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這本雜文集中,作者陳煒舜憶師長、談舊友、論詩作、說宗教、觀電影、敘文藝,「雜文」既寫人物又寫事物,既回憶過去,又展望未來,既著重感情聯想,又注重歷史細節,既保持冷靜與客觀,又投入熱情與主觀。
作者簡介
陳煒舜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學部哲學博士。曾任臺灣中研院文哲所、浙江大學傳媒及國際文化學院訪問學者,現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術興趣為古典文學、神話學等,編著書籍二十餘種,並於海內外研討會及期刊上發表論文近二百篇。暇時從事專欄寫作及詩歌創作。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學部哲學博士。曾任臺灣中研院文哲所、浙江大學傳媒及國際文化學院訪問學者,現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術興趣為古典文學、神話學等,編著書籍二十餘種,並於海內外研討會及期刊上發表論文近二百篇。暇時從事專欄寫作及詩歌創作。
序
葉嘉詠博士序
舜老師的雜文、詩詞及其他
在平行時空、「元宇宙」等概念還未大行其道的時候,陳煒舜老師已經超前示範如何自由自在又悠然自得地出入不同領域了,例如《屈騷纂緒:楚辭學研究論集》便是他專研《楚辭》的研究成果結集,《從荷馬到但丁》是他教授神話學的教學心得,《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是他堅毅不斷地訪問學術界專家耆宿的文章。這些包含古代文言、西方神話、名師嘉言等著述,只是煒舜老師的部分著作,他的最新創作是《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
雖說我們每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的流逝都已經盡在自然法則之中,但煒舜老師似乎早已與時間定律分道揚鑣,證明世間事物絕不能妨礙他遨遊於思想的海洋和想像的天空。在這本雜文集中,煒舜老師憶師長、談舊友、論詩作、說宗教、觀電影、敘文藝,除了範疇廣泛和意義深刻,我們都知道以「雜文」這一文類來寫作,實在不容易。「雜文」既寫人物又寫事物,既回憶過去,又展望未來,既著重感情聯想,又注重歷史細節,既保持冷靜與客觀,又投入熱情與主觀,不過不用擔心,煒舜老師寫來都能遊刃有餘又得心應手,看來是賞心樂事了。當然,我們不會忘記,現時科技發達,每人都可在網上表達意見,所以,如何能寫出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便是關鍵了。尤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有說三秒的精髓便能決定能否留住我們寶貴的注意力,至於如何施展渾身解數去爭取那珍貴的三秒鐘,便各展所長了。《以寫療寫》每篇文章約有三千字,看似不太適合現今繁忙都市人的生活要求和節奏,但煒舜老師自有秘技,那就是與他的雜文配合得天衣無逢的「副題」。
一個醒目而不硬銷的副題,往往是心之所向,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看看第一輯第一篇的「觀瀾於海,遊心於聖」,這八字副題取自題目〈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滄海觀瀾」會議小記〉,令人想到會議的波瀾壯闊,更特別的是全書只有這一篇是八字副題,究竟有何妙語錦囊給後學參詳,副題已埋下了可供無限聯想的伏筆了。至於七字的副題則佔最多,第三輯「影劇聲光」都是神奇的構想。我們看看「我所思兮在九歌」的一篇評黎海寧舞劇《九歌》,正與《文心雕龍‧神思》的「神思」互相映襯。《神思》論藝術構思,不就是「我所『思』」《九歌》裡中國神話與舞劇《九歌》的關係嗎?六字如「天人來共相酬」憶學界前輩吳璵老師,「天」與「人」雖有物理距離,但所「共」的當是超越年齡並永誌難忘的感情。總括而言,副題工整中有變化,變化中又增添新意,原來文字的精煉可達至如此高遠的境界啊!
