。
―《書單》(Booklist)
每個想創業的人都應該利用地圖技術來節省時間,並閱讀本書。這本書如同一部史詩,闡述創造我們時代的一個奇蹟:商場的苦難境地、現金流的嚴苛困境,工程技術的閃耀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故事中談到的細節十分迷人,很少有談論初創的書能像它如此的栩栩如生。
―賓.高登(Bing Gordon),前美商藝電創意總監、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風險投資公司合夥人
這是一個有趣且鼓舞人心的故事,內容充滿毅力和決心。
―《Inc.》雜誌
Google地圖――這個世紀級的奇蹟,徹底顛覆了我們瀏覽世界的方式!
它如何在發展20年後一夜成功,成為人們日常不可或缺的應用程式?
本書是Google地圖技術演化的真實記錄,我們將看到它崛起的精采內幕。
Google地圖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應用程式之一,它源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團隊,他們的技術顛覆了人們找路的方法。
一切的開始,要從Keyhole這個資金短缺的新創地圖公司說起,他們在科技泡沫時期幾乎要破產,不過靠著與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合作得以維持基本營運。而讓這個小公司聲名遠播並走出破產邊緣的契機,是美國CNN在報導首次美伊戰爭時,採用了他們的地圖技術。之後Google併購了Keyhole,並重新開啟Google地圖和Google地球兩項服務。
作者比爾.基爾迪是早期Keyhole和Google地圖的行銷總監,他在書中揭露Google地圖這個殺手級應用程式的幕後各方視角,以及開發者的真實想法,讓我們看到這場地圖革命的來龍去脈――從1999年開始,至今尚未結束,不只改變人類探索世界的方式,還為那些正在繼續改寫歷史的無數科技創新產品打下最堅固的基礎,讓人類的夢想在未來繼續無限延伸……
Google地圖出現之前,人們是怎麼找路的?
Google如何展開這場刷新生活模式的寧靜革命?
Google創辦人賴利.佩奇與謝爾蓋.布林堅持違背典型的商業原則:在使用者的快樂與金錢利益之間,他們選擇使用者的快樂。賺錢不是Google地圖和Google地球的主要驅動力或原因,甚至不是Google的十大任務之一,幾乎可以說這兩項產品是Google送給全世界的禮物,讓人們都能免費使用。
Google作為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打造出用戶超過10億的偉大產品,成為人們不再迷路的人性科技。本書除了有精采的內幕故事,還能探尋Google地圖霸業的脈絡:
◆Google營運背後的邏輯:吸引精英,提供不設限的平台資源,收購新創公司。企業格局決定產品格局,Google理念:整合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益。
◆賴利.佩奇與謝爾蓋.布林兩位創辦人從大處切入,利用地圖產品實現Google的策略布局。看創意精英如何跳脫傳統的商業規則,實現夢想與開創未來。
◆突破技術限制,相繼推出Google地圖、Google地球、Google街景,成為人們遊覽世界絕不可或缺的工具。
◆Uber、Airbnb、無人駕駛汽車、引爆全球瘋玩的AR手機遊戲「精靈寶可夢GO」等,Google地圖是如何促進這些立基於地理定位的新興企業和科技產品發展?
這是一部如史詩般的科技發展故事,全始於一塊拼湊起來的地圖數據……
地圖科技演化在過去20年的發展中歷經了許多波折,一夜成功後,Google更是致力於成就地圖霸業。這段科技發展的真實內幕,帶領我們認識打造出Google地圖與Google地球的團隊。
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能讓我們瞥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諸如虛擬實境、無人駕駛、AI技術研發與應用等,各種以地理定位為基礎的新興科技,將持續改善我們的生活,因為一些人們的遠見、毅力以及一點點運氣,人類的世界觀不再迷路。
【好評推薦】
對於Google地圖以及各種基於Google地圖地理定位的產業的驚人崛起,作者將讓你身歷其境。透過絕佳的講述,帶領你一窺這個改變世界技術的內幕,本書的每一頁都精采可期。
―約書亞.貝爾(Joshua Baer),資本工廠(Capital Factory)創始人
在這本書中,基爾迪帶我們回到Google地圖革命的起源,從內部人士的角度講述了參與這場革命的公司、創意精英和技術的故事。這是一段瘋狂的旅程,他們也不總是選擇最短最直接的路徑,但最終改變了導航世界的方式。這是一次五星級的閱讀之旅!
―大衛.李西特(David Richter),Uber全球業務與企業發展主管
作者運用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為我們詳盡描繪出一場地圖革命之中的人和事……對於非科技人來說,內容豐富且有趣。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這本書將吸引那些想看科技公司內幕的人。作者以大幅筆墨講述Google地圖的開發,從CD-ROM到開發「地理編碼」資料集的價格談判。對科技極客和地圖愛好者來說都極具吸引力。
―《書單》(Booklist)
每個想創業的人都應該利用地圖技術來節省時間,並閱讀本書。這本書如同一部史詩,闡述創造我們時代的一個奇蹟:商場的苦難境地、現金流的嚴苛困境,工程技術的閃耀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故事中談到的細節十分迷人,很少有談論初創的書能像它如此的栩栩如生。
―賓.高登(Bing Gordon),前美商藝電創意總監、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風險投資公司合夥人
這是一個有趣且鼓舞人心的故事,內容充滿毅力和決心。
―《Inc.》雜誌
作者簡介
比爾.基爾迪(BILL KILDAY)
他在科技和遊戲行銷領域的25年職涯中,始終致力於地圖的發展和擴增實境。曾擔任數位製圖初創公司Keyhole行銷總監,並在Google發布Google地圖和Google地球期間擔任Google Geo部門行銷經理。
他目前是Niantic Inc.的行銷副總裁,該公司是Google的衍生公司,開發了透過GPS進行的遊戲Ingress、「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 GO)和「哈利波特:巫師聯盟」。基爾迪是八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出生於德州休士頓,現與家人住在德州奧斯汀。他的方向感很差。
他在科技和遊戲行銷領域的25年職涯中,始終致力於地圖的發展和擴增實境。曾擔任數位製圖初創公司Keyhole行銷總監,並在Google發布Google地圖和Google地球期間擔任Google Geo部門行銷經理。
他目前是Niantic Inc.的行銷副總裁,該公司是Google的衍生公司,開發了透過GPS進行的遊戲Ingress、「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 GO)和「哈利波特:巫師聯盟」。基爾迪是八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出生於德州休士頓,現與家人住在德州奧斯汀。他的方向感很差。
序
前言╱6年,10億使用者
你還記得你上次迷路的經過嗎?我說的是的的確確、完完全全的迷路。
我自己已經有段時間沒有那樣迷路過了。我上次迷路都是21世紀初的事了―那時我住在麻州的波士頓。那是個寒冷的星期二冬夜,我在布魯克萊恩打了場臨時湊成的夜場籃球賽,打完球後開車回家。和南波士頓的幾個愛爾蘭人混戰3個小時後,我已經疲憊不堪。不知為何,我在這條已經走了10多次的路上迷路了。我能看到我應該開到哪裡―就在查爾斯河對面,但我搞不清楚該如何開到那裡。
我的妻子雪萊已經打來好幾通電話。她問:「你在哪兒?」我一邊沮喪地用拳頭直砸汽車方向盤,對自己大喊大叫,一邊沿著2號州際高速公路朝錯誤的方向開了5哩,尋找下個圓環。也可能不是2號公路,而是3A號公路?我記不清了。
2000至2003年,我住在波士頓,在這裡我經常迷路。這座城市對個德州移民來說是如此的冷酷無情,就像一門外語一樣晦澀難懂。當地人似乎對殘缺不全的交通指示牌、蜿蜒曲折的街道和圓環感到驕傲。想透過某些十字路口甚至需要解個數學方程。這時,波士頓大肆開挖的建設工地映入眼簾―這是個投資金額高達150億美元的公共設施計畫,目的在將93號州際公路上4哩的一段路改道,將其移入地下―沒錯,我確實迷路了,而且已經偏離正確路線很遠了。
我不確定我是否真的把整個路線弄明白了。你瞧,「波士頓」實際上是一群城市的彆扭集合。如果把這些城市放在同個鐘面上,那麼從12點鐘開始,首先是切爾西,然後沿順時針方向依次是里維爾、波士頓(真正意義上的)、布魯克萊恩、布萊頓、牛頓、貝爾蒙特、劍橋、薩默維爾和查爾斯敦,它們之間還散落著10幾個小城市。這些城市都曾是獨立的自治市,都建於17世紀初到中葉之間,透過一個複雜的馬道系統相連。
這些城市命名馬道的方式非常簡單:根據馬道的目的地進行命名。例如,如果你住在17世紀的布萊頓,想騎馬去劍橋,那麼你就要走一條標明叫「劍橋」的馬道。類似地,如果你住在波士頓,想騎馬去劍橋,那麼你依然要走一條標明叫「劍橋」的馬道。
讓我們進到現代的波士頓。這裡至少有7條不同的街道都叫「劍橋」―我可不是在編故事。這是因為,現在波士頓都會區裡的這些路名大多沿用從前的馬道名稱。我還記得有一天,我開車沿著劍橋街行駛,在等紅燈的時候,我瞥了一眼和我所在這條街相交的那條街的名,也是劍橋街!
