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是女人的故事
也是女兒的心情
張艾嘉文字作品2
「在這個故事裡,你或許會看到你的母親,你母親的母親,或是有相同處境的你自己。」張艾嘉說。
六年前,侯孝賢打了一通電話給張艾嘉,希望她幫忙一下台灣的年輕導演。
五年後,《女兒的女兒》正式開拍。就如同劇中的女主角金艾霞,必須經過各種考驗,考驗一個女人,考驗整個劇組。擔綱演出的張艾嘉對導演說,也許這部片就是需要五年的淬礪與沉澱。2024年11月,《女兒的女兒》電影上演。
《女兒的女兒》這個劇本來到張艾嘉面前,她把自己化作金艾霞,揣摩她,養育她,最後,金艾霞不是張艾嘉,也不是編導黃熙,而是「是許許多多女人的縮影,卻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本書是張艾嘉透過演繹《女兒的女兒》金艾霞,回望生命中的重要階段,同時也回望自己。
本書也是張艾嘉對自己從影階段的心境變化,作為影壇的前輩,她預見潮起潮落,影事浮華如雲,但她仍擁有一顆炙熱未消永遠好奇的心;作為一個女性,她對情感、對細節看得更寬容,更通透。
張艾嘉說:
我希望扮演一個「好」角色,
還是我希望演「好」所有的角色供人觀賞?
一個人到底能多坦然誠實地面對自己,
這把尺似乎應該在自己手中,
而不是在他人眼裡。
戲裡戲外,張艾嘉回望,
看見自己,探究自己。
人生角色,有時簡單,有時複雜,
一點一滴,深情全力以赴。
本書特色
每一個女人都是另一個女人的女兒,出版社在開編輯會議時,讀稿的編輯與行銷 ,都分享同樣的感受, 《女兒》會激發你內在的感動,更有人說自己是邊看邊落淚。透過作者張艾嘉的書寫,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女兒與母親,母親與女兒間的各種情感。
★電影《女兒的女兒》獲61屆金馬獎五項大獎提名/文化部優良電影特優劇本獎/東京影展參展片
也是女兒的心情
張艾嘉文字作品2
「在這個故事裡,你或許會看到你的母親,你母親的母親,或是有相同處境的你自己。」張艾嘉說。
六年前,侯孝賢打了一通電話給張艾嘉,希望她幫忙一下台灣的年輕導演。
五年後,《女兒的女兒》正式開拍。就如同劇中的女主角金艾霞,必須經過各種考驗,考驗一個女人,考驗整個劇組。擔綱演出的張艾嘉對導演說,也許這部片就是需要五年的淬礪與沉澱。2024年11月,《女兒的女兒》電影上演。
《女兒的女兒》這個劇本來到張艾嘉面前,她把自己化作金艾霞,揣摩她,養育她,最後,金艾霞不是張艾嘉,也不是編導黃熙,而是「是許許多多女人的縮影,卻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本書是張艾嘉透過演繹《女兒的女兒》金艾霞,回望生命中的重要階段,同時也回望自己。
本書也是張艾嘉對自己從影階段的心境變化,作為影壇的前輩,她預見潮起潮落,影事浮華如雲,但她仍擁有一顆炙熱未消永遠好奇的心;作為一個女性,她對情感、對細節看得更寬容,更通透。
張艾嘉說:
我希望扮演一個「好」角色,
還是我希望演「好」所有的角色供人觀賞?
