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只需要很簡單的幾樣材料,你就可以在生活中重現科學的歷史。只要有食鹽、水和一個生雞蛋,就足夠你做一個查爾斯‧達爾文曾做過的實驗,用它測試鳥類和爬行動物的蛋是否能夠從南美洲漂流到加拉帕戈斯群島。用一個捲筒紙芯,你就可以親眼看到帕特裡夏‧巴思醫生發明的白內障手術是怎樣讓數百萬人重見光明的。在瓊脂培養基上“種”微生物,可以讓你理解微生物學家范妮‧黑塞的想法如何引發了微生物學界的革命。把玻璃罐、蘋果汁和吸管變身成一個簡易版的曲頸瓶,你就可以重複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最著名的經典實驗。
本書將帶你踏上一段可以親自動手的神奇旅程。這個旅程會途經25位偉大的生物學家的生活與工作瞬間,既有出現在教科書上的人物,也有目前仍然活躍在科學界的大師。在每一位科學家的故事之後,都設計了一個動手實驗,使用生活中的簡單材料就可以讓你更深刻地理解這些科學家們的想法和成就。
無論你將來要成為一位微生物學家、一位鯊魚科學家,還是一位藝術家,都可以通過這本書來啟蒙科學探索之旅,學習用科學的思維、科學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事物。
本書將帶你踏上一段可以親自動手的神奇旅程。這個旅程會途經25位偉大的生物學家的生活與工作瞬間,既有出現在教科書上的人物,也有目前仍然活躍在科學界的大師。在每一位科學家的故事之後,都設計了一個動手實驗,使用生活中的簡單材料就可以讓你更深刻地理解這些科學家們的想法和成就。
無論你將來要成為一位微生物學家、一位鯊魚科學家,還是一位藝術家,都可以通過這本書來啟蒙科學探索之旅,學習用科學的思維、科學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事物。
作者簡介
作者:麗茲·李·海拿克(Liz Heinecke)
從第一次觀察蝴蝶開始,麗茲·李·海拿克就喜歡上了科學。她畢業于美國的路德學院,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了細菌學的碩士學位。在經歷十年分子生物學的科研工作並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她離開了實驗室,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成為一位全職媽媽。很快地,她發現她的三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和她一樣非常熱愛科學。於是,她開始在她命名為“廚房科學家”的網站上記錄他們的科學探險。
她希望能夠向別人傳遞她對科學的熱愛,這件事變成了當地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電視臺)旗下的一個常規電視節目,這也使得她成為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地球大使。為了讓父母和不同年紀的孩子能夠更方便地一起做實驗,或者孩子能夠獨自安全地做實驗,她撰寫了一系列適合兒童的實驗書、科普書,受到全球眾多兒童及其家長的歡迎。
譯者:鄭騰飛
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後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從 MIT 畢業後,她選擇離開學術界,回到中國,曾在政府環保部門、3-12 歲科學教育、留學申請領域工作,後於 2016年加入上海民辦平和學校,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課程架構、研發及學校運營管理工作,並作為核心成員創建了上海築橋實驗小學,現任該校校長。作為一名曾經的科研工作者和四個孩子的媽媽,她非常熱衷並享受向兒童及成人普及自然科學知識、提升大眾科學素養。她認為,科學地認知世界是我們這一代成人和孩子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譯者:方圓
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生物學專業的本科和碩士學位,現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繼續深造科學教育專業。她在生命科學領域有多年的科研工作經驗和一線教學經驗,曾在上海民辦平和學校和新加坡Chatsworth International School 執教 IB 國際課程的初高中雙學段的多門科學課程。在課堂之外,她熱愛大自然、人類歷史和東西方音樂,並同時擔任生物競賽的指導老師和校弦樂團的指導老師。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發現孩子們對生命科學中的藝術感以及機械工程中的設計感擁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停不下的探究,這進一步點燃了她對 STEM 教育的靈感。
從第一次觀察蝴蝶開始,麗茲·李·海拿克就喜歡上了科學。她畢業于美國的路德學院,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得了細菌學的碩士學位。在經歷十年分子生物學的科研工作並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她離開了實驗室,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成為一位全職媽媽。很快地,她發現她的三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和她一樣非常熱愛科學。於是,她開始在她命名為“廚房科學家”的網站上記錄他們的科學探險。