我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弄清楚,為什麼在波士頓都會區每個街道名(假設你能找到路牌的話)都會被重複使用2次、4次,甚至7次之多。某天,我問我的房東,為什麼這些道路仍會被這樣命名,他回答說:「這樣一來,洋基隊的球迷從紐約開車過來的時候,就找不到去芬威球場的路了。」
好吧,這個解釋能讓我好受一些。
2010年,我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度一個為期兩週的假期。我和家人一起步行穿過先鋒法院廣場。在這個清爽的夏夜,往來的人們和各種活動令這個地標性的公共空間充滿了活力。跟隨著我iPhone上的Google地圖指引,沿著亞姆希爾街走了半哩,找到一家名為「Luc Lac越南廚房」的餐廳。我8歲的女兒伊莎貝爾問我:「比爾爸爸,在Google地圖出現之前,人們是怎麼找路的?」
我想起了那些在波士頓的日子。我想起了那些把自己交給隨機性和偶然性的夜晚,就像Yelp(美國最大的評價網站)、OpenTable(網路訂餐平台)、iPhone和Google地圖出現之前身處波士頓北端的洋基隊球迷。我想起了那個我永遠不會知道像Luc Lac(評分高達4.5顆星!)這樣的餐廳―即使我知道,我也不得不三次攔住陌生人問路。我想起了所有錯估的轉彎和過早駛出圓環的情形,以及所有那些沒有瀏覽過評價就走進去用餐的餐廳(簡直讓人不寒而慄),還有那些沒有看過它們所在街區的街景照片就預訂了的旅館(太恐怖了)。
我的目光離開了Google地圖,我抬起頭,把我的iPhone滑入我的馬甲口袋,對雪萊笑了笑,並試著回答女兒的提問:「我們經常迷路啊,寶貝。」
在2004年之前,我們從MapQuest(網路免費地圖網站)上列印地圖,並在我們的手提箱裡或座椅下面,塞滿了胡亂摺角的美國汽車協會(AAA)出版的地圖冊。我們會在加油站停車,隔著裝有防彈有機玻璃的汽車向陌生人問路。我們會向旅館櫃台接待員詢問我們拿不準的餐廳情況。而在度假時,我們租過濫用了「海濱」一詞的公寓。我們研究過令人困惑的地鐵地圖(綠線不是E線)。我們迷過路,去過味道不怎麼樣的餐廳,也氣得捶過汽車儀表板。
但到了2010年,導航和地圖繪製技術改變了一切。我見證了它的誕生,並在其中扮演一個小小的角色。
我的一位Google地圖團隊中的朋友,麥可.瓊斯(Michael Jones),是這樣對我描述它的:「想想看,人類在地球上存在了20萬年,而我們是嘗試過迷路滋味的最後一個世代。在我們之後,再也不會有誰、不會有人像以前的人那樣迷路了。在今天,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人搭乘飛機旅行,降落在紐約、東京、開羅,甚至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們走下飛機,來到個陌生的國度、一個他們從未去過的地方。你猜怎麼著?他們居然知道他們身處何處。他們可以找到他們下榻的旅館,或者是某家餐廳,或者是朋友的家,或者是召開商務會議的辦公室,隨便什麼地方都能找到。」
他停了一下,看著我,然後補充道:「我們做到了。你和我以及在Keyhole、Where2Tech以及Google地圖團隊工作的每個人,一起解決了這個問題!」
回到波特蘭。我在那個夏天的晚上推開了Luc Lac的門,而在此之前我已經知道這是家非常棒的餐廳了。我知道它當時還在營業,我預先挑選了菜單,而且用我iPhone上的Google地圖App幫助我輕鬆找到了這家餐廳。我知道這家餐廳不會太花俏,也不會太貴。
雪萊朝著我會心一笑,她記得我們在波士頓的日子,她記得變革是如何發生的―這項技術永遠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現在她也是其中10億使用者之一。
Keyhole在1999年勉強起步。到了2002年,差不多用光了手頭的現金。2003年,CNN和In-Q-Tel電信(美國中情局所屬的創投公司)救活了它。而到了2004年,它又被另一家成立只有5年的公司收購。
那家公司就是Google。
Google在那一年收購了兩家地圖機構:一家是從雪梨的公寓裡走出來的四人團隊,他們在當時還未註冊成立公司;另一家是位於加州名為Keyhole的公司,公司一共有29人,而我在其中擔任市場行銷總監。
2004年秋,Google將這兩個團隊與位於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Google總部41號樓的現有小團隊合併在一起,不為他們限定發展方向,但給他們提供無限的資源。公司還向團隊提供了一個保密訊息:在Google簡潔的白色搜尋框裡輸入的所有搜尋查詢中,有25%是地圖搜尋查詢。
可你猜怎麼著?Google自己並沒有地圖。
