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美國歷史十五講(第三版)(簡體書)
滿額折

美國歷史十五講(第三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美利堅合眾國雖然歷史不長,但卻從一個殖民地附屬國發展成為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經歷了獨立戰爭、內戰、工業化、進步主義運動、兩次世界大戰等重大事件。《美國歷史十五講(第三版)》從社會歷史學的角度,講述了美利堅文明的歷史起源,其在新大陸上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伴隨其政治、經濟發展的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成長歷程,提供了研究美國歷史的基本問題和基本線索。全書提綱挈領,引人入勝,是一本優秀的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何順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順果(1944—2023),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二級教授,曾獲聘北大教授一級崗,美國史、西方史學理論和史學史兩個專業方向的博士生導師。曾擔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理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世界歷史》雜志編委、《美國研究》雜志編委、《北大史學》執行主編。著有《美國邊疆史》《美國“棉花王國”史》《美國史通論》《美國歷史十五講》《資本主義史文集》《美國史研究》等學術著作。

名人/編輯推薦

一本書講清美國歷史的基本線索和基本問題

本書由我多年在北京大學講授美國通史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其任務是要用二三十萬字的篇幅深入淺出地勾勒出一幅比較完整的美國歷史畫卷,對與美國歷史有關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疑難問題進行必要的考釋和解讀,使讀者在有限的篇幅裡獲得盡可能多的有關美國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知識,並有所啟發。

這一使命不能不使作者犯難。美國雖說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其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均極充分,對它們的研究又相當深入細致,要用二三十萬字來概括全部美國史,是不大容易做到的。所以,本書的撰寫,只能以個人的理解,就美國400年歷史的主要問題和基本線索,擇要而述之,不能過於展開。在寫作方法上,則採用史論結合的辦法,既要注意史料選擇的得當,又要有必要而準確的提煉和概括,做到簡而不空,言之有據。

但又不是全無想法,否則便失去了寫作此書的意義。首先,我想到的是從社會歷史學的角度,來探討美利堅文明的歷史起源,而不僅僅把英國的殖民史看成美國的早期史。因為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創建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移民社會形成的過程,這是以往的美國史研究中尚不明確的一個概念。當然此處只勾勒一個輪廓。其次,這些年來,我在研究美國區域問題和區域歷史時獲得不少新知識,也想把它們納入本書之內以改造美國史的內容和結構,所以第六、七、八講都是圍繞區域對峙及其演變展開的,這是以往通史中不太注意的。我的想法是,三大區域之間的差別和聯繫、對立與統一,不僅應是美國歷史區別於其他國家歷史的重要特點,也是推動美國歷史發展特別是19世紀美國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再次,以往的美國史編纂中,注意到了內戰後美國社會經濟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壟斷組織的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現代化,極少注意其意識形態的變化及其在歷史上的意義,故本書特地安排了“文化民族主義之形成”一講,以糾正以往美國通史的不足。我想通過它來說明,特納和門肯在歷史和語言上的創意,乃是繼1776年的政治獨立和第二次英美戰爭後的經濟獨立運動之後的一場新的精神獨立運動,並且只有在這場精神獨立運動之後,美國才真正完全擺脫了它對歐洲的依賴。最後,我考慮了高科技革命的意義,第一次在一部美國通史中談到了“向後工業邁進”的問題,並在本書中設了一講對它的過程和結果進行了論述,從而賦予它亙古未有的歷史地位和意義。這是對丹尼爾·貝爾的“後工業社會”理論所做的一個呼應,意在肯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社會經濟結構演變中某種帶有一定質變的東西。我以為,這幾點多少反映了美國歷史以及本書的一些特點,尤其是最後一點已超出了美國歷史的範圍,對世界歷史也有某種前瞻性。因此,也算是本書的一家之言。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要對傳統的美國史(包括某些美國人自己所寫的美國史)的結構和內容進行重構,以推動美國史研究的縱深發展。

