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文學獎名家鄭如晴穿透時光,雋永之作
以食饌書寫人生滋味,用味道銘記悲歡離合
飲食的美味與人生的回味,時光的沉澱與人生的情懷
文學獎名家鄭如晴穿透時光,雋永之作
以食饌書寫人生滋味,用味道銘記悲歡離合
飲食的美味與人生的回味,時光的沉澱與人生的情懷
味道是想念的源頭。
食物記錄時光旅程,透過文字延伸了人生的長度,
回味不為人知的片段和溫暖,並撫慰偶爾孤寂的心靈。
「在記憶的空間裡,有最真的想念和被時間篩飾過的美好,
而這些美好經常附著了食物的形影。」 ── 鄭如晴
三十味料理、三十個故事,
食物是回憶的媒介,以味道的獨特記憶,摺疊時光,
還原往日的親切與多情,到達無法挽回的時間彼岸。
〈一個陌生女人的十全〉
記錄了爐火上咕嚕冒著煙氣的十全,當歸、川芎和熟地的特殊氣味沁潤著木櫃、桌椅及牆上的鐘。恍惚間,一陣古樸典雅的氣味鎖住了當下的琥珀時光,也鎖住了父親心中永遠的愛情。
〈邂逅沙茶牛肉〉
主角雖是沙茶牛肉,然已年過七十歲的大姊談起沙茶牛肉、憶起思念的人,兩眼發光,好似電影「鐵達尼號」裡的老蘿絲,深陷在埋藏於海底數十年的熱烈戀情。思念是一長串流淌的文字,時而若即若離,時而無法言說。有時更是一個洞,包藏內心所有聲音。
〈一碗浮生麻芛〉
就像在咀嚼生活的滋味,麻芛攤在市場內,生意很好,攤位坐滿了人,有談笑的,有皺眉的,有說心事的 …… ,不一定真的喜歡麻芛,也許為了暫時放下生活,讓一碗麻芛的滋味估量生的短長。
人生存在多種形式,在生活面前,喝上一碗麻芛也是其中一種。且讓記憶和夢境交織,輕輕彈起共鳴,再粼粼水波般輕輕滑開!
〈水晶公寓〉
在這裡,還留著記憶中慕名來吃「水晶」的熱血青年,豬皮如何變成水晶?透露每樣東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否則就不會在肉攤上。到底豬皮能否變成桌上如水晶般的佳餚?是手藝問題,也可能是哲學問題。
前陣子,德國老朋友愛博透過 LINE ,說他很懷念當年的水晶公寓。其實,水晶公寓早在幾年前就都更變成大樓。所有美好回憶,都像藏在水晶凍的小珍珠,細細被包裹;也像我們掌心上的紋路,刻劃了那些不能忘懷的歲月。
〈夢覺之味〉
那鍋滷肉一直還在微火慢煨,從早到晚,始終肉香瀰漫,猶如廚房的靈魂。外婆過世後,我輾轉經歷了不同的環境,才知道不是每家廚房都有滷肉,尤其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我更懷念,那日復一日的滷肉味道;那深入嗅覺皮質,一層層堆疊,如時光沉澱的味道。
〈消失的客廳〉
桌上仍擺著大盤滷味,有豬腳、雞腿、雞翅、滷蛋、香菇、木耳,還有螞蟻上樹、金針排骨湯 …… 。總之,從台北帶來的乾糧存貨,能變的全成了桌上美食。
福樓會議室,滿漢全席般,派頭十足的傲睨慕尼黑。多年過去,當年的留學生都已回台,福樓已被拆除,曾經的訪問學者、師長陸續凋零。滿漢全席雖在,但那個時代已殞落。
文學獎名家鄭如晴透過 三十味料理、三十個故事, 交織出台灣近代社會生活的樣貌,每篇散文都在召喚我們略微走遠的心靈,每種料理都是生命情境與時代縮影的相互輝映。
【感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鈞堯(作家)
邱祖胤(作家)
郝譽翔(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
黃春明(作家)
楊 渡(詩人、作家)
劉克襄(作家)
蔡詩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作家)
盧美杏(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 )
韓良憶( 作家 、 廣播節目主持人 )
我曾多次拿磁鐵,在童年的海邊,以沙灘為軌道,來回滑行後,磁鐵依附大小碎片,它盛開如花束也如刺蝟。人世間,更多是悲欣交集,鄭如晴的時光列車,一站又一站,味蕾為人情核心,有甘有苦,回眸中竟有著達摩面壁的靜謐,才能允許冬冽以及春陽,仔細臨摹每一種凝視。
