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滿額折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750 元
優惠價
79592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打破蔣介石一人獨攬的刻板印象,究竟他多麼重視人才智囊的存在?
他是如何延攬、培養及運用各類人才,而這些人才又如何影響近代中國的命運,讓我們一同剖析這位軍事強人的人才庫。

蔣介石為軍人出身,和知識界素無淵源,北伐成功統一全國後,百廢待舉,常有人才不足之歎。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陸續成立一些智囊機構,延攬大批青壯年學者專家為其出謀獻策,不僅使得政權基礎得以擴大,蔣介石的個人形象也因此有所提升。

由蔣介石直接掌控的這些智囊機構,在沒有內憂外患的安定環境下,尚可規劃若干建設方案,並逐步付諸施行,但是當這批具有使命感、較無官僚氣息、重視科學決策、實事求是不重意識形態的學者專家一旦外放至正式行政體系後,則表現不一。一般說來,在文教、外交或是與其所學相關的領域,較易有突出的表現;如果在其他領域,則表現得未必即優於一般的官僚,主要原因在於歷練和政治手腕均有所者不足;至於對付中共,則遠非這批學者專家所能勝任。更有進者,這些智囊機構由於為蔣介石所直接掌控,才得以擁有較高的效率和效能,因此其成功經驗並無法複製於一般行政體系,反而破壞了正常體制的運作,造成黨政機構效率的低落和疏離感,更助長了學而優則仕和過分迷信「科學管理」的風氣,其流弊直至今日仍未見稍息。
蔣介石除了設置智囊機構延攬專家學者外,另在黨內設置中央訓練團及各種訓練班隊,在侍從室內設置人事處,專司人才庫的建檔、選訓、考核的分發運用。不過幹部訓練由於缺乏強而有力的中心思想,成效有限;派系的掣肘,則使得人才庫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和國民黨以黨領政的理念大異其趣。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本書不僅挑戰學界既有的幾種研究典範,為民國政治史和學術文化史提供另一種觀察視角,政商界人士和關心歷史未來走向的一般讀者,也可從書中獲得靈感和借鏡。

推薦語
張瑞德、馮啟宏二先生近日以《蔣介石的人才庫與現代中國的命運》書稿見示,讀之大有所獲。有關蔣介石的研究,專書和論文不知凡幾,研究蔣介石如何網羅人才、如何訓練人才者,前此的研究尚很片面,本書的研究則相當全面。
——張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兩位作者無意為蔣中正是好人還是壞人繼續爭論,而是透過實證研究,探討蔣中正在1931年九一八國難後下野,針對手下沒有幾個可引為臂助的文武人才,力求有以匡正,於是從識拔、培養、訓練和考核人才來彌補遺憾。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

政治是一種藝術,說蔣介石會「玩政治」,並非不敬之語。近年有越來越多人對蔣介石的批評有趨好之勢,原因之一是他用人有一套。兩位作者是近現代史的方家,道出了蔣介石養士的「祕笈」和用人的「祕辛」,很值得一讀。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本書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針對蔣介石在人才方面的政策,敘述他如何建立幕僚機構,如何贊助學人,如何建立幹部訓練的制度,以及如何以「人事資料庫」來管理考核人才。本書內容豐富、文筆流暢,加上多角度的分析,使我們對蔣介石的性格與領導統御,國民黨政權的性質,國共的比較,乃至知識分子的政治參與等課題有進一步的認識。我相信讀者一定和我一樣,會在閱讀這一本佳作之中得到許多啟示。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特聘研究員

本書是一本以「用人」為主軸,探討蔣介石治理國家成敗根源的學術著作。透過本書可以理解蔣介石領導的局限性,以及國民黨何以失掉政權。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過去美國大使詹森(Y. F. Johnson)對蔣介石的觀察︰『蔣介石目光動人,但對人從不信任,各事親勞,所以沒有朋友。』本書以史料為基礎,觀察到蔣介石重視制度、重視專業、重視部屬的德行與忠誠,從成敗史觀言,或許蔣介石的學校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但從長遠的人才培育而言,仍有其時代意義。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蔣介石能統治中國近二十年,其智囊團之影響居功至偉。只可惜成也體制,敗也體制,俯瞰智囊團之興衰,有如暮鼓晨鐘,教人驚醒。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

