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石語長安(簡體書)
滿額折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石語長安(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西安碑林是舉世聞名的書法與石刻藝術寶庫,這裡數以千記的碑刻與石雕一方面反映了中國文字與書法的演化與魅力,一方面蘊含著西安乃至關中地區上起春秋下至明清的歷史與故事。本書和讀者一起觀摩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館藏,依托其歷史承載與所包含的文化性去解讀千年的長安。

本書沒有按碑林的空間順序,而是按每個藝術品所代表的時代的歷史軸線去寫,希望和讀者一起暢遊歷史的長河,感受藝術和美的變化。

作者簡介

邵振宇,西安市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副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校外合作導師,歐亞學院客座教授,西安旅遊協會副會長,UNESCO中亞旅遊協調會特邀專家。先後歷任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文保技術室主任,ICOMOS西安中心秘書處及項目部主任,西安旅遊設計研究院院長、總規劃師等職,多年研究古長安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主持編制多個國家及省市級文化遺產地相關規劃,數次組織“長安-羅馬”絲路自駕考察、絲路申遺中亞聯合考察等國際文化活動,出版有《西出長安》《古道玄黃》《文明遺跡》等專著。

名人/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寫碑林的書,又是一本讓你看長安的書。

這本書適合你到碑林的時候看,

也適合你來西安之前看,

更希望當你想起長安的時候,一次又一次地翻看。

前言

數千年前,我們刀耕火種的祖先為了能夠表達思想,延續知識,從而發明了語言和文字。從那時起,人類獲得了讓精神永生的能力,頭腦中的事物可以被記錄下來,並將傳播得比記錄者的生命更長。

《千字文》中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歲月從宇宙的一個奇點開始,向著無限的未知永不回頭地延續。而在這蒼穹之中,一個暗淡的藍點上誕生了人類的文明,並且它的締造者希望自身的智能能薪火永傳。即便是對於自己所在的星球來說,這個文明只是瞬間,但無數的先賢都仍在努力用文字記錄下歷史,期待所寫下的東西可以被後世知曉。所以人們尋找堅硬的東西,不惜耗費功力一點一點地雕琢,希望能夠對抗自然的風侵雨蝕,於是文字被刻在石頭之上。中國人常說“金石永壽”,這是對文化生生不息的美好祝願。

中華文明孕育的無數文化裡,書法藝術具有一個和其他文化顯著不同的特點,就是通過文字的寫法可以表達審美和感情。在信息傳播已經進入載波疊加的時代,那些筆帖與墨拓的形意和捶拓擊打的表現,依然無法被原真復制。文字的字意和書寫的筆意疊加在一起,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曾經說:“給時光以生命,而非給生命以時光。”後來劉慈欣改用為:“給歲月以文明,而非給文明以歲月。”時光流逝,歲月荏苒,人都會老去,記在紙上的字會腐朽,它們所描述的故事也會消失或改變。而即使是數字化時代,石頭上的文字和藝術依然是最難以改變的,古人書帖碑刻上的探索早已顯示,那些聖哲所認識到的:要給歷史以永恒,而非給永恒以歷史。

西安碑林是舉世聞名的書法與石刻藝術寶庫,這裡數以千計的碑刻與石雕一方面反映了中國文字與書法的演化與魅力,一方面也蘊含著西安乃至關中地區上起春秋下至明清的歷史與故事。

這是一本寫碑林的書,但更是一本寫歷史的書,品鑒碑石與墨拓,尋找青石所承載的千年長安。這本書適合到碑林參觀遊覽的時候看,更適合遊客來西安之前,或是回憶起長安的時候,閑時翻看。所以這本書沒有按空間展線去寫,而是按藝術品的時代軸線去寫,希望和大家一起步入刻在石頭上的歷史。

