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貼近學生做教育(簡體書)
滿額折

貼近學生做教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9.8 元
定價
:NT$ 359 元
優惠價
87312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姚躍林是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創校校長,以“真心服務學生成長,辦學生喜歡的學校”立校。全書分為上下編:“看見學生: ‘你是好孩子’”和“看見校長:‘老父親’”,彙集了作者在2020—2023年間寫的文章,用生動、溫暖的故事講述了“貼近學生做教育,貼近學生辦學校,貼近學生當校長”的治校理念及實踐。

作者簡介

姚躍林,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名譽校長,福建省基礎教育研究院/德旺基礎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曾任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創校校長、黨委書記十六年。著有《怎樣的教育能給人帶來幸福》《讓教育稍稍有點詩意》《教育無非服務》《讓教育更加尊重生命——姚躍林教育演講錄》《安靜做真實的教育》《讓教育帶著溫度落地》等。

名人/編輯推薦

 原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曾評論:廈大附中建校十年就成為福建基礎教育改革創新的一個典範。本書用可讀性強的故事告訴您廈大附中何以成為典範。
 本書細節豐富、便於借鑒,適合真正貼近學生做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校長和其他管理者。
 書中講述了很多家長和學生的困惑、困難及化解方式,也適合焦慮的家長和學生閱讀。

序言
貼近學生當校長
“您是我們的‘專屬客服’”,這是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2022屆學生林銘灃同學在2022年2月16日寫給我的信中的一句話。2022年2月14日傍晚,晚飯後我從餐廳處的校長信箱裡拿到了大約是那天晚飯前他寫給我的信。信中反映了一件事,需要我幫助處理,我於15日就作了響應,在當事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這件事處理得非常完美。16日他又給我寫了封信,稱我為“專屬客服”。(詳見本書《您是我們的“專屬客服”》一文)儘管我遠未達到“專屬客服”的服務標準,但我樂意盡力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我認為校長應當是學校的“首席服務員”。“教育無非服務”是我的重要教育理念,我有專文論述,還出版了專著《教育無非服務》。在教育教學工作和學校管理工作中,我也一直踐行這樣的理念。強調服務、強調最終面向學生的服務是廈大附中最重要的文化價值觀。“貼近學生做教育,貼近學生辦學校,貼近學生當校長”是服務學生成長的重要表現形式。于校長而言,“三貼近”其實就是“一貼近”,即貼近學生當校長。貼近學生當校長也即貼近學生辦學校、貼近學生做教育。

“教育無非服務”是我們的教育哲學,也是我們的核心教育理念。我曾在《辦一所學生喜歡的學校》一文中說:“學校因學生而存在,有學生學校就有價值。沒有‘優質生源’,也許難有好的升學成績,但完全可以建成好學校。關鍵在教師。我們確立了‘培育和提升一流的教育服務品質,用合適的教育辦學生喜歡的學校’的辦學思路,將師資作為‘服務品質’的核心,視‘一流教育服務品質’為最高質量。真心服務學生成長,辦學生喜歡的學校。這既是我們的理想,也是切合實際的發展路徑。”(載《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真心服務學生成長,辦學生喜歡的學校”始終是廈大附中的立校之本,“服務學生”“學生喜歡”是學校治理的關鍵詞。“教育的本質就是立德樹人。而面向本質的學校教育就是要全面服務于人的成長,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服務。”(引自拙作《教育無非服務——我的教育行動指南》,載《福建教育》2015年第15期。)

教育者的作為必定要服務於受教育者的成長,因此,我們說教育是服務,在大方向上完全站得住腳。一個健康的人,一輩子總要以不同的方式服務他人和社會,何況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師。事實上,按照WTO《服務貿易總協定》的界定,教育確屬服務業,因為它具有一般服務業的基本特徵。只要我們承認並尊重人的生命權利及其固有價值,那麼,學校教育特別是由政府舉辦的基礎教育,就應當不附帶任何條件地服務於“人”的健康成長。只要我們承認教育就是服務,就是服務學生成長,那麼,“三貼近”就是基本、基礎、有效的服務原則。如果不時刻貼近服務對象,就談不上優質服務、有效服務,這是個常識問題。

