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在我成為改變世界的科學家之前(簡體書)
滿額折

在我成為改變世界的科學家之前(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89.9 元
定價
:NT$ 539 元
優惠價
8746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當代蕞偉大思想家史蒂芬平克
  • “心流”之父米哈裡·希斯贊特米哈伊
  • 進化生物學家理乍得道金斯
  • 人類行為學家羅伯特薩波斯基
  • 新時代的愛因斯坦李斯莫林
  • 量子電動力學巨擘弗裡曼戴森
  • 諾貝爾獎獲得者默裡蓋爾曼
  • 文化人類學家瑪麗凱瑟琳·貝特森
  • 世界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
  • 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

…………

這些與我們同時代的偉大科學家,正在改變世界。他們有人出身科學世家,有人的父母甚至沒念過什麼書,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從孩提時代起,就對事物充滿好奇,對世間萬物求知若渴。那麼,在他們童年時,是什麼讓他們打開了科學的大門,找到了一生的事業,成為了現在的自己?是一次旅行、一本書、一次辯論、幾次頓悟?還是父母的全力支持、導師的指點迷津?

26位科學家聚在一起,親自講述影響他們職業選擇以及帶來研究靈感的關鍵時刻。聆聽當代蕞偉大科學家們的句句心聲,透視科學家們的童年經歷,為孩子的成長插上科學的翅膀,找到科學思維萌芽的土壤。

作者簡介

約翰·布羅克曼

  • 美國知名的文化推動者、出版人,“第三種文化”領軍人。
  • “世界上聰明的網站”(《衛報》贊譽)Edge的創始人。
  • 他旗下匯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每年就同一話題進行跨學科討論。

名人/編輯推薦

  • 高度概括的故事:聚焦科學家成長中的頓悟與蛻變或關鍵轉折,行文凝練幽默,更振奮人心。
  • 當代的科學家:26位科學家大部分仍活躍在各類學科前沿,他們的世界觀、職業觀的發展歷程貼近現代,更有借鑒意義。
  • 多樣的成長經歷:拓寬養育思路,不給孩子設限反而成就更多可能性。
  • 湛廬文化出品。

我們的童年時代

約翰·布羅克曼

2003 年春天,塔夫茨大學認知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邀請著名數學家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舉辦了一場演講,我有幸參與其中。之後,我在坎布裡奇設宴,邀請了一批知名科學家,包括侯世達、丹尼特。那晚大家聊得興致勃勃,聊天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從直覺、進化生物學、人工智能到認知神經科學、音樂感知等。這是我一生經歷過的美好的餐桌對話。

宴會中途某一刻,一位賓客問丹尼特:“你還記得你是何時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嗎?當時你多大?為什麼你對這些概念情有獨鐘呢?”丹尼特說他在6歲時,一位長輩告訴他,他提的問題非常有趣,以後可以成為一名哲學家。侯世達表示自己從記事起就對數字很感興趣,從小就想當一名數學家。他們倆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從孩提時代起,就對事物充滿好奇,對學習無比熱愛。只是有人偏愛某一領域,有人則愛好廣泛。一位賓客若有所思地說:“看來,一切都源於我們的孩提時代啊。”

本書共有26 篇文章,出自全球26 位首屈一指的科學家。這26 位第三種文化的科學家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知識分子,他們在作品中彌合了科學與人文之間巨大的鴻溝。這些故事基於科學家們的個人經歷,字字句句都是他們自己的心聲,簡單易懂,因此不需要讀者擁有相關的科學知識背景。

為了讓他們更好地開始,我向這26 位科學家提出了以下問題:

  • 什麼樣的童年經歷為你日後的科學生涯播下了種子?
  • 是什麼讓你對現在的研究領域產生了興趣,讓你成了現在的自己?
  • 你的父母、同齡人、導師對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你可以介紹一下你的轉折時期、過渡時期、頓悟時刻或者意外事件嗎?
  • 你可以談一談你產生的影響力、遭受的壓力和衝突,以及犯過的錯誤嗎?

