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從學校整體發展的視角,以“成長”為主線,總結梳理新優質學校建設的理念引領路徑、優勢帶動路徑、問題突破路徑、評估促進路徑等四條路徑。語言風格直白鮮活、接地氣。所選素材都是校長和教師熟悉且必須關注的內容,如課程、教學、教師、管理與文化等影響學校發展的關鍵要素來進行撰寫。為了便於校長、教師理解且在實踐中進行借鑒,除導論、第一章和第六章外,其他幾章具體介紹四條路徑,在具體介紹路徑的幾章裡都採用價值、內涵、路徑的陳述框架。在呈現每條路徑時又從價值內涵、路徑詮釋、實踐案例三個角度進行闡述。在呈現實踐案例時要求與路徑相匹配,既簡釋路徑內涵,又具體呈現案例過程,對案例的背景、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行比較細緻的描繪,在案例結尾處,提供案例分析,點出路徑的精髓。所以本書適合實踐一線的校長和教師閱讀,也可作為教育研究者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湯林春,教育學博士,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所長,《上海教育科研》雜誌主編,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教學管理專委會委員,主要從事教育政策、學校發展、教育效能等研究。
曾任職業中學、教師進修學校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教學法教員,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學,教育集團學校部經理、學校董事長,上海市教育信息調查隊隊長,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長等職。曾主持和參與過國家、市級規劃課題多項,主持和參與教育部、市委、市府、市教委委託項目多項,撰寫決策諮詢報告60餘篇,在《教育發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中國教育學刊》《比較教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撰寫或參與《衝突·建構·融合:農民工子女就讀城市公辦學校的文化衝突與融合研究》《新優質學校設計》《區域教育發展方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程度測評:綜合教育基尼係數方法》《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等著作或編著10多種。作為負責人的“新優質學校課程變革及支持系統”獲第二屆國家級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二屆上海市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馮明,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育科研與學校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長期從事學校領導與管理創新研究、學校整體變革設計、學校教育科研指導研究等。
曾任職業中學、教師進修學校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教學法教員,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學,教育集團學校部經理、學校董事長,上海市教育信息調查隊隊長,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長等職。曾主持和參與過國家、市級規劃課題多項,主持和參與教育部、市委、市府、市教委委託項目多項,撰寫決策諮詢報告60餘篇,在《教育發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中國教育學刊》《比較教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撰寫或參與《衝突·建構·融合:農民工子女就讀城市公辦學校的文化衝突與融合研究》《新優質學校設計》《區域教育發展方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程度測評:綜合教育基尼係數方法》《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等著作或編著10多種。作為負責人的“新優質學校課程變革及支持系統”獲第二屆國家級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二屆上海市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馮明,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育科研與學校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長期從事學校領導與管理創新研究、學校整體變革設計、學校教育科研指導研究等。
名人/編輯推薦
什麼是優質教育?什麼是優質學校?這大概是教育領域的靈魂之問。不同的人,不同的流派,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在一部分人的腦海裡,學生考試分數高、升學率高,擁有優勢教育資源的學校,就是好學校,這樣的學校提供的教育就是優質教育。在這種唯分數、唯升學率的教育價值觀、教育質量觀影響下,一些學校為了爭搶分數排名,不惜搶生源;為了爭搶分數排名,不惜超越政府公共資源分配的基本公平和均衡的原則聚集資源;為了爭搶分數排名,不惜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這種教育價值觀與教育質量觀,一方面大大窄化了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使教育偏離了育人本原,導致教育功利主義氾濫,滋生了教育短視行為,助推了教育“內卷”,破壞了教育生態,最終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進而妨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為此,必須重新定義優質學校。
通過10多年的探索,經過概念建構、要素建設、路徑探索等階段,新優質學校對什麼是優質教育,什麼是優質學校,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一部分人的腦海裡,學生考試分數高、升學率高,擁有優勢教育資源的學校,就是好學校,這樣的學校提供的教育就是優質教育。在這種唯分數、唯升學率的教育價值觀、教育質量觀影響下,一些學校為了爭搶分數排名,不惜搶生源;為了爭搶分數排名,不惜超越政府公共資源分配的基本公平和均衡的原則聚集資源;為了爭搶分數排名,不惜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這種教育價值觀與教育質量觀,一方面大大窄化了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使教育偏離了育人本原,導致教育功利主義氾濫,滋生了教育短視行為,助推了教育“內卷”,破壞了教育生態,最終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進而妨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為此,必須重新定義優質學校。
通過10多年的探索,經過概念建構、要素建設、路徑探索等階段,新優質學校對什麼是優質教育,什麼是優質學校,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序
導言
每過一段時間,回望來時的路,撿拾散落在路上的珍珠,並小心地用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也許並不漂亮,但因為它融入了同行者的智慧與汗水,就顯得特別珍貴。新優質學校項目經過12年多的探索,我們就是這樣,一邊行走,一邊撿拾,有了點滴的體會,有了點滴的發現。
一、 優質均衡發展的獨特價值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一直是黨和國家教育政策的重點。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義務教育2000年初步實現“兩基”戰略目標,2011年全面完成“兩基”攻堅任務,全面實現了普及目標,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
隨著普及目標的逐步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漸受關注。2005年,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一次將“均衡”作為義務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提出,“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第一次把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上升為各級政府的法定義務。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是黨在政治報告中第一次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思想。短短3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從部門決策上升為國家意志。截至2021年底,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隨著縣域內基本均衡的目標逐步達成,優質均衡成為義務教育發展的新一輪目標。2019年10月12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在浙江海鹽召開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啟動現場會,標誌著全國義務教育進入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階段。優質均衡成為新時代我國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優質均衡意味著“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有質量”成為新時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訴求。
