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時漫畫宇宙大爆炸
商品資訊
系列名:Sense
ISBN13:9786267568064
出版社:日出出版
作者:陳磊.半小時漫畫團隊
出版日:2024/09/25
裝訂/頁數:平裝/288頁
規格:21cm*14.8cm*1.7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一聽宇宙常識就昏頭?!
一次輕鬆看完138億年的宇宙史,
一次看懂大爆炸、奇點、黑洞、重力、行星……
宇宙只是一堆星星?
不,它還和空間、時間有關,不然你想想:為何霍金的科普書明明是講宇宙的,卻叫做《時間簡史》!而空間謎團一直深深地困擾人類:宇宙空間到底有多大?穿越時空真的有可能嗎?
宇宙中的各種物質是怎麼來的?
早在古希臘時期,泰利斯就開始研究萬物的本源,並指出萬物之本是「水」。沿著他指好的道路,科學家們又勤勤懇懇工作了2000多年,終於為大家弄明白物質本原——物質都是原子構成的,那麼打開原子後,裡面還有哪些主角?
「宇宙大爆炸」這個結論是如何產生的?
古人沒電視可看,大晚上只能看星星,看著看著,古代大老們就一一提出心目中的宇宙模型:托勒密的「地心說」、哥白尼的「日心說」、後來腦袋被蘋果開過光的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接著愛因斯坦主張「廣義相對論」、勇於打臉老愛的勒梅特提出了「原始原子」假說、也沒打算放過老愛的哈伯提出「紅移」成了大爆炸的基礎……,宇宙大爆炸還有哪些精采的來龍去脈?
不能不認識的天文界與物理界大老
沃夫岡.包立:懟人懟出了「上帝之鞭」的名號,是一個把愛因斯坦懟出心理陰影的男人。
霍伊爾:霍金曾經的偶像,反向助攻的高手,他的一生不是在反對大爆炸理論,就是在思考如何反對大爆炸理論。他在廣播節目中嘲諷地提出「大爆炸」(Big Bang)一詞,誰知卻意外讓這個詞爆紅。
愛丁頓:天文物理界權威,是20世紀初的扛壩子,天文學家們支援他,物理學家們則是惹不起他。
在愚人節發表的「αβγ論文」,是由三個人的名字來署名:拉爾夫.阿爾菲(Ralph Asher Alpher)、漢斯.貝特(Hans Albrecht Bethe)、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當中竟然有一個是為了湊字母才被加上來的!有貓膩?!
……
宇宙之中,已知的不簡單,未知的不可怕!
翻開本書,在哈哈大笑中了解宇宙的來龍去脈原來如此!
宇宙從誕生至今已有138億年歷史,它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原子的誕生、恆星的誕生與演化、星系的演化、宇宙的未來。本書解讀從大爆炸中誕生出來的物質和能量,如何指引著宇宙中的一切:
★粒子的出現:天文學家想不透物質組成問題,被粒子物理學家一頓搗鼓,得出了驚天結論:物質都是粒子「抱團」抱出來的!究竟是哪些粒子抱團,竟能抱出整個宇宙?!
★黑洞雖然會無情地吞噬所有的光,可是它的強引力也維持著周邊星系的正常運轉;
★一覽至今各國開發出的主要太空探測器,見證人類探測宇宙的夢想與努力;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博弈,將左右宇宙未來是被壓扁還是被拉扯。
拋開枯燥的講解,沒有嚇人的艱深理論,用幽默的方式講述嚴肅的知識。這是一本輕鬆有趣、扎實有力的科普書,內容嚴謹,將看似生澀的知識穿上一層「搞笑幽默」的外衣。深入淺出、遍地鋪梗的漫畫,沒有拗口難懂的說明,讓你過目不忘。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陳磊
網名「混子哥」,漫畫式科普開創者,《半小時漫畫》系列主創,混知創始人,以多篇刷屏的知識漫畫,多次榮獲當當、開卷、亞馬遜等平臺的影響力作家、新銳作家、年度摯愛閱讀大使等稱號,擁有全網3,500多萬粉絲,公眾號閱讀量5億次以上,超級暢銷書《半小時漫畫》系列發行量超過3,000萬冊。陳磊以及他組創的半小時漫畫團隊,致力用最擅長的漫畫語言,推廣通識教育,無論學習哪個領域知識,這套書都將成為你學習路上的第一個「半小時」。
目次
一、宇宙到底是什麼?
