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沉沒的甲午:北洋悲歌與晚清大敗局(簡體書)
滿額折
沉沒的甲午:北洋悲歌與晚清大敗局(簡體書)
沉沒的甲午:北洋悲歌與晚清大敗局(簡體書)
沉沒的甲午:北洋悲歌與晚清大敗局(簡體書)

沉沒的甲午:北洋悲歌與晚清大敗局(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08 元
定價
:NT$ 648 元
優惠價
87564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甲午戰爭是近代史上一場改變中國命運、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在戰場上,中國不乏甘願為國拋灑熱血的將士,無奈的是,這並不能彌補晚清軍事、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的衰落帶來的劣勢,更無法挽回因國力落後和應戰策略失誤而早已預定的失敗戰果。清廷為什麼會戰敗?誰是責任人?教訓是什麼?這些歷史之問時至今日依舊振聾發聵。
本書以甲午戰爭的時間順序為總脈絡,援引大量原始檔案,以及相關人物的文集、日記、回憶錄等資料,詳述甲午戰爭的三個階段——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的平壤戰役與黃海海戰、在遼東半島進行的鴨綠江江防之戰與金旅之戰、北洋艦隊的最後一役威海衛之戰,將其中涉及的清廷重要指揮將領、作戰詳情、清廷內部各派有關戰略及戰術的爭論等關鍵問題清晰呈現。書中對諸多歷史細節,尤其是海戰全過程和前後方的指揮情況進行了深入的描寫,也公開剖析了戰爭中的反間諜行動等特殊事件和盛軍統領衛汝貴、盛星懷等特殊人物。書中自更客觀的角度分析甲午戰爭戰敗的深層原因,揭露清王朝在這場戰爭中必然失敗的殘酷現實。

作者簡介

陳悅,江蘇靖江人,現居福建福州,著名海軍史、船政史、甲午戰爭史專家,福建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名譽館長,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碩士生導師,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客座教授。著有《北洋海軍艦船志》《甲午海戰》《船政史》等,曾參與“定遠”“致遠”“長江”等歷史名艦的復原建造工作,並任全國shou部海軍史主題實景演藝《最憶船政》總監制。

名人/編輯推薦

1.史料豐富,真實可信
作者陳悅是著名海軍史、船政史、甲午戰爭史專家,福建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名譽館長,大鹿島甲午黃海海戰紀念館館長,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碩士生導師。他專研甲午戰爭多年,手中資料豐富,具權威性。此次引用的資料中增加了部分日本防衛省防衛史料研究所中收藏的清軍檔案及其他日本保存的史料,增加不少其他專家的田野調查結果,文本上整體有很大提升。
2.明白曉暢,通俗好讀
這本書以甲午戰爭史的時間順序為總脈絡,具體則分為獨立成篇的章進行論述。書中不乏一些軍事術語,但各有解讀,並不生澀難懂。作者注重通俗化,以類似史話的筆法一一道來,行文流暢,並無閱讀障礙,是軍史愛好者不容錯過的一本好書。
3.論述全面,視角新穎
這本書並非僅寫北洋海軍這一支軍隊和相關海戰,也花費大量筆墨書寫甲午戰爭中的陸戰部分。書中圍繞甲午戰爭的前因、經過、結果,不僅講述了戰爭中前線指揮狀況,也全面解析了晚清軍事、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的衰落情況。書中還對戰爭中的反間諜行動等特殊事件和盛軍統領衛汝貴、盛星懷等特殊人物著墨頗多,以為戰爭全貌的相關補充。
4.圖文並茂,閱讀輕鬆
書中隨文配有大量圖片,除去各歷史人物照片,還有許多戰爭場景的照片和繪畫,其中不乏取自相關史料中的珍貴圖片;作者經過實地調查,也補充了不少著名地點的今景照片。書後還附有《甲午大事記》和甲午戰爭前後中日雙方將領表,對補充閱讀很有幫助。