由於時代的複雜因素,讓蔣介石的功過難以一言以蔽之,然而透過本書,我們可以更深入了解這位時代人物。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張瑞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兼副所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所、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問學者,日本東京大學外國人客員研究員,北京大學高級訪問學者,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客座特聘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主要著作包括專書:《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1905—1937)》、《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抗日戰爭與戰時體例》(合著)及論文集《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

馮啟宏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大仁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副教授兼研發長、大仁科技大學教授兼國際暨兩岸事務處處長,現任臺灣崑山科技大學旅遊文化系教授兼民生應用學院院長。主要著作包括專書:《政治大學歷史叢書第一輯:法西斯主義與中國三○年代政治》、《戰國策派之研究》及《從講習所到研究院:國民黨的幹部訓練》及相關論文數十篇。

名人/編輯推薦

專文推薦
張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特聘研究員

跨域推薦(依來函順序排列)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團隊創辦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第一章 導論
本書擬探討蔣介石以一軍人出身的國家領袖,如何吸引人才,培訓幹部,協助其治理中國,並檢討其成敗得失。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動機,並對過去研究成果進行回顧。第二章「智囊團」,依序討論國防設計委員會、南昌行營調查設計委員會、侍從室和參事室四所蔣介石所直接掌控的智囊機構,發現這些機構所做的設計工作各有貢獻。國防設計委員會所參與的法幣改革和所制定的三年計畫,對戰時經濟甚至戰後海峽兩岸,均產生深遠的影響;南昌行營調查設計委員會所規劃的新生活運動和中國文化學會,對於協助「政治剿共」和「文化剿共」,也發生了一定的作用;侍從室在黨政政策研究方面,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成果,即為1945年國民黨六全大會政綱的研擬。侍從室彙整黨內各派立場各異的政策意見,整合為大多數人均能接受的政綱,將國民黨的經濟政策,由傾向統制經濟(計畫經濟)轉型為計畫自由經濟,並且嘗試建立社會安全體系,對於日後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外交方面,侍從室第五組和國防設計委員會在戰前為蔣介石最重要的諮詢機構。
1938年蔣介石在陳布雷的建議下設立參事室,1941年蔣又命陳布雷和王寵惠在國防最高委員會內設置國際問題討論會,專門研究戰後國際問題。此二機構出現後,侍從室在外交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即大為縮減,無法與其在黨政決策上的重要性相比,不過仍積極介入中日秘密外交、韓國獨立運動等活動,並出席重要國際會議,協助蔣介石進行「元首外交」。國民政府的決策機構眾多,包括行政院、國民黨中常會、國防最高委員會等,各自均參與部分的決策制定,而侍從室在其中往往扮演最後「把關者」的角色。例如在戰前「五五憲草」審查的過程中,貫徹蔣介石的意旨,將內閣制的憲草法案轉換為大權集中於總統的憲法草案;又如在年度政府預算案的審查過程中,協助蔣執行最後把關的工作。
蔣介石除了利用以上各智囊作為養士的場所,並且利用他個人的「特別費」,長期資助一些學人和刊物。第三章即以蕭一山和《汗血》為例,說明他們在蔣介石長期資助下,雖然均能不負厚愛,在建構「民族革命史觀」,增加政權的合法性和壓制左翼聲勢上,產生一定的效果,不過從長遠上看,畢竟仍未能扭轉國府在宣傳上的劣勢,查禁左翼書刊時所使用的粗暴手段,更使國府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蔣介石在1938年被推選為國民黨總裁後,開始大量培訓黨內幹部。而歷經了黃埔訓練到廬山訓練,蔣介石針對黨政軍幹部以中央訓練委員會及中央訓練團為核心,全面開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幹部訓練。本章第四章即探討中央訓練團創辦與發展,特別是有中訓團內有「蔣介石學校」之稱的「黨政幹部訓練班」,更是本章著墨的重點,試探蔣介石是怎樣訓練他的幹部,並進行成效評估與檢討。
本書第五章論述重心則是放在掌管中訓團黨政訓練班畢業學員人事管理業務的侍從室第三處身上,特別是人才資料庫的建立問題上。故本章內容,主要是將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重新梳理並加添新開於的史料,探討侍三處的組織及他們是如何督訓黨政班畢業學員。另外,為了替國家儲備未來棟梁之材,蔣介石決定從黨政班畢業學員中挑選成績優良送至「黨政高級訓練班」培訓,此一選訓工作也是由侍三處主導。黨政高級班的訓練內容為何,侍三處如何進行遴選,黨內派系的反應如何,均是本章節敘述的重點。
本書的第六章則指出蔣介石的這些智囊機構,在沒有內憂外患的安定環境下(如戰前十年和戰後台灣),尚可發揮各自專長,規劃各種建國方案,並逐步付諸施行,不過他們一旦進入正式行政體系,表現即未必優異,一般說來,學者從政在文教、外交或是與其所學相關的領域,較易有突出的表現,但是在其他的領域,則未必優於一般的官僚,主要原因在於歷練的不足和政治手腕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這批從政的學者雖然均主張漸進式的改革,反對中共的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但是對於中共的發展及優點,並無深刻的認識,因此要求其對抗中共,則遠非其能力所能勝任。
國民黨在遷台後,蔣介石痛定思痛,決意改造黨的組織。而黨的幹部,正是改造工作的重心所在。故國民黨宣稱,幹部制度的建樹,正是政造工作積極努力要達成的目標,並在〈幹部政策綱要〉中開宗明義稱:「幹部為本黨權力機關」。幹部既然是國民黨遷台後的中堅,但是過去民國史學界對於國民黨幹部的養成方式及訓練方法以及蔣如何用人等問題卻缺乏一個整體性的論述。本專書之出版,即在解決此一學術研究上的缺憾。由於本書研究的範疇過去並未有相關論著做系統性探討,書中立論若有不足之處,尚祈先輩前賢不吝指導與教正。

