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一日一首古詩詞.秋:秋韻悠長,品味詩詞中的孤寂與蕭瑟
滿額折

一日一首古詩詞.秋:秋韻悠長,品味詩詞中的孤寂與蕭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7927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詩詞如同秋雨,滲透我們的情感與思緒
品味秋天的孤寂與美麗
對離別的悲愴、思念的深情
掃過的秋風,帶來回憶與沉思
欣賞文人筆下的秋意綿長

【秋日韻律,豐收、靜謐與感悟】
本書精選了與秋日有關的古詩詞,從豐收的田野到靜謐的秋夜,文人們藉由詩詞中的文字將秋日的成熟、美麗、靜謐一一呈現於讀者眼前。這些詩詞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文句的組合,更是一場關於生命、情感和自然的對話,透露出古代文人對秋日的深刻體悟與有感而發。透過對這些詩詞的賞析和解讀,讀者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文人的心境和其所處的時空背景,還能夠從中汲取到秋日的深思和靜謐。在這個過程中,秋季不再只是一個季節,而是一種生命的反思與成熟。
【詩詞中的靈魂共鳴】
翻開本書,讀者將會隨著古代文人的腳步,感受那曾經的秋日時光,可能是在金色的田野中體會豐收的喜悅,又或是在清冷的秋夜裡品味寧靜與思索。文人們巧妙地利用秋季特有的景象作為媒介,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寫出獨一無二的詩詞作品。透過對這些詩詞的解讀和賞析,秋季不再只是季節的轉換,它成為了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靈魂的觸動,讓人在秋風蕭瑟的季節中找到溫暖。
【跨越時空的文化探索】
在詩詞之中,秋天成為了表達人生諸多面相的一個途徑。透過對詩詞背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脈絡進行深入解讀,讀者不僅能夠欣賞到各個時代對秋季的不同詮釋,同時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到詩詞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這不僅豐富了讀者的文化知識,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賞析中國古代社會、哲學和藝術的視角。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共鳴,從不同角度洞察古代社會,並將其中古典文化的智慧與美學應用於當代生活中。
【發現美好與詩意】
隨著書頁的翻動,其中的每一首詩、每一闋詞,都如同秋日裡飄落的紅葉,綻放在讀者的心裡。透過古人精心創作出來的成品,讀者不但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與詩意,更能重拾沉思與反省。這些詩詞不只是對秋天的有感而發,同時也象徵著當時的文化歷史脈絡。本書豐富了讀者的文學素養,同時也提供了窺探中國古代社會、哲學以及文化的機會。每一位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將古典文化的智慧與美學延展到個人的生活實踐中。

本書特色:本書彙集了關於秋日的詩文佳作,每天一首,為讀者帶來一種心靈的慰藉。書中收錄的作品充滿了秋日的濃郁氛圍和沉靜,描繪了時光的流逝與生命的韻味。透過這本書,讀者將一同感受秋天的靜謐與美麗。每一篇詩文都如同飄落的秋葉,輕輕灑落心間,帶來無盡的感慨。從閱讀中感受秋天的韻味,品味生命的深沉與內涵。

作者簡介

陳光遠,一位企業集團的副總裁兼商學院院長,擁有豐富的企業管理和金融專業背景,並擁有金融學研究生學位。憑藉超過21年的工作經驗,陳光遠在戰略制定、建立團隊、拓展業務、風險管理、投資決策和營運管理等方面展現出卓越的能力。他專注於研究宏觀經濟與金融政策,並在多個行業獲得豐富經驗。

陳秉志,是一位對文學與詩詞情有獨鍾的作家。他以深厚的文學造詣和敏銳的審美眼光,撰寫了許多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專題作品。畢生熱愛詩詞,深信詩詞中蘊含著無數情感與思想,並期望讀者能夠一同感受詩詞之美。

