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滿額折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人民的西湖:毛澤東時代的宣傳、自然與能動性(1949–1976)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60 元
優惠價
90594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以風景和古跡聞名的杭州西湖,千百年來歷經多番變遷,共和國初期的大規模改造工程更是前所未有。西湖疏浚、植樹造林、建造花港觀魚公園、養豬及平墳運動—這一系列「宣傳-運動」項目旨在打造一個「人民的西湖」。這項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事業,映照著人類規劃與自然界應對之間的互動與糾纏。

 

誰在決定西湖的過去與未來?作者強調,人類之外,湖水、淤泥、微生物、公園、樹木、害蟲、豬、墳墓等亦扮演重要角色。本書以「非人類研究」的思路,剖析各種非人類特有的「能動性」如何參與、影響或阻撓了西湖的改造,揭示人類與自然共同作用之下歷史的複雜性。

 

-----------------------------------------------------------------------------------------------------------------------------

 

本書是一本具有獨特視角的中國社會主義城市的研究。從毛澤東時代西湖的一系列變遷,來觀察政治決策與環境的關係、景觀的重塑、新政權征服自然的雄心壯志,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和付出的代價。對於關注人民共和國初期歷史的學者和學生,這是一本重要的必讀書。

王笛(澳門大學歷史系教授)

 

作者以政治生態學的觀點,描述毛澤東時代的環境政策、地理規劃和環境工程,探討在生物圈、自然景觀和人性本質等題目上,人類對「自然」的觀念和實踐如何複雜多變,描繪了政治生態學的方案及其敗筆。本書為審視社會主義中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

王斑(史丹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比較文學系教授)

 

讀罷《人民的西湖》,不由得想起宋人楊萬里那首〈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如果說今日海內外方興未艾的中國環境史研究猶如六月西湖之「接天蓮葉無窮碧」,本書則給人一種「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象。其以「非目的性的能動性」為線索編織而成的、由人類與非人類角色交互纏繞共同上演的新西湖史,當為新時代中國歷史書寫提供了非同尋常的新路徑。

夏明方(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自然」常被視為人類行動以下的惰性或被動對象,或人類事件發生的平台,這種情況在跨學科中國研究領域尤其突出。《人民的西湖》建立了一個簡.貝內特(Jane Bennett)稱為非人類「分配能動性」的框架,以此探討毛澤東時代的杭州西湖如何透過一系列「宣傳-運動」項目,在反覆無常與矛盾之中被改造。

蒂姆.奧克斯( Tim Oakes,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地理系教授)

 

作者簡介

何其亮,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史、傳媒史、城市史及環境史。著作包括The People’s West Lake: Propaganda, Nature, and Agency in Mao’s China, 1949–1976 (2023)、Working the System: Motion Picture, Filmmakers, and Subjectivities in Mao-Era China, 19491966 (2023)、Newspapers and the Journalistic Public in Republican China: 1917 as a Significant Year of Journalism (2018)、Feminism, Women’s Agency, and Communi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Case of the Huang-Lu Elopement (2018)、Gilded Voices: Economics, Politics, and Storytelling in the Yangzi Delta since 1949 (2012),以及《個體與集體之間: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評彈事業》(2013)等。

 

萬芷均,英國愛丁堡大學文學翻譯碩士。主要譯作有《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邊緣地帶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緣起(1921–1945)》、《夏志清論中國文學》、《黑暗的閘門: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研究》等。

 

中文版序

1952年,英國生物化學家、漢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 1995)帶隊來華,調查中國對於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發動細菌戰的指控。調查過程中,李約瑟團隊在黑龍江甘南縣見到了極不尋常的場景:偌大的鄉村地區過於安靜,顯得十分詭異,整個農村看不見蒼蠅與狗這兩種最常見的、與人類共生的動物。彼時在甘南,乃至整個東北及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為了應對可能隨時來襲的細菌戰,政府發動群眾進行愛國衛生運動,以期消滅一切有害人類健康的生物,如蒼蠅、蚊子、老鼠等等。這種廣泛發動老百姓參與的群眾運動,一來體現了社會主義特有的勞動組織方式,即高敏(Miriam Gross)所謂之「大規模組織活動」(massive effort),或何若書(Denise Y. Ho)所謂之「參與式宣傳」(participatory propaganda);二來,這種大範圍、有組織的活動背後邏輯是人類必然戰勝自然界的自信,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與豪情壯志。

