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滿額折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龍頭蛇尾:明朝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2 元
定價
:NT$ 492 元
優惠價
8742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6世紀末,經過張居正的改革,明朝一掃頹勢,年輕的萬歷皇帝采取積極和頗見成效的邊疆政策,延續了明朝的軍事中興,但朝廷黨爭也愈演愈烈。未來的後金汗努爾哈赤征服女真各部,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新興力量。宣祖李昖治下的朝鮮飽受黨爭之擾,內政荒疏,軍備廢弛。出身卑微的戰國梟雄豐臣秀吉平定各方勢力,漸次統一日本列島,開始把目光投向大陸。

1592年春,企圖征服明朝的豐臣秀吉集結大軍於名護屋城,下達了渡海侵略作戰的命令,兵鋒直指朝鮮。5月,日軍登陸釜山,一路勢如破竹,朝鮮君臣無力招架,緊急向明廷求援,一場持續六年、投入數十萬將士的東亞大戰由此拉開序幕。

在本書中,軍事史家石康重視運用中方史料,關注戰爭動員、戰略戰術、軍事技術、後勤補給和戰場環境,分析內政、外交與軍事的互動,對圍城戰、山地野戰和海戰等諸多戰鬥細節的描述扣人心弦,立體地講述了這場大戰的來龍去脈。在他看來,萬歷援朝之役是近代東亞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場戰爭,不僅改變了當時三國的歷史走向,也深深影響了今天的東亞地緣政治格局。

作者簡介

石康(Kenneth M. Swope),美國歷史學家,南密西西比大學歷史學教授、戰爭與社會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明朝史,特別是明朝軍事史。主要著作有《龍頭蛇尾:明代中國與第一次東亞大戰,1592—1598》《明朝的軍事崩潰,1618—1644》等。

譯者

周思成,湖南長沙人,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民族史和軍事史。已出版作品《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隳三都:蒙古滅金圍城史》等,另有譯著多部。

校者

孫中奇,南開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名人/編輯推薦

★從明朝視角來研究萬歷援朝之役,詳述來龍去脈

作者回顧了明朝出兵援朝的歷史背景、16世紀三國之間的衝突,描寫了持續六年的東亞大戰的全過程,諸如軍力配備、日軍攻勢、朝鮮官軍的一觸即潰、地方武裝和僧兵的戰鬥、明軍出兵過程、朝鮮的軍事改革、戰後處置等。

★《隳三都》作者周思成老師翻譯,精彩再現驚心動魄的戰鬥細節

書中著意描繪了一系列圍城戰、山地野戰和海戰,如忠州之戰、玉浦海戰、閑山島海戰、平壤大捷、碧蹄館之戰、晉州城攻防戰、南原之戰、稷山之戰、鳴梁海戰、蔚山倭城攻防戰、露梁海戰等。

★比較三國的軍事技術、動員能力、後勤補給和內政外交的優劣

分析三國軍事技術長短,特別關注武器與戰術、武將性格與能力。既展現了三國各自的體系如何應對戰爭,也沒有忽視朝廷的黨爭,圍繞冊封豐臣秀吉的爭議。外交場合的爾虞我詐也貫穿整場戰爭。

★刻畫了雖有種種缺陷,卻竭力維護明朝軍事霸權的萬歷帝形象

在敘述戰爭事件的過程中,作者凸顯了萬歷帝在明代國家中的關鍵角色。

★透過戰爭看朝貢體系的實際運作與明末清初的東亞局勢

朝鮮求援、議和過程中的誤解和齟齬、導致戰火重燃的恐嚇、封貢之爭都是朝貢體系的體現。大戰之後,明朝和日本的歷史走向發生了劇烈變化。

目次

前 言

致 謝

凡 例

中式度量衡單位

戰爭大事年表

導 言 難忘之戰

第一章 疆場未寧——萬歷帝與明朝的軍事中興(1570—1610)

第二章 山雨欲來——戰爭的前奏

第三章 龍之首——日軍猛攻

第四章 蛇之尾——朝鮮獲救(1593—1594)

第五章 困於龍與旭日之間——和議與占領(1593—1596)

第六章 重返鬼門關——日軍最後的攻勢(1597—1598)

第七章 余波與回響——歷史語境下的第一次東亞大戰

注 釋

參考文獻

譯校後記

書摘/試閱

疆場未寧(節選)

1619年4月中旬,薩爾滸之戰,明朝派出四路大軍討伐不久前崛起的後金新汗努爾哈赤(1559—1626),結果三路潰敗。薩爾滸地處遼東,遼東是長城外的東北地區(故不屬於內地)。明朝雖一直宣稱統轄遼東,但僅是依靠世襲的部落首領予以羈縻。努爾哈赤就是部落首領之一,明朝認為他忠誠可嘉,卻不料他在1616年宣布在遼東建國。盡管明朝與努爾哈赤父、祖被殺脫不了幹系,他卻成了明軍悍將李成梁(1526—1615)的養子,甚至在16世紀90年代提議出兵協助明軍將日軍趕出朝鮮。