發展新優質學校顯然成為國家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重要舉措。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要求:“發揮優質學校示範輻射作用,完善強校帶弱校、城鄉對口支援等辦學機制,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
上海在新優質學校建設上已經探索了12年,針對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義現象,提出“回歸教育本原”的核心理念,聚焦學生全面發展、素養提升及精神品格的養成,強調內涵發展、內生發展,通過理念引領、問題突破、優勢帶動和評估促進,堅持在常態的學校裡解決常見的問題,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育好每一個學生,這就與以往建設優質學校的路徑存在區別。
一是在辦學條件上。堅持不挑選生源、不超常規聚集資源。這與在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集中優勢資源辦少數優質學校不同,它旨在解決常態條件下學校如何走向優質的問題,面向每一所學校。
二是在育人過程上。強調育人為本、科學探索。這就與功利主義教育和應試教育劃清了界限,堅持全面質量觀,不片面追求考試分數、升學率和成績排名,不以增加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犧牲學生身心健康為代價,而是回歸育人本原,真正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追求,以學生的精神品格成長為重點,通過主動探索,按知識發展規律、學生認知規律、教育教學規律辦事,體現學校的辦學品質。
三是在教育結果上。追求持續進步、百姓滿意。這與以往分層發展不同,以往優質學校屬頂層學校,只有少數學校,只為少數人服務,而新優質學校是跟自己比每天有進步的學校,覆蓋絕大部分學校,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學校,是讓老百姓滿意的學校。
所以,新優質學校對優質學校內涵有著獨特的理解,對優質學校建設路徑有著獨特的理解,是廣大普通學校都可以嘗試的一種發展範式,更有助於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 回歸教育本原的探索之路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市連續兩次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PISA測試),結果顯示: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測評及總分上均居65個參與國家和地區的首位,且均衡程度較高,表明上海基礎教育的“托底”工作做得比較成功。儘管上海基礎教育質量及均衡程度達到了一定水平,但擇校問題、課業負擔問題、應試教育現象仍然令人擔憂。2011年3月,上海市召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基礎教育“五個轉型”,即:教育價值要從片面重視分數到全面重視育人,教育評價要從唯分數論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課程教學要從以教為中心到強調以學為中心,教師發展要從重視專業發展到重視境界提升,教育管理要從重視行政領導到重視專業引領等。為了回歸教育本原,貫徹內涵建設、轉型發展的要求,上海市教委委託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實施“‘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於是拉開了探索新優質學校建設的序幕,至今大致經歷了以下發展階段:
(一) 理論建構階段(2011.4—2014.10):2011年初,上海市正式啟動“‘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項目設立之初,即明確該項目不同於一般的理論研究,而是旨在解決實踐問題,依靠學校實踐推動應用性研究,其推進路線是:總結提煉學校的辦學經驗,再將經驗回饋到辦學實踐中去,解決學校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推動學校不斷發展與提升。
項目組根據“不挑選生源、不聚集資源、不爭搶排名”的“三不”原則確定了43所項目校,組織市、區專家進行地毯式調研走訪。與此同時,項目組在比較“薄弱學校改進”“名不見經傳的學校”“藍帶學校”等名稱後,經反復討論,正式提出“新優質學校”的概念,認為這一概念既符合項目的價值追求,也符合老百姓的理解習慣。在調研的基礎上,項目組提煉了“走向新優質”的四條共性經驗:第一,具有鮮明的“平民教育”意識,強調讓教育關懷公平地惠及來自不同社群的所有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重視其原有基礎上的良好發展;個性的發展與人格健全遠比考試分數重要。第二,對內外需求積極適應,不抱怨客觀上的不利條件;看清形勢、抓住機會、主動行動;以適應社會、教育、學生長遠發展的需求為目標,定位學校發展方向。第三,提升學校課程領導力,在新課程實施中謀求新發展。具有通過課程變革發展每一個師生的強烈意識;通過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對課改理念的內化,提高課程執行力;從課堂教學實際改進著手,提高教育效能。第四,以特色建設帶動全面提升。在學校發展策略上,以重點突破帶動各項工作的改進;讓學校教師切實感受到變革與發展的可能性,提振信心和期望;深化實踐探索,在全面提高辦學水平的基礎上,形成教育創新的實踐研究成果。
與此同時,項目組開始著手對研究與實踐的梳理提煉,逐步產生一些成果。如項目成果《進步為“公”:上海市“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的樣本意義》在《上海教育》2012年4月刊上進行專題報道,初步產生影響。2013年3月前後,項目成果《讓優質學校產生“鏈式效應”》等8篇論文連續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發表。2014年,《走向新優質——“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指導手冊》著作經上海教育叢書出版,系統地闡述了新優質學校的辦學理念、課程架構、教學改革、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管理文化、學校改進、未來展望等內容,全面梳理了這一時期人們對新優質學校的理解與實踐經驗。
這一時期,項目組總結了“新優質學校”的四個主要特徵:
1. 有教無類: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孩子,關愛每一個學生,儘量減少由於家庭經濟條件和文化水準差異給學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2. 回歸本原:不追求分數排名,而要追求盡可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適應學生差異,促進每個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遵循教育教學及辦學規律,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地發展,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3. 積極探索:有強烈的提升與變革意願,積極從校情、學情出發,開展課程教學變革,家校合作,建立良好師生關係,主動探索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的有效策略,建立學校內在的主動的發展機制。
4. 百姓滿意:在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的前提下,辦學水平明顯提高,學校和社區積極互動,成為周邊百姓滿意的好學校,成為家長和學生願意選擇的好學校。
同時,項目組提出了推進“新優質學校”建設的五大策略:
第一是尋找—發現,確立“新優質”的內涵要素。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優質學校應該具有以下要素:校長的道德使命是不挑選生源;學校的教育信念是面向全體;持續變革的能力是聚焦課改。
第二是定位—發展,提取“新優質”的關鍵經驗。通過初態調研、能力建設、整體優化階段,尋找到走向新優質學校的四條關鍵經驗。認為新優質學校創建是優質標準的規定性與達到優質標準能力的有效整合,並最終實現學校“整體優化”的過程。
第三是創建—分享,建立“新優質”專業學習共同體。通過分析探討形成共識,並轉化成共同願景;組織項目專題展示活動,突破性地將展示作為重要的培訓手段;核心組專家深度介入許多項目學校的教育改革實踐研究過程,在平等研討中獲得各自發展;支持項目學校內部的學習型組織建設,助推和支持學校找到發展的生長點;開展校際交流與合作研究,自發組織“需求相近”的學習研討;利用新媒體、新介質傳播學校經驗,形成凝聚力等,建立學校內部、校際之間和跨角色邊界的專業學習共同體。