二、宇宙究竟是怎麼來的?
三、恆星的誕生→生命的可能
四、宇宙的終局,可能在於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博弈
五、怎麼證明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
六、恆星真的「永恆」嗎?
七、如何「看見」暗物質和暗能量?
八、人類在宇宙中的「眼睛」——探測器一覽
番外一、重力波就是你倆還沒開打,殺氣就噴了我一臉
番外二、霍金到底做了什麼?
書摘/試閱
六、恆星真的「永恆」嗎?
前面說到,天文界拋出宇宙大爆炸後,核子物理學家就跑來蹭熱點,伽莫夫三人組蹭出了新高度,讓宇宙大爆炸論更完整。
天文學的熱點當然不止宇宙起源這一個,當時還有很多令人頭疼的問題,比如:
恆星為什麼會發光?
除了氫和氦,其他元素是怎來的?
……
本著蹭熱點就要大家一起蹭的初心,伽莫夫掀起的這一波潮流,吸引了許多核子物理學家加入了戰局。
恰好這些問題都需要用到核子物理學家的知識,他們手起刀落,就直接把恆星和元素的問題都解決了。
所以,這回我們就來講講科學家研究恆星的那些事。
1、恆星的壯年
在眾多蹭熱點的核子物理學家中,有一個人深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精髓,什麼也沒幹,就混到了著名論文的作者的名頭,他就是:漢斯.貝特(Hans Albrecht Bethe),伽莫夫的同事,理工鋼鐵直男,蹭熱點小能手。
話說伽莫夫帶著學生拉爾夫.阿爾菲(Ralph Asher Alpher)寫了一篇知名論文,署名的時候,他們就發現:阿爾菲是α,希臘字母表排第一。伽莫夫是γ(編注:γ發音gamma,與伽莫夫名字Gamow發音雷同),希臘字母表排第三。如果再來個β(希臘字母表排第二)就完美了。
於是,他們盯上了辦公室同事貝特,毫不猶豫地把貝特的名字加到了論文上:我們是——希臘字母天團!
這篇論文就是宇宙大爆炸論的奠基之作,江湖人稱αβγ論文,它居然還是在愚人節那天發表的。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提到過,這篇論文解決了宇宙誕生早期氫元素和氦元素的起源問題。別人都是主動蹭熱點,小貝是直接被熱點蹭,堪稱熱點界的一股清流。
小貝是個有骨氣的人,決心要憑自己的真本事說話,他接過了伽莫夫丟來的接力棒,繼續探索。當時的天文學家已經猜到,恆星是靠核融合反應來發光發熱的。
但誰也沒法說清楚是哪些核反應,於是,大家開了個會,一起交流交流想法。
沒承想,會上沒解決的問題,貝特在回家的火車上來了靈感,一頓飯的工夫給解決了。
他這回解出了大質量恆星的燃燒機制,大概的意思就是:在碳、氮、氧的幫助下,氫原子核合成氦原子核。
貝特提出的這個原理叫「碳氮氧循環」。
這裡的碳、氮、氧發揮了類似於催化劑的作用,反應前後沒有明顯的數量變化。
碳氮氧循環也叫「貝特—魏茨澤克循環」,是因為貝特和魏茨澤克兩人分別獨立提出了這個循環。
作為一個有追求的科學家,小貝解決了大質量恆星的問題,當然也不會放過低質量恆星的問題。這不,他緊接著就提出了解決方案。
這種4個氫原子核也發揚精神,不靠外援靠本事,湊成1個氦核的理論,被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這也是太陽燃燒的主要方式。
伽莫夫、阿爾菲和小貝沒有真的合作過,但他們的理論都解釋了氦元素的起源,貝特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小貝等人的研究也告訴我們,恆星壯年的時候,是靠著「燒」氫來發光發熱的,氫燒完後的「渣」就是氦。
氫恆星:恆星中心主要是氫
氦恆星:恆星中心主要是氦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氫燒完了,恆星會怎樣?