一個人到底能多坦然誠實地面對自己,
這把尺似乎應該在自己手中,
而不是在他人眼裡。
戲裡戲外,張艾嘉回望,
看見自己,探究自己。
人生角色,有時簡單,有時複雜,
一點一滴,深情全力以赴。
本書特色
每一個女人都是另一個女人的女兒,出版社在開編輯會議時,讀稿的編輯與行銷 ,都分享同樣的感受, 《女兒》會激發你內在的感動,更有人說自己是邊看邊落淚。透過作者張艾嘉的書寫,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女兒與母親,母親與女兒間的各種情感。
★電影《女兒的女兒》獲61屆金馬獎五項大獎提名/文化部優良電影特優劇本獎/東京影展參展片
作者簡介
張艾嘉
在不同崗位、不同角色中活了半百的我,仍然會為拿到一個好角色、好故事而興奮。
從拍攝過程中,我去認識、想像戲中不同人物的過往、個性,和自己的角色交流。而戲外每天發生的事,也讓我更看清環境和社會的變化。
大田出版文字作品《輕描淡寫》。
《輕描淡寫》這些稿子分成好幾個階段書寫。
我發現了自己的變化。
誠實。是我對創作的想法。
喜歡與不喜歡敢直接寫出來。
如同谷崎潤一郎、海明威一樣,他們是我在寫作上的標竿。
拍攝電影(念念),我四處看景,而看景時,就是只能閉嘴,要用眼睛看,用安靜的心看……
我與景•與自然對話。而這本書便是希望你也同我一樣,安靜•閱讀。
在不同崗位、不同角色中活了半百的我,仍然會為拿到一個好角色、好故事而興奮。
從拍攝過程中,我去認識、想像戲中不同人物的過往、個性,和自己的角色交流。而戲外每天發生的事,也讓我更看清環境和社會的變化。
大田出版文字作品《輕描淡寫》。
《輕描淡寫》這些稿子分成好幾個階段書寫。
我發現了自己的變化。
誠實。是我對創作的想法。
喜歡與不喜歡敢直接寫出來。
如同谷崎潤一郎、海明威一樣,他們是我在寫作上的標竿。
拍攝電影(念念),我四處看景,而看景時,就是只能閉嘴,要用眼睛看,用安靜的心看……
我與景•與自然對話。而這本書便是希望你也同我一樣,安靜•閱讀。
序
自序
這本書獻給孝賢,是他的一通電話,我走進了《女兒的女兒》這個故事,也走進了女主人翁金艾霞的生命。六年之後電影完成,許多的狀況都變了,大家也跟著不停調整。每一個階段都出人意料,有苦有喜,有停頓,有進退兩難,事過境遷反而珍惜那挑戰的過程。
從第一天進劇組,我就在通告紙背面寫下我的心裡話。不僅是回台灣和一批年輕熱情有才華的電影工作者共事的喜悅,還有再度去我熟悉卻又少了我至親叔叔的紐約拍外景而無比感慨。最難得的是得到一個女演員可以盡情發揮的角色,這是一部認真且毫不迴避去談論女人的電影,實在是幸運、幸福加爽!
我和侯孝賢導演都是說故事的人,但我們難道是因性別而看法不相同?
侯導看到《女兒的女兒》這個片名,第一個反應是:孫女的故事!
我看到《女兒的女兒》的第一個直覺反應:這是所有女人的故事!
這本書獻給孝賢,是他的一通電話,我走進了《女兒的女兒》這個故事,也走進了女主人翁金艾霞的生命。六年之後電影完成,許多的狀況都變了,大家也跟著不停調整。每一個階段都出人意料,有苦有喜,有停頓,有進退兩難,事過境遷反而珍惜那挑戰的過程。
從第一天進劇組,我就在通告紙背面寫下我的心裡話。不僅是回台灣和一批年輕熱情有才華的電影工作者共事的喜悅,還有再度去我熟悉卻又少了我至親叔叔的紐約拍外景而無比感慨。最難得的是得到一個女演員可以盡情發揮的角色,這是一部認真且毫不迴避去談論女人的電影,實在是幸運、幸福加爽!
我和侯孝賢導演都是說故事的人,但我們難道是因性別而看法不相同?
侯導看到《女兒的女兒》這個片名,第一個反應是:孫女的故事!
我看到《女兒的女兒》的第一個直覺反應:這是所有女人的故事!
目次
【自序】
【前言】
Part1:女兒,會想起我嗎?
