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發現語文之美(第二版)(簡體書)
滿額折

發現語文之美(第二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2 元
定價
:NT$ 372 元
優惠價
8732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語文美育,簡言之,是在語文教學中體現美的精神和原則,給學生帶來發現的愉悅,創造的快樂,成功的體驗。語文美育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去發現和感受。首先,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力求挖掘語文中的情感因素,滋養學生心靈;其次,美育必須和語文因素水乳交融,而不是拋開語文。概言之,就是“美的發現”(發現語文之美)和“發現的美”(在發現過程中學生體會到的喜悅和激動)。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心得之作,修訂時增加了大量新的內容,力求貼近當下語文教學實際,引發更多中學語文教師的思考和共鳴。

作者簡介

楊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獲教學成果獎、教育科研成果獎多次,發表論文多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作品:《語文美育敘論》《發現語文之美》《教育美學十講》;《教師職業幸福的秘密》《寫在講臺邊上》;《如果我當教師》《新編葉聖陶論語文教育》《近現代中國八大教育家名篇精選》《什麼是我們的母語——民國三大家論語文教育》;《思路:李澤厚學術年譜》《李澤厚論教育》《李澤厚論教育·人生·美——獻給中小學教師》等。

名人/編輯推薦

· 這是一本探索語文教育規律,探索語文美育的通俗讀本。
· 這是一本幫助教師省視自己的語文教學,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指導之書。
· 書中既有對語文教學的睿智思考,又有教學示範與指導,適合中小學一線語文老師研讀。
· 本次修訂刪除十余篇舊文,增加了作者近年來的一些心得,如聽課手記、閱讀劄記等,力求貼近當下語文教學實際。
--------------
語文教材中所選詩文,一般來說,均文質兼美,寓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資源。打開課本,語言美、自然美、人性美、邏輯美、風格美等有時會撲面而來。如何運用這些優質資源,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審美教育,關鍵在於教師有一雙慧眼,對詩文的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表像有穿透力,識得作者的匠心別具,從而精准地把握住詩文的真諦。講求語文之美,絕不是貼標簽外加,更不是故作姿態拔高,而是把文字表述與情意內涵融為一體,春風化雨,滋潤學生心靈,力求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教學高境界。
——于漪(人民教育家)

我主張語文教學應該輕裝上陣:以審美為中心,不戲說,不媚俗,也不自戴高帽。在我看來,中學生之閱讀作品,可以有質疑,有批判,但更應注重“瞭解之同情”,以及鑒賞中的追摹。現實人生中,確有許多假醜惡,但語文教學更傾向於表彰真善美。與此相聯繫,在教學活動中,以培養“發現的眼光”為主要目標——知識可以積累,眼光及趣味卻不見得。而所謂“發現的眼光”,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去發現漢語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好的詩文,兼具“四美”,只是含而不露,需要認真體味,方能有所領悟。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序 言
楊斌老師新著《發現語文之美》即將出版,寄來書稿,囑我寫序,我深感榮幸。
楊斌老師探索語文教育規律,堅持不懈地執著追求,在課堂教學實踐與文字訴求兩方面同時著力,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結出累累碩果,令人尊敬。
母語教學是世界難題,如何有效地提高母語教學質量,往往眾說紛紜。西方文字有其傳授的特點,漢語言文字更是有自身獨特的優勢、特色及難度,非西方文字所能比擬。當今,有些人的腦子裡認為什麼都是外國人的好,從理念到操作,模仿、移植乃至抄襲,對語文教學而言,大概無濟於真正提高質量,提高學生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確實有諸多途徑、諸多方法,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必須遵循,即必須遵循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如果只見技,不見義,或人為地把技、義剝離,總非教學的上策。任何教學都具有教育性,丟失了教育性的教學,輕則蒼白無力,落入重技輕人的窠臼,重則失魂落魄,難以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語文教學中教育元素極其豐富,美之發現與鑒賞當然也是其中應有之義。
漢語之美,美不勝收。魯迅先生說:“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義美以感心。”語文教學每節課都在與音美、形美、義美的漢語言文字結伴,教師只要目光敏銳,就會自覺地引領學生在語言文字中徜徉,在咀嚼、品味過程中發現美,領悟美,賞析美。
曾記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他又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顯然,崇尚美、欣賞美會使人變得高尚、優美起來。教學中帶領學生學會找到美、評判美,給學生以薰陶感染,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語文教材中所選詩文,一般來說,均文質兼美,寓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資源。打開課本,語言美、自然美、人性美、邏輯美、風格美等有時會撲面而來。如何運用這些優質資源,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審美教育,關鍵在於教師有一雙慧眼,對詩文的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的表像有穿透力,識得作者的匠心別具,從而精准地把握住詩文的真諦。講求語文之美,絕不是貼標簽外加,更不是故作姿態拔高,而是把文字表述與情意內涵融為一體,春風化雨,滋潤學生心靈,力求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教學高境界。
楊斌老師為此高境界而艱苦跋涉,從理念提升到躬行實踐,從閱讀到寫作,不斷探索,盡心盡力。今日將長期探索的做法、經驗結集出版,必能對語文同行有所啟迪,對語文教學改革起助推作用,意義非凡。
2012年10月