目次

推薦序1 張玉法/中央研究院院士
推薦序2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特聘研究員
全書提要
一 導論
二 智囊團:蔣介石的個人幕僚機構
第一節 國防設計委員會
第二節 南昌行營調查設計委員會
第三節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第四節 參事室
三 養士:蔣介石對學人與刊物的贊助
第一節 蕭一山:建構「民族革命史觀」的國士
第二節《汗血》:文化戰場上的祕密武器
四 訓練:抗戰時期的幹部訓練工作
第一節 從講習所到訓練團
第二節 中央訓練委員會與抗戰時期的幹部訓練
第三節 蔣介石學校: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
第四節 戰時國民黨幹部訓練成效的檢討
五 建檔:侍三處與國民政府人事資料庫的建立
第一節 陳果夫與侍從室第三處的設置
第二節 侍三處的組織與運作
第三節 侍三處與黨政高級班學員的遴選
第四節 侍三處人事工作之成效與檢討
六 餘論
徵引書目
人名索引
後記
好評推薦

書摘/試閱

第二章 智囊團:蔣介石的個人幕僚機構

蔣介石屬於「剛毅型」的領袖,具有「英雄造時勢」的氣概。意志堅強,遇有強敵,可以退讓,但決不投降。其缺點即為盛氣淩人,寬厚不足,以至於雖想選賢任能,但每多無法如意。早在1919年,蔣介石對他自己性格上的缺點,即曾有過以下的反省:

人才難得,蓋由於自身精明不足,易為人欺,而不易為我用者半。又由於自身學業不足,易為人所輕視,而不願為我樂助者亦半也。總之,蠻橫輕浮者,易為人所棄。恕和寬厚者,必為人所親,吾自常有驕矜暴戾之色,盛氣淩人之勢,而又不能藏垢納污,虛心包容,此其人所以不樂為我所用也,以後應事接物之間,以渾厚寬恕四字,三注意也。

蔣介石早期權位不穩時,多方尊崇革命元老及前輩。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在1920到30年代均與蔣過往甚密,而對自己同輩的革命黨人和政治人物,如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葉楚傖、戴季陶、閻錫山、馮玉祥,蔣都以謙卑自居。廖早死,葉、戴漸形「老朽」,與汪、胡、閻、馮、李、白諸人,有分有合,有些人雖可共事一時,後來多半分道揚鑣。蔣早期掌握者,多為軍事機關,所用的人主要憑藉保定系、士官系,又培養出龐大的黃埔系。文人的親信中,邵元沖、陳果夫、陳立夫後來在政治、黨務方面有重大影響力。抗戰前他重用黃郛和楊永泰,戰時張群、宋子文、孔祥熙多承擔方面任務。蔣常自歎人才不足,例如1932年6月22日的日記:

為政在人,餘一人未得,何能為政?嘗欲將左右之人試量之,多非政治上人。戴季陶(傳賢)、陳景翰(韓)、余日章三友可為敬友,而不能為我畏友;其他如朱騮先(家驊)、蔣雨岩(作賓)、張岳軍(羣)、俞樵峰(飛鵬)皆較有經驗,而不能自動者也;其次朱益之(培德)、朱逸民(紹良)皆消極守成而已,無勇氣,不能革命矣。其他如賀貴嚴(耀組)、陳立夫、葛湛侯(敬恩)皆器小量狹,不足當事也。茲再將新進者分析之,黨務:陳立夫、張厲生、張道藩、劉健群、羅志希(家倫)、段錫朋、方覺慧、齊世英、方治、魯滌平、羅貢華選之。其他如內政、外交、經濟、法律、教育諸部,從長考選,不易多得也。

兩天之後,他又思考同一問題:

近思舊識幹部人才,幾無一得,而本黨原有之幹部,更難多得。季陶、益之較有幹才,而其消極、懶慢,不能為用,是為最大之不幸。其次則張岳軍、蔣雨岩、朱騮先,亦只能盡一部之責而已。

黨內幹部既然不能為用,蔣於是開始嘗試向學界求才。
中國自古受到科舉制度的影響,一直即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近代科舉制度廢除後,年輕人的心態開始產生了變化。知識分子有鑒於政局的動盪,加上受到「實業救國」宣傳的影響,總以為救國的根本,不在政治而在科學與教育,實業與學問。「政治乃是一件極無聊賴的事,他們是不屑去做的」。
不過到了1920年代,知識分子又發現政治的不上軌道使得實業不能發達,教育日益腐敗,學者也因為生活的不安定無法安心的研究學問,逐漸覺得過去觀念是錯誤的,以為政治的改進,原來也是建設事業的一個基本條件。於是過去立誓不入政界的人,也開始談起政治了。
此時正值蔣介石開始向黨外求才,自然吸引了不少知識分子的注意力,如北大教授陳衡哲即觀察到,「這個當局對於一班人才的意向,以前的不去說他。自從國難以來,卻不能不說是漸漸的改為友誼的,虛心的,甚至於誠意的了。雖然他們對於黨外人才的徵求與引用,仍不過是一個微之又微的開始。」這位中國第一位女教授和他的丈夫任鴻雋,均為胡適多年的好友,因此她的觀察,頗能代表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的看法。
近年已有學者開始注意到抗戰時期與戰後國民政府延攬大批學者專家,進入各種政策規劃設計機構。事實上,早在戰前十年,國民政府時期,蔣介石所直接掌控具有智庫性質的智囊機構,即有國防設計委員會,南昌行營調查設計委員會、侍從室與參事室。本章擬依序討論以下各機構,並對其得失與影響進行評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592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