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基礎邏輯
滿額折

基礎邏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00 元
優惠價
95570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想成為一位不必依賴任何權威角色的協助,就能單憑自身理性思考的能力,進行推理、批判與判斷事理的是非、真假或善惡的人,那麼就必須精確、熟稔地運用邏輯思維法則。

本書可讓有心學習或願意接受邏輯思維訓練的人,不依賴教師也可以自修,進而讓更多人可以輕易駕馭邏輯,使自身的思維或思考方式更加符合邏輯。

本書先介紹論證的結構形式及推理的方式,接著講述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邏輯謬誤,一方面可避免受到這些謬論的誤導,另一方面在建構論證第1 章 導言時,可避免謬誤推理,進而建構具有說服力的健全論證。隨後逐步介紹各類邏輯系統,幫助讀者循序漸進掌握傳統邏輯、當代初階語句或述詞符號邏輯系統的概念,及符號意義與解題技巧。

作者簡介

周明泉
德國慕尼黑哲學學院哲學博士

現 任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學術專長
邏輯學、法律哲學、社會哲學、哲學詮釋學、知識論與倫理學

著作、譯作
《基礎邏輯》、主編《邁向多元他者: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及其發展》、合譯Friedrich G. Wallner《中西醫學比較的哲學基礎》。

另有A&HCI或THCI期刊論文、專書論文、會議論文等五十餘篇,並多次榮獲指標性期刊論文與輔大教師研究獎勵,及科技部研究計畫獎助。

再版序

2021年9月出版的《基礎邏輯》一書,儘管我們在它出版之前,就已經花了許多時間校稿,但是很遺憾的,等它出版之後,還是發現其中有些錯誤。不過慶幸的是,這本書很快地能夠再版,讓我有機會能夠借此機會將先前沒注意的錯誤加以修訂。在此,首要感謝讀者對本教科書的支持與批評指正,以及對其中錯誤的寬容與諒解。
自從《基礎邏輯》出版以降,也就是自從111學年起,我在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增開「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這一門通識課程,許多外系同學對邏輯知識的渴求,從其專注的上課眼神中可以窺知。絕大部分的同學認真學習的態度著實令我驚豔,不過也有少數同學急於批判,總以為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就是一群人群聚在一起,拿篇新聞稿件或文章,大家一同討論與批評,如此就可以自然養成具有批判性的思維能力。殊不知,一群具有思維盲點、偏見或自以為有邏輯的人聚在一起所形成的共識,其實是一種虛假與扭曲的共識。如果人們習慣性地透過邏輯謬誤進行思維推理,完全無意識到自己偏狹的思維框架,那麼這些人充其量只是在建構同溫層的封閉性話語或價值。換句話說,沒有具備清晰與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就不可能擁有理性批判的思維能力。
不容否認,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是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就像投資理財的能力一樣,現代人缺乏這些基本生存的能力,無法讓自己活的有尊嚴、有品味與自在。如果現代人不具備有邏輯推理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不僅會傻傻的成為財閥賺錢的工具,而且容易被人帶風向瞎起鬨,成為無腦的小粉紅或網軍,成為政客奪取政權的墊腳石,更容易被騙去柬埔塞當豬仔,被賣了還幫人數鈔票而不自知。
然而,什麼是「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批判就是一種自我反思,與思考對象保持間距。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對思考對象採取一種否定、質疑與懷疑的態度,進而加以剖析與認識,使我們能夠盡可能地掌握到真相,趨近客觀事實,逼近真理本身。但是,批判性思維並不是一種懷疑論。懷疑主義的立場是不相信有任何確切不疑的東西存在。懷疑論者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不確定的,因此我們無法建構知識,如果我們相信有所謂的知識,那一定是一種獨斷,要不就是那人智商有問題。但是真的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事實上,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主要提升自己檢證錯誤的敏感度與推理能力,使自己具有識破他人論述的邏輯謬誤,以及辨識政客刻意掩藏的政治意識形態,蓄意煽動民族主義進行政治惡鬥與維權,或有心人士刻意的唬爛、嘴砲、講屁話與鬼扯的伎倆。重點是,我們該如何訓練我們的邏輯與批判性思維呢?誠如Descartes(笛卡兒)所述:在完整的知識中的各部分,每一真理和其他真理之間,互相都有關係,若找到某部分,其他部分也可找到,就像一生命體,任何部分受影響,其他部分也會受影響是相關的。所以我們首先必須提出一套方法,說明如何使用理性建立一套「有機聯結的真理」的完整知識。每個人都有理性能力,而須以一組規則、方法來控制駕馭理性。理性據此方法進行有系統、條理的思考。據此,Descartes 提出指導心靈如何走向正確的方向的四條規則:
第一,研究題目所關心的,不是別人說什麼,而是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判明的觀察,確定的推論。
第二,須能正確的觀察看出真的東西,而不會將假的看成是真的。
第三,若碰到非常複雜含混的主張,將它分成越多、越細越好,則主張會變得比較容易、簡單,理性就從最簡單的開始了解,而由簡單到複雜的知識。
第四,我們要接受的是在心中清晰明辨的概念,沒有絲毫懷疑的,否則就要停在那裡。
所以,當我們面對他人提出的意見、主張與論述時,首先要提出質疑(疑問),再則試圖回答(自己尋找解答),揭示思維中的不連貫以及思維中的不清晰之處,進而找出引領我們重新思慮,值得推敲斟酌的部分,以使思慮更加周延(周全),接著表述支持某個論點、觀點、假說或理論的理由或表述反對某個論點、觀點、假說或理論的理由,然後檢證論述中某個概念定義的完整性與本質性,最後檢證論述涉及的某個原則的適用性與普遍客觀性。然而,從事這一切思維推理的活動,都仰賴理性的批判者能夠掌握一套健全與完備的邏輯系統。針對上述,我相信這本教科書應該可以持續發揮其作用,為培養現代化公民略盡棉薄之力。