這26 位科學家可是地球上有趣的思想家!我希望讀者可以進入他們早期的生活一探究竟,並且希望本書可以帶給讀者動力和啟迪。

在閱讀這26 位科學家的故事時,我想你一定會備受鼓舞,那樣的話我就達到了出版本書的目的了。但我也必須向你指出,這些科學家可能也是一群桀驁不馴的人物,他們不會盲目按照我的要求動筆。有些人只是簡單講述了自己的童年經歷,他們真正想寫的是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盡管如此,這些經歷都值得一讀。因此,本書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題,準備好接受驚喜吧!如果你想了解這些大人物的經歷,本書是個非常好的開始。

理乍得·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寫了《怪醫杜立德》(The Story of Doctor Dolittle )系列小說對自己的影響。戴維·巴斯(David Buss)寫了自己在新澤西汽車服務站打工時感悟到的生活真相。珍娜·萊文(Janna Levin)對宇宙情有獨鐘,幻想有朝一日能飛向浩瀚的宇宙。尼古拉斯·漢弗萊(Nicholas Humphrey)思考了出生在科學家世家給自己帶來的特權。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在布朗克斯動物園流連忘返,希望成為一只山地大猩猩。然而,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文章中顛覆了本書的論點。他在文中寫道,“不是童年經歷造就了我們,而是我們影響著童年。”朱迪絲·裡奇·哈裡斯(Judith Rich Harris)回憶了自己離群索居的生活,描寫了自己與同齡人的格格不入。

有些科學家與自然萬物相伴成長。例如,蒂姆·懷特(Tim White)描寫了自己在南加利福尼亞州農村的生活經歷。在幼年的默裡·蓋爾曼(MurrayGell-Mann)眼中,紐約市是一片遭到了過度砍伐的鐵杉林。丹尼爾·丹尼特、史蒂夫·斯托加茨(Steven Strogatz)和多因·法默(Doyne Farmer)都談到了改變了自己一生的授業恩師和人生導師。

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和李·斯莫林(Lee Smolin)則回憶了年少時與異性邂逅的經歷。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米哈裡·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和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4 位科學家的文章主題都與書有關。他們提到了書籍的力量與影響,以及承載的思想。

瑪麗·凱瑟琳·貝特森(Mary Catherine Bateson)、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和V.S. 拉馬錢德蘭(V.S. Ramachandran)寫了父母對自己的重要影響。

林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約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杰倫·拉尼爾(Jaron Lanier)和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都提到自己年少時總是想法不斷,喜愛動手實驗。

近,我在聖塔菲(Santa Fe)和粒子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聊了一個下午。蓋爾曼是諾貝爾獎得主,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其實在過去10 年裡,我曾與他有過數次長談。我們談論的大多是科學話題,從夸克到複雜自適應系統。但這一次,我想了解他的童年,想知道他當初為何對物理學產生興趣,想了解他是如何造就了自己漫長、光輝的科學生涯,而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1951 年,21 歲的蓋爾曼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進行博士後研究。那時,他經常在去研究院的路上遇到愛因斯坦。蓋爾曼說:“愛因斯坦是我父親心目中的英雄。我本來可以和他說說話的。但那時,我特別看不慣那些跑到大人物面前自我介紹,刻意製造聊天機會的人。”湊巧的是,愛因斯坦在建立統一場論時,試圖排除量子力學中的強核力與弱核力,這正是蓋爾曼所無法茍同的。“其實我當時完全有正當的理由和他聊天,但我居然沒聊……”而今,蓋爾曼告訴我他非常遺憾沒有問問愛因斯坦在20 世紀早期的想法,因為那時他正從事自牛頓以來偉大的物理研究。如果能開口,那該有多好啊!