自 序
2024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30周年,《沉沒的甲午》在此時出版增訂本,是對歷史的回望和銘記。
本書初版於十多年前的2010年,追溯起來,當時的寫作來自一個非常偶然的緣故。
20世紀30年代中期,國民政府參謀本部第二廳第六處參考日本參謀本部在甲午戰爭後編纂的《日清戰史》,學習其體例,引用其內容,又根據中方檔案史料研究、核校,編出了一部短小精悍的《甲午中日戰爭紀要》。因是軍方機構所編,該書內容簡明、扼要,通篇充斥軍事用語、地理名詞、時間、數字,絕少文學修飾,是甲午戰爭後中國官方編訂的第一部甲午戰爭史。2009年,鳳凰出版社編輯劉曉燕在圖書館看到了這部書,覺得其內容很有價值,形式十分特別,但距今日久,其過於“幹澀”的內容顯然無法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於是萌生了新作一部類似甲午戰爭史著的念頭。當年夏天,我接到這一特殊的約稿,幾乎不假思索便承允下來。8月18日確定了全書框架,而後按約在9月20日、10月10日、10月30日、11月15日分四次交齊全部書稿,《沉沒的甲午》初版就這樣在2010年的2月面世。回想過往,面對如此宏大的題目和嚴苛的寫作時間要求,之所以敢於應承,我的信心或是源自對甲午戰爭歷史研究的由衷熱愛。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的錐心之痛。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中華民族開始探尋自強之道,推進洋務近代化事業,於磕磕絆絆中掙扎前行,希冀求強求富。然而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的日本,施行侵略擴張國策,截斷了清王朝徐圖自強的通路,清王朝數十年近代化建設的心血,隨著甲午戰爭失敗,幾乎被摧殘殆盡,甲午戰爭由此具有了類似命運分水嶺般的地位。戰爭之前,中國社會普遍的自我認識是“天朝上國”,而戰爭慘敗後,尤其是敗於原本落後但後來居上的日本後,這才突然發覺中國早已身處即將“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這種在全社會造成的震驚、痛苦令人難以忍受,正如梁啟超所說,喚醒了千年大夢。不僅中國,甲午戰爭之後的很長時間裡,日本、朝鮮在近代的命運,實際也都受到這場戰爭結果的影響,這使得甲午戰爭有著超出戰爭本身的重要意義,研究甲午戰爭也具有關注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意義。
因何而敗?責任者是誰?教訓是什麼?這些圍繞甲午戰爭而起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是一代代中國人常說常新的歷史話題,直至21世紀的今天,這些歷史之問仍然在回響。每每發生一些社會現象,人們便會習慣性地想到甲午戰爭、北洋海軍,以史為鑒。也由此,本書原本應當是類似《甲午中日戰爭紀要》那般的著作,即圍繞甲午戰爭中的各場海陸戰役,分章節簡單扼要地介紹其始末經過。而在實際的寫作中,我長期研究積累的有關甲午戰爭的新觀點、新成果以及新材料,無可抑制地涌動出來,本書就變成一次對甲午戰爭歷史面目的大曝光,最終折射出的就是我對甲午戰爭戰敗原因的思考。
本書以甲午戰爭的時間順序為總脈絡,具體則分為獨立成篇的章進行論述,用類似史話的筆法,以求可讀。書中各章不僅涉及著名的戰役,也公開剖析諸如戰爭中的反間諜行動等一系列特殊事件,還寫及盛軍統領衛汝貴、盛星懷等特殊人物。篇章中多有完全不同於既往甲午戰爭研究論斷的觀點,通過解讀史料的方法,破除傳統的“好人”“壞人”臉譜式的歷史表述和總結歸納,用更客觀的觀察和更立體的分析,將甲午戰爭戰敗的深層原因揭示出來,揭露清王朝在這場戰爭中必然失敗的殘酷現實。我希望通過這樣對歷史進行剖析,反映出甲午戰爭時的中國已九州沉淪、萬馬齊喑,以及這場戰爭的戰敗是一個國家全方位的總體失敗。也由此,本書定名為“沉沒的甲午”。
本書出版後,由於視角特別,且援引大量首次公布的史料為依據,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書中的一些發現、觀點,在客觀上對甲午戰爭歷史研究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令人欣慰的是,本書初版後,書中關於甲午戰爭的基本認識不斷得到認可和加強。十余年時間裡,中國的甲午戰爭歷史研究繼續快速發展,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學術成果,尤其是在田野調查、海外史料挖掘等方面有了更多寶貴的收獲,這也使得《沉沒的甲午》具備了進一步擴充的基礎和必要性。
2014年前後,我首先開始對《沉沒的甲午》書中的各篇文章進行修訂、增刪,補充新的史料,修正偏頗之處。在此基礎上,2022年,根據新發現的史料、研究成果,我增寫了一些篇章,如北洋海軍主力停留旅順經過、懷字軍興亡等。時值甲午戰爭130周年之際,天喜文化及天地出版社再版此書。本次增訂版的章節數量增加至二十九章,較初版有了大幅的擴充,內容的涵蓋上更趨廣泛,有助於讓讀者更全面、深刻地反省那場影響了近代中國命運的戰爭,思考那次前車之鑒。
本書在修訂、增寫的過程中,一如既往,得到了朋友、同好的熱情幫助。王鶴先生從日本防衛省防衛史料研究所幫我找出甲午戰爭中清軍檔案等諸多一手材料;崔永元先生多年來始終致力於從日本搜集甲午戰爭日方史料,此次也無私地提供了大量這類史料;重慶的研究者劉致先生在2014年後自費前往遼東,對沈陽至營口、丹東一線的甲午古戰場進行了細致的田野調查;大連的劉勇先生長期對大連、旅順一帶甲午古戰場進行田野調查;威海的高洪超、李湘鵬先生也長期對甲午威海戰場進行田野調查……他們的研究成果使本書獲益頗豐,在此一並致以由衷的感謝!同時也想借助本書,向堅守甲午戰爭史研究的研究者們,以及關注這段歷史的朋友們致敬!
陳悅
2024年2月於福州

