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為真理而獻身的聖人、不愛讀書的大思想家、
博古通今的全才、詩性語言中的沉思者……
一部橫跨古今並涵蓋東西方文化的哲學巨著
從古希臘到現代,影響人類思想和社會發展的百位哲學家
▎古代哲學的燈塔
從孔子的倫理學、墨子的兼愛思想到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體系,這些思想家不僅奠定了後世哲學的基石,更為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和政治理論提供了深遠的影響。本章細緻描繪了他們的思想精髓與時代背景,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古代哲學如何在不同文化中發芽生長,並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思想花朵。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探索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是哲學思想轉型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本書介紹了包括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在內的中世紀哲學家,他們如何將基督教教義與古典哲學融合,開創了中世紀哲學的新篇章。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們如達文西、馬基維利等人,不僅在藝術和政治理論上開創新局,更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本章深入探討了這一時期哲學思想的轉變和對後世的影響。
▎現代哲學的多元展開
從啟蒙時代到現代,哲學家們在知識、倫理、政治等領域提出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問題。本書選取了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等人的思想,闡述了他們如何影響了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從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到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再到尼采的超人哲學,這些思想不僅引發了學術界的深度討論,也影響了社會運動和政治變革。此外,本章還闡述了20世紀哲學的多樣化,如存在主義、分析哲學、結構主義等,顯示出現代哲學在探索人類存在和認知的道路上的豐富性和多元性。
▎東方哲學的深遠影響
除了西方哲學,本書也不忘探討東方哲學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從印度的佛教哲學,到中國的道家、儒家思想,以及日本的禪宗,這些東方哲學不僅豐富了世界哲學的寶庫,也對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透過對這些哲學體系和思想家的介紹,讀者將能夠理解東方哲學在倫理學、美學、宇宙觀上的獨特見解,以及它們如何幫助人們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智慧。
本書特色:本書以時序為軸,跨越不同國家和文化,從孔子的儒學至現代思想家的探索,展現了哲學如何在不同時代下引導人類探索真理、倫理和存在的意義。透過對這些哲學家生平、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的精鍊介紹,讀者不僅能夠獲得豐富的歷史和哲學知識,更能激發對深層思考和人生意義探索的興趣。
博古通今的全才、詩性語言中的沉思者……
一部橫跨古今並涵蓋東西方文化的哲學巨著
從古希臘到現代,影響人類思想和社會發展的百位哲學家
▎古代哲學的燈塔
從孔子的倫理學、墨子的兼愛思想到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體系,這些思想家不僅奠定了後世哲學的基石,更為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和政治理論提供了深遠的影響。本章細緻描繪了他們的思想精髓與時代背景,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古代哲學如何在不同文化中發芽生長,並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思想花朵。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探索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是哲學思想轉型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本書介紹了包括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在內的中世紀哲學家,他們如何將基督教教義與古典哲學融合,開創了中世紀哲學的新篇章。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們如達文西、馬基維利等人,不僅在藝術和政治理論上開創新局,更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本章深入探討了這一時期哲學思想的轉變和對後世的影響。
▎現代哲學的多元展開
從啟蒙時代到現代,哲學家們在知識、倫理、政治等領域提出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問題。本書選取了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等人的思想,闡述了他們如何影響了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從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到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再到尼采的超人哲學,這些思想不僅引發了學術界的深度討論,也影響了社會運動和政治變革。此外,本章還闡述了20世紀哲學的多樣化,如存在主義、分析哲學、結構主義等,顯示出現代哲學在探索人類存在和認知的道路上的豐富性和多元性。