和當今文化語境中的其他人一樣,我似乎也擁有“特權”,能夠與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學家交流對話,請他們寫下自己的早期經歷,以及各自世界觀、職業觀的發展歷程。能與世界上偉大的頭腦對話真是三生有幸,但我可不是蓋爾曼,我不會讓這個天賜良機白白溜走。

目次

言 我們的童年時代

生物學家

01 不喜歡出門玩,卻喜歡偷偷讀《怪醫杜立德》 003

進化生物學家|理乍得·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02 情景喜劇埋下的科學種子 015

神經生物學家|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

03人生的意義在於好學不倦 025

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

物理學家

04被迫棄文從理 039

粒子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Murray Gell-Mann)

05 因癡迷計算投身科學 051

數學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

06 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 063

理論物理學家|李·斯莫林(Lee Smolin)

07 做一個執著、靈敏的宇宙聆聽者 075

天體物理學家|珍娜·萊文(Janna Levin)

08 使命的召喚 085

理論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

09 科學應該是一種信仰 095

物理學家|多因·法默(Doyne Farmer)

社會學家

10 父親的痕跡 109

社會學家|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

11 思考和分析比考察和實驗更重要 119

文化人類學家|瑪麗·凱瑟琳·貝特森(Mary Catherine Bateson)

12 深山裡走出的科學家 129

古人類學家|蒂姆·懷特(Tim White)

哲學家

13 成為科學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141

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

計算機科學家

14 穿梭於不同現實之間的童年 153

計算機科學家|杰倫·拉尼爾(Jaron Lanier)

15 創意塑造我,改變我 165

發明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

16 志向也可以沒那麼遠大 175

機器人專家|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

神經科學家

17 半路出家也能抵達終點 185

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

18 極致的好奇是科學家的成功之道 191

神經科學家| V. S. 拉馬錢德蘭(V. S. Ramachandran)

數學家

19 真實世界的數學 203

應用數學家|史蒂夫·斯托加茨(Steven Strogatz)

心理學家

20 不相信數字,但崇尚科學 217

心理學家|米哈裡·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21 學習是我的氧氣 227

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22 先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再選擇職業 239

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23 戴維,買單的永遠是男性 249

進化心理學家|戴維·巴斯(David Buss)

24 在科學世家成長意味著什麼 257

理論心理學家|尼古拉斯·漢弗萊(Nicholas Humphrey)

25 獨處的時光成就現在的我 269

心理學家|朱迪絲·裡奇·哈裡斯(Judith Rich Harris)

26 不是童年經歷造就了我們,而是我們影響著童年 281

實驗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致謝 293

譯者後記 295

書摘/試閱

不喜歡出門玩,卻喜歡偷偷讀《怪醫杜立德》

進化生物學家

理乍得·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牛津大學教授,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進化生物學家,“無神論四騎士”之一,“第三種文化”推動者。

道金斯是英國著名科學作家,一生致力於讓複雜的科學表達變得通俗易懂,他所著的大部分書都是暢銷書,並經常在各大媒體引起轟動。1976 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Extended Selfish Gene )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這本書沒有使用任何公式,卻把科學問題闡述得非常透徹,道金斯因此被贊嘆是用散文的方式進行科學思考。

承認無知,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科學質量。——理乍得·道金斯

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告訴你們,我孩提時代在東非的生活經歷讓我對博物學,尤其是人類的演化史,產生了興趣。但事實並非如此。我接觸科學的時間相對較晚,而且是通過書本了解的。

我7 歲才被送去寄宿學校,因此我的童年就如田園牧歌般美好。寄宿學校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我還是成功地熬出了頭,當然也並非毫無悲慘的經歷,只是相比之下實在無足輕重。由於學習成績優異,我終如願以償地考入了向往已久的牛津大學。我先在肯尼亞,之後是尼亞薩蘭①,然後是英國牛津的家庭農場度過了恬靜美好的家庭生活。我們家算不上富裕,但也談不上貧困。我們沒有電視機,並不是買不起,而是父母認為讀書是一種比看電視更好的娛樂方式。他們這麼想不無道理。