目次

秋風浩蕩明月千古
七月
八月
九月
桂枝香.金陵懷古
雨霖鈴.寒蟬淒切
名句摘錄
拓展答案

書摘/試閱

秋風浩蕩明月千古
七月.孟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八月.仲秋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九月.季秋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七月
初一
秋詞(其一)
[唐] 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①, 我言秋日勝春朝②。
晴空一鶴排雲③上, 便引詩情④到碧霄⑤。
注釋
①悲寂寥:悲嘆蕭條空寂,寂靜冷清。②春朝(ㄓㄠ):春天的早晨,泛指春天。③排雲:推開雲層。④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⑤碧霄:藍天,青天。
譯文
自古以來人們悲嘆秋天寂寞淒涼,可我卻說秋日景色遠遠勝過春日。
晴朗的天空中一隻白鶴直衝雲霄,激發我作詩的情緒隨牠飛向藍天。
賞析
秋天是草木枯萎、萬物蕭條的時節,在多愁善感的文人筆下,便具有了愁腸九曲的空寂之意。然而,被貶出朝廷的劉禹錫在所作的〈秋詞〉中,卻另闢蹊徑,一反常調,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組詩第一首贊秋氣,第二首詠秋色,此為第一首,哲理意蘊和藝術魅力更強,引人思索,耐人吟詠。
首句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一貫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昂向上的詩情。「自古」是指從《詩經》和《楚辭》等這些文學的源頭上看,「悲」成了秋的一種色調,「寂」成了秋的一種情緒,「寥」成了秋的一種感知。如《詩經.小雅》有:「秋日淒淒,百卉具腓。」《楚辭.九歌》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次句則充滿豪情道地出詩人對「秋」的理解,「我言秋日勝春朝」表明在詩人心中,秋是最美的季節,遠勝過繁花似錦的春日。這是一種自信,絕非僅僅一時的感性衝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表現出詩人心有陽光、能讓歲月變得溫暖而悠長的樂觀心態。
後兩句抒發感情,以詩言志。詩人抓住秋天「一鶴排雲」這一別緻的景觀,展現了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的開闊景象。「鶴」是一種精神的化身、一種信念的寄託,詩人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即使孤獨,也「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宏圖。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寄託了詩人心有熱情、永遠向上的生活態度。「便引詩情到碧霄」說明寫詩和創作的情緒需要情景激發,在這樣的「秋日」勝景之前,詩人的詩情也勃發而起,隨同「鶴」一起飛到了萬里晴空。
拓展
劉禹錫22歲進士及第,但屢遭貶謫,壯志難酬,不被重用,但仍勵志高歌。這首〈秋詞〉,既有以鮮明的藝術形象引發的浪漫詩情,同時又富有哲理,啟人深思,引人奮起。劉禹錫還有一首為友人______的〈春詞〉創作的和詩:「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詩意別出心裁,富有韻味。
A.白居易 B.韋應物 C.柳宗元 D.韓愈
初二
秋思
[唐]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①。
復恐②匆匆說不盡,行人③臨發④又開封⑤。
注釋
①意萬重:意指心思之多。②復恐:又恐怕。③行人:指捎信的人。④臨發:出發前。⑤開封:拆開已封好的信。
譯文
洛陽城中又颳起了秋風,想寫家書思緒萬端,要說的話實在太多了。
又怕匆忙中心事說不盡,捎信人即將出發時,又拆開已封好的書信。
賞析
家書是讓人不忘回家方向的媒介。張籍作客他鄉,見秋風而思故里,便託人捎信。王安石曾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秋日寫封家書看似乎常,但能寫到意味深遠、耐人尋味實則很難。如杜甫〈春望〉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和岑參〈逢入京使〉中的「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便是此中佳句。
首句言明時間、地點。以「秋風」起興,見秋風而思故里,乍看起來,寥寥數位、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欲寫家書,可是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寫起,此時詩人的思緒感情極為複雜。家書寫給誰?內容寫什麼?全詩未有提及,反而筆鋒一轉,「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捎信人行色匆匆,寫信人寫信時自然更加匆忙,想說的話總擔心遺漏,這種心情是極其複雜的。
最後一句是傳神之筆,運用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表現手法,從這一細微之處刻劃寫信人唯恐信中有所遺漏的心態和動作,凸顯了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這種心情,每一個有客居他鄉體驗的讀者想必都能體會得到。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段,細膩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情深意切。
拓展
張籍,即水部張十八員外,唐代中後期詩人。受______舉薦,貞元十五年在長安進士及第。西元806年調補太常寺太祝,此後患有嚴重目疾,幾近失明。張籍與白居易相識後,互相切磋詩文並對各自的詩文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張籍的詩文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衝突,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徵婦怨〉,另一類則描繪了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採蓮曲〉、〈江南曲〉等。
A.韓愈 B.孟郊 C.王建 D.杜甫
初三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五代]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①。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②。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注釋