諸如「奧斯汀最好喝的瑪格麗特酒」、「新奧爾良現場音樂演出地點」、「在郵遞區號78636附近心臟病發作」之類的搜尋占了所有Google搜尋流量的很大一部分。直到2005年1月,如果你在Google的主頁上搜尋某個位置,Google仍舊會返回到一個包含10個網站連結的頁面,並在頁面底部顯示「Gooooogle下一頁」的圖標及按鈕,使用者仍然得不到他們需要的地圖和路線指引。願那個心臟病發作的人好運吧。
6年後,Google地圖產品(由前Keyhole團隊的幾名關鍵成員經營)的每月活躍用戶量達到了10億,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級地圖服務。從一個使用者都沒有,到月活躍用戶量達10億,Google用了6年。
而且,我們的工作最終推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Yelp、OpenTable、Zillow(房地產訊息服務平台)、Priceline(旅遊服務網站)、優步(Uber)等企業都是在Google地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他數以百計的服務也有了不錯的經濟前景,這僅僅因為有人完成了其中大部分的繁重工作,有人建置了最根本的基礎地圖,提供給大家一張白紙―有了這張紙,其他人才能在上面描繪各種全新的服務,然後透過免費的Google地圖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他們把基礎地圖開放給大家使用。
2007年,Google將這些地圖和服務都塞進了你的口袋裡。Google地圖也成了蘋果殺手級新產品iPhone上的殺手級應用程式―史蒂夫.賈伯斯親自要求iPhone預裝並能執行Google地圖。安卓手機也緊隨其後。
最後,2008年,儘管使用者已經從零猛增到了5億,Google還是決定繼續擴大在地圖上已經高得離譜的投資,同時新增兩個更大膽的「登月計畫」―街景服務(Street View project)和地面實況(Project Ground Truth),而這兩個計畫最終為自動駕駛汽車開起大門。
我們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老實說,當我回想起一切的起點,也就是我陪伴Keyhole走過的那段日子時,我仍然對這一切的發生感到敬畏。我是說,我難以想像我居然身處其中。在這段旅程中,我不光陪伴Keyhole一路走來,還為它的成功做出了一份小小的貢獻。
我不止一次想到「Keyhole是不可能存活下來的,這家公司可能早該關門大吉很多次了。可是我們非常幸運,許多事情都特別順利,這種好運是不可能再次出現的。」
但我很了解我在Keyhole的同事。現在回想起來,我知道我們不可能失敗:無論遇到什麼障礙,無論錯過多好的機會,我們都會找到該走的路。畢竟,我們手裡有一張王牌,無論如何,他都會想出辦法。
你還記得你上次迷路的經過嗎?我說的是的的確確、完完全全的迷路。
我自己已經有段時間沒有那樣迷路過了。我上次迷路都是21世紀初的事了―那時我住在麻州的波士頓。那是個寒冷的星期二冬夜,我在布魯克萊恩打了場臨時湊成的夜場籃球賽,打完球後開車回家。和南波士頓的幾個愛爾蘭人混戰3個小時後,我已經疲憊不堪。不知為何,我在這條已經走了10多次的路上迷路了。我能看到我應該開到哪裡―就在查爾斯河對面,但我搞不清楚該如何開到那裡。
我的妻子雪萊已經打來好幾通電話。她問:「你在哪兒?」我一邊沮喪地用拳頭直砸汽車方向盤,對自己大喊大叫,一邊沿著2號州際高速公路朝錯誤的方向開了5哩,尋找下個圓環。也可能不是2號公路,而是3A號公路?我記不清了。
2000至2003年,我住在波士頓,在這裡我經常迷路。這座城市對個德州移民來說是如此的冷酷無情,就像一門外語一樣晦澀難懂。當地人似乎對殘缺不全的交通指示牌、蜿蜒曲折的街道和圓環感到驕傲。想透過某些十字路口甚至需要解個數學方程。這時,波士頓大肆開挖的建設工地映入眼簾―這是個投資金額高達150億美元的公共設施計畫,目的在將93號州際公路上4哩的一段路改道,將其移入地下―沒錯,我確實迷路了,而且已經偏離正確路線很遠了。
我不確定我是否真的把整個路線弄明白了。你瞧,「波士頓」實際上是一群城市的彆扭集合。如果把這些城市放在同個鐘面上,那麼從12點鐘開始,首先是切爾西,然後沿順時針方向依次是里維爾、波士頓(真正意義上的)、布魯克萊恩、布萊頓、牛頓、貝爾蒙特、劍橋、薩默維爾和查爾斯敦,它們之間還散落著10幾個小城市。這些城市都曾是獨立的自治市,都建於17世紀初到中葉之間,透過一個複雜的馬道系統相連。
這些城市命名馬道的方式非常簡單:根據馬道的目的地進行命名。例如,如果你住在17世紀的布萊頓,想騎馬去劍橋,那麼你就要走一條標明叫「劍橋」的馬道。類似地,如果你住在波士頓,想騎馬去劍橋,那麼你依然要走一條標明叫「劍橋」的馬道。
讓我們進到現代的波士頓。這裡至少有7條不同的街道都叫「劍橋」―我可不是在編故事。這是因為,現在波士頓都會區裡的這些路名大多沿用從前的馬道名稱。我還記得有一天,我開車沿著劍橋街行駛,在等紅燈的時候,我瞥了一眼和我所在這條街相交的那條街的名,也是劍橋街!