何謂“貼近”?在我看來,最形象的解釋是彼此“真正”看見。這裡有兩層涵義:一是彼此看見,校長能看見學生,學生也能看見校長;二是真正看見,不單是目中有人,更要做到心中有人。我不想援引冗繁的理論依據,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我沒有興趣旁徵博引,也許就沒有這方面的“經典”可供佐證。

校長的做法不止一百種,我這種做法是最笨的。校長作為學校首席服務員,既是服務工作的指揮員,更是一線服務員,應當直接服務師生,特別是服務學生。“學生”不僅是抽象的群體,更是生動活潑的個體。有沒有服務一個一個具體學生、為他們排憂解難,是衡量校長這個首席服務員是否合格的關鍵。這就要求“貼近”,要求彼此能“看見”。校長能經常發現“學生問題”和“問題學生”,學生遇到問題和困難時願意找校長,能第一時間找到校長。所以,校長要紮根校園。

我努力踐行“關鍵時刻有我”“我在現場”的治理理念。我極少出差,一年365天,我在校的時間通常超過350天,包括多數年份的除夕和春節。學校層面召開的會也非常少,學期中間召開的教職工大會一般就兩三次。我曾開玩笑地說,除非打仗,否則晚上絕不召集會議。我自己實行的是“687”工作制:早晨6點多到校,晚上8點以後下班,中午也在辦公室;每週工作7天,包括寒暑假。每天早晚我都要到教學樓巡堂,每天初、高中部做操時我都要到現場,上課期間也不時到教學樓巡堂,因此手機計步幾乎每天都在兩萬步以上。2022年,我的手機統計的運動總步數是7761060步,平均每天的步數是21263步。只要有學生在校,哪怕是放假期間只有少數學生在校,我都會在食堂陪學生用餐。連續用餐最長的一段時間是2023年2月10日至7月10日,這五個月我沒有在家吃過一餐飯。所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校園裡,學生每天可以很容易地在幾乎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見到我,我也因此認識很多學生,甚至出差一天也能被細心的學生推斷出來。

我的手機是不關機的,所有電話包括陌生電話我都會接,就擔心學生有事找我。2023年8月20日中午,返校領取檔案的2023屆畢業生陳詩彤同學在食堂遞給我一封手書短信,全文如下:

致校長:

周日下午冒昧打擾,希望您抽空與我交談,您的一字“好”脫口而出讓我頗為感動。當時自己在自認為人生至暗時刻,那個下午的交談似乎讓我抓到希望的繩索。您教導我要勇於拋棄過去,放下一切,要有重頭來過的勇氣。果真,當我對耿耿於懷之事釋懷後,輕舟已過萬重山,如今我已順利上岸。後來,您每次看到我時都會注意到我的臉上越來越燦爛的笑容。無形之中,我早已將“做個幸福的平凡人”當作人生格言,現在的我更加明白努力拼搏的結果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加幸福。於此,我們更要在追夢過程中微笑以待。明日我即將啟程赴北京,邁入大學生活,我的內心無比地憧憬,同時也有著對北方大澡堂的害怕。附中六年的生活讓我享受了太多,把我都寵上天了!但我會勇敢地將高考的那份不甘與遺憾化為動力,在大學裡勇敢追夢,變成一個更好的大人!最後,再次感謝校長六年來的陪伴與關心!

詩彤信中所言“一字‘好’脫口而出讓我頗為感動”,說的正好是2022年8月21日的事。那天,仍在暑假期間,周日下午,1:16,我收到她的短信——想“小談一下”;2分鐘後,1:18,我回復了她“好”。下午我們如約在我辦公室聊了70分鐘。我說的都是些平常話,只不過是“我”說的而已。她約我是對我的信任,而我沒有辜負她的信任,給了她信心,僅此而已。看畢這封手書短信後,我給她留言:“大澡堂也別有風景。習慣成自然,而那正是自然!一切順利,前程似錦!”來電必接,有言必複,是我的習慣。即使是暑假期間的周日中午,我仍在辦公室,一般也不會休息,因此才會在2分鐘內回復了她的短信,所以她說是“脫口而出”。

