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地緣戰爭:歷史上的大國衝突(簡體書)
滿額折

地緣戰爭:歷史上的大國衝突(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本書闡述了從古典時期,直至到近現代,伴隨著地理發現、重商時代、工業革命等歷史重要轉捩點,而出現的因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引致的大國衝突;分析了海權與陸權在歷史上的三次重大博弈,以期洞悉其中興衰的脈絡,透視百年變局的底牌。

作者簡介

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副會長。常年為各級政府、著名高校、大型企業提供經濟預測、形勢指導、戰略方案。領銜完成戰略規劃、產業研判、城市經濟等領域2000多項課題;主筆出版《中國經濟》(2016—2023)系列叢書、《人民幣的未來》、《問鼎21世紀新文化》等備受關注的預測專著。

百年變局與地緣底牌 世界範圍內正在發生一場新的大調整,新冠疫情後全球經濟仍未走出陰影,曠日持久的俄烏衝突衝擊世界格局,由美國主導的“逆全球化”讓全球貿易斷鏈脫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改變傳統世界的規則、秩序,讓原本充當世界和平穩定器的大國轉而成為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反映在國際形勢上,就是大國關係、國際戰略因面臨更加難以預料的嚴峻挑戰而日趨複雜、緊張——既有衝突又有合作,經濟上的相互依存與政治上的戰略對抗並行不悖。變局的背後,固然有經濟形勢、政治戰略的因素所在,但正如美國變得重要並不是因為它是誰,而是因為它在哪裡。從地緣關係到地緣戰爭,地緣成為大國競爭、國際秩序背後的“幕後推手”。 經濟文明的模式差異由“誰”決定?本質上是由地緣決定,比如,溫帶、亞熱帶地區等氣候地緣因素成就了農耕文明。政治制度的東西方差異在一定意義上也受制於地緣,東方大國得益於西伯利亞、喜馬拉雅山脈、太平洋海岸四面環繞,在農耕冷兵器背景下能自成一統 ,西方歐洲板塊至少被五個海(波羅的海、北海、地中海、黑海、裡海)分割,在農耕冷兵器時代無法長期一統天下,彼此攻伐成常態。大航海、新大陸幾乎構成近代近300年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版圖,這是典型的地緣重構。近代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參戰方參謀總部都在地圖上尋找戰機,整個戰爭起源、過程乃至結尾幾乎都與地緣休戚相關;當下歐洲的戰爭衝突也是在地緣大調整時代降臨前,率先在世界“心臟地帶”釋放能量。 地緣,是由地理位置上的聯繫而形成的關係,所以常見地緣與其他詞匯聯用,如地緣政治、地緣文化。所謂“緣”,即為“關係”之意。那些產生地緣政治關係的國家,必然有一定的連接,或者是空間上的,或者是其他關係上的;同時,國家或地區無論如何發展,終究逃不開自身的地緣稟賦,這也是一些島國、邊緣地帶國家的宿命所在。就此而言,了解地緣並不是要把世事簡單歸咎為地理的宿命,而是需要從更多維度看問題:地緣既可以推動國家發展,也可以限制國家的作為。 在國外,由地緣延伸的地緣學、地緣政治學一度發展成現代西方國際關係中最重要、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略理論。它們都是基於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互動視角,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對外戰略行為的要素,在此基礎上研判世界和地區的戰略形勢,以及國家的對外戰略行為與決策。也就是說,如今我們談論地緣概念時,事實上,它已演變成為泛指大國間基於空間維度進行戰略博弈的理論研究。 從海權論、陸權論,到世界島心臟地帶、邊緣地帶理論,都是基於地緣將世界分為一個個板塊,而且,隨著基建、網絡的發展,超越傳統地緣的聯盟(以經濟、政治等為紐帶)也在不斷出現,無論是傳統的地緣板塊,還是新型的聯盟板塊,都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影響著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進程和現實國際政治的關係格局。其一,地理格局影響文明特性。地質學意義上的板塊漂移,分別賦予了傳統地緣板塊不同的先天屬性,這些先天屬性也構成了其發展演化的路徑基礎。例如,中國背靠亞歐大陸地勢最高的青藏高原、面向太平洋,擁有海陸之利(這恰恰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其二,新型的聯盟板塊不論是從政治出發,還是以經濟為考量,本質上都是在強化“聚合效應”,形成超越地緣的價值網絡,也正因如此,主要大國經常以締結、變更和擴展聯盟的方式,改變國際體系中的實力對比,從而在國際秩序的塑造過程中占據有利地位。 就此來看,這些板塊既不是堅不可摧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板塊運動變化的過程中,碰撞和摩擦也難以避免,擠壓、碰撞隨即引發衝突與戰爭,這也是地緣戰爭的由來,即地緣戰略板塊的激烈碰撞,加之大國博弈的日趨頻繁,導致相關區域極易引發軍事和戰爭衝突。 就如同在不同的地質板塊之間往往會存在地震多發地帶一樣,在各大板塊地帶之間同樣存在大量的“裂縫地帶”。這些地區往往地處戰略要衝,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正是受到這些戰略利益的吸引,相關的地緣政治力量都會試圖在這些邊緣交錯的地區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多方施力的結果,就是把這裡變得更加支離破碎。從全球範圍來看,戰爭、軍事危機往往集中在各大板塊邊緣的“裂縫地帶”。如“歐洲—北非地中海”在2010年就爆發了“阿拉伯顏色革命”,始自突尼斯,並迅速擴散至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等地中海南部和東部國家,此後影響至紅海和波斯灣。