我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弄清楚,為什麼在波士頓都會區每個街道名(假設你能找到路牌的話)都會被重複使用2次、4次,甚至7次之多。某天,我問我的房東,為什麼這些道路仍會被這樣命名,他回答說:「這樣一來,洋基隊的球迷從紐約開車過來的時候,就找不到去芬威球場的路了。」
好吧,這個解釋能讓我好受一些。
2010年,我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度一個為期兩週的假期。我和家人一起步行穿過先鋒法院廣場。在這個清爽的夏夜,往來的人們和各種活動令這個地標性的公共空間充滿了活力。跟隨著我iPhone上的Google地圖指引,沿著亞姆希爾街走了半哩,找到一家名為「Luc Lac越南廚房」的餐廳。我8歲的女兒伊莎貝爾問我:「比爾爸爸,在Google地圖出現之前,人們是怎麼找路的?」
我想起了那些在波士頓的日子。我想起了那些把自己交給隨機性和偶然性的夜晚,就像Yelp(美國最大的評價網站)、OpenTable(網路訂餐平台)、iPhone和Google地圖出現之前身處波士頓北端的洋基隊球迷。我想起了那個我永遠不會知道像Luc Lac(評分高達4.5顆星!)這樣的餐廳―即使我知道,我也不得不三次攔住陌生人問路。我想起了所有錯估的轉彎和過早駛出圓環的情形,以及所有那些沒有瀏覽過評價就走進去用餐的餐廳(簡直讓人不寒而慄),還有那些沒有看過它們所在街區的街景照片就預訂了的旅館(太恐怖了)。
我的目光離開了Google地圖,我抬起頭,把我的iPhone滑入我的馬甲口袋,對雪萊笑了笑,並試著回答女兒的提問:「我們經常迷路啊,寶貝。」
在2004年之前,我們從MapQuest(網路免費地圖網站)上列印地圖,並在我們的手提箱裡或座椅下面,塞滿了胡亂摺角的美國汽車協會(AAA)出版的地圖冊。我們會在加油站停車,隔著裝有防彈有機玻璃的汽車向陌生人問路。我們會向旅館櫃台接待員詢問我們拿不準的餐廳情況。而在度假時,我們租過濫用了「海濱」一詞的公寓。我們研究過令人困惑的地鐵地圖(綠線不是E線)。我們迷過路,去過味道不怎麼樣的餐廳,也氣得捶過汽車儀表板。
但到了2010年,導航和地圖繪製技術改變了一切。我見證了它的誕生,並在其中扮演一個小小的角色。
我的一位Google地圖團隊中的朋友,麥可.瓊斯(Michael Jones),是這樣對我描述它的:「想想看,人類在地球上存在了20萬年,而我們是嘗試過迷路滋味的最後一個世代。在我們之後,再也不會有誰、不會有人像以前的人那樣迷路了。在今天,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人搭乘飛機旅行,降落在紐約、東京、開羅,甚至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人們走下飛機,來到個陌生的國度、一個他們從未去過的地方。你猜怎麼著?他們居然知道他們身處何處。他們可以找到他們下榻的旅館,或者是某家餐廳,或者是朋友的家,或者是召開商務會議的辦公室,隨便什麼地方都能找到。」
他停了一下,看著我,然後補充道:「我們做到了。你和我以及在Keyhole、Where2Tech以及Google地圖團隊工作的每個人,一起解決了這個問題!」
回到波特蘭。我在那個夏天的晚上推開了Luc Lac的門,而在此之前我已經知道這是家非常棒的餐廳了。我知道它當時還在營業,我預先挑選了菜單,而且用我iPhone上的Google地圖App幫助我輕鬆找到了這家餐廳。我知道這家餐廳不會太花俏,也不會太貴。
雪萊朝著我會心一笑,她記得我們在波士頓的日子,她記得變革是如何發生的―這項技術永遠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現在她也是其中10億使用者之一。
Keyhole在1999年勉強起步。到了2002年,差不多用光了手頭的現金。2003年,CNN和In-Q-Tel電信(美國中情局所屬的創投公司)救活了它。而到了2004年,它又被另一家成立只有5年的公司收購。
那家公司就是Google。
Google在那一年收購了兩家地圖機構:一家是從雪梨的公寓裡走出來的四人團隊,他們在當時還未註冊成立公司;另一家是位於加州名為Keyhole的公司,公司一共有29人,而我在其中擔任市場行銷總監。
2004年秋,Google將這兩個團隊與位於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Google總部41號樓的現有小團隊合併在一起,不為他們限定發展方向,但給他們提供無限的資源。公司還向團隊提供了一個保密訊息:在Google簡潔的白色搜尋框裡輸入的所有搜尋查詢中,有25%是地圖搜尋查詢。
可你猜怎麼著?Google自己並沒有地圖。
諸如「奧斯汀最好喝的瑪格麗特酒」、「新奧爾良現場音樂演出地點」、「在郵遞區號78636附近心臟病發作」之類的搜尋占了所有Google搜尋流量的很大一部分。直到2005年1月,如果你在Google的主頁上搜尋某個位置,Google仍舊會返回到一個包含10個網站連結的頁面,並在頁面底部顯示「Gooooogle下一頁」的圖標及按鈕,使用者仍然得不到他們需要的地圖和路線指引。願那個心臟病發作的人好運吧。
6年後,Google地圖產品(由前Keyhole團隊的幾名關鍵成員經營)的每月活躍用戶量達到了10億,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級地圖服務。從一個使用者都沒有,到月活躍用戶量達10億,Google用了6年。
而且,我們的工作最終推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Yelp、OpenTable、Zillow(房地產訊息服務平台)、Priceline(旅遊服務網站)、優步(Uber)等企業都是在Google地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他數以百計的服務也有了不錯的經濟前景,這僅僅因為有人完成了其中大部分的繁重工作,有人建置了最根本的基礎地圖,提供給大家一張白紙―有了這張紙,其他人才能在上面描繪各種全新的服務,然後透過免費的Google地圖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他們把基礎地圖開放給大家使用。
2007年,Google將這些地圖和服務都塞進了你的口袋裡。Google地圖也成了蘋果殺手級新產品iPhone上的殺手級應用程式―史蒂夫.賈伯斯親自要求iPhone預裝並能執行Google地圖。安卓手機也緊隨其後。
最後,2008年,儘管使用者已經從零猛增到了5億,Google還是決定繼續擴大在地圖上已經高得離譜的投資,同時新增兩個更大膽的「登月計畫」―街景服務(Street View project)和地面實況(Project Ground Truth),而這兩個計畫最終為自動駕駛汽車開起大門。
我們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老實說,當我回想起一切的起點,也就是我陪伴Keyhole走過的那段日子時,我仍然對這一切的發生感到敬畏。我是說,我難以想像我居然身處其中。在這段旅程中,我不光陪伴Keyhole一路走來,還為它的成功做出了一份小小的貢獻。
我不止一次想到「Keyhole是不可能存活下來的,這家公司可能早該關門大吉很多次了。可是我們非常幸運,許多事情都特別順利,這種好運是不可能再次出現的。」
但我很了解我在Keyhole的同事。現在回想起來,我知道我們不可能失敗:無論遇到什麼障礙,無論錯過多好的機會,我們都會找到該走的路。畢竟,我們手裡有一張王牌,無論如何,他都會想出辦法。
目次
前言╱6年,10億使用者
起點:我們的路要怎麼走?
第1章 約翰.漢克
第2章 明星軟體工程師
第3章 Keyhole亮相:那不是我家嗎?
第4章 即將窮途末路
第5章 命運轉捩點:CNN與美伊戰爭
第6章 成功後的路
第7章 該選擇誰?
超越終點:Google歲月
第8章 Google 41號樓
第9章 把目標定得再大一些
第10章 革命性產品
第11章 整個地球的數據資料
第12章 微軟的競爭
第13章 你好,Google地球
第14章 自誇不是Google的風格
第15章 藍點
第16章 I╱O大會
第17章 Google街景
第18章 賈伯斯的4,000杯拿鐵
第19章 Google的新天眼
第20章 登月計畫:地面實況
第21章 登陸火星
尾聲 「精靈寶可夢GO」及AR的未來
致謝
起點:我們的路要怎麼走?
第1章 約翰.漢克
第2章 明星軟體工程師
第3章 Keyhole亮相:那不是我家嗎?
第4章 即將窮途末路
第5章 命運轉捩點:CNN與美伊戰爭
第6章 成功後的路
第7章 該選擇誰?