與“學生看見我”的故事比較,我“看見”學生的故事更多,此處不再詳述。“看見”學生應當是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發現不了“學生問題”和“問題學生”的老師,一定是不夠專業的老師。2023年教師節早晨,2023屆畢業生林一彤給我發來一封手書信的圖片,信裡有言:“上學時我們時常有一段調侃,‘如果你想要開空調或有什麼困難不能及時解決,找一個樓道坐下,抱膝低頭,姚校長就過來了,第二天事情一定解決’。但這還真不完全是一句玩笑話,姚校長關心學生的程度甚至讓我們不少任課老師都對這句話表示認同。”其實,不是什麼事我都能解決,但我可以保證,如果有學生抱膝低頭坐在樓道裡,“任何情況下”我都絕不會視而不見的,我是一定要上前過問的,他有困難我是一定要幫的,幫不了的我一定要解釋以期取得他的諒解。我記錄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在我公開出版的書中呈現的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願意將這些故事“出版”在我的心中。沒人找我幫忙最好,但有人找了,我就不能不幫。同樣,校長應當“看見”同事,這方面的故事也有很多。我一直認為,同事的辛勞應當被校長看到。校長不能貼近同事,也必然難以真正貼近學生。

如果說物理空間上的“貼近”是能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因而是不難做到的,那麼,心理上的貼近就需要師生在心靈上產生共鳴。校長必須尊重教育常識,遵循教育規律和兒童成長規律,理解兒童,懂得學生,俯下身子,用兒童視角、學生思維審視學生成長和教育活動,才可能走近進而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真正貼近他們,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這不需要高深的知識、煩瑣的交際手段、複雜的公關技巧,只需通達人情、願意呵護人性的美好。在當下的教育語境中,教師心中難免有一個應試教育的魔鬼,校長難免會有將學校建成“監獄”或“軍營”的衝動,但我覺得,學校既非監獄,亦非軍營,學校必須讓學生免于恐懼,讓他們可以不戴“面具”,不必時時處處謹小慎微,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人群中。

我有一個信條:絕不做孩子害怕的大人、學生害怕的老師。任何時候,我說話做事一定足夠考慮學生的感受,絕不盛氣淩人、頤指氣使,絕不危言聳聽、製造焦慮,絕不會讓他們難堪,因此他們和我的交流通常是輕鬆的、無壓迫感的。我很少對學生說“不”,所以他們不憚找我。另一方面,在廈大附中,學生可以對我說“不”,因此學校少有漠視學生的應景乃至荒唐之舉。單就這一點,學生就感受到了與別的很多學校太多不一樣的地方。學生主動找校長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校長要用什麼方式賦予學生勇氣呢?我想只能是用善良、可親、智慧和真誠,真正去做讓學生可以無話不說、無事不可託付的最親近的朋友。這雖然很難,沒有絕對好的標準,很難有公認的楷模可供效法,但我們只要願意,一定可以無限接近“化境”。

如2018屆黃晨曦校友發的朋友圈:

在這所學生喜歡的學校裡,我們有一位知道學生名字、傾聽學生心事、“有求必應”、“有問必答”的校長。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我們身邊有非常多注重美育、德育的好老師,師生間和睦相處、共同成長,營造了一座有溫度的校園。在最單純的年紀裡,在面朝大海的“理想國”裡,我們學做“優秀且可愛的人”,做“幸福的平凡人”。

又如高二學生張佳欣寫的信:

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在食堂時,您主動問我和諾喬的名字、班級,還聊了會天,更令我驚訝的是,您打開手機備忘錄記下來,還說著一定會記住的。看您打完字,我發現備忘錄上密密麻麻的字,都是您記下的其他學生的名字和班級。我心想,作為校長,您每天的工作肯定不少,瑣事也多,但您認認真真記下這麼多名字,您真的有把學生放在心上。還有暑假時我要進校取東西,擔心進不去,我給您發了短信尋求幫助,您回復了我並告知我何時去取,您把一切都安排妥當。您好像擁有魔法,會盡力地把一切不可能變為可能,讓人感到安心、暖心。

我認識全校很多學生,能喊出他們的名字,很多學生畢業後仍然一直和我保持聯繫,我保存的廈大附中學生寫給我的紙質信近千封,很多畢業生的家長仍然長期和我保持聯繫……所以說,“貼近學生當校長”需要傾情投入、專注專一,要尊重“校長”作為專業人員的專業性,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不要以為每週站在某個班級的講臺上上一兩節課就是貼近學生,你有可能偶爾站在講臺上,但實際離學生更遠。你大可不必苛求自己每天看到全校所有學生,但能否保證讓全校所有學生能看到你?如果心中真有學生,這一定不是什麼特別難的事,就是要讓師生彼此之間能夠“看到”!