從金艾霞開始 029
從開機開始 035
金艾霞的醒來 037
她是我女兒 043
初戀 047
演員 055
爭吵 061
Part2:只有愛的新生活
生育 071
退休 081
藝人之死 087
那一通電話 093
女人 097
不在紐約拍紐約 101
造型指導 105
寒冷的紐約 113
下一步 119
Part3:回望有時
一個人 125
陌生中的熟悉 131
有叔叔在的紐約 138
沒有叔叔的紐約 141
小學作文 150
孝順 153
小小一顆鹽 161
看世界 169
黎巴嫩的小男生 177
【前言】
Part1:女兒,會想起我嗎?
從金艾霞開始 029
從開機開始 035
金艾霞的醒來 037
她是我女兒 043
初戀 047
演員 055
爭吵 061
Part2:只有愛的新生活
生育 071
退休 081
藝人之死 087
那一通電話 093
女人 097
不在紐約拍紐約 101
造型指導 105
寒冷的紐約 113
下一步 119
Part3:回望有時
一個人 125
陌生中的熟悉 131
有叔叔在的紐約 138
沒有叔叔的紐約 141
小學作文 150
孝順 153
小小一顆鹽 161
看世界 169
黎巴嫩的小男生 177
書摘/試閱
卷一 女兒,會想起我嗎?
從金艾霞開始
金艾霞最佩服母親的就是八十多歲的她每天起床後一定把自己打扮得整齊漂亮,看著她在臉上一點一點塗上粉底霜,用手慢慢將它抹均勻,兩頰的腮紅不可少,有時一不小心手重了,就顯得妖豔,當然也沒有人會笑她,只會讚美她看起來像金艾霞的姐姐。這方面她沒有遺傳到母親,六十多歲的她雖然並不太老,不穿名牌,也沒興趣和空閒去刻意打扮,幾年前離了婚之後,再也沒有一個男人多看她一眼,標準的中國式中年婦女。金艾霞的生活就圍繞著剛從美國回台定居的母親,還有和她八字不合卻又放不下心的女兒范祖兒身上。
女兒是女同志出櫃時並沒有感到驚訝,金艾霞從小也是在美國住過,對於同性異性的相吸是敏感的。年輕時候的她可是身邊不少中西少年圍著她團團轉,甚至也有女同志對她表示好感。為了證明自己是異性戀者,她十六歲就和一個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發生了關係,糊里糊塗地懷孕,卻又不敢告訴母親。其實在初期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懷孕,怎麼可能?連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如何相信或接受自己懷著另一個生命的事實。金艾霞當年在紐約把女兒Emma生下來之後就被母親安排送回台灣,這個女兒的女兒Emma也被母親找到一個可靠的唐人街中國餐館老闆收養,從此除了從仍在美國住的母親那裡獲知一些Emma的成長事情之外,她並沒有和這個女兒有任何直接的連繫。她也不曾告訴范祖兒這段過去,好像在嫁給祖兒的父親之前曾經很簡略地說了一次。反正也沒有牽連,說不說都只是自己心中的汙點,不說就假裝它不存在吧!直到母親決定要回台灣和她一起住,而送她回來的居然是Emma。金艾霞想了想,都步入六十了,還有什麼好瞞的,她照樣輕描淡寫地告訴范祖兒她還有一個住在美國同母異父的姐姐。祖兒反應強烈,這倒是金艾霞沒有預料到的。