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元曲與唐詩、宋詞自古並稱,是一代文學的光輝典範。她作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一枚璀璨的明珠,名家輩出,琳瑯滿目,或流麗悠遠、委婉細膩,或生動活潑、直白潑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本書是關於元曲的入門讀物,也是當代第一本講習制曲技術的著作。主要分為元曲基礎知識、元曲名篇賞讀與制曲寫作三個部分,全面展現了元曲這一文學形式的藝術魅力。
書中系統而全面地介紹元曲基礎知識,兼顧最新研究成果,使讀者輕鬆掌握元曲的知識全貌和發展脈絡。名家名篇的選擇按照“真、新、精、深、趣”的審美標準。賞析簡明,文筆上佳,使讀者在咀嚼品評的過程中能真切體驗元曲作為“一代之絕作”的獨特魅力,感受元人的豐沛情感和爛漫生活。尤為難得的是,本書系統介紹了制曲的相關知識,精心篩選出30個曲牌的格律譜,並提供了簡明直觀的格律模板,幫助讀者在經典名作的引領下,掃清創作的障礙,輕鬆完成曲作的創作。
作者簡介
楊棟【編著】【中國】【現當代】
————————————————————
楊棟,河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散曲學史研究》《元曲起源考古研究》等,獲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一等獎。
黃怒波【主編】【中國】【現當代】
————————————————————
黃怒波,筆名駱英,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曾任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丹曾文化總策劃。出版詩集、散文集13部,並被翻譯成9種語言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1. 一部普及元曲基本知識、賞讀元曲經典篇目的優秀通識讀物。
2. 賞析簡明,文筆上佳,帶領讀者體驗元曲作為“一代之絕作”的獨特魅力,感受元人的豐沛情感和爛漫生活。
3. 當代第一本講習制曲技術的著作,幫助讀者掃清創作的障礙,輕鬆完成曲作的創作。
4. 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序
前言
第一,這是一本評介元曲基礎知識與名作藝術成就的專書,也是當代第一本講習制曲技術的教材,具有一定試驗性。元曲自古與唐詩、宋詞並稱,都是一代文學的光輝典範,同時標志著一種文體創作的峰巔,令後繼者可望而不可企及。自近代王國維與任二北兩位學術大師前後開創戲曲與散曲的專學之後,元曲之學分籬為二,雜劇與散曲分治,一屬詩歌,一屬戲劇,各立門戶,與歷史事實及真相也漸行漸遠。
本書建基於現代學理,抓住“套數”的中介環節,並以“用流行歌曲唱戲”的“詩劇”之同一性溝通、整合散、劇二學,恢復、提煉元曲原有的學術話語與觀念,重構“元曲”的知識系統。此種意向恰與西方古哲亞裡士多德以劇為詩的“詩學”理念不謀而合,是以取亞氏之說作為本書編寫的一個學理支點。
第二,本書三部分內容各有側重,但又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交相為用。制曲習作是本書要達成的主要目標,由曲譜提供的格律模板實現,只要會說普通話,就可依“媽麻馬罵”四聲字調照模板填寫曲詞,完成一首合格的曲作。但是要寫出好曲子,只掌握格律形式顯然遠遠不夠,唯一可指的出路就是體會揣摩經典作品的成功經驗,從中獲得開示、啟悟,非此不可。古人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靠經典名作示範引領,是古今作家得以成功的不二法門。
本書參考元曲家周德清《中原音韻》精選“定格四十首”,樹樣板、做示範的作曲教學模式,篩選出30 個曲牌的格律譜,分別安置在相應的經典作品之下,供讀者習練,就是考慮了名篇精品易入易記,使之兼作曲譜的例曲。從名篇入手實為歷代習曲捷徑中的捷徑。基礎知識與精品鑒賞、曲詞寫作為三個內容不同的板塊,各有特點,並無必然的階進關係,因此抱有不同學習目的和興趣的讀者仍然可以針對特定內容板塊或忽略一些板塊進行研習。但是最終會發現,任何一個板塊的有效學習,都不能離開另外兩個板塊的支撐。這是編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所獲獨得之秘。
