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滿額折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90 元
優惠價
79545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7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奧本海默紀錄片《殺人一舉》《沉默一瞬》的歷史背景◆
◆近年最重要的東南亞歷史研究著作之一◆
2021年喬治凱亨獎(George McT. Kahin Prize)
2020年軍事史學會傑出圖書獎
2019年萊姆金圖書獎(Lemkin Book Award)
2019年國際亞洲學者大會圖書獎(ICAS Book Prize)
2018年《金融時報》最佳選書
2018年《外交事務》最佳選書

「如果想要理解印尼的悲劇,以及人類為什麼有時候會做出規模龐大的可怕事情,這是一本必要的讀物。」——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對於那整場殺戮事件所寫出的第一部道德誠實而又恆久精湛的歷史著作。」——約書亞.奧本海默,《殺人一舉》和《沉默一瞬》導演

「身為資深印尼史學家的羅賓遜……掌握了事件的重大意義。」——瑪格麗特.史考特(Margaret Scott),《紐約書評》

「在這部精湛的記述裡……那些殺戮現象受到了早就應有的全面性學術探究。」——東尼.巴伯(Tony Barber),《金融時報》

「針對印尼的屠殺及其後果所提出的一部權威性而又令人驚駭的記述。」——蓋瑞.巴斯(Gary Bass),《外交事務》

一九六五至一九六六年間,據估有五十萬印尼共產黨及其同情者遭到屠殺,一百萬人遭到監禁,直到一九七五年,由軍方把持的獨裁政府才在國際壓力下,陸續釋放政治犯。然而,倖存者的身分證上卻被冠以「ET」(前政治犯)字樣,不見容於社會。直至今日,這仍是印尼社會裡的敏感話題,即便二○一六年總統佐科威終於召開「討論一九六五年悲劇」全國論壇,轉型正義路上仍滿布荊棘。

所以,殺戮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開啟的冷戰局勢,使第三世界國家成為強權間的犧牲品。一九五五年,亞非國家召開著名的「萬隆會議」,奠定「不結盟運動」的基礎。長期受到殖民宰制的印尼,試圖找尋解放的出路,而印尼共產黨的理念吸引為數眾多的百姓,到了一九六五年,印尼共產黨據估有三百五十萬正式黨員,並有兩千萬人加入其附屬群眾組織,包括女性組織、青年組織、農民組織、種植園工人組織等,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共產黨。遵循議會道路且不武裝革命,是印共獨特的路線,也受到印尼建國總統蘇卡諾的青睞。然而,印尼陸軍、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視之為威脅,美國及英國也為防堵共產主義而展開一系列抵制,祕密輸送金錢、武器與戰略給印尼陸軍,為其後的大屠殺鋪設了前提條件。

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六名印尼高階軍官遭到殺害,軍方將矛頭指向「共產黨意圖發動政變」,隨即展開全國性的肅清行動,透過掌握媒體,傳播共產黨如何殘忍殺害六名軍官,為了「保衛國家」和「保護蘇卡諾總統」必須「消滅共產黨」。陸軍及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所組織的民兵,成為各地殺戮行動的重要執行者,凡是共產黨或對其表現出同情的人,都難逃被殺戮和羈押的命運。掌握武器的陸軍以暴力強行推翻印共,迫使蘇卡諾總統下臺,陸軍司令蘇哈托取而代之成為新任總統,開啟長達三十二年的「新秩序」獨裁統治。

一九九八年,蘇哈托政權被推翻,印尼進入「民主轉型」,然而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大屠殺卻因多年來系統性的壓制,而難以被言說,遑論平反,政治犯及其家屬更陷入孤立無援的境況。印尼當代最重要的作家帕拉莫迪亞曾被囚禁十四年,他曾寫道,在長達多年的時間裡被人當成動物對待,使得政治犯因此喪失了自信、尊嚴以及人格感受。

本書作者羅賓遜是印尼研究的重要學者,師承《想像的共同體》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殺戮的季節》堪稱是國際上對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大屠殺最全面性的研究,不僅談殺戮本身,更從印尼探究冷戰下的國際關係、意識形態鬥爭、軍方角色,並與二十世紀其他地區的大屠殺形成具體的參照,更探討真相與正義。殺戮,不會憑空而至,羅賓遜藉由一塊塊嚴謹的拼圖,浮現這場大屠殺的臉孔。