她希望能夠向別人傳遞她對科學的熱愛,這件事變成了當地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電視臺)旗下的一個常規電視節目,這也使得她成為了NASA(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地球大使。為了讓父母和不同年紀的孩子能夠更方便地一起做實驗,或者孩子能夠獨自安全地做實驗,她撰寫了一系列適合兒童的實驗書、科普書,受到全球眾多兒童及其家長的歡迎。
譯者:鄭騰飛
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後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從 MIT 畢業後,她選擇離開學術界,回到中國,曾在政府環保部門、3-12 歲科學教育、留學申請領域工作,後於 2016年加入上海民辦平和學校,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課程架構、研發及學校運營管理工作,並作為核心成員創建了上海築橋實驗小學,現任該校校長。作為一名曾經的科研工作者和四個孩子的媽媽,她非常熱衷並享受向兒童及成人普及自然科學知識、提升大眾科學素養。她認為,科學地認知世界是我們這一代成人和孩子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譯者:方圓
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生物學專業的本科和碩士學位,現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繼續深造科學教育專業。她在生命科學領域有多年的科研工作經驗和一線教學經驗,曾在上海民辦平和學校和新加坡Chatsworth International School 執教 IB 國際課程的初高中雙學段的多門科學課程。在課堂之外,她熱愛大自然、人類歷史和東西方音樂,並同時擔任生物競賽的指導老師和校弦樂團的指導老師。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發現孩子們對生命科學中的藝術感以及機械工程中的設計感擁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停不下的探究,這進一步點燃了她對 STEM 教育的靈感。
名人/編輯推薦
有毒,會爆炸——這是很多人對實驗的固有印象;冷峻,很嚴肅——這是很多人對科學家的固有印象。
這當然不是事實!
“學習科學一定要從課本開始嗎?”
“我的孩子現在看科學史的書會不會太早?”
家長可能會存在這樣的疑慮。那麼,這套科學橋樑書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它能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為之後的學科學習奠定基礎,築一座橋聯結孩子與科學家。
★美國科普暢銷書作者、最受歡迎的STEM科學教育家之一——麗茲李海內克全新力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化學博士、國際學校科學教師聯合翻譯。
★北京大學教授、科普作家、初中生物教師撰文推薦。
★好玩有趣,跟著從古至今的大科學家們,愉快地瞭解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正是它們影響著我們如今的生活。
★無需一本正經的實驗室和器材,在客廳、浴室或者陽臺就可以實施,實驗材料就在身邊,貼心的安全提示、詳細的步驟說明和近200張實拍彩圖,還原完整的實驗過程。
這當然不是事實!
“學習科學一定要從課本開始嗎?”
“我的孩子現在看科學史的書會不會太早?”
家長可能會存在這樣的疑慮。那麼,這套科學橋樑書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它能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為之後的學科學習奠定基礎,築一座橋聯結孩子與科學家。
★美國科普暢銷書作者、最受歡迎的STEM科學教育家之一——麗茲李海內克全新力作;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化學博士、國際學校科學教師聯合翻譯。
★北京大學教授、科普作家、初中生物教師撰文推薦。
★好玩有趣,跟著從古至今的大科學家們,愉快地瞭解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正是它們影響著我們如今的生活。
★無需一本正經的實驗室和器材,在客廳、浴室或者陽臺就可以實施,實驗材料就在身邊,貼心的安全提示、詳細的步驟說明和近200張實拍彩圖,還原完整的實驗過程。
序
【前言】
只需要很簡單的幾樣材料,你就可以在生活中重現科學的歷史。只要有食鹽、水和一個生雞蛋,就足夠你做一個查爾斯·達爾文曾做過的實驗,用它測試鳥類和爬行動物的蛋是否能夠從南美洲漂流到加拉帕戈斯群島。用一個捲筒紙芯,你就可以親眼看到帕特裡夏·巴思醫生發明的白內障手術是怎樣讓數百萬人重見光明的。在瓊脂培養基上“種”微生物,可以讓你理解微生物學家范妮·黑塞的想法如何引發了微生物學界的革命。把玻璃罐、蘋果汁和吸管變身成一個簡易版的曲頸瓶,你就可以重複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最著名的經典實驗。
本書將帶你踏上一段可以親自動手的神奇旅程。這個旅程會途經25位偉大的生物學家的生活與工作瞬間,包括已經去世和仍然活躍在科學界的那些大師們。而他們也只是一小部分代表,在他們身後還有許多科學家在生命科學的世界裡孜孜探索。本書在每一位科學家的故事之後,都設計了一個實驗,可以讓你更深刻地理解這些科學家們的想法和成就。