煒舜老師研究詩和詞,不論是《詩經》《楚辭》,還是打油詩對聯,都是他的興趣,更是他的專長。說到詩詞,我們不妨從第二輯的「文化隨筆」談起。第一篇文章〈似煙還似非煙――從「全港詩詞創作比賽」評審會議說起〉有關「全港詩詞創作比賽」的歷史,相信我們都知道這個比賽,但未必十分了解箇中「秘聞」﹝這正與副題「似煙還似非煙」的「煙」和應了﹞。例如入圍者需要在面試時對對聯,考核基本功,獲獎者日後組成詩社,惠及後輩,自不待言。接續的一篇〈妙悟熟參門不二――「詩選及習作」授課散記〉有關中大中文系「詩選及習作」的個人教學經驗,無獨有偶也有「揭秘」的成份,例如學寫格律詩要先學好對聯,煒舜老師並慷慨寫出題目,讓我們好好練習,也讓好學有心的同學預習,說不定將來能成為煒舜老師的學生。
這些絕妙好句自當細味,但驚喜之作不止於此。我原本以為〈古來王道不偏安――談孔晬錄〉是孔子譜系研究,學術成份較多,其實是深情的懷人念舊之文,〈長將梟鏡薦軒轅――破鏡與貓頭鷹〉應是與香港當紅男子組合Mirror有關?還是講解飼養動物的守則?其實是「考古」之文。因此,文章題目之吸引實屬必要。瘂弦〈如歌的行板〉說過:「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讀過這本雜文集後,我們可加上「幽默之必要」、「新穎之必要」……
詩詞都講求節奏感,本書第三輯「影劇聲光」不但有聲音,還有影像。音樂專注聽覺、舞蹈強調肢體動態、電影與戲劇融合聲、色、情,這些對於讀者和作者的要求都不低,但這當然難不倒煒舜老師這位跨領域的人才了。煒舜老師的興趣廣泛,文學以外,音樂繪畫電影等藝術無一不熟悉並精通。看過《文學放得開》節目的觀眾,必定為煒舜老師博聞強記,盡覽中外古今知識的形象迷倒。除了演唱外文歌曲、翻譯外文歌詞,他在〈花魂月魄最吳儂――電影《花樣年華》〉還分析了西班牙語歌曲〈也許,也許,也許〉(Quizás, quizás, quizás)、〈你說過,你愛我〉(Te quiero, dijiste)和〈那雙碧綠的眼睛〉(Aquellos ojos verdes)在電影中的作用。《花樣年華》的上海元素何其豐富多姿,但中西文化交流就是香港的特色,煒舜老師從跨地域跨文化的角度展現藝術的多種可能,聲情並茂地帶領讀者走進更加璀璨的光影國度,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這輯文章談論最多的是電影。我也喜歡看電影,寫過幾篇所謂的影評,事有湊巧,本輯評論的電影《Drive My Car》、《誰與誰共母》、《第一爐香》、《花樣年華》和《繼園臺七號》,我大多看過但沒評過,這不能不說是幸運的。因為煒舜老師總能選取最獨到的角度,精挑細選最精準的用詞用字,寫出極具吸引力的影評,例如〈翠黛紅妝好畫皮――《繼園臺七號》的互文想像〉既把握電影回憶香港的主題,又能由情節聯想到《紅樓夢》妙玉一角,還能連繫衛慧小說內容。作為讀中文系的人,這些嚴肅與通俗並存,影像與史實並重,古典與現代並列的文字,寫來渾然天成,令人相當佩服,我們怎能不視之為學習範例呢!
談到學習,煒舜老師見多識廣,其文當然是佳作,但其人是更值得尊重和敬佩的。他對於學術界和文壇前輩的照料和關顧,充分表現其心存善念的品德和細心觀察的性格。他與其母校拔萃男書院、曾任教的台灣佛光大學、現職的香港中文大學各位師長都一直保持良好關係。我們閱讀第一輯「師友憶舊」中,可見煒舜老師交遊之廣之闊之深,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物是曾擔任台灣佛光大學文學系系主任的潘美月老師。多篇文章都有潘老師的身影,潘老師的尊師重道,潘老師的和藹可親,潘老師的學養深厚,潘老師的處事有度等,我們不難在字裡行間心領神會。至於對戲曲稍有涉獵的,都會聽過曾永義教授的大名,我們在〈寧識杯中也真意――懷曾永義老師〉也看到書名《以寫療寫》四字,怎會不明白這篇文章在煒舜老師心目中的位置呢?由捷運初見的「雲鬢闊唇、身型廣碩的老先生」,到共進晚餐時「把厚重的手掌伸過來,與我緊緊握了一下」的親切,由「金太太、施先生」的玩笑,到「人生之中,不如意的大事小事太多,就把它當成磨練砥礪,讓自己進步就是了」的勉勵,讀來繪形繪聲,更難能可貴的是記錄了曾教授人生中某些刻骨銘心的美好時光。故人和往事都應追憶,如何追憶則是費心力考功夫的學問了,所以這輯文章尤為重要,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
最後補充一下,準確算起來,我是煒舜老師的師妹,更是煒舜老師臉書的眾多追隨者(followers)之一,能夠先睹為快這本精彩豐富又動人的雜文集,還有幸在這裡寫下一點外行人的感想,實屬榮幸。此外,以上一直用「老師」一詞,並不是因為他的年紀,他很年輕,不要誤會,也不只是因為他的學術身份,更不是為了攀附關係。「老師」的稱呼只為了突顯他有非常清晰的頭腦,將難以名狀的情感或理念都梳理分明,加上同學一致稱讚他循循善誘地耐心教學,將艱難的理論或概念都深入淺出地解說清楚。遇到才氣逼人、勤勉自勵又不吝賜教的好老師,我當然需要常常請益,並勤加鍛鍊,好彌補我先天能力的不足和掩飾後天的懶散好閒了。說到這裡,相信不用再介紹了,我們還是趕快熱情投入地閱讀這本《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的一字一句吧!