目次

導言 俯瞰甲午——甲午戰爭全景概述
第一章 “驅虎吞狼”——李鴻章朝鮮戰略大敗局
第二章 朝鮮“太上皇”——甲午戰爭爆發前後的袁世凱
第三章 天朝上國的家底——甲午戰爭前的中國軍力
第四章 逃軍的謊言——豐島海戰迷霧
第五章 上將星沉——奉軍統領左寶貴殉國始末
第六章 兵敗後勤——平壤失守的幕後
第七章 將軍倒在戰場之外——衛汝貴之死
第八章 星落平壤——盛星懷之死
第九章 失落的亞洲第一——甲午戰爭前的北洋海軍
第十章 北洋海軍的“洋教頭”——瑯威理來去記
第十一章 海戰謎團——黃海大東溝海戰
第十二章 洋烈士——甲午戰爭中的北洋海軍洋員
第十三章 聰明誤——方伯謙其人其事
第十四章 昆明換渤海——慈禧挪用海軍經費的真相
第十五章 諜戰——甲午戰爭中的日諜大案
第十六章 “避戰不出”——北洋海軍主力停留旅順經過
第十七章 大連灣失守“罪魁”——懷字軍興亡
第十八章 遠東直布羅陀的陷落——甲午戰爭中的旅順之戰
第十九章 後路屏障——李秉衡征東
第二十章 血染炮臺——威海衛的陷落
第二十一章 悲壯的航跡——“定遠”號鐵甲艦最後的戰鬥
第二十二章 海殤——丁汝昌之死
第二十三章 冤抑與黑化——北洋海軍的污名
第二十四章 出塞——湘軍悲歌
第二十五章 泣血春帆樓——李鴻章馬關議和始末
第二十六章 瀛海偕亡——保臺記
第二十七章 不負少年頭——孫帝象和興中會
余音 遙望家園——日本的甲午戰爭清軍戰俘墓