早在“生物學家”這個名詞被發明之前,全世界的人們就已經意識到通過研究身邊的世界,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研究植物和昆蟲讓人們發現了新的藥物、學會如何更好地種植莊稼;研究動物教會了人們如何飼養出健康的牛、馬、豬等家畜,以得到更充足的食物,運輸也更高效。
經過長期的積累,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漸漸脫穎而出,生物學這個新興學科也開始形成自己的輪廓。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開創了醫學專業,亞裡士多德和提奧夫拉斯圖斯撰寫了關於動物和植物的專業書籍。一位伊朗植物學家和天文學家阿爾-迪納瓦裡出版了六卷本的植物專著。
1670年左右,一位名叫安東·范·列文虎克的荷蘭人組裝了世界上第一台顯微鏡,並把他用顯微鏡看到的,在一滴池塘水滴裡移動的生物命名為“微動物”。他的發明幫助科學家們理解了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微小的叫做“細胞”的單位組成的,從此生物學領域的新發現和新想法開始爆炸般地不斷湧現。
地球上生物種類的繁複程度令人驚歎,生物學家稱之為“多樣性”。不僅僅是植物和動物,那些不用顯微鏡就無法看到的微生物也是無處不在的—空氣裡、土壤中、水中,甚至是我們的身體裡。大多數生物都在群落中生活,它們佔領空間、搜羅食物、繁衍生息。生物們還經常會和它們的鄰居合作,以便活得更健康、更長久。一些樹會和在它根部土壤中生長的蘑菇共生;某些白蟻會自己種出一座真菌花園,讓真菌幫它們消化要吃的木頭。實際上,我們人類的生存也要依賴我們體內的微生物。
今天的生物學家可以說在研究一切我們能想像出的東西,從海洋、雨林、城市到空間站—整個宇宙都是他們的實驗室,生物學有無限的分支領域可以去探索。有的生物學家為珊瑚礁描繪地圖;有的生物學家研究人類進入動物的生存空間後動物的行為有怎樣的改變;還有的生物學家為脫氧核糖核酸(DNA)測序,尋找改善人類健康狀況的方法。在過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現代生物學驅動著我們不斷探尋人類認知世界的前沿和邊界。
無論你將來要做一位微生物學家、一位鯊魚科學家,還是一位藝術家,都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尊敬和感激身邊奇妙的生物們。
【譯後記】
孩子是屬大自然的,因為大自然中蓬勃的生命力對孩子們有著天然的召喚。對於成人也是一樣,我們對於自然生命的好奇和探索,經過現代科學三百多年的演進,逐漸發展為生物學(Biology)這門學科。隨著顯微鏡、質譜儀、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等工程技術的進步,生物學研究除了滿足好奇心之外,更深入微觀領域,推動了醫學研究、疾病診治方面的重大進展,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樣貌。而生物學領域廣博的知識體系和偉大的發現及發明,其實都是由一個個曾和你我一樣好奇的孩子,在長大和學習探索的過程中一點點積累和創造出來的。他們都是誰?做了什麼不一樣的事情?
與其他科普書或實驗書相比,這本書的立足點遠遠超越了通過實驗引發科學探索興趣的層面。在推出每個實驗之前,作者麗茲 • 李 • 海拿克女士首先從平常人的視角,真實地講述了 25 位對自然和生命醫學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的個人成長故事,包括他們是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和科學研究道路的,又曾做出了哪些影響到個人和全人類的選擇。例如,達爾文是如何成為一位自然學者的?(參見實驗 3)雅克 • 莫諾博士是如何在二戰中堅持科研而建立分子生物學理論的?(參見實驗 18)約翰 • 斯諾是如何成為一位出色的內科醫生並在倫敦西區找到霍亂感染的源頭的(參見實驗 4)?這些故事會讓讀者們發現,科學家們的人生也有高山低谷,但只要有內心的興趣指引,無論是一時的失敗、外界的反對聲,還是戰火中的顛沛流離,都不會阻止科學家們探索真理的腳步。而這些故事,恰恰是我們傳統的以知識、原理為重的科學課程比較忽視,卻能夠啟發孩子們的內驅力,甚至影響他們人生規劃的重要因素。這些故事會拉近孩子與科學家的距離,也讓他們更理解生物學這門學科到底如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為他們學習這門學科,或未來努力成為一名生物學家,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讀完每個科學家的人生故事之後,孩子和家長還可以立刻就地取材,一起動手試一試早期的科學家們做過的關鍵實驗,觀察、分析和解讀實驗結果,開啟一場與偉大科學家穿越時空的對話。更為驚喜的是,本書中 25 位科學家的人生故事跨越了從 1647 年到 1985 年三百多年的生物學和醫學發展史,幾乎涵蓋了生物學科從誕生起到初高中教材內容間的所有重大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精心設計的 25 個動手實驗與義務教育階段生物新課標中的七個學習主題的知識和實踐活動也高度匹配,涵蓋“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 四大核心素養。它可以作為孩子入讀初中前或開始學習生物學科前的啟蒙書籍,在引發學習興趣的同時讓他們開始接觸專業嚴謹的科學實驗過程,也可以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堂及課外活動的參考和拓展書籍,供老師們使用。
翻譯本書的過程對於兩位譯者來說也是一段觸及心靈的治癒旅程,讓我們重新回憶起了基礎科研工作的偉大意義。也希望本書能夠把源於內心的力量和探索科學的快樂帶給廣大的家長和孩子,啟發出更多的未來科學家!
