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當死亡帶走身邊的親人或寵物,在世者往往會生出悲傷、怨恨、無助、遺憾等各種情緒。無從抒發,只停留在痛苦傷痛中。藝術治療沒有改變困難的現實,卻嘗試令人藉創作,一步步把情緒整理,並找到渠道抒發。特別是小孩,面對親人離開,他們未必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不懂表達,做成身心受創。透過藝術治療,以一系列的藝術活動,可嘗試為他們打開一頁小窗戶。
當下的世界,很多人同樣要面對離別--世紀疫症及社會動盪,壓得人無法生活,傷痛和離別是現代人近年要學習的課題。在無法改變的時代下,如何藉藝術創作,為痛苦賦予意義及孕育希望?讓人在困難時刻,仍能好好自處。
註冊藝術治療師陳雅姿以新書探索社會與個人在困難時刻,藝術治療的重要性,並以自身經歷及個案分析,書寫藝術治療在不同處境的應用。書中另有推介簡單的藝術創作活動,讓人可在困境中,藉藝術抒發情緒。
本書部分內容:
1.小童面對喪親後不懂表達,藝術治療如何找出他內心的感受?到底是憤怒還是哀傷?
2.寵物離世,主人往往會自責,覺得自己做得不足。作者分享三次失去寵物的經歷,談及自己如何走出陰霾傷痛,重新飼養寵物的故事。
3.世紀疫症及社會動盪帶來離別,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程度的分離和失落。作者分享以「內抗衡外」的經驗,並藉此討論照顧他人的同時,亦需要先留意自己的身心健康。
4.以個案作例子,談及簡單而有趣的創作活動:藝術日記、真心話小盒子、痊癒公仔等作用。
5.探討助人工作者如社工等,如何在幫助人的同時,能預防慈悲倦怠?
作者簡介
陳雅姿
陳雅姿2009年畢業於英國北部藝術治療學院,為英國註冊藝術治療師,英國藝術治療師協會專業會員及認可督導;曾任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副主席,現為專業會員。擁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及特殊學習需要的服務經驗。於2012年開始專注癌症服務與寧養照顧,也提供兒童哀傷藝術治療,並取得美國生死教育及輔導協會的死亡學證書。著有《擁抱不完美——野生藝術治療師》(2016)。
近年專注於雕塑藝術,修畢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雕塑專修課程。在探索木、石和金屬等物料的創作可能性中,嘗試呈現抽象的藝術治療概念。
序
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主席李靈津
香港音樂治療協會主席楊文婷
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主席楊子寧/陳詩韻
香港舞蹈動作治療協會及香港兒童醫療輔導協會主席盧幸賢
聯合推薦
醫學發展將生離死別簡化為一個又一個的醫學問題。在生命老病被「醫療化」(medicalization)的現代,《敍別逸離》帶領我們從冰冷無情的國度走入一個人性化的世界,讓我們看到藝術治療如何在不同的生命過程為受助者帶來更新轉化。——紓緩科醫生胡金榮
透過藝術可以令人抒發情感;困境之中藝術可以療癒於無形。藝術能令人敞開心扉表達情緒,藝術治療應更為普及應用。——雕塑藝術家李展輝
從《擁抱不完美——野生藝術治療師》到《敍別逸離——困難時刻的藝術與治療》,雅姿經歷了五年的沉澱與記錄和當事人互動的深刻經驗,同時這五年期間雅姿更要面對自己身體的手術、香港社會的重大動盪以及新冠病毒疫情對每個人生活的衝擊。這些痛苦、不安、對立、憤怒、失落、悲傷⋯⋯作為治療師無法僅僅是用人的意識來詮釋分析這些歷程,而更需要用生命經驗來承接每一個個案生命的故事。
「勇敢,不是不害怕,是心懷恐懼,但能奮力向前。」我在台灣從事安寧緩和療護的藝術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已超過十年,因此深刻體會到雅姿在服務癌症病人、家屬,以及陪伴他人走向生命終點的不易:治療師以藝術媒材與藝術創作引導個案釐清統整內心的感受以及向彼此表達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看似簡單的文字,卻很難用言語完整表達,也是人生中重要的生命課題。每位病人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生命導師,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病人與其家人對抗疾病、甚至是面對死亡的恐懼害怕,然而他們依然勇敢的調適每次治療所帶來的不適不安、堅強地與疾病共存。藝術治療師是一個非語言的溝通橋樑,藉由媒材與視覺藝術創作來表達內心的想法或感受,其實最好的媒材就是治療師本身,治療師與當事人的關係心理動力就在這個時間、這個空間發生了。