有一個問題,這裡應該交代幾句,這就是印第安人問題。眾所周知,印第安人是美洲最早的主人,幾萬年前他們就從亞洲移居到美洲,並創造過光輝的古代文明,在歐洲人到達美洲之時,北美這塊大陸上的印第安人數量至少在100萬以上,他們曾以自己的獨特貢獻促進了美利堅文明的形成,包括農作物的種植。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掠奪,直接導致印第安人種瀕臨滅亡。但考慮到,美利堅合眾國本是在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中印第安人被排斥在美國公民之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印第安人也未能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和文化之內,因此印第安人的歷史在本書中未被視為美國的“古代史”。在筆者看來,它也不應被看成是美國的“古代史”。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民選的總統,被梁任公稱為“世界共和政體之祖國”。北美獨立戰爭,是從英國革命到法國革命的必經階段,又在殖民地中第一個舉起義旗,因此其影響不僅及於西方廣大地區,也及於東方各國,其意義並不亞於英法之革命。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幾百年的時間內,它由一個位於大西洋沿岸的狹長地帶的國度,崛起為一個影響深遠的世界大國,在世界現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大國。因此,認真地了解和研究這個國家的歷史,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作者謹識

2001年初春於北京大學

目次

序/1
第一講 美利堅文明的歷史起源/1
歐洲殖民制度的演變/1
各殖民國家在北美的爭奪/3
1606 年英王頒發給弗吉尼亞公司的特許狀/6
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建立/9
北美殖民地的類型及其特點/14
第二講 由公司到社會的演變/16
殖民地土地制度的演變/16
土地制度改變對殖民地社會的影響/18
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及其區域差異/22
殖民地的社會結構及其特點/25
培根起義及其原因/27
第三講 七年戰爭與民族覺醒/30
七年戰爭與英國殖民政策的改變/30
美利堅民族的初步形成與覺醒/32
走上獨立的過程與斗爭/37
北美反英獨立戰爭的經過/44
北美獨立戰爭的特點/46
第四講 聯邦制的建立及其特點/49
由聯合殖民地到邦聯/49
制憲會議與國體之爭/52
各州在批準憲法過程中的斗爭/54
美國聯邦制的結構和特點/58
它是新大陸上的“山巔之城”嗎? /61
第五講 建國方針之確立:杰斐遜與漢密爾頓之爭/66
爭論產生的根源/66
聯邦財政和政策的確立/69
實行保護關稅還是自由貿易/72
從漢密爾頓財長到杰斐遜總統:
美國建國方針之確立/75
杰漢之爭與兩黨制的起源/80
第六講 三大區域與兩種制度/84
第二次英美戰爭和美國現代化的起步/84
新英格蘭發展成美國的“核心地區”/87
南部“棉花王國”的興起/91
大陸擴張體系與大西部的拓殖/95
伊利運河與國內“三角貿易”的形成/99
第七講 三大區域之間的矛盾和斗爭/105
在關稅問題上的斗爭/105
關於內地改進與經濟補助問題/110
關於金融和貨幣體制問題/113
關於為定居者提供免費宅地問題/118
關於奴隸制的存廢之爭/121
第八講 內戰及戰後的調整/125
由和平共處走向激烈衝突/125
南北平衡的喪失及其根本原因/129
西部在內戰中的作用/134
內戰對各區域的影響/137
林肯:隨時準備傾聽人民的呼聲/142
第九講 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146
內戰對美國經濟的影響/146
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及“應用研究”
的蓬勃發展/149
資本主義在美國農業中的擴展/153
經濟組織形式的變化/157
科學管理在美國的誕生/161
第十講 世紀之交美國的社會改革/165
社會改革運動興起的原因/165
由格蘭奇到人民黨/168
勞工狀況與勞工運動/172
進步主義和改革時代/175
西奧多·羅斯福及其進步黨/179
第十一講 美國海外殖民體系的建立/183
馬漢及其“海權論”/183
擴張由大陸轉向海外:美西戰爭/187
門戶開放與大棒政策/190
大戰中爭奪世界領導權的嘗試/194
威爾遜的“新自由”及其改革/197
第十二講 文化民族主義之形成/201
從英國的達爾文到美國的摩爾根/201
實用主義之形成:皮爾斯、詹姆士和杜威/204
語言和文學的“獨立”:
從愛默生、惠特曼、馬克·吐溫到門肯/208
特納“邊疆假說”的提出及其主題/212
美國法學的演變:由自然法學到社會法學/216
第十三講 1930 年代危機與富蘭克林·羅斯福“新政”/220
由空前繁榮到空前危機/220
富蘭克林·羅斯福上臺:
“唯一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226
恢復和救濟工作全面展開/232
把重點轉到社會經濟改革上/236
“新政”在美國歷史上的地位:
國家成為經濟的發動機/239
第十四講 美國登上世界霸主的寶座/243
從孤立到參戰/243
終於登上世界霸主的寶座/247
由熱戰到“冷戰”:國際關係的改變/250
民權運動、新左派和“反文化”/254
五六十年代的社會改革/258
第十五講 高科技革命與社會的變遷/264
高科技革命的起源/264
發展高科技產業成為聯邦基本國策/268
“第三產業”的形成及其特點/273
美國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276
高科技革命與霸權的煩惱/281
附 錄/285
一 《五月花號公約》(1620)/285
二 《獨立宣言》(1776)/286
三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289
四 美國總統、副總統一覽表/307
英文參考書目/311
原版後記/319
改版後記/320
第二版後記/322
第三版後記/323