導 言
大約是三年前的一天,我在網上檢索資料。無意間,在一個語文課題的網站上發現一篇文章《用心發現語文之美——讀楊斌〈語文美育敘論〉》,作者是徐州一位素不相識的語文老師。文章寫道:“從自己當初毫不猶豫地選擇學習語文專業至今,我心中對語文的喜愛從沒有改變,也一直在心中認定語文對一個人的一生應該不可或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不可或缺呢?我始終把模模糊糊的想法掩藏於心,不是不想表達,是沒有思考透徹,沒有尋找到能夠表達出來的言語。而當在現實生活和教學實踐中,又屢屢地發現語文受到衝擊,本該對學生的精神成長最有影響力的語文似乎遠遠不是本來所想的那樣;想張口辯駁,卻又發現是那麼的蒼白無力。我愈加想尋找到自己心裡想表達的話語,也相信語文對人生一定有著絕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找到。今天,在這本書裡,我找到了一些自己想說想表達的意思,讓我高興並且感謝。”
讀畢,我喟然一歎,如逢知己。確實,真正一語中的點破我語文教學思想內核的,就是這一句話:發現語文之美!也就是為了這一句話,我在語文教學之路上一蓑煙雨無悔無怨,不計收穫只問耕耘,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了回辛苦而執著的“農人”。


最初走上語文講臺,是在家鄉瀕臨黃海的一所鄉鎮中學——堆溝中學。師範畢業伊始,即碰上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初中恢復三年制的首屆初三,而且一教就是六年(後三年在張灣中學執教)。可能是進入師範之前曾經當過幾年民辦教師的緣故,也許是因為年輕人特有的那份激情吧,那時的初三語文課教得一點也不累;非但不累,而且非常享受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讀讀講講其樂融融的感覺。但是,說實話,那時候對語文教學還談不上有什麼認識,語文課怎麼上,主要還是“跟著感覺走”。
1985年,我調入省重點中學——灌南縣中學。幸運的是,我遇上了對我的教學觀念產生很大影響的李坦然老師。李老師是我們的教研組長,我又恰好和他同教一個年級,因此聽李老師的課便是家常便飯。幾節課聽下來,我便發現李老師的課與一般的課不同:沒有流行的從時代背景到段落大意的固定模式,印象中似乎也沒有刻意追求什麼教學的重點、高潮,更沒有盛行於當時觀摩課上演講一般的慷慨激昂之態。一切,都來得十分自然,也十分流暢,像鄉間的小河款款流淌,浸潤其間的是對語言、對文字的品味和賞析。記得有一次,聽李老師講《為了忘卻的記念》。稍作介紹之後,李老師即讓同學們讀書。這在講風頗盛的當時,可是不夠時髦的事。讀了一陣子書之後,開講第一段。李老師挑出了兩個詞語讓大家比較。為什麼“悲憤總時時襲擊我的心”,而要擺脫的卻只是“悲哀”?一個小小的問題,卻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內容,激起了課堂上的一潭活水。同學們的討論非常熱烈,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語文,原汁原味的語文,脫離了種種概念、程式和現實利害的語文。
當時,正是語文教改風起雲湧、流派迭出的時代,各家觀點層出不窮,種種旗號此起彼伏。有時,我會“鼓動”李老師也去“殺”上一槍。要知道,老先生可是20世紀50年代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讀大三時已在《文史哲》上發表了9000多字的學術論文,還曾參加過《現代漢語詞典》《中國文學史》的編
纂;他的同班同學謝冕、張炯、孫玉石、孫紹振一個個都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文論界的“大腕”人物,而他,卻因1957年的一場風暴,一直在中學語文教學園地默默耕耘。這樣一位出身名門、根底深厚的老教師,對語文教學是有資格經常說點什麼的。然而,李老師沒有講,不是沒機會,而是不願意。有時閒聊到語文教學的某個問題,他會不經意間冒出一句:“不能這樣吧。”
而我,則幸運地“聽”到了李老師的許多聲音。從課內到課外,從觀念到實踐。從李老師的“聲音”裡,我悟出了語文教學的不少門道,也讓我在起步之時少走了許多彎路。受李老師的影響,我也努力追求一種樸實無華的教學境界,教學中總是力求在課文中找出一個個語言的精彩亮點,讓同學們去討論,去發現,去揣摩作者的用意,去領悟語言的魅力。當時還無力對它進行理論概括,但我已經朦朧地感覺到,理想中的語文教學似乎就應該像李老師這樣,沿著“語言”(或說“言語”)的路徑,走向更深更遠的地方。李老師,是我語文教學的引路人;李老師的教學實踐,也是我語文教學思想萌生的最初“溫床”!