葉嘉詠
二○二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舜老師的雜文、詩詞及其他
在平行時空、「元宇宙」等概念還未大行其道的時候,陳煒舜老師已經超前示範如何自由自在又悠然自得地出入不同領域了,例如《屈騷纂緒:楚辭學研究論集》便是他專研《楚辭》的研究成果結集,《從荷馬到但丁》是他教授神話學的教學心得,《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是他堅毅不斷地訪問學術界專家耆宿的文章。這些包含古代文言、西方神話、名師嘉言等著述,只是煒舜老師的部分著作,他的最新創作是《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
雖說我們每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鐘的流逝都已經盡在自然法則之中,但煒舜老師似乎早已與時間定律分道揚鑣,證明世間事物絕不能妨礙他遨遊於思想的海洋和想像的天空。在這本雜文集中,煒舜老師憶師長、談舊友、論詩作、說宗教、觀電影、敘文藝,除了範疇廣泛和意義深刻,我們都知道以「雜文」這一文類來寫作,實在不容易。「雜文」既寫人物又寫事物,既回憶過去,又展望未來,既著重感情聯想,又注重歷史細節,既保持冷靜與客觀,又投入熱情與主觀,不過不用擔心,煒舜老師寫來都能遊刃有餘又得心應手,看來是賞心樂事了。當然,我們不會忘記,現時科技發達,每人都可在網上表達意見,所以,如何能寫出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便是關鍵了。尤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有說三秒的精髓便能決定能否留住我們寶貴的注意力,至於如何施展渾身解數去爭取那珍貴的三秒鐘,便各展所長了。《以寫療寫》每篇文章約有三千字,看似不太適合現今繁忙都市人的生活要求和節奏,但煒舜老師自有秘技,那就是與他的雜文配合得天衣無逢的「副題」。
一個醒目而不硬銷的副題,往往是心之所向,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看看第一輯第一篇的「觀瀾於海,遊心於聖」,這八字副題取自題目〈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滄海觀瀾」會議小記〉,令人想到會議的波瀾壯闊,更特別的是全書只有這一篇是八字副題,究竟有何妙語錦囊給後學參詳,副題已埋下了可供無限聯想的伏筆了。至於七字的副題則佔最多,第三輯「影劇聲光」都是神奇的構想。我們看看「我所思兮在九歌」的一篇評黎海寧舞劇《九歌》,正與《文心雕龍‧神思》的「神思」互相映襯。《神思》論藝術構思,不就是「我所『思』」《九歌》裡中國神話與舞劇《九歌》的關係嗎?六字如「天人來共相酬」憶學界前輩吳璵老師,「天」與「人」雖有物理距離,但所「共」的當是超越年齡並永誌難忘的感情。總括而言,副題工整中有變化,變化中又增添新意,原來文字的精煉可達至如此高遠的境界啊!
煒舜老師研究詩和詞,不論是《詩經》《楚辭》,還是打油詩對聯,都是他的興趣,更是他的專長。說到詩詞,我們不妨從第二輯的「文化隨筆」談起。第一篇文章〈似煙還似非煙――從「全港詩詞創作比賽」評審會議說起〉有關「全港詩詞創作比賽」的歷史,相信我們都知道這個比賽,但未必十分了解箇中「秘聞」﹝這正與副題「似煙還似非煙」的「煙」和應了﹞。例如入圍者需要在面試時對對聯,考核基本功,獲獎者日後組成詩社,惠及後輩,自不待言。接續的一篇〈妙悟熟參門不二――「詩選及習作」授課散記〉有關中大中文系「詩選及習作」的個人教學經驗,無獨有偶也有「揭秘」的成份,例如學寫格律詩要先學好對聯,煒舜老師並慷慨寫出題目,讓我們好好練習,也讓好學有心的同學預習,說不定將來能成為煒舜老師的學生。