書摘/試閱

西部在內戰中的作用

1861年4月12日開始的美國內戰,嚴格地講是南部在經濟和政治上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爆發的。從史料來看,內戰爆發時,內戰的實力對比懸殊。在當時全國33個州中,有22個站在北方一邊,它們占有全國3/4的領土,只有11個州參加了叛亂。根據1860年的人口調查資料,北方各州共有人口2100萬,而且在戰爭期間還有大量移民流入,而南方總共只有900萬人口,其中還包括100萬左右的黑奴。北方占有工業生產的9/10,並集中了全國2/3以上的鐵路線,而南方只擁有工業生產的1/10,以及1/3左右的鐵路線。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南部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的命運。必須指出的是,在上述有關北方實力的統計中,西部的力量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占了22個州中的11個(包括2個中立州),在當時北方占有的22503英裡鐵路線中,有12489英裡建在西部,甚至超過了東北部鐵路線的總長。

但北部之所以能在這場美國史上最大的戰爭中取勝,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便是西部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結盟。如前所述,這種結盟的經濟基礎就是西部與東北部在勞動制度上的一致,以及四五十年代東、西兩部之間商業和貿易的迅速擴大。這兩者在政治上結盟的趨勢,在1854年發生的“堪薩斯的戰鬥”中已表現得非常明顯。發生在堪薩斯的那場戰鬥,本質上只不過是南北兩種社會和勞動制度在西部的第一次直接較量,因為在那裡代表南部奴隸制度的正是來自南部的奴隸主。正如1854年8月3日《聖路易共和黨人報》發表的由堪薩斯人維希德寫於6月26日的信中透露的:在堪薩斯的那些新城區內的“占地者是由弗吉尼亞、肯塔基、田納西和密蘇裡各州的高門大族的代表人物構成的。他們在上個星期六曾舉行集會,在會上成立了以警備委員會為首的占地者組織。這個委員會由13人組成,其他好些地方,也建立了同樣的組織”。這些人武力破壞國會代表選舉,搗毀北方自由移民的家宅,甚至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懸賞200元”捉拿一個叫伊萊·泰勒的人,只因他到堪薩斯為廢奴主義者移民選擇地段,可見他們與北部自由移民勢不兩立的立場。而反對把堪薩斯變為蓄奴州的社會勢力則主要來自中西部,因此在反對奴隸制的斗爭中,堪薩斯的廢奴主義者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北方人身上,並直接向俄亥俄、紐約、羅德島等州的州長發出了求援的信息。早在1854年4月26日,在馬薩諸塞就成立了“出境移民協會”,以便在擬議中的領地一旦建立,幫助廢奴派的移民前往堪薩斯,使之不致成為蓄奴州。協會在第二年改名為“新英格蘭移民援助公司”,表明援助活動已越出了馬薩諸塞州的範圍,成為整個東北部地區的普遍性活動,並具有了經濟上的務實性。