真正理性地省視自己的語文教學,是在讀了李澤厚的《走我自己的路》之後。關於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和幫助,我曾在多個地方說起。而要說清我研究語文之美的因緣,這本《走我自己的路》,確實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這是李澤厚的一本雜感集,有序跋、散文、雜文、治學談、答記者問等各類文章百餘篇。作者自謙說,是“不倫不類,不知是什麼味道”,而在我讀來,卻是在品嘗一道道色香味兼具的美味佳餚。給我啟迪最大的是作者的“治學經驗談”。李先生多次在講演和文章中反復強調“讀書要博、廣、多,寫文章要專、細、深”,要“以小見大”“由小而大”,“題目越小越好”,“可以有一個大計劃,但先搞一個點或者從一個點開始比較好”。在談到研究題目的選擇時,李先生強調,“應該在自己的廣泛閱讀中,發現問題,找到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或空白點,自己又有某些知識和看法”;要兼顧主客觀條件,選擇“在主觀上適合自己的基礎、能力、氣質、志趣的方向、方法和課題,而不是盲目地隨大流或與各種主客觀條件‘對著幹’”。這些話也許不算什麼特別新穎的見解,但由李先生這樣的知名學者結合自己的學術經歷說出,卻使我有如久旱逢甘霖。
李先生的話給我以極大的啟發。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客觀條件的限制使我的理論素養必然只能“蜻蜓點水”,但我也有我的優勢,那就是在語文教學實踐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體會,我何不揚己之長、避己之短呢?於是,反觀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從審美視角去透視教育教學問題便成了我的選擇。我選了語文教學領域的一個個很小的點:教學情境、教學情緒、教學風格、教師素質、教學創造……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審美的角度作些探討。很快,第一篇論文便在《教育研究》上發表。這給了我以極大的鼓舞。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我就這樣開弓沒有回頭箭地走上了漫漫語文教研之路。
就在整理這篇教學思想錄的時候,我編選的《李澤厚論教育·人生·美——獻給中小學教師》也正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緊張編排。在編者介紹中,我寫下這樣一段話:“和李澤厚的書一見鍾情,30年長相廝守,沾溉良多。編選本書,只是一種微不足道的答謝;同時,也希望能為轉型期的中國教育加添一點思想養分。”這的確是我的肺腑之言!沒有李澤厚《走我自己的路》,我就沒有機緣走上語文教研之路;而沒有後來30年李澤厚思想的持續浸潤,也就不會有我語文教學思想的形成和深化。這麼說,絕不是要標榜我的思考和實踐達到怎樣的境界,漫漫語文之旅,我仍然只是在海灘拾貝;而是這些年來的語文乃至整個教育田園,喧囂浮華的東西實在太多,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是哲人的思想和智慧讓我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靜、淡定和執著。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語文之美?究竟從怎樣的路徑走向語文之美?我想,它不應該是教學內容。講述什麼是美、有哪些美、怎樣才美等,那是大學美學課的任務,顯然不是也不可能是語文教學的內容。它也不應該是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環節、步驟、操作流程等,那是師範院校語文教學法的任務,不是也不可能是語文教學的內容。發現語文之美,應該是一種教學思想、一種教育觀念,它會影響你、指導你在教學中選擇什麼,欣賞什麼,也會啟發你、指引你在教學中如何去選擇,怎樣去實踐。