第四是動態—激勵,實現“新優質”過程性推介模式。項目組動態發現和提煉一些學校走向新優質的經驗,及時向社會推介;召開動態進展發佈會,及時向媒體提供線索;通過微博、微信和博客等方式及時傳遞項目組動態等,既促使“新優質學校”不斷反思,理解自身,也逐漸在社會上樹立起“新優質”學校形象和價值取向。
第五是示範—輻射,創造“新優質”區域推進新局面。在提煉“新優質學校”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為了把這些經驗推廣輻射到其他學校,項目組及相關實驗創造了許多有效的經驗,如閔行區的“智慧傳遞”,通過凝聚、傳送、輻射、共享,使得“新優質學校”經驗為更多的學校共享。
同時,為了提升學校的發展能力,項目組開展尋找學校“最近發展區”的活動,通過展示交流、研討培訓等形式,利用已有經驗對學校發展進行分類指導,切實提升新優質學校項目校的發展能力。
2014年,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被上海市社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認定為“第二屆上海社會建設優秀項目”,新優質學校項目的社會影響逐步擴大。
(二) 要素建構階段(2014.11—2020.12):2014年,上海市頒佈《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將“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納入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重點項目,作為新時期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雙引擎”之一。2015年,上海市教委發佈《上海市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此時,市級新優質學校項目校增至94所。項目組與項目校採取“智慧傳遞”和“預見未來”兩種策略,一方面繼續梳理項目校辦學經驗,另一方面帶領學校面向未來,針對瓶頸問題,設計學校不斷發展的路徑。針對新優質學校內涵發展、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性瓶頸問題,形成了課程建設、學與教變革、教師隊伍發展、管理與文化四個集群,著重探索了“不靠生源靠師資、不靠政策靠創新、不靠負擔靠科學”的辦學經驗,為新優質學校發展指明了方向,即:師資是學校的第一資源,新優質學校自然要重點建設與培育;創新是學校的發展之源,只有創新,新優質學校才會獲得不竭的動力;科學就是要求學校根據學生和學校發展規律、學生認知規律進行辦學及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只有這樣學校發展才是健康而可持續的。既指出了學校發展的關鍵要素,也明確了學校主動發展是新優質學校的關鍵特徵。其中參與課程建設的項目校有85所,參與學與教變革的項目校有28所(兩者可以交叉),他們中有的參加“智慧傳遞”,有的參加“學校設計”,不斷總結辦學經驗,持續促進學校發展。
在此期間項目組提出了“新優質教育”的概念。上海市教委於2015年頒佈了《上海市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滬教委基〔2015〕77號),明確提出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堅持‘回歸教育本原’‘育人為本’‘促進公平’的價值追求,積極回應社會與時代對教育需求的挑戰,以‘新優質教育’實踐為著力點,以內涵發展項目實踐為載體,以集群創新為途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讓越來越多的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成為‘家門口的好學校’,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並明確界定了“新優質教育”的內涵。認為“新優質教育”主要是在育人觀念上,回歸教育本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發展;在課程建設上,根據學生發展需求建立豐富、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在課堂教學上,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關注學有困難學生的成長支持;在質量評價上,突破單一的分數指標,實施以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為基礎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
與此同時,經上海市教委批准,由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局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聯合成立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以回歸教育本原、關注學生學習生活質量、強調學校主動發展、堅持辦好老百姓家門口學校為價值追求,以義務教育公辦普通學校為研究對象,通過理念引領、問題突破、優勢帶動和評估促進,培育新優質學校,具有研究功能、指導功能、諮詢功能、開發功能、培訓功能和資料出版六大功能。
在提煉前期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基礎上,項目組在上海教育叢書出版第二本著作《新優質學校設計》,推出了新優質學校2.0版。明確指出“新優質學校”之“新”不是相對於過去已經存在的“優質學校”或“傳統名校”而言,一方面它是表明新時代對學校發展和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所以“新優質學校”是回應新時代要求和引領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學校;另一方面,它是針對當前功利主義教育的問題而提出來的,所以“新優質學校”在本質上是以育人為本的教育,是回歸教育本原,堅持主動發展、內涵發展的學校。它具有辦學理念彰顯公平性、課程建設以“育人”為本、學與教重視學生主動學習、教師發展著重于品質提升、學校領導重在價值領導等特徵。在發展策略與方式上,推進集群創新發展,逐步形成指向“智慧傳遞”與“預見未來”兩個方向的學與教的變革、學校課程建設、教師發展和領導、管理與文化變革4個學校集群;利用設計驅動發展,在“新優質學校”理念指引下,洞察學生和時代發展需求,分析校內外相關條件,因地制宜且有創意地制定學校發展的內容、方法與路徑。
2017年,第二屆上海市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中,項目組總結提煉的“探索新時代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發展之路——上海市優質學校推進項目”獲得特等獎。2018年,第二屆國家級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中,項目組以“‘新優質學校’課程教學變革及支持系統”的成果參評,獲得一等獎。新優質學校的理念與經驗進一步得到廣泛認同,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三) 路徑探索階段(2021.1—2023):2021年1月,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在原集群發展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研製了《關於實施新優質學校“成長營”的計劃》,明確成長營是對前期探索與實踐有效經驗的進一步發展,是進一步打造新優質學校學習共同體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新優質學校持續進步的重要切入點。成長營涵蓋了優勢成長營、創新突破營、擘畫未來營。優勢成長營聚焦學校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勢領域、優勢項目,進行重點優化、轉化與提煉,逐步形成學校品牌,重點在把優勢做強、做優,做出品牌;創新突破營聚焦影響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設計針對性項目,進行重點突破,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重點在以點帶面,通過支點項目撬動整個學校的發展;擘畫未來營根據對新優質學校與教育未來的思考,全面策劃學校的發展藍圖,系統思考、整體佈局、重點突破,重點在形成學校的內在發展機制,提升學校的內在生長力。儘管受到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影響,但各營還是以線上研討和工作坊等方式,根據實際靈活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早在2019年,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就著手開展新優質學校成長認證的研製工作,通過文獻研究、專家諮詢,逐步形成新優質學校認證方案。在此基礎上,與普陀區教育局合作,以“普陀區2019年新優質項目校成長認證”為載體,試行學校認證。當年率先在普陀區對華東師範大學第四附屬中學、普陀區洵陽路小學等7所市級新優質學校項目校進行試運行,進一步完善了認證方案和工具箱。2020年9月,經市教委同意,新優質學校成長認證在全市試行。同年,對普陀區餘下的9所市級新優質學校項目校進行認證。2021年,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完成對上海市敬業初級中學、上海市園南中學、靜安區實驗中學、上海市天山初級中學、上海市虹口實驗學校、上海市三門中學、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閔行薔薇小學、奉賢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小學、奉賢區明德外國語小學10所市級項目校的認證。2022年,因受疫情影響,將2022年和2023年認證工作進行統整設計,分三期共對嘉定區迎園中學、奉賢區弘文學校、徐匯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中學、金匯實驗學校、市八初級中學等18所學校進行認證。