祖兒發了一頓大小姐脾氣,指控媽媽是一個什麼都瞞著她的無聊女人;和父親離婚也沒先告知,現在又出現一個姐姐,所以她就不是媽媽唯一的女兒啦!聽起來有點吃醋的味道,但也不懂她吃什麼醋,從小到大,這個做媽媽的就被寶貝女兒糾著心上山下海;不肯穿裙子,不肯留長頭髮,被學校叫去因為和男生爭女生而打架,她的出櫃是遲早的。金艾霞每每看著祖兒那張漂亮的臉蛋,想告訴她是多麼美麗,但祖兒只喜歡聽女孩們讚她「帥」!唯一沒有令人煩惱的是祖兒乖乖念完大學,自己找了一份喜愛的藝術工作,一旦有足夠錢租房子過日子,她就搬離家了。
一個女人經歷了失敗的婚姻,幸好是和平分手,只要她一天不再嫁,前夫每個月還得付她贍養費。這個年頭,連年輕女人都不想結婚,何況自己離婚時都五十了,既不可能找比自己年輕的,更不想再去伺候一個男人。有時雖會感到寂寞,月滿潮漲時賀爾蒙作祟,真想依偎在男人溫暖的懷抱裡,但想著想著就聽到如火車進站的鼾聲,還有那每天除了上下班還得衝到菜市場去買菜做飯的疲倦,這就是婚姻?金艾霞其實並沒有認真面對離婚這件事,有一天發現了老范在手機上和一個女人先是打情罵俏的簡訊來往,接著開始深入「人為何而活」的話題,她知道這是自己退場的好時機。前夫老范懷著愧疚又感激的心情搬了出去,房子歸她,財產分半,女兒由她養。所以每個月一定有固定的一筆錢,加上多年來金艾霞一直在一家外商公司做事,六十歲那年退休,反正經濟絕非是她的煩惱,但在無憂無慮之下她突然莫名地掉入一無所有一種空的情緒裡。好友王麗芬帶她去學國標舞,做瑜伽,找各式各樣的小餐廳去享受異國料理,學習品嚐不同國家的紅酒、白酒、香檳、雞尾酒、啤酒、日本釀酒、高粱、汾酒……這時她更是掉入一無所知的悔恨裡,白活了!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怎麼那人竟是自己啊!
她是我的女兒
這是一個年輕的劇組。在我眼中,劇組人員年輕熱血,非常敬業。不知是年輕人的行事作風不同,還是導演黃熙的要求,我發覺這個劇組和老一代劇組有個很有趣的不同,就是他們在現場是安靜、有秩序的。對我這種資深電影人來說,這種秩序簡直是天方夜譚。
我以前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不知道為什麼,電影工作者很喜愛在片場大呼小叫,從導演到場務,幾乎無一例外。這或許是宣示權威、獲得安全感的一種方式,彷彿不大吼個兩聲,人家就不知道我在這兒,不知道這件事要聽我的。劇組人員似乎就這麼日復一日地用大聲喝斥來刷著自己在電影行業中的重要性和存在感。我曾經看過一句話:「不需要安全感時才是真正的自由」。人類多數時候都欠缺安全感,難以談論自由;但若想方設法去增加安全感,卻又不免在過程中作繭自縛,離真正的自由越來越遠,兩難啊!
今天的第一個鏡頭,是我在戲中的女兒范祖兒死後兩年,我如常地放一杯咖啡在她的照片前。開鏡那天,我第一次見到飾演我女兒的劉奕兒。在戲裡扮演女同志的她,頂著亮麗短髮,五官出色,我眼前一亮!而她一臉桀驁不馴的模樣,也立刻讓我發現我們是怎樣的一對母女。因為疼愛,接納所有叛逆;因為疼愛,選擇妥協;因為疼愛,攬上所有責任。雖然只和奕兒相遇不到半小時,雖然只簡單打了個招呼,但當我輕放下那杯咖啡的同時,我鼻頭一酸,一股媽媽獨有的哀傷和思念全湧了上來,這或許就是女人天生的母性吧!
