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兩千年(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41169465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作者:(奧地利)埃德加‧海德爾
出版日:2024/07/01
裝訂/頁數:精裝/380頁
規格:26cm*18.5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維也納,位於多瑙河畔,是奧地利的首都與ZUI大的城市,也是歐洲主要的文化中心,以“世界音樂之都”之美譽享譽全球。
歷史學家埃德加·海德爾博士,以其十余載研究、廣博的學識,在這部作品中,為讀者詳細描繪了維也納從羅馬時代至今,跨越兩千多年的輝煌發展歷程。
本書精心挑選了150余幅繪畫、照片及手稿,每一幅都是對維也納歷史與文化的深刻詮釋。書中還穿插了關於維也納各區域的詳細介紹,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這座城市的文化氛圍和歷史長河之中。這不僅是對維也納城市記憶的珍藏,更是奧地利乃至整個歐洲歷史變遷的微縮畫卷。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埃德加·海德爾(EdgardHaider),奧地利人,出生於1949年,歷史學博士。在維也納大學學習了當代歷史學、經濟史和社會史,博士研究生期間師從路德維希·耶德利卡教授(當代歷史研究所的創始人),1975年獲得博士學位。曾就職於奧地利國家廣播電視臺(ORF-Funkhaus),已出版多部關於維也納歷史的著作,為歷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譯者簡介
匡桐,南京大學碩士,於德國耶拿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曾做過圖書編輯、外語教師等工作,現居南京。
名人/編輯推薦
在維也納,足以聆聽整個世界
城市歷史學家、歷史學博士埃德加·海德爾傾心著述
跨越2000年的歷史文明——自古羅馬延續至今,和平與戰爭、衰敗與繁榮、屈辱與榮耀的光輝歷程
歐洲歷史的縮影——一次又一次左右歐洲命運。土耳其人傾全國之力兵臨城下,但兩次都折戟沉沙;能征善戰的拿破侖兩次鎩羽而歸……
世界音樂的源泉——舉世聞名的“音樂之都”。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約翰·施特勞斯等創作的世界名作均誕生於此
人類文明的寶地——名字填滿整張紙的“天才的天選之鄉”。弗洛伊德、阿德勒、茨威格、卡夫卡、維特根斯坦、波普爾、薛定諤、泡利、鐵托、俾斯麥、斯大林、馬克思……
貝多芬、小約翰·施特勞斯、余秋雨等盛贊的世界名城
即便去過10次,還會想再去10次
精裝全彩,燙金工藝,尊享JI致閱讀,宜禮宜藏
目次
文多波納(公元前15年—公元400年)
中世紀早期(公元400年—976年)
巴本貝格家族和波希米亞空位時代(公元976年—1278年)
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早期(公元1278年—1493年)
文藝復興時期的維也納(公元1490年—1590年)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公元1520年—1590年)
三十年戰爭(公元1618年—1648年)
巴洛克時代(公元1648年—1740年)
瑪麗亞·特蕾西婭和約瑟夫二世(公元1740年—1790年)
對法戰爭時期(公元1790年—1815年)
畢德麥耶爾風格下的維也納(公元1815年—1848年)
弗朗茨·約瑟夫時代(公元1848年—1916年)
“一戰”時期的維也納(公元1914年—1918年)