◆封面◆
本書封面由印尼藝術家Redi Murti所繪。關於在香蕉樹後面偷看的人,他象徵揭開被隱藏或保密的事物,甚至以一種樂觀戲謔的方式告訴印尼軍隊,他們的行動正在被揭發。相反的,他也可以象徵一種自我遮掩,無論是作為受害者還是施暴者。背景所呈現的明亮香蕉樹,如同熱帶天堂,然而血腥與鬥爭再此不斷上演。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傑佛瑞.羅賓遜(Geoffrey B. Robinson)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著有《人間樂園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Paradise)以及《東帝汶種族滅絕哀歌》(“If You Leave Us Here, We Will Die”)。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近期譯作包括《拆解反動修辭的大師:赫緒曼思想傳記》、《傅柯的多重人生》、《貓哲學》、《國家如何反彈回升》、《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

第一章引言【節錄】

我從來不曾向你隱瞞我的想法,我認為開槍除掉一些人,是促成印尼有效改變的必要初步條件;但令我感到難過的是,率先被除掉的竟是錯誤的對象。
——英國駐印尼大使安德魯.吉爾開斯特(AndrewGilchrist),一九六五年十月五日

從一九六五年底到一九六六年中,在這短短六個月出頭的時間裡,據估有五十萬名印尼共產黨(PartaiKomunisIndonesia,PKI)及其附屬組織的成員遭到殺害。另外還有一百萬人在沒有受到起訴的情況下遭到羈押,有些人被監禁長達三十年以上,而且其中許多人都遭受刑求以及其他不人道待遇。在這些受害者當中,持有武裝的人士少之又少,而且幾乎所有遭到殺害和羈押的人士,都是當時合法的政治與社會組織中的成員。這不是一場內戰,而是一場規模之大與速度之快──在二十世紀都堪稱名列前茅的大規模殺戮與監禁事件,但是卻極少受到檢視。

此一暴力造成的後果極為深遠。不到一年內,全世界最大的在野共產黨即遭到消滅,印尼的左翼民族主義總統蘇卡諾也被迫下臺。強烈反共的陸軍領導階層因此攫取政權,從而展開超過三十年由軍方撐腰的專制統治。經由這場殘殺而崛起的政府稱為「新秩序」(NewOrder),以蓄意侵害人權而惡名昭彰,在印尼本土以外的地區尤其如此,包括東帝汶、亞齊與西巴布亞(WestPapua)。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那些地方的死亡人口多達數十萬,包括遭到政府部隊殺害的人士在內。此一暴力也在根本層面上改變了印尼的政治與社會樣貌,留下的遺緒包括過度軍國主義,以及對於異議的極度不寬容,壓抑了批判性思考與在野勢力,尤其是左派。也許最重要的是,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事件摧毀了千百萬人的人生,他們因為與那些遭到恣意殺害或羈押的人士具有親屬或其他關係而遭到官方汙名化。即便在超過五十年後的今天(自從印尼展開民主轉型以來二十年左右),印尼社會仍然背負那些事件所留下的深刻傷疤。

就其規模與速度,以及深遠的政治與社會影響而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暴力事件,堪與戰後時期最惡名遠播的幾場大規模殺戮與監禁行動相比,包括波士尼亞、柬埔寨與盧安達的慘案,而且更是遠遠超越了其他被視為拉丁美洲專制暴力象徵的事件,諸如阿根廷與智利的案例。「就遭害人數而言,」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一九六八年寫道:「發生在印尼的反印尼共產黨屠殺事件,堪稱是二十世紀最慘重的集體殺戮案件,不亞於一九三○年代的蘇聯大整肅、二戰期間的納粹大屠殺,以及一九五○年代初期的毛澤東鎮壓反革命運動。」此外,有些學者把印尼的這場暴力描述為種族滅絕,儘管這點目前尚無共識。然而,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這場暴力事件在國際上卻仍然鮮為人知。因此,世界歷史計畫網站(WorldHistoryProject)針對一九六五年所列出的條目,雖然包括了「家樂氏推出蘋果肉桂穀片」,卻沒有提及印尼有五十萬人遭到殺害的事實。

即便在印尼國內,一九六五至六六年事件至今受到的理解也仍然極為貧乏,直到最近才成為史學家、人權運動人士與媒體嚴肅討論的焦點。二十世紀的幾乎每一場種族滅絕,在事後都出現大量的證詞、回憶錄、真相講述與鑑識調查,更遑論和解、紀念以及追求正義,但這樣的進程在印尼幾乎根本還沒開始。此外,與過去這個世紀大多數的大規模殺戮形成對比的是,發生在印尼的罪行從來沒有受到懲罰,甚至也沒有受到應有的調查,而且國際組織或國家也都沒有針對這類行動提出嚴肅的呼籲。在這方面,印尼堪稱比其他國家都更近似於蘇聯、中國與美國。