雖則類似「人定勝天」的說法早在《逸周書》中已經出現,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這種戰天鬥地精神的理論來源卻相當複雜。其一是受到歐洲啟蒙時代以來將人類與自然外物兩分法的影響,這一思潮隨著人類科學技術進步而演變為一種人類中心的傲慢: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壓制、改造、重塑、操弄自然界。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這一人類中心思想變成一種經濟原則:自然界萬物都可以成為投放到市場上的商品。其二是俄國及後來蘇聯因其自然條件較為惡劣,長期形成一種為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具有版權的資料 xii ︱ 人民的西湖生存而與自然界進行殊死一搏的思維。自五十年代初期起,共和國對蘇聯實行「一邊倒」政策,這樣的思維方式也一併進入中國。最後才是中國文化中古已有之的「人定勝天」說法。

需要指出的是,在干預自然乃至「征服自然」這方面,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例如,普魯士地區開創的科學造林或人工單一林迅速在全球範圍得到推廣,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更有過之無不及。這種認為人類的絕對理性可以改造自然界的堅定信念,是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所謂之「高度現代主義」(high modernism)產物。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這種理念更得到普遍接受與推廣,原因有二。首先,這種人類以自身智慧、意願與行動力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正契合毛澤東長期以來推崇的所謂人的「主觀能動性」或者「自覺的能動性」。第二,面對技術全面落後、投資嚴重缺乏的中國現狀,政府強調人的「能動性」有利於調動最大的勞動潛力,建設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

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建國後許多重大工程都以群眾運動的形式宣傳,既征服自然,也改造人群。1950年的治理淮河工程便是最早在全國範圍得到宣傳的群眾參與工程之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一號召後來成為諸多電影、戲曲等作品的題目,彰顯了毛澤東時代特有的那種改天換日、再造自然環境、克服歷史宿命的新時代英雄主義。然而在此類豪言壯語的背後,卻是林林總總的生態與經濟問題。正如前述黑龍江甘南縣的例子所示,鄉間被改造成了一個沒有蟲鳴螽躍、安靜但奇異的世界。

很顯然,自然界不是靜止、被動的,也不是可以被「計劃經濟」隨意安排計劃的。人「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必然會遭遇物的「反作用」,或高王凌所謂之「反行為」。不管是當年的政府規劃者還是大多數歷史學者,在這方面認知都不算充分。《人民的西湖》試圖更好理解人類規劃與自然界應對間的互動與糾纏。為此,本書採用「非人類研究」的思路,強調非人類特有的「能動性」如何貢獻或者阻礙於共和國時期政府改造西湖的努力。

當下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著作汗牛充棟,不管是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多角度研究這一時期,人的作用及其遭遇始終處於歷史敘述的中心地位。例如研究解放後杭州之名著《接管杭州:城市改造與幹部蟬變(1949–1954)》,即是以黨的南下幹部這一群體為核心。1 本書則轉換視角,首先遠離政治大事件及重要人物,選取地方和基層的角度來闡述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社會與文化的建設。其次,本書強調參與社會主義事業的不僅僅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基層群眾與幹部,更是我們常常忽略的非人類(如水、淤泥、微生物、樹木、害蟲以及豬等等)。地方政府努力發動群眾改造西湖地區的青山綠水的同時,參與其中的當地老百姓以及「非人類們」在這些改造工程中做出貢獻、從中漁利或製造麻煩,不一而足。本書強調,無論人類抑或非人類,他(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共生、糾纏、互相限制又互相成就的。

本書希望傳遞的信息是,只有全面呈現人類與非人類的協同、衝突、互相適應與相互成就,才能完整地理解與描述歷史。歷史的錯綜複雜除了變幻無常的人性之外,自然界的不可預測、難以捉摸也是重要因素。這一點在寫作共和國史時尤為重要,蓋因正是在毛澤東時期,「向自然開戰」成為政府發展經濟文化的前提條件。如何將毛澤東思想和實踐中人與自然的單向關係(征服),轉變為歷史書寫中的雙向關係(互動),必然可以為未來重新認識毛澤東時代中國史提供一條新思路。

2024年3月

-----------------------------

1 高崢(James Z. Gao)著,李國芳譯,《接管杭州:城市改造與幹部蟬變(1949– 195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

目次

圖片目錄………………………………………………………………………… ix

中文版序………………………………………………………………………… xi

序言……………………………………………………………………………… xv

 

導言……………………………………………………………………………… 1

第1章 水、人與微生物:1950年代的西湖疏浚工程………………………… 31

第2章 花港觀魚:毛澤東時代的景觀、空間與日常性……………………… 63

第3章 森林、宣傳與能動性:
19501976年杭州的植樹造林運動…………………………………… 95

第4章 社會主義的豬:

毛澤東時代杭州的肥料、集體化與文化遺產問題…………………… 127

第5章 「與鬼為鄰」:

19561965年西湖地區的遷墳運動…………………………………… 159

結語… …………………………………………………………………………… 197

 

參考文獻………………………………………………………………………… 205

索引……………………………………………………………………………… 23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94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