如2021屆畢業生方堃校友發的朋友圈:

被真誠地呵護過就知道,一所學校想要對學生好,可以好到隨便提一件小事都會引來一陣驚呼的程度。她好得那麼主觀,我沒有那麼多值得被記錄下來的故事,卻也在平平凡凡的每一天裡感受愛與學會愛。她又好得那麼客觀,成為一個標準,讓我忍不住同大學的種種做對比,知道表面功夫和把學生當宗旨是兩回事,並堅信自己要成為一個真善的人。每個人或許都愛自己的母校,但附中人戀家,這是多麼溫暖的信念。

又如2018屆畢業生游震邦校友的留言:

附中給我最大的影響,一定不是學到了什麼知識,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深挖下去,我覺得附中最獨特的,可能不是給我帶來了什麼,恰恰是沒有給我帶來什麼。因為這裡的乾淨,人性中和生活中的美好,會在日後不斷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展現出來。附中並沒有定義什麼。在我看來,附中不會定義“我們培養出的學生一定要怎麼怎麼樣”,而是敞開雙臂,擁抱每一個學生,迎接每一種可能性。不做什麼,很多時候比做了什麼更加重要。而這些在附中沒有得到的東西,恰恰在日後,會以一種難以察覺的方式,影響我的一言一行。我非常希望表達出一點——附中給我日後的影響,遠超我的想像。我們可以從附中畢業,但是卻難以從附中給我們的人生課程中畢業。

如果不足夠貼近學生,我們如何能聽到學生發自肺腑、源自心靈的“黃鐘大呂”?好的教育一定能聽到學生的聲音,好的學校一定少不了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而對校長優劣的評判一定不能缺少學生這個“裁判”。某種程度上說,是學生教我們做教育、辦學校、當校長,因此,我們怎可不彼此貼近、再貼近!

目次

目 錄
序 貼近學生當校長 001

上編 看見學生:『你是好孩子』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一) 003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二) 008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三)
——“附中沒有一天在我的腦海中缺席” 013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四)
——“豆腐嘴,豆腐心” 021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五) 027
為何有那麼多“傷心”的學生 033
別忘了,我們曾經都是害羞的孩子 040
我來教你寫作業 044
我看到了你的笑容後面有淚水 047
培江上北大 051
你是好孩子! 057
奔跑的男孩 060
一封公開的道歉信 065
三個小時34個電話 072
“520”,有一份特殊的禮物 076

下編 看見校長:『老父親』
“您是我們的‘專屬客服’” 089
“校長,真的感謝您!” 094
“校長,請我一頓唄!” 099
“校長,我想請您做我的朋友可以嗎?” 106
“校長,我可以回附中實習嗎?” 110
“我想考國防科大” 117
“我想上軍醫大學” 123
我們想給她個驚喜…… 126
附中十二時辰 129
四個校醫為什麼不能給學生打針 134
做幸福的平凡人:我很困惑 138
嚮往的種子是何時埋下的 142
“廈大附中,我來啦!” 147
你就是附中的“招牌” 157
一封從“過去”寄來的信 161
一千次的微笑 168
“老父親” 172
後記 感謝遇見 181

書摘/試閱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四)
——“豆腐嘴,豆腐心”

昨天下午,我閱讀了高一9班林宸可同學發表在《閩南日報》上的《那碗沙茶面》,很是感動。我立即將文章的截圖和整版PDF文件發給食堂經理,發了三個大拇指表情符號並留言:“代我謝謝這位員工!”接著我又將截圖和整版PDF文件發到學校辦公群並留言:“高一9班林宸可同學的《那碗沙茶面》發表在5月4日的《閩南日報》,我推薦給大家。感謝那位食堂‘阿姨’!感謝宸可同學!感謝傅晶晶老師!這才是附中的美好!我曾在2020年秋季開學典禮上致辭《附中因何而美麗》,也曾在2015年高中畢業典禮上致辭《人性美是創造幸福人生的動力》,《那碗沙茶面》讓我看到了這種美。我們因美而敏感,而非麻木!‘那碗沙茶面’的故事堪比‘一碗陽春麵’的故事。”