1619年,政治—軍事形勢發生劇變,努爾哈赤的女真人(後稱滿洲)不斷擴張他們的領土和勢力,大明帝國卻日薄西山。正如史家黃仁宇所言:“1619年初的遼東之役,結束了明朝在該地區無可爭議的統治,也讓滿洲能與明朝分庭抗禮。”努爾哈赤善於集中機動兵力,以約六萬女真軍大敗十萬之敵;明軍卻分為四路進軍,結果遭到各個擊破。在此戰中,努爾哈赤充分利用了自己熟知當地地形和天氣的優勢,他麾下的軍隊也善於機動。戰場上唯一幸免的明軍總兵是李成梁之子李如柏(參加過援朝之戰)。不出意外,朝廷對李如柏起了疑心,他被指控勾結外敵,怯懦畏戰。其實,李如柏只是遵從了主帥楊鎬(?—1629)軍令而遭遇敵襲。李如柏不願面對指控,自縊身亡。他死後,崇禎帝(1628—1644年在位)為其昭雪。

盡管多數學者承認,在滿洲崛起過程中,薩爾滸之戰是一個決定性事件,卻鮮有人從晚明軍事發展的廣泛視角來評價薩爾滸之戰的重要意義。這場戰役常被視為是給明朝的墳墓又撒下一抷土(且作用頗大),這座墳墓則是此前數十年間一點點挖好的。不過,這一解釋更多屬於修正主義史觀,而非審視原始史料之後做出的冷靜分析。從滿洲政權的角度看,薩爾滸之戰必然要掩蓋明朝曾經的軍事成就,好讓滿洲顯得更加強大,明朝顯得更加腐敗低能。遼東戰役確實是一場慘敗,但是,最好將之視為明朝的軍事中興和對外干預時代的結束,這個時代長達50年,薩爾滸之戰並非明朝衰亡的另一段插曲。

在薩爾滸之戰前,有整整50年時間,明朝與蒙古相安無事,數次插手緬甸的邊境爭端。在東北和西北,明朝在女真和蒙古地區發起襲擾和精準打擊,鎮壓了西北要塞寧夏的一次大規模兵變,兩度調遣數萬軍隊將日軍逐出朝鮮,在西南方向調遣二十多萬大軍平定了播州土司的叛亂,還對形形色色的盜匪和土著發動了多次小規模作戰。自始至終,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明朝仍是東亞的霸主。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比起草原上的遊牧民,內地的漢人王朝不太尚武,對外偏好采取守勢,奉行孤立主義。這些王朝的疆域通常比不上“征服王朝”,即便現代歷史學家,直到不久前也大多輕視其武力。例如,明代的武力,就被廣泛指責為帝制中國歷史上最弱的之一。與耶穌會士利瑪竇(1552—1610)的看法相似,史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也認為,明軍是“社會渣滓,來自流氓無賴、囚犯和盜匪”。明朝的軍事制度顯然不無弊端,但這一類看法掩蓋了如下事實:在明朝存續的大部分時間裡,軍事制度是王朝統治中一個充滿活力、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超過兩個半世紀的時間裡,這個制度有效保證了世界上人口最龐大的帝國的總體和平與穩定。明朝官員竭力應對種種令人困惑的軍事挑戰,同時不懈地追求軍事實力的改善。

盡管明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和平安寧的時期之一,史家範中義指出,自1368年到1643年,明朝進行了約275次規模不等的戰爭,這還不包括晚明抵抗滿人的各次戰爭。江憶恩(Iain Johnston)也認為,在此期間平均每年發生1.12場對外戰爭。他認為,明朝實際上是一個頗有侵略性的軍事強權,而明朝的作風符合“武經七書”的傳統思想——“比起靜態防御和綏靖政策,更偏好攻勢戰略”。

這種作風要求軍事技術持續進步,尤其是火器。明朝在15世紀初便創建了神機營,並在16和17世紀及時地引進了外國的先進火器。明軍進攻和防守,機動作戰與靜態作戰,皆用火炮。明人也使用各種火槍,只是頗為有限,有些火槍是國產的,有些仿造自外國型號,例如荷蘭設計的“紅夷大炮”。明軍或許曾用小型火器裝備騎兵,因大抵無效,故數量很少。明朝也用火器廣泛裝備水軍,在與侵朝日軍作戰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範中義認為,廣泛裝備火器,或許是明朝軍事成就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朝著更現代化的戰爭方式的進步。孫來臣更是提出,明朝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火藥帝國,根據他的論證,直到1500年,中國都是全亞洲最主要的火藥技術輸出者。他斷言,明朝應當被視為全球“軍事革命”的發起者,否定了西方學者關於軍事革命起源於近代早期歐洲的說法。孫來臣還發現,早在1450年,明朝邊軍就普遍裝備了火器。此外,中國的火器在14世紀20年代末傳入歐洲,約在同一時間,火藥技術也傳入朝鮮,比日本接觸到火藥技術還要早數十年。明朝在戰術革新上也居於領先地位,早在1387年,明軍就對緬甸的卯撣人進行過火器齊射。因此,正如肯尼斯·蔡斯(Kenneth Chase)新近指出的,在許多方面,明軍可謂比後來的清軍更“近代”,雖然清軍更擅長用火器裝備騎兵。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2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