周明泉
2023 年10 月2 日筆於輔大文研樓LG304 室

目次

第1章 導言
第2章 論證
第3章 謬誤
第4章 傳統邏輯的基本概念:概念、命題與判斷
第5章 四角對當與三段論證明
第6章 語句邏輯(一):邏輯符號與真值表
第7章 語句邏輯(二):自然演繹規則與證明
第8章 述詞邏輯(一):述詞邏輯的語句符號化
第9章 述詞邏輯(二):述詞邏輯規則與證明
第10章 歸納推理及其難題
習題解答

書摘/試閱

第2章 論證

2.5 常被誤認為論證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儘管有一組語句集合,其中每個陳述句或命題都具有真假值,但是這樣的一組述句或命題,不見得可以形成論證。事實上,有些語句集合並不是論證,卻經常被誤認為是論證,例如以下幾類。

一、解釋或說明(Explanation)不是一種論證
假設我們說當下國際油價上漲五成,是因為美國攻打伊拉克所導致,或說,車子開不動,是因為沒有油了。上述這兩句解釋說明的陳述句,經常被誤解為是論證,主要是因為我們在進行解釋或說明時,經常會含有指示詞「因為」,並且也斷言待解釋的事項或解說項為真,但是「解釋」或「說明」不是一種論證。
在這兩個解釋或說明的例子當中,「因為⋯⋯ 」這個前置詞以後的內容,是要說明或顯示油價為何上漲,或車子為何不動的原因,並不是要論證油價上漲五成這個事實,或者論證車子發不動這個事實。如果我們將上述油價上漲五成的說法稍微修正,就可以使其變成為一種論證:美國攻打伊拉克之前,一公升九五無鉛汽油是30 元,現今一公升九五無鉛汽油為45 元,由此可見,國際油價現今已經上漲了五成。又如:如果汽車可以開動,則表示汽車還有汽油。汽車已經沒有汽油,那麼,汽車就無法開動了。

二、單一條件句並不是論證
條件句的形式為「如果 ,則 」,缺空處可以放入任何語句,例如:「如果P,則Q」,「P」稱之為條件句的「前件」(antecedent),「Q」則是條件句的「後件」(consequent)。倘若我用日常語句來替換,將P 代入「天下雨」,Q 代入「地上會溼」,那麼上述的條件語句形式就可以變成一句日常語句:「如果天下雨,則地上會溼」。
當我們說:「如果天下雨,則地上會溼」時,這條件句僅表述前件與後件的因果關係,但是,前件與後件並沒有被斷言或保證為真,因此單一的條件句並不是論證。雖然單一的條件句不是論證,但是它在邏輯上相當重要,因為條件句經常是一個論證的前提。
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詳細分析一下條件句的前件(P)與後件(Q)之間所具有的因果關係:單一條件句的前件(P)是後件(Q)的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這意謂著,當P 滿足了,則Q 就會發生,精確地說:每當P 成立或出現時,Q 就成立或出現;每當P 真時,Q 也一定是真的。
單一條件句的後件(Q)是前件(P)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這意指當少了Q,則P 就一定不會發生,準確地說:每當Q不成立或沒有Q 時,P 就不成立或不出現,也就是每當Q 為假時,P 一定為假。
以「如果天下雨,則地上會溼」為例:「天下雨」(P)是「地上會溼」(Q)的充分條件,這意謂著如果天真的下雨了,那麼,地上就一定會溼。另一方面,「地上會溼」(Q)是「天下雨」(P)的必要條件,這意思是說,沒有Q,P 就不會發生。必要條件就是指:沒有它不行,就像生物生長,若缺乏空氣、水或養分的其中之一都不行,因此這三者都是生物生長的必要條件。所以,當我們說「地上會溼」是「天下雨」的必要條件,便意指:若地上沒溼,就可以確定天一定沒有下雨。

