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8期(113/11)
滿額折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8期(113/11)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79221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998年由歷史學家倡議發起的「大家來寫村史」活動,可視為在臺灣推動歷史詮釋權開放的象徵性起點。此後,歷經地方認同、文化民主、公眾參與等社會價值的普及,以及地方型博物館、區域文化資產整合,甚至是地方創生等政策等,帶動了對地方文史內涵與運用的重視。今日在臺灣,回應社會課題、重視多元主體與型態的歷史實踐(doing history)十分蓬勃,歷史與當代的緊密關係,可說是前所未見的現象。這個由臺灣社會進程孕育而生的歷史的開放性與當代性大趨勢,同時帶來了許多有待探討的課題:歷史詮釋的開放,如何影響社會的歷史觀?歷史與當代的對話有哪些可能性?在生活中各種場景穿梭現身的歷史,我們又如何理解其意義與影響?
本期不論是學術論文、或者是評論與報導,都從不同面向觸及上述課題。李文媛〈文本、記憶與當代議題:2010-2019年賴和音樂節的理念與實踐〉一文,以賴和文教基金會於2010年到2019年間舉辦的賴和音樂節為例,探討策劃單位如何以看似跟文學無關的音樂作為新的展演媒介,突破在臺灣文學史論述中逐漸定著的賴和作品意義與形象,讓賴和與其文學以更多元的樣貌在今日現身。作者指出,音樂節以凸顯青年賴和以及當時的社會情境與課題為策略,讓當代青年與青年賴和相遇,重新產生共鳴。透過賴和文學議題的分類,在不失原意的基礎上,將文學文本轉化為音樂人容易懂的語言,讓音樂人也能夠與賴和對話,再藉由音樂,以一種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讓當代觀眾體驗這些對話與精神,以及對賴和所處的時代與留下的文學遺產,有新的體悟與記憶。
陳亞柔〈把戰爭歷史寫回來: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二戰下的臺灣人」特展為例〉一文,說明博物館為何與如何讓戰爭歷史突破國族框架,讓大眾的戰爭記憶、特別是過去缺席的邊緣族群的記憶,得以於公共場域中被呈現,成為當代社會的戰爭記憶一部分。本文特別針對該展獨到的嘗試進行分析:讓志工參與資料的梳理與訪談。讓大眾參與歷史詮釋,是大眾史學的核心主張,但這個理想如何付諸實踐、大眾參與的方法為何?參與詮釋產出的公共意義何在?都是有待討論的課題。作者指出,博物館提出「一日的歷史」、「一人的歷史」觀點,將歷史敘事單位最小化,同時設計相應的資料彙整工具,並舉辦階段性的讀書會,既能將志工參與的專業門檻合理化,也能有效讓大眾觀點參與豐富歷史記憶的任務。
林奎妙、何睦芸〈在城鄉間製作地方感:與馬崗聚落保存共進的跨域共創行動〉一文,是一個既邊陲又衰退的小漁村對抗大資本開發案的事件引發的相關行動紀錄,作者描述這個對抗開發事件對小漁村帶來的震盪與改變,以及行動者們如何面對錯綜複雜的變化、思考策略。以本期主題來看,本文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藉著這個具有高度張力的城鄉關係與行動之描述,提出歷史如何被認識的質問:作者指出,如果我們「以陸觀海」、就看不到漁村歷史與文化的意義;作者體會到,如同James Clifford所說的,文化的面貌,必須放在在地與全球、城與鄉等的歷史相遇、合作、支配與鬥爭的群相中來思索,我們應該打破固著型的地方文史描述框架。此外,作者選擇讓多元聲音顯現馬崗多元性的策展策略,也是地方敘事關係人網絡編織的工程,展現了展覽作為開放參與詮釋與平臺的魅力。
邱君妮〈“Doing History”: An Observation of Inclusive Museum Practices in the Netherlands〉一文,梳理了荷蘭的共享遺產計畫如何透過多元觀點呈現,重新思考荷蘭殖民時期留下的收藏之當代價值。
陳德娜〈展示實踐與歷史詮釋下的公共性: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一文指出,跨館合作讓藏品詮釋邊界被開放,讓館所與觀眾、館所與館所可以遊走於展場中,開啟對「物」的不同體會。
川村清志〈從民俗文化到藝術:現代保存與活用的煉金術〉一文指出,民俗研究要積極突破形式化的研究框架,研究要能連結當代、正視民俗的動態。作者以奧能登國際藝術節「地方之寶藝術轉身」計畫為例,指出民俗學研究可以積極成為藝術轉譯、展現民俗魅力的基礎,有助提供地方發展的新思維與資源。
張芸榕、林潔琪、林玟伶〈探討共創的概念與實踐:博物館教育「最佳實踐準則」工作坊活動紀實〉一文,該工作坊目的在回應2022年博物館最新定義中的「包容性」、「多樣性」及「社群參與」三個關鍵字,討論博物館如何兼容多元觀眾,採取社群參與的工作方法,以達到「共同創造」的目標。
感謝本期諸位作者、審查委員、編輯委員的貢獻,讓我們對這個重要議題的認識可以共同往前一步。
第28 期客座主編 黃貞燕

目次

目次
「開放的歷史詮釋與當代社會專題」
學術論文
007 文本、記憶與當代議題:2010-2019年賴和音樂節的理念與實踐/李文媛
055 把戰爭歷史寫回來: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二戰下的臺灣人」特展為例/陳亞柔
101 在城鄉間製作地方感:與馬崗聚落保存共進的跨域共創行動/林奎妙、何睦芸
評論
141 “Doing History”: An Observation of Inclusive Museum Practices in the Netherlands/邱君妮(Jenny Chun-ni Chiu)
165 展示實踐與歷史詮釋下的公共性: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陳德娜
報導
181 從民俗文化到藝術:現代保存與活用的煉金術/川村清志著,陳怡宏翻譯
193 探討共創的概念與實踐:博物館教育「最佳實踐準則」工作坊活動紀實/張芸榕、林潔琪、林玟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1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