▎東方哲學的深遠影響
除了西方哲學,本書也不忘探討東方哲學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從印度的佛教哲學,到中國的道家、儒家思想,以及日本的禪宗,這些東方哲學不僅豐富了世界哲學的寶庫,也對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透過對這些哲學體系和思想家的介紹,讀者將能夠理解東方哲學在倫理學、美學、宇宙觀上的獨特見解,以及它們如何幫助人們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智慧。
本書特色:本書以時序為軸,跨越不同國家和文化,從孔子的儒學至現代思想家的探索,展現了哲學如何在不同時代下引導人類探索真理、倫理和存在的意義。透過對這些哲學家生平、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的精鍊介紹,讀者不僅能夠獲得豐富的歷史和哲學知識,更能激發對深層思考和人生意義探索的興趣。
作者簡介
秦搏
管理學學士,現為公務員。曾創辦BYM翻譯工作室,作品有、《思想火炬,超越時代的知識人之旅》、《孔明管理學,古代謀士的現代企業經營法》、《成功的動力,法蘭克.哈多克談精神磁性》等。
管理學學士,現為公務員。曾創辦BYM翻譯工作室,作品有、《思想火炬,超越時代的知識人之旅》、《孔明管理學,古代謀士的現代企業經營法》、《成功的動力,法蘭克.哈多克談精神磁性》等。
序
前言
孟子說:「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面對這些至慧的哲人,我深感停筆住口的必要,我為自己的輕浮淺薄而難以成言,但我終究無法抑止滿懷的思緒與感慨。
現代人的生活匆忙到了極致,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形容的,總是行色匆匆地穿過鬧市,手裡拿著錶思考,吃飯時眼睛盯著商業新聞,不復有閒暇沉思,愈來愈沒有真正的內心生活。現代人的娛樂也無非是尋求刺激和麻醉,沉迷於快速的節奏、喧囂的聲響和色彩的魔術,那種溫馨寧靜的古典趣味似乎已經一去不復返。現代人無論在財富的積聚上或是在學術的攻求上,都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貪婪,現代文化不過是蒐集無數以往文化碎片縫製成的「一件披在凍餒裸體上的襤褸綵衣」。凡此種種,都表明了人由信仰危機引起的內在焦慮和空虛,於是急於用外在的匆忙和喧囂來麻痺內心的不安,用財產和知識的富裕來填補精神的貧困。
在信仰的時代,真誠的人如何生活下去?我們在這些哲人身上找到了答案,在深刻的反思中,一面澈悟人生的實質,一面滿懷著生命的熱情,還生命以本真的存在狀態,還人生以自然的生成過程,讓靈魂在思想中得到永恆的平靜與撫慰。讓我們銘記哲人的箴言:「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是哲學的,一旦他是哲學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幸福。」
孟子說:「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面對這些至慧的哲人,我深感停筆住口的必要,我為自己的輕浮淺薄而難以成言,但我終究無法抑止滿懷的思緒與感慨。
現代人的生活匆忙到了極致,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形容的,總是行色匆匆地穿過鬧市,手裡拿著錶思考,吃飯時眼睛盯著商業新聞,不復有閒暇沉思,愈來愈沒有真正的內心生活。現代人的娛樂也無非是尋求刺激和麻醉,沉迷於快速的節奏、喧囂的聲響和色彩的魔術,那種溫馨寧靜的古典趣味似乎已經一去不復返。現代人無論在財富的積聚上或是在學術的攻求上,都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貪婪,現代文化不過是蒐集無數以往文化碎片縫製成的「一件披在凍餒裸體上的襤褸綵衣」。凡此種種,都表明了人由信仰危機引起的內在焦慮和空虛,於是急於用外在的匆忙和喧囂來麻痺內心的不安,用財產和知識的富裕來填補精神的貧困。
在信仰的時代,真誠的人如何生活下去?我們在這些哲人身上找到了答案,在深刻的反思中,一面澈悟人生的實質,一面滿懷著生命的熱情,還生命以本真的存在狀態,還人生以自然的生成過程,讓靈魂在思想中得到永恆的平靜與撫慰。讓我們銘記哲人的箴言:「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是哲學的,一旦他是哲學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幸福。」
目次
前言
中國著名哲學家(以時間為序)
西方著名哲學家(以時間、國別為序)
古希臘
中世紀羅馬帝國
文藝復興時期
義大利
英國
法國
荷蘭
德國
十八世紀
法國
義大利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期
德國
法國
英國
法國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
俄國
英國
德國
丹麥
奧地利
美國
義大利
二十世紀
英國
德國
西元1930年
奧地利
法國
中國著名哲學家(以時間為序)
西方著名哲學家(以時間、國別為序)
古希臘
中世紀羅馬帝國
文藝復興時期
義大利
英國
法國
荷蘭
德國
十八世紀
法國
義大利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期
德國
法國
英國
法國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
俄國
英國
德國
丹麥
奧地利
美國
義大利
二十世紀
英國
德國
西元1930年
奧地利
法國
書摘/試閱
儒聖至尊,萬世師表──孔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論語.衛靈公》