我所理解的語文之美,簡而言之,就是在語文教學中體現美的精神和原則,給學生帶來發現的愉悅,創造的快樂,成功的體驗。換言之,語文之美不是要教師在課堂上大談哪裡是自然美,哪裡是心靈美,哪裡是人格美。那種“貼標簽”式的美與語文無關。語文之美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去發現和感受。首先,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不應把鮮活的語文擠壓成乾巴巴的鹹魚幹似的幾道習題,而是發掘語文自身魅力,包括內容之美和形式之美,用這些“美”滋養學生心靈。其次,語文之美的發掘又必須和語文因素水乳交融,而不是拋開“語文”,空談美。最後,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應符合美的精神和原則,那就是讓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自由,而不是只把學生當作容器。應該充分創造條件,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以發現和創造的自由,為學生提供知識生成、能力形成和精神養成的廣闊空間。總之,語文學習的過程應該是“發現”的過程:“美的發現”(發現語文之美)和“發現的美”(在發現過程中學生體會到的喜悅和激動)。發現知識之美,也接受知識之美薰陶,同時,發現的過程中也會感受“發現之美”。發現語文之美要求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也對教師的教學素養提出比較高的要求,譬如選擇教學方法、創造教學藝術、營造和諧氛圍等。正是在這一點上,語文之美和現代教育的觀念高度一致地吻合起來。
這樣的理解對嗎?首先,它是對前輩教育思想的繼承和借鑒。葉聖陶、夏丏尊、朱自清先生都用他們的思想和實踐對此作了生動詮釋。葉聖陶一貫主張教育重在育人,重在為人生奠基,在語文能力培養上,注重“涵泳”“體味”“揣摩”,把語言學習和語感培養、情感修煉結合起來。夏丏尊注重語感培養,在語文的形式上多有闡述。朱自清強調語文學習就是學習文化,學習文言文是“古典的訓練,文化的教育。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至少必得經過這種古典的訓練,才成為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他們不僅在理論上作了深刻闡述,而且留下了很多富有啟發性的教學實例。其次,也是對現代教育理論的運用和發揮。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育不僅僅是教書,教育過程是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創造和生成新內容的過程。在課堂情境中,教師的主體性充分發揮的過程即是教師“創作”課程事件或“創生”課程的過程。在課堂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創造並解釋課程事件,這個過程也是美的創造和體驗的過程,而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生成也應該水到渠成,相得益彰。最後,從學術界研究成果中得到的啟發,譬如申小龍的文化語言學理論,王尚文的語感論,于漪、錢夢龍的語文教育實踐,都給了我很多學理上的啟迪和幫助,不斷豐富自己對漢語言規律和語文教學的認識。而當我接觸到讓·皮亞傑(Jean Piaget)的發現式學習理論之後,恍然明白:原來自己多年懵懵懂懂、磕磕碰碰的努力,竟然也和這位教育學大師的思想方向大致吻合。