目次

目錄

第一章

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碑林與長安

 疊加在城墻上的歷史——盛唐皇城的變遷

長安何以成西安◆西安古城墻 / 003

真正的《長安輿圖》怎樣繪製◆《長安圖》殘石 / 006

迷惑摸金校尉的設計◆呂氏家族墓 / 008

城磚上的密碼◆“戶大王守”與“前衛” / 010

永寧門內隱藏的國寶◆七寶臺佛像 / 012

 三學與魁星——京兆府城的文化薈萃之地

“廟學合一”催生的“三學”匯集◆三學古街 / 015

魁星踢斗獨占鰲頭◆《魁星點斗圖》 / 018

鰲頭到底什麼樣◆《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 021

唐代在哪發金榜◆貢院故址 / 022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國子監故址 / 023

學校的產業◆《京兆府學贍學舍地清冊》 / 025

 碑林與孔廟——搬遷文化和藝術

博物館本身就是文物◆孔廟古建 / 028

這裡曾經是太廟◆太廟故址 / 031

其實孔廟唐代才有◆《孔子廟堂碑》 / 032

石經初遷在何時◆《重修文宣王廟記》 / 035

宋代陜西叫什麼◆《永興軍新修文宣王廟大門記》 / 038

碑林最初如何布局◆《京兆府府學新移石經記》 / 040

金代也靠儒學治天下◆《京兆府重修府學記》 / 042

元代孔子的地位◆《重立文廟諸碑記》 / 043

明代開始稱碑林◆《重修西安府儒學文廟記》 / 045

清朝的嚴格管理◆《別駕韓公考證位次碑》 / 046

碑林的“碑”字該怎麼寫◆《碑林》牌匾 / 047

秦王銅獅守護的石刻展廳◆嘉靖三十八年銅獅 / 050

 關中學風——報國和做人的原則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張載的《東銘》《西銘》 / 052

養天地正氣◆榜書《天地正氣》 / 054

陜西的教育方針◆《諭陜西官師諸生檄》 / 055

書院的格局◆關中書院 / 057

古代的學生守則◆《京兆府小學規》 / 059

 石上刻文史——十三朝的風致

秦中自古帝王州◆《關中八景》 / 061

華山論劍與太白論道◆《太華全圖》與《太白全圖》 / 068

第二章

天地玄黃

——文智初開的故事

 三皇五帝留下的痕跡——《盤鼓舞圖》

老外提出的上下五千年◆《開成石經·春秋左氏傳》 / 073

黃帝後裔的家譜◆《顏氏家廟碑》 / 075

如何與天地溝通◆《三體陰符經》 / 077

 文明的鴻蒙——《倉頡廟碑》

“谷雨”那天發生了什麼◆《開成石經·禮記·月令》 / 081

“豐碑”曾是定位的標識◆《廣武將軍碑》 / 083

真正“書同文”的不是小篆◆《程邈書帖》 / 085

漢字在哪裡造成◆倉頡造字臺 / 087

揭開聖人遺書的迷霧◆《倉頡書帖》 / 088

“天雨粟,鬼夜哭”的緣由◆《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 / 091

 尋找的夏商周——《大禹書帖》與西王母

畫像石

大禹留下的天書◆《大禹書帖》和《岣嶁碑》 / 092

漢字演化的迷霧◆《史籀書帖》 / 094

定稿《尚書》的反轉再反轉◆《開成石經·尚書》 / 096

顛覆認知◆《毛詩》和《竹書紀年》 / 097

最早踏上絲綢之路的遊客◆灃西車馬坑與玉門關 / 098

西王母與東華帝君的容顏◆《墓主拜見西王母圖》 / 101

月中玉兔從何來◆《墓主升仙圖》 / 103

 紫氣東來話先秦——《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聖人手中的“贗品”與他的手跡◆《仲尼書帖》 / 105