人生傳略
孔子(西元前551〜479年),春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名丘,字仲尼。先世是宋國貴族,曾祖父時宋國內亂,避難逃到魯國。父親叔梁紇做過魯國的下級武官,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武士。孔子幼年喪父,過著貧賤的生活。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青少年時期就非常好學,曾向萇弘學習音樂,向師襄學習彈琴,還曾向一個來朝見魯國的東方小國君郯子,請教過少昊氏「以鳥名官」的問題,表現出對古代典章制度的濃厚興趣。大約三十歲左右開始的私人講學活動,是他一生的主要事業。三十四歲時去齊國,聽到《韶》樂,被其深深吸引,竟三月不知肉味。五十一歲出任魯國中都宰,後來升任司空、司寇。因不能實現政治理想,五十四歲時離開魯國,帶著弟子遊說列國。十四年間,到過宋、衛、陳、蔡、齊、曹、鄭、蒲、葉、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然而各諸侯國君主都不採納他的主張。再度回到魯國時,他已經六十八歲了。晚年致力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刪修《春秋》。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
主要思想及著作
孔子的思想學說主要彙集在《論語》中,他的思想充滿著新舊兩方面的矛盾,是春秋時代的一面鏡子,反映了這個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面貌。
(一)天命鬼神觀
1、孔子承認天是主宰,認為有天命存在,認為天命決定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興衰治亂。當冉伯牛生病將死時,他無可奈何地說:「亡之,命矣夫。」同時,他對周時盛行的透過卜筮探求上天意向的做法持否定態度,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執行之中,人們應該順應天命而積極努力,不應消極服從天命安排。
2、孔子沒有明確否定鬼神,但對鬼神採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對於人死後是否為鬼,採取了迴避態度。
(二)知識論
孔子十分強調後天的學習,他一生學而不倦,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學和思的關係上,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學必繼之以思,思必依據於學。知識必須經過思考,融會貫通,才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同時,孔子主張學以致用,認為君子學習的目的應是為了從政和道德踐履。
(三)仁與禮的學說
1、禮原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夏、商、周三代奴隸主階級以禮規範其成員的行為和思想。周禮因革於夏禮和殷禮,最為完備。孔子把禮視為維護舊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對於周禮的完美,他更是讚嘆不止,主張以周禮的形式去匡正已經產生變化的社會現實。
2、孔子說:「仁者愛人。」他認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的仁,包含著愛惜勞動者的觀點,也就是實行德政,反對實行「不教而殺」的純刑罰苛政。為了實行德政,孔子提出「舉賢才」的政治主張。
(四)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又稱「中行」、「中道」。它要求人在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過猶不及」,會偏離中道。為此他主張加以遏制性格過於進取的人,加以促進性格謙退的人。
名人事典
1、魯昭公二十六年(西元前516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曾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人都要遵守自己的名分地位,不得僭越。得到了齊景公的讚許,但終未被起用。
2、孔子一生顛沛流離,雖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不過他打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的傳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家學術團體──儒家學派,號稱「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分別在從政和傳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評說
孔子是春秋時期知識淵博的學問家,他創立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他的思想體系雖然保留著傳統的天命觀念,但總體來說有利於社會進步。因此在戰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秦統一中國之前,孔子及儒家思想並未受到統治者的特別重視,僅是百家爭鳴的一個學派。漢代之後,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發生了變化。因為中央集權的封建統一國家,需要一種既能適合封建社會又具有一定保守傾向的思想,於是孔子的思想受到重視。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對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學、藝術、教育、史學、政治理論也產生過巨大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說,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也有很大影響。