超越終點:Google歲月
第8章 Google 41號樓
第9章 把目標定得再大一些
第10章 革命性產品
第11章 整個地球的數據資料
第12章 微軟的競爭
第13章 你好,Google地球
第14章 自誇不是Google的風格
第15章 藍點
第16章 I╱O大會
第17章 Google街景
第18章 賈伯斯的4,000杯拿鐵
第19章 Google的新天眼
第20章 登月計畫:地面實況
第21章 登陸火星
尾聲 「精靈寶可夢GO」及AR的未來
致謝
書摘/試閱
第十一章 整個地球的數據
2005年1月下旬一個寒冷的清晨,Keyhole的41人團隊(我們已經開始擴充我們的團隊了)在5點30分悄悄登上停在41號樓外的漂亮黑色大巴士。我們登上這輛有Wi-Fi的巴士是當天早晨在Googleplex裡排隊等候的45輛巴士之一,這些巴士將把整個公司的員工,從山景城拉到5小時車程外塔霍湖附近的斯闊谷滑雪度假區。從2000年開始,Google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旅行。這一次,Google包下整個滑雪度假區,供全員度假兩天。(這次是公司最後一次全員一同旅行,為更易於管理,往後的旅行改成分批進行。)
當我們到達山上時,湛藍的天空格外晴朗。入住豪華旅館之後,團隊的大部分人立即衝到山上。約翰和布萊恩買了幾十部螢光綠的Garmin GPS定位記錄設備。在山腳下靠近滑雪纜車的地方,我們擺了一張桌子,讓Google員工上山滑雪前在GPS設備上簽到,以記錄下他們的滑雪路線。等他們滑完回來,我們就會下載他們的數據,並把一個EarthViewer KML檔案寄給他們,讓他們可以虛擬重溫自己當天在山上的體驗(檔案裡包含了滑行路線和速度)。當時的許多GPS記錄設備都已經開始採用約翰.羅爾夫的KML標準,使得EarthViewer成為查看設備收集到的數據的首選工具。這可能是消費者第一次能看到他們的位置被標示在「以一個個小圓點在真實航拍和衛星圖像中呈現」的地圖上。
約翰希望運用這項GPS特技讓其他Google工程師看見他新團隊的創新成果,並希望有機會吸引其他人加入Google這個不斷擴張的地圖計畫。
對於許多Google員工來說,約翰和Keyhole團隊對GPS追蹤滑雪路線的展示讓他們首次了解到Google在地圖上的優勢。幾位Google員工在滑雪之旅中曾公開質疑我們的策略和計畫,他們對於我們團隊平時在41號樓裡做些什麼所知甚少。
有人可能會認為,在Google地圖推出之前的幾週內,整個公司可能都在為產品的發布忙碌。但事實上,公司中很少有人知道,也不會多想我們正在做什麼。對於其他員工,我們只是另一個做著自己該做的工作、準備推出另一種產品的團隊。而且,不僅41號樓之外的人沒有任何期待,我也不認為41號樓裡的人都了解我們即將引發的地圖熱。
發布日期定在2005年2月中旬。產品神奇地將3個特點結合在一起:一個快速、流暢、可使用瀏覽器的地圖,一個龐大的航拍和衛星圖像數據資料庫,以及一個更為全面能找到最新地理數據資料的Google搜尋。在這幾個功能中,航拍和衛星圖像的功能是最難達成的,因為它必須與Airphoto USA和Digital Globe等公司重新簽署合作協議。(眾所周知,任何需要律師參與的事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約翰和丹尼爾需要與我們的數據資料供應商就所有合約重新談判;我們不得不向Airphoto USA和Digital Globe支付更多的錢。
在清楚認識到我們需要為整個世界―不僅僅是美國―建置一個地圖服務後,丹尼爾決定倚重Digital Globe。丹尼爾帶著巨大的需求去找他們談判。Google希望為地球上200個人口最多的城市提供最新的衛星圖像。
Digital Globe商業銷售負責人麥可.麥卡錫與丹尼爾一同工作了數週,以便仔細確認這筆巨大的數據資料是可協議,並向Google報價。經過多輪談判後,丹尼爾和約翰終於對協議條款感到滿意。Digital Globe衛星圖像在協商後的價格降到每平方公里1美元的合理價格,但由於數據資料量龐大,總價依然高得驚人:300萬美元。
約翰走進我們的辦公室,跟我們講了他對總價的震驚和顧慮。儘管如此,他一直有收到積極的消息,包括賴利會參加為我們舉辦的歡迎會,以及對賴利提出的「把目標定得再大一些」的挑戰,所以他和丹尼爾決定去爭取一下。約翰準備向管理高層報告Digital Globe的提案,以獲得對這筆預算的批准。這是他第一次去找賴利和謝爾蓋要錢。
在當時,Google還沒有一個正式的程序來確認交易。如果你想為了合作、收購或取得大量地圖數據資料尋求資金支持,需要預約時間到43號樓與賴利、謝爾蓋面談。事實上,你很可能需要與賴利、謝爾蓋本人約時間,兩位創始人都經歷過沒有行政助理的荒唐階段。顯然,他們這麼做的理由是:他們比自己所希望的還要忙,如果他們不用行政助理,就不會有那麼多會議要參加。
讓他們鬆一口氣的是,賴利和謝爾蓋終於與丹尼爾和約翰定下了會談時間。他們走進賴利和謝爾蓋共用的昏暗且雜亂的辦公室,這間辦公室位於43號樓3樓的一個夾層樓,與下面的樓層有聯通。丹尼爾和約翰跨過散落在地上被拆解的小裝置,躲開那台由賴利的電腦控制、有輪子滿處跑的機器人筆記型電腦。
賴利繼續在辦公桌前工作,當丹尼爾打開筆記型電腦要進行簡報時,他才抬頭匆匆看了一眼丹尼爾。在丹尼爾開啟簡報檔案之前,賴利和謝爾蓋就已經開始向約翰和丹尼爾詢問Digital Globe的QuickBird衛星技術規格的問題:它飛行的速度、高度、感測器的大小、解析度,每個圖像的大小,它在白天可以運行多少小時,裝載儲存量,發射時間以及它的成本。
賴利和謝爾蓋就Digital Globe數據資料庫的總體規模辯論了一番,他們考慮到雲量、飛行路徑、發射進入太空的日期等因素。在被謝爾蓋打斷之前,丹尼爾剛放了他準備的5頁簡報投影片的兩頁。約翰與丹尼爾一同坐在沙發上,默默接受他們眼前發生的一切。
「為什麼這麼少?」謝爾蓋問。
「為什麼這麼少?」丹尼爾不明白他是什麼意思。這筆300萬美元的採購意味著:將現有的地圖航拍和衛星數據資料庫擴大3倍。現有的數據資料庫是Keyhole花了5年時間建成的,丹尼爾提議將這個數據資料庫擴大3倍。
「這是他們的全部數據資料嗎?」謝爾蓋問,雖然他自己已經算過,知道並不是。
「可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全部數據資料。」丹尼爾回答。
「他們的整個資料庫有多大?」賴利問。
「你指的是整個地球的數據嗎?」約翰問。
「他們的整個數據資料庫還包括了大洋中央的一些偏僻島嶼,非洲、澳洲及南極洲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區,撒哈拉沙漠,以及其他許多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總面積大概有8,000萬平方公里。」丹尼爾解釋道,「我們想請你們批准我們購買其中的300萬平方公里,費用是300萬美元。我們只需要這麼多圖像。」
「你們為什麼不購買整個資料庫呢?」賴利問。
丹尼爾和約翰目瞪口呆地看著對方。只有美國軍方購買過整個Digital Globe數據資料庫。
機器人繼續在鋪著地毯的地板上亂跑。
「是啊,你們還是先回去,看看如何購買整個數據資料庫吧。」謝爾蓋也贊成這個意見,「全部8,000萬平方公里。」兩位創始人似乎在互相慫恿,抬高賭注,以使產品盡可能的出色。
那天下午,我與約翰、丹尼爾一起去查理咖啡廳吃午飯。他們都沒有說話。
「喔,有那麼糟糕嗎?」我最後忍不住問。
約翰對我一笑,微微揚眉看了丹尼爾一眼,然後說:「我想我們可能需要改變我們的想法了。」午飯後,丹尼爾打電話給麥可.麥卡錫傳達這個消息。「你的提案被拒絕了。」丹尼爾對麥卡錫說,後者正在科羅拉多州的球場打高爾夫球。「你最快何時可以做出整個Digital Globe數據資料庫的提案呢?」
我簡直不敢相信。我仍然沒有完全理解賴利和謝爾蓋對Keyhole和Google地圖計畫制定的範圍。它似乎並不是建立在我所能理解的經濟現實面之上。他們到底準備把這一切引向何方?他們都瘋了嗎?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瘋掉?