為什麼要在語文教學中發現語文之美?暫且不論語文課應該承載的精神滋養和情感薰陶功能,僅就語文教學本身而言,這也是一個十分重大而嚴肅的課題。
漢語言突出地具有人文性,而且這種人文性應該和語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人文就在語言中!緊緊地抓住“語言”這個抓手,深入體會語言的精神內涵,就是抓住了漢語言的人文性特徵。同時,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就在發現語文之美的過程中逐步達成。因此,一方面,我不贊成置語文素養、語文能力於不顧,空談和“語文”不沾邊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我也不贊成讓語文學習僅僅停留在“習得語言規律,培養語文能力”的基本層面,那樣勢必還是回到問題的起點,重新落入單純“工具性”的窠臼。發現語文之美追求的理想是在“語文學習”中濡養精神,在“人文滋養”中學習語文。總之,從“語言”入手,卻又不僅僅停留在語言,再向前走一步,就會觸摸到更為具體、更為鮮活、更為深刻、更為豐富的人文。竊認為,我的這一語文觀在洞悉學科本質屬性、把握語文教育規律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比較辯證的回答和富有積極意義的探索。
其實,如果從教育學的視角進行考察,發現學科之美也是一個頗具普遍意義的課題。近幾年,我正是在總結提煉語文教學思想的基礎上,由此及彼,從語文學科走向整體教育,欣喜地感悟到了發現學科魅力或者說學科之美的重要意義。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有一段著名的話:“你會設想一滴水,在俗人眼中看來只是一滴水,而一個物理學家懂得了它的元素是由一個力量集結在一起,而那力量突然釋放時可以引起閃電,在他的眼中那滴水會是什麼?你會設想在普通人不經意地看來只是雪花的東西,對於一個曾在顯微鏡中見過雪的結晶的奇妙多樣形式的人不會引起一些較高的聯想嗎?你會設想一塊畫了些平行線痕跡的圓岩石,對一個無知的人和一個知道一百萬年前冰河曾在這岩石上滑過的地質學家,能激起同樣多的詩意嗎?”斯賓塞用“詩意”一詞來解釋知識的魅力。對於語文來說,語文之美,就是作者憑藉文字營造出來的氛圍、意境、思想情感,是作者流淌在文字中的生命,是源自作者心靈的歌哭,或者說,就是作者的心靈。同時,語文之美,也是作者憑藉文字呈現出來的母語自身的魅力,或者說是語文形式的魅力。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魅力,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魅力,不同的表達方式也有不同的魅力,甚至不同的教學個性、不同的教學語境都會碰撞、生髮、創造出不同的語文魅力。
知識為什麼會美?因為美和真是相通的。自然界本身的規律叫“真”,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這種統一,就是美的本質和根源。教學內容反映的是各個科學門類的客觀規律,這些規律凝結著人類的智慧和勞動成果的結晶,這裡也同樣有著如李澤厚所說的“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從而可以“以美啟真”。“以美啟真”何以可能,因為世界上的事物有許多相同的結構,它們相互對應,同形同構,有些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只能用理知直觀,即通過科學美而感受和發現它。所以沃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說,美是真理的光輝、自由的萬能形式。這種科學發現或創造直觀與藝術家對藝術美的發現創造一樣,兩者具有許多相通或相似之處。依此類推,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感受知識的魅力去感知學科內容。是否發現學科知識之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鑽研教材的深淺。真正鑽研透了,發現了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知識之美就自然而生。知識和美如水乳交融,無法截然分開,合則雙贏,分則俱傷。深刻地把握了“真”,也就自然領悟了其中的“美”;尋找到恰當的“美”的路徑,也就容易逼近事物的本質——“真”。我們很多老師之所以忽略了學科之美,往往不是缺少發現的眼光和能力,而是被庸俗的教學觀遮住了雙眼。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教師是否成為斯賓塞筆下的那位物理學家、地質學家或者手拿顯微鏡觀察雪花的人!
因此,在我編著的《什麼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師論教育》一書中,我即從教育學整體構架出發,把“知識的魅力”作為全書的一個重要章節。我認為,學科之美應該成為教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極具創新意義的突破口。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你看到教育學園地裡有一株破土而出的新芽,上面怯生生地寫著“教育之美”的字樣,親愛的讀者朋友,請不要感到驚訝。因為,這株新芽孕育和植根的土壤,正是本書呈現給您的思想:發現語文之美!