盡管非洲和英格蘭有著魅力非常的鄉村大自然風光,我的家庭也賦予我得天獨厚的學習氛圍,但是可惜的是,這些並沒有引領我成為一名生物學家。我父母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如數家珍,無論是康爾沃的山徑還是阿爾卑斯山的茫茫草原,那漫山遍野的野花,幾乎沒有他們叫不出名字的。父親為了逗我和妹妹開心,還會把這些野花的拉丁學名一並告訴我們。但我對博物學全無天賦,為此我常感遺憾。我還記得8 歲時,祖父在窗外看到了一只藍山雀,問我知不知道它是什麼鳥。我並不知道,只能結結巴巴、可憐兮兮地小聲說道:“是不是蒼頭燕雀啊?”我的孤陋寡聞讓祖父目瞪口呆。要知道,祖父來自一個品位不俗的家族,他們熱愛走進自然,用望遠鏡觀察生態萬物。不僅如此,他們個個生得玉樹臨風,還經營著家族生意。對祖父來說,連藍山雀都認不出來簡直和不知道莎士比亞是誰沒有什麼區別。我永遠忘不了祖父望著我:“我的老天哪,你說你啊……”我也忘不了略顯窘迫的父親在一旁努力為我打圓場:“藍山雀原來長這樣子啊?”但是我喜歡動物,並不是因為我經常觀察它們,也不是因為我知道它們叫什麼名字。我喜愛它們,歸根結底是受書本的影響,有些是科學讀物,有些不是。

我喜歡偷偷摸摸地讀書,這可能是個“不良”習慣。當天氣很好,我應當跑出去呼吸新鮮空氣的時候,我偏偏會拿著一本書偷偷溜回臥室。閱讀的習慣著實培養了我對語言文字的熱愛,也許對我日後的寫作水平也有所幫助。我一直在想,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生物學家,是否因為受到了《怪醫杜立德》系列圖書的影響。這套叢書我百讀不厭。雖然它沒有直接讓我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但書中的主人公對我影響深遠。杜立德醫生是世界上偉大的博物學家和思想家,他總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那時的人們雖然對博物學家和思想家全無概念,但是杜立德醫生已然成為我的人生楷模,喚起了我的科研意識。

杜立德是一位心地善良的鄉村醫生,他後來也會給動物看病。他的鸚鵡波利尼西亞教會了他各種動物的語言,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大多數兒童讀物總是援引各種超自然能力幫助主人公排除萬難,《哈利·波特》系列圖書也不外如是,而《怪醫杜立德》系列圖書僅有與動物說話這個情節設定不符合常理。

在這個基礎之上,其他情節依次合理地展開。例如,在杜立德醫生來到非洲偏僻的小國家梵蒂波,幫助那裡的人們創建郵局時,他獨樹一幟地聘請各類候鳥傳遞郵件。體型小的鳥類負責傳遞信函,體型大的鳥類負責投遞包裹,他的郵局成為世界上首家提供“航空服務”的郵局。而當杜立德醫生的船需要加速航行,抓捕十惡不赦的奴隸主時,成千上萬只海鷗助他一臂之力。這登峰造極的想象力讓讀者眼前浮現出一幅幅奇妙無比、波瀾壯闊的畫面。在杜立德醫生正被販奴者的艦炮瞄準的十萬火急之時,一只視覺敏銳的燕子發現了艦炮的準確位置,讓杜立德醫生化險為夷。當一只斗牛犬的主人被扣上謀殺的罪名時,杜立德說服法官讓的“目擊證人”牛頭犬出庭作證,成功地為被告洗刷冤屈。那麼,法官怎會一反常理地讓斗牛犬出庭作證呢?因為在法庭上,杜立德醫生與法官的狗進行了一番對話,證明了自己具備為動物“翻譯”的資格。

我要澄清一下,我並不是說,與動物交談並讓它們聽懂就是超自然能力,而是小說裡動物的行為經常讓反派以為發生了靈異事件。比如,反派本以為把杜立德醫生困在非洲的地牢裡,不讓他吃喝,他就能乖乖就範。不曾想到醫生在惡劣的環境裡不僅沒有骨瘦如柴,反而紅光滿面,越來越胖。反派哪裡知道,杜立德醫生有老鼠在暗中相助。數千只老鼠暗中悄悄地把食物一點一點地運進來。它們還把水盛在核桃殼裡偷運進來,甚至還給杜立德醫生帶來了一點兒肥皂屑,讓他保持乾淨。反派不明就裡,以為這是靈異事件,但天真無邪的小讀者們知道這是因為杜立德醫生善有善報。通過閱讀這類兒童讀物,孩子們逐漸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壞人會覺得事情的發展不合常理,孩子們會覺得這是善有善報,合情合理。