三、勸告、警告、歷史陳述、個人主觀心路歷程或經歷的敘述等也都不是論證
論證中的述句或命題彼此之間應該具有邏輯關係,也就是說,前提必須支持結論。那麼,諸如勸告、警示語、獨斷的陳述、以傳記歷史方式敘述個人生命經驗、主觀心路歷程,或任何訴諸作者或說話者的權威所形成的語句,都不可能是論證,因為它們無法提供客觀事實加以檢證,或斷定這些述句的真假值,我們也就無從判斷,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係,無法推知前提是否支持著結論。例如:

1.背信的商人絕不會生意興隆,因為沒有人會跟背信的人合作。(勸告/警告)
2.作弊不好,因為你會沒有學習上的成就感。(勸告)
3.我相信上帝,因為我深受上帝的恩寵。(個人生平的敘述)
4.我不喜歡游泳,不喜歡打球,不喜歡跑步,由此可見,我不喜歡運動。(個人生命經驗的描述)
5. 我相信有外星人,因為我昨天親眼看到的。(訴諸作者主觀權威)

總之,斷定一組語句集合是否為論證的原則:首先,找出構成論證的前提與結論,不過構成論證的語句,必須是具有真假值的命題或述句。然後,檢視前提是否支持結論,換言之,判斷前提與結論是否具有內在邏輯推演的關係。如果都符合上述的要求,那麼,這樣的一組語句集合就是論證。


2.6 論證形式
當我們清楚掌握到何謂論證,怎樣的概念容易被誤解為論證,以及演繹與歸納這兩種主要的論證邏輯推理或推論的方法之後,在此必須提醒大家:邏輯學首要關注的對象其實是「論證形式」(argument form),其次,才是「論證」。換言之,邏輯學最主要不是去關心語句或命題內容的真假,而是論證形式的有效與無效,或者強與弱。換句話說,決定一個論證的有效或無效、強或弱,是因為該論證的形式,並不是該論證的內容。那麼,什麼是「論證形式」呢?以「演繹論證」為例,如以下論證:

1.要嘛下雨,要嘛晴天。
2.並非下雨。
3.所以,晴天。

這是一個有效論證,可以進一步將上述論證邏輯的結構形式化,也就是:

1.要嘛 ,要嘛 。
2.並非 (也可以寫成「不是 」或者「 」不成立)。
3.∴所以 。

任何論證,只要符合上述這樣一個有效的演繹論證結構或形式,且不管命題或語句內容為何,這個論證都是有效的。換言之,其論證形式不可能產生前提為真,結論為假的情況,所以,透過此論證形式,可以建構出不同的有效論證,例如:

1.要嘛川普當選,要嘛拜登當選。
2.並非川普當選。
3.所以,拜登當選。

有效的論證形式所建構出的論證,都會是有效的論證。當然,一個論證可以擁有不同的結構或形式,只是一個有效的論證,至少會對應到一組有效的演繹論證形式;同樣地,有效的演繹論證形式也不是僅有一種,那麼,邏輯學者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找出一套方法,能夠精準地判斷哪些是有效的論證形式,哪些是無效的論證形式。由此可知,邏輯學者首要關注與研究的對象是「論證形式」而不是「論證」。
實際上,演繹邏輯最主要的工作,是協助我們判定哪些論證形式是有效的
論證形式,哪些是無效的論證形式。我們先前已經定義過:一個論證是有效
的,若且唯若,不可能出現前提全部為真,但結論卻為假的情況。所以,我們為了決定一個論證是否有效,我們要察看該論證是否有任何可能性條件,使得論證的前提全部為真,但是結論卻為假的情況出現。如果有可能出現使前提全部為真,但結論卻為假的情況,那麼,這個論證就是無效的,因為所有有效的論證形式,不會出現使前提為真,但是結論為假的情況。
不過,強調一個論證的有效性,就足以表示該論證是一個能提供合理的或好理由的論證嗎?當然不是。一個論證若有一個或很多個假前提,它一樣可以是有效的論證,就像一個人編織了一連串很嚴謹的謊言,儘管,這是一連串鬼話連篇的謊話,但是這些命題或述句非常合乎邏輯地彼此連結,且相互支持,因此,它依舊可以是一個有效的論證。然而,合乎邏輯的謊言依舊是謊言,充滿假前提的有效論證,依舊是壞的、不妥當與不健全的論證。如此一來,我們會產生新的疑問,該如何透過「前提的真假」或「結論的真假」來斷定一個「論證是有效或無效」?也就是說,「論證的有效或無效」、「前提的真假」以及「結論的真假」這三者的關係究竟為何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57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