附錄1 甲午戰爭大事記
附錄2 中日陸軍將領一覽表
附錄3 中日海軍將領一覽表

書摘/試閱

導言 俯瞰甲午
——甲午戰爭全景概述

遠 因
公元1894年至1895年,東亞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戰爭,由日本侵略朝鮮、中國而挑起的這場戰爭,戰火波及朝鮮半島和中國的遼東半島、遼河平原、山東半島、澎湖列島以及臺灣島。因為戰爭爆發的1894年是中國農歷的甲午年,這場戰爭在中國約定俗成的稱法是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在戰爭爆發的當時,中國社會曾稱這場戰爭為中東戰爭、中倭戰役等。在日本,因為戰爭持續的
1894年和1895年是日本年號中的明治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日本戰後即將這場戰爭稱為廿七八年戰役、廿七八年日清戰爭等,在戰爭爆發當時,日本還有稱其為日清戰爭、清日戰爭、征清戰役的情況。站在西方世界的角度,1894年至1895年發生的中日戰爭,是他們所認知的中、日兩國間的第一次全面戰爭,於是西方將這場戰爭命名為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此後1931年至1945年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則被西方世界依序稱為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第二次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直接影響了東亞中、日、朝三個國家在近代的命運。在中國,這場戰爭和中國此前遭遇過的外敵入侵都有所不同,戰爭對近代中國的命運產生了極為特別的影響,成為將近代中國社會從蒙昧麻木中驚醒的一聲警鐘,是近代中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分水嶺。遭遇日本突然發起的侵略,腐朽沒落的清王朝驚慌失措,指揮調度招招落後、處處被動,最後落得全方位的徹底失敗,其戰敗的慘痛程度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戰敗後中國所遭遇的列強勒索欺凌更是空前酷烈。這次戰爭使中國人從曾經自詡的天朝大國人徹底變成了“東亞病夫”,墜入痛苦黑暗的深淵,也使中國人開始思索應該如何應對世界潮流、如何挽救國家的命運。
這場戰爭的挑起國日本以及被卷入這場戰爭的朝鮮,其國家、民族命運也都因為這場戰爭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取得甲午戰爭侵略勝利的日本得意自大,視侵略為國家崛起、發展之道,利用勒索得到的戰爭賠款瘋狂擴軍,此後徹底走上了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不歸之途。處在中、日兩國之間的朝鮮李氏王朝,則在這場戰爭後從原本的中國藩屬國變成了被日本玩弄的傀儡,進而在1910年徹底被日本吞並,遭遇亡國的悲慘命運。
這場影響了東亞三國近代命運的戰爭因何而爆發?其歷史的遠因可以上溯到戰爭爆發的近百年之前。
從甲午戰爭向前回退百年時光,正值18世紀的末葉,當時英國發生了一項革命性的科技巨變,實用型蒸汽機在英國走上了歷史舞臺。其所迸發出的驚人能力隨即得到重視和廣泛運用,開啟了以機器力代替自然力的歷史性變革。這場改變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被後世稱作工業革命,人類世界從此邁步走向通往未來的近代化(The Modern Theory,又可譯為現代化)之路。當喧鬧的工業革命在遙遠的歐洲凱歌高進時,身處高山大漠和瀚海環繞中的東亞世界,因為自然地理條件的界隔,依然還處在千年不變的舊有文化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中,對萬裡之外發生的霹靂驚雷般的變化幾乎一無所知。直到西方世界因為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為了擴大商貿,攫取資源以及拓展政治、軍事和殖民利益,實施全球性的勢力擴張,開始全面闖入東亞時,中國、日本以及朝鮮這才先後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西力東漸大潮,感受到了自身正處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