2、恆星的晚年
這就要請出另一位熱點界的扛霸子,宇宙大爆炸和恆星的熱點,他一個沒落下,而且喜歡跟大家反著來,堪稱科學界的一盞「明燈」。
霍伊爾。霍金曾經的偶像,反向助攻的高手,一個喜歡唱反調卻總是跑調的人。
前面我們說到,愛因斯坦提出靜態宇宙的看法。後來,伽莫夫等人完善了宇宙大爆炸論。
霍伊爾甚至為了嘲諷伽莫夫等人的理論,在廣播節目中特地為對手的理論起了個名字:Big Bang。
霍伊爾提出的Big Bang就是「大爆炸」的意思,他取的這個名字簡直是既生動又形象。
多虧了霍伊爾的這次宣傳,大爆炸這個理論一下子就紅了,後來這個名字也逐漸被科學家們接受和認可,霍伊爾也因為這件事成為科學界反向助攻之王。
「Big Bang」一詞出現之前,這個理論的名字對大眾一點都不友好,知道這個理論的人很少,但是之後……你懂的。
這一次的失敗讓霍伊爾很是傷感,如果你以為霍伊爾是那種輕言放棄的人,那你就錯了,因為他的一生——不是在反對大爆炸理論,就是在思考如何反對大爆炸理論。
為了更加嚴謹地推進反對活動,霍伊爾使了個大招,他想從元素的角度來進行反擊。當時大爆炸理論還無法解釋除了氫和氦以外的元素是如何產生的。
霍伊爾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霍伊爾提出,恆星能不能自動造元素,主要還是跟恆星的質量有關,如果質量跟得上,恆星就會自動升級核反應創造元素。
每升一級,元素週期表就能向後推進一點。只是當時的科學家把二級核反應拆開來看,發現核反應前後質量不相等,違背了質量守恆定律。於是得出結論:
恆星的整個核反應鏈條,在碳這裡掉鏈子了,核反應進行不下去,這就出了大問題。
但霍伊爾是一根筋,「煉丹爐」都提出來了,他不可能允許自己在碳這裡摔跟頭。
於是,霍伊爾再次開啟腦洞,據說他是這樣說服自己的:
地球上到處都有碳、恆星是造元素的→恆星肯定會造碳→如果不是這一種,肯定還有另一種。
順著這個思路,一波計算後,他就去找了幫手:威廉.福勒。
對於這種不靠譜的事,福勒的內心也是拒絕的,但是經不住霍伊爾的糾纏不休,答應找找看。萬萬沒想到,這個不一般的高能級碳,還真被兩人找到了。理論和實驗都齊了,碳這裡的鏈條搭上了,後面的也都沒什麼了,他們一口氣搞定碳元素到鐵元素的邏輯鏈條。
至此,關於恆星裡面的元素合成,理論部分就準備好了。為了讓人信服,還需要實際觀測的證據,這就輪到伯比奇夫婦顯身手了:傑佛瑞.伯比奇、瑪格麗特.伯比奇。
夫婦倆通過觀測,分析恆星的光譜,探索元素在恆星中的起源,發現還真的和理論是匹配的。於是,4個人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可能是史上最文藝的科學論文,開頭就來了一段莎士比亞的文字。他們4個人姓氏的首字母是B、B、F、H,這個理論也被稱為「B2FH理論」。
B2FH理論告訴我們,只要恆星質量足夠大,核融合反應就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直到鐵元素。
靠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霍伊爾硬是解決了重元素起源的問題,直接補齊了宇宙大爆炸論的不足,忙活了半天,給對手做了嫁衣。
那麼,問題來了,鐵元素之後,又會發生什麼呢?還有,恆星的歸宿又是怎樣的呢?
