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這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博物館人類學著作,也是一份博物館邀請函。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世界各地遊客到紐約打卡的熱門景點。然而,很少有遊客會去專門拜訪博物館南側靠近77街的人類學展廳——盡管這裡是美國最著名的人類學博物館之一。哪怕很多到博物館來考察的學者也不知道,這裡收藏的一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都是有“靈性”的,甚至連研究人員也不敢輕易觸碰。
全書共五個章節,通過介紹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裡五件具有代表性的主題藏品——薩滿的神衣、《西遊記》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靈及“鎮館之寶”獨木舟,來講述其背後的一系列故事,也融入了人類學家的故事。書中每一章的切入口雖不大,但內容涉及面很廣也很深,除了博物館學的變遷,更有人類文化史、民族志、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史等各方面的內容。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主導的一系列遠征為美國帶回了豐富的人類學收藏。一百多年後,這些收藏如同“時間膠囊”,既擁有無可取代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接受著現代人類學“去殖民化”“去西方中心主義”目光的尖刻審視。全書既在介紹這些不為人知的藏品,也在探索這些藏品的命運,以及人類學博物館在現代社會扮演的角色。
作者的講述生動有趣,為我們打開了這間博物館鮮為人知的一面。
作者簡介
薛茗,人類學家、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部研究員。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2014年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研究關注物質文化、博物館人類學、社會變遷等主題,長期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從事熱貢唐卡藝術和唐卡藝人的研究。學術研究之外,擔任紀錄片導演、策展人、非虛構撰稿人。紀錄片《畫唐卡的女子》(2019)曾入選瑪格麗特•米德國際電影節、世界遺產電影節、亞洲研究學會電影節等。中文非虛構作品曾發表於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新知》、澎湃思想市場、騰訊谷雨、飛地、《生活》月刊等媒體平臺。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亮點:
- 填補空白,同類書少。介紹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圖書多是介紹館藏的恐龍等動物或是寶石、天氣等。鮮有介紹人類學展廳,並從這個角度去了解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 一部扎實、有趣的博物館人類學著作,本書有較深的學術旨趣,同時採用極為生活化的敘事方法,使這部關涉多學科的著作成為一本具有學術背景的通俗讀物。
- 擁有53幅珍貴的一手圖片,其中24幅來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藏。
目次
目錄:
- 薩滿的神衣
- 無字真經
- 77街的神龕
- 亡靈節奇妙夜
- 空中行船
致謝與結語
尾注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書摘:
位於紐約上西區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簡稱AMNH)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現在也是世界各地遊客到紐約打卡的熱門景點。大家都知道這裡的恐龍化石、動物標本、太空探秘、IMAX影院,但很少有遊客專門去拜訪博物館南側、靠近77街的人類學展廳。更少有人知道,這間博物館還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人類學博物館之一,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民族學收藏——北美西北海岸原住民長達19米的獨木舟、北京的皮影、西藏的唐卡、巴厘島神舞的面具、占據整一面墻的阿茲特克太陽石等等。
哪怕到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來考察的很多專家學者也不知道,這裡收藏的一些佛像、面具和神衣是有“靈性”的,甚至連研究人員都不敢輕易觸碰。然而,它們既不像自然歷史博物館其它展廳中擺放的標本化石,也不完全等同於佛寺廟宇中被人供奉朝拜的神聖之物。那麼,它們究竟是什麼呢?這些器物是如何進入博物館的?它們是否和人一樣,經歷過生命的不同階段——曾經的神聖之物,如何一度成為商品、藝術品、或裝飾品,然後輾轉進入博物館成為人類學藏品?在曼哈頓77街的這些樓層裡,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將如何解讀這些收藏的意義?博物館是否又會是這些器物生命的“終點”?
作為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的人類學家,我將通過自己的研究、策展和教學經歷向讀者打開這間博物館鮮為人知的一面。認識到“物的生命史”,是物質文化研究及現代博物館實踐的思想轉折點。一件器物,可以“拒絕”博物館或人類學家強加在它身上的闡釋。物的生命,也可以是流動的,博物館的展廳也許只是它暫時駐足的場所。圍繞著物的“生命”,我將追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裡一些人類學藏品背後的故事,以及由它們折射出現代社會物質文化和傳統信仰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
當然,人類學博物館的收藏與展示離不開它背後學科的思想發展。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由自然歷史博物館主導的一系列遠征,為美國帶回了最早的人類學收藏(其中包括西方世界的第一批中國民族學收藏)。一百多年後,這些收藏如同“時間膠囊”,既擁有無可取代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接受著現代人類學“去殖民化”、“去西方中心主義”目光的尖刻審視。在討論藏品的生命史與博物館策展理念的同時,本書會融合進曾在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過的人類學家的故事,比如,“美國人類學之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伯托德•勞弗(Berthold Laufer)、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等等。這不是為簡單回顧這座博物館的歷史,而是為講述我們如何在認識“他者”的過程中不斷反省謬誤、學會更加謙卑地認識自己。
本書的每個章節都由一件藏品或一個展覽引出一個有關人類學博物館的主題。但我無意梳理博物館或人類學的思想史,也無意涵蓋這間博物館所有的人類學展廳或收藏。本書的五個主要章節涉及了自然歷史博物館來自北美西北海岸、西伯利亞、亞洲、墨西哥及中美洲、以及太平洋的人類學收藏。選擇這些主題當然與我的興趣與專長相關,但也有更重要的考慮。比如,我用較大的篇幅討論了與亞洲相關的人類學收藏——這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範疇,同時也是目前西方博物館“去殖民化”討論中常常忽視的議題。另外,我也希望對某一特定文化的討論能夠引發更深刻、更廣泛的思考。比如,墨西哥及中美洲展廳的故事會讓我進一步去探究博物館裡“看不見的”人與物——如果我們將博物館視為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並認識到它與外在社會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我們可以更好地反思博物館在現代社會的功能與責任。
所以,這本書不是一份博物館指南。我更希望它是一份邀請:邀請有興趣的讀者利用博物館對公眾和學者開放的資源,繼續探索藏品背後的故事;邀請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同行們展開更豐富的對話;邀請藝術家、策展人、設計師、詩人、作家等等以他們的靈感和對自己文化獨特的體驗為博物館這個議題帶來新的啟示。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帶著對博物館或對人類學的好奇翻開了這本書,我希望合上書後,你會更加好奇——讓這本書激發你帶著更多的問題去參觀每一個有關自然歷史、藝術、科技、歷史、物質或非物質文化的展覽。紐約77街的這座建築,不是相遇的目的地。它是一個開始,邀請我們每一個人以謙遜與好奇之心,去觀察、理解和珍藏我們身邊的大千世界。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