“紅色維也納”和等級制國家(公元1919年—1938年)
第三帝國時期的維也納(公元1938年—1945年)
盟軍占領時期的維也納(公元1945年—1955年)
重獲自由的維也納(公元1956年—1990年)
1990年後的維也納
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文多波納
(公元前15年—公元400年)
文多波納是維也納的發源地。多瑙河南岸上方的高原地理位置優越,拱衛著羅馬帝國的北方邊境,是建立堅固營地的絕佳所在。人們住在營地、營地近郊以及平民城鎮中,過著平常的日子。羅馬人將他們的高等文明帶到了多瑙河流域,其中包括溫泉浴、引水排水渠道和地板采暖。羅馬帝國的起起伏伏在這片多事之地尤為敏感;馬科曼尼人(Markomannen)和夸登人(Quaden)的入侵,雖然被馬克·奧勒留(MarcAurel)皇帝擊退,卻預示了即將來臨的毀滅。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穩定之後,羅馬帝國終於無力應付民族大遷徙帶來的壓力,文多波納也隨之荒落了。
帝國的屏障:多瑙河畔的羅馬人
“Patrianostraolimprovinciaromanaerat——我們的故鄉從前是羅馬的一個省。”這句話是20世紀60年代奧地利中學拉丁語教材裡的開篇第一言。這就是說奧地利具有羅馬血統,同樣的,維也納在兩千年前曾是羅馬的軍事營地,當時名叫文多波納,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奧古斯都皇帝時期。經過漫長的內戰之後,羅馬的第一任皇帝恢復了國內的和平,為了確保帝國外部的安寧,皇帝訴諸軍事手段。奧古斯都的繼子和繼任者提比略(Tiberius),繼位之後幾乎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占領了凱爾特人的王國諾裡庫姆(Noricum)。然而羅馬人在面對定居於多瑙河北岸的馬科曼尼人時卻止步不前,始終未能將其征服。帝國的擴張已達極限。公元9年,羅馬人在條頓堡森林(TeutoburgerWald)遭到了災難性的慘敗,自此以後,帝國便以維持現有領土之完整為首要任務。於是萊茵河和多瑙河變成帝國的天然屏障,位於萊茵河東岸和多瑙河北岸的是一片難以穿行的森林,向這裡進軍是得不償失的。簽訂友好條約之後,馬科曼尼人和夸登人成了羅馬的附庸,他們有義務向帝國提供軍事援助,至此北方邊境的危險暫時消弭了。
羅馬人在阿爾卑斯山脈東側的征服行動以和平的方式進行著,他們沒有騷擾當地的凱爾特村民。只有凱爾特人建在利奧波德山(Leopoldsberg)和比桑山(Bisamberg)等的高海拔定居點遭到清除。這些被稱作Oppida(小鎮)的地方是他們的避難所,對羅馬人來說卻意味著安全隱患。羅馬人應該是從利奧波德山上的要塞奪用了“文多波納”這個名字,其意為“白色的大地”或“白色的農場”,文多波納最終成了一個羅馬軍事營地的名稱。公元1世紀的時候文多波納並不怎麼為人所知。比較重要的是維也納以東40千米處的卡農頓。卡農頓位於今天佩特羅內爾(Petronell)和德國阿爾滕堡(Altenburg)之間的地區,琥珀之路(Bernsteinstra?e)途經此處,貿易往來和信息交流在這裡暢通無阻。公元50年左右,卡農頓被擴建為軍團營地,到了圖拉真(Trajan)皇帝統治時期,成為上潘諾尼亞行省(Pannoniasuperior)的首府。同一時間在文多波納駐扎著兩支羅馬騎兵部隊,索爾皮希亞中隊(AlaSulpicia)和不列顛中隊(AlaBritannica)。1559年興建馬廄堡(Stallburg)時,挖掘出了三塊不列顛中隊的墓碑,從而證實了該騎兵隊的存在。從銘文中可以得知,這是一支大約由一千名騎兵組成的強大部隊,他們駐扎在土墻環繞著的營地裡,位置很有可能是在今天的蘇格蘭修道院附近。軍團在多瑙河南岸建立了很多防御工事,其中包括一連串的瞭望塔、軍團士兵駐扎的石質營地、輔助部隊居住的土澆營地,各個據點之間通過一條大道相連,借此軍隊各單位可以實現快速的調動。