新優質學校成長認證是在認可新優質學校辦學理念的基礎上,由義務教育公辦學校自願參加,學校自評與同行考察相結合,判斷學校的行動和成長是否符合新優質學校的價值追求和核心特徵,促使學校不斷向新優質學校邁進的過程。認證內容主要涵蓋: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適切的課程、有效而差異化的教學、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聚焦學習的領導力、優質成長力6個領域18個價值導向和40個典型辦學行為。學校可結合發展實際,增加個性化標準。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負責認證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實施。認證過程由自主申請、認證輔導、學校自評、先期訪問、實地認證、結果反饋、回訪跟進七個環節組成,參與的人員有研究專家、校長和媒體代表,還有同伴觀察員,突顯自主性、成長性、多元性和交互性。
根據中國教育學會有關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運用的要求,《新優質學校課程教學變革及支持系統》的成果持有方——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與成果運用方——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教育局、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教育局、重慶市江津區教育局於2021年6月23日簽訂了“推廣行動合作框架”,就合作目標、合作內容、合作保障等方面達成共識。成果持有方成立由上海市教育學會、上海市教委基教處、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及部分上海市新優質學校校長等領導和專家組成的成果推廣專家組。成果持有方代表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與合作方共同組成成果推廣工作組。成果運用方基於本地教育基礎和發展規劃,擬定成果推廣的計劃。因疫情影響,雙方根據合作框架內容,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專家線下指導、運用方通過組團來滬考察、專題培訓、種子學校培育、結對跟崗等方式,對新優質學校的發展規劃、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家校社互動等方面進行指導,並通過相關媒介進行宣傳輻射,進一步推廣了研究成果,促進了運用方的新優質學校建設。
在這一階段,項目研究系列成果在《中國教育學刊》《教育發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和《上海教育》上刊登,系統梳理了新優質學校的發展邏輯、價值追求與發展路徑,總結了一批辦學典型。
項目組認為,價值追求是區分新優質學校與其他學校的根本點。新優質學校在綜合時代要求和自身理想的基礎上,凝練了核心價值追求,那就是:堅持回歸教育本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素養培育及精神品格成長;堅持提升學生學習生活質量,辦學生喜歡的學校,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歷,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強調學校主動發展,堅持在常態條件下,學校主動探索,走內涵發展之路;強調為人民辦學,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上海經過十多年探索,提出新優質學校是新時代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的價值標杆,以“回歸教育本原”為核心理念,強調在常態辦學條件中,學校主動探索,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校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讓學生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精神品格得到培育,讓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都優質。這些教育理念無論是教育質量觀,還是學校發展策略都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有其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和實踐邏輯。
新優質學校建設路徑是指學校走向新優質的路線或策略與辦法。在堅持外導發展與內引發展相結合、學校改革與學校變革相結合、問題改進與優勢帶動相結合的前提下,新優質學校建設主要採用理念引領路徑、問題突破路徑、優勢帶動路徑與評估促進路徑等湯林春.
理念引領路徑屬外導式發展路徑。通過理念引領路徑,使新優質學校理念為學校師生所理解,並融入學校辦學實踐,才能使學校走向新優質,並真正與其他學校區別開來。一般而言,理念引領路徑要經歷思想理念學習、辦學理念建構、辦學理念具體化、辦學理念實踐化、學校文化蛻變等階段。
問題突破路徑是學校變革的重要路徑,屬學校改進路徑。問題突破路徑往往要聚焦問題、集中資源,往往導致利益重組,也需要打破已有的平衡,常常會遇到個人或組織等方面的阻力,所以一定要處理好改革動力與阻力的平衡問題。從一般情況來看,問題突破路徑採用行動研究的範式比較有效:明確問題、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分析效果、提煉經驗、形成常規。
優勢帶動路徑是學校變革的重要路徑,屬欣賞路徑。這個方法從某些方面來看有點像行動研究,但從研究的視角來看,行動研究強調問題解決,而欣賞型探究強調優勢發揮。
從新優質學校的實踐來看,通過總結提煉新優質學校的優勢,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勢,逐步使之成為特色項目、辦學品牌,進而促進學校特色形成;另一方面是通過優勢經驗提煉,形成本土化理論,通過推廣與輻射,促進學校其他方面的發展,或帶動其他學校發展,發揮優勢經驗的示範帶動效應。
評估促進路徑是一種綜合路徑,既是外導式路徑和內引式路徑的結合、改進路徑和欣賞路徑的結合,也是學校改革路徑和變革路徑的結合。評估促進路徑從總體上來說可以有外部評估轉化、內部評估內生和內外評估協同促進三條路徑。外部評估轉化路徑一般由外部評估、分析外部評估結果、內部改進計劃、實施改進計劃、總結改進效果等環節構成,主要是在關鍵節點進行,大多是綜合性終結性評估。內部評估內生路徑一般由內部評估、結果反饋、優化行動等環節構成,重在形成和健全學校內在自主發展機制,相對於外部評估轉化路徑而言,方便、快捷、頻繁,更容易與學校日常工作相結合。外部評估更客觀、權威,內部評估貼近實際、簡便易行,但兩者也存在不足,如外部評估不一定能全面深入地反映學校情況,內部評估不一定能客觀系統反映學校實情,所以需要內外協調,以發揮兩者的優勢,避免兩者的不足。內外評估協同促進路徑,既可以是外部發起內部配合、內部發起外部配合,也可以是內外共同發起、協同推進,但總體來看,學校主體性、主動性都要得到體現,重點是激發學校的內生動力,優化學校的內生機制,促進學校主動發展。
《新優質學校成長路徑》一書全面系統、具體深入地闡述了新優質學校的成長路徑,有理論闡述,有實踐案例,既是對新優質學校十幾年探索的系統總結,更是從新優質學校成長路徑的角度對這一階段的具體梳理。
三、 融入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優質學校在研究和實踐上有了較多的積累,不僅發表了論文、撰寫了著作、獲得了獎項,還培育了一批校長、發展了一批學校,使數以萬計的學生受益,其理念與經驗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隨著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的召開,黨的教育方針明確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進行了整體謀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基於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要求,基於素養導向,在課程教學上作出了新的規定。有關思想政治、教學研究、教育科研、教育評價、學校活力等方面的文件對相關方面作了具體規定。教育發展的四梁八柱基本構成,既為新優質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向新優質學校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此歷史關口,上海市委市政府將“上海市新優質學校高質量發展引領計劃”列為重大項目。教委主任周亞明在民生訪談中明確提出:實施新優質學校高質量發展引領計劃,樹立起新時代“家門口的好學校”的價值標杆,創新學校發展方式,形成普通學校走向優質的辦學之路。如何在新時代裡,使普通公辦學校走向新優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課題。為此,我們要守正創新。