古人心中的火星之神◆“熒惑”石刻 / 107

諸子百家誰能天下大同◆《御史臺精舍碑》 / 109

封禪到底咋回事◆《禹跡圖》 / 111

體現始皇帝的精力和體力◆《嶧山刻石》 / 114

未能統一天下的書體◆《田疇帖》 / 116

李斯之後的來者◆《遷先塋記碑》和《三墳記碑》 / 118

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

——兩漢到隋的天下分合

 碑林不只有石碑——兩漢的神獸們

早期的呆萌藝術◆未知名稱的西漢石雕 / 123

神道的威儀◆“辟邪”和“天祿” / 126

 見證漢家興衰——從隸書到草書

最有血性的漢天子◆《東漢章帝書帖》 / 128

防止作弊的終極手段◆《熹平石經》 / 130

誰是冠軍◆《張芝書帖》 / 132

 三國外傳——豪杰的親戚們

司馬懿的政治背景◆《司馬芳殘碑》 / 135

曹操家族的忠臣◆《曹全碑》 / 137

怎麼回答孫權◆《鐘繇書帖(宣示表)》 / 140

三國最美的女人◆《洛神賦》 / 143

終結蜀漢的將軍◆《鄧太尉祠碑》 / 147

 紛亂的時代——魏晉南北朝

千裡陣云◆《王羲之書帖》 / 150

苻堅的敗筆◆《呂他墓表》 / 153

南北朝的姻緣◆《王普賢墓志》 / 156

匈奴最後的王朝◆大夏石馬 / 157

北魏風情◆《鴛鴦七志》與《暉福寺碑》 / 159

一葦何以渡江◆《達摩東渡圖》 / 162

 盛世的黎明——張揚的大隋

統一進程◆《孟顯達碑》 / 165

誰定了“永字八法”◆《智永真草千字文碑》 / 167

對盜墓者的詛咒◆隋代李靜訓石棺 / 169

第四章

盛世國粹

——錦繡大唐

 動物兇猛——精彩紛呈的石雕

開國的實力◆獻陵的犀牛和老虎 / 173

太宗的戎馬◆昭陵六駿 / 177

家族的願望◆龍龜永壽的《李壽墓志》 / 180

信道的皇帝◆端陵鴕鳥 / 182

中斷的工程◆蟠螭碑首 / 184

 佛法西來——帝都古剎的傳奇

一字千金記錄的杖策孤征◆《大唐三藏聖教序》 / 186

往生凈土◆《隆闡法師碑》 / 190

種種誤解◆《興福寺殘碑》 / 192

夢想成就傳奇◆《多寶塔感應碑》 / 194

藏在碑石裡的無上秘法◆《不空和尚碑》《梵漢合

文陀羅尼真言經幢》 / 197

法海父親的文章◆《玄秘塔碑》 / 199

禪茶一味◆《大智禪師碑》《慧堅禪師碑》 / 201

 萬種風情——輝煌包容的社會風尚

對隋朝的認可◆《皇甫誕碑》 / 205

雍容華貴◆《石臺孝經》 / 207

千古楷模◆《爭座位稿》 / 210

簡化字唐代就有◆《斷千字文》 / 215

證明達·芬奇密碼◆《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217

聲聞於天◆景云鐘 / 221

東方維納斯◆唐斷臂菩薩像 / 223

 帝國斜陽——動蕩中的文化精品

標準教材◆《開成石經》 / 226

從東市到鬼市◆《回元觀鐘樓銘》 / 229

第五章

盡數風流

——宋時瘦金述明清

 儒雅大宋——崇文的時代

致敬唐太宗◆《新譯三藏聖教序》 / 235

仁心皇帝◆《勸慎刑文並序》 / 237

宋徽宗的考試改革◆《大觀聖作之碑》 / 238

趙德芳的後裔◆《趙子昂遊天冠山詩》 / 239

首選之一的拓印◆《黃庭堅書七律詩》《米芾四條屏》 / 241

 當年明月——西北重鎮的治理

秦王好蓮◆《瑞蓮詩圖》 / 242

明代的水源保護法規◆《新開通濟渠記》 / 244

大禮議之後◆《敬一箴》 / 247

官員裡的科學家◆《黃河圖說》 / 248

勤政的簽名◆《感時傷悲記》《行軍詩》 / 250

 西部清史——皇帝給關中的御筆

西巡的皇帝們◆七座碑亭 / 253

奪嫡的勝者◆《賜岳鐘琪書》 / 255

十全老人◆《喜雨詩並記》 / 257

文中提及的碑林金石綱目 / 259

後記 / 267

書摘/試閱

疊加在城墻上的歷史

——盛唐皇城的變遷

長安何以成西安◆西安古城墻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古城的南城墻下,這段城墻在唐代屬於長安城內皇城的南城墻,歷經宋元明清和近現代的多次大修沿用至今。今天走進藏在城墻內部的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在含光門遺址上能清晰地看到從唐代開始,在每一次修繕、每一次加高加寬後,所產生的層層的斷面中沉澱著的古城的歷史。