縱觀孔子的一生,求學則「學而不厭」;論政唯倡「忠恕之道」,在道德上以「仁者愛人」為原則立身行事;在教育上更是「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堪稱一代聖賢,萬世之師表。孔子的性格特徵中最讓人欽佩的,便是他孜孜以求、雖百折而不回的執著精神。雖然幼時貧苦,一生顛沛流離,政治上始終不得志,他卻從未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從未萎靡消沉,示人以「謀道不謀食」的聖人情懷。正是這種執著,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先賢。
主要著作年譜
春秋末期 整理《詩經》: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兩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
春秋末期 整理《尚書》:古代文獻,不是一部成體系的著作,多是政事紀實成口頭紀錄
春秋末期 刪修《春秋》: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由魯國史官記敘,孔子刪修
篤學力行,清修苦節──墨子
「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墨子《墨子.兼愛》
人生傳略
墨子(約西元前480〜400年),名翟,魯國人,戰國初期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手工業者出身,會製造器械,研究過築城,對力學、光學和幾何學有相當豐富的知識,熟悉「農與工肆之人」的生活狀況,自稱「賤人」、「北方鄙臣」。據說他早年曾經學習儒家學說,後來背離了儒家學說,創立墨家學派。墨子除在魯國活動外,曾當過宋昭公的大夫,到過齊國和衛國,幾度遊說楚國。有一次見到楚惠王,惠王不能推行他的學說,卻表示「樂養賢人」,要封他書社五百里,他不受而去。越王翁中派車五千乘,答應封地五百里,使公尚過到魯國來迎接墨子。墨子得知越王不是一個能實行自己政治主張的人,便拒絕到越國去。他奮鬥一生都是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說,而不是謀求祿位。
墨子生活的時代,是孔子之後至孟子之前的戰國時期,這一時期小農經濟和小手工業發展起來。他的學生多來自社會的下層。墨子所領導的墨家學派,是一個生活清苦、組織紀律嚴密的團體,學生的行動都必須遵從墨子的指揮。據說墨子有一百八十個門徒,為了推行他的主張,都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具有一種捨命行道的獻身精神。在春秋戰國之際,墨家和儒家是兩個著名的學派,二者的對立,揭開了先秦「百家爭鳴」的序幕。
主要思想及著作
墨子的思想主要收錄在其弟子根據他的言論編定的《墨子》一書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兼愛」、「非攻」思想
墨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他的「兼相愛、交相利」的功利主義學說。他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主張兼愛互助。墨子看到當時國與國互相攻伐,人與人互相殘害,強凌弱,富侮貧,貴傲賤,智詐愚等一系列醜惡的社會現象,認為這些都是由於「不相愛」引起的。如果每個人都把別人的國家看成自己的國家,把別人的家庭看成自己的家庭,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一樣,就不會有這些現象了。
(二)「尚賢」、「尚同」思想
墨子主張實行賢人政治,在他看來,能夠做到盡力幫助別人的人,慷慨地把財物分給別人的人,不倦地教誨別人的人,就是賢人。由他們來治理國家,國家就能富裕,人口就能蕃庶,社會就能安定,所以「尚賢事(使)能」是治國的根本措施。這是墨子「尚賢」思想的中心內容。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墨子又設計了「尚同」的社會藍圖,他主張選擇天下至賢之人立為天子,各級官員也都是這樣選出的「賢者」。人們以這些人的是非為是非,自下而上地逐層統一思想,最後做到「天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於是人人皆為善而不為惡,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名人事典
墨子聽說楚國要攻打宋國,他奔走了十天十夜,風塵僕僕地趕到楚國的郢都,勸說楚王不要去攻打宋國。楚王雖然覺得墨子言之有理,可是考慮到公輸般已經為他造好了雲梯,最終仍不願放棄攻城計畫。於是墨子又去見公輸般,他解開衣帶當作城牆,用筷子當作守城的器械,公輸般設計了多種攻城的器械,都被墨子一一挫敗了。公輸般技窮,威脅墨子說:「我有了怎樣挫敗你的方法,但是我不說。」墨子說:「我知道你拿來挫敗我的方法是什麼,但是我也不說。」楚王問公輸般講的話是什麼意思,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不過是想殺掉我,殺掉我就沒有人來幫助宋國守城,楚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攻宋了。但是他不知道,我的弟子早已拿著我製造的守城器械等待著楚國的進攻呢!即使殺了我,你們也攻打不下宋國。」楚王於是放棄了攻宋的計畫。
歷史評說
墨子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在先秦的「百家爭鳴」中獨樹一幟,大放異彩。秦漢以後,由於墨家學說不適合封建統治的需求,逐漸銷聲匿跡,直到清中葉以後才有人重新重視。
墨子的一生布衣粗食,過著清苦的生活。他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益所動,心繫四海,情憐眾生。欲成大事者就應該有這樣的胸襟和氣魄,不貪圖一時的享樂,不謀求一己之私利,以廣闊的視界審度世間永珍,省悟人生真諦。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論語.衛靈公》