①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②離愁:此處指亡國之愁。
譯文
默默無語獨自上西樓,只有天邊如鉤的冷月相伴左右。
梧桐寂寞地立在院中,幽深的庭院籠罩在清冷秋色裡。
這些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的思緒,都是亡國之愁。
而今憂愁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番無可名狀的滋味。
賞析
李煜的詞大多沒有粉飾做作,沒有扭捏作態,即景抒情,無意為之,便能將詞人內心所想表達得既顯清晰,又顯朦朧,能引起讀者內心的強烈共鳴,亦生憐憫之心。
這篇雖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淒涼的氣氛卻融會全篇。如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已攝盡淒婉哀思的神情。「無言」是無盡思緒,無可傾訴,無以言表的心情寫照,「獨上西樓」是登高望月,無人傾訴、心境落寞的行為寫照,「月如鉤」表述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圓必缺,映襯著人生的世事無常。
李煜被俘後,趙匡胤將他軟禁在開封城西北角一個種了梧桐的院落。「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清秋」為背景,以「梧桐」為前景,刻劃了一幅既意境朦朧,又浸染哀愁的圖畫。詞人見到「寂寞」的不只是梧桐樹,還有這悽慘的秋色,也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而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彷彿都被這高牆深院禁錮起來了。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新穎而別緻。榮華富貴已經成為歷史,憶往昔盡是「離愁」,表現了詞人內心深處的孤苦寂寞和萬般無奈。
「剪不斷,理還亂」還可形狀,末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是更深一層的寫法,表達詞人的離愁之狀,無可名狀也無法描述。作為曾經的一國之君,只能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可名狀的哀傷勝過千言萬語的陳述,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拓展
李煜書法、繪畫、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有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李煜從繼位到兵敗降宋共______年,在位期間一直寄希望於向宋納貢以保全基業,並多次派遣使者陳說臣服之意。
A.10 B.15 C.20 D.25
初四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①,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②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③應猶在,只是朱顏改④。問君能⑤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①了(ㄌㄧㄠˇ):了結,完結。②故國:指南唐。③雕欄玉砌(ㄑㄧˋ):雕飾華美的欄杆與用玉石砌成的臺階,指遠在金陵的南唐宮殿。④朱顏改:紅潤的容顏改變了,指人已憔悴。⑤能:又作「都」、「那」、「還」或「卻」。
譯文
這春有百花秋有月的時光何時完結了,過去的事還記得多少?
昨夜春風又吹進小樓,皓月當空,不堪回憶已為故國的南唐!
精美的欄杆、如玉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想念的人已憔悴。
問我心中還有多少哀愁?就好像這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賞析
西元960年,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了宋朝,而此時的李煜也成為南唐的最後一任君主。此詞當作於西元978年,當時,李煜已被幽囚近三年。南唐末代君主身居囚屋,聽過春風,看過秋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
「春花秋月」多給予人美好的嚮往,而詞人的特殊身分卻勾起往事而傷懷。「春花秋月」表示時間的推移,「了」即了結,完結,「往事知多少?」著重的一問,引出詞人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歷歷在目,如今卻國破家亡,詞人的這種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這樣美好的環境卻令人觸景傷感,引發了詞人對過去生活的無盡回憶。「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又」字不但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而且也暗示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早已被滅亡的現實,詞人忍受著無盡的精神折磨。
詞人遙想,「故國」宮殿的「雕欄玉砌」大概還在,只是那些與他日日縱情聲色的宮女朱顏已改。景物與人事的對比,物是人非,引發詞人心中無盡的惆悵和幽居的哀愁。詞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幾多愁」也是太多愁,很多愁,有國愁,有家愁,有鄉愁,有情愁,這是只有當過帝王才能體會的愁。結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王國維《人間詞話》謂此句可作後主詞的評語。李煜怎樣形容他的愁緒?怎麼形容愁緒,就如同那流不盡的春水,悠長深遠,無窮無盡,奔騰而去,含蓄地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拓展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李煜出生於西元937年農曆七月初七,據記載,他於自己生日(西元978年農曆七月初七)夜,命歌伎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______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
A.宋太祖趙匡胤 B.宋太宗趙光義 C.宋真宗趙恆 D.宋仁宗趙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6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