西部與東北部在政治上的聯盟,在1854年誕生的共和黨的形成和發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1)西部是這個新的政黨誕生的真正搖籃,因為早在1854年2月28日斯蒂芬·道格拉斯提案的50名反對者,已在威斯康星裡彭一間校舍內舉行會議,提出了建立一個新政治組織的要求,並擬將該組織命名為“共和黨”;而且,共和黨的第一個機構,又是在密歇根的杰克遜城建立的,時間就在1854年7月6日。可見,西部是這個新政治思潮的溫床。(2)從組織上看,1854年誕生的共和黨有幾個主要來源:①北部輝格黨人,它以東北部新興工業家為核心;②北方民主黨人,它以北部中小資產階級為核心;③自由土地黨人,它以西部的農場主為核心。自由土地黨,1848年成立於布法羅,該城扼東西兩部之間的交通要道伊利運河的西部出口,是當時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因此可以說,共和黨的誕生本身就是東北部工業家和西部農場主攜手的產物。(3)如果說共和黨的成立還只不過是西部農場主和東北部工業家在政治上攜手的開始,那麼1860年共和黨在芝加哥提出的總統競選綱領便可以視為這個聯盟的正式標志。這個綱領把反對奴隸制擴張作為該黨著重考慮的中心問題,並重新引用了《獨立宣言》關於“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則,這就不僅抓住了當時東西部廣大人民關注的主要問題,而且賦予黨的活動以正義性。同時,綱領又提出對進口稅率進行調整,“以便鼓勵整個國家的工業發展”,並把自由土地黨人所要求的《宅地法》正式列入黨的活動目標,這就滿足了雙方聯合的經濟條件。最後,亞伯拉罕·林肯被共和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並在經過幾次失敗後終於在1860年當選為美國總統,這既是西部與東北部結盟的重要成果,也是北部在內戰中戰勝南部的主要保證。因為林肯是西部從拓荒者逐步成長起來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代表,他公開聲明“我天生是反對奴隸制的”,同時又“贊成把荒地分成小塊,使每一個窮苦的人都能獲得一個家園”。(圖8-2)

〖TS(2〗〖HT5"H〗〖STHZ〗〖JZ〗圖8—24〓內戰時的林肯總統〖HT〗〖ST〗〖TS)〗西部在內戰中的作用,首先就在於堅決支持了亞伯拉罕·林肯,並把這位“天生的”奴隸制的反對者推上了總統的寶座。1860年的總統選舉是美國歷史上斗爭最激烈的選舉之一,雖然林肯獲得的票數未能超過他的對手得票的總和,但比立憲聯邦黨英文名稱為Constitutional Union Party,成員主要來自已解散的輝格黨以及一些對奴隸制持溫和立場的政治家及其追隨者。1860年總統大選時,立憲聯邦黨為第三大黨,贏得了3個州的選舉人團票,其總統候選人是來自田納西州的政治家約翰·貝爾(John Bell)。和民主黨兩派的任何一個對手都要多。全國計票的結果是:在全國470萬參加投票的人中,林肯得票1865593張,道格拉斯得票1382713張,布雷肯裡奇得票848356張,貝爾得票592906張。值得注意的是,林肯是在美國開國後最帶地方色彩的選舉中當選的:不僅有15個州的選舉人拒絕投林肯的票,而且在南部10個州裡沒有一張贊成林肯的票。但林肯為何在1860年當選總統?主要是因為,他在17個自由州獲得了絕大多數票,並得到了廣大北方工人和西部農民的衷心支持。