人生傳略
孔子(西元前551〜479年),春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名丘,字仲尼。先世是宋國貴族,曾祖父時宋國內亂,避難逃到魯國。父親叔梁紇做過魯國的下級武官,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武士。孔子幼年喪父,過著貧賤的生活。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青少年時期就非常好學,曾向萇弘學習音樂,向師襄學習彈琴,還曾向一個來朝見魯國的東方小國君郯子,請教過少昊氏「以鳥名官」的問題,表現出對古代典章制度的濃厚興趣。大約三十歲左右開始的私人講學活動,是他一生的主要事業。三十四歲時去齊國,聽到《韶》樂,被其深深吸引,竟三月不知肉味。五十一歲出任魯國中都宰,後來升任司空、司寇。因不能實現政治理想,五十四歲時離開魯國,帶著弟子遊說列國。十四年間,到過宋、衛、陳、蔡、齊、曹、鄭、蒲、葉、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然而各諸侯國君主都不採納他的主張。再度回到魯國時,他已經六十八歲了。晚年致力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刪修《春秋》。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
主要思想及著作
孔子的思想學說主要彙集在《論語》中,他的思想充滿著新舊兩方面的矛盾,是春秋時代的一面鏡子,反映了這個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面貌。
(一)天命鬼神觀
1、孔子承認天是主宰,認為有天命存在,認為天命決定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興衰治亂。當冉伯牛生病將死時,他無可奈何地說:「亡之,命矣夫。」同時,他對周時盛行的透過卜筮探求上天意向的做法持否定態度,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執行之中,人們應該順應天命而積極努力,不應消極服從天命安排。
2、孔子沒有明確否定鬼神,但對鬼神採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對於人死後是否為鬼,採取了迴避態度。
(二)知識論
孔子十分強調後天的學習,他一生學而不倦,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學和思的關係上,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學必繼之以思,思必依據於學。知識必須經過思考,融會貫通,才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同時,孔子主張學以致用,認為君子學習的目的應是為了從政和道德踐履。
(三)仁與禮的學說
1、禮原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夏、商、周三代奴隸主階級以禮規範其成員的行為和思想。周禮因革於夏禮和殷禮,最為完備。孔子把禮視為維護舊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對於周禮的完美,他更是讚嘆不止,主張以周禮的形式去匡正已經產生變化的社會現實。
2、孔子說:「仁者愛人。」他認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的仁,包含著愛惜勞動者的觀點,也就是實行德政,反對實行「不教而殺」的純刑罰苛政。為了實行德政,孔子提出「舉賢才」的政治主張。
(四)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又稱「中行」、「中道」。它要求人在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過猶不及」,會偏離中道。為此他主張加以遏制性格過於進取的人,加以促進性格謙退的人。
名人事典
1、魯昭公二十六年(西元前516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曾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人都要遵守自己的名分地位,不得僭越。得到了齊景公的讚許,但終未被起用。
2、孔子一生顛沛流離,雖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不過他打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的傳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家學術團體──儒家學派,號稱「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分別在從政和傳道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評說
孔子是春秋時期知識淵博的學問家,他創立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他的思想體系雖然保留著傳統的天命觀念,但總體來說有利於社會進步。因此在戰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秦統一中國之前,孔子及儒家思想並未受到統治者的特別重視,僅是百家爭鳴的一個學派。漢代之後,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發生了變化。因為中央集權的封建統一國家,需要一種既能適合封建社會又具有一定保守傾向的思想,於是孔子的思想受到重視。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對中國封建時代的文學、藝術、教育、史學、政治理論也產生過巨大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說,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也有很大影響。