接下來的週一,約翰向Keyhole管理團隊說了賴利和謝爾蓋對Digital Global合約的回應。他向我們所有人傳達的主要訊息是:振作起來,做好準備,大變革即將到來。對於布萊恩和近井來說,這無疑為伺服器和人力方面帶來挑戰,甚至引發了擔憂:所有這些資料存儲在哪裡?「我們需要為儲存Digital Globe資料的硬碟驅動器買一個更大的機櫃。」近井說。
隨著衛星圖像的交易規模劇增以及談判的時機悄悄溜走,航拍和衛星圖像不可能在2月初推出Google地圖時就準備就緒。結果,瑪麗莎和布雷特決定仍然在2月份的原定日期發布―但不含Keyhole的航拍和衛星圖像數據資料庫。我們對Keyhole的圖像不被包含在初版發布的產品中感到失望,但也理解這一決定。
「先發布再說」是當時Google一句常見的口頭禪。大家對靈活迅速有著強烈的渴求,不想讓完美成為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發布日期和時間定在2005年2月8日星期二早上9點(太平洋時間)。此時,Google在支持新產品的市場行銷方面做得還很少,而這次發布甚至比Google的最低標準還低,完全沒有行銷活動。名義上,我在1月初就已經接任團隊的行銷總監一職,但之後一直沒有行銷計畫,也沒有時間策劃媒體拜訪或發布預告片之類的行銷活動。雖然產品已經在內部使用和測試了2個月,但在美國推出Google地圖的發布對公司來說似乎是一件大事。另外,我工作的重點在Google版本的EarthViewer(它是可下載的應用程式),而不是Google地圖的網站。
布雷特寫的一篇宣布新服務誕生的部落格短文,已經在Google伺服器上排隊等候,準備在星期二上午9點發布。因為這個公告發布的時間比較早(Google工程師上班晚是出了名的),而且由於部落格文章已連結到新網域(maps.google.com),延斯和拉爾斯以及團隊的其他成員,決定星期一晚上就讓網站上線,在第二天正式發布前,依靠一個隱藏功能來避免走漏消息(我們指望這11個小時裡沒人會找到maps.google.com網站)。
星期一傍晚大約6點鐘,團隊在41號樓某層辦公區的角落集合:布雷特、吉姆.莫里斯、延斯和拉爾斯都到了。諾爾.戈登和史蒂芬.馬也提前幾週從雪梨飛過來,為發布前最後幾個星期的工作提供支援。儘管航拍和衛星圖像沒有一同發布,近井也一直在為團隊工作。安德魯.基爾姆澤也到場,成了Google地圖團隊和Google伺服器基礎設施團隊間的溝通管道。
當時,Google在全球擁有大約40萬台伺服器,比其他任何公司都要多出許多倍。Google正在為數據資料的使用方式帶來一場革命,它可被當成一個提供各種新型網頁服務的高效、高速、具有異地備援的平台。基爾姆澤就像是Google地圖的交警,他幫我們將Google地圖的負載分散到全球各地,使Google地圖能有效地處理流量。由於Google擁有10多個主要資料中心,基爾姆澤正站在一個即將變得更加擁擠的十字路口。
那天晚上,布雷特和安德魯按下了向世界發布Google地圖的按鈕(儘管它只包含美國的地圖)。2月7日星期一,傍晚6:50,選這個時間是為了與晚上7點的伺服器推播錯開(每小時都會推播一個新版本的Google)。
雖然我不是他們核心團隊的一員,但我也為計畫的正式上線而激動。當天晚上,在走出辦公樓的路上,我順路過去他們那裡表示祝賀,還和延斯簡短地聊了幾句。他們低矮的座位上貼著從各種歷史地圖集裡撕下來的地圖,天花板掛著老式的地球儀,帶輪子的白板上寫滿了電腦程式碼和一些數學公式。很明顯,辦公室裡充滿了活力。約翰也在,他為拉爾斯、布雷特、安德魯和近井拍了照片。在按下發布的按鈕後,我們一起觀察顯示網站流量(和預期的差不多)的最初使用情況圖。那天晚上,當我離開41號樓時,謝爾蓋.布林拿著一瓶香檳和一些紅色紙杯子從我身邊經過。儘管這是一次低調的發布,但許多Google員工包括謝爾蓋,已經在內部測試新的Google地圖兩個月。謝爾蓋成為這個服務的一名早期測試人員和聲援者。在發布前的幾週裡,他還成了團隊的一名常客。
團隊成員一同在辦公室裡四處閒逛,一邊留意伺服器有沒有出現性能問題,一邊訂了幾個比薩。晚上8點左右,網站流量開始上升。網址已經被發現,而且一些人已經在使用Google奇特的新發明。
第二天早上7:45左右,Google地圖的流量開始激增,因為有人在頗有影響力的科技網站slashdot.org發了一則有關Google新地圖服務的貼文。流量進一步增加,到了9點我到達辦公室時,甚至在布雷特的Google部落格文章發布前,Google地圖網站的流量就已經超過整整24小時的流量預測和伺服器配額。基爾姆澤和伺服器基礎設施團隊開始緊張起來。
人們對Google地圖的初步回饋令人驚喜。在像Reddit這樣的論壇上,興奮的使用者熱烈地討論拖曳地圖的功能,以及不必等待地圖更新的順暢體驗。這種體驗比任何其他地圖服務都快得多,也流暢得多,而且這種驚人的速度引發了更多隨心所欲的探索和發現。
然而,這種探索僅限於美國。國際使用者的抱怨和積極的回饋來得一樣快:他們抱怨,把地圖縮小到一定級別後,只能看到被海洋環繞的美國。團隊甚至懶得把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輪廓渲染出來。它就像《紐約客》封面出現的替代真實地圖的圖片。在這個地圖上,Google的意思其實就是,世界的其他地方都不存在。
在公司內部,Google地圖的成功推出令大家激動,同時也帶來了將服務推向全球的新壓力。儘管新服務頗受歡迎,但最常見一個評論就是,Google再次把美國擺在比任何其他國家都重要的位置上。布雷特、吉姆、延斯和拉爾斯,已經建立了一個進入地圖世界的絕妙前端存取點;而現在,這個工具需要被擴展到全世界。
2005年1月下旬一個寒冷的清晨,Keyhole的41人團隊(我們已經開始擴充我們的團隊了)在5點30分悄悄登上停在41號樓外的漂亮黑色大巴士。我們登上這輛有Wi-Fi的巴士是當天早晨在Googleplex裡排隊等候的45輛巴士之一,這些巴士將把整個公司的員工,從山景城拉到5小時車程外塔霍湖附近的斯闊谷滑雪度假區。從2000年開始,Google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旅行。這一次,Google包下整個滑雪度假區,供全員度假兩天。(這次是公司最後一次全員一同旅行,為更易於管理,往後的旅行改成分批進行。)