《那碗沙茶面》全文如下:

待回家的大巴已然徐徐開出校門時,我猛然驚覺,在附中的生活竟半年有餘了。一些從陌生到熟悉的臉在我的腦海中一一浮現,直到那張臉的出現,我才願意把時間定格下來,定格到那個奇妙的下午。

那天中午在食堂門口排著隊的我,還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也許是上午的課佔據了我所有的注意力,我的頭昏昏沉沉的,眼裡只剩下隊伍盡頭的沙茶面了。盼星星盼月亮,終於輪到我了,我快速點完餐後,也很快拿到我心心念念的沙茶面,便開心地大飽口福。

吃著吃著,突然便覺得有些不對勁——今天的面多少錢來著?為什麼我毫無印象?可若是忘記付錢,飯卡也應該在我的褲兜裡而不是在託盤上啊,況且阿姨也沒有叫住我。我晃晃腦袋,突然感覺事情開始變得複雜起來,父母從小教導我絕不能夠“吃白食”占人便宜,而這碗千辛萬苦等來的沙茶面可能是“免費的午餐”,這樣的猜想使得眼前的沙茶面都索然無味了。

回到宿舍,我還是不放心,若真是我一時糊塗忘記刷飯卡,那該怎麼辦?我趕忙給父親打電話,讓父親幫我查一下我的飯卡消費記錄,結果果然不妙——真的沒有刷飯卡付錢!我的心頓時涼了半截,父親督促我要儘快去付錢,但是宿舍大門已經關了,我只能悻悻地回到宿舍,等晚上吃飯時再去解決這件事。

但一整個下午我都有點心神不寧的,生怕下一秒就有食堂阿姨過來指認我,說:“你們看!就是這個同學!中午吃了霸王餐!”當時有沒有其他同學看見啊?他們會怎麼看我?會認為我是小偷嗎?我頓時被這樣的想法嚇得毛骨悚然,更加坐立不安了。

好不容易捱過了上課時間,一放學我就沖去了食堂,以前是因為餓,今天是為了“還債”。為了找到阿姨,我又特意排了沙茶面的隊,所幸今天是週五,人不多反而給我減輕了點心理負擔。

終於輪到我了,我戰戰兢兢地說明了來由,意料之外的是,責備聲並沒有落到我的頭上,阿姨只是笑著問我:“那中午那些多少錢?”我慚愧地說:“不知道。”“那就算了,沒關係。”“不行,一定要付錢的。”我堅持道。“那我就按最低標準給你……算六塊吧。”阿姨一邊說著,一邊給我盛好了一碗沙茶面。我心裡明白,實際的價格肯定不止六元,我不由得衷心說了聲“謝謝”。轉身還聽到了阿姨關心詢問同學飯菜夠不夠吃的話語,我心裡暖洋洋的,一掃之前的憂慮,整個人輕鬆了許多。

回想起來,那位阿姨身穿工作服,戴著口罩,我可能認不出來了,但是那天她溫柔得絲毫沒有任何怪罪的言語,猶如新春雨水般滋潤了我的心田。她雖然是“素未謀面”的食堂阿姨,但在那一刻她亦是我的老師,讓我明白:在他人無意犯錯時,不必斤斤計較,用善意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可以帶給人如沐春風的感受。亦讓我明白:當我們無意之間犯下錯誤時,真誠地去面對和解決,勝過一切惴惴不安的胡思亂想。

車搖搖晃晃地停下了,終於到家了,我拿著行李下了車,腦海裡揮之不去的是那雙含笑的眼睛……

我連續看了兩遍,眼含熱淚。後來我又將《那碗沙茶面》的電子版截圖發到朋友圈,有校友留言:“‘沙茶阿姨’真的很好,笑起來很好看。‘沙茶大叔’很幽默,雖然平時看著很凶。”“沙茶窗口的大叔和阿姨人都很幽默,阿姨很溫柔,大叔雖然看起來凶凶的,但其實是那種刀子嘴豆腐心的感覺,還會講冷笑話。”“附中食堂的叔叔阿姨們真的很好,有收盤子的時候明明很忙卻還是會回復學生‘不客氣’的阿姨,有會關心你米飯夠不夠的阿姨,有會關心你怎麼很久沒來吃飯了的阿姨。附中的阿姨從來不會手抖少給你菜,每次都是滿滿當當的一盤子。”這些留言同樣讓我感動。