要堅守新優質學校的辦學理念。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新優質學校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認識”“教育觀念”與“教育理念”,凝練了在實踐中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辦法與路徑。這些都是新優質學校發展的底色,不會隨著階段性的任務變化而變化。
要融入高質量發展要求。黨的二十大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相對不足且分佈不均的矛盾的根本辦法,是今後一段時期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學校高質量發展是學校發展的一種理想狀態,也是一定階段的學校發展方式。它是在經過規模發展、數量發展,解決“有學上”這一艱巨問題後,人民期望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期待“上好學”的背景下提出來的,一方面要求更優質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發展這種教育的方式是高質量的。新優質學校高質量發展要體現育人為本、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百姓滿意等特徵。育人質量是質量變革、改革創新是動力變革、提質增效是效益變革、百姓滿意是公平體現。既堅守新優質學校的價值追求,也融入高質量發展要求;既是質量水平要求,也是發展方式變革。
新優質學校建設是在“回歸教育本原”思想指引下,以提高育人質量為核心,聚焦內涵建設,強調內生發展,使普通公辦學校走向優質的一種策略,與高質量發展理論相通、方法相融,具有內在一致性。讓我們一起努力,使新優質學校借高質量發展東風再上臺階。
每過一段時間,回望來時的路,撿拾散落在路上的珍珠,並小心地用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也許並不漂亮,但因為它融入了同行者的智慧與汗水,就顯得特別珍貴。新優質學校項目經過12年多的探索,我們就是這樣,一邊行走,一邊撿拾,有了點滴的體會,有了點滴的發現。
一、 優質均衡發展的獨特價值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一直是黨和國家教育政策的重點。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義務教育2000年初步實現“兩基”戰略目標,2011年全面完成“兩基”攻堅任務,全面實現了普及目標,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
隨著普及目標的逐步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漸受關注。2005年,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第一次將“均衡”作為義務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提出,“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第一次把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上升為各級政府的法定義務。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是黨在政治報告中第一次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思想。短短3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從部門決策上升為國家意志。截至2021年底,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隨著縣域內基本均衡的目標逐步達成,優質均衡成為義務教育發展的新一輪目標。2019年10月12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在浙江海鹽召開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啟動現場會,標誌著全國義務教育進入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階段。優質均衡成為新時代我國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優質均衡意味著“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有質量”成為新時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訴求。
發展新優質學校顯然成為國家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重要舉措。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要求:“發揮優質學校示範輻射作用,完善強校帶弱校、城鄉對口支援等辦學機制,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
上海在新優質學校建設上已經探索了12年,針對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義現象,提出“回歸教育本原”的核心理念,聚焦學生全面發展、素養提升及精神品格的養成,強調內涵發展、內生發展,通過理念引領、問題突破、優勢帶動和評估促進,堅持在常態的學校裡解決常見的問題,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育好每一個學生,這就與以往建設優質學校的路徑存在區別。
一是在辦學條件上。堅持不挑選生源、不超常規聚集資源。這與在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集中優勢資源辦少數優質學校不同,它旨在解決常態條件下學校如何走向優質的問題,面向每一所學校。
二是在育人過程上。強調育人為本、科學探索。這就與功利主義教育和應試教育劃清了界限,堅持全面質量觀,不片面追求考試分數、升學率和成績排名,不以增加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犧牲學生身心健康為代價,而是回歸育人本原,真正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追求,以學生的精神品格成長為重點,通過主動探索,按知識發展規律、學生認知規律、教育教學規律辦事,體現學校的辦學品質。
三是在教育結果上。追求持續進步、百姓滿意。這與以往分層發展不同,以往優質學校屬頂層學校,只有少數學校,只為少數人服務,而新優質學校是跟自己比每天有進步的學校,覆蓋絕大部分學校,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學校,是讓老百姓滿意的學校。
所以,新優質學校對優質學校內涵有著獨特的理解,對優質學校建設路徑有著獨特的理解,是廣大普通學校都可以嘗試的一種發展範式,更有助於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 回歸教育本原的探索之路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市連續兩次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PISA測試),結果顯示: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測評及總分上均居65個參與國家和地區的首位,且均衡程度較高,表明上海基礎教育的“托底”工作做得比較成功。儘管上海基礎教育質量及均衡程度達到了一定水平,但擇校問題、課業負擔問題、應試教育現象仍然令人擔憂。2011年3月,上海市召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基礎教育“五個轉型”,即:教育價值要從片面重視分數到全面重視育人,教育評價要從唯分數論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課程教學要從以教為中心到強調以學為中心,教師發展要從重視專業發展到重視境界提升,教育管理要從重視行政領導到重視專業引領等。為了回歸教育本原,貫徹內涵建設、轉型發展的要求,上海市教委委託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實施“‘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於是拉開了探索新優質學校建設的序幕,至今大致經歷了以下發展階段:
(一) 理論建構階段(2011.4—2014.10):2011年初,上海市正式啟動“‘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項目設立之初,即明確該項目不同於一般的理論研究,而是旨在解決實踐問題,依靠學校實踐推動應用性研究,其推進路線是:總結提煉學校的辦學經驗,再將經驗回饋到辦學實踐中去,解決學校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推動學校不斷發展與提升。
