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全書涉及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惠帝、漢文帝、賈誼、晁錯、伏生、倪寬、轅固、漢武帝、董仲舒、孔安國、夏侯始昌、劉向、劉歆、王莽、光武帝、賈逵、許慎、馬融、鄭玄、何進、董卓、孔融、楊修、曹操、王肅、曹丕、司馬懿、王朗、司馬昭、梅賾、司馬睿等眾多歷史名人,包括三次古籍劫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壁出書、石渠閣會議、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東漢“讖緯”、梅賾獻書等眾多歷史事件。
作者對在《尚書》流傳中有關的重要歷史學者和事件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相關的考證。另外,對於從公元317年東晉建立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尚書》版本,及其聚訟幾百年的真偽問題也作了淺議。本書有助於讀者初步了解這本古老的書籍。作為一本歷史文化類普及讀物,本書具有較強的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
劉志浩,上海人,本科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工業自動化,碩士畢業於英國威爾士大學管理學。作者自2017年開始潛心研究《尚書》,研讀了大量的學者著作和相關論文,集五年心血寫成此書,力圖將《尚書》從秦始皇到東晉的流傳以較為清晰的流傳面貌展現給讀者。
名人/編輯推薦
《尚書》位列“四書五經”,是內容真偽爭議最多的一部經書。為了揭開籠罩在《尚書》身上的神秘面紗,本書聚焦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到公元317年東晉建立這500多年間的《尚書》流傳史,主要介紹了《尚書》經學傳承人的情況以及相關的歷史背景,梳理了《尚書》版本和篇章組成的演變,簡要介紹了和《尚書》經學相關的其他學說。
目次
第1 章 古籍的第一次劫難 / 1
1.1 秦始皇焚書 / 1
1.2 項羽火燒長安 / 9
1.3 馬上得天下,馬上能治天下嗎? / 13
1.4 漢惠帝取消挾書令 / 17
第2 章 《尚書》在文景時代 / 21
2.1 孝文帝和黃老學術 / 21
2.2 賈誼 / 29
2.3 文帝征集《尚書》 / 31
2.4 先秦文字發展的簡介 / 35
2.5 晁錯取經伏生《尚書》 / 38
2.6《尚書》第一代傳人 / 40
2.7《尚書大傳》 / 41
2.8《書》變為《尚書》 / 43
2.9 學派和章句的介紹 / 46
2.10 倪寬 / 48
2.11 晁錯之死 / 51
2.12 轅固殺豬,景帝時期黃老和儒家的對立 / 53
第3 章 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 / 58
3.1 漢武帝繼位 / 58
3.2 明堂 / 64
3.3 天人三策 / 68
3.4 陰陽五行 / 71
3.5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95
3.6 董仲舒對策時間考 / 98
3.7《尚書》第二代傳人 / 108
3.8 孔安國離開中樞的原因分析 / 111
第4 章 古文《尚書》的出現 / 115
4.1 武帝征集古籍 / 115
4.2 河間獻王劉德—古文的忌諱 / 116
4.3 孔壁出書 / 120
4.4“孔獻版”古文《尚書》 / 125
4.5《泰誓》—孔安國獻書考 / 127
4.6 巫蠱 / 131
第5 章 大夏侯和小夏侯《尚書》學 / 135
5.1 夏侯始昌 / 135
5.2《洪範》無“天人感應”思想考 / 138
5.3 夏侯勝 / 142
5.4 石渠閣會議的起因 / 149
5.5 石渠閣會議 / 154
5.6“孔氏《尚書》學” / 161
第6 章 今文和古文《尚書》卷篇考 / 164
6.1 劉向校書原因考 / 164
6.2 張霸和“百二篇” / 172
6.3 今文《尚書》卷篇數考 / 178
6.4“孔獻版”古文《尚書》卷篇數考 / 186
6.5 劉歆校書和王莽 / 193