女人都是另一個女人的女兒,也(可能) 是另一個女人的母親。血緣至親,我們必定有著既無法解釋也無法逃避的相似之處;而每個女兒與母親間的緣分糾葛,又會延伸出一個又一個戲劇性的故事。我想這是為什麼電影可以說出一個個既似曾相識,又大相逕庭的精彩故事的原因。
我和奕兒的另一場戲,是一場對話。她在紐約,我在台北家中。我和奕兒在彼此還不熟悉的情況下,按著劇本的情緒,在電話中聊了起來。說著說著,我彷彿聽到女兒那種不經意自然流露的撒嬌語氣,就算不耐煩於媽媽的嘮叨,回話時卻像是鑽入母親懷裡說的。現實中的我,只有兒子、沒有女兒,我感受到了與戲裡女兒的那種獨特連結。在電話那頭的女兒啊,你也感覺到了嗎?我嘴上的嘮叨,其實是想緊緊把你擁在懷裡,手輕拍著你的背,跟你說:「沒事,沒事,我的寶貝,一切都會好的……」
聽說,奕兒後來聽著我們的對話,大哭了一場。我想,她是懂得的。
卷二 只有愛的新生活
藝人之死
二○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今天是外景拍攝。前一天製片就提醒大家要多穿一點;西濱公路上風大,整個星期氣溫低,看來明天也是一樣。這時一定要懂得在戲服內貼上暖暖包取暖,拍戲時期最怕的就是生病。
自從地球暖化情況加速,台灣香港幾乎不再有寒冬。毛衣、大衣搬出搬進,許多去年買的吊牌仍掛在衣服上,天氣暖和得穿不上身。可想做服裝的商家有多麼頭痛。但二○二三年進入十一月就出現一些不尋常的現象;秋天缺席,夏日霸氣延續,甚至威力不減。人處在呼吸辛苦,不自覺脾氣暴躁和焦慮中。而當大家預測這將會是暖冬時,突然一股寒流由大陸吹來,氣溫急速下降十幾度,令人措手不及。我從香港到台灣拍戲,帶來的衣服有限,只能層層往身上裹,連最難得用到的毛線帽都戴上。一面禦寒,一面開心好久沒有感受到一個真正的冬天。尤其我們的這個故事幾乎三分之二是發生在紐約,但經費有限,導演只好把一些內景放在台灣拍攝,假扮紐約,之後帶小團隊加上我和林嘉欣兩個演員去紐約拍攝所有外景。
一月中的紐約,寒冷!冰凍!一想到我已經立刻打了個寒顫。但立刻又想到Pizza and coffee!只有紐約才有,可以把起司拉到手臂那麼長的披薩,我少女時期的最愛,靠這個回憶溫暖了我的擔心。
沿著海岸線,一路上看著雲層巧妙地變呀變,我相信一定是有一個畫家在天上作畫;有時畫蠍子,有時畫一條會飛的魚,有時是鳳凰,有時四不像……活潑極了。上天如此眷戀著《女兒的女兒》的拍攝,衪為我們決定了這是一場陽光普照、溫暖輕快情緒的戲。
拍戲空檔,瞥到新聞快報:「韓國影帝李善均陳屍公園。」高知名度的四十八歲韓國男演員,自殺身亡。媒體蜂擁而上,各種臆測、說法,有關他近期負面新聞的剖析,頓時鋪天蓋地。我不禁想起了死亡這件事。我想起四十五年前的谷名倫之死。當時的我,二十五歲,新婚,無憂無慮。死亡對我來說,是再遙遠不過的事。死亡,是屬於年長者的故事,雖傷心難過,但可接受那是人生必然的終點。而年輕生命的終結?未曾想過。但就在那個一九七八年的冬季,LA街頭的我扎扎實實被這個年輕生命的殞落重擊了一拳,死亡猝不及防地來到眼前,我愣了不只是一會兒,而是好長的一段時間。
他是一個正直的孩子,用盡全力做一個好兒子、好演員、好朋友、好青年。好……好……好……好多的好,卻堆疊出一個悲傷的句點。對當時發生的事,始終有很多說法,但我相信任何一種說法,都只是拼圖的一角。他究竟走入了一個怎樣的絕境,讓他對人生絕塵一望,再無眷戀,一躍而下。我不懂。對著螢幕裡的李善均,我問,你懂嗎?