這些絕妙好句自當細味,但驚喜之作不止於此。我原本以為〈古來王道不偏安――談孔晬錄〉是孔子譜系研究,學術成份較多,其實是深情的懷人念舊之文,〈長將梟鏡薦軒轅――破鏡與貓頭鷹〉應是與香港當紅男子組合Mirror有關?還是講解飼養動物的守則?其實是「考古」之文。因此,文章題目之吸引實屬必要。瘂弦〈如歌的行板〉說過:「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讀過這本雜文集後,我們可加上「幽默之必要」、「新穎之必要」……
詩詞都講求節奏感,本書第三輯「影劇聲光」不但有聲音,還有影像。音樂專注聽覺、舞蹈強調肢體動態、電影與戲劇融合聲、色、情,這些對於讀者和作者的要求都不低,但這當然難不倒煒舜老師這位跨領域的人才了。煒舜老師的興趣廣泛,文學以外,音樂繪畫電影等藝術無一不熟悉並精通。看過《文學放得開》節目的觀眾,必定為煒舜老師博聞強記,盡覽中外古今知識的形象迷倒。除了演唱外文歌曲、翻譯外文歌詞,他在〈花魂月魄最吳儂――電影《花樣年華》〉還分析了西班牙語歌曲〈也許,也許,也許〉(Quizás, quizás, quizás)、〈你說過,你愛我〉(Te quiero, dijiste)和〈那雙碧綠的眼睛〉(Aquellos ojos verdes)在電影中的作用。《花樣年華》的上海元素何其豐富多姿,但中西文化交流就是香港的特色,煒舜老師從跨地域跨文化的角度展現藝術的多種可能,聲情並茂地帶領讀者走進更加璀璨的光影國度,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這輯文章談論最多的是電影。我也喜歡看電影,寫過幾篇所謂的影評,事有湊巧,本輯評論的電影《Drive My Car》、《誰與誰共母》、《第一爐香》、《花樣年華》和《繼園臺七號》,我大多看過但沒評過,這不能不說是幸運的。因為煒舜老師總能選取最獨到的角度,精挑細選最精準的用詞用字,寫出極具吸引力的影評,例如〈翠黛紅妝好畫皮――《繼園臺七號》的互文想像〉既把握電影回憶香港的主題,又能由情節聯想到《紅樓夢》妙玉一角,還能連繫衛慧小說內容。作為讀中文系的人,這些嚴肅與通俗並存,影像與史實並重,古典與現代並列的文字,寫來渾然天成,令人相當佩服,我們怎能不視之為學習範例呢!
談到學習,煒舜老師見多識廣,其文當然是佳作,但其人是更值得尊重和敬佩的。他對於學術界和文壇前輩的照料和關顧,充分表現其心存善念的品德和細心觀察的性格。他與其母校拔萃男書院、曾任教的台灣佛光大學、現職的香港中文大學各位師長都一直保持良好關係。我們閱讀第一輯「師友憶舊」中,可見煒舜老師交遊之廣之闊之深,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物是曾擔任台灣佛光大學文學系系主任的潘美月老師。多篇文章都有潘老師的身影,潘老師的尊師重道,潘老師的和藹可親,潘老師的學養深厚,潘老師的處事有度等,我們不難在字裡行間心領神會。至於對戲曲稍有涉獵的,都會聽過曾永義教授的大名,我們在〈寧識杯中也真意――懷曾永義老師〉也看到書名《以寫療寫》四字,怎會不明白這篇文章在煒舜老師心目中的位置呢?由捷運初見的「雲鬢闊唇、身型廣碩的老先生」,到共進晚餐時「把厚重的手掌伸過來,與我緊緊握了一下」的親切,由「金太太、施先生」的玩笑,到「人生之中,不如意的大事小事太多,就把它當成磨練砥礪,讓自己進步就是了」的勉勵,讀來繪形繪聲,更難能可貴的是記錄了曾教授人生中某些刻骨銘心的美好時光。故人和往事都應追憶,如何追憶則是費心力考功夫的學問了,所以這輯文章尤為重要,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
最後補充一下,準確算起來,我是煒舜老師的師妹,更是煒舜老師臉書的眾多追隨者(followers)之一,能夠先睹為快這本精彩豐富又動人的雜文集,還有幸在這裡寫下一點外行人的感想,實屬榮幸。此外,以上一直用「老師」一詞,並不是因為他的年紀,他很年輕,不要誤會,也不只是因為他的學術身份,更不是為了攀附關係。「老師」的稱呼只為了突顯他有非常清晰的頭腦,將難以名狀的情感或理念都梳理分明,加上同學一致稱讚他循循善誘地耐心教學,將艱難的理論或概念都深入淺出地解說清楚。遇到才氣逼人、勤勉自勵又不吝賜教的好老師,我當然需要常常請益,並勤加鍛鍊,好彌補我先天能力的不足和掩飾後天的懶散好閒了。說到這裡,相信不用再介紹了,我們還是趕快熱情投入地閱讀這本《堇塘雜文錄:以寫療寫》的一字一句吧!