更重要的是,西部人在戰爭中直接為聯邦軍隊提供了大量糧食、士兵和裝備。例如,在內戰期間,有將近30萬俄亥俄士兵在聯邦軍隊中服役並直接走上戰場,這個數字相當於1860年該州人口總數(2339511人)的12.8%,即平均每10人中有1.3人上戰場;在北部和西部各州中,它是參軍比例最高的一個。與此同時,西部其他州也同樣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和支持,如印第安納在戰爭期間對聯邦的貢獻包括:129個步兵團、13個騎兵團、1個重炮團、26個輕炮團,總計為196363人。

俄亥俄人的積極和主動精神尤為可嘉。1861年4月,林肯總統只準備征召75000名志願兵,其中給俄亥俄的限額為13000人,而當時俄亥俄州竟有30萬人應召涌入該州首府哥倫布。1864年4月,林肯找西部4個州的州長到白宮開會,要求俄亥俄選派31000人在聯邦軍隊中服役100天,但最後的結果是該州每5個人中就有3個在聯邦軍隊中服役18天至45天。正因為如此,還在1863年,林肯就十分感動地說:“俄亥俄已拯救了國家。”

內戰對各區域的影響

1860年林肯的當選成為內戰的導火線。南卡羅來納、佐治亞等州先後退出聯邦,1861年2月8日它們通過了邦聯憲法,並選舉了戴維斯為邦聯總統。4月12日,邦聯軍隊炮轟由聯邦軍隊控制的查爾斯港的薩姆特要塞,由此開始了長達4年的南北戰爭,一直到1865年4月9日方告結束。其間,先後有11個州加入南部邦聯,南北雙方在縱橫數千英裡的戰場上廝殺,交戰達2400余次,傷亡慘重,損失巨大(圖8-3)。戰爭初期,南軍在羅伯特·李將軍指揮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勝利,但當林肯在1862年頒布《解放黑奴宣言》和《宅地法》後,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北方的根本性轉變,並最終戰勝南方,重建南方。

〖TS(2〗〖HT5"H〗〖STHZ〗〖JZ〗圖8—25〓內戰使南部損失慘重〖HT〗〖ST〗〖TS)〗內戰,作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對這個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因為,重建不僅是南部的重建,而且是整個聯邦的重建,而要完成整個聯邦的重建,就必須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為此,林肯在1863年葛底斯堡演說中提出的要求是這個新的聯邦必須擁有這樣一個政府,這個政府必須是“民有、民治、民享”的,否則它就會從地球上消亡。也正因為如此,“林肯革新了這場革命的概念”,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全新的美國”。這還因為,在內戰期間及戰後重建階段,聯邦政府相繼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上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既具有影響整個國家發展的全局性意義,也對各區域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並由此開創了美國區域關係和歷史發展的新時代。