羅馬人是卓越的道路建築師和土地丈量員,他們能夠因地制宜,讓道路很好地適應自然條件。通常被稱作古羅馬邊墻大道(Limesstra?e)的城墻便是很好的證明,這條邊墻橫穿今天的維也納市區,走向為德布林格大街(D?blingerHauptstra?e)—瓦林格街(W?hringerstra?e)—紳士胡同(Herrengasse)—米歇爾廣場(Michaelerplatz)—奧古斯丁街(Augustinerstra?e)—技師街(Technikerstra?e)—雷恩小路(Rennweg)—錫默靈大街(SimmeringerHauptstra?e)。
守衛多瑙河:文多波納軍事營地
圖拉真皇帝在位期間(公元98年—117年),羅馬發動了征討達契亞(Daker)的戰爭;戰爭促使羅馬在文多波納修建了一座四周有城墻環衛的軍事營地,地點位於今天的霍荷市場(HohenMarkt)周圍。堅硬厚實的方形磐石最大一塊可達3米厚、6米高,它們壘砌起來圈住了一片大約有22公頃的巨大場地。營地三面傍水,依地勢而建,其中:北段始於最南頭的多瑙河支流,依鹽沙石地而走;西段緊靠著深溝險壑,始於奧塔克靈溪(Ottakringerbach);東段則始於莫林河(M?ringbach),順著今天紅塔街(Rotenturmstra?e)的走向。在營地的南面,尚須在城墻外圍挖一段人工壕溝以提供保護,其位置在納格勒胡同(Naglergasse)下方的哈霍夫(Haarhof),今天人們仍可從哈霍夫傾斜的墻面辨認出它的輪廓。有3個軍團參與了要塞的修建作業,最後一個是第十忠誠蓋米納軍團(GeminaPiaFidelis)。直到民族大遷徙之前,第十軍團似乎一直駐扎在文多波納作為內務軍團。
要塞的4個城門靠著雙向的甬道彼此溝通,每個城門由兩個箭塔翼護左右。塔高30米,塔與塔之間由走道相連,其上立著雉堞,另有立柱隔斷,且中楣雕有裝飾,能給來犯者以強烈震撼。4個城門各有自己的名稱:位於高橋(HoheBrücke)一帶的是左門(Portaprincipalissinistra);位於埃特小巷子(Ertlgasse)和克雷默小巷子(Kramergasse)十字路口的是右門(Portaprincipalisdextra);位於壕溝大道和納格勒胡同、錦帕拱廊(Tuchlauben)三者交會處的是後門(Portadecumana);位於多瑙河支流河岸的是前門(Portapraetortia),如今河畔聖母教堂就矗立在這兒。城門和要塞的堡壘之間由主幹大道相連,其中主道(Viaprincipalis)是古羅馬邊墻大道的內城部分,還有後道(Viadecumana)和前道(Viapraetoria);環道(Viasagularis)則沿著城鎮防御工事的圍墻鋪展開來。矗立在營地中心的是使臣官邸和營地指揮所,位置差不多在今天的三葉草胡同(Kleeblattgasse)、約旦胡同(Jordangasse)和猶太廣場(Judenplatz)一帶。
營地的大道大約有9米寬,上覆巨大的石板,並配有排水溝;拱廊可抵擋雨水和酷熱的侵襲。酒館、兵器作坊和庫房緊緊挨著,依次排開。要塞城墻前部設有一段安全區域;離著南部城墻有一段距離,在一座平緩的小山丘上鋪有一條高架道路(Strataalta,也即今天的紳士街)。在營地之前,也就是今天的斯蒂芬廣場(Stephansplatz)、米歇爾廣場和弗賴永廣場(Freyung)一帶,是營地近郊定居點(canabaelegionis)。這兒密布著客棧、飯館、貨攤和手工店鋪,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士兵們的軍餉按時發放,他們左手接貨、右手付錢,對商販來說是可以保證利潤的顧客。營地郊區也不缺婦女的身影,她們會選擇軍團裡的一名士兵當作生活伴侶。公元2世紀末以前,通婚禁令一直禁止他們結婚;成家意願不明顯的士兵往往會鉆進妓院裡逍遙快活。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