只需要很簡單的幾樣材料,你就可以在生活中重現科學的歷史。只要有食鹽、水和一個生雞蛋,就足夠你做一個查爾斯·達爾文曾做過的實驗,用它測試鳥類和爬行動物的蛋是否能夠從南美洲漂流到加拉帕戈斯群島。用一個捲筒紙芯,你就可以親眼看到帕特裡夏·巴思醫生發明的白內障手術是怎樣讓數百萬人重見光明的。在瓊脂培養基上“種”微生物,可以讓你理解微生物學家范妮·黑塞的想法如何引發了微生物學界的革命。把玻璃罐、蘋果汁和吸管變身成一個簡易版的曲頸瓶,你就可以重複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最著名的經典實驗。
本書將帶你踏上一段可以親自動手的神奇旅程。這個旅程會途經25位偉大的生物學家的生活與工作瞬間,包括已經去世和仍然活躍在科學界的那些大師們。而他們也只是一小部分代表,在他們身後還有許多科學家在生命科學的世界裡孜孜探索。本書在每一位科學家的故事之後,都設計了一個實驗,可以讓你更深刻地理解這些科學家們的想法和成就。
早在“生物學家”這個名詞被發明之前,全世界的人們就已經意識到通過研究身邊的世界,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研究植物和昆蟲讓人們發現了新的藥物、學會如何更好地種植莊稼;研究動物教會了人們如何飼養出健康的牛、馬、豬等家畜,以得到更充足的食物,運輸也更高效。
經過長期的積累,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漸漸脫穎而出,生物學這個新興學科也開始形成自己的輪廓。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開創了醫學專業,亞裡士多德和提奧夫拉斯圖斯撰寫了關於動物和植物的專業書籍。一位伊朗植物學家和天文學家阿爾-迪納瓦裡出版了六卷本的植物專著。
1670年左右,一位名叫安東·范·列文虎克的荷蘭人組裝了世界上第一台顯微鏡,並把他用顯微鏡看到的,在一滴池塘水滴裡移動的生物命名為“微動物”。他的發明幫助科學家們理解了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微小的叫做“細胞”的單位組成的,從此生物學領域的新發現和新想法開始爆炸般地不斷湧現。
地球上生物種類的繁複程度令人驚歎,生物學家稱之為“多樣性”。不僅僅是植物和動物,那些不用顯微鏡就無法看到的微生物也是無處不在的—空氣裡、土壤中、水中,甚至是我們的身體裡。大多數生物都在群落中生活,它們佔領空間、搜羅食物、繁衍生息。生物們還經常會和它們的鄰居合作,以便活得更健康、更長久。一些樹會和在它根部土壤中生長的蘑菇共生;某些白蟻會自己種出一座真菌花園,讓真菌幫它們消化要吃的木頭。實際上,我們人類的生存也要依賴我們體內的微生物。
今天的生物學家可以說在研究一切我們能想像出的東西,從海洋、雨林、城市到空間站—整個宇宙都是他們的實驗室,生物學有無限的分支領域可以去探索。有的生物學家為珊瑚礁描繪地圖;有的生物學家研究人類進入動物的生存空間後動物的行為有怎樣的改變;還有的生物學家為脫氧核糖核酸(DNA)測序,尋找改善人類健康狀況的方法。在過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現代生物學驅動著我們不斷探尋人類認知世界的前沿和邊界。
無論你將來要做一位微生物學家、一位鯊魚科學家,還是一位藝術家,都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尊敬和感激身邊奇妙的生物們。
【譯後記】
孩子是屬大自然的,因為大自然中蓬勃的生命力對孩子們有著天然的召喚。對於成人也是一樣,我們對於自然生命的好奇和探索,經過現代科學三百多年的演進,逐漸發展為生物學(Biology)這門學科。隨著顯微鏡、質譜儀、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等工程技術的進步,生物學研究除了滿足好奇心之外,更深入微觀領域,推動了醫學研究、疾病診治方面的重大進展,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樣貌。而生物學領域廣博的知識體系和偉大的發現及發明,其實都是由一個個曾和你我一樣好奇的孩子,在長大和學習探索的過程中一點點積累和創造出來的。他們都是誰?做了什麼不一樣的事情?
