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指責的博弈:政府活動中的遊辭巧飾、官僚主義和自我保護(簡體書)
79折

指責的博弈:政府活動中的遊辭巧飾、官僚主義和自我保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79327
促銷優惠
簡體新到貨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指出,指責和避責是西方政治家和政府官員的常見行為,並且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政府和組織的結構及運行方式。作者通過實例證明,從高層領導到一線人員的各級參與者都有避責的動力及手段,隨後分析了編演策略、代理策略和規程策略這三種避責策略及它們的具體應用形式、適用範圍和局限。本書充分展現了西方政治家和政府官員在面臨指責時的反應,以及他們如何運用一種或幾種避責策略,從而將責任轉嫁給其他人甚至公共服務的使用者。

作者簡介

克裡斯托弗•胡德 Christopher Hood
英國著名學者,曾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悉尼大學、格拉斯哥大學、新加坡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2001年1月,被選為牛津大學萬靈學院的高級學者,並獲格萊斯通教授職位,2014年榮休。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共部門的管制、當代各國公共管理與政府管制的變遷、政府管制的制度分析以及政府管制的改進與透明度問題。

楊帆
浙江大學管理學博士,現為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市“晨光學者”,《公共管理評論》指導編輯(2024—2026年)。近年來,研究議題集中在基層治理、行政問責、行為公共管理等領域。主持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2項,在《中國社會科學》、《公共管理學報》、《公共管理評論》(Public Management Review)、《城市》(Cities)、《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名人/編輯推薦

•為什麼西方國家的公共服務死板且愚蠢?
•為什麼組織內部人員經常輪換,職責也經常變動?
•為什麼呼吁機構創新、簡化科層制的改革總是效果平平?

答案都指向了這場“指責的博弈”。當某個政策遭遇失敗,從制定政策的政治家,到執行政策的基層人員,不會有人願意承擔責任,如何巧妙地推卸責任就成為他們花費大量精力鉆研的“技藝”。有的人用複雜且不容變通的標準操作流程保護自己,有的人用各種說辭、借口、謊言包裝自己,有的人甚至直接否認問題的存在!本書以詼諧幽默的語言揭露了這些伎倆,將它們分門別類,並且告訴我們如何妥善對待指責和避責。

在現代組織和政治生活中,“指責的博弈”(blame game)已引發廣泛的討論。在搜索引擎中輸入這個詞,或其他相近的說法,如“指責文化”(blame culture)、“免責政治”(teflon politics),你會看到數千萬的點擊量。本書旨在描述、剖析和解釋指責的博弈,展現避責(blame avoidance)如何塑造政治和組織生活,看看“指責的世界”(blameworld )裡,從高層領導到一線人員的各類主體,究竟使用了哪些策略來限制或轉移責任。盡管大多數觀點在基調上都不讚同“指責的博弈”和“指責文化”的合理性,但我認為指責在社會和制度生活中並不全然是壞事。無論我們對“對抗性法制”(adversarial legalism)或政治生活中瑣碎的績效評分多麼厭倦,一個沒有指責的世界總會有一些重大缺陷。因此,在討論指責的博弈和避責的話題時,我將超越“好”“壞”之爭,探討如何在指責和避責間取得平衡。
任何討論政府和公共服務中避責話題的書,都自然要在開頭給出一個借口。自2001年我在牛津大學就這一主題發表第一次演講以來,我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才寫下這本書。為了解釋為什麼這麼慢,我可以用“行政工作耗費精力”這一學界常用的借口,因為從2000年開始,我的確做了大量的行政工作。但鑒於人們認為,相比於找借口,為自己行為的正當性做辯解往往是避責的更好的方式,所以我為自己拖延出書的辯解是,讓一些爭論持續發酵、成熟,是為了寫出一本質量更高的書,欲速則不達。不過讀者有權判斷我的說法是否恰當。
為何避責這一話題令人如此著迷?原因或許有三點。其一,當你開始意識到避責這一現象時,就會發現它無處不在。例如,在我居住的地方,“全天候警務”(twenty-four-hour policing)這一傳統概念被包裝成“更安全的社區”( safer neighborhoods ),顯得溫暖又可愛(誰會反對呢)。但是,你若進一步探究這個平平無奇的口號背後隱藏的信息,便會發現,新的口號意味著原先“全天候警務”的功能被自動語音取代,沒有人接聽你的電話了。那麼,舉個例子,當我們試圖提醒某位警官,要留意本地社區猖獗的毒品交易卻聯繫不到他時,我們到底該責備誰?
其二,避責這一話題能在各個層面展開討論,從對責任性質的深奧的哲學分析,到在公共汽車上或酒吧裡談論與大型組織斗智斗勇時的挫敗感,這些大型組織的系統和結構似乎是專門用來增加普通老百姓與它們溝通的困難的。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不在網站上公布電話號碼,以“團隊”而不是個人的名義給你發送電子郵件,或者只允許你通過特殊的表格進行投訴,除非抱著“死磕”的態度,一般人都會感到無比厭煩,你在表格上總找不到能夠反映自身問題的那一欄。
其三,作為一個花了四十年時間研究政治和公共管理的人,我發現避責能夠將三個分散在獨立的學術領域的話題連起來,它們分別是公共組織和項目是如何被建構的,政治公關(spin)和公共輿論是如何運作的,以及與公共服務和政府管理的標準運作程序相關的政治現象。對避責的分析可將這三類分離的要素匯聚到一個點上,並且將有關組織與個體應然層面(對專業人士來說,是義務論)的行為分析和制度分析聯繫起來。所有的避責都是壞的嗎?我們怎麼將好的避責與壞的避責區別開?以及我們該如何促成好的避責,遏制壞的避責?
在寫作本書的漫長歲月裡,我欠下了許多人情。在此,我鄭重地感謝倫敦經濟學院ESRC風險與監管分析中心(ESRC Centre for Analysis of Risk and Regulation)提供的精神和智力支持,為本書的一些工作提供資金幫助,並在本書撰寫的整個過程中給予我研究員的崗位。我也很感謝從2004年到2010年由我負責的ESRC公共服務項目(ESRC Programme on Public Services )。我要向那些幫助我搜索和完善本書材料的人,特別是露絲•迪克遜(Ruth Dixon)和布萊尼•吉爾(Bryony Gill)表達感謝。許多人給了我幫助,教會了我如何分析和思考避責,特別是我以前的研究生(現在是我的老師和合作者)拉阿南•蘇利策亞努-凱南(Raanan Sulitzeanu-Kenan)和威爾•詹寧斯(Will Jennings)。我誠摯地感謝馬丁•洛奇(Martin Lodge),他通讀了本書所有章節的草稿,並幫助我改進了論點,我還要感謝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匿名審稿人,他們提供了結合得恰到好處的鼓勵和批評。我感謝來自三大洲,比如遠在北京、格拉納達、佛羅倫薩和代頓等地的受眾,多年來他們在不同階段參與各個部分觀點的討論,他們的鼓勵和尖銳的質疑交織在一起,幫助我不斷前進。我感謝曾就職於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理乍得•巴格利(Richard Baggaley),他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同時做到了堅持不懈的進度監控、對延誤的寬容以及提供非常有益的改進建議。我也要感謝查克•邁爾斯(Chuck Myers)、金•威廉斯(Kim Williams)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所有其他幫助和鼓勵我將手稿逐步完善成書的人。對於在得到所有這些幫助之後,仍然存在的許多錯誤,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辦法可以避責。
克裡斯托弗•胡德
牛津大學