葉嘉詠
二○二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目次
第一輯.師友憶舊
觀瀾於海,遊心於聖――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滄海觀瀾」會議小記
迸流不息是新泉――中大、成大研究生論壇十週年散記
國之重器復安尋――「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雜感
淺酌常歡食有魚――有關吳匡教授的雪泥鴻爪
人天來共相酬――憶吳璵老師
寧識杯中也真意――懷曾永義老師
閎中肆外足千秋――敬悼亦師亦友的黃德偉教授
歸去晴光承晝夜――四十年後的重逢
錦屏回合護韶光――一路走來的師友因緣
青史有情成道紀――段祺瑞《正道居集》因緣漫說
從容之樂在濠橋――與仰章兄的詩畫緣
第二輯.文化隨筆
似煙還似非煙――從「全港詩詞創作比賽」評審會議說起
妙悟熟參門不二――「詩選及習作」授課散記
縱居俗語也光輝――淺談作為通用語的粵語
長將梟鏡薦軒轅――破鏡與貓頭鷹
古來王道不偏安――談孔晬錄
加身空費黃袍計――從宋太祖說起
大名帝象避群凶――孫中山幼名與北帝信仰
新春寅虎說籤詩――壬寅年初二車公靈籤為什麼這麼難解?
滔滔江漢映卿雲――試談北洋元首任內的詩作
重撫殘篇說大荒――余英時遺詩談略
秉燈憶說佛桑花――木槿花絮語
遊園易悟有為法――二〇〇四年對聯置換事件一瞥
第三輯.影劇聲光
二八年華暮未遲――記江樺女士城大文化沙龍
詩心總向月輪孤――〈一個人在途上〉的詩樂軌跡
我所思兮在九歌――黎海寧《九歌》觀後隨感
蓮花血脈證仙真――舞劇《一個人的哪吒》拾遺
紅白玫瑰事也虛――「誤讀」舞劇《#1314》
榻向天方付夜譚――電影《Drive My Car》窺隅
紅顏白骨都難識――《誰與誰共母》中母系與父系的平行與交會
三叉路口如何向――張愛玲小說與電影中的混血男女們
花魂月魄最吳儂――電影《花樣年華》中的音樂
翠黛紅妝好畫皮――《繼園臺七號》的互文想像
枝榦生機看不足――「吳冠中.速寫生命」觀後散記
顧曲餘情難任――悼香港「樂壇教父」顧嘉煇
觀瀾於海,遊心於聖――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滄海觀瀾」會議小記
迸流不息是新泉――中大、成大研究生論壇十週年散記
國之重器復安尋――「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雜感
淺酌常歡食有魚――有關吳匡教授的雪泥鴻爪
人天來共相酬――憶吳璵老師
寧識杯中也真意――懷曾永義老師
閎中肆外足千秋――敬悼亦師亦友的黃德偉教授
歸去晴光承晝夜――四十年後的重逢
錦屏回合護韶光――一路走來的師友因緣
青史有情成道紀――段祺瑞《正道居集》因緣漫說
從容之樂在濠橋――與仰章兄的詩畫緣
第二輯.文化隨筆
似煙還似非煙――從「全港詩詞創作比賽」評審會議說起
妙悟熟參門不二――「詩選及習作」授課散記
縱居俗語也光輝――淺談作為通用語的粵語
長將梟鏡薦軒轅――破鏡與貓頭鷹
古來王道不偏安――談孔晬錄
加身空費黃袍計――從宋太祖說起
大名帝象避群凶――孫中山幼名與北帝信仰
新春寅虎說籤詩――壬寅年初二車公靈籤為什麼這麼難解?
滔滔江漢映卿雲――試談北洋元首任內的詩作
重撫殘篇說大荒――余英時遺詩談略
秉燈憶說佛桑花――木槿花絮語
遊園易悟有為法――二〇〇四年對聯置換事件一瞥
第三輯.影劇聲光
二八年華暮未遲――記江樺女士城大文化沙龍
詩心總向月輪孤――〈一個人在途上〉的詩樂軌跡
我所思兮在九歌――黎海寧《九歌》觀後隨感
蓮花血脈證仙真――舞劇《一個人的哪吒》拾遺
紅白玫瑰事也虛――「誤讀」舞劇《#1314》
榻向天方付夜譚――電影《Drive My Car》窺隅
紅顏白骨都難識――《誰與誰共母》中母系與父系的平行與交會
三叉路口如何向――張愛玲小說與電影中的混血男女們
花魂月魄最吳儂――電影《花樣年華》中的音樂
翠黛紅妝好畫皮――《繼園臺七號》的互文想像
枝榦生機看不足――「吳冠中.速寫生命」觀後散記
顧曲餘情難任――悼香港「樂壇教父」顧嘉煇
書摘/試閱
國之重器復安尋
――「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雜感