當我們到達山上時,湛藍的天空格外晴朗。入住豪華旅館之後,團隊的大部分人立即衝到山上。約翰和布萊恩買了幾十部螢光綠的Garmin GPS定位記錄設備。在山腳下靠近滑雪纜車的地方,我們擺了一張桌子,讓Google員工上山滑雪前在GPS設備上簽到,以記錄下他們的滑雪路線。等他們滑完回來,我們就會下載他們的數據,並把一個EarthViewer KML檔案寄給他們,讓他們可以虛擬重溫自己當天在山上的體驗(檔案裡包含了滑行路線和速度)。當時的許多GPS記錄設備都已經開始採用約翰.羅爾夫的KML標準,使得EarthViewer成為查看設備收集到的數據的首選工具。這可能是消費者第一次能看到他們的位置被標示在「以一個個小圓點在真實航拍和衛星圖像中呈現」的地圖上。
約翰希望運用這項GPS特技讓其他Google工程師看見他新團隊的創新成果,並希望有機會吸引其他人加入Google這個不斷擴張的地圖計畫。
對於許多Google員工來說,約翰和Keyhole團隊對GPS追蹤滑雪路線的展示讓他們首次了解到Google在地圖上的優勢。幾位Google員工在滑雪之旅中曾公開質疑我們的策略和計畫,他們對於我們團隊平時在41號樓裡做些什麼所知甚少。
有人可能會認為,在Google地圖推出之前的幾週內,整個公司可能都在為產品的發布忙碌。但事實上,公司中很少有人知道,也不會多想我們正在做什麼。對於其他員工,我們只是另一個做著自己該做的工作、準備推出另一種產品的團隊。而且,不僅41號樓之外的人沒有任何期待,我也不認為41號樓裡的人都了解我們即將引發的地圖熱。
發布日期定在2005年2月中旬。產品神奇地將3個特點結合在一起:一個快速、流暢、可使用瀏覽器的地圖,一個龐大的航拍和衛星圖像數據資料庫,以及一個更為全面能找到最新地理數據資料的Google搜尋。在這幾個功能中,航拍和衛星圖像的功能是最難達成的,因為它必須與Airphoto USA和Digital Globe等公司重新簽署合作協議。(眾所周知,任何需要律師參與的事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約翰和丹尼爾需要與我們的數據資料供應商就所有合約重新談判;我們不得不向Airphoto USA和Digital Globe支付更多的錢。
在清楚認識到我們需要為整個世界―不僅僅是美國―建置一個地圖服務後,丹尼爾決定倚重Digital Globe。丹尼爾帶著巨大的需求去找他們談判。Google希望為地球上200個人口最多的城市提供最新的衛星圖像。
Digital Globe商業銷售負責人麥可.麥卡錫與丹尼爾一同工作了數週,以便仔細確認這筆巨大的數據資料是可協議,並向Google報價。經過多輪談判後,丹尼爾和約翰終於對協議條款感到滿意。Digital Globe衛星圖像在協商後的價格降到每平方公里1美元的合理價格,但由於數據資料量龐大,總價依然高得驚人:300萬美元。
約翰走進我們的辦公室,跟我們講了他對總價的震驚和顧慮。儘管如此,他一直有收到積極的消息,包括賴利會參加為我們舉辦的歡迎會,以及對賴利提出的「把目標定得再大一些」的挑戰,所以他和丹尼爾決定去爭取一下。約翰準備向管理高層報告Digital Globe的提案,以獲得對這筆預算的批准。這是他第一次去找賴利和謝爾蓋要錢。
在當時,Google還沒有一個正式的程序來確認交易。如果你想為了合作、收購或取得大量地圖數據資料尋求資金支持,需要預約時間到43號樓與賴利、謝爾蓋面談。事實上,你很可能需要與賴利、謝爾蓋本人約時間,兩位創始人都經歷過沒有行政助理的荒唐階段。顯然,他們這麼做的理由是:他們比自己所希望的還要忙,如果他們不用行政助理,就不會有那麼多會議要參加。
讓他們鬆一口氣的是,賴利和謝爾蓋終於與丹尼爾和約翰定下了會談時間。他們走進賴利和謝爾蓋共用的昏暗且雜亂的辦公室,這間辦公室位於43號樓3樓的一個夾層樓,與下面的樓層有聯通。丹尼爾和約翰跨過散落在地上被拆解的小裝置,躲開那台由賴利的電腦控制、有輪子滿處跑的機器人筆記型電腦。
賴利繼續在辦公桌前工作,當丹尼爾打開筆記型電腦要進行簡報時,他才抬頭匆匆看了一眼丹尼爾。在丹尼爾開啟簡報檔案之前,賴利和謝爾蓋就已經開始向約翰和丹尼爾詢問Digital Globe的QuickBird衛星技術規格的問題:它飛行的速度、高度、感測器的大小、解析度,每個圖像的大小,它在白天可以運行多少小時,裝載儲存量,發射時間以及它的成本。
賴利和謝爾蓋就Digital Globe數據資料庫的總體規模辯論了一番,他們考慮到雲量、飛行路徑、發射進入太空的日期等因素。在被謝爾蓋打斷之前,丹尼爾剛放了他準備的5頁簡報投影片的兩頁。約翰與丹尼爾一同坐在沙發上,默默接受他們眼前發生的一切。
「為什麼這麼少?」謝爾蓋問。
「為什麼這麼少?」丹尼爾不明白他是什麼意思。這筆300萬美元的採購意味著:將現有的地圖航拍和衛星數據資料庫擴大3倍。現有的數據資料庫是Keyhole花了5年時間建成的,丹尼爾提議將這個數據資料庫擴大3倍。
「這是他們的全部數據資料嗎?」謝爾蓋問,雖然他自己已經算過,知道並不是。
「可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全部數據資料。」丹尼爾回答。
「他們的整個資料庫有多大?」賴利問。
「你指的是整個地球的數據嗎?」約翰問。
「他們的整個數據資料庫還包括了大洋中央的一些偏僻島嶼,非洲、澳洲及南極洲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區,撒哈拉沙漠,以及其他許多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總面積大概有8,000萬平方公里。」丹尼爾解釋道,「我們想請你們批准我們購買其中的300萬平方公里,費用是300萬美元。我們只需要這麼多圖像。」
「你們為什麼不購買整個資料庫呢?」賴利問。
丹尼爾和約翰目瞪口呆地看著對方。只有美國軍方購買過整個Digital Globe數據資料庫。
機器人繼續在鋪著地毯的地板上亂跑。
「是啊,你們還是先回去,看看如何購買整個數據資料庫吧。」謝爾蓋也贊成這個意見,「全部8,000萬平方公里。」兩位創始人似乎在互相慫恿,抬高賭注,以使產品盡可能的出色。
那天下午,我與約翰、丹尼爾一起去查理咖啡廳吃午飯。他們都沒有說話。
「喔,有那麼糟糕嗎?」我最後忍不住問。
約翰對我一笑,微微揚眉看了丹尼爾一眼,然後說:「我想我們可能需要改變我們的想法了。」午飯後,丹尼爾打電話給麥可.麥卡錫傳達這個消息。「你的提案被拒絕了。」丹尼爾對麥卡錫說,後者正在科羅拉多州的球場打高爾夫球。「你最快何時可以做出整個Digital Globe數據資料庫的提案呢?」
我簡直不敢相信。我仍然沒有完全理解賴利和謝爾蓋對Keyhole和Google地圖計畫制定的範圍。它似乎並不是建立在我所能理解的經濟現實面之上。他們到底準備把這一切引向何方?他們都瘋了嗎?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瘋掉?
