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自然資源碳匯技術方法體系》是中國地質調查局資助項目所獲部分成果的總結,在全面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嚴密的方法、全新的模式,闡述了針對自然資源各要素開展野外調查、監測,進行自然資源碳匯成果評估的系統性工作,特別是在以流域為單元的工作尺度上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為全面翔實評估區域自然資源碳匯強度提供了參考。
目次
目錄
前言
第1章 全球變暖及其對策1
1.1 全球變暖與社會發展1
1.1.1 IPCC**次評估報告1
1.1.2 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2
1.1.3 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3
1.1.4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4
1.1.5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6
1.1.6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8
1.2 碳市場減排機制12
1.2.1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13
1.2.2 中國碳市場14
1.3 碳匯負排放效應16
1.3.1 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自然機制16
1.3.2 碳匯效應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17
1.3.3 提升碳匯能力的途徑20
參考文獻21
第2章 自然資源系統中碳的計量25
2.1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概念和意義25
2.1.1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概念25
2.1.2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意義26
2.2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方法與技術27
2.2.1 遙感技術27
2.2.2 生態學模型29
2.2.3 不同自然資源類型的碳計量方法30
2.3 國內外自然資源碳計量33
2.3.1 北美33
2.3.2 歐洲34
2.3.3 中國35
參考文獻35
第3章 自然資源碳匯41
3.1 自然資源碳匯相關術語42
3.2 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與地質碳匯研究的主要特點51
3.2.1 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垂向碳通量51
3.2.2 陸地生態系統不同組分碳匯的*立核算51
3.2.3 地質碳匯的時間敏感性與碳水耦合52
3.3 自然資源碳匯的要素耦合53
3.3.1 植被-微生物-土壤互作53
3.3.2 植被-土壤-岩石互作54
3.3.3 植被-水-岩石互作54
3.4 自然資源碳匯的過程約束55
3.4.1 土壤侵蝕過程55
3.4.2 岩石風化過程56
3.4.3 土地利用變化過程57
3.5 自然資源碳匯工作展望57
3.5.1 加強多數據融合,形成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57
3.5.2 加強人-地耦合的多過程碳循環模型研發,開展長時序的模型模擬58
3.5.3 加強以流域為單元的多尺度自然資源碳匯的調查評估工作59
參考文獻59
第4章 區域自然資源碳匯調查監測評價65
4.1 樣點預布設65
4.1.1 樣點預布設工作底圖65
4.1.2 樣點預布設操作步驟65
4.2 林地調查點66
4.2.1 調查點布設66
4.2.2 調查因子67
4.2.3 現場調查68
4.2.4 森林資源碳儲量的估算71
4.2.5 無人機調查構建生物量評估基礎指標—以云南省元謀縣為例74
4.2.6 森林地上生物量遙感估測—以云南省元謀縣為例83
4.2.7 森林生物量碳匯估算86
4.2.8 森林土壤碳密度模型制圖87
4.2.9 森林生態系統土壤碳匯估算90
4.2.10 森林生物量碳匯潛力估算92
4.3 灌叢調查點95
4.3.1 灌叢樣地的調查指標95
4.3.2 灌叢樣地的調查方法95
4.3.3 灌叢生態系統碳密度計算98
4.3.4 碳儲量評估方法99
4.4 草地調查點100
4.4.1 調查點布設100
4.4.2 調查因子102
4.4.3 現場調查102
4.4.4 草地資源碳儲量的估算107
4.4.5 草地資源碳匯現狀的估算107
4.4.6 草地資源碳匯潛力的估算108
4.5 耕地調查點110
4.5.1 樣點布設110
4.5.2 調查因子112
4.5.3 現場調查113
4.5.4 農田生態系統碳匯計算114
參考文獻114
第5章 流域自然資源碳匯調查監測194
5.1 林灌生態系統194
5.1.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194
5.1.2 調查因子194
5.1.3 調查方法195
5.1.4 溶蝕試驗197
5.2 草地生態系統197
5.2.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197
5.2.2 調查因子197
5.2.3 調查方法198
5.2.4 溶蝕試驗200
5.3 農田生態系統200
5.3.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200
5.3.2 調查因子201
5.3.3 調查方法201
5.3.4 溶蝕試驗202
5.4 水文生態系統202
5.4.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202
5.4.2 調查因子203
5.4.3 調查方法203
5.4.4 流域碳匯通量的計算204
5.5 地質碳匯204
5.5.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204
5.5.2 調查因子204
5.5.3 調查方法205
5.5.4 樣品采集與檢測分析205
第6章 長期觀測點建設215
6.1 長觀點的布設原則215
6.2 監測指標及方法215
6.2.1 林灌、草地、農田生態系統215
6.2.2 水文系統216
第7章 樣品分析與保存220
7.1 樣品的制備220
7.2 樣品的乾燥220
7.3 樣品的粉碎220
7.3.1 植物樣品220
7.3.2 土壤樣品220
7.4 樣品的保存221
7.5 植物及土壤樣品總碳、全氮含量分析221
7.5.1 總碳測量方法221
7.5.2 測定儀器與材料222
7.5.3 測定步驟222
7.6 土壤機械組成223
7.7 土壤pH測定224
7.8 同位素分析224
7.8.1 水樣同位素224
7.8.2 土壤樣品δ13C檢測方法227