與其他科普書或實驗書相比,這本書的立足點遠遠超越了通過實驗引發科學探索興趣的層面。在推出每個實驗之前,作者麗茲 • 李 • 海拿克女士首先從平常人的視角,真實地講述了 25 位對自然和生命醫學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的個人成長故事,包括他們是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和科學研究道路的,又曾做出了哪些影響到個人和全人類的選擇。例如,達爾文是如何成為一位自然學者的?(參見實驗 3)雅克 • 莫諾博士是如何在二戰中堅持科研而建立分子生物學理論的?(參見實驗 18)約翰 • 斯諾是如何成為一位出色的內科醫生並在倫敦西區找到霍亂感染的源頭的(參見實驗 4)?這些故事會讓讀者們發現,科學家們的人生也有高山低谷,但只要有內心的興趣指引,無論是一時的失敗、外界的反對聲,還是戰火中的顛沛流離,都不會阻止科學家們探索真理的腳步。而這些故事,恰恰是我們傳統的以知識、原理為重的科學課程比較忽視,卻能夠啟發孩子們的內驅力,甚至影響他們人生規劃的重要因素。這些故事會拉近孩子與科學家的距離,也讓他們更理解生物學這門學科到底如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為他們學習這門學科,或未來努力成為一名生物學家,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讀完每個科學家的人生故事之後,孩子和家長還可以立刻就地取材,一起動手試一試早期的科學家們做過的關鍵實驗,觀察、分析和解讀實驗結果,開啟一場與偉大科學家穿越時空的對話。更為驚喜的是,本書中 25 位科學家的人生故事跨越了從 1647 年到 1985 年三百多年的生物學和醫學發展史,幾乎涵蓋了生物學科從誕生起到初高中教材內容間的所有重大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精心設計的 25 個動手實驗與義務教育階段生物新課標中的七個學習主題的知識和實踐活動也高度匹配,涵蓋“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 四大核心素養。它可以作為孩子入讀初中前或開始學習生物學科前的啟蒙書籍,在引發學習興趣的同時讓他們開始接觸專業嚴謹的科學實驗過程,也可以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堂及課外活動的參考和拓展書籍,供老師們使用。
翻譯本書的過程對於兩位譯者來說也是一段觸及心靈的治癒旅程,讓我們重新回憶起了基礎科研工作的偉大意義。也希望本書能夠把源於內心的力量和探索科學的快樂帶給廣大的家長和孩子,啟發出更多的未來科學家!
