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生命就是在不完美中擁有完美,
並且值得被愛。
「這本書是一份禮物。」
紐約時報暢銷書《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誠摯推薦。
「我的人生似乎正在瓦解──我失去了健康的身心、存款以及友情──無論是否真的死去,我都無法想像在失去了這麼多之後,日子要怎麼過。」
身為臨床心理治療師的賽斯・吉爾罕,每天都在協助人們處理創傷和焦慮,但同時,他因長年受身體健康所苦,陷入嚴重的憂鬱症,一度覺得人生已到盡頭。然而痛苦的盡頭不僅只是盡頭,還可能是超越疾病和憂鬱的起點──只要傾聽來自內在的召喚,引導自我走向完整的思考與行動。
「我一步步摸索著前進,發現了令人驚訝且重要的事:將正念與認知行為療法結合,不只能緩解痛苦,還能找回人生的目的性,以及恆久的平靜。」
認知行為療法的療效已由科學證實,著重於練習健康的思考模式,以及選擇能引導自己朝目標前進的行動。吉爾罕透過看診經驗與親身經歷,發現將正念與認知行為治療結合,能更全面且有效地克服負面思考,達到深度治療。
以正念為中心的認知行為療法,也就是思考-行動-臨在。
「我以頭腦(思考)聆聽內在的聲音;藉由我的雙手(行動)做更多能帶來喜悅與成就感的事;藉由我的心(臨在)將正念帶入每天的生活中。」
無論你想療癒失落創傷、尋找人生的目的,或在病痛的危機中掙扎,都能透過練習「思考-行動-臨在」,回到人生正軌。這些平易近人的練習,能幫助我們聆聽並回應內心的聲音,活得更專注、更平靜,讓我們可以給予並接受愛,全然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儘管前方的路並不平坦,但永遠別忘了保持呼吸,關注思緒,做需要做的事——你將永遠在屬於你的地方。」
吳錫昌│台灣正念照顧協會理事長、《當我不愛自己時》作者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以上依首字筆畫排列)
誠摯推薦
本書特色:
作者以親身經歷和實際案例故事,講述正念認知行為療法。字裡行間充斥真摯動人的情感,是一本充滿啟發的溫暖好書。
以行為認知療法理論為基礎,融入正念靈性的思考,讓讀者能夠深入覺察自我情緒,有效克服消極思考,達到深入治療。
深入淺出分析現代人容易面對的「失眠」、「拖延症」、「手機成癮」等問題,並教導我們如何透過簡單的步驟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焦慮,亦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賽斯‧吉爾罕(Seth J. Gillihan)博士
臨床心理師,曾任職於美國賓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專精於認知行為療法,特別是將正念的概念融入其中,這樣的療法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心理問題,如憂鬱症、焦慮症和壓力。吉爾罕著有數本講述心理學概念的科普暢銷書,包括《重新訓練你的腦》(Retrain Your Brain)與《認知行為治療入門》(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Made Simple)。他也主持播客節目《思考─行動─臨在》(Think Act Be),分享關於心理健康、正念和自我成長的知識。
譯者簡介
何修瑜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現專職翻譯。
名人/編輯推薦
「這本書是一份禮物。吉爾罕藉由來自正念認知行為療法的強大洞察力,道出他的憂鬱症與自我治療的故事,字裡行間流露他溫柔的聲音──誠實而和善、溫暖而睿智。不會有其他臨床心理師的見解更讓我信任,也不會有其他的著作更激勵人心。」
──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Angela Duckworth),《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恆毅力》作者、性格實驗室(Character Lab)共同創辦人
「非常有幫助且撫慰人心,能讓你不那麼孤單。」
──愛麗絲・博耶斯博士(Alice Boyes),著有《與焦慮和解》
「文字優美,從個人角度出發,感人至深,這本絕妙好書必能幫助許多人。」
──喬納・帕克特(Jonah Paquette),心理學博士,著有《肅然起敬》(Awestruck)
「這本美妙動人、改變人生的書,能為你帶來啟發。」
──喬爾・明登博士(Joel Minden),著有《掌控你的焦慮》(Show Your Anxiety Who’s Boss)