本書的目標在於打破這種令人不安的沉默。本書的首要抱負是要釐清幾個基本的歷史問題:有多少人遭到殺害與羈押?受害者是什麼人,他們又是怎麼死的?加害者是什麼人,他們受到什麼所驅使?那些遭到羈押的數十萬人以及他們的家人遭遇了什麼下場?這些基本問題不但見證了我們對於這起事件的瞭解仍有重大闕漏,而且也迫切需要回答,尤其是可靠的目擊證人和參與者都不免隨著每一年的過去而愈來愈少。除此之外,本書也探究幾個更深層的分析謎題,這些將在後續闡述。最重要的是,本書提出這幾個問題:這項異乎尋常的暴力事件是怎麼發生的?這起暴力事件為印尼社會帶來什麼後果?而且這起事件在後續這些年間受到的討論或處理為何如此之少?

除了少數例外,學者都把一九六五至六六年事件視為具有印尼的獨特色彩,主要只能透過印尼的文化、社會與政治而加以解釋。這種觀點所隱含的意思,就是那起事件當中涉及的動力帶有獨特性,不能和其他案例相比。印尼的案例雖然的確有許多特別之處,但我認為和其他的大規模殺戮與羈押事件也有許多相同點,所以採取比較廣泛的比較性觀點,不但有助於理解印尼的經驗,也有助於充實這類問題的整體辯論。因此,本書不只主要聚焦於印尼,也企圖進行更廣泛的探討,包括大規模殺戮與監禁的動態、暴力事件發生後長期的沉默與無所作為,以及人權的歷史。為了達到此一目的,本書提出以下這些問題:大規模殺戮與監禁在什麼情況下最有可能發生?這類嚴重罪行為什麼有些會被記住,並且受到譴責與懲罰,但有些卻遭到遺忘並且不受追究?對於受害者、加害者以及整體社會而言,這類行為以及沉默會造成什麼樣的政治、社會與道德影響?我的預期是,詳細檢視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發生在印尼的大規模暴力事件,將可讓我們對所有這些問題獲得洞見。(未完)

目次

導讀 時光流逝的後果──嵌入冷戰的印尼歷史傷疤/許振華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先決條件
第三章 藉口
第四章 冷戰
第五章 大規模殺戮
第六章 陸軍扮演的角色
第七章 〈亞洲出現的一縷光明〉
第八章 大規模監禁
第九章 釋放之後的限制、約束與懲罰
第十章 真相與正義?
第十一章 暴力、遺禍與沉默
注釋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監獄島嶼布魯島【節選】

一九六九年,爪哇的監獄裡有兩千五百名左右的B類政治犯先後搭乘火車與船隻,而被祕密運送到布魯島這座位於印尼群島東端的小島上。在全副武裝的士兵嚴密看守下,他們以最基本的工具和材料開始建造營房、道路、工作人員總部、圍牆與警衛室,結果那裡就成了亞洲規模最大也最惡名昭彰的集中營之一。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陸續又有好幾波的B類囚犯加入這第一批囚犯的行列。到了一九七五年,布魯島上的囚犯總數已至少達一萬人。除了因為挨餓、自殺以及罹病而死亡的數百人以外,這些囚犯都在布魯島上待到一九七○年代晚期。最後一批囚犯終於在一九七九年底返回爪哇,距離當初載運第一批囚犯的船隻抵達布魯島整整相隔十年。被關押在那裡的囚犯沒有一個人受到犯罪起訴,而且他們最終的獲釋也沒有受到提出任何可信的理由。

印尼陸軍當局在一九六九年底終於承認這座營區的存在,但堅稱那裡不是集中營,而是個安置區,為「移居住民」提供機會,讓他們成為具有生產力的公民,一方面開發國內的一個偏遠地區,同時接受政治「矯治」。布魯島在形式上由檢察總長掌管,實際上卻是一個由陸軍控制的流放地,更精確來說是由勢力龐大的安復部掌握。布魯島的一切,從營房與庭院的布局,乃至所謂的移居住民所受到的待遇,以及為其賦予正當性的語言,都充滿了陸軍的特色。那種軍方精神可以明顯見於蘇哈托總統在一九六九年十二月第一次針對布魯島所發表的公開言論當中:「外國媒體的部分內容試圖把布魯島貶抑為印尼版的〔荷蘭殖民流放地〕波文帝固爾或者集中營。他們忘了在歷史上,戰爭總是會為落敗的一方帶來風險。」因此,那些被羈押者乃是被視同戰敗的敵人。