磁鐵依附的碎片,無法陪我回家,如晴黏著的故事,是已經打過洞的票根,同時也是前往下一個行旅的購票證明。耽讀《往日食光》中如晴的滋味與窗景,知曉過去如同未來,都是一則則啟示,等著掀開。
── 吳鈞堯(作家)
食物成為記憶的密碼,身世與鄉愁在時間的長廊裡變身,咀嚼不只是?了安慰,溫柔的味蕾從來都不做審判。
當飲食書寫成為新世紀顯學,鄭如晴在《往日食光》娓娓道來每一道食物的故事,從容優雅,不炫耀、不急躁,吃完令人回味無窮。有些似茶回甘,有些似酒帶著後勁,許多人生況味,更是過來人才可能辨別,同理心使味道更美,人情味讓世界變得更繽紛。
鄭如晴以生命試菜,以生活回味,告訴自己也告訴世間諸有情,人生這道菜,從來都該細細品味,用心品嚐。
── 邱祖胤(作家)
以溫婉細膩之筆,從飲食勾勒深刻的人情,既是舌尖上永恆不散的滋味,更是台灣上個世紀一頁頁的庶民生活史,字裡行間埋藏了許多美食的符碼和暗號,悠然召喚出你我共同的回憶。
鄭如晴的散文一向優雅清新,一如她的為人處事風格,而這本《往日食光》更是她創作生涯的巔峰之作,雋永有味,情意真切,值得所有熱愛文學也熱愛生活的人細細品嚐。
──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在食物裡寫出歲月的摺痕,在摺痕中道盡生活的曲折。 30 道食物照見 30 個生活故事,仿若一幅幅時代風景畫,描繪逝去的時光。
── 楊 渡(詩人、作家)
《往日食光》的字 ?? 行間散發著如晴姊的童年歡笑、她的青春感嘆、她的悲歡離合。回憶像魔術師,將這一道道料理添加苦酸甜鹹辣,穿越鼻腔變成有滋有味的記憶,讓讀者讀著、讀著,像一切的初戀、初識、初體驗,唯有驚喜,念念不忘。
── 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
【本書特色】
1. 文學獎名家鄭如晴睽違 3 年創新力作。
2. 30 篇融合「文學」與「飲食」的散文 ── 以 30 道日常吃食憶想一段段人情與故事,以嗅覺和味覺細細補綴光陰的鄉愁。
3. 從純稚孩童、青春少女到為人妻母, 30 個故事道出一部動人的心靈成長史。
4. 吳鈞堯、邱祖胤、郝譽翔、黃春明、 楊渡、 劉克襄、蔡詩萍、盧美杏、韓良憶, 9 位名家齊聲推薦。
作者簡介
鄭如晴
【學歷】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德國慕尼黑歌德學院
【經歷】世新大學教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講師
《國語日報》副刊主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中華文化雙周報》副總編輯、金鼎獎、時報文學獎及多項文學獎評審
【得獎紀錄】
大專小說創作獎、中國文藝協會小說創作獎及藝文報導獎、文建會台灣文學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海峽兩岸散文獎。作品數度入選九歌年度散文及小說選、《古今文選》、大學國文選讀本、高中國文選延伸課文、小學國語課本。
【出版著作】
長篇小說《沸點》、《生死十二天》,中篇小說《少年鼓王》。散文集《散步到奧地利》、《和女兒談戀愛》、《關於愛,我們還不完美》、《細姨街的雜貨店》、《鑿刻家貌》、《親愛的外婆》,及兒童故事、散文、德國兒童文學譯作數十本。寫作領域跨足小說、散文和兒童文學。
以清朗、省淨、單純而富含情感的筆鋒,撰述各種形式內容的文字。
既是在大學課堂教導文學的教授,也是文學創作的實踐者。
長年創作不輟,文字清麗淡雅,一字一句都經過提煉。善於濃縮感覺與情緒,讀後必先沉澱,始能回味深度文字中淡淡哀傷帶來的快感。
繼過去出版的多部小說、散文作品,最新著作《往日食光》以超越人性的經歷,道出熨貼人心的靈魂,巧妙的以食物為經、時間為緯,交織出台灣近代社會生活的樣貌。
三十味料理、三十個故事,每篇散文都在召喚我們略微走遠的心靈,每種料理都是生命情境與時代縮影的相互輝映。
序