有一天,我和一位心理醫生朋友聊天。遇到心理醫生,總免不了訴苦。講到最後,醫生笑咪咪地說:Be a little bad, be a little naughty !(壞一點,調皮一點)
啊?他讓我壞一點?我難道不自覺地被「好」綁住了?我希望扮演一個「好」角色,還是我希望演「好」所有的角色供人觀賞?一個人到底能多坦然誠實地面對自己,這把尺,似乎應該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他人眼裡。
谷名倫離開已四十多年,我有時會想起他的家人和朋友,父母親還健在嗎?張璐再嫁了嗎?我相信有人會記得他,也有人會害怕想起他。如果他還在世,我想對他說:「涵涵(谷名倫小名) ,別把『好』字戴在頭上,be a little bad!」
從金艾霞開始
金艾霞最佩服母親的就是八十多歲的她每天起床後一定把自己打扮得整齊漂亮,看著她在臉上一點一點塗上粉底霜,用手慢慢將它抹均勻,兩頰的腮紅不可少,有時一不小心手重了,就顯得妖豔,當然也沒有人會笑她,只會讚美她看起來像金艾霞的姐姐。這方面她沒有遺傳到母親,六十多歲的她雖然並不太老,不穿名牌,也沒興趣和空閒去刻意打扮,幾年前離了婚之後,再也沒有一個男人多看她一眼,標準的中國式中年婦女。金艾霞的生活就圍繞著剛從美國回台定居的母親,還有和她八字不合卻又放不下心的女兒范祖兒身上。
女兒是女同志出櫃時並沒有感到驚訝,金艾霞從小也是在美國住過,對於同性異性的相吸是敏感的。年輕時候的她可是身邊不少中西少年圍著她團團轉,甚至也有女同志對她表示好感。為了證明自己是異性戀者,她十六歲就和一個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發生了關係,糊里糊塗地懷孕,卻又不敢告訴母親。其實在初期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懷孕,怎麼可能?連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如何相信或接受自己懷著另一個生命的事實。金艾霞當年在紐約把女兒Emma生下來之後就被母親安排送回台灣,這個女兒的女兒Emma也被母親找到一個可靠的唐人街中國餐館老闆收養,從此除了從仍在美國住的母親那裡獲知一些Emma的成長事情之外,她並沒有和這個女兒有任何直接的連繫。她也不曾告訴范祖兒這段過去,好像在嫁給祖兒的父親之前曾經很簡略地說了一次。反正也沒有牽連,說不說都只是自己心中的汙點,不說就假裝它不存在吧!直到母親決定要回台灣和她一起住,而送她回來的居然是Emma。金艾霞想了想,都步入六十了,還有什麼好瞞的,她照樣輕描淡寫地告訴范祖兒她還有一個住在美國同母異父的姐姐。祖兒反應強烈,這倒是金艾霞沒有預料到的。祖兒發了一頓大小姐脾氣,指控媽媽是一個什麼都瞞著她的無聊女人;和父親離婚也沒先告知,現在又出現一個姐姐,所以她就不是媽媽唯一的女兒啦!聽起來有點吃醋的味道,但也不懂她吃什麼醋,從小到大,這個做媽媽的就被寶貝女兒糾著心上山下海;不肯穿裙子,不肯留長頭髮,被學校叫去因為和男生爭女生而打架,她的出櫃是遲早的。金艾霞每每看著祖兒那張漂亮的臉蛋,想告訴她是多麼美麗,但祖兒只喜歡聽女孩們讚她「帥」!唯一沒有令人煩惱的是祖兒乖乖念完大學,自己找了一份喜愛的藝術工作,一旦有足夠錢租房子過日子,她就搬離家了。
一個女人經歷了失敗的婚姻,幸好是和平分手,只要她一天不再嫁,前夫每個月還得付她贍養費。這個年頭,連年輕女人都不想結婚,何況自己離婚時都五十了,既不可能找比自己年輕的,更不想再去伺候一個男人。有時雖會感到寂寞,月滿潮漲時賀爾蒙作祟,真想依偎在男人溫暖的懷抱裡,但想著想著就聽到如火車進站的鼾聲,還有那每天除了上下班還得衝到菜市場去買菜做飯的疲倦,這就是婚姻?金艾霞其實並沒有認真面對離婚這件事,有一天發現了老范在手機上和一個女人先是打情罵俏的簡訊來往,接著開始深入「人為何而活」的話題,她知道這是自己退場的好時機。前夫老范懷著愧疚又感激的心情搬了出去,房子歸她,財產分半,女兒由她養。所以每個月一定有固定的一筆錢,加上多年來金艾霞一直在一家外商公司做事,六十歲那年退休,反正經濟絕非是她的煩惱,但在無憂無慮之下她突然莫名地掉入一無所有一種空的情緒裡。好友王麗芬帶她去學國標舞,做瑜伽,找各式各樣的小餐廳去享受異國料理,學習品嚐不同國家的紅酒、白酒、香檳、雞尾酒、啤酒、日本釀酒、高粱、汾酒……這時她更是掉入一無所知的悔恨裡,白活了!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怎麼那人竟是自己啊!