又比如黑海地區,在黑海控制權、北約東擴等一系列地緣因素相互糾葛下,2013年爆發的烏克蘭危機、2014年的克裡米亞“脫烏入俄”、2022年初爆發的俄烏戰爭等皆與地緣息息相關。 不同地緣條件的背後,是空間的不同利用方式,這也意味著財富生產、權力組織也各有不同。陸權與海權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正如德國哲學家卡爾·施密特所說,“世界歷史就是一部海權對抗陸權的斗爭史。”海權與陸權的分野以及持久的對抗,是大國關係演變的一條脈絡。本書正是以此為線,串聯出歷史上的地緣戰爭,以及背後的大國衝突。雖說海權論、陸權論等理論出現不過一百多年,實際上,兩者的爭霸早已開始。從本書中可以看出,歷史上的海權、陸權已大致經歷了三次博弈與更替。 第一次始於希波戰爭時期。波斯入侵希臘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陸權國家與海權國家的斗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陸權國家的唯一對外擴張手段就是通過武力的征服和占領擴大領土面積,波斯帝國也是如此。而古希臘的歷史實際上奠定了“海權論”的雛形。希臘與波斯的戰爭是歐亞間的碰撞,同時也是陸權與海權的第一次交鋒。希臘的勝利證明了陸地文明不再是人類唯一的主宰,海洋文明亦不再是野蠻的邊陲文明,其優越性逐漸展現。 但這一階段的海權經常被質疑不是真正的海權文明,因為當時的船只能沿著海岸線航行,無法進行跨海遠距離航行。但正是這種濱海文明、內海文明,為未來的海權大國奠定了基礎。到了15世紀,地理大發現推動人類進入海洋,西方大國爭奪殖民地和全球霸權的競爭日益激烈。而西班牙與葡萄牙依靠海權掌控海上商路,霸權因此而起,戰爭也由此而來。 第二次海陸博弈則進一步揭示了海權、陸權的複雜關係。在海權的鼎盛時期,大英帝國的歷史無需累述,從英倫三島壯大為“日不落”,是工業文明周期內第一個超級帝國,科技、領土、金融都曾獨樹一幟。但海洋既是保護自身免遭外敵侵略的屏障,同時也是進取歐亞大陸爭奪霸權的障礙。英國的海上霸權不知不覺就被這個如悖論一般的魔咒套上了絞索。正如那句話所言,“在最後一個印度人流幹最後一滴血之前,大英帝國絕不投降!”英國的發展模式依托於殖民,殖民地物資、英國商品、殖民地勞動力,這其中需要有“完美”的銜接。一旦失去對殖民地的絕對掌控,海權就失去了由海及陸的錨點。可以說,英國通過海權起家,利用遍及歐亞非的殖民地才掌握了歐亞陸權,才獲得了世界的權柄。但單憑海權來維系殖民地,成本太大,殖民地與英國貌合神離,結果便是陸權與海權處於割裂狀態,使得英國的霸權難以維系,只能眼睜睜看著各殖民地揭竿而起,掀起一場場民族獨立運動。 當下,世界已進入第三次海陸爭霸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無力單獨支撐世界帝國,權勢從英國轉向美國。就地緣而言,美國東可控大西洋直達歐洲、非洲,西可在太平洋上任意馳騁,將勢力範圍直指亞洲、大洋洲,而南美則是其“私人後花園”。此外,美國充分利用了世界海權的力量,加強了對世界島邊緣地帶國家的控制。這種控制是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日美安保條約、韓美安保條約等一系列的條約文件為體現的。即便在冷戰時期,蘇聯可以在陸地、太空、核武器上和美國打平手,卻始終無法從海面上直接威脅美國本土,由此便促成了近百年來由美國主導的大西洋經濟中心領銜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但自冷戰之後,伴隨著西方發達國家製造業產業鏈轉移東亞、東南亞,中國、日本、韓國、東盟等亞洲勢力崛起,使得亞洲地區和太平洋經濟帶的地位及全球影響力急劇上升,而亞洲“海陸和合”的地緣優勢也愈發凸顯。亞洲既有海洋島國,又有內陸國家和海陸兼備的國家,有關各國可以利用彼此相鄰的地緣經濟優勢,通過海運、空運、鐵路及高速公路網相連接,形成彼此相通的亞洲廣域經濟圈。如今,全球地緣政治和權力重心有轉向亞洲的跡象,即陸權開始擠壓海權。 地緣日益成為理解世界發展的一把鑰匙,不僅能解開歷次的海權、陸權交替、博弈之謎,更能進一步解釋那些“擾動因子”的宿命所在。英國、日本即為典型,從大的地緣板塊來看,英國是歐洲的擾動因子,日本是亞洲的擾動因子。這些地緣上的外圍國家自身資源稟賦有限,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有強烈動機去充當“擾動因子”,去干預歐亞大陸的發展與整合。其結果便是英日兩國作為長期以來相對於歐亞大陸的蠻荒之地,在海權時代率先抓住歷史機緣,實現了“反常態崛起”,更反過頭來在軍事、政治、經濟乃至思想文化等領域對歐亞大陸施加影響。 太陽底下無新事,到了20世紀,借助兩次世界大戰飛黃騰達的美國更是將外圍國家對中心的擾動做到了極致,以“山巔之城”的姿態傲視全球,美國作為歐亞大陸的“擾動因子”,迫切希望擾動中心地區,使歐亞大陸各個中心處於耗散、內斗的狀態,一方面保持美國針對各單個中心的實力優勢,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各中心的內斗中“漁翁得利”。這也是外圍地區擾動中心地區不變的思路。 然而,當年的英國和日本在歐亞大陸兩端呼風喚雨的時代,是一個海權在重要性上壓倒陸權的時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才可以憑借海上優勢博弈歐陸,日本方能在英日同盟、美國資本的庇護和資助下在東亞大陸謀求霸權。而到了如今,美國雖妄圖對歐亞大陸的擾動發揚到極致,但時移世易,歐亞大陸中心地區再度崛起,勢必會在地緣板塊上的邊緣地區形成強力擠壓,使經濟潛力上處於劣勢地位的外圍地區再度面臨被邊緣化的窘境。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伴隨著歐亞大陸陸權大國的興起、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即便強如美國,也將以大概率在地緣政治上重新回歸邊緣。畢竟,歐亞大陸龐大的領土面積、巨大的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就決定了其注定將是全球中心。但這一過程注定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權力的交替自然將引發世界秩序的動蕩調整,這也正是當下百年變局的地緣真底牌,或許,人類正處於一場新的巨變之中。