《敍別逸離——困難時刻的藝術與治療》這本書不是藝術治療的工具書、也不會教你要用什麼藝術技巧來引導個案,藝術的無限可能就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每個創作過程、每件作品、每個與個案的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
台灣臺中榮民總醫院 安寧緩和醫學科
藝術治療師 王華雯
目次
序
楔子
1 藝術對生命的意義
好死
好生
藝術與藝術治療
2 藝術的表達和轉化本質
自殘、身體修飾與痛苦的轉化
死亡臨近的陪伴
喪親過後的儀式
3 藝術治療在不同處境的作用
兒童面對患病摰親
青少年面對危疾
子女離世的父母
寵物離世的哀傷
4 困難時刻的藝術
政治動盪社會撕裂
世紀疫情的生與死
藝術與自我照顧
預防慈悲倦怠的助人工作者
5 總結
後記——面對死亡的最後一課
書摘/試閱
楔子
小志三歲的時候患上血癌,經歷了一年半艱辛的化療療程,康復出院後便重回學校。他性格開始變得孤僻,自信心低,也不喜歡與其他同學交流,有時伴有爆發性情緒,更加會傷害自己;心理學家及社工嘗試協助卻被拒諸門外。幾年後,小志總算捱過適應期,比較投入學校生活。怎料爸爸突然患病,明明診斷是普通病,最後卻變成末期癌症,確診後不到一個月爸爸離世了。小志的情緒很波動,他因為擔心自己或其他親人會死亡而變得非常焦慮;也常問媽媽,自己會不會因為癌症復發而突然死去。媽媽束手無策,剛好看了我於2016年的著作《擁抱不完美——野生藝術治療師》,在書末提到在癌症中心的藝術治療服務,便帶小志來參加藝術治療,期望讓他走出對爸爸突然離世的陰霾,以及抒發疾病殘害自己及家人的負面情緒。
小志比我想像中活潑,進入藝術治療室後就四處遊走,並立即進入創作狀態:無論是平面的、立體的、具象的、抽象的,他都可以即興創作;可他說的話很少。每次只忙著大力的擠壓顏料樽,厚重地塗在畫布上;將不同粗幼的線一圈一圈地繞着木盒子,忙著找治療室裡的小東西放在木盒中;經常為他的扭蛋公仔建立理想的房子,甚至要興建餵食房間,創造出小蜥蝪可以繼續維生的食物。經過差不多六次的會面,大大小小的作品放滿桌子,在中期回顧小節中,他終於停下來,開始跟我訴說每次創作的想像和故事。
他曾經很生氣自己為什麼會病。當爸爸生病離世時,感覺是不幸總接二連三地發生。他埋怨這世界很不公平,也擔心噩運還未過。這些生氣、埋怨、擔心及壓力從大力擠壓顏料時抒發出來,也在凌亂的筆跡及大力的潑灑顏料中宣洩出來,最後被治療師的見證及陪伴下,慢慢地整理心情並嘗試找出當中的意義。當情緒適當地抒發出來後,他開始在房間找來不同的東西表達自己複雜的情感,開始接受爸爸的離世,並希望將對爸爸的愛都放到盒子裡,用創作的方式與爸爸繼續連繫。而一直為小蜥蜴建立夢想的家,也是對自己將來的期盼:希望繼續好好生存下去。
十六節的恒常會面後,小志臉上的笑容多了,在學校及家中的爆發性情緒少了,也停止了傷害自己的行為,反而多了對藝術及音樂的熱情。而治療室的四張桌子上,也放滿了他的作品。他的最後一張創作,是一條很鮮艷的彩虹,潤塗上金粉閃閃發亮,他說:「這就是人生!」
在與小志會面的時候,同一時間遇上剛面對父親離世的「K鵝」與她患血癌的媽媽「熊寶」,以及年輕患者「小晴」;他們四人同是血科病人,有著不一樣的經歷,卻都在面對喪親、面對自身或摰親患危疾的威脅,並在等待骨髓移植的機會或在擔心骨髓移植後的排斥或復發。單看他們的背景似乎是不堪入目的悲劇,令人難以想像如何將這些情節聯繫上希望。是藝術,讓大家在如斯困難的時刻呈現內心、表達情感,嘗試接受並與自己的情緒共處;是藝術治療讓難以抒發出來的負面情緒被整理及消化,在當中找到安全的發洩方式,培養出自我調節的掌控感對抗面對病情的無力感。而希望與愛,也隨著負面情緒得到疏理後慢慢在創作中呈現。
他們各自有參與個人藝術治療。後來他們也曾經一起會面:不是互訴苦水,也沒有圍爐取暖,大家就專注於當下共同創作了一幅畫。小志跳躍的筆跡、K鵝的可愛動物、熊寶的掌印,以及小晴的清麗表達;四個不同性格與背景,面對著相若的殘酷現實,沒有以負面情緒淹沒房間,反而在藝術創作中展現人性的堅韌與光輝。還為提升大眾對乳癌的認知的「粉紅革命」畫上這幅「我們的粉紅希望」,鼓勵他人。
當死亡來得太突然,我們總沒有準備好。而離別的傷痛,不單純是失去的苦,也包含擔心自己,甚至其他親人會突然死亡的恐懼。藝術在面對離別當中,是一個有距離的窗口:遠看出去,可以看到一些很真實的感受,但卻有從第三者視覺看的距離。而創作的抽象呈現,令感受既赤裸又含蓄地傳遞出來。藝術治療深入探索藝術創作與內心感受的關係,在安全的環境去表達情感:無論是壓抑的、模糊的、混亂的、難以啟齒的,或不被社會認同的,也會被藝術治療師接納及反映。本書將以不同故事闡述在面對離別時,藝術在當中的發揮與作用,也討論關於生死及離別、藝術與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