內戰之後,美國區域關係中的首要變化,是東北部“核心地區”的加強。這是因為,在戰爭和重建時期,由共和黨控制的聯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北部工業家的政策。例如,在S.蔡斯(1808—1873)任財政部長期間,發行了大約26億美元的國家公債和面值約4.5億美元的綠背紙幣,為使公債受歡迎還制定了高達5—7.3厘的利息率。1861年政府規定停止使用硬幣支付,從而使全國貨幣流通建立在紙幣的基礎上;同時又規定可用綠背紙幣兌換聯邦6厘金公債,由此造成綠背紙幣大幅度貶值,至1864年1元紙幣只值0.64金元。此外,國家又重新調整關稅率,使平均關稅率從內戰初期的18.8%提高到內戰末期的47%;同時,在1866—1868年間3次豁免以煤礦、生鐵、棉花、廣告公司及制成品為物件的戰時國產稅。這一增一免,使被保護的工業品差不多都漲價20%,東北部工業家因此大獲其利,而大量購買國家公債又使其擁有充分資金投資於工廠,因此東北部工業進入了大踏步前進的時期,成為全美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由於農業中心的西移,1860—1910年間,新英格蘭耕地減少了42%即500多萬英畝,這裡成千上萬的農場荒蕪了,東北部進入了依靠其他地區供應食品的時期。到1910年,新英格蘭產的小麥,只占全美糧食總值的0.1%。但東北部這個面積只相當於美國總面積6%的地區,1910年時其工業產值卻在全美國工業總產值中占了51%,礦產品的價值占全美的32%;在該年全國50個10萬人以上的城市中,東北部就有21個。在東北地區各州中,馬薩諸塞在紡織工業領域一直居首位,它最重要的工業產品是棉產品、羊絨產品、麻繩。而紐約自內戰前至19世紀末一直保持全美主要工業生產州的地位,1909年時該州產值超過100萬美元的工業共139項,其總產值達336949萬美元,為全國總產值的1/6。紐約提供了全美88%的人工花卉、46%的男裝、70%的女裝、92%的袖領、73%的皮制品、60%的手套和60%的女帽。此外,羅得島的普羅維登斯生產了全美1/4的寶石,康涅狄格生產了全美近2/3的別針、3/4的玩具、1/2的鐘表、1/2以上的銅制品。總之,包括新英格蘭和大西洋中部在內的東北部,大大鞏固和加強了它在全國作為“核心地區”的地位和作用。

在內戰期間和戰後的時代,“西部”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以“中西部”為主體的舊西部已與東北部“核心地區”融為一體,而一個更加廣闊的新的西部已在密蘇裡河以西興起,並成為此後“西部”這一概念的主體。美國邊疆史中的這一重大變遷和發展,其根本動力是由聯邦政府在內戰和重建時期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供的,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都與密蘇裡河以西的宅地有關,因而都可以納入1862年《宅地法》的概念之內。根據《宅地法》,任何一個家庭只要在其占據的土地上居住和耕作滿5年,其戶主即可付10美元登記費而免費領取160英畝土地;若居住不滿5年,戶主則可在該土地上住滿6個月以後,以當時的最低價格(約每英畝1.25美元)購買這塊土地。由於該法主要適用於可耕地,於是對於不太適宜耕種的草原、旱地、山石和沙漠地帶的定居,又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土地法:根據《植樹法》(1873),可借植樹於其保有的一部分土地的辦法而取得草原土地;根據《沙漠土地法》(1877),可借灌溉其所保有土地的辦法而獲得土地;根據《木石法》(1878),可在不能耕作的土地上標出界限然後再申請土地所有權。因此,這些法令可以說是1862年《宅地法》的擴大和補充。《宅地法》是內戰爆發前後南北雙方斗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它的實施和遠西部的迅速拓殖也應看成是內戰的主要成果。內戰以後,由於有上述以《宅地法》為代表的聯邦西部政策的促進,遠西部進入了全面拓殖與開發的階段。據統計,遠西部即戰後的西部地區的農場數,1850—1860年增加了416.4%,1860—1870年增加了39.1%,1870—1880年增加了73.7%,1880—1890年增加了74.2%。戰爭期間及戰後30年內,西部開發中的顯著特點是,在農場數量、機器採用及家畜擁有方面,西部的發展速度都大大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西部農場無論在總面積方面還是在耕地面積方面也都大大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500英畝以上的大農場在各區域農場總數中的比重:大西洋北部為0.8%,大西洋南部為2.4%,中央北部為2.4%,中央南部為2.5%,而遠西部高達10.9%。這說明,隨著拓殖運動由東向西的不斷演進,農場的規模有日益擴大的趨勢,這是由於:(1)遠西部地廣人稀,允許拓殖者占有比東部更多的土地;(2)如前所述,西部拓殖者較重視機器的採用,因而有助於耕地面積的擴大;(3)遠西部開發較其他地區為晚,因此農場建立時資本化程度也較高。然而,直到1890年,遠西部也只有農場145878個,大約只占全國農場總數的3.2%。據說,除加利福尼亞之外的整個遠西部的農場數,比密西西比一個州的還少,只及俄亥俄州的一半,雖然大部分可耕地已被占領。當然,這裡還有遠西部可耕地在其全部土地面積中所占比例較低的緣故。

