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與領導幹部談經濟學思維(簡體書)
滿額折

與領導幹部談經濟學思維(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價
:NT$ 528 元
優惠價
87459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立足中國國情,反映主流認識,體現決策層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全新力作。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領導幹部要加強經濟學知識學習。領導幹部作為關鍵少數,或是直接參與制定政策,或是負責貫徹落實政策,都需要懂得經濟學基本原理。本書旨在幫助領導幹部建立經濟學思維,通過對12條經濟學基本準則的闡釋說明,借助大量案例進行細致解讀,避免了對經濟學概念的泛泛而談,生動示範如何用經濟學思維破解現實難題,為讀者提供了分析複雜經濟現象的理論坐標。作者長期在中央黨校為高中級幹部主講經濟學,寫作深入淺出,論述娓娓道來,仿若與讀者促膝交談,觀點富有啟發性與現實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王東京,經濟學家、教授,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長期擔任中央黨校省部級、地廳級幹部班、中青年幹部班主講教員,講課風格獨樹一幟,深受學員歡迎。研究方向為中國宏觀經濟、金融體制與資本市場等,2000年前後撰寫的“與官員談”系列叢書在領導幹部和企業管理者中反響強烈,著有《經濟學筆譚》《經濟學反思》《經濟學分析》《中國的難題》《中國的選擇》《中國的前景》《王東京經濟學講義》《高質量發展的選擇》《經濟學底層邏輯》等專著20余部。

名人/編輯推薦

  1. 意義重大,針對性強,在複雜經濟形勢下,緊扣熱點話題,幫助作為管理者、決策者的領導幹部掌握經濟學思維,破解現實難題。
  2. 作者功底深厚,中央黨校原副校長,長期為各級領導幹部授課,貼近高層視角,立足實際需求,觀點深刻,見解獨到。
  3. 大師手筆,高屋建瓴,融會數十年研究心得和思想精髓,廣度與深度兼具,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論述娓娓道來,案例信手拈來,深入淺出,好讀易懂。
  4. 精裝設計,內外雙封,護封典雅特種紙,手感溫潤,裱封雅致霧灰,清爽大方,內文進口純質紙,版式簡潔,開本適中,閱讀體驗良好。

目次

第一章 爭取收益最大化 行為選擇規律

第1節 研究行為的“人性假設”

第2節 “讓利銷售”並非讓利

第3節 金融資本“脫實向虛”

第4節 高校教師的最大化

第5節 產學研何以脫節

第6節 創新動力為何不足

第二章 成本約束行為選擇 有選擇必有成本

第1節 成本是選擇的代價

第2節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第3節 從不同角度看成本

第4節 成本約束銀行貸款

第5節 內化社會成本與社會收益

第6節 成本約束改革路徑

第三章 從邊際推斷行為轉變 量變與質變

第1節 斯密的經典提問

第2節 企業最佳規模

第3節 從邊際收益遞減看產業融合

第4節 資源最優配置標準

第5節 數字經濟的邊際收益

第6節 計劃與市場分工

第四章 要看見“看不見的” 經濟學家要有眼光

第1節 看不見的代價

第2節 使用機器不會增加失業

第3節 隱性失業弊大於利

第4節 儲蓄不會抑制需求

第5節 “合成謬誤”並非市場失靈

第6節 扶貧應防止“窮幫富”

第五章 供求決定價格 價格約束成本

第1節 物物交換的價格

第2節 房價決定地價

第3節 別錯怪中間商

第4節 “價格歧視”是按需求定價

第5節 市場逆選擇的原因

第6節 政府不能提供消費者剩餘

第六章 等價交換是自由交換 不得強買強賣

第1節 分工與交換

第2節 政府征地困局

第3節 耕地流轉趨勢

第4節 “限購”並非上策

第5節 加薪與限薪

第6節 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

第七章 繁榮來自競爭 壟斷與競爭並存

第1節 市場競爭及其推論

第2節 “完全競爭”是理論假設

第3節 反壟斷不能簡單“反大”