接下來的週一,約翰向Keyhole管理團隊說了賴利和謝爾蓋對Digital Global合約的回應。他向我們所有人傳達的主要訊息是:振作起來,做好準備,大變革即將到來。對於布萊恩和近井來說,這無疑為伺服器和人力方面帶來挑戰,甚至引發了擔憂:所有這些資料存儲在哪裡?「我們需要為儲存Digital Globe資料的硬碟驅動器買一個更大的機櫃。」近井說。
隨著衛星圖像的交易規模劇增以及談判的時機悄悄溜走,航拍和衛星圖像不可能在2月初推出Google地圖時就準備就緒。結果,瑪麗莎和布雷特決定仍然在2月份的原定日期發布―但不含Keyhole的航拍和衛星圖像數據資料庫。我們對Keyhole的圖像不被包含在初版發布的產品中感到失望,但也理解這一決定。
「先發布再說」是當時Google一句常見的口頭禪。大家對靈活迅速有著強烈的渴求,不想讓完美成為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發布日期和時間定在2005年2月8日星期二早上9點(太平洋時間)。此時,Google在支持新產品的市場行銷方面做得還很少,而這次發布甚至比Google的最低標準還低,完全沒有行銷活動。名義上,我在1月初就已經接任團隊的行銷總監一職,但之後一直沒有行銷計畫,也沒有時間策劃媒體拜訪或發布預告片之類的行銷活動。雖然產品已經在內部使用和測試了2個月,但在美國推出Google地圖的發布對公司來說似乎是一件大事。另外,我工作的重點在Google版本的EarthViewer(它是可下載的應用程式),而不是Google地圖的網站。
布雷特寫的一篇宣布新服務誕生的部落格短文,已經在Google伺服器上排隊等候,準備在星期二上午9點發布。因為這個公告發布的時間比較早(Google工程師上班晚是出了名的),而且由於部落格文章已連結到新網域(maps.google.com),延斯和拉爾斯以及團隊的其他成員,決定星期一晚上就讓網站上線,在第二天正式發布前,依靠一個隱藏功能來避免走漏消息(我們指望這11個小時裡沒人會找到maps.google.com網站)。
星期一傍晚大約6點鐘,團隊在41號樓某層辦公區的角落集合:布雷特、吉姆.莫里斯、延斯和拉爾斯都到了。諾爾.戈登和史蒂芬.馬也提前幾週從雪梨飛過來,為發布前最後幾個星期的工作提供支援。儘管航拍和衛星圖像沒有一同發布,近井也一直在為團隊工作。安德魯.基爾姆澤也到場,成了Google地圖團隊和Google伺服器基礎設施團隊間的溝通管道。
當時,Google在全球擁有大約40萬台伺服器,比其他任何公司都要多出許多倍。Google正在為數據資料的使用方式帶來一場革命,它可被當成一個提供各種新型網頁服務的高效、高速、具有異地備援的平台。基爾姆澤就像是Google地圖的交警,他幫我們將Google地圖的負載分散到全球各地,使Google地圖能有效地處理流量。由於Google擁有10多個主要資料中心,基爾姆澤正站在一個即將變得更加擁擠的十字路口。
那天晚上,布雷特和安德魯按下了向世界發布Google地圖的按鈕(儘管它只包含美國的地圖)。2月7日星期一,傍晚6:50,選這個時間是為了與晚上7點的伺服器推播錯開(每小時都會推播一個新版本的Google)。
雖然我不是他們核心團隊的一員,但我也為計畫的正式上線而激動。當天晚上,在走出辦公樓的路上,我順路過去他們那裡表示祝賀,還和延斯簡短地聊了幾句。他們低矮的座位上貼著從各種歷史地圖集裡撕下來的地圖,天花板掛著老式的地球儀,帶輪子的白板上寫滿了電腦程式碼和一些數學公式。很明顯,辦公室裡充滿了活力。約翰也在,他為拉爾斯、布雷特、安德魯和近井拍了照片。在按下發布的按鈕後,我們一起觀察顯示網站流量(和預期的差不多)的最初使用情況圖。那天晚上,當我離開41號樓時,謝爾蓋.布林拿著一瓶香檳和一些紅色紙杯子從我身邊經過。儘管這是一次低調的發布,但許多Google員工包括謝爾蓋,已經在內部測試新的Google地圖兩個月。謝爾蓋成為這個服務的一名早期測試人員和聲援者。在發布前的幾週裡,他還成了團隊的一名常客。
團隊成員一同在辦公室裡四處閒逛,一邊留意伺服器有沒有出現性能問題,一邊訂了幾個比薩。晚上8點左右,網站流量開始上升。網址已經被發現,而且一些人已經在使用Google奇特的新發明。
第二天早上7:45左右,Google地圖的流量開始激增,因為有人在頗有影響力的科技網站slashdot.org發了一則有關Google新地圖服務的貼文。流量進一步增加,到了9點我到達辦公室時,甚至在布雷特的Google部落格文章發布前,Google地圖網站的流量就已經超過整整24小時的流量預測和伺服器配額。基爾姆澤和伺服器基礎設施團隊開始緊張起來。
人們對Google地圖的初步回饋令人驚喜。在像Reddit這樣的論壇上,興奮的使用者熱烈地討論拖曳地圖的功能,以及不必等待地圖更新的順暢體驗。這種體驗比任何其他地圖服務都快得多,也流暢得多,而且這種驚人的速度引發了更多隨心所欲的探索和發現。
然而,這種探索僅限於美國。國際使用者的抱怨和積極的回饋來得一樣快:他們抱怨,把地圖縮小到一定級別後,只能看到被海洋環繞的美國。團隊甚至懶得把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輪廓渲染出來。它就像《紐約客》封面出現的替代真實地圖的圖片。在這個地圖上,Google的意思其實就是,世界的其他地方都不存在。
在公司內部,Google地圖的成功推出令大家激動,同時也帶來了將服務推向全球的新壓力。儘管新服務頗受歡迎,但最常見一個評論就是,Google再次把美國擺在比任何其他國家都重要的位置上。布雷特、吉姆、延斯和拉爾斯,已經建立了一個進入地圖世界的絕妙前端存取點;而現在,這個工具需要被擴展到全世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