目次

前言 百年變局與地緣底牌/ 1 第一章 希波戰爭:歐亞大陸的東西衝突/ 1 一、陸權強國與海權城邦的對抗/ 1 二、東西方文明的分水嶺/ 6 第二章 西葡之爭:地理大發現下的大國碰撞/ 11 一、殖民擴張與兩強之爭/ 11 二、殖民戰爭因地緣而變/ 15 第三章 為貿易而戰——重商主義時代的戰爭/ 21 一、重商主義者的“戰爭訂單”/ 21 二、大國眼中的“命脈”:地緣/ 26 三、重商主義的“副產品”:美國獨立了/ 35 第四章 工業革命與海陸之爭/ 40 一、工業革命與地緣戰爭之變/ 40 二、英國如何構建“日不落帝國”/ 45 三、歐陸地緣戰略的縱橫與反轉/ 51 四、海陸戰略的博弈與反思/ 57 第五章 兩次世界大戰與世界地緣格局之變/ 63 一、一戰:歐洲的地緣對抗和秩序的新舊切換/ 63 二、二戰奠定當今世界地緣格局/ 69 三、新帝國如何“埋葬”舊帝國?/ 76 四、新帝國的全球戰略投射/ 81 第六章 混合戰爭與地緣的嬗變/ 89 一、超越傳統地緣的對決形式:冷戰/ 89 二、恐怖地帶:難以逆轉的地緣失序/ 95 三、多極化下的地緣擾動:代理人戰爭/ 100 四、跳不出的地緣競爭:混合戰爭/ 105 第七章 從戰爭“後視鏡”看國家戰略/ 110 一、兩個預判與俄烏戰場回顧/ 110 二、為何是烏克蘭?——地緣宿命與真實底牌/ 126 三、被地緣束縛的國家戰略/ 133 第八章 地緣大變局:陸權擠壓海權/ 147 一、“老地緣”回歸/ 147 二、地緣決定命運/ 153 三、地緣博弈的主軸線:海權與陸權/ 158 四、百年變局、百國博弈/ 165 五、大變局下的混沌與焦灼/ 174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