第4節 不能反對技術壟斷

第5節 集中采購應加大競爭

第八章 產權決定競爭規則 交易費用決定產權界定

第1節 產權不同於所有權

第2節 產權與產品所有權

第3節 產權結構與行為選擇

第4節 稀缺資源爭用規則

第5節 數據產權的界定

第6節 行政責任的劃分

第九章 結構失衡造成總量失衡 立足供給側擴內需

第1節 扎伊爾定律的困惑

第2節 凱恩斯也是總量分析

第3節 產業政策並非萬能

第4節 讓市場調結構

第5節 從供給側化解結構失衡

第6節 保護糧食安全

第十章 通脹始終是貨幣現象 貨幣政策以靜制動

第1節 通貨膨脹類型

第2節 通脹是貨幣超發的結果

第3節 利率不是政策工具

第4節 加息不能抑制通脹

第5節 通脹與失業

第6節 穩健貨幣政策

第十一章 國際分工可以共贏 自由貿易沒有輸家

第1節 國際分工的底層邏輯

第2節 比較優勢不是陷阱

第3節 出口是為了進口

第4節 國際收支平衡的誤區

第5節 高關稅的錯覺

第6節 “中心-外圍論”不可信

第十二章 用事實驗證理論 證實與證偽

第1節 發現規律與驗證規律

第2節 理論要用事實檢驗

第3節 事實要用理論解釋

第4節 定律皆受時空約束

第5節 歷史現象未必是規律

第6節 經濟學有立場

附錄一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邏輯主線、理論框架、基本範式、中國方案

附錄二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 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

附錄三 中國經濟穩增長 關鍵議題及其應對

後 記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爭取收益最大化 行為選擇規律

經濟學推斷人的行為選擇的基本工具,是需求定律。需求定律是指價格與需求的關係:價格升高,需求減少;價格下降,需求增加。在這裡,價格是約束選擇的條件,需求是選擇的結果。若將需求定律推廣:人的行為選擇規律,是在約束條件下爭取收益最大化。

研究人的行為選擇,首先需要對“人性”作假設。本章先介紹經濟學的“人性假設”,然後再結合案例,對爭取收益最大化的行為作分析。

第1節|研究行為的“人性假設”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有一句名言:“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與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後來約翰·穆勒根據斯密的這一思想,提出了“經濟人”概念。其含義有二:人是自私的,也是理性的。

“經濟人”是個假設

“經濟人”作為經濟學的第一大假設,200多年來一直無人可以撼動。不承想,近年來我們國內有學者卻對此多有異議。概括起來,反對的意見主要有三:第一,經濟學並不能證明人為何自私;第二,現實生活裡僅少數人自私,多數人不自私;第三,經濟學假定人自私,實質是宣揚腐朽人生觀。

學術可以爭鳴,但學術爭鳴應恪守學術規則。事實上,“經濟人”只是個假設,與倡導什麼樣的人生觀扯不上關係;而且恰恰相反,作此假設是為了研究如何抑制或避免“損人利己”的行為。

也有學者說,“經濟人假設”是西方經濟學的邏輯起點,中國經濟學者研究人們的行為選擇規律不應從這個假設出發。看來,有必要對“經濟人假設”作進一步的解釋。

質疑者說,經濟學並不能證明人為何自私。是的,經濟學發展數百年,迄今還沒有經濟學家對人為何自私給出證明。之所以如此,並不是經濟學家不想證明,而是經濟學家對此無能為力。

嚴格地講,人為何自私是心理學或生物學領域的課題,應該由心理學家或者生物學家去證明。不過即便如此,仍不妨礙經濟學假定“人自私”,就如同數學家至今並未證明為何“1 1=2”,可數學運算卻一律要遵從這個假設。

這樣說吧,經濟學家雖不能證明人為何自私,也不論現實生活中某個人或某群人是否自私,但若要研究人的經濟行為,就需要將人假設為“經濟人”。學習經濟學的讀者一定要清楚,“經濟人假設”是推斷人的行為規律的邏輯起點,若不從這個起點出發,經濟分析將無所適從,當然不可能推導出人的行為規律。

基因自私與理性自私

1976年,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他研究發現,生物自私是源於基因自私。道金斯做過大量的觀察與驗證,用基因自私解釋生物自私應該不會錯。

然而人卻不同於其他生物,人有思想和情感,不能簡單地用基因自私解釋人為何自私。換句話說,人有“自私”和“理性”雙重屬性。自私是其自然屬性,理性是其社會屬性。人與生物“自私”的區別在於,人是“理性自私”。

人是否具有理性?若僅從自然屬性看,人無疑缺乏理性。但從社會屬性看,人則具有理性。對此,弗洛伊德曾作過精辟分析。

弗洛伊德把人性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謂“本我”,是指人的自然屬性,即以追求自身快樂為唯一原則,毫不自律(理性);“自我”,是指在追求自己快樂的同時能夠自律,即自私和理性並存,也是多數人遵循的原則;“超我”,則是以追求社會道德為首要原則,能夠高度自律,是人類理性和情感進化的結果。