過去的奴隸制的南部,作為內戰的主戰場,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有人估計,僅亞拉巴馬就喪失了1/5的白人勞動力,而奴隸的解放大約使奴隸主損失了20億美元。在內戰和重建過程中,變革總是伴隨破壞而行的,奴隸制的廢除就是如此。早在1861年8月30日和1862年4月12日,弗裡蒙特將軍和亨特將軍就曾分別宣布在密蘇裡和南方戰區解放部分及全部奴隸,他們的命令雖被林肯否決,但已震撼了整個南方。1862年2月25日,國會通過關於禁止使用軍隊捕捉逃亡奴隸的法案;1862年4月國會又通過法案,明確禁止哥倫比亞特區的奴隸制,同時給每個奴隸主補償300美元,使3000名奴隸獲得自由;1862年6月19日,國會通過法案,宣布廢除合眾國現有的或未來的領地上的奴隸制;1861年8月和1862年7月,國會先後兩次通過《沒收法案》,宣布沒收一切叛亂分子的奴隸及全部財產。在這些局部解放奴隸的措施的基礎上,從1862年9月22日起,林肯及聯邦政府先後采取5個重大步驟:(1)1863年1月1日《解放黑奴宣言》生效,宣布叛亂諸州全部奴隸從此“永遠獲得自由”(即人身自由);(2)1865年1月31日國會通過了第十三條憲法修正案,宣布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奴隸制;(3)1865年3月3日,由國會建立來源於陸軍部的“自由民局”(Freedmen’s Bureau),在其存在的一年之內創建了100多所醫院,使50萬病人得到治療,向黑人和白人發放2000多萬份口糧,在廢棄或沒收的土地上安置了數千名自由民,並為黑人兒童開辦了4000多所學校;(4)1868年7月國會通過第十四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凡出生在美國或歸化的美國人”都是美國公民;(5)1870年2月,國會又通過第十五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公民的投票權“不得以種族、膚色或以往的奴隸身份為理由加以否認或限制”。至此,奴隸製作為一種制度,就在法律上被完全摧毀,這成為南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大轉折。

在廢除奴隸制的過程中,南部的社會經濟關係同時發生著一系列重大變化,其中最重大的變化是租佃制取代奴隸制。這是因為,奴隸制雖然廢除了,但種植園作為一種經營制度並未被破壞,勞動力的供應便成了一個問題,租佃制成了解決勞動力的方式之一。由於聯邦政府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被解放了的黑人的土地問題,昔日的奴隸們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不得不繼續租種原奴隸主的土地,租金或者以收獲谷物的1/3繳付,或者以每英畝或整個農場的定額現金繳付,從而在原奴隸制種植園的基礎上,形成了兩種主要的土地租佃關係,即谷物分成制和錢租租佃制,大多數佃農都自己耕種和經營,只有少數佃農雇傭工資勞動者。由此可知,在戰後南部形成的租佃制中,既有半封建和半奴隸制的因素,也包含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成分,這是由奴隸制向資本主義過渡的一種形態。

總之,內戰及其重建,從根本上調整了三大區域的關係,美國從此進入了一個協調發展的新時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