二十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學就讀碩博士班時,不時聽到業師吳宏一老師和鄭良樹老師、張光裕老師提起孔德成先生;但有緣親炙,卻要感謝潘老師。二○○四年九月,我來到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工作。次年一月,潘美月老師從教資系轉到文學系,成為系主任。潘老師和藹可親,與我情同母子。鄰近暑假時,她對我說︰「我和吳宏一、鄭良樹、張光裕當年都先後修過孔先生的課。你既是他們的學生,孔先生就是太老師了,他現在每週還回臺大上三門課。你到佛光已快一年,工作和生活慢慢安頓,不妨去臺大旁聽,親進大師、提昇自我。」此後兩年多(直到孔先生辭世前夕),我每個禮拜的行程幾乎都是週日至三在佛光執教,週四中午隨潘老師坐莒光號列車到臺北(彼時雪山隧道尚未開通),當天和翌日下午到臺大分別旁聽孔先生的「金文選讀」和「三禮」課,晚上就住潘老師家。
第一次見孔先生,就感受到他的兩種情態。首先是威嚴。孔先生長身玉立,儀容端肅。在攙扶下緩步走到教室,在場所有老師、同學都侍立兩側,氣氛莊重。其次是幽默。在潘老師介紹後,孔先生握過我的手,凝重地問︰「你是潘美月的學生啊?她這個老師,當得好嗎?」話音未落,潘老師就搭嘴道︰「拜託,哪有這樣問人的?」為了避免攪擾,我簡潔回答︰「潘老師很好!」孔先生說︰「嗯,她當老師應該不錯,可是……她打過我!你說,哪有學生打老師的呢,對不對?」孔先生為何被「打」,潘老師老早就跟我講過(茲不枝蔓)。我因而發現孔先生說到「可是」時,故意加強了語氣,營造出一種戲劇氣氛。他注意到我的表情,道︰「好了,我是卑之無甚高論,但你既然來了嘛……以後掙的那麼點錢,大概都要送給臺鐵去了!」言畢哈哈大笑起來。
從這天起,我就很習慣孔先生在威嚴和幽默兩種情態間不斷「切換」。孔先生時常逗我,逗完後又客氣地說︰「抱歉,我這人就好說笑話,呵呵呵!」他愛講清末民初的老掌故(我也愛聽),講完後往往還不失時地用「引申」的方式再逗我一下。我很快發覺,孔先生大概也希望我逗回去。偶爾斗膽「回敬」,他便舉手作推開狀,連聲說︰「你去去去!」然後失聲而笑。如此情態令我深信,孔先生的魅力不唯因他是道德學問上「切磋琢磨」的「有斐君子」,還在於「善戲謔而不為虐」,充滿親和力――儘管他的威儀仍是可能把陌生人嚇著的。
二○一八年,我回香港母校工作已屆八載,有一年的研修假期。九月中旬到中研院文哲所報到後,即登門拜訪潘老師。潘老師說今年是孔先生逝世十周年暨百歲冥誕,受邀於十月十一日到「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給一次講座,題為〈我所認識的孔德成先生〉,目下正準備得如火如荼。在她前後,還有曾永義老師、葉國良老師等幾位師長的講座。原來「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連同無盡燈等機構將在二○一九年初舉辦「儒者之風︰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需要大批志工協助,而這幾場講座就是專為訓練志工而設,讓大家對孔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不久後的導覽工作奠下基礎。潘老師又指著牆上所掛孔先生那張「言忠信、行篤敬」的篆字橫幅道︰「這件墨寶,他們也會徵去參展。」這幅字是潘老師夫婦當年入住溫州街新居時孔先生所贈,我曾長期借宿潘老師家,因而非常熟悉。
十二月中旬,潘老師來電告知︰「明年一月十九日是孔先生的紀念展的開幕日。那天早上的會議,我有事去不了,但會參加下午的開幕儀式。你有空一起來嗎?」能夠參與這次難得的盛會,自是求之不得。潘老師又說︰「二十日晚上,在光點華山有孔先生紀錄片的試映會,我多要了一張票,你到時和我一起去吧!」記得十年前孔先生辭世,我陪潘老師參加追悼會;而今紀念展開幕,我又陪潘老師出席。如此因緣,委實可嘆。
二○一九年一月十六日,讀到吳師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的大作〈孔老師的兩件墨寶〉,使人動容。其中一幅條幅,幾年前有幸在吳師宿舍看過,上面是孔先生自己的詩作︰「翠柏寒雲拱畫樓,鼓聲催斷故宮秋。寫來一段蒼涼意,夢入秦淮說舊遊。」想到這些墨寶會在紀念展中「共聚一堂」,非常興奮。