目次

總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政府行政中的指責、功績與信任
第一章 邀功、避責和消極偏見
震驚的態度和可觀察的績效:關於現代治理的三個困惑
解開謎團的鑰匙?指責的世界的邏輯
邀功與避責:消極偏見
作為手藝和科學的避責行為
避責的三種策略
深化分析
第二章 指責的博弈的參與者:深入避責的世界
引言:避責的四個世界
一把手的世界:避責峰會
一線的世界:基層視角
“三明治中間的肉”:中間對兩頭
其余人士
結語
第二部分 避責:三種基本策略
第三章 編演策略:贏得爭論、劃清界限、轉換話題和保持低調
編演、編演、編演……
編演策略的類型
贏得爭論
劃清界限:懺悔時間
轉移話題:掩蓋壞消息、改變議程
保持低調:保密、“躲貓貓”、幕後操縱、清除信使
避責的編演策略的適用範圍與局限
第四章 代理策略:親自指揮還是委托,選擇還是繼承?
避責的代理策略:組織設計的邏輯
代理策略的類型
授權:避責的關鍵?
轉移目標的方法
伙伴關係結構:通過分擔責任和組織複雜性來避責
市場化政府:通過非人為力量避責
避責的代理策略的適用範圍與局限
第五章 規程或操作策略
“如果你管不好自己,那就小心點”
規程或操作策略的一些形式
因循守舊:照本宣科
從眾:法不責眾
個體化:指責操作者、使用者或受害者
自禁:說“不”就行了
避責的規程策略的適用範圍與局限
第六章 指責的世界的制度動力:一個全新的免責時代?
引言:箭頭還是圓圈?
編演策略的發展:駕馭媒體還是疲於奔命?
代理的發展與授權:增長、下降還是持平?
政策發展:走向過度防御?
整體視角
第三部分 生活在避責的世界
第七章 避責策略的混合與搭配
導言:排序與組合的問題
將編演策略、代理策略和規程策略聯繫起來:避責行動的聯合方式
統合長期的避責策略:尋找完美的免責“保護層”
結論
第八章 民主、善治與避責
重述:理解避責的工程和架構
避責策略:不斷改進的防御技術,還是希望戰勝了經驗?
無論是否有效,追求避責能否發揮積極作用?
避責的消極作用
平衡點在哪裡?好的避責與壞的避責
對錯誤的避責行為采取補救措施?
第九章 結語
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27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