項目組根據“不挑選生源、不聚集資源、不爭搶排名”的“三不”原則確定了43所項目校,組織市、區專家進行地毯式調研走訪。與此同時,項目組在比較“薄弱學校改進”“名不見經傳的學校”“藍帶學校”等名稱後,經反復討論,正式提出“新優質學校”的概念,認為這一概念既符合項目的價值追求,也符合老百姓的理解習慣。在調研的基礎上,項目組提煉了“走向新優質”的四條共性經驗:第一,具有鮮明的“平民教育”意識,強調讓教育關懷公平地惠及來自不同社群的所有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重視其原有基礎上的良好發展;個性的發展與人格健全遠比考試分數重要。第二,對內外需求積極適應,不抱怨客觀上的不利條件;看清形勢、抓住機會、主動行動;以適應社會、教育、學生長遠發展的需求為目標,定位學校發展方向。第三,提升學校課程領導力,在新課程實施中謀求新發展。具有通過課程變革發展每一個師生的強烈意識;通過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對課改理念的內化,提高課程執行力;從課堂教學實際改進著手,提高教育效能。第四,以特色建設帶動全面提升。在學校發展策略上,以重點突破帶動各項工作的改進;讓學校教師切實感受到變革與發展的可能性,提振信心和期望;深化實踐探索,在全面提高辦學水平的基礎上,形成教育創新的實踐研究成果。
與此同時,項目組開始著手對研究與實踐的梳理提煉,逐步產生一些成果。如項目成果《進步為“公”:上海市“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的樣本意義》在《上海教育》2012年4月刊上進行專題報道,初步產生影響。2013年3月前後,項目成果《讓優質學校產生“鏈式效應”》等8篇論文連續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發表。2014年,《走向新優質——“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指導手冊》著作經上海教育叢書出版,系統地闡述了新優質學校的辦學理念、課程架構、教學改革、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管理文化、學校改進、未來展望等內容,全面梳理了這一時期人們對新優質學校的理解與實踐經驗。
這一時期,項目組總結了“新優質學校”的四個主要特徵:
1. 有教無類: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孩子,關愛每一個學生,儘量減少由於家庭經濟條件和文化水準差異給學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2. 回歸本原:不追求分數排名,而要追求盡可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適應學生差異,促進每個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遵循教育教學及辦學規律,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地發展,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3. 積極探索:有強烈的提升與變革意願,積極從校情、學情出發,開展課程教學變革,家校合作,建立良好師生關係,主動探索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的有效策略,建立學校內在的主動的發展機制。
4. 百姓滿意:在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的前提下,辦學水平明顯提高,學校和社區積極互動,成為周邊百姓滿意的好學校,成為家長和學生願意選擇的好學校。
同時,項目組提出了推進“新優質學校”建設的五大策略:
第一是尋找—發現,確立“新優質”的內涵要素。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優質學校應該具有以下要素:校長的道德使命是不挑選生源;學校的教育信念是面向全體;持續變革的能力是聚焦課改。
第二是定位—發展,提取“新優質”的關鍵經驗。通過初態調研、能力建設、整體優化階段,尋找到走向新優質學校的四條關鍵經驗。認為新優質學校創建是優質標準的規定性與達到優質標準能力的有效整合,並最終實現學校“整體優化”的過程。
第三是創建—分享,建立“新優質”專業學習共同體。通過分析探討形成共識,並轉化成共同願景;組織項目專題展示活動,突破性地將展示作為重要的培訓手段;核心組專家深度介入許多項目學校的教育改革實踐研究過程,在平等研討中獲得各自發展;支持項目學校內部的學習型組織建設,助推和支持學校找到發展的生長點;開展校際交流與合作研究,自發組織“需求相近”的學習研討;利用新媒體、新介質傳播學校經驗,形成凝聚力等,建立學校內部、校際之間和跨角色邊界的專業學習共同體。
第四是動態—激勵,實現“新優質”過程性推介模式。項目組動態發現和提煉一些學校走向新優質的經驗,及時向社會推介;召開動態進展發佈會,及時向媒體提供線索;通過微博、微信和博客等方式及時傳遞項目組動態等,既促使“新優質學校”不斷反思,理解自身,也逐漸在社會上樹立起“新優質”學校形象和價值取向。
第五是示範—輻射,創造“新優質”區域推進新局面。在提煉“新優質學校”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為了把這些經驗推廣輻射到其他學校,項目組及相關實驗創造了許多有效的經驗,如閔行區的“智慧傳遞”,通過凝聚、傳送、輻射、共享,使得“新優質學校”經驗為更多的學校共享。
同時,為了提升學校的發展能力,項目組開展尋找學校“最近發展區”的活動,通過展示交流、研討培訓等形式,利用已有經驗對學校發展進行分類指導,切實提升新優質學校項目校的發展能力。
2014年,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被上海市社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認定為“第二屆上海社會建設優秀項目”,新優質學校項目的社會影響逐步擴大。
(二) 要素建構階段(2014.11—2020.12):2014年,上海市頒佈《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將“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納入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重點項目,作為新時期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雙引擎”之一。2015年,上海市教委發佈《上海市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此時,市級新優質學校項目校增至94所。項目組與項目校採取“智慧傳遞”和“預見未來”兩種策略,一方面繼續梳理項目校辦學經驗,另一方面帶領學校面向未來,針對瓶頸問題,設計學校不斷發展的路徑。針對新優質學校內涵發展、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性瓶頸問題,形成了課程建設、學與教變革、教師隊伍發展、管理與文化四個集群,著重探索了“不靠生源靠師資、不靠政策靠創新、不靠負擔靠科學”的辦學經驗,為新優質學校發展指明了方向,即:師資是學校的第一資源,新優質學校自然要重點建設與培育;創新是學校的發展之源,只有創新,新優質學校才會獲得不竭的動力;科學就是要求學校根據學生和學校發展規律、學生認知規律進行辦學及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只有這樣學校發展才是健康而可持續的。既指出了學校發展的關鍵要素,也明確了學校主動發展是新優質學校的關鍵特徵。其中參與課程建設的項目校有85所,參與學與教變革的項目校有28所(兩者可以交叉),他們中有的參加“智慧傳遞”,有的參加“學校設計”,不斷總結辦學經驗,持續促進學校發展。
在此期間項目組提出了“新優質教育”的概念。上海市教委於2015年頒佈了《上海市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滬教委基〔2015〕77號),明確提出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堅持‘回歸教育本原’‘育人為本’‘促進公平’的價值追求,積極回應社會與時代對教育需求的挑戰,以‘新優質教育’實踐為著力點,以內涵發展項目實踐為載體,以集群創新為途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讓越來越多的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成為‘家門口的好學校’,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並明確界定了“新優質教育”的內涵。認為“新優質教育”主要是在育人觀念上,回歸教育本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發展;在課程建設上,根據學生發展需求建立豐富、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在課堂教學上,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關注學有困難學生的成長支持;在質量評價上,突破單一的分數指標,實施以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為基礎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
與此同時,經上海市教委批准,由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局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聯合成立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以回歸教育本原、關注學生學習生活質量、強調學校主動發展、堅持辦好老百姓家門口學校為價值追求,以義務教育公辦普通學校為研究對象,通過理念引領、問題突破、優勢帶動和評估促進,培育新優質學校,具有研究功能、指導功能、諮詢功能、開發功能、培訓功能和資料出版六大功能。