回頭再說亞當·斯密。很多人知道亞當·斯密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卻不知道他也是著名的倫理學家。早在《國富論》出版之前,斯密於1759年就出版了《道德情操論》。該書從“同情心”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特質出發,提出人類應該“克己”(自律)。

美國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曾經感慨地說:不讀《國富論》,我們不知道何為利己;而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方能問心無愧。

人類為何要克己,亞當·斯密的論證是:因為人存在自私心,所以需要克己。不然任由自己的私欲膨脹,長此以往必會觸犯眾怒,令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而且斯密還分析指出:人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裡,誰也離不開他人的支持,若失去了他人的支持,便無法生存。於是他得出結論說:一個人為了獲得他人支持,必須自律,要使利己心下降到他人能夠接受的程度。

人的奮斗皆同利益有關

有質疑者說,在現實生活中,自私的人只是少數而不是多數。那麼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人類到底是否具有“自私”的屬性?或者說在蕓蕓眾生之中,有私心的人到底是少數還是多數?

如果有私心的人只是少數,那麼“經濟人假設”就沒有現實基礎,而由此推導的“規律”當然不會具有普遍性。如此,經濟學的解釋力會大大下降,而這一假設也就沒有多大的現實價值。

不必懷疑,一個社會肯定有無私心的人,但無私心的人總是少數,不會是多數。讀者不妨捫心自問:你希望增加工資嗎?你希望住大房子嗎?你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嗎?

你不必回答,因為世上沒人喜歡窮困潦倒,沒人願意一輩子身居陋室,也沒有人願意孩子目不識丁。請讀者再想想:政府為何要號召人們向道德模範學習?說到底,因為無私心的人是少數,而多數人有私心。

不要說我們凡夫俗子,就連出了家的和尚也難免有私心。自古道: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為何三個和尚沒水吃?因為他們都希望能坐享其成。

經濟學的任務,就是要通過某種制度安排(比如規定輪流挑水),保證三個和尚有水吃。而這個制度設計,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假定和尚是有私心的,否則就不存在設計這種制度的理由。

馬克思早就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古今中外概莫如此。20世紀末,政府高層曾為銀行儲蓄過多而頗感頭痛。當時居民儲蓄近10萬億元,可是銀行惜貸,不敢把錢放出去,結果銀行收不抵支,每天賠利息。為了逼出存款,政府在提高國債利率的同時,連續調低了銀行存款利率。

政策出臺後,果然不出政府所料,不少儲戶把存款提出來去買國債。為什麼政府的調控政策會靈驗?答案是多數儲戶追求私利。若儲戶都大公無私,國債利率再高人們不稀罕,銀行利率再低也不怕吃虧,銀行存款怎可能逼得出來呢?

假定“自私”是為了抑制自私

前面講,讓三個和尚有水吃要有相應的制度安排,問題是制度設計應從何處著手?歷史經驗說:若從好人(無私)假定出發,會設計出“壞”制度;從壞人(自私)假定出發,會設計出“好”制度。

計劃經濟時期分配搞“大鍋飯”,就是因為假定人們無私,不計較個人得失。可結果呢?由於幹多幹少一個樣,大家都不肯多幹。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能夠大獲成功,原因是默認農民的個人利益,破除了“大鍋飯”:繳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是農民自己的。

監督機制設計是另一方面的例子。在過去較長一個時期,我們假定官員都是好人,所以監督是自上而下:由上級監督下級,正職監督副職,幹部監督群眾。其實,群眾無職無權,是不可能腐敗的。

相反,那些握有公權力的官員,官位越高,監督卻越少。近年來中央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查處了不少腐敗高官。中央出臺《黨內監督條例》,指明要監督高官,說明高官中也有人為了私利貪贓枉法。

經濟學假定人自私,絕非倡導人們自私。它是提醒人們:要懲惡揚善,制度設計必須注意人性自私。民間有句俗語:先小人,後君子。意思是說為了事後不傷和氣,事前不妨把人從壞處看。

比如朋友之間合作做買賣,明知彼此都是君子,可簽合同時還得把“違約責任”寫清楚。“經濟人假設”也是如此。對事不對人,不管張三李四是否自私,要作經濟分析,就得先假定人自私。

我再說一遍,經濟學假定人“理性自私”,是為了研究人的行為規律,並據此設計出相應的制度安排,防止或抑制出現損人利己的行為。“經濟人假設”無半點貶義,讀者切不可誤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