第三,本書的適用物件首先是中等以上文化水平,其中有志修習曲學,並特別有興趣習作曲詞者。隨著近年的傳統文化熱、國學熱、古典詩詞熱,希望了解元曲知識、賞讀元曲經典作品並有習作散曲意願的讀者越來越多,不少省市縣都成立了散曲創作組織,並創辦了大量散曲微刊。本書的編寫首先考慮這些業余讀者、作者的口味,盡力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本書同樣也可作為大學通識課與中文、古代戲曲史、古代音樂史等相關專業選修課、拓展課的教材。編者曾執教中文專業曲學選修課數十年,了解專業大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水平與中等文化以上的社會業余愛好者實不存在巨差,他們也需要教材平淺通俗,最好從名篇賞析入門。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對誰都公平無私。
第四,元曲曲牌格律譜的整理編制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目的是為習作者提供格律模板。首先是曲牌的篩選,不求全而求精,主要選取語言格律不同於詩詞而具有特別個性者。作為寫作模板,力求符號簡明直觀,一望而知。現在把我們整理編制的8 個曲譜格律符號預約在此:
─ │ ┼ ∨ △ ▲ 、
平 仄 可平可仄 去 上 包韻 韻腳 步節
曲譜定式以格律相對穩定的散曲為標準。目前由於採用窮盡式統計法歸納元曲平仄律,結果容易出現“ ┼ ┼ ┼”的三連“ ┼”, 或四連“┼”的情況,這是由於每篇具體作品的小變疊加所造成的。凡遇到這類情況,可按詩歌平仄律的基本模式“交錯律”常識處理。如“┼ ┼ ┼ ┼”,就應具體處理為“─ ─││ ”或“││ ─ ─”。
第五,曲學基本知識部分吸收了不少最新研究成果,超越了舊常識範圍。如南戲現存最早標本《張協狀元》為元代編劇,南戲成於元代,包含於元曲範疇,“南戲”之名亦為關漢卿等北人所稱,北雜劇先熟於南戲等。這些結論不止經過長期研究論證,而且通過不同意見的競爭論戰,已在學術上占據壓倒優勢。凡進入本書的客觀知識都是經過嚴格的論證加以檢驗篩選的。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限於目的與體例,不宜進行繁復的引證論辨,很多關鍵論證只能舉例示據。讀者或用書教師如果需要了解這些新觀念的學術研討過程,可以去閱讀“參考書目”中的相關參考書。
第六,對於名家名篇的選擇與賞析,離不開主觀性引領的價值評判。但為了防止跌入個人口味之爭,雜入混亂無序的仁智之見,本書約定“真、新、精、深、趣”五字訣的審美標準。確立標準就有了不同價值通約兌換的客觀基礎,就可依之斟酌評斷高下精粗。至於讀者在具體理解與落實五字訣時會產生差異,也屬正常;甚至讀者不同意此五字訣,而另立一套其他幾字訣,也不出編者意料。只要同意並堅持審美評判應當建基事實之上,有人為約定的客觀標準,而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純個人化主觀演繹,就有“準頭兒”,具備了商討切磋的前提。這裡特別提示讀者,此五字訣也是創作好曲子之要領,有“真新”二字者即為好曲,加上“精”字者為精品,再加一“深”字者則為名作,再加一“趣”字可稱絕唱。揣摩此五字訣作曲,
則可循階而上,漸入佳境。
第七,本書提供的知識內容只是供給初學入門的,如果讀者希望拓寬加深,可以利用書後的“參考書目”。其中所列多是引導讀者進一步深學之專書。例如,如果讀者希望在本書給定的30 個常用曲牌之外,習練更多的牌子,或者由寫小令進而練習寫套數,那就請參讀鄭騫的《北曲新譜》。
第八,本書選錄作品文本多用流行易得版本為底本,如散曲採用《全元散曲》,雜劇採用《元曲選》等。出於易讀易解的普及目的,對不同版本的文本存在差異之處,有不少做了校改。如元好問散曲《驟雨打新荷》,就採用了《元好問全集》中的易讀版本。
第九,本書選入若干幅元曲文物插圖,都是金元器物。有的已廣為人知,如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圖》,於2005 年在英國倫敦佳士德拍賣會上以折合人民幣2.3 億元之巨額成交,震動世界文化界。其余大多為近年出土的河北磁州窯古器,這些文物一向少為人知,甚至還有的是首次披露。這些插圖僅供讀者參考賞玩,不屬於必要的學習內容。
目次
目錄
一、元曲基礎知識
(一)元曲名實與體式
(二)散曲的名義與子類
(三)元曲分類之樹
(四)元曲的音樂
(五)元曲格律
(六)元雜劇
(七)南戲
(八)元曲的分期與分派
二、青銅時代—— 初興階段
(一)董解元(生卒年不詳)
(二) 佚名氏(生卒年不詳)【越調·天凈沙】秋思
(三)元好問(1190—1257)
(四)商道(1194—1269 後)
(五)楊果(1197—1269)
(六)杜仁杰(生卒年不詳)
(七)商挺(1209—1289)
(八)劉秉忠(1216—1274)
(九)王和卿(生卒年不詳)
(十)盍西村
(十一)胡紫山(1227—1295)
(十二)王惲(1227—1304)
(十三)奧敦周卿(生卒年不詳)
(十四)趙巖(生卒年不詳)
(十五)王嘉甫
(十六)王修甫(? —1275)
(十七)嚴忠濟(? —1293)
三、黃金時代—— 繁盛階段
(一)鄧玉賓(生卒年不詳)
(二)徐琰(?—1310)
(三)侯克中(1230—1325 前後)
(四)庾天錫(生卒年不詳)
(五)姚燧(1238—1313)
(六)盧摯(1241?—1318?)