在工業革命大潮襲來之前,東亞世界生活在自我、獨特的文化環境中,維持著流傳千年的國家秩序、生活方式、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當一個強大的西洋世界從原本被東方認為屬於不可知的地球的那一端氣勢洶洶地出現在眼前時,原有的以中華為世界中心的傳統天下觀面臨崩塌的危機。遭遇這種江河倒懸式的巨變,習慣了東方世界秩序法則的中、日、朝三國面對著艱難和苦澀的應變選擇,三個國家面對世界大變局所采取的不同應變態度和措施,漸漸埋下了未來甲午戰爭的導火索。
19世紀來臨時,中國處在清王朝統治下,對外部世界主要采取封閉政策,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制度基本沿襲清王朝開國以來的大致模式。當時的中國身為東亞世界的傳統領袖,自認為是天下的中央之國,驕傲自大。1840年,英國為了徹底打開中國的通商門戶,從海上而來,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面對英軍的堅船利炮,裝備落後、制度陳舊的清王朝水陸軍隊完全不堪一擊,萬裡海疆陷入失防的境地,最終被迫在南京和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近代中國通過屈辱慘痛的經歷,感知了外部世界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然而面對這一巨變,清王朝朝野並沒有太多人去思考和探尋自身落後失敗的原因,甚至並不願意去承認中國已經落後於西方。戰爭結束之後,危機感漸漸散去,整個國家又恢復到酣睡的故態。此後到了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烽煙再起,英法聯軍不僅侵襲東南沿海,甚至北上攻陷了首都北京,焚掠皇家園林圓明園,釀成清王朝誕生以來前所未遇的大劫難。在此之後,國內外出現巨大壓力,皇朝面臨統治危機,清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開明派官員為了救亡圖存,開始正視當時中國和西方已然存在的差距,嘗試學習西法進行自強,啟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運動,即後世所稱的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
由於中國數千年悠久文化所積累的自負以及清王朝主事者們的目光局限,在當時,國人所認識到的中西差距僅僅聚焦至軍事層面上,即他們認為中國的落後只在軍事、器物方面,只需要設法改變這一點,便能使中國不再受西方的打擾。這類似於只想從西方搬來一扇堅實的近代化大門,讓自己的藩籬重新鞏固,從而可以繼續關上門不再與外界接觸,實際並沒有興趣去真正地改變自身。
在這樣的認識導引下,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的洋務運動雖然表面看起來仿佛是一場近代化改革,實則只是小範圍的軍事近代化運動,其基本的出發點和目標並不是想要改造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國家社會制度以適應近代化,而是希望鞏固國家的疆土和皇朝的統治。其具體的手段方法,則是根據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場上的實踐經驗,選擇學習、引進西方的先進軍事裝備,實現國防的自強,尤其是海防的自強。
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馬尾開創綜合性的海防近代化機構船政,徹底拉開了洋務運動的大幕。此後,建造和購買近代化的蒸汽動力軍艦、鋼鐵槍炮,編練近代化的艦隊,成為洋務運動最主要的內容。與此同步,中國社會上也出現了諸如官辦采礦、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線以及官督商辦輪船航運等近代化事業,但是究其本質,大多都是因為軍事近代化的需要而開展的配套設施。除一味著手軍事近代化、海防近代化,導致中國的近代化存在畸形的缺陷外,清政府開展的洋務運動還存在一些嚴重的弊端和隱患,個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缺乏頂層設計和全盤戰略。洋務運動雖然得到清王朝中央的部分政治人物支持,但主要仍是由地方的總督、巡撫等官員推動建設,並沒有來自國家層面的統籌布局,其建設內容、實施辦法,多由各地自我籌謀,而各省份之間又常常囿於地域、政治派系之別,不通聲息,互相提防,缺乏相互的協調與配合,墮入各自重復建設的怪圈,甚至為了爭奪有限的國家資源支持,互相攻訐排擠,總體上呈現出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的態勢。