目次
【目錄】
前言
實驗1
生物學家:瑪麗亞·西比拉·梅裡安——生於1647年
實驗:生物繪畫/變態發育
實驗2
生物學家:卡爾·林內烏斯(卡爾·馮·林奈)——生於1707年
實驗:分類法/雙名法
實驗3
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生於1809年
實驗:自然選擇/進化論
實驗4
生物學家:約翰·斯諾——生於1813年
實驗:流行病學/尋找暴發源頭
實驗5
生物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生於1822年
實驗:遺傳/授粉
實驗6
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生於1822年
實驗:自然發生說/巴氏消毒法
實驗7
生物學家:卡洛斯·胡安·芬萊——生於1833年
實驗:生物載體/蚊子
實驗8
生物學家:羅伯特·科赫——生於1843年
實驗:科赫法則/微生物指紋
實驗9
生物學家:伊利亞(埃利)·梅奇尼科夫——生於1845年
實驗:吞噬作用
實驗10
生物學家:范妮·黑塞——生於1850年
實驗:瓊脂培養基
實驗11
生物學家: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生於1852年
實驗:神經元/神經網絡
實驗12
生物學家:查爾斯·特納——生於1867年
實驗:蜜蜂/動物行為學
實驗13
生物學家:瑪麗· 阿格尼絲·蔡斯——生於1869年
實驗:草本學/禾本科植物
實驗14
生物學家:蘇珊·拉·弗萊舍·皮克特——生於1865年
實驗:公共衛生/居家健康
實驗15
生物學家:伊梅斯·梅希亞——生於1870年
實驗:植物收集/鑒定
實驗16
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生於1881年
實驗:真菌/盤尼西林
實驗17
生物學家:歐內斯特·埃弗裡特·賈斯特——生於1883年
實驗:細胞生理學
實驗18
生物學家:雅克·莫諾——生於1910年
實驗:基因表達
實驗19
生物學家:瑪格麗特·柯林斯——生於1922年
實驗:動物學/白蟻
實驗20
生物學家 埃絲特·萊德伯格——生於1922年
實驗:噬菌體/影印接種法
實驗21
生物學家:瓊·阿爾梅達——生於1930年
實驗:冠狀病毒/凝集
實驗22
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普蒂斯塔——生於1941年
實驗:鳥類學/鳥鳴
實驗23
生物學家:帕特裡夏·巴思——生於1942年
實驗:醫療設備/白內障手術
實驗24
生物學家:丹妮爾·李——生於1974年
實驗:圖像識別/科學傳播
實驗25
生物學家:蕾·溫-格蘭特——生於1985年
實驗:肉食動物生態學/動物行為學
專業術語
參考資料
致謝
關於作者
關於攝影師/插畫師
前言
實驗1
生物學家:瑪麗亞·西比拉·梅裡安——生於1647年
實驗:生物繪畫/變態發育
實驗2
生物學家:卡爾·林內烏斯(卡爾·馮·林奈)——生於1707年
實驗:分類法/雙名法
實驗3
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生於1809年
實驗:自然選擇/進化論
實驗4
生物學家:約翰·斯諾——生於1813年
實驗:流行病學/尋找暴發源頭
實驗5
生物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生於1822年
實驗:遺傳/授粉
實驗6
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生於1822年
實驗:自然發生說/巴氏消毒法
實驗7
生物學家:卡洛斯·胡安·芬萊——生於1833年
實驗:生物載體/蚊子
實驗8
生物學家:羅伯特·科赫——生於1843年
實驗:科赫法則/微生物指紋
實驗9
生物學家:伊利亞(埃利)·梅奇尼科夫——生於1845年
實驗:吞噬作用
實驗10
生物學家:范妮·黑塞——生於1850年
實驗:瓊脂培養基
實驗11
生物學家: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生於1852年
實驗:神經元/神經網絡
實驗12
生物學家:查爾斯·特納——生於1867年
實驗:蜜蜂/動物行為學
實驗13
生物學家:瑪麗· 阿格尼絲·蔡斯——生於1869年
實驗:草本學/禾本科植物
實驗14
生物學家:蘇珊·拉·弗萊舍·皮克特——生於1865年
實驗:公共衛生/居家健康
實驗15
生物學家:伊梅斯·梅希亞——生於1870年
實驗:植物收集/鑒定
實驗16
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生於1881年
實驗:真菌/盤尼西林
實驗17
生物學家:歐內斯特·埃弗裡特·賈斯特——生於1883年
實驗:細胞生理學
實驗18
生物學家:雅克·莫諾——生於1910年
實驗:基因表達
實驗19
生物學家:瑪格麗特·柯林斯——生於1922年
實驗:動物學/白蟻
實驗20
生物學家 埃絲特·萊德伯格——生於1922年
實驗:噬菌體/影印接種法
實驗21
生物學家:瓊·阿爾梅達——生於1930年
實驗:冠狀病毒/凝集
實驗22
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普蒂斯塔——生於1941年
實驗:鳥類學/鳥鳴
實驗23
生物學家:帕特裡夏·巴思——生於1942年
實驗:醫療設備/白內障手術
實驗24
生物學家:丹妮爾·李——生於1974年
實驗:圖像識別/科學傳播
實驗25
生物學家:蕾·溫-格蘭特——生於1985年
實驗:肉食動物生態學/動物行為學
專業術語
參考資料
致謝
關於作者
關於攝影師/插畫師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