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中國武術史(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武術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武術史》是習云泰幾易其稿、精心撰寫的新中國第一部武術史書,為挖掘整理中國特有的體育做出了巨大貢獻,填補了“新中國武術無史”的空白。本書內容包括:第一篇先秦時代,包括武術的萌芽、殷周時代的武術、春秋戰國時代的武術;第二篇秦漢三國至隋唐五代,包括秦漢三國時期的武術、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武術、隋唐五代時的武術;第三篇宋元明清時期,包括兩宋時期的武術、元代的武術、明代的武術、清代的武術;第四篇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武術。

作者簡介

習云泰,北京體育大學首屆畢業生,成都體育學院教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專家,國際武道聯盟總部榮譽主席,國家榮譽裁判。中國武術九段,武道黑帶十段。培養了眾多散手全國、亞洲及世界冠軍。被評為“華夏武林英杰”“世界著名武術教育家”“世界著名十大武術教授”“世界武林泰斗”“武術宗師”。獲國際武道聯盟總部頒發的“世界武林至尊獎”。

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了,卻沒有一部我們中國人自己寫成的中國武術史,而國外卻對武術史研究非常重視,並出版了不同版本的中國武術史。其中有不少史料不夠翔實,分析不夠中肯,筆者作為一個武術工作者深感應盡快出版我們自己編寫的中國武術史。筆者曾收集過這方面的史料,但在十年動亂中被抄繳,資料盡毀。後在朋友們的多次鼓勵、催促及具體幫助下,我重新鼓起勇氣來填補這一空白。經過幾年努力,總算完成了初稿,幾經修改,最後寫成了這部書。
武術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起過一定促進作用,其內容豐富多彩,練習形式也多種多樣。武術的內容和練習形式是逐步發展起來的,並且始終圍繞技擊這一基本特徵而變化、精煉、發展和提高著。武術發展史也告訴我們,武術攻防格斗的技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緊密圍繞軍事攻防技術而發展,套路技術是依附於攻防格斗技術而發展的。歷史上每一個拳種流派,大體都包括拳械套路技術、徒手的或器械的攻防格斗技術以及與之相應的基本功。作為一個技擊經驗積累,把經過實戰檢驗並經過加工提煉的攻防技術動作串聯起來,就是套路,就是訓練武藝的重要手段。套路技術既能為攻防格斗技術訓練體能、熟練動作,也能作為藝術欣賞進行表演,因而它逐漸有所側重,產生分支,但都為群眾所喜愛。武術家側重於為攻防格斗服務的套路,動作樸實,攻防方法明確,軍事實用價值大。側重於表演取樂的套路,則在攻防合理的基礎上動作“有花,有葉”,以增強套路的藝術感染力和突出攻防氣氛。而表演一旦被職業武術藝人、賣藥人、戲曲藝人等吸收採用,則多從表演效果上考慮,“花法”技巧性強的動作多了,簡單而實用性強的攻防格斗動作則相應削弱了,但這種套路形式卻受到群眾喜愛,也能激發群眾練武的興趣。這樣,套路就逐漸成了獨立於攻防格斗之外的武藝內容,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發展,支派繁衍。
武術套路技術是武藝的重要內容,是技擊健身與傳統表演藝術發展的總和。任何一種流派與同時代文化總是互相影響、相互借鑒的,都是始終圍繞著技擊特點不斷革新和創造的。各拳種的發展,概莫能外。拳種都有各自的套路及對抗性的打法和練功方法。凡有成就的武術家或影響深遠的諸家流派,都在繼承上下過扎實的功夫,都善於廣擷博采,熔鑄各家練法而獨辟蹊徑,自成風格,自創新的技術流派。
武術的發展史還說明,不同階級對武術的利用也不同。古代統治階級總是把武術作為鎮壓人民、統治人民的工具,而勞動人民則把武術作為保家衛國、防身抗暴、反對統治階級的工具。大量史料說明,武術是勞動人民在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中創造並發展的。
本書的編寫是在史學界、武術界多年來科研成果基礎上進行的,它凝結著不少同志的辛勤勞動成果,特別在編寫過程中不少武術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照片資料,成都體院體育史研究室和武術教研室、四川省博物館、省(市)圖書館以及陳踐明、顧留馨等同志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切的謝意。但限於編者水平,缺點和錯誤恐難避免,尚希讀者批評和指正。
唐杰光、董海川再傳弟子以對武術文化的嚴謹求實的態度對文中錯誤之處做了更正,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最後,感謝為本書寫作提供了巨大幫助的四川大學體育學院許慶華、四川天府新區擊劍協會會長習龍吟、四川省技巧運動協會習靖琳、北京體育大學校辦主任趙楊。