參考文獻228
附錄229
附錄A (資料性附錄)水-氣界面CO2交換通量估算方法229
附錄B (資料性附錄)溶蝕試驗方法與計算230
附錄C (資料性附錄)沉積物碳沉積速率及來源計算231
附錄D (資料性附錄)流域巖溶碳匯通量計算233
前言
第1章 全球變暖及其對策1
1.1 全球變暖與社會發展1
1.1.1 IPCC**次評估報告1
1.1.2 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2
1.1.3 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3
1.1.4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4
1.1.5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6
1.1.6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8
1.2 碳市場減排機制12
1.2.1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13
1.2.2 中國碳市場14
1.3 碳匯負排放效應16
1.3.1 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自然機制16
1.3.2 碳匯效應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17
1.3.3 提升碳匯能力的途徑20
參考文獻21
第2章 自然資源系統中碳的計量25
2.1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概念和意義25
2.1.1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概念25
2.1.2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意義26
2.2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方法與技術27
2.2.1 遙感技術27
2.2.2 生態學模型29
2.2.3 不同自然資源類型的碳計量方法30
2.3 國內外自然資源碳計量33
2.3.1 北美33
2.3.2 歐洲34
2.3.3 中國35
參考文獻35
第3章 自然資源碳匯41
3.1 自然資源碳匯相關術語42
3.2 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與地質碳匯研究的主要特點51
3.2.1 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垂向碳通量51
3.2.2 陸地生態系統不同組分碳匯的*立核算51
3.2.3 地質碳匯的時間敏感性與碳水耦合52
3.3 自然資源碳匯的要素耦合53
3.3.1 植被-微生物-土壤互作53
3.3.2 植被-土壤-岩石互作54
3.3.3 植被-水-岩石互作54
3.4 自然資源碳匯的過程約束55
3.4.1 土壤侵蝕過程55
3.4.2 岩石風化過程56
3.4.3 土地利用變化過程57
3.5 自然資源碳匯工作展望57
3.5.1 加強多數據融合,形成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57
3.5.2 加強人-地耦合的多過程碳循環模型研發,開展長時序的模型模擬58
3.5.3 加強以流域為單元的多尺度自然資源碳匯的調查評估工作59
參考文獻59
第4章 區域自然資源碳匯調查監測評價65
4.1 樣點預布設65
4.1.1 樣點預布設工作底圖65
4.1.2 樣點預布設操作步驟65
4.2 林地調查點66
4.2.1 調查點布設66
4.2.2 調查因子67
4.2.3 現場調查68
4.2.4 森林資源碳儲量的估算71
4.2.5 無人機調查構建生物量評估基礎指標—以云南省元謀縣為例74
4.2.6 森林地上生物量遙感估測—以云南省元謀縣為例83
4.2.7 森林生物量碳匯估算86
4.2.8 森林土壤碳密度模型制圖87
4.2.9 森林生態系統土壤碳匯估算90
4.2.10 森林生物量碳匯潛力估算92
4.3 灌叢調查點95
4.3.1 灌叢樣地的調查指標95
4.3.2 灌叢樣地的調查方法95
4.3.3 灌叢生態系統碳密度計算98
4.3.4 碳儲量評估方法99
4.4 草地調查點100
4.4.1 調查點布設100
4.4.2 調查因子102
4.4.3 現場調查102
4.4.4 草地資源碳儲量的估算107
4.4.5 草地資源碳匯現狀的估算107
4.4.6 草地資源碳匯潛力的估算108
4.5 耕地調查點110
4.5.1 樣點布設110
4.5.2 調查因子112
4.5.3 現場調查113
4.5.4 農田生態系統碳匯計算114
參考文獻114
第5章 流域自然資源碳匯調查監測194
5.1 林灌生態系統194
5.1.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194
5.1.2 調查因子194
5.1.3 調查方法195
5.1.4 溶蝕試驗197
5.2 草地生態系統197
5.2.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197
5.2.2 調查因子197
5.2.3 調查方法198
5.2.4 溶蝕試驗200
5.3 農田生態系統200
5.3.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200
5.3.2 調查因子201
5.3.3 調查方法201
5.3.4 溶蝕試驗202
5.4 水文生態系統202
5.4.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202
5.4.2 調查因子203
5.4.3 調查方法203
5.4.4 流域碳匯通量的計算204
5.5 地質碳匯204
5.5.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204
5.5.2 調查因子204
5.5.3 調查方法205
5.5.4 樣品采集與檢測分析205
第6章 長期觀測點建設215
6.1 長觀點的布設原則215
6.2 監測指標及方法215
6.2.1 林灌、草地、農田生態系統215
6.2.2 水文系統216
第7章 樣品分析與保存220
7.1 樣品的制備220
7.2 樣品的乾燥220
7.3 樣品的粉碎220
7.3.1 植物樣品220
7.3.2 土壤樣品220
7.4 樣品的保存221
7.5 植物及土壤樣品總碳、全氮含量分析221
7.5.1 總碳測量方法221
7.5.2 測定儀器與材料222
7.5.3 測定步驟222
7.6 土壤機械組成223
7.7 土壤pH測定224
7.8 同位素分析224
7.8.1 水樣同位素224
7.8.2 土壤樣品δ13C檢測方法227
參考文獻228
附錄229
附錄A (資料性附錄)水-氣界面CO2交換通量估算方法229
附錄B (資料性附錄)溶蝕試驗方法與計算230
附錄C (資料性附錄)沉積物碳沉積速率及來源計算231
附錄D (資料性附錄)流域巖溶碳匯通量計算233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