和中國同處於中華文化圈的日本,在19世紀到來時只是東亞的一個落後小國,其內部實際處在德川幕府政權的統治之下——幕府將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皇只是被幕府玩弄的傀儡。德川幕府在對外政策的選擇上和中國清王朝采取的措施相似,即實施鎖國政策,封閉保守。當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後,德川幕府大為震驚,開始認真思考東亞老大帝國——中國失敗的原因,檢討自身的對外國策。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到達日本江戶灣,以軍事恫嚇要求日本開放通商時,德川幕府選擇了主動打開國門,和美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向美國開放通商口岸。此事史稱“黑船事件”,後來被日本視作其近代“開國”的起始。
幕府政權的開國政策,隨後換來了西方列強紛至沓來、勒索利益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日本中下級武士乃至平民百姓對此感到不解和憤怒,產生了強烈的反感情緒。因不滿幕府的對外開放政策,薩摩、長州、土佐、肥前等日本西南強藩聯合發起“尊王攘夷”行動,旨在通過擁戴天皇,打擊與西洋勾結的幕府分子,重新實施強硬的鎖國排外政策,希望以此改變遭西洋欺凌的命運。然而這樣的舉動立刻遭遇西方列強當頭棒喝式的報復:1863年,英國艦隊炮轟鹿兒島挑起薩英戰爭,日本薩摩藩被擊敗;1864年,英、法、美、荷四國聯軍發動下關戰爭,日本長州藩大敗。兩大強藩先後敗在西方列強手下,引起日本全社會震驚。原本“尊王攘夷”的強藩開始意識到世界大勢的變化,最終決定改弦易轍,變保守鎖國為徹底學習西方,開始了擁戴天皇,推翻幕府,同時實行徹底的西化改革來實現“富國強兵”目標的運動。
1867年,長期充當幕府傀儡的日本孝明天皇去世,薩摩、長州等藩抓住良機,借著擁戴新君睦仁即位的機會向幕府政權全面宣戰。
1868年,日本取《易傳·說卦傳》中“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的典故,改年號為“明治”,同時將全面近代化作為日本的國策,日本從此進入了西化革新的明治時代,日本的近代化運動又稱“明治維新”。和清政府洋務運動的目標不同,日本的明治維新不僅僅著力於建設近代化的軍隊,還包括對社會各方面的近代化革命。小到人民的發式、衣著、一日三餐、生活習慣,大到日本政府的組成模式、日本社會的思想和教育、民眾的國家意識,無一不在學習西方進行近代化的變革。在舉國近代化開始後,日本政府開始思考日本如何迅速富強,參考西方列強侵略、欺壓落後國家和民族的手段,萌生了通過向外侵略、擴張讓國家快速崛起的惡念。日本由此從一個東亞落後國家漸漸露出了快速近代化的蓬勃朝氣,同時也流露出了騰騰殺氣。
在中國和日本之間,位於東亞大陸橋頭堡位置的朝鮮半島,在19世紀來臨時處在李氏王朝的統治下。自明代以來,朝鮮長期是中國的傳統藩屬國,向清王朝稱臣納貢。當近代化的大潮拍打著東亞海岸時,朝鮮並沒有做出類似中國和日本那樣的避害反應,而是置身於宗主國中國的羽翼之下昏昏酣睡。
當時的朝鮮王朝國內政局動蕩不安,李氏王朝開國後對內采取特權階層統治,由兩班(“兩班”原意是官員覲見時分成的文、武兩班,後代指朝鮮的官員階層)貴族專權。隨著這一階層的不斷繁衍,19世紀60年代,兩班貴族及其家庭的人口數量幾乎占到朝鮮人口總數的六成以上,實際控制著朝鮮的地方各級政權,實施黑暗殘酷的壓榨統治。占人口少數的平民不僅地位低下,而且要負擔養活官員階層和王室的重責,苦不堪言,成為朝鮮國內政局的重要不穩定因素。在兩班階層之外,朝鮮王朝還面臨著一個嚴重的潛在危機。1863年,朝鮮哲宗去世,因為無嗣,經大王大妃(類似中國的皇太后)決定,選興宣君李昰應的兒子李熙繼位,是為朝鮮 朝鮮高宗李熙高宗。在李熙成年大婚之前,由大王大妃垂簾聽政,李熙生父李昰應作為大院君襄贊國事。1866年,李熙大婚,娶閔氏為妃,大王大妃遂宣布撤簾,但是其生父大院君仍然把持朝政大權。而後性格懦弱的李熙被閔妃左右,閔姓外戚集團開始占據政府高位,並在1873年發動政變將大院君逐出漢城,此後朝鮮王廷便陷入了公媳爭權的亂局。
朝鮮半島連接著東亞大陸,又和海中的日本列島隔岸相望,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中國明末時期,日本梟雄豐臣秀吉為稱霸東亞發動侵略戰爭時,就以朝鮮半島為登上大陸的跳板。身處如此緊要的地緣位置的國家,國力孱弱,國內政局不安,難免會給抱著侵略擴張野心的外來者以可乘之機。
面對世界近代化大潮,中、日、朝三國所選擇的不同的應對態度,直接決定了各自的命運,也為甲午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64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