在提煉前期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基礎上,項目組在上海教育叢書出版第二本著作《新優質學校設計》,推出了新優質學校2.0版。明確指出“新優質學校”之“新”不是相對於過去已經存在的“優質學校”或“傳統名校”而言,一方面它是表明新時代對學校發展和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所以“新優質學校”是回應新時代要求和引領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學校;另一方面,它是針對當前功利主義教育的問題而提出來的,所以“新優質學校”在本質上是以育人為本的教育,是回歸教育本原,堅持主動發展、內涵發展的學校。它具有辦學理念彰顯公平性、課程建設以“育人”為本、學與教重視學生主動學習、教師發展著重于品質提升、學校領導重在價值領導等特徵。在發展策略與方式上,推進集群創新發展,逐步形成指向“智慧傳遞”與“預見未來”兩個方向的學與教的變革、學校課程建設、教師發展和領導、管理與文化變革4個學校集群;利用設計驅動發展,在“新優質學校”理念指引下,洞察學生和時代發展需求,分析校內外相關條件,因地制宜且有創意地制定學校發展的內容、方法與路徑。
2017年,第二屆上海市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中,項目組總結提煉的“探索新時代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發展之路——上海市優質學校推進項目”獲得特等獎。2018年,第二屆國家級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中,項目組以“‘新優質學校’課程教學變革及支持系統”的成果參評,獲得一等獎。新優質學校的理念與經驗進一步得到廣泛認同,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三) 路徑探索階段(2021.1—2023):2021年1月,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在原集群發展的基礎上,根據新的形勢,研製了《關於實施新優質學校“成長營”的計劃》,明確成長營是對前期探索與實踐有效經驗的進一步發展,是進一步打造新優質學校學習共同體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新優質學校持續進步的重要切入點。成長營涵蓋了優勢成長營、創新突破營、擘畫未來營。優勢成長營聚焦學校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勢領域、優勢項目,進行重點優化、轉化與提煉,逐步形成學校品牌,重點在把優勢做強、做優,做出品牌;創新突破營聚焦影響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設計針對性項目,進行重點突破,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重點在以點帶面,通過支點項目撬動整個學校的發展;擘畫未來營根據對新優質學校與教育未來的思考,全面策劃學校的發展藍圖,系統思考、整體佈局、重點突破,重點在形成學校的內在發展機制,提升學校的內在生長力。儘管受到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影響,但各營還是以線上研討和工作坊等方式,根據實際靈活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早在2019年,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就著手開展新優質學校成長認證的研製工作,通過文獻研究、專家諮詢,逐步形成新優質學校認證方案。在此基礎上,與普陀區教育局合作,以“普陀區2019年新優質項目校成長認證”為載體,試行學校認證。當年率先在普陀區對華東師範大學第四附屬中學、普陀區洵陽路小學等7所市級新優質學校項目校進行試運行,進一步完善了認證方案和工具箱。2020年9月,經市教委同意,新優質學校成長認證在全市試行。同年,對普陀區餘下的9所市級新優質學校項目校進行認證。2021年,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完成對上海市敬業初級中學、上海市園南中學、靜安區實驗中學、上海市天山初級中學、上海市虹口實驗學校、上海市三門中學、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閔行薔薇小學、奉賢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小學、奉賢區明德外國語小學10所市級項目校的認證。2022年,因受疫情影響,將2022年和2023年認證工作進行統整設計,分三期共對嘉定區迎園中學、奉賢區弘文學校、徐匯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中學、金匯實驗學校、市八初級中學等18所學校進行認證。
新優質學校成長認證是在認可新優質學校辦學理念的基礎上,由義務教育公辦學校自願參加,學校自評與同行考察相結合,判斷學校的行動和成長是否符合新優質學校的價值追求和核心特徵,促使學校不斷向新優質學校邁進的過程。認證內容主要涵蓋: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適切的課程、有效而差異化的教學、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聚焦學習的領導力、優質成長力6個領域18個價值導向和40個典型辦學行為。學校可結合發展實際,增加個性化標準。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負責認證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實施。認證過程由自主申請、認證輔導、學校自評、先期訪問、實地認證、結果反饋、回訪跟進七個環節組成,參與的人員有研究專家、校長和媒體代表,還有同伴觀察員,突顯自主性、成長性、多元性和交互性。
根據中國教育學會有關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運用的要求,《新優質學校課程教學變革及支持系統》的成果持有方——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與成果運用方——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教育局、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教育局、重慶市江津區教育局於2021年6月23日簽訂了“推廣行動合作框架”,就合作目標、合作內容、合作保障等方面達成共識。成果持有方成立由上海市教育學會、上海市教委基教處、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及部分上海市新優質學校校長等領導和專家組成的成果推廣專家組。成果持有方代表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與合作方共同組成成果推廣工作組。成果運用方基於本地教育基礎和發展規劃,擬定成果推廣的計劃。因疫情影響,雙方根據合作框架內容,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專家線下指導、運用方通過組團來滬考察、專題培訓、種子學校培育、結對跟崗等方式,對新優質學校的發展規劃、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家校社互動等方面進行指導,並通過相關媒介進行宣傳輻射,進一步推廣了研究成果,促進了運用方的新優質學校建設。
在這一階段,項目研究系列成果在《中國教育學刊》《教育發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和《上海教育》上刊登,系統梳理了新優質學校的發展邏輯、價值追求與發展路徑,總結了一批辦學典型。
項目組認為,價值追求是區分新優質學校與其他學校的根本點。新優質學校在綜合時代要求和自身理想的基礎上,凝練了核心價值追求,那就是:堅持回歸教育本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素養培育及精神品格成長;堅持提升學生學習生活質量,辦學生喜歡的學校,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歷,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強調學校主動發展,堅持在常態條件下,學校主動探索,走內涵發展之路;強調為人民辦學,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上海經過十多年探索,提出新優質學校是新時代義務教育公辦學校的價值標杆,以“回歸教育本原”為核心理念,強調在常態辦學條件中,學校主動探索,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校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讓學生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精神品格得到培育,讓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都優質。這些教育理念無論是教育質量觀,還是學校發展策略都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有其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和實踐邏輯。
新優質學校建設路徑是指學校走向新優質的路線或策略與辦法。在堅持外導發展與內引發展相結合、學校改革與學校變革相結合、問題改進與優勢帶動相結合的前提下,新優質學校建設主要採用理念引領路徑、問題突破路徑、優勢帶動路徑與評估促進路徑等湯林春.