晚餐我到食堂比較遲,但還是到了2號餐廳沙茶面窗口,想當面感謝那位員工,但他們已歇工。“阿姨”在樓下幹收碗的活去了,我沒讓他們喊她過來。“大叔”碰巧過來了,是老許,我將學生的留言給他看,軍人出身的爺們眼圈也紅紅的。他是本地人,在附中工作已有很多年,差不多建校初期就來了。他的兩個孩子都曾在附中讀書。我笑著對他說:“其實您不妨豆腐嘴豆腐心。‘刀子嘴’會嚇倒有些膽小的學生,譬如我。”他笑著點點頭。我希望“附中味”是在酸甜苦辣鹹五味之外再加人情味的六味和諧。

晚自習,我巡堂到高一9班,不由自主地走進教室,當面感謝宸可,當眾表揚宸可,分享了我對《那碗沙茶面》的閱讀體會和對“人性美”的看法,也表達了我對純白少年的信心和讚美。遺憾的是,中學語文課本裡已沒有《一碗陽春麵》一文。另外,讓我沒想到的是,全班同學都還不知道“那碗沙茶面”的故事。我可是下午2點多就發在學校辦公群裡的,所有老師都在這個群裡,但直到晚自習,他們班的老師,包括班主任和語文老師,都沒跟學生提這個事。我甚至懷疑,宸可同學自己還未必知道她的文章已經發表的這件事。我一直擔心,我們的同事有幸成為一群優秀孩子的老師,日久天長,我們會對“優秀”淡然乃至漠視。德育處志源主任在我將截圖發到群裡僅30分鐘後就給我留言:“臨時決定,下周班會的主題是,那碗沙茶面:人性之美!”我很贊成。

今天中午我早點到食堂,吃飯前再次到沙茶面窗口,“大叔”一人掌勺,“阿姨”尚在別的崗位上,還是沒見著。飯後我再次過去,當面向那位“阿姨”致謝。“阿姨”很謙虛,一直笑著稱讚我們的學生。我說:“學校教書育人,這裡面也有你們的功勞。”

為了當面致謝,我算是“三顧茅廬”。

教育無非服務,而最直接的、一目了然的服務就是後勤工作,吃飯、睡覺、運動、安全……所以我們在後勤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總體服務質量得到了師生的肯定和家長的認可,但“辦學生喜歡的學校”永遠在路上!

如果學校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就得在“溫馨”上下足功夫!提高服務能力固然重要,而改善服務態度尤為現實。受制於各種因素,我們的服務能力的提高不是想到就能做到,但“態度溫馨”是任何條件下都可以實現的。廈大附中餐飲是一種文化,已深深印刻在附中畢業生心裡。這其中既有我們的不懈奉獻,也有學生的包容。我們要發揚好、傳承好這種文化精神。食堂要懂得經營,不要自毀形象!我經常讚揚食堂員工的溫和和熱情,也指出還有極少數人態度不好,還需要持續改進。

幾年前的一天晚餐,一個女生買飯,背著書包,一手拿書一手端餐盤,一不小心餐盤傾斜,菜盤掉到地上,菜灑了一地。她有些手足無措,我走過去說:“沒關係,我讓阿姨來清掃。”她說:“謝謝校長!”我立即到窗口交代。因為沒有確切看到她再去排隊重買,擔心她就那麼湊合一餐,我打算掏錢送她一份。等我回到原地,她已不知去向。張望了很久,終不見她的去向,後悔半天。我隨後給經理留言:“如果有學生不慎餐盤掉落,導致飯菜灑落地上,除請員工及時清掃外,再免費送一份。不知落實得怎麼樣?員工是否知道這種做法?當然,不在視野範圍內或不知道的又或學生不願意的另當別論。偶發事件,花不了什麼錢。飯菜灑了一地,他已是惶恐,我們非但不要批評,還要另送一份。他如果堅持不要,我們也不要勉強,要顧及他的尊嚴。我們對他友善,他對世界就友善。”之後,我不時問經理落實得怎麼樣,經理說一直按“校長的指示”做,“但是有些同學比較客氣,要求自己再刷卡”。我說:“那就尊重他們!”