一千多年前的長安城比今天城墻內的範圍大得多,最外圍是外郭城,城內還有皇城和宮城。皇城在中間偏北,宮城在最北面居中。皇城是各個中央官署的所在,宮城則是皇帝朝寢的範圍。今天西安城墻內的範圍大致是唐代長安的皇城,當年皇城南面有三座城門,自西向東依次是含光門、朱雀門、安上門,碑林博物館的位置在安上門內東邊。這裡原本在皇城東南角,唐末駐守長安的節度使韓建放棄了外郭城和宮城,僅僅保留了皇城。明朝向東和北兩個方向擴建了城市,安上門就從東邊的偏門變成了中軸在線的正南門,不但改稱永寧門,樣式也從唐代的過梁式三門洞改成了“門三重樓三重”的城門體系。

明代擴建的原因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分封子孫們到全國各地擔任藩王,二兒子朱樉被封為秦王,要來駐守西安府城。他的王府就利用城內東北部的元代御史臺署改建,為了讓建好的王府能接近城市中央,於是就往東和北兩個方向擴建了城市。擴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用高大的城垣震懾西北、防範北元。明代西北邊界比漢唐時回縮不少,甘肅和陜西在行政區劃上基本是“甘陜同治”,作為西北兩省首府,府城當然要大氣磅礴一些。順便說一下,分封藩王的前一年,名將徐達攻占了元朝的奉元路,改稱西安府。“西安”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寓意是安定西北。

城市擴建與秦王府修建同時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比元代的奉元城面積擴大了一半以上,形成了如今的規模。而唐代皇城的南城墻作為城市的南郭一直沿用至今。

真正的《長安輿圖》怎樣繪製◆《長安圖》殘石

一個世紀前,漢莎航空的飛行員飛過秦嶺和渭河時,看到一座四方的城市,城內正南正北正東正西的街道分隔出一個個四方的街區。驚訝的他用相機拍攝下了那時的西安,也讓世界了解到九宮格局的東方規劃。這種空間曾經影響了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很多城市,被白居易描述為“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詩句出自他的《登觀音臺望城》一詩,觀音臺是長安城內樂遊原上觀音寺裡的高臺,觀音寺還有一個更流行的名字叫“青龍寺”。電影《妖貓傳》裡青龍寺藏有無上秘法,而歷史上日本佛教宗師空海確實在這裡得到了真傳。白居易來這裡眺望長安是因為他在樂遊原下買了房子(之前一直租房)。李商隱比白居易晚些時候也驅車登上了樂遊原,回想盛唐,他寫下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50多年後,朱溫挾持唐昭宗東遷洛陽,所有的宮殿都被拆毀,從此人們只能通過那些詩詞歌賦來回想錦繡長安。

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長安輿圖”成了熱門詞語。“輿”本來是車上載物的底座,因為地圖上承載有四方的事物,所以古人把地圖叫作輿圖。展開輿圖,城市了然於胸。唐代繪製的“長安輿圖”沒人見過,不過西安碑林裡卻有一塊唐長安城的地圖刻石,是今天各類“長安輿圖”的模板。這就是北宋呂大防繪製的《長安圖》,在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刻成石碑,是中國現存碑刻裡時代最早、範圍最廣、題記最多的城市地圖。後來,任宰相的呂大防主政陜西,通過考據和調研,繪製了長安城的總圖以及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大宮殿各自的放大圖。圖上除了街道、裡坊和東西兩市,還畫出了長安城內主要的宮殿、衙署、宅邸、寺觀、城防等建築,同時標注了比例“以二寸折地一裡”(約1∶9000)。石碑在金末的戰亂中碎裂,民國時在南門裡發現了殘塊,保存到碑林,配合一些歷史拓片,可以復原當年《長安圖》的三分之一左右。