許多孩子都曾異想天開地希望在關鍵時刻有神秘的力量助他們一臂之力,一句咒語或神仙現世。可能是母親和杜立德醫生對動物的熱愛感染了我,我的夢想是能夠與動物對話,動員它們勇敢地站出來譴責人類對它們的不公。杜立德醫生讓我意識到,人類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物種,理應凌駕於其他動物之上,享受特殊待遇。這種想法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物種歧視主義”。那些激進分子以反對墮胎為名,不惜炸毀診所、殺害醫生。但是尚未出世的嬰兒是否更值得同情呢?物種歧視者打著捍衛生命的幌子,在醫院診所對著醫生高呼“謀殺”,回家卻對著一盤牛排心安理得地大快朵頤,這是何等具有諷刺意味的一件事。

《怪醫杜立德》除教會我為人處世的道理外,還讓我明白了人類並不具有物種獨特性,人類也是由動物演化而來的。達爾文也大力推崇這種觀點,他的著作《人類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和《人與動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的部分內容也致力於彌合人類與動物的鴻溝。如果說達爾文的這兩本書影響了大批19 世紀末的成年讀者,那《怪醫杜立德》至少影響了一個出生於20 世紀40 年代的小男孩,也就是我。後來,我在讀《小獵犬號航海記》①時,我總會莫名地把達爾文與杜立德聯繫到一起。杜立德身著燕尾服,頭戴一頂高高的帽子,手忙腳亂地在海上航行,還經常駕駛著船只東奔西闖,這與達爾文難道不是有幾分相似嗎?除此之外,他倆還有許多共同之處:對自然無比熱愛;對眾生心懷憐憫;在生命科學領域天賦異稟;發現新奇事物時,一定要記在筆本書上,結果記了一個又一個本子。如果杜立德醫生與小獵犬號的“菲洛斯”在南美洲或波普西皮托爾(Popsipetel)的漂流島上相遇,他們應該會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吧。杜立德醫生的雙頭羚羊與達爾文年輕時發現的一些物種一樣不可思議。杜立德醫生要越過非洲裂谷時,猴子蜂擁而至,它們手腳相拉,搭成了一座橋。這個場景達爾文應該再熟悉不過了,此情此景和他在巴西看到的行軍蟻何其相似!後來,達爾文驚訝地發現,行軍蟻中也有蟻奴存在。他對人類奴隸制深惡痛絕,和杜立德一樣思想超前。這兩位博物學家素來性情溫和,能讓他們義憤填膺的只有奴隸制了。達爾文在《小獵犬號航海記》中還提到,他和菲茨·羅伊船長因為這一問題起了衝突,大吵了一架。

《怪醫杜立德的郵局》(Doctor Dolittle’s Post Office)中有一段令人扼腕斷腸的場景:茫茫大海之上,一位西非的女性因為自己的丈夫被抓去為奴,俯身在船槳上,哭得筋疲力盡,但是販奴船早已不見了蹤影。起初,她以為所有的白人男性都和奴隸主一樣十惡不赦,因此拒絕與杜立德醫生交談,但是心地善良的杜立德醫生努力贏得了她的信任。接著,經過杜立德醫生一番極具感染力的講話,動物們群情激憤,集體出動,成功地戰勝了奴隸主,並且救回了她的丈夫。但如今,《怪醫杜立德》的作者休·洛夫廷(Hugh Lofting)被那些道貌岸然的公共圖書館館員扣上了“種族歧視”的帽子,這是何等諷刺?究其原因,可能是洛夫廷對非洲人的描寫過於“臉譜化”。例如,書中喬利金奇國的邦波王子喜愛童話故事,覺得自己就是故事中的白馬王子,可以用深情一吻喚醒沉睡中的公主。但是他堅持認為自己膚色太黑,會令公主受到驚嚇。在他的再三請求下,杜立德醫生使用了一種特殊的配方,讓他的膚色變白。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洛夫廷的這段描寫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但是,用21 世紀的標準去審視20 世紀20 年代出版的作品,也未免太過苛刻了。照這麼看,達爾文作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也難逃種族主義的罪名。這麼吹毛求疵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不妨好好審視一下今天的道德觀念吧。我們總是把“主義”掛在嘴邊,但是誰又能斷言,今天的某種“主義”是否會成為後世譴責的物件呢?說不定到時“物種歧視主義”會首當其衝。在這個層面上,《怪醫杜立德》是瑕不掩瑜的。