最初的舌尖記憶,始於被保母抱在懷中,她遞給我一球內含蔗糖的飯糰,也許當時的我鬧得厲害吧!飯糰裡的細顆粒蔗糖,咀嚼時嘴裡的甜糯和蹦脆聲至今難忘。日後,對那白飯加糖滋味的初始記憶,竟有份類似鄉愁的念想。
其實,我並非什麼美食家,只是味覺記憶稍強,概括到視覺、嗅覺、聽覺與觸覺所組成的多通道記憶。每每讓我日後再吃到或聞到同一種食物時,腦海浮現的是曾經與這食物有關的畫面與時光。剎那,我又回到那個特殊記憶的時空,恍若今昔交錯、時光摺疊,那些曾經的人事物並未逝去,它們都還在。
都說想念是擁有的另一種形式,我的想念都收在這書頁中。想念這個島上地圖找不到的南部某個廟口,也想念遠在九千多公里外的歐洲某個城市。
書裡藏了各地的吃食、人情和故事。用兩年的時間,拾穗般從南台灣的高雄永清浴室、台南廟口、台中中華路,甚而遠至德國慕尼黑,撿拾一段段我在時間隙縫中遺落的美食光陰。
那兒有我的懵懂童年、青澀少年和做夢青年。
這些現在還有很多人居住的城,是我生活回憶裡的城。走在記憶的邊境,我呼吸在裡面,經過一城又一城。一個城市在書中永遠不會老,然而作者已然悄悄老去。
常想,什麼是作家?渴望與他人分享對世界的看法?需要藉著文字表達自我的內心?或選擇寫下一則則故事,來釐清自身個體命運的差異與困惑?怎樣的載體內容可以呼應生活本身、呼應生命需求,簡單如呼吸、簡單如飲食?我一直在追尋答案。
誰人的成長沒有陰影?當我分享食物留在腦海的美味時,那些長久壓抑心中底層,與深埋酸甜苦辣於舌根的滋味,也跟著一起浮現湧起。敘述過程無關是非,只想誠實坦露食物與故事交錯的心靈,並試圖以文學的微光照亮曾經的暗影。
本書有三十種食物,隱藏在故事中。無論是料理或小吃,它們在我書頁中出現,必有當時的香澤,也必有當時的使命,叫我日後一一召喚如幽靈,吐露彼時的迷惘與隱晦。
〈一個陌生女人的十全〉記錄了爐火上咕嚕冒著煙氣的十全,當歸、川芎和熟地的特殊氣味沁潤著木櫃、桌椅及牆上的鐘。恍惚間,一陣古樸典雅的氣味鎖住了當下的琥珀時光,也鎖住了父親心中永遠的愛情。
〈邂逅沙茶牛肉〉主角雖是沙茶牛肉,然已年過七十歲的大姊談起沙茶牛肉、憶起思念的人,兩眼發光,好似電影「鐵達尼號」裡的老蘿絲,深陷在埋藏於海底數十年的熱烈戀情。思念是一長串流淌的文字,時而若即若離,時而無法言說。有時更是一個洞,包藏內心所有聲音。
〈一碗浮生麻芛〉就像在咀嚼生活的滋味,麻芛攤在市場內,生意很好,攤位坐滿了人,有談笑的,有皺眉的,有說心事的……,不一定真的喜歡麻芛,也許為了暫時放下生活,讓一碗麻芛的滋味估量生的短長。
人生存在多種形式,在生活面前,喝上一碗麻芛也是其中一種。且讓記憶和夢境交織,輕輕彈起共鳴,再粼粼水波般輕輕滑開!
〈水晶公寓〉裡,還留著記憶中慕名來吃「水晶」的熱血青年,豬皮如何變成水晶?透露每樣東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否則就不會在肉攤上。到底豬皮能否變成桌上如水晶般的佳餚?是手藝問題,也可能是哲學問題。
前陣子,德國老朋友愛博透過LINE,說他很懷念當年的水晶公寓。其實,水晶公寓早在幾年前就都更變成大樓。所有美好回憶,都像藏在水晶凍的小珍珠,細細被包裹;也像我們掌心上的紋路,刻劃了那些不能忘懷的歲月。
〈夢覺之味〉的那鍋滷肉一直還在微火慢煨,從早到晚,始終肉香瀰漫,猶如廚房的靈魂。外婆過世後,我輾轉經歷了不同的環境,才知道不是每家廚房都有滷肉,尤其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我更懷念,那日復一日的滷肉味道;那深入嗅覺皮質,一層層堆疊,如時光沉澱的味道。
〈消失的客廳〉桌上,仍擺著大盤滷味,有豬腳、雞腿、雞翅、滷蛋、香菇、木耳,還有螞蟻上樹、金針排骨湯……。總之,從台北帶來的乾糧存貨,能變的全成了桌上美食。
福樓會議室,滿漢全席般,派頭十足的傲睨慕尼黑。多年過去,當年的留學生都已回台,福樓已被拆除,曾經的訪問學者、師長陸續凋零。滿漢全席雖在,但那個時代已殞落。
摘錄味道,是想念的源頭;記錄食物,是時光的旅程。透過文字試圖延伸人生的長度,回味不為人知的片段和溫暖,那些你我類似的成長經歷。或循著味道的迴路,摺疊時光,到達那個無法挽回的時間彼岸。三十味料理、三十個故事,試圖以食物為經、時間為緯,不知能否交織出台灣近代社會生活的樣貌?