實際上,有些觀察者以及先前的囚犯雖然試圖把布魯島比擬為荷蘭殖民當局放逐政治反對者的地方,但布魯島其實和那些地方頗為不同,而且還更糟。比較合適的比擬對象是日本軍事當局在二戰期間設置於印尼及其他地方的戰俘營。如同那些戰俘營,布魯島上的囚犯也被迫在衛兵看守下從早到晚工作,建造營房與員工宿舍、道路與步道,以及把濃密的叢林與草地轉變為農地。如同日本戰俘營裡的俘虜,被關押在布魯島的囚犯也只會得到最基本的糧食配給,必須另行補充營養才能保持活命。他們睡在幾乎毫無便利設施的營房裡,生病也得不到醫療照護,而且隨時活在被罰的恐懼裡,只要稍有違犯行為,或是被認定違反了規定或者特定指揮官的命令,即不免遭遇懲罰。此外,如同日本戰俘營裡的俘虜,布魯島上的囚犯也必須持續不斷接受政治訊息和指導的轟炸,表面上的目的是要改進他們的意識形態以及對他們再教育,但實際上卻只是導致挫折與絕望。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差別是,布魯島上的囚犯承受這樣的待遇和羞辱長達十年,日本的戰俘營則是只存在了三年半的時間,而且布魯島的囚犯所遭到的壓迫不是來自外來占領軍,而是來自他們「自己」的保安部隊。

存在於印尼國內其他地方的基本羈押狀況,在布魯島上也同樣普遍可見,但布魯島上的囚犯還遭遇更進一步的虐待與羞辱,包括強迫勞動在內。……他們的勞動總是受到武裝警衛督導,所以也就隨時都處於遭受懲罰的威脅之下。這類懲罰除了單純的殘暴以及缺乏公平性之外,其中一個特別引人注意的面向就是效法了戰俘營那種高度軍事化的作風。疲憊不堪而又營養不足的囚犯一旦違反規則或者得罪了警衛,就會被迫做一百下伏地挺身、在雨中或豔陽下立正罰站長達數小時,或是雙手舉在頭部後方而以蹲姿繞行庭院。陸軍顯然極為缺乏想像力,因此只能藉著從日本占領時期學來的有限方法懲罰囚犯。

囚犯的勞動成果,包括稻米及其他食物,表面上是用來供應囚犯本身食用,而他們生產的糧食也確實在營區當局提供的貧乏配給之外構成了必要的補充。但儘管如此,尋求足夠的糧食卻仍然一再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帕拉莫迪亞寫道:「吃蛇是很常見的情形。有些人也吃木蛀蟲,先把頭摘掉,然後吃富含脂肪的身體下半部,而且有時候是直接生吃。狗也成了我們充饑的食物。」

心理負擔
布魯島上的囚犯除了必須面對身體上的勞動負擔之外,遭受監禁的情形也為他們造成了心理和情感上的沉重負擔,而且其嚴重程度在某些方面還遠遠超越了身體上的辛勞。在布魯島囚犯的記述當中,最常見的一項主題就是沉默。舉例而言,曾被關押在布魯島的囚犯感嘆自己以往對於國家的貢獻不是遭到忽略就是遺忘,也不准談論或書寫任何有意義的事物,又不能看報紙、聽廣播,唯一能夠閱讀的書本也只有宗教典籍。作家不准取得紙筆,而且就算獲准寫作,他們寫下的文字也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沒收或銷毀。所以,帕拉莫迪亞原本計劃針對民族主義運動初期寫一部小說,而在九塊石板上寫滿了筆記,結果那些石板就遭到營區當局沒收,而且從未歸還。

布魯島囚犯的回憶錄還有另一個和其他政治犯一樣的常見主題,就是不被當人看待的羞辱:被當成畜牲、物品,或是沒有自我意志的機器人。這種不承認囚犯人格的現象可見於許多不同形式當中,包括他們一再提及自己受到提供的食物根本不適合人吃,而且也與外界斷絕聯繫,包括他們心愛的家人,還有使他們得以成其為人的社會連結。在一段呼應了漢娜.鄂蘭(HannahArendt)的文字當中,曾經遭囚的塞蒂亞萬(Setiawan)指稱政治犯不被承認為「政治個體」,而只是「生理動物」;他們都只有編號,而沒有名字。帕拉莫迪亞也寫道,在長達多年的時間裡被人當成動物對待,使得政治犯因此喪失了自信、尊嚴以及人格感受。