杜立德與達爾文的另一個相似之處是兩人都敢於打破傳統、挑戰權威。由於兩人都可以從動物的身上獲得重要信息,再加上性格使然,他們不斷質疑傳統智能及傳統觀念。書本和老師理應培養未來的科學家挑戰權威的精神,這是立志要成為科學家的年輕人應當具備的可貴質量。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應該學會獨立思考。我始終覺得,正是小時候的閱讀偏好為我長大後熱愛達爾文埋下了種子。

說來慚愧,我接觸達爾文進化論的時間相對較晚。那時,我至少應該已經16 歲了。當然,有些人比我更晚,還有些人一輩子都不知道達爾文。基督教學校的孩子應該都聽說過亞當與夏娃的故事,知道上帝6 天之內創造了世界萬物。但是有些學校把《聖經》說成是真實存在的,這就是教育之恥了。另一些學校把這些當成寓言或神話講給學生聽,倒是無傷大雅,但也是自貶身價、膚淺之至的。因為自1859 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以來,咱們明明已經知道人類從何而來,為什麼還要知道《聖經》裡的寓言故事呢?小學為什麼不教進化論呢?學生會欣然接受的。

中學時,我有幸就讀於昂德爾公學(Oundle School)。前校長是鼎鼎大名的弗雷德裡克·威廉·桑德森(Frederick William Sanderson),他為學校打造了全英格蘭首屈一指的科學教育品牌。我在昂德爾公學就讀期間,桑德森校長對學校的影響力仍在。在我的《魔鬼的牧師》一書中,有一篇文章為《活在危險之中的樂趣》(The Joy of Living Dangerously),就是我專門向他致敬的。下面我要與大家分享一段桑德森校長在教堂禮拜上的布道,這可不是在宗教儀式上經常能聽到的聲音。

讓我們一同緬懷這些彪炳史冊的偉人偉業: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三大數學奇才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萊布尼茨各有千秋,共創輝煌;庫侖的名字被用於命名國際單位制中電荷的單位;物理學界的法拉第、歐姆、安培、焦耳、麥克斯韋、赫茲、倫琴將名垂千古;化學界的卡文迪許、戴維①、道耳頓、杜瓦②將永垂青史;生物學界的達爾文、門德爾③將屹立千秋;微生物學界的巴斯德、李斯特、羅納德·羅斯爵士④將英名永垂。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和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都值得被歌頌。其中,偉大的科學家當屬牛頓。牛頓曾把自己比作一個在海邊撿石子的孩子,眼前是一片有待探索的真理之海……

桑德森出任校長時力行改革、推陳出新。我在昂德爾公學讀書時,學校依然在沿用他在位時期的創新舉措,“工作坊”就是其中之一。每學期都有整整一周時間,我們在學校舉辦的工作坊參加培訓,所有課程暫停。桑德森校長對這些工作坊視若珍寶、備感驕傲,但我從中沒什麼收獲。工作坊擁有一套先進、齊全的設備,任何其他英國學校都無法與之媲美,但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工作坊只教授我們如何操作先進的機床,但我想學的是零星材料的使用方法。我這麼“胸無大志”,如果桑德森校長在的話,一定會很懊惱。鑒於父親是使用小物件的一把好手,他的兒子卻如此笨拙,他想必也十分氣惱。有一學期,在培訓過程中,我和一群關係要好的同學伺機“逃離”了工作坊。在一家高科技的五金加工車間,我向一位老工匠拜師學藝。這位技藝超群的老師傅向我傳授了傳統工藝及如何利用乙炔炬進行焊接。若桑德森校長知道了,必定感到十分欣慰,反正父親是挺欣慰的。