繪圖的呂大防,一家四個兄弟都有不小的成就,被稱為“呂門四賢”。老大呂大忠在任陜西轉運副使時,將《開成石經》等碑刻移到現址,成為西安碑林的創始人,今天碑林裡還存有他和家人的墓志。老二呂大防在宋哲宗時接任司馬光當宰相,編寫了《文獻通考》。老三呂大鈞和關學創始人張載為同科進士,又師從張載創建了橫渠書院,還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村規民約”——《呂氏鄉約》,就是電影《白鹿原》裡的《白鹿鄉約》。老四呂大臨是太學博士,專注研究文物,著有考證文物的著作《考古圖》,“考古”兩個字就來自這本書。

迷惑摸金校尉的設計◆呂氏家族墓

京兆府學在唐尚書省舊址創立後不到50年,呂家的老二呂大防將部分府學和文廟遷到西安碑林現址(唐代太廟舊址),不久哥哥呂大忠將《開成石經》等碑刻也遷到這裡,始創碑林。這時,呂大防升遷,到東京汴梁進了尚書省,老三呂大鈞卻病逝在鄜延(今天陜西省富縣至延安一帶)轉運司副使任上。主要在家搞研究的老四呂大臨就負責起兄長在老家藍田的安葬和家族墓地的修建事宜。

和近代一樣,當時很多金石文物也都是摸金校尉的徒子徒孫們從墓葬中偷盜出來的。呂大臨搞文物考證,當然知道這些盜墓賊的手段,於是給自家的墓葬設計了不少防盜措施。呂氏家族在藍田的墓葬,一般都是從地面向下垂直挖主墓道,然後分別在3米和7米的深度建造兩層假墓室,裡面還放些一般的陪葬品。而真正的墓室修建在地下15米深處。整個墓葬採用土壙結構,不用磚石,連封門都是用土,下葬後墓道用黃土夾雜鵝卵石封填。盜墓賊挖到沒有磚石的墓,一般會判斷是平民墓而放棄。就算有人試探著挖到地下3米的第一層墓室,也只有一般陪葬品,即使再打通第二層墓室,也絕對找不到地下第三層的墓室。

其實在不知道具體位置的情況下,就算知道地下15米有墓室,以當時的技術也很難找到,洛陽鏟800多年以後才被發明出來。古代對盜墓者處罰很嚴,村民發現盜墓賊也會痛打,所以盜墓時不敢把大量的黃土翻到地上,也就挖不出太長的盜洞。即使強行挖下去,夾雜著鵝卵石的黃土也非常難對付。可以說這一系列措施相當縝密,足以應付古代的盜墓賊。不過,隨著近代洛陽鏟配合炸藥使用,盜墓賊可以快速地找到主墓室並鑿出深入地下的盜洞,呂氏家族墓也在2006年被盜。破案後查繳了大批珍貴文物,陜西歷史博物館專門為這批文物開辟了專柜,這說明呂大臨的設計還是成功地防住了之前的盜賊。

這位考古界的鼻祖沒想到在現代只要用洛陽鏟打出探孔再放點炸藥,盜洞就能擴大,更想不到抓獲的盜墓賊竟然是呂氏後人,在盜墓之前還查找了他這位祖先的相關資料,堪稱現實版的《盜墓筆記》。

城磚上的密碼◆“戶大王守”與“前衛”

碑林外面的西安城墻是夯土包砌青磚而建成的,整個西安城墻使用了大約2700萬塊青磚。燒磚過程中磚坯如果自然冷卻,坯土中的鐵成分完全氧化成三氧化二鐵,就成為紅磚。磚坯如果加水冷卻,坯土中的鐵就會不完全氧化而生成四氧化三鐵,成為青磚。青磚抗氧化、耐腐蝕,在古建築上經常採用。西安城墻上的青磚表面常能看到“戶大王守”“八四周村”等字樣,這些密碼一般的文字常常讓遊客不解,有人說這是因為朱元璋修南京城時要求城磚要刻上監造和工匠的名字,所以西安的城磚也是如此。這只能算是說對了一半。