「這是一本精彩動人的入門書,引導你與最深刻的自我連結,找到恆久的平靜、目的感與愛。」
──史考特・巴瑞・考夫曼博士(Scott Barry Kaufman),著有《顛峰心態》
「本書溫和睿智、文字流暢,讀者可以在書中找到你的旅途中用得上、容易取得且精心設計的工具。極度推薦。」
──史蒂芬・海耶斯博士(Steven C. Hayes),著有《解放的心》(A Liberated Mind)
目次
Ch 1 聆聽內心的召喚 009
Ch 2 與真正的自己連結 025
Ch 3 找出行為影響力 041
Ch 4 接受正發生的事 065
Ch 5 練習正念覺察 087
Ch 6 與你的所在連結 112
Ch 7 給予他人感謝 129
Ch 8 找回恆久的平靜 147
Ch 9 愛你的身體 164
Ch 10 關愛他人 188
Ch 11 工作順心 209
Ch 12 有目的的人生 227
Ch 13 回到內在的家 241
謝辭 255
附註 259
書摘/試閱
Ch 2 與真正的自己連結
專注於自我
許多人和我一樣,在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時失去自我。任何顛覆我們人生的事,都能讓我們與自己失去連結:死亡或離婚而失去一段關係、過於勞心勞力的工作、酒精或藥物成癮、心理疾病,有時甚至沒有明顯的狀況或事件,我們就只是逐漸飄離自己而沒有發覺;也或許我們想不起曾經真正認識的自己。
我的病人莎拉因母親早逝,以及隨後一段受虐關係造成的創傷,失去了自己。初次見到莎拉時,我很驚訝,雖然她在年輕時曾有哀傷與恐怖的經歷,她依舊把人生打理得非常好。然而在接下來的洽談中,我發現她的自我感顯然極低。她認為自己的需要不可能被滿足,無須冒著再次失望的風險,要他人尊重她的需要,專注於滿足身邊的人的期待比較安全。
莎拉在我介紹的正念練習中,發現最能幫助她與自己連結的練習,是「我在這裡」的冥想。這個練習隨處可進行,姿勢不拘,站著、躺著、坐著、走路時都行,眼睛可以睜開或閉上。莎拉輕輕吸氣時,她會默唸:「我在。」緩緩吐氣時,她對自己說:「這裡。」這兩句搭配呼吸的話,就是莎拉與自己疏離的特效藥。「我」將她帶回到自己心裡,「在」將她和現在連結,「這裡」將她安置在她現在所處的地方。無論正在做什麼,她都能透過每次呼吸,宣告「我在這裡」,迅速建立與自己的連結。
找一個舒服的地方坐下,計時三分鐘。在這段時間內,每一次呼吸都搭配「我在這裡」這句話。當你四處奔波,處理一件接著一件事時,很容易與自己失去連結,這時也能做這個練習。
我引導莎拉做正念臨在訓練時,她學會與之前習慣性忽略的困難情緒共處,她也正視前夫施虐的創傷記憶——這非常困難,她必須剝開累積了數年層層堆疊的痛苦。過程中,莎拉重新發現自己。她記起內在承載的力量——這份力量曾經支持她度過母親驟逝以及數年來遭受的虐待。用「力量」這個字形容還太溫和了,莎拉想起來,自己是堅強又勇敢的。過去丈夫時常告訴她,「沒有他,她什麼也不是。」然而唯有強悍的女人才能離開操弄且虐待她的丈夫,離開他時她無處可去,但她知道任何地方都比待在地獄般的婚姻、忍受輕視與更多毆打來得好。
莎拉重新與自己連結後,我們的療程還沒結束。正如在德拉瓦灣那場洗禮對我的意義,對莎拉而言,再次發現自己是邁向更宏大的過程之關鍵。在療程的第二部分,莎拉發現她必須在生活中進行實質的改變,不再忽略自己的需要或讓他人替她做決定。她得以重新取得的內在力量做出行動。
看見這位年輕女性完全展現她的自我,真的十分驚人。沒多久,莎拉的直接了當也令周遭的人驚訝。她不再違背內心的聲音,例如某次她準備了一頓豐盛大餐,伴侶和女兒吃完又把滿桌的杯盤狼藉留給她整理時——與其全部自己收拾,同時默默埋怨家人,她明確告訴他們請他們把餐桌擦乾淨、淨空洗碗機,並把剩菜倒掉。她的轉變使我大開眼界,這和幾個月前總是服從別人的她,是同一個人嗎?莎拉嶄新的行為加強她與自己的連結,這行為也強烈地持續提醒她是誰。
回想某個情境,例如面對老闆的要求、蠻橫的家人,或是某個難搞的朋友。當時你想對這人說「不」,卻說 了「 好 」。 想想你為什麼很難拒絕。 如果說了「不」,你覺得可能會怎樣?贊同某件你不想做的事情,你的感覺如何?
正如莎拉和我的發現,找到自己不只是對自身特質的理性認知,它是一種帶有生命力的關係。如同所有穩固的關係,它始於傾聽。我們的內心有股一直存在的召喚,就像是持續發出真理之聲的音叉。找到自己就從聆聽那純粹而清晰的音符開始,我們會發現自己的需要,以及必須為此採取的行動。
這種聆聽取決於我所說的「臨在」,我們只能聽見當下自己內在的聲音。因此,思考-行動-臨在的第一步很簡單,就是與當下的自己連結。這連結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自己的需要,並且依此選擇我們的思考與行動。這樣的過程將在本書中一再出現,因此你將會愈來愈熟悉:讓自己以正念臨在為基礎,然後思考與行動。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