文學意象是虛幻的,但人事物是真實的。藉由食物,我們一起悲喜和感知。原來桌上的那些菜餚,它們不曾消失,一直都在那兒。
目次
推薦序 舊城小序(劉克襄)
各界推薦 (吳鈞堯、邱祖胤、郝譽翔、楊渡、盧美杏)
自序 摘錄味道,開啟想念的食光旅程
【輯一】豐盛食光
芫香魯麵的人生滋味
沉澱時光的碗粿
白蛇與青龍湯
髮菜情長
五柳枝魚的華麗與哀愁
永清浴室的粽香
【輯二】密碼食光
一個陌生女人的十全
滿足烘蛋
邂逅沙茶牛肉
當歸苦韻
綠川食憶
人間臘味長
【輯三】雋永食光
青春鵝肉紀事
一碗浮生麻芛
陽春麵少女物語
大麵羹思想起
柳川肉包
一場告別 一場麵線糊
【輯四】味蕾暗號
水雞之舞
接住孤獨的肉圓
一個食物的所在
千情萬縷雞絲麵
大雅晚鐘之藏
那個低矮的廚房
【輯五】美食符碼
盛夏海味
水晶公寓
那年蘋果花開
山丘教室的中菜班
夢覺之味
消失的客廳
書摘/試閱
【推薦序】舊城小序(劉克襄/作家)
許是孩提時期,都在老台中養成,年歲又相近,每回讀如晴的散文,總是親切又溫暖。
過往崇仰的作家,文筆再如何深情致遠,又或璀璨光華,都難以提供這樣來自家鄉的情愫,彷彿可以把昔時瑣事統統召喚回來,具體收納,且刪除其他。
再說我城故人多,平時不乏圍聚、談笑風生的朋友,但能夠炊文煮字,把尋常之日娓娓細說,細數晚近的拾零和鉤沉,看來也非她的散文莫屬了。
尤其本書專注於飲膳場景的鋪陳,好多篇流露中部氣息的,裡面所述及之生活點滴,彷彿都在自家巷口剛剛發生。這樣淡然又熟稔的共鳴,自是遠高於他人的城市書寫。
寫小吃美食者,走文不免也有著意之興,但是她輕筆畫眉,總恰到好處,一個事端的源起,常信手拈來。我們讀的是飲食,嚐到的盡是人生滋味。清晰簡明的表白,徐緩貼近,彼時我城的樣子便如是款步而來。
隨意翻讀,每一篇章的閒話家常,都有或暗或明的溫馨風景。每一段落的起承,我也習慣停頓,彷彿走在老城的街口,等待某一記憶的光影。喧囂中,靜寂的閃爍。
我跟如晴從未見過面,最初只是邂逅她的一篇文章。好像不小心在我城的某一街角,轉個彎,遇見那擺著昔時生活物件的小鋪,只因簡單的喜歡,日後便常執意路過。原本就依戀的城市,如今又有了歇腳之地。
六歲從台南回高雄,八歲再度遷徙至台中,到十二歲這段期間都居住在中華路熱鬧夜市,某一個二樓的幽靜空間。次而就讀曉明女中,泰半時日住校,隔週末和寒暑假到鹿港親戚家。抑或是,搬遷到台中師專附近的五廊街。因為長年錯綜的離散,因為謹小慎微的生活,飲食成為重要的慰藉。
還有隱隱約約透露父親因政治關係遠離台灣,小學時候有五年的時間父女未再見面。其父曾經營安由戲院,有一段日日觀眾滿座的輝煌年代,現在著名的觀光景點宮原眼科前身和德紙業也曾是如晴女兒的祖宅。
這些街區和商家我何止經過,某些片段生活歲月,都跟她意外交集。我的老城,她的家園,如何言說。不若一筆在手,跟鄉親娓娓敘舊。只見她擅長把生活的酸甜苦辣,不著痕跡的微妙比喻,甚而透過各種餖飣小事,連接著人生的些許美麗。
從她的成長和片段的家族生活,我試著拼湊一張生活地圖,和自己的疊合,積累出更多人生圖影。
現實不在的街坊,依著她的回憶,我繼續在紙本裡,安心散步、駐足。此時便生怕有一天,她不再執筆,像無人傳承的店家,從此歇業了。而我在老城,又不得不縮回自己興築的斗室。
一個人的青春再多,泰半也只屬於一座城市。後來則以一輩子,積累出成長於那裡的高度。
昔時遙遠的生活缺憾和歡喜,不時在召喚我們。我耽溺於高中以前,這井然的方格子街市,如晴也早早就照見了。
我們的老靈魂,一直住在那兒。最闐靜的某一巷弄裡,有一固定伏案的窗口,拉簾點燈,照亮一條街衢的深遠。縱使去了許多國家,我們從未離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