她是我的女兒
這是一個年輕的劇組。在我眼中,劇組人員年輕熱血,非常敬業。不知是年輕人的行事作風不同,還是導演黃熙的要求,我發覺這個劇組和老一代劇組有個很有趣的不同,就是他們在現場是安靜、有秩序的。對我這種資深電影人來說,這種秩序簡直是天方夜譚。
我以前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不知道為什麼,電影工作者很喜愛在片場大呼小叫,從導演到場務,幾乎無一例外。這或許是宣示權威、獲得安全感的一種方式,彷彿不大吼個兩聲,人家就不知道我在這兒,不知道這件事要聽我的。劇組人員似乎就這麼日復一日地用大聲喝斥來刷著自己在電影行業中的重要性和存在感。我曾經看過一句話:「不需要安全感時才是真正的自由」。人類多數時候都欠缺安全感,難以談論自由;但若想方設法去增加安全感,卻又不免在過程中作繭自縛,離真正的自由越來越遠,兩難啊!
今天的第一個鏡頭,是我在戲中的女兒范祖兒死後兩年,我如常地放一杯咖啡在她的照片前。開鏡那天,我第一次見到飾演我女兒的劉奕兒。在戲裡扮演女同志的她,頂著亮麗短髮,五官出色,我眼前一亮!而她一臉桀驁不馴的模樣,也立刻讓我發現我們是怎樣的一對母女。因為疼愛,接納所有叛逆;因為疼愛,選擇妥協;因為疼愛,攬上所有責任。雖然只和奕兒相遇不到半小時,雖然只簡單打了個招呼,但當我輕放下那杯咖啡的同時,我鼻頭一酸,一股媽媽獨有的哀傷和思念全湧了上來,這或許就是女人天生的母性吧!