6.6 劉歆立古文,移太常書 / 199
第7 章 東漢“讖緯” / 208
7.1 王莽崛起—劉歆立古文 / 208
7.2 劉秀和讖語 / 225
7.3 讖緯 / 230
7.4 緯書 / 232
7.5 內學 / 237
第8 章 古籍的第二次劫難 / 240
8.1 赤眉火燒長安 / 240
8.2 杜林古文《尚書》 / 242
第9 章 西漢末到東漢初的今文三家 / 252
9.1 大、小夏侯和歐陽 / 252
9.2 歐陽歙和光武帝度田政策 / 261
9.3 桓氏歐陽《尚書》學 / 263
第10 章 光武帝初期古文和今文 / 270
10.1《左氏春秋傳》 / 270
10.2 賈逵和孔安國師承考 / 272
10.3 白虎觀會議 / 278
10.4 讖緯影響章句 / 286
10.5 許慎 / 288
第11 章 今文經學衰落的背景 / 291
11.1 章帝、和帝、安帝三朝外戚 / 291
11.2 外戚官場腐敗 / 300
第12 章 馬融 / 304
12.1 《廣成頌》考 / 304
12.2 梁皇后、梁商和李固 / 314
12.3 馬融經學 / 316
12.4 馬融入梁翼府考 / 321
12.5 今文衰落的學術原因 / 328
第13 章 鄭玄 / 333
13.1 拜師馬融 / 333
13.2 第一次黨錮 / 336
13.3 第二次黨錮 / 339
13.4 純儒鄭玄 / 342
13.5 熹平石經—《尚書》經文底本考 / 344
第14 章 古籍的第三次劫難 / 353
14.1 黃巾起義,董卓 / 353
14.2 何進、董卓進京 / 356
14.3 董卓遷都和火燒洛陽,“孔獻版”16 卷逸書亡失 / 361
14.4 楊氏世家 / 366
14.5 獻帝在許昌時期的鄭玄 / 368
14.6 曹操殺孔融和楊修 / 372
第15 章 今文《尚書》學的消亡 / 375
15.1 魏國初立時的經學 / 375
15.2 鄭玄的歷史機緣,今文三家學官消亡 / 377
15.3 鄭玄經學冊立的原因 / 378
15.4 反對鄭玄的學者 / 382
第16 章 梅賾獻書,“偽孔版” / 386
16.1 三體石經 / 386
16.2“梅獻版”出現到《五經正義》 / 387
16.3 對“梅獻版”疑偽的興起 / 390
第17 章 王肅、鄭衝和“梅獻版” / 395
17.1 王肅的父親王朗 / 395
17.2 王肅的學術傳承 / 398
17.3 曹丕繼位的紛擾 / 400
17.4 司馬懿的崛起 / 404
17.5 王肅在明帝曹睿時期,嫁女 / 408
17.6 鄭衝和“梅獻版” / 410
17.7 王肅任崇文觀祭酒 / 412
17.8 明帝去世時的波折 / 415
17.9 王肅任太常考 / 418
17.10 王朗《周易》冊立 / 421
17.11 高平陵政變,鄭衝未受牽連的分析 / 422
17.12 司馬昭繼位 / 424
17.13 曹髦問經 / 425
第18 章 “梅獻版”“在野版” / 428
18.1“梅獻版”由來的推測,卷篇和篇文考析 / 428
18.2“在野版”傳承人介紹 / 450
18.3 皇甫謐和“在野版” / 454
18.4 司馬衷和司馬攸的繼位 / 460
18.5 楊皇后之父楊駿 / 463
18.6 八王之亂 / 465
18.7 司馬越主持朝政 / 478
18.8 永嘉之亂,古籍第四次劫難 / 483
第19 章 “在野版”成為“梅獻版” / 485
19.1 王氏家族和陶侃 / 485
19.2 梅賾和梅陶,豫章內史考 / 488
19.3 司馬睿登基,梅賾獻書 / 491
19.4 舜典 / 499
後 記 / 501
書摘/試閱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秦朝建立。此時,“尚書”這個名字還沒有形成,它的名稱就叫“書”,更沒有“四書”和“五經”的概念。“五經”是《詩》《書》《禮》《春秋》《周易》,“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其中的《大學》和《中庸》還只是屬於《禮記》中的兩篇文章,《禮記》是“五經”中《禮經》的解說書籍,它們和《論語》《孟子》都還沒有上升到和“五經”相同的地位。直到北宋末年,王安石、程顥和程頤兄弟等學者抬高了“四書”的學術地位後,才形成了“四書”學,最終在南宋初期,大儒朱熹將《大學》和《中庸》這兩篇從《禮記》中單獨抽了出來,才建立起由“四書”精神為支柱的經學體系,使“四書”成為掌握“五經”的階梯,“四書”學和“五經”學從此珠聯璧合。