一月十九日下午,我隨潘老師來到國父紀念館參加展覽開幕式,不僅與吳師巧遇,更見到好些師長前輩。展場除了徵集的大量墨寶,還陳列了孔先生抗戰時期的日記及其他文物,琳瑯滿目。墨寶、日記都已收入葉國良老師主編的《孔德成先生文集》之中。二十日晚,又隨潘老師列席「風雨一盃酒︰孔德成先生紀錄片試映會」,與許多師友喜相逢。孔先生經歷的近百年風雨,也是兩岸大歷史的縮影,全片娓娓道來,有條不紊。籌辦各單位的辛勤努力,實應致以深深謝意。
片中,諸位受訪老師談起孔先生的為人、為學,如在眼前。可詫異的是影片快結束時,有一張潘老師攙扶著孔先生的照片,只聽得左側的李隆獻師母輕輕說︰「煒舜!」我定睛一看,照片中自己的確跟在兩位老師後面。相中孔先生眉頭略皺,伸出右手。何以哉?我不由想起那天的情景――
二○○六年春天的一個週四,在佛光共事的黃德偉老師從宜蘭來到臺北,要與從前外文系的老同學彭鏡禧教授聚餐,請潘老師、曾永義老師作陪,順道把我也拉上。我那天下午要旁聽孔先生的「金文選讀」課,德偉老師一時興起,也跟著同去。恰巧周鳳五老師有資料向孔先生求教,只能借此時段討論,我們於是都侍坐一旁。德偉老師閒著無事,用他新買的專業相機拍攝了多張課堂照片。孔先生、周老師、許進雄老師、葉國良老師都參加了當晚的聚餐。周鳳五老師看全桌只有我一個晚輩,索性坐在我身邊,不時和我碰杯,又不斷要我敬各位老師。孔先生坐在對面,見狀示意我道︰「你呀,亂命不從!」但我那時除了遵循「亂,治也」的反訓,也無能為力,終於喝個大醉。不過,幸好自己從來沒有鬧酒的劣跡,只是平靜坐著打盹,令曾老師甚為「稱許」,孔先生也留下「深刻印象」……
說回照片。六點下課時,潘老師走進教室,扶著孔先生起身,示意我們隨行。孔先生站起來走了幾步後,才發現有樣東西不見了︰「哎,我的拐杖呢?」他一邊問(語氣還滿可愛的),一邊比畫著手勢。而我之所以被德偉老師「偷拍」到,就是因為發現孔先生起身時忘了掛在黑板粉筆槽上的拐杖,所以趕緊拿了跟在後面。
――「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雜感
二十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學就讀碩博士班時,不時聽到業師吳宏一老師和鄭良樹老師、張光裕老師提起孔德成先生;但有緣親炙,卻要感謝潘老師。二○○四年九月,我來到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工作。次年一月,潘美月老師從教資系轉到文學系,成為系主任。潘老師和藹可親,與我情同母子。鄰近暑假時,她對我說︰「我和吳宏一、鄭良樹、張光裕當年都先後修過孔先生的課。你既是他們的學生,孔先生就是太老師了,他現在每週還回臺大上三門課。你到佛光已快一年,工作和生活慢慢安頓,不妨去臺大旁聽,親進大師、提昇自我。」此後兩年多(直到孔先生辭世前夕),我每個禮拜的行程幾乎都是週日至三在佛光執教,週四中午隨潘老師坐莒光號列車到臺北(彼時雪山隧道尚未開通),當天和翌日下午到臺大分別旁聽孔先生的「金文選讀」和「三禮」課,晚上就住潘老師家。
第一次見孔先生,就感受到他的兩種情態。首先是威嚴。孔先生長身玉立,儀容端肅。在攙扶下緩步走到教室,在場所有老師、同學都侍立兩側,氣氛莊重。其次是幽默。在潘老師介紹後,孔先生握過我的手,凝重地問︰「你是潘美月的學生啊?她這個老師,當得好嗎?」話音未落,潘老師就搭嘴道︰「拜託,哪有這樣問人的?」為了避免攪擾,我簡潔回答︰「潘老師很好!」孔先生說︰「嗯,她當老師應該不錯,可是……她打過我!你說,哪有學生打老師的呢,對不對?」孔先生為何被「打」,潘老師老早就跟我講過(茲不枝蔓)。我因而發現孔先生說到「可是」時,故意加強了語氣,營造出一種戲劇氣氛。他注意到我的表情,道︰「好了,我是卑之無甚高論,但你既然來了嘛……以後掙的那麼點錢,大概都要送給臺鐵去了!」言畢哈哈大笑起來。
從這天起,我就很習慣孔先生在威嚴和幽默兩種情態間不斷「切換」。孔先生時常逗我,逗完後又客氣地說︰「抱歉,我這人就好說笑話,呵呵呵!」他愛講清末民初的老掌故(我也愛聽),講完後往往還不失時地用「引申」的方式再逗我一下。我很快發覺,孔先生大概也希望我逗回去。偶爾斗膽「回敬」,他便舉手作推開狀,連聲說︰「你去去去!」然後失聲而笑。如此情態令我深信,孔先生的魅力不唯因他是道德學問上「切磋琢磨」的「有斐君子」,還在於「善戲謔而不為虐」,充滿親和力――儘管他的威儀仍是可能把陌生人嚇著的。