我的動物學啟蒙恩師是約安·托馬斯(Ioan Thomas)。他來到昂德爾公學任教正是出於對桑德森校長的仰慕之情。這點在他的課堂教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在《魔鬼的牧師》中回憶了令我終生難忘的一課。課堂上,托馬斯先生親自向我們示範如何承認自己的無知。承認無知,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科學質量。《先天後天》(Nature via Nurture)的作者、英國科學記者馬特·裡德利(Matthew Ridley)在《旁觀者》(The Spectator)周刊上寫道:“真正讓科學家備感興趣的不是事實,而是人類的無知。他們不斷挖掘人類的無知,吞噬它、攻擊它,您用什麼詞兒形容都可以。在此過程中,他們會發現人類的無知遠超他們之前的想象。”

近,我與裡德利帶著他9 歲的兒子馬修一起在沙灘上散步。沙灘上的石子讓我想起了桑德森校長曾引用的牛頓的名言。就在裡德利和我絞盡腦汁地回想原話的內容時,突然聽到一陣怯生生的呢喃細語。我們情不自禁地駐足傾聽,屏氣凝神,只聽見小馬修慢聲細語地說道:“我好像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美麗的貝殼而歡欣鼓舞,而展現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他居然把牛頓的原話一字不差地背了出來。如果是在一個世紀前,桑德森校長可能不會覺得這個孩子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在電視時代,在今天這樣的學校教育之下,我看到這樣一個能背誦牛頓原話的孩子,不禁驚訝萬分。

恩師托馬斯先生經常在課余時間給我補習功課。在他的幫助下,我順利考入牛津大學,這是我人生中重大的轉折時刻。初,我申請的是生物化學專業,但是遭到了拒絕,他們說我應該讀動物學專業。現在想想,我真是非常感激他們。牛津大學的動物學更像一門文科專業。一般由授課老師提出一系列頗有爭議的話題,學生在閱讀相關文獻之後,寫篇論文,提出自己的觀點。我生平的一大樂事就是讀書,這個專業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制”的。牛津大學的圖書館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我可以在知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牛津大學真是學術的殿堂。可以說,牛津大學造就了我,尤其是它獨一無二的導師制,令我受益匪淺。我與導師每周會面一次,他會花上一小時與我討論論文的內容。而我拿到具體話題之後,會花一周的時間在圖書館閱讀大量相關文獻,廢寢忘食地寫出一篇論文。論文並非泛泛而談,而是有針對性地談論某一專業問題,我感到自己仿佛已經是該話題的權威人士了。這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對於一個19 歲的學生而言,此乃三生有幸。

我的導師意識到,我身上有研究生物哲學的稟賦,於是便安排我去和阿瑟·凱恩(Arthur Cain)學習一個學期。凱恩是一位熱情洋溢、才華橫溢的導師,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他並不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他讓我專挑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專著閱讀。至於科學史、科學哲學與動物學有何聯繫,則有待我自己去發掘。過程雖然極其艱辛,但我樂此不疲。我並不是說當時我的研究水平有多高,我知道並沒有,但是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努力,當我終於寫出論文時,那種成功帶來的愉悅讓我記憶猶新。

在大學後的兩個學期,我跟著尼可拉斯·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學習。11 年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每周,我都要閱讀一篇未經發表的博士論文,這些論文都是廷伯根教授的學生寫的。我的作業就是寫一篇類似檢閱報告的論文。對區區一個本科生來說,檢閱博士論文簡直是異想天開。除此之外,我還要為後續研究提供建議,寫下論文主題的研究綜述,並探討論文中提出的哲學問題及理論問題。廷伯根和我都從未想過完成這項作業對於考試有沒有直接幫助。若桑德森校長知道了,必定感到十分欣慰。因為盡管在昂德爾公學成績優異的學生比比皆是,但他對於應試教育向來嗤之以鼻。終,我出色地完成了作業,廷伯根也同意做我的研究生導師了。我的全盛時代正式開始了。

大學畢業以後,我的研究生涯似乎是對本科學習的一種延續,我的著作則是對本科作業的一種延續。我依然把動物學當成文科專業,通過探討爭議性話題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培養年輕一代的學生對我來說也是一種鍛煉。牛津大學的圖書館依然是學術的殿堂,我在這裡閱讀科學文獻的同時,時不時也動筆寫寫科學著作。盡管我無法像杜立德醫生那樣與動物進行交談,但是我已經逐漸了解動物行為的奧秘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6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