目次

001 第一篇 先秦時代
003 第一章 武術的萌芽
003 第一節 人與獸斗
006 第二節 簡陋的工具也是武器
010 第三節 部落之間的戰爭
011 第四節 攻防格斗技術的積累
015 第二章 殷周時代的武術
015 第一節 甲骨文、金文中有關武的記載
017 第二節 作戰的方式及規模
019 第三節 以銅為兵及劍戟的發明
028 第四節 有了對抗形式的比賽
029 第五節 規定了專門訓練時間及訓練內容
030 第六節 武舞和練武逐漸分化
033 第七節 射的發展
036 第八節 五行說與八卦說
038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代的武術
038 第一節 車戰向步騎戰過渡
042 第二節 機弩的發明和鐵兵的出現
043 第三節 重視提倡拳勇、技擊
047 第四節 文武分途
048 第五節 從相搏看比賽的雛形
051 第六節 武器向多樣化發展
068 第七節 導引術出現

071 第二篇 秦漢三國至隋唐五代
073 第四章 秦漢三國時期的武術
073 第一節 收天下兵
075 第二節 秦始創角抵
076 第三節 大錘、匕首與斬木為兵
078 第四節 教民以應敵
081 第五節 作戰方式
084 第六節 練藝與練力
085 第七節 出現了“武藝”的名稱
103 第八節 對抗性攻防技術
107 第九節 武術套路技術
113 第十節 象形類拳術
116 第五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武術
117 第一節 府兵制與選士標準
118 第二節 士兵、部曲與青年練武
120 第三節 騎兵出現拐子馬的作戰方式
121 第四節 練武與練功
123 第五節 拳術與角抵
126 第六節 刀劍與木制刀劍代刃劍
129 第七節 大刀、長矛、槊戈及斧、鉞、鉤、戟、槊
132 第八節 武術套路技術
134 第九節 弓矢與步騎射
136 第六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武術
136 第一節 禁武與練武
137 第二節 武舉制的出現
139 第三節 苦練武藝適應陣戰的需要
142 第四節 從選擇力士標準看訓練
142 第五節 用獎賞及稱號鼓勵練武
144 第六節 手搏與角抵
149 第七節 劍與刀
152 第八節 棍、槍、戟等
157 第九節 弓射與弩射
159 第十節 套路技術
163 第十一節 氣功、硬功、輕功

167 第三篇 宋元明清時期
169 第七章 兩宋時期的武術
169 第一節 尚武的社會風氣促進了武藝的發展
170 第二節 宋代較系統地總結了陣戰經驗
173 第三節 打擂比武的標準與選鋒
175 第四節 民間的練武活動
176 第五節 練武組織“社”的出現
178 第六節 商業繁榮促進了藝人練武
181 第七節 對抗性的角抵、手搏
184 第八節 套路技術的新發展及單練、對練、集體表演
187 第九節 武藝向多樣化發展
200 第八章 元代的武術
200 第一節 元代的作戰方式
202 第二節 傳統武術在士兵中仍有保留
203 第三節 禁止民間私藏武器及練武
205 第四節 舞臺與練武
207 第五節 武藝伴隨農民起義又發展起來
208 第九章 明代的武術
208 第一節 鼓勵士兵練武
211 第二節 軍事實用與花拳繡腿並行不悖
212 第三節 以套路形式為主的練武活動
218 第四節 技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221 第五節 “十八般武藝”開始有具體內容
223 第六節 拳術
228 第七節 器械
245 第八節 對抗形式的比武
246 第九節 中日兩國武術交流
248 第十章 清代的武術
249 第一節 嚴禁民間練武
249 第二節 武藝在秘密“社”“館”中得到交流和發展
253 第三節 流派分立與分類
254 第四節 不同風格的拳術與器械
257 第五節 整體觀的武術理論形成

259 第四篇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武術
261 第十一章 新中國成立前的武術
261 第一節 國民黨統治區的“國術”活動
264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前的武術組織
273 第三節 國民黨統治區歷屆武術運動會
276 第四節 解放區的武術活動
277 第十二章 新中國成立後的武術
277 第一節 初創階段(1949—1955)
279 第二節 穩步發展階段(1956—1965)
281 第三節 畸形發展階段(1966—1976)和繼承、創新、大發展階段(1977年以後)
284 第四節 歷屆武術表演比賽

293 主要參考資料
307 各時期中國武術的名稱
308 中國武術發展示意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