在那之後不久的一天中午,我用完午餐,送完餐具,在食堂靠近洗手池處,看到一個小女生只拿了一小碗米飯,沒有用餐盤,沒有菜、湯。我問她為什麼只吃幹米飯,她說忘帶餐卡了。米飯是免費供應的,也有免費的湯,但她只拿了一小碗米飯。我將自己的餐卡給她,說我在那兒等她。她接過餐卡,一看人多,怕耽誤我時間,就不肯去買。後來我帶她到教師窗口給她買了兩菜一湯。回到辦公室後我給經理留言:“無論師生中誰忘記帶餐卡,都要讓他們先吃飯。飯費欠在那裡,過後再還,不還也沒有關係,畢竟少之又少。可能我們也是這樣做的,但宣傳還不夠,最好做個提示語。我這邊也跟班主任打個招呼。”

通常情況下,就餐時間路遇學生,我一般都用傳統問候“吃飯了嗎”,特別是早餐時分。而且,在得到“吃過了”的應答後都要加一句“好好吃飯”。不久前的一天早晨,我在高中部巡堂結束後往初中部的路上碰到七年級16班的王淇(化名)同學,我習慣性地問他:“吃飯了嗎?”他說:“沒有,起床遲了。”我說:“也不遲呀。帶了吃的嗎?”他說:“沒有。沒關係,中午再吃。”我說:“我給你買一份?”他搖頭說:“不要。”我說:“不可以不吃飯!”他說:“好的,下不為例。”然後告別。我隨即給食堂經理打電話,讓他幫我買一份牛奶和麵包,請人送到七年級16班交給王淇。怕經理記不住班級姓名,我還給他發了微信。15分鐘後,經理給我發來信息:“校長好,早餐已經按照您的吩咐送給王淇同學了。”高中早操結束後,我在圖書廣場遇到送餐的員工,我一方面表示感謝,另一方面告訴她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去付款。她說用不著,我說用得著。午餐時,我在窗口另付了六元。類似的事我不是第一次做,也不是經常做,更不需要每天做。我們不必將世界想得太複雜。

如果和平時期“戰狼”遍地,那只能說明這個社會還缺了點什麼,我還是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2021年2月1日(寒假前一天)晚餐,我遠遠地看到高三的陳昕同學和一位食堂阿姨交流著什麼,手裡還拿著一個本子。我放下筷子走過去瞭解情況,原來是陳昕想留這個阿姨的電話,這個阿姨很照顧她,快放假了,她過年要給阿姨打電話拜年。我真的很感動,既為食堂員工關愛學生而感動,更為學生懂得感恩而感動。我回到餐桌,遠遠地拍了兩張照片,從此,那兩個紅白相映的身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裡,直到今天,相信也會到永遠。

“附中味”不單是食堂飯菜酸甜苦辣鹹五味和諧,更是師生關係的和美,還是這背後眾多矛盾體的和諧,諸如理想與現實、競爭與合作、原則與變通、寬柔與嚴格、分數與素養、應試與素質、守正與創新、進取與放棄、鬥爭與妥協、拼搏與享受、奔跑與漫步、奔放與內斂……很多矛盾看起來是不可調和的,但實際上我們只要有足夠的智慧就一定能處理好這些矛盾,大可不必劍拔弩張。因此,我希望“陳昕們”,無論走到哪裡,都對這個世界永遠溫柔以待!
我希望“附中味”永遠縈繞在學生心間,並因此讓他們倍感世界的美好。所以,我們不僅在校友返校日為校友免費供餐,而且在2號餐廳常設校友窗口,校友任何時候返校都是免費就餐。我讓食堂幫我統計一年的費用,因為疫情,2020—2022年,校友用餐金額分別為2753元、3215元、2981元,2023年1—4月,校友用餐金額為3150元。據此測算,目前一年用不了一萬元。為此,我和太太早就決定在我退休的時候給校友會捐款10萬元,將校友返校就餐的未來10年的餐費預交了,希望“附中味”在五味之外更增一味——人情味。

我始終生活在現實中,但從未忘記理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12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