布魯島的囚犯和其他地方那些沒有起訴即遭到羈押的人士一樣,他們的心理負擔當中最令人難以承受的無疑也是不確定感,包括對於自己的未來,還有對於家人與心愛的對象所可能遭遇的命運。95由於這些囚犯完全沒有受到起訴、審判或者定罪,因此根本不知道自己還必須在島上待多久,而且主管當局也沒有針對這一點做出任何釐清,也許是刻意如此。有些囚犯因此放棄希望,為自己假設了最糟的下場,從而陷入絕望或精神疾病的狀態;也許無可避免的其中一項後果,就是有些人藉著自我了斷尋求解脫。另外有些人則是緊抓著各種浮木,例如可能在營區指揮官的宿舍裡工作過的囚犯所傳出來的謠言,或是利用一兩個囚犯藏在營房裡的收音機聆聽廣播以找尋線索。他們一方面納悶著自己是不是有可能獲得釋放,同時又擔心並且思念自己身在爪哇的家人,因為大部分的囚犯除了與家人分隔多年之外,甚至也沒辦法和他們通信。理論上,囚犯每個月可以寄一張明信片回家,但實際上那些明信片極少能夠寄到目的地。

彷彿這樣還不夠,布魯島的囚犯也必須接受一項高壓的思想灌輸與再教育課程,名稱叫做「心理引導」課程,由一名「總部心理引導官」策劃舉辦。這項課程的明確目標是要促使所有囚犯捨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信奉並且實踐受到國家承認的宗教,還有接受陸軍版本的國家意識形態班查西拉。如同檢察總長在一九七二年十月所言:「一個人只要達到了成為真正的班查西拉信徒這項條件,自然就可以從布魯島回來。」

這項計畫有幾個明白可見的問題。第一是認定布魯島上的所有囚犯都是共產黨員,但實際上有許多人其實不是。如同塞蒂亞萬據說在一九七○年代向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派往布魯島的一個代表團所指出的:「我們其實不全都是共產主義者,我們只是遭到政府厭惡的人。」第二個問題是絕大多數的囚犯都是民族主義者以及蘇卡諾的忠實追隨者,所以他們原本就是班查西拉的熱切支持者。實際上,班查西拉在一九六五年之前數度遭到攻擊的時候,他們當中有許多人都曾經幫忙捍衛這項意識形態。對於這些囚犯以及其他無數的印尼人而言,身為左派、蘇卡諾主義者或甚至是共產黨員而同時信奉班查西拉並沒有任何牴觸。所謂這兩種立場的衝突其實是陸軍自己創造出來的結果,產生自政治上的權宜以及對於印尼政治史的理解不足。囚犯之所以反彈,原因是他們實際上極為瞭解而且長久擁護班查西拉,卻竟然必須聽從陸軍軍官幫他們上課,而且這些軍官不只對班查西拉的含意理解低落,還在講解當中加以扭曲。新聞部長就是這個問題的縮影:身為軍官的他,在一部關於政治犯的荷蘭紀錄片當中接受訪談,結果竟然記不得班查西拉的五項主要原則。

營區當局偶爾提供的文化、體育和宗教禮拜活動,是囚犯在那些負擔之下得以稍微喘口氣的機會。有些前囚犯在回憶錄裡以懷念的語氣提及他們獲准參與的音樂和戲劇表演、在泥地足球場與排球場上的競爭,以及在教堂或清真寺裡感受到的群體交融。不過,最受珍視的其中一項回憶,是在夜裡聚集於帕拉莫迪亞的小屋,聆聽他針對二十世紀初那段印尼民族覺醒的早年時期講述一則豐富多采的故事。這則口述歷史由一群蓬頭垢面的政治流放者提出的建議所形成並且重塑,而後來帕拉莫迪亞就以此為基礎,寫成一套共有四冊的歷史小說傑作,書名恰如其分地取為《布魯島四部曲》(TheBuruQuartet)。這套著作出版於帕拉莫迪亞從布魯島獲釋之後不久,頭兩冊立刻就成了暢銷書;一年後,檢察總長以這套著作含有共產主義教誨這項子虛烏有的理由對其下達禁令。

(未完)

得獎作品

2021年喬治凱亨獎(George McT. Kahin Prize)
2020年軍事史學會傑出圖書獎
2019年萊姆金圖書獎(Lemkin Book Award)
2019年國際亞洲學者大會圖書獎(ICAS Book Prize)
2018年《金融時報》最佳選書
2018年《外交事務》最佳選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545
庫存:7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