3、恆星的歸宿
恆星的歸宿分很多情況,也很複雜,我們前面說過的3種常見的情況:
低質量恆星→白矮星
大質量恆星→中子星、黑洞
我們先從低質量恆星說起。
(1)白矮星
對於恆星來說,走到生命盡頭就是停止燃燒,也就是恆星停止了核融合反應。
恆星在停止核融合之前,會把自己的外殼向外推,在不斷膨脹的外殼下,有一個緻密的內核。
太陽的壯年時期結束後,就會膨脹起來,半徑膨脹到原來的200倍,成為一顆紅巨星。
恆星原本就是靠核融合反應來抵抗引力的,如果沒了核融合反應,就沒有能夠抵抗引力的力。於是,在引力的作用下,內核會向中心擠壓。如果沒有其他力在反抗,內核就會被壓成一個點。
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電子站出來扛下了所有。
要知道,電子平時沒什麼事就在原子核外圍瞎轉悠,可一遇到大事,位置最靠外的電子就會最先遭殃。
現在由於引力的擠壓,外圍電子變得老實起來,再不能閒逛了,一個一個排好隊形,這個隊形很難被破壞。
產生了一種一致對外的「無形力」, 這種「無形力」能抵抗住引力的擠壓。
電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
這種抵抗引力的「無形力」,也被叫作「電子簡併壓」。在這之前,恆星靠核反應產生的力向外抵抗引力,在這之後,就靠電子簡併壓抵抗引力了。
電子簡併壓,說的就是電子和電子之間有相互排斥的力。恆星到晚期都會因為自身引力而塌縮,電子之間的排斥力可以抵抗這種塌縮。
靠電子簡併壓與引力對抗的天體就是白矮星,由於被引力擠壓得特別狠,白矮星的密度很大,別看長得像個傻白甜,可人家是出了名的暴脾氣。太陽的宿命就是一顆白矮星。
那麼,所有的恆星最終都會變成白矮星嗎?解決這個問題的是一位來自印度的「後浪」少年:錢德拉塞卡。
他出道就和大老互撕,涉獵各個領域,跨界王者,楊振寧、李政道的老師。
他二十來歲就坐船從印度到英國去求學,船上無聊,他就開始研究:電子簡併壓的極限到底在哪裡?
小拉算出,當恆星內核質量大於太陽質量的1.44倍時,內核產生的引力就太大了,電子間的排斥力也抵抗不了,這時候內核不會形成白矮星,而是繼續塌縮。
1.44倍太陽質量後來也被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這也是白矮星的質量上限。
這麼重要的發現,眼看小拉就要出道即巔峰,可萬萬沒想到,命運跟小拉開了一個玩笑,也徹底改變了小拉的人生軌跡。
故事是這樣的:在一次會議上,小拉滿懷激情地宣讀論文,卻被當時的天文物理界權威愛丁頓當眾撕毀了論文,並嘲諷小拉的理論是錯誤的。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20世紀初天文學界的扛壩子,在那個還沒有幾個人看得懂相對論的時代,這位大老就帶隊驗證了廣義相對論,並介紹給全世界。
據說記者採訪他的時候,對話是這樣的:
記者:全世界是不是只有3個人真懂相對論?
愛丁頓:我想想……
就在記者以為大老太謙虛的時候,大老毫不客氣地來了一句:我只是在想第3個人是誰?
被這樣一位大老打擊後,小拉壓力山大,到處尋找靠山和援手,但沒有人敢得罪大老,天文學家們都支援愛丁頓,物理學家們惹不起愛丁頓,他們只想看熱鬧。
小拉求助了不少物理學界的大老,其中一位叫包立,懟人懟出了「上帝之鞭」的名號,是一個把愛因斯坦懟出心理陰影的男人,可是他也不願意得罪愛丁頓。
如果說大老的打擊是單點的,那天文學界的一致不認同和物理學家們的冷漠,就是全方位、無死角的轟擊。
小拉死扛幾年後,終於放棄掙扎,此後每10年換一個研究方向,在每個研究領域都獲得了重大成就,簡直就是科學界的斜槓青年。
後來,錢德拉塞卡極限被驗證是對的,50年後,小(老)拉還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既然錢德拉塞卡極限是對的,那麼問題來了,電子扛不住引力之後,恆星不變成白矮星,又會變成什麼呢?