理念引領路徑屬外導式發展路徑。通過理念引領路徑,使新優質學校理念為學校師生所理解,並融入學校辦學實踐,才能使學校走向新優質,並真正與其他學校區別開來。一般而言,理念引領路徑要經歷思想理念學習、辦學理念建構、辦學理念具體化、辦學理念實踐化、學校文化蛻變等階段。
問題突破路徑是學校變革的重要路徑,屬學校改進路徑。問題突破路徑往往要聚焦問題、集中資源,往往導致利益重組,也需要打破已有的平衡,常常會遇到個人或組織等方面的阻力,所以一定要處理好改革動力與阻力的平衡問題。從一般情況來看,問題突破路徑採用行動研究的範式比較有效:明確問題、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分析效果、提煉經驗、形成常規。
優勢帶動路徑是學校變革的重要路徑,屬欣賞路徑。這個方法從某些方面來看有點像行動研究,但從研究的視角來看,行動研究強調問題解決,而欣賞型探究強調優勢發揮。
從新優質學校的實踐來看,通過總結提煉新優質學校的優勢,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勢,逐步使之成為特色項目、辦學品牌,進而促進學校特色形成;另一方面是通過優勢經驗提煉,形成本土化理論,通過推廣與輻射,促進學校其他方面的發展,或帶動其他學校發展,發揮優勢經驗的示範帶動效應。
評估促進路徑是一種綜合路徑,既是外導式路徑和內引式路徑的結合、改進路徑和欣賞路徑的結合,也是學校改革路徑和變革路徑的結合。評估促進路徑從總體上來說可以有外部評估轉化、內部評估內生和內外評估協同促進三條路徑。外部評估轉化路徑一般由外部評估、分析外部評估結果、內部改進計劃、實施改進計劃、總結改進效果等環節構成,主要是在關鍵節點進行,大多是綜合性終結性評估。內部評估內生路徑一般由內部評估、結果反饋、優化行動等環節構成,重在形成和健全學校內在自主發展機制,相對於外部評估轉化路徑而言,方便、快捷、頻繁,更容易與學校日常工作相結合。外部評估更客觀、權威,內部評估貼近實際、簡便易行,但兩者也存在不足,如外部評估不一定能全面深入地反映學校情況,內部評估不一定能客觀系統反映學校實情,所以需要內外協調,以發揮兩者的優勢,避免兩者的不足。內外評估協同促進路徑,既可以是外部發起內部配合、內部發起外部配合,也可以是內外共同發起、協同推進,但總體來看,學校主體性、主動性都要得到體現,重點是激發學校的內生動力,優化學校的內生機制,促進學校主動發展。
《新優質學校成長路徑》一書全面系統、具體深入地闡述了新優質學校的成長路徑,有理論闡述,有實踐案例,既是對新優質學校十幾年探索的系統總結,更是從新優質學校成長路徑的角度對這一階段的具體梳理。
三、 融入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優質學校在研究和實踐上有了較多的積累,不僅發表了論文、撰寫了著作、獲得了獎項,還培育了一批校長、發展了一批學校,使數以萬計的學生受益,其理念與經驗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隨著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的召開,黨的教育方針明確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進行了整體謀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基於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要求,基於素養導向,在課程教學上作出了新的規定。有關思想政治、教學研究、教育科研、教育評價、學校活力等方面的文件對相關方面作了具體規定。教育發展的四梁八柱基本構成,既為新優質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向新優質學校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此歷史關口,上海市委市政府將“上海市新優質學校高質量發展引領計劃”列為重大項目。教委主任周亞明在民生訪談中明確提出:實施新優質學校高質量發展引領計劃,樹立起新時代“家門口的好學校”的價值標杆,創新學校發展方式,形成普通學校走向優質的辦學之路。如何在新時代裡,使普通公辦學校走向新優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課題。為此,我們要守正創新。
要堅守新優質學校的辦學理念。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新優質學校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認識”“教育觀念”與“教育理念”,凝練了在實踐中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辦法與路徑。這些都是新優質學校發展的底色,不會隨著階段性的任務變化而變化。
要融入高質量發展要求。黨的二十大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相對不足且分佈不均的矛盾的根本辦法,是今後一段時期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學校高質量發展是學校發展的一種理想狀態,也是一定階段的學校發展方式。它是在經過規模發展、數量發展,解決“有學上”這一艱巨問題後,人民期望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期待“上好學”的背景下提出來的,一方面要求更優質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發展這種教育的方式是高質量的。新優質學校高質量發展要體現育人為本、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百姓滿意等特徵。育人質量是質量變革、改革創新是動力變革、提質增效是效益變革、百姓滿意是公平體現。既堅守新優質學校的價值追求,也融入高質量發展要求;既是質量水平要求,也是發展方式變革。
新優質學校建設是在“回歸教育本原”思想指引下,以提高育人質量為核心,聚焦內涵建設,強調內生發展,使普通公辦學校走向優質的一種策略,與高質量發展理論相通、方法相融,具有內在一致性。讓我們一起努力,使新優質學校借高質量發展東風再上臺階。
目次
目 錄
導 言·
一、 優質均衡發展的獨特價值
二、 回歸教育本原的探索之路
三、 融入高質量發展之路
第一章新優質學校成長概說·
一、 新優質學校的發展邏輯
二、 新優質學校的價值追求
三、 新優質學校成長路徑
第二章理念引領路徑·
一、 價值:增強新優質學校成長的確定性
二、 內涵:讓學校成為主動成長的價值共同體
三、 特色生髮路徑
四、 中心輻射路徑
五、 升維融通路徑
第三章問題突破路徑·
一、 價值:問題正是學校的發展契機
二、 內涵:問題突破是學校不斷進步的過程
三、 問題突破基本路徑
四、 第一類路徑:從零到一的建設
五、 第二類路徑:從低走高的跨越
六、 第三類路徑:高位上的再突破
第四章優勢帶動路徑·
一、 價值:看見每一所學校的發展潛能與無限可能
二、 內涵: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優勢張力
三、 基於兒童立場的課程創新路徑
四、 基於因材施教的課堂變革路徑
五、 基於專業學習的教師素養提升路徑
第五章評估促進路徑·
一、 價值:新優質學校持續成長的“指南針”和“新引擎”
二、 內涵:借助評估活動,無限趨近“新優質”的願景
三、 外部評估內化路徑
四、 校內評估內生路徑
五、 內外評估融合路徑
第六章未來發展之路·
一、 堅守新優質學校發展價值取向
二、 促進新優質學校高質量發展
後記·
參考文獻
導 言·
一、 優質均衡發展的獨特價值
二、 回歸教育本原的探索之路
三、 融入高質量發展之路
第一章新優質學校成長概說·
一、 新優質學校的發展邏輯
二、 新優質學校的價值追求
三、 新優質學校成長路徑
第二章理念引領路徑·
一、 價值:增強新優質學校成長的確定性
二、 內涵:讓學校成為主動成長的價值共同體
三、 特色生髮路徑
四、 中心輻射路徑
五、 升維融通路徑
第三章問題突破路徑·
一、 價值:問題正是學校的發展契機
二、 內涵:問題突破是學校不斷進步的過程
三、 問題突破基本路徑
四、 第一類路徑:從零到一的建設
五、 第二類路徑:從低走高的跨越
六、 第三類路徑:高位上的再突破
第四章優勢帶動路徑·
一、 價值:看見每一所學校的發展潛能與無限可能
二、 內涵: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優勢張力
三、 基於兒童立場的課程創新路徑
四、 基於因材施教的課堂變革路徑
五、 基於專業學習的教師素養提升路徑
第五章評估促進路徑·
一、 價值:新優質學校持續成長的“指南針”和“新引擎”
二、 內涵:借助評估活動,無限趨近“新優質”的願景
三、 外部評估內化路徑
四、 校內評估內生路徑
五、 內外評估融合路徑
第六章未來發展之路·
一、 堅守新優質學校發展價值取向
二、 促進新優質學校高質量發展
後記·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