女人都是另一個女人的女兒,也(可能) 是另一個女人的母親。血緣至親,我們必定有著既無法解釋也無法逃避的相似之處;而每個女兒與母親間的緣分糾葛,又會延伸出一個又一個戲劇性的故事。我想這是為什麼電影可以說出一個個既似曾相識,又大相逕庭的精彩故事的原因。
我和奕兒的另一場戲,是一場對話。她在紐約,我在台北家中。我和奕兒在彼此還不熟悉的情況下,按著劇本的情緒,在電話中聊了起來。說著說著,我彷彿聽到女兒那種不經意自然流露的撒嬌語氣,就算不耐煩於媽媽的嘮叨,回話時卻像是鑽入母親懷裡說的。現實中的我,只有兒子、沒有女兒,我感受到了與戲裡女兒的那種獨特連結。在電話那頭的女兒啊,你也感覺到了嗎?我嘴上的嘮叨,其實是想緊緊把你擁在懷裡,手輕拍著你的背,跟你說:「沒事,沒事,我的寶貝,一切都會好的……」
聽說,奕兒後來聽著我們的對話,大哭了一場。我想,她是懂得的。
卷二 只有愛的新生活
藝人之死
二○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今天是外景拍攝。前一天製片就提醒大家要多穿一點;西濱公路上風大,整個星期氣溫低,看來明天也是一樣。這時一定要懂得在戲服內貼上暖暖包取暖,拍戲時期最怕的就是生病。
自從地球暖化情況加速,台灣香港幾乎不再有寒冬。毛衣、大衣搬出搬進,許多去年買的吊牌仍掛在衣服上,天氣暖和得穿不上身。可想做服裝的商家有多麼頭痛。但二○二三年進入十一月就出現一些不尋常的現象;秋天缺席,夏日霸氣延續,甚至威力不減。人處在呼吸辛苦,不自覺脾氣暴躁和焦慮中。而當大家預測這將會是暖冬時,突然一股寒流由大陸吹來,氣溫急速下降十幾度,令人措手不及。我從香港到台灣拍戲,帶來的衣服有限,只能層層往身上裹,連最難得用到的毛線帽都戴上。一面禦寒,一面開心好久沒有感受到一個真正的冬天。尤其我們的這個故事幾乎三分之二是發生在紐約,但經費有限,導演只好把一些內景放在台灣拍攝,假扮紐約,之後帶小團隊加上我和林嘉欣兩個演員去紐約拍攝所有外景。
一月中的紐約,寒冷!冰凍!一想到我已經立刻打了個寒顫。但立刻又想到Pizza and coffee!只有紐約才有,可以把起司拉到手臂那麼長的披薩,我少女時期的最愛,靠這個回憶溫暖了我的擔心。
沿著海岸線,一路上看著雲層巧妙地變呀變,我相信一定是有一個畫家在天上作畫;有時畫蠍子,有時畫一條會飛的魚,有時是鳳凰,有時四不像……活潑極了。上天如此眷戀著《女兒的女兒》的拍攝,衪為我們決定了這是一場陽光普照、溫暖輕快情緒的戲。
拍戲空檔,瞥到新聞快報:「韓國影帝李善均陳屍公園。」高知名度的四十八歲韓國男演員,自殺身亡。媒體蜂擁而上,各種臆測、說法,有關他近期負面新聞的剖析,頓時鋪天蓋地。我不禁想起了死亡這件事。我想起四十五年前的谷名倫之死。當時的我,二十五歲,新婚,無憂無慮。死亡對我來說,是再遙遠不過的事。死亡,是屬於年長者的故事,雖傷心難過,但可接受那是人生必然的終點。而年輕生命的終結?未曾想過。但就在那個一九七八年的冬季,LA街頭的我扎扎實實被這個年輕生命的殞落重擊了一拳,死亡猝不及防地來到眼前,我愣了不只是一會兒,而是好長的一段時間。
他是一個正直的孩子,用盡全力做一個好兒子、好演員、好朋友、好青年。好……好……好……好多的好,卻堆疊出一個悲傷的句點。對當時發生的事,始終有很多說法,但我相信任何一種說法,都只是拼圖的一角。他究竟走入了一個怎樣的絕境,讓他對人生絕塵一望,再無眷戀,一躍而下。我不懂。對著螢幕裡的李善均,我問,你懂嗎?
有一天,我和一位心理醫生朋友聊天。遇到心理醫生,總免不了訴苦。講到最後,醫生笑咪咪地說:Be a little bad, be a little naughty !(壞一點,調皮一點)
啊?他讓我壞一點?我難道不自覺地被「好」綁住了?我希望扮演一個「好」角色,還是我希望演「好」所有的角色供人觀賞?一個人到底能多坦然誠實地面對自己,這把尺,似乎應該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他人眼裡。
谷名倫離開已四十多年,我有時會想起他的家人和朋友,父母親還健在嗎?張璐再嫁了嗎?我相信有人會記得他,也有人會害怕想起他。如果他還在世,我想對他說:「涵涵(谷名倫小名) ,別把『好』字戴在頭上,be a little bad!」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