縱觀孔子的一生,求學則「學而不厭」;論政唯倡「忠恕之道」,在道德上以「仁者愛人」為原則立身行事;在教育上更是「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堪稱一代聖賢,萬世之師表。孔子的性格特徵中最讓人欽佩的,便是他孜孜以求、雖百折而不回的執著精神。雖然幼時貧苦,一生顛沛流離,政治上始終不得志,他卻從未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理想,從未萎靡消沉,示人以「謀道不謀食」的聖人情懷。正是這種執著,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先賢。
主要著作年譜
春秋末期 整理《詩經》: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兩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
春秋末期 整理《尚書》:古代文獻,不是一部成體系的著作,多是政事紀實成口頭紀錄
春秋末期 刪修《春秋》: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由魯國史官記敘,孔子刪修
篤學力行,清修苦節──墨子
「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墨子《墨子.兼愛》
人生傳略
墨子(約西元前480〜400年),名翟,魯國人,戰國初期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手工業者出身,會製造器械,研究過築城,對力學、光學和幾何學有相當豐富的知識,熟悉「農與工肆之人」的生活狀況,自稱「賤人」、「北方鄙臣」。據說他早年曾經學習儒家學說,後來背離了儒家學說,創立墨家學派。墨子除在魯國活動外,曾當過宋昭公的大夫,到過齊國和衛國,幾度遊說楚國。有一次見到楚惠王,惠王不能推行他的學說,卻表示「樂養賢人」,要封他書社五百里,他不受而去。越王翁中派車五千乘,答應封地五百里,使公尚過到魯國來迎接墨子。墨子得知越王不是一個能實行自己政治主張的人,便拒絕到越國去。他奮鬥一生都是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說,而不是謀求祿位。
墨子生活的時代,是孔子之後至孟子之前的戰國時期,這一時期小農經濟和小手工業發展起來。他的學生多來自社會的下層。墨子所領導的墨家學派,是一個生活清苦、組織紀律嚴密的團體,學生的行動都必須遵從墨子的指揮。據說墨子有一百八十個門徒,為了推行他的主張,都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具有一種捨命行道的獻身精神。在春秋戰國之際,墨家和儒家是兩個著名的學派,二者的對立,揭開了先秦「百家爭鳴」的序幕。
主要思想及著作
墨子的思想主要收錄在其弟子根據他的言論編定的《墨子》一書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兼愛」、「非攻」思想
墨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他的「兼相愛、交相利」的功利主義學說。他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主張兼愛互助。墨子看到當時國與國互相攻伐,人與人互相殘害,強凌弱,富侮貧,貴傲賤,智詐愚等一系列醜惡的社會現象,認為這些都是由於「不相愛」引起的。如果每個人都把別人的國家看成自己的國家,把別人的家庭看成自己的家庭,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一樣,就不會有這些現象了。
(二)「尚賢」、「尚同」思想
墨子主張實行賢人政治,在他看來,能夠做到盡力幫助別人的人,慷慨地把財物分給別人的人,不倦地教誨別人的人,就是賢人。由他們來治理國家,國家就能富裕,人口就能蕃庶,社會就能安定,所以「尚賢事(使)能」是治國的根本措施。這是墨子「尚賢」思想的中心內容。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墨子又設計了「尚同」的社會藍圖,他主張選擇天下至賢之人立為天子,各級官員也都是這樣選出的「賢者」。人們以這些人的是非為是非,自下而上地逐層統一思想,最後做到「天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於是人人皆為善而不為惡,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
名人事典
墨子聽說楚國要攻打宋國,他奔走了十天十夜,風塵僕僕地趕到楚國的郢都,勸說楚王不要去攻打宋國。楚王雖然覺得墨子言之有理,可是考慮到公輸般已經為他造好了雲梯,最終仍不願放棄攻城計畫。於是墨子又去見公輸般,他解開衣帶當作城牆,用筷子當作守城的器械,公輸般設計了多種攻城的器械,都被墨子一一挫敗了。公輸般技窮,威脅墨子說:「我有了怎樣挫敗你的方法,但是我不說。」墨子說:「我知道你拿來挫敗我的方法是什麼,但是我也不說。」楚王問公輸般講的話是什麼意思,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不過是想殺掉我,殺掉我就沒有人來幫助宋國守城,楚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攻宋了。但是他不知道,我的弟子早已拿著我製造的守城器械等待著楚國的進攻呢!即使殺了我,你們也攻打不下宋國。」楚王於是放棄了攻宋的計畫。
歷史評說
墨子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在先秦的「百家爭鳴」中獨樹一幟,大放異彩。秦漢以後,由於墨家學說不適合封建統治的需求,逐漸銷聲匿跡,直到清中葉以後才有人重新重視。
墨子的一生布衣粗食,過著清苦的生活。他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益所動,心繫四海,情憐眾生。欲成大事者就應該有這樣的胸襟和氣魄,不貪圖一時的享樂,不謀求一己之私利,以廣闊的視界審度世間永珍,省悟人生真諦。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