“五經”原來是“六經”,在春秋時期還有一部研究音樂的經文叫《樂經》,它不僅僅是有關樂理和樂器的描述,更多的是論述音樂在施行禮儀和協調當時不同尊卑等級中的作用。只是它的傳授需要更多身體力行的實際練習,所以到了戰國後期就逐漸失傳了,只剩下了“五經”,《詩》《書》《禮》《周易》和《春秋》。
《詩》《禮》《周易》《春秋》這四部經文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內容和文體結構,“書”這個名稱在春秋時期也指稱《春秋》經文,而對大量從夏、商、周各個王朝流傳下來的文獻篇章,也稱作“夏書”“商書”和“周書”。這些文獻的主要內容包括了重要歷史事件的記載,古代君王向臣下或民眾發表的訓令,發起戰爭前向軍隊發出的誓言,君王和大臣之間的勸諫,以及部分古代的傳說等,可以大致理解為現今政府的各類公文。這些篇章的內容和題材與《詩》《禮》《易》《春秋》都不相似,所以從春秋到戰國,就逐漸把《書》專門用於指稱這類篇章的名稱,泛指除《詩》《禮》《易》《春秋》之外,其他從夏、商、周流傳下來的政府文獻,可以大致借鑒為今天的“歷史公文檔案匯總”。
這些夏、商、周的“公文檔案”成為《書》形成的基礎。目前史學界主流的意見是,《書》是孔子把在他之前的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朝廷各類公文,進行甄選和匯編後,形成了《書》的最初版本,我們在此稱為“孔子版”的《尚書》。孔子去世後,又歷經後代戰國時期幾代學者的增益刪減,才最終逐步形成了秦始皇時期的《書》,我們稱它為“秦宮版”。
在孔子時期和之前的周朝,在朝廷政府之外的社會上是沒有教育的,所有的教育只存在於皇家或高官貴族的宮廷家府中,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子弟也只是這些皇親貴胄的後代。正是孔子開啟了私人的教育,接受普通民眾為學生,私教從此開始。就《書》而言,如上文所述,對於眾多的前代文獻篇章,孔子仔細地甄選了其中的一部分,從這部分古代篇文中,孔子提煉出深一層的義理,這些義理正是符合孔子治世思想的。孔子以此來教授他的學生,這些篇文就形成了後代《書》最初的雛形,“孔子版”的《尚書》。通俗地說,“孔子版”的《書》就是孔子匯編的教科書。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在朝廷設置了“博士”這一職位,秦朝的博士和現在的博士並不是一回事兒,並非是現今的一種學位而是秦朝政府中的一個官職。在古代文獻中最早提到“博士”一詞的是《戰國策·趙策》,“鄭同北見趙王。趙王曰:‘子,南方之傅士(“傅士”作“博士”)也,何以教之?’”這裡講的“博士”是指博學或辯博之士,不是指官職。歷史學家錢穆考證認為在戰國後期的魯國和齊國已經有了“博士”這個官職,但博士作為官職有正式記錄的,正是從秦朝開始的。不難想象,其中自有精通《書》的博士。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重新制定了官制,也就是政府部門的組織結構。他對戰國時期各國的制度進行分析總結,采長去短,形成一個更加系統的統治機構。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將過去的封建制度改為了中央集權制度,皇族成員不再被賜封領地和百姓,而成為一方諸侯。中央集權制度的組織原則也是權力分立,互不統攝,政府、軍隊、監察,這三種權力互相獨立,以避免形成權力獨大的大臣,從而皇權不會被削弱,這就是秦朝的三公九卿。
皇帝下面設立相國、國尉和御史大夫三個最高級別的職位,史稱“三公”。“相國”負責國家治理,在秦朝真正稱謂是“相邦”,到劉邦建立西漢後,要避諱“邦”字,而改為“國”,以後就一直沿用下去了。“國尉”負責掌管軍隊和戰爭事務。“御史大夫”實際是副相國的職位,其下設有兩位御史中丞,共同領導十五位侍御史。朝中的侍御史的主要職責有二:一是負責監察百官和全國各地的監御史,按照制度檢舉彈劾不法的官員;二是負責掌管皇家的圖書秘籍。
三公下面設立九卿,即朝廷負責具體事務的九個部門,相應的職能如下:
奉常:管理國家祭祀和禮儀、思想文化和教育。
郎中令:負責宮殿內安全的最高長官,管理各種郎官。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