楊 斌
2012年初稿
2013年2月二稿

目次

目 錄
序 言 001
導 言 003
輯一 方法:發現和創造的雙重變奏
發現和創造的雙重變奏 003
“美的發現”和“發現的美” 007
於細微處見精神 013
走進人物的心靈
——小說教學片論 018
品味和體悟
——散文教學片論 025
讓年輕的心弦震顫
——詩歌教學片論 034
析理·激趣·悟情
——議論文教學片論 045
感受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教學片論 054
形式也是內容 064
課堂教學範式及其他 071
文言,還可以這樣教
——聽課手記之一 074
“眼力”就是能力
——聽課手記之二 078
清水芙蓉,返璞歸真
——聽課手記之三 083
從聲調裡讀出生命
——聽課手記之四 089
腹有詩書氣自華
——聽課手記之五 092
也說內容為“王”
——聽課手記之六 096

輯二 主張:讓思想衝破牢籠
由字以通其辭 103
追尋語文的詩意 107
站在歷史的枝頭
——答一青年教師問 110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對語文教學幾個熱點問題的思考 115
整體把握和微觀分析 118
文體使語文成為語文 121
人文和語言血脈相連 125
比理念更重要的是什麼 128
語文教育的“技”和“道” 131
創造型教師有哪些特徵 134
偉大事物的魅力 137
學科之美在哪兒迷失 141
激發與喚醒
——作文教學之思 145

輯三 課例:追尋文字背後的意蘊
給《守財奴》當編導 151
“閒話不閑”的夫妻夜話 155
《邊城》餘韻 158
《黃鸝》教學實錄 161
《胡同文化》教學實錄 166
《想北平》教學設計 171
《品質》教學設計 176
想像的翅膀是這樣展開的
——作文教學課例之一 183
尋找“熟得恰好的桃子”
——作文教學課例之二 186

輯四 劄記:那些滋養那些人
蔡元培: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幹 195
宗白華:瀟灑的散步人生 201
此情可待成追憶
——紀念李澤厚先生 207
在葉聖陶語文旗幟下重新集結 220
民國語文三大家教育思想管窺 225
讀書好似播種 234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241
初版後記 249
再版後記 251