二○一八年,我回香港母校工作已屆八載,有一年的研修假期。九月中旬到中研院文哲所報到後,即登門拜訪潘老師。潘老師說今年是孔先生逝世十周年暨百歲冥誕,受邀於十月十一日到「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給一次講座,題為〈我所認識的孔德成先生〉,目下正準備得如火如荼。在她前後,還有曾永義老師、葉國良老師等幾位師長的講座。原來「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連同無盡燈等機構將在二○一九年初舉辦「儒者之風︰孔德成先生百年紀念展」,需要大批志工協助,而這幾場講座就是專為訓練志工而設,讓大家對孔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不久後的導覽工作奠下基礎。潘老師又指著牆上所掛孔先生那張「言忠信、行篤敬」的篆字橫幅道︰「這件墨寶,他們也會徵去參展。」這幅字是潘老師夫婦當年入住溫州街新居時孔先生所贈,我曾長期借宿潘老師家,因而非常熟悉。
十二月中旬,潘老師來電告知︰「明年一月十九日是孔先生的紀念展的開幕日。那天早上的會議,我有事去不了,但會參加下午的開幕儀式。你有空一起來嗎?」能夠參與這次難得的盛會,自是求之不得。潘老師又說︰「二十日晚上,在光點華山有孔先生紀錄片的試映會,我多要了一張票,你到時和我一起去吧!」記得十年前孔先生辭世,我陪潘老師參加追悼會;而今紀念展開幕,我又陪潘老師出席。如此因緣,委實可嘆。
二○一九年一月十六日,讀到吳師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的大作〈孔老師的兩件墨寶〉,使人動容。其中一幅條幅,幾年前有幸在吳師宿舍看過,上面是孔先生自己的詩作︰「翠柏寒雲拱畫樓,鼓聲催斷故宮秋。寫來一段蒼涼意,夢入秦淮說舊遊。」想到這些墨寶會在紀念展中「共聚一堂」,非常興奮。
一月十九日下午,我隨潘老師來到國父紀念館參加展覽開幕式,不僅與吳師巧遇,更見到好些師長前輩。展場除了徵集的大量墨寶,還陳列了孔先生抗戰時期的日記及其他文物,琳瑯滿目。墨寶、日記都已收入葉國良老師主編的《孔德成先生文集》之中。二十日晚,又隨潘老師列席「風雨一盃酒︰孔德成先生紀錄片試映會」,與許多師友喜相逢。孔先生經歷的近百年風雨,也是兩岸大歷史的縮影,全片娓娓道來,有條不紊。籌辦各單位的辛勤努力,實應致以深深謝意。
片中,諸位受訪老師談起孔先生的為人、為學,如在眼前。可詫異的是影片快結束時,有一張潘老師攙扶著孔先生的照片,只聽得左側的李隆獻師母輕輕說︰「煒舜!」我定睛一看,照片中自己的確跟在兩位老師後面。相中孔先生眉頭略皺,伸出右手。何以哉?我不由想起那天的情景――
二○○六年春天的一個週四,在佛光共事的黃德偉老師從宜蘭來到臺北,要與從前外文系的老同學彭鏡禧教授聚餐,請潘老師、曾永義老師作陪,順道把我也拉上。我那天下午要旁聽孔先生的「金文選讀」課,德偉老師一時興起,也跟著同去。恰巧周鳳五老師有資料向孔先生求教,只能借此時段討論,我們於是都侍坐一旁。德偉老師閒著無事,用他新買的專業相機拍攝了多張課堂照片。孔先生、周老師、許進雄老師、葉國良老師都參加了當晚的聚餐。周鳳五老師看全桌只有我一個晚輩,索性坐在我身邊,不時和我碰杯,又不斷要我敬各位老師。孔先生坐在對面,見狀示意我道︰「你呀,亂命不從!」但我那時除了遵循「亂,治也」的反訓,也無能為力,終於喝個大醉。不過,幸好自己從來沒有鬧酒的劣跡,只是平靜坐著打盹,令曾老師甚為「稱許」,孔先生也留下「深刻印象」……
說回照片。六點下課時,潘老師走進教室,扶著孔先生起身,示意我們隨行。孔先生站起來走了幾步後,才發現有樣東西不見了︰「哎,我的拐杖呢?」他一邊問(語氣還滿可愛的),一邊比畫著手勢。而我之所以被德偉老師「偷拍」到,就是因為發現孔先生起身時忘了掛在黑板粉筆槽上的拐杖,所以趕緊拿了跟在後面。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