現在我們知道,它主要有兩個去向:
大質量恆星→中子星、黑洞
就在小拉黯然神傷的那50年歲月裡,有不少人在研究這個問題。
(2)中子星
自從中子被發現以後,就有科學家預言,可能存在完全由中子構成的天體,也就是中子星。
只不過,理論上看,中子星密度比白矮星還要大很多很多,實在是太嚇人,天文學家們再次開啟一致不認同模式。
剛好,有一個叫喬絲琳.貝爾的研究生正對著電波望遠鏡訊號發呆,她突然發現了一種有規律的訊號。
剛開始看到這些有規律的訊號時,貝爾和她的指導教授安東尼.休伊什並不知道這是什麼。
就在貝爾和教授糾結是不是外星人打招呼的時候,他們又陸續收到了3個類似的脈衝訊號。
休伊什自己都覺得腦洞太大,過意不去,嚴肅思考後,他提出了可能存在脈衝星。
脈衝星:一直在快速自轉,同時會向外發出脈衝訊號。
脈衝星後來被證實就是一種自帶旋轉「特效」的中子星。
中子星:密度比白矮星更大,脾氣更火爆,據估算,一勺中子星物質就重達10多億噸。
因為這個驚人的發現,諾貝爾委員會決定把諾貝爾獎頒給休伊什,卻沒給最初的發現者貝爾。
這就是貝爾沒有諾貝爾的故事,也是天文學家們最愛玩的梗之一。
那恆星是如何變成中子星的呢?
話說恆星停止了核融合,對外的力沒了,引力擠壓,電子的簡併壓會和引力對抗。
如果電子簡併壓也無法對抗,電子就會被壓入原子核內,和核內的質子抱團,形成中子。原子核內本來是質子和中子,電子進來後,就都變成了中子。
溫馨提醒:電子和質子相遇並不能直接轉化成中子,主要還是引力加了把勁。
中子和電子一樣,也會有排斥力,這就是中子簡併壓,它們會成群結隊地和引力對抗,使得恆星內核不再繼續被擠壓。
(3)黑洞
中子們確實很強,但是如果引力更大,它們也只能投降。投降之後,恆星又會變成什麼呢?
這就輪到下面的這位大老出場了:
羅伯特.奧本海默,美國原子彈之父。
奧本海默早年就研究過中子星,他計算出了中子簡併壓的極限,超過這個極限,中子也會扛不住。
現在科學家們認為這個極限大概是3倍太陽質量,這也被稱為「奧本海默極限」。那超過奧本海默極限會如何呢?
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奧本海默研究到一半,就跑去研究原子彈了。
如今科學家已經知道,超過奧本海默極限,中子簡併壓撐不住,天體就會變成黑洞。
黑洞:超強引力,吸光小能手,逮到什麼吃什麼的全宇宙最強吃貨。
當然,按照目前的理論,有的科學家認為,中子星和黑洞之間還存在著夸克星,只不過現在還沒有任何觀測證據。
那科學家到底是怎麼發現黑洞的呢?話說當年愛因斯坦剛搞出廣義相對論,得到重力場方程式時,他本人就覺得,這個方程式太難了,估計短時間內很難有人能解出來。
按照劇情的發展,打臉的人很快就出現了。才過了一個月,就出現了個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物理學、天文學多棲人才。一邊參戰一邊解方程式。
卡爾.史瓦西在一戰前線,很快就得出了一個重力場方程式的精確解。他還提出,當天體被壓縮到一定程度後,光就跑不掉了。
這個被壓縮後的天體半徑也稱為史瓦西半徑。他還指出:每個大小不同的天體都有自己的史瓦西半徑。
那麼,想要光逃不出去,地球就得縮成約1元硬幣大小的球體。
對於這個結果,愛因斯坦都不敢相信,因為這種天體實在是太極端了。不僅如此,由於沒有天文觀測證實,所以,這個結果在當時並沒有引起關注。
幾十年後,一名叫克爾的科學家也拿起重力場方程式開始計算,這一算,直接求出了旋轉黑洞的精確解,從理論上證明了黑洞的存在。
再加上當時有了間接觀測到黑洞的證據,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好奇,大家又紛紛開始蹭熱點,其中不乏許多科學界的大老,比如:
史蒂芬.霍金,預言了霍金輻射。
雅各布.貝肯斯坦,提出了黑洞熵公式。
李奧納特.色斯金,想窺探黑洞內部的秘密。
後來,也有科學家陸續觀測到了黑洞存在的證據。甚至科學家們動用了全球不同地區的望遠鏡設備,給已知的黑洞拍照。
至此,關於恆星的歸宿,我們就聊得差不多了。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恆星的歸宿主要有3種:
低質量恆星→白矮星,靠電子簡併壓抵抗引力
大質量恆星→中子星,靠中子簡併壓抵抗引力;黑洞,能吸收所有光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