今天能看到的刻字城磚,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大修城墻時換上的。當時周邊農村都給城墻燒磚,磚上刻了地名、廠名和年代等,今天細看還能找到不少村名。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看,這次更換城磚是文物修復的典範。磚上刻時間和製造者的名字不但延續了古代“工勒其名”的傳統,也以實物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後這次大規模的城墻整修。隨著時光流逝,最終這些刻字城磚也會伴隨城墻成為見證歷史的文物。

除了現代,唐代和明代的城磚上也刻字。唐代的城磚上能看到年號,西安的明代城磚上還寫了督造的衛所的名稱,如“前衛”“左衛”等。“衛所”是朱元璋制定的軍隊自己種田養自己的制度,一個“衛”約5000人,下轄5個“千戶所”,有作戰部隊,還有負責耕種生產的。當時西安都衛在碑林東邊端履門街東的總督府辦公,管轄有西安左護衛、西安右護衛、西安中護衛、西安左衛、西安右衛、西安前衛、西安後衛等。西安城墻含光門博物館就展出有西安前衛承造的“前衛”城磚。這些衛所除了在城磚上留下了名稱,也在城市中留下了記憶。例如,西安地鐵的後衛寨站,站名中就有“後衛”。

永寧門內隱藏的國寶◆七寶臺佛像

西安城墻內還保留著當年巡防的馬道巷,空間尺度很適合休閑漫步。南城墻自西向東串起了唐代命名的含光門和朱雀門,明代改名的永寧門,新中國成立後形成的文昌門、建國門、和平門。含光門和朱雀門之間還有紀念辛亥革命志士的勿幕門。在這條充滿歷史感的軸在線,有一個叫“門”卻不是城門的地方——書院門,是古城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

走進西安市南門永寧門,右手邊就能看到書院門的入口牌樓,兩側立柱上寫著“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杰”。細看會發現牌樓匾額“書院門”三個字下寫著“顏真卿書”。集字匾一般少有落款,因為字不是給自己寫的。書院門沒有這個顧慮,顏真卿的真跡就在後面的碑林裡。而且這三個字來自不同的碑,懂的人才能看出源頭,也算一個書法底蘊的試金石。

華麗的牌樓外面有座樸素的磚塔——寶慶寺塔,塔下已經看不見當年的寺廟,磚塔也沒有大雁塔那樣有名。然而,塔上卻藏著盛唐國寶——武則天七寶臺上的佛雕像。當年高宗和武則天共同執政時,大明宮前的光宅坊挖出了裝著舍利的寶函,武則天下令把舍利分給天下各州,並且建造了光宅寺,用七寶臺供奉舍利。雖然還沒有研究清楚七寶臺具體啥樣,但史書記載七寶臺全部由華麗的石雕佛像裝飾,無與倫比。今天歐美、日本的博物館都以藏有七寶臺佛像為榮。唐代,中國佛教造像藝術達到高峰,武則天推崇佛教,長安和洛陽匯集了大批技藝精湛的工匠,皇家敕造的七寶臺佛像魅力無窮。而這樣的國寶級石雕,寶慶寺塔上鑲嵌了好幾塊,是明清時從光宅寺舊址搬來,又安裝上去的。這本書的主角——碑林博物館裡也藏有一件七寶臺佛像,是國家級文物。

牌樓裡面是延續明清兩代,有將近500年歷史的關中書院,書院門因此得名。萬歷年間御史馮從吾直言進諫得罪皇帝被罷官,回到老家西安後就在永寧門內的寶慶寺講學。隨著聽講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就在寶慶寺東邊修建了關中書院。除了這所民辦書院,這裡還曾經匯集了官辦的西安府學和長安、咸寧兩座縣學。所以書院門裡有“三學街”,還有“府學巷”“長安學巷”“咸寧學巷”。這一帶不但碑刻拓片之類古玩藝術品多,而且是西北最大的文房四寶批發集散地,店主人大多來自中國最好的筆和紙的產地。街上還有篆刻攤子,有幾個高手可以按照名碑帖的字體刻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