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衡派譜系:歷史與敘事(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古典與人文‧現代中國叢稿
ISBN13:978710022422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大陸)
作者:沈衛威
出版日:2023/11/01
裝訂/頁數:平裝/676頁
規格:21cm*14.8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20世紀20年代的學衡派代表了與新文化運動同時代而旨趣有異的學術思潮。本書論述了學衡派的學術期刊陣地、主要人物活動場域及其思想理念,討論了劉伯明、柳詒徵、胡先驌等著名代表人物。借助以上論述,它理清了現代中國人文主義思潮的發展脈絡,揭開了這些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的中國文化轉型倡導者們的實踐活動,對於完整認知現代中國的文化與學術具有重要意義。作者的學衡派研究始於1996年,近年又充分利用檔案,修訂初版,新補四章,形成了較完整的知識譜系。
作者簡介
沈衛威,1962年2月生,河南省內鄉縣人,文學博士,1991—2001年任教于河南大學,2002年始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胡適、吳宓、學衡派及民國學術思想史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1.作者把學衡派放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思想史、文學史的激進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這個三位一體的構架中做整體性把握,由《學衡》這一個刊物、一批人的保守主義傾向,擴大到學衡派的多個刊物陣地群和多所大學、數十人所有意倡導的整體的人文主義運動,呈現出更加多元、複雜、立體的歷史生態。
2.在民國學術思想史的視野裡,學衡派與新青年派的尖銳對立是建立在彼此共存的保守與激進、人文主義與實驗主義、儒學本位與西方文化(科學、民主)、尊孔與反孔、古文與白話、信古與疑古等多重關係之上的,同時從地緣上出現了南與北、東南大學與北京大學在思想、學術中的差異。學衡派的研究無疑也使得作為參照物的“五四”研究的內涵更為明晰、外延更形豐富。叢書簡介:
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沉。回眸古人的世界,與“古代”建立對話關係,作為“現代”的他者參照,此即我們所理解的古典研究的精神實質。人文研究要注入新的生命,不能指望通過重振舊人文傳統來完成,而是要更廣泛地運用比較和歷史的方法,把經典作品作為古代與現代世界一脈相承的發展鏈條上的環節,以更加廣闊、有機的方式與當代生活聯繫起來。方法是外在的,貫通古今的人文精神才是問題的核心。基於以上理念,學界同仁共建“古典與人文”書系,從2022年起由商務印書館陸續分輯推出。叢書分為“西方古典叢稿”“中國古典叢稿”“現代中國叢稿”“現代西方叢稿”四大部類,誠邀同道學人共襄勝業,攜手作育一方清淨園地。
2.在民國學術思想史的視野裡,學衡派與新青年派的尖銳對立是建立在彼此共存的保守與激進、人文主義與實驗主義、儒學本位與西方文化(科學、民主)、尊孔與反孔、古文與白話、信古與疑古等多重關係之上的,同時從地緣上出現了南與北、東南大學與北京大學在思想、學術中的差異。學衡派的研究無疑也使得作為參照物的“五四”研究的內涵更為明晰、外延更形豐富。叢書簡介:
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沉。回眸古人的世界,與“古代”建立對話關係,作為“現代”的他者參照,此即我們所理解的古典研究的精神實質。人文研究要注入新的生命,不能指望通過重振舊人文傳統來完成,而是要更廣泛地運用比較和歷史的方法,把經典作品作為古代與現代世界一脈相承的發展鏈條上的環節,以更加廣闊、有機的方式與當代生活聯繫起來。方法是外在的,貫通古今的人文精神才是問題的核心。基於以上理念,學界同仁共建“古典與人文”書系,從2022年起由商務印書館陸續分輯推出。叢書分為“西方古典叢稿”“中國古典叢稿”“現代中國叢稿”“現代西方叢稿”四大部類,誠邀同道學人共襄勝業,攜手作育一方清淨園地。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