書摘/試閱

追尋語文的詩意
××老師:
你好!
看到你的電子郵件,第一感覺是網絡時代真好。你我同處一座城市,時不時地碰頭在一起,可真的面對面,家長里短的話說不完,難得也懶得去探討語文詩意這一大而玄的話題。感謝你提供這一機會,讓我也來對這個話題重新思考審視一番。看得出,對語文詩意的許多話,你是久縈於心,不吐不快。讀來的感覺是文如其人,快人快語,很多觀點頗有見地。
關於語文詩意,這一說法近年的確頗為流行,但究其源起何處和確切內涵,恕我孤陋寡聞,還沒有見到過。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漢譯詩中,有“人詩意地棲居”的名句,但那說的是人生,和語文畢竟不是一回事。老兄今天依據詩歌的理論與特徵,歸納出語文詩意的幾個特點,的確令我耳目一新。關於“真情美”的分析,簡要卻不失精闢,也讓我受益匪淺。但對於仁兄把語文的“詩意”和“功利”對立起來的觀點,我卻不敢苟同,說出來和你商榷,就正於你。
首先,講語文的“詩意”是否就排斥語文的“功利性”?我的看法是未必。且不說詩歌和詩人是不是就“食人間煙火而不講功利”,單就語文而言,功利是顯然的。如你所說,沒有了語文的功利,學科存在的獨立地位和價值的基礎都要動搖。問題是,何以講語文的詩意就不能講功利?依我之見,語文詩意的倡導者,無非借了一個比喻,希望語文教學能夠像詩歌那樣給人以一些美的享受,給人以一些情感的慰藉,給人以一些人生的關懷,而少一些“填鴨式”的灌輸,少一些機械的純技術操練,少一些A卷、B卷、C卷的題海戰術,僅此而已。哪裡能因為提倡詩意而丟掉了語文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呢?如果這樣的理解不錯的話,那麼語文的詩意何錯之有?豈但無錯,而且簡直就是必需。
其次,講“功利”是不是就不講“詩意”?我的看法也是未必。所謂“功利”,無非就是注重學生的語文能力,或者如你所說,是考試的分數。應該承認,這兩者是有矛盾的,尤其是到畢業年級,我們常常不得不別無選擇地和學生一起,成天在練習題上做文章。但是,我覺得,畢業年級畢竟還是一個特殊的階段,就語文教學的整體而言,還不宜用畢業年級這一“特例”來代替“常態”。此其一。其二,就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得到這些功利。我覺得,對於現在的語文高考,如果不是在長期的多讀多寫上下功夫,僅僅靠急功近利式的追求,仍然無法真正得到大家都想得到的功利。譬如,一個中學生,如果只是在練習冊中摸爬滾打了六年,而對文學作品敬而遠之(或者只是做文學作品的練習冊),那高考中的功利性收穫也是可想而知的。而倡導多讀多寫,就已經包含著讓學生多從語文學習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關懷,即我所理解的詩意。可不可以這樣說,語文的功利應該也可以在詩意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單純的功利式教學反而不大容易獲得功利。短期的功利或許有一些,最終的功利還是不行。有些不喜歡閱讀、不喜歡寫作的同學,儘管平時題目沒有少做,功利意識很強,但高考成績還是常常不盡如人意。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嗎?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其實,我明白你的憂慮和擔心。問題可能不在詩意,而在於詩意的泛化和聖化。對目前存在的一些用詩意的旗號、人文的幌子來貶低甚至否定語文能力培養的現象,你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君之憂在此矣!對此,我也頗有同感。凡事皆有度。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謬誤。提倡語文的詩意並不等於忽視語文的基本能力培養。我非常贊同你“語文並不等於文學”的觀點,也很欣賞你“詩意應該多樣化”的精彩論述。我還有一點補充,就是即使對文學作品的教學,恐怕也不能沿用大學中文系文學課的教法,著重點似不應在文學特徵、文學風格、文學流派,也不能籠而統之地一讀了之,大而化之地分析似也於事無補,而應從字詞句這些基本的語言元素入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品味咀嚼,走進人物的內心或者詩歌的意境,去體會那些屬￿文學的意味,或者說那些語文的詩意。我還有一點看法,就是非文學作品的教學問題。這類作品相對而言,要抽象些、枯燥些。是否也有詩意的追求呢?如果不把“詩意”過窄地理解為激情洋溢,迴腸盪氣,熱血沸騰,而把詩意更多地看作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對語言意味的種種發現和創造,那麼,這種詩意也是應該有的。譬如,即便是準確體味一個詞語甚至一個標點的精妙之處,是不是也能在學生的心中激蕩起感情的漣漪?記得多年前,曾聽過錢夢龍先生的《死海不死》,那別具匠心的發問,那四兩撥千斤式的點撥,作為聽課者,我是感到了融融的詩意。一旦抓住語言這個因素去追求語文的詩意,我想,其功利的目標也就差不了。相反,脫離語言這個因素去尋找詩意,不僅語文能力自然落空,就是語文的詩意也成了懸在半空中的無根飄蓬,岌岌乎危哉!這種現象的確存在,君之憂絕非杞人憂天!近幾年,語文教學的口號太多,旗號變得也太快。翻來覆去,常常是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亂花漸欲迷人眼”,斑斕未必皆春色。能有機會和你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仿佛也有一吐為快之感,只是說了半天,也不知說清楚了沒有?
我們曾在一起說過,教學應該是一門藝術(可惜提起這話的人也少了),教學過程應該充滿師生的創造和發現。當然,教學也是一種艱苦的勞動。詩意作為一種追求的境界,並不大可能時時獲得。一方面,取決於主觀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過分講究功利的環境也會讓這種創造的欲望和空間受到擠壓。因此,更多情況下,還是平平淡淡的日子居多。但不該否認,這片領地裡是可以且應該創造出或者正在創造著詩意的,哪怕不是蔥綠,只是點點。
眼下正值高考之際,烽火連天硝煙彌漫,我倆在這大侃語文的詩意和功利,是正逢其時、有的放矢,還是帶了三分奢侈、二分浪漫、一分諷刺?
謹祝,
教祺!
楊 斌
2003年6月10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2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