(七)珠簾秀(生卒年不詳)
(八)陳草庵(約1247—1330 後)
(九)不忽木(1255 —1300)
(十)鮮於樞(1256—1302)
(十一)白無咎(約1270—1330)
(十二)馮子振(1251— 約1328)
(十三)王廷秀(生卒年不詳)
(十四)姚守中(生卒年不詳)
(十五)曾瑞(1260—1325)
(十六)真氏(生卒年不詳)
(十七)孛羅(生卒年不詳)
(十八)睢景臣(生卒年不詳)
四、元曲四大家
(一) 關漢卿(1220 前後—1300 後)
(二)馬致遠(1250?—1324)
(三)白樸(1226—1306 後)
(四) 鄭光祖(1240 前—1320 前後)
(五)附:王實甫(生卒年不詳)
五、白銀時代—— 變異階段
(一)黃公望(1269—1354)
(二)陳德和
(三)錢霖(1295?—1360?)
(四)高克禮(生卒年不詳)
(五)董君瑞(生卒年不詳)
(六)高安道
(七)呂止庵
(八)景元啟
(九)乍得卿
(十)衛立中(生卒年不詳)
(十一)唐毅夫
(十二)愛山
(十三)呂天用
(十四)張鳴善(生卒年不詳)
(十五)賈固(生卒年不詳)
(十六)曹德(生卒年不詳)
(十七)劉時中(生卒年不詳)
(十八)楊維楨(1296—1370)
(十九)劉庭信(生卒年不詳)
(二十)蘭楚芳(生卒年不詳)
(二十一)邾經(生卒年不詳)
(二十二)夏庭芝(1316—?)
(二十三)楊景賢(生卒年不詳)
(二十四) 高明(1306前後— 元末明初)
(二十五)無名氏
七、後元曲時代
(一)明代散曲精品
(二)明清小曲與文人擬小曲
(三)明清傳奇與雜劇選粹
(四)作曲“活法”案例
書摘/試閱
一、 元曲基礎知識
- 什麼是元曲
中國一般文化人大多聽說過“ 唐詩、宋詞、元曲”的口頭禪,知道這是古典韻文詩歌的三個標志性品類,分別代表各自時代的最高文學成就。這個口頭禪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它指示著三座不可企及的頂峰,後來作者只能仰望而休想超越。今日張口能背幾首、幾十首唐詩、宋詞的人隨時隨處可見。近年央視熱播“中國詩詞大會”擂臺賽節目,挑戰選手中能記誦成千上萬首者大有人在,甚至有位快遞小哥獲得了2018 年度冠軍。可見唐詩、宋詞是多麼膾炙人口,深入人心。但是一說到“元曲”,則普遍感覺陌生、茫然。就算文學院的畢業生為應試而把教科書中包括“散曲”與“雜劇”的元曲定義背得滾瓜爛熟,也還是不一定能搞清楚這兩個子類究竟是什麼,有何內在聯繫。
其實元曲就是元朝的通俗歌曲或流行歌曲,也叫作“散曲”;用這種通俗歌曲唱戲,當時叫“雜劇”,後來二者統稱元曲。例如,相傳為馬致遠作的小令【越調·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是一首流行歌曲—— 散曲。中學語文課本選學的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的《竇娥冤》就是雜劇,用【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散曲接龍聯唱,所以歷代管這種表演人物故事的戲劇也叫“元曲”。元曲既可總稱散曲與雜劇,亦可分別專稱其中任何一種。
- 為“元曲”正名
元曲這個古老的傳統文化概念之所以被人們忽略甚至遺忘,首先是因為它子類繁雜、關係混亂,甚至連專家都難能理清。僅以它包容唱歌與唱戲兩個品種來說,就與近代傳自西方的文學觀念相衝突。現代文學理論的文體分類學採用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的“四分法”,拿來套入元曲,就必須拆分為詩歌與戲劇,這是不容混同的兩種性質的文體。於是,現代的文學史、戲劇史教材都不得不放棄那些所謂“不科學”的概念。從此給“元曲”原本和睦的“大家庭”人為地製造離散分裂的困局。
現在恢復元曲的概念,為其正名,不僅僅是發自一種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而且更是出於對通識學理的研討與反思。認戲劇為詩歌,西方先哲亞裡士多德早就開辟了這個傳統。他的《詩學》被公認為是西方文學理論的開山之作,其討論物件主要是古希臘悲劇。因為
劇詞用韻文寫就,故稱之為“ 詩”。元人的雜劇用散曲“唱戲”, 更是典範的詩劇,古代學者以“元曲”二字統稱散、劇兩大門類,與亞氏不謀而合,可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現在是把文學史、戲曲史丟棄的“元曲”概念撿回,重新恢復它光榮的文學藝術與文化地位的時候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