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心理腫瘤科名醫超越失落與無常的生命洞察
79折

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心理腫瘤科名醫超越失落與無常的生命洞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7927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預購中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20年臨終諮商,4000個癌症個案,真實見證讓人生不後悔的秘密!
當你看清人生無常,中年不再是迷茫,而是成就自己最好的時機。
人到中年,常面臨身心失衡、工作瓶頸、關係疏離與情感挫折等多重困境。作者身為心理腫瘤科醫師,以二十年安寧療護工作為背景,分享了與超過4000名癌症患者的心靈對話,深入剖析他們在生命終結時對過往的回顧與反思。作者提出觀察:唯有拋開年輕的成長焦慮和應付他人期待的束縛,才可能超越中年危機,去追求真正令自己心動的目標和生活方式,最終擺脫「早知道」的人生遺憾。
 人生下半場,不該只剩迷茫和失落,而應是最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一段時期。臨終諮商是生死之際最急迫的借鏡,提醒我們最終都避免不了「老病死」的必經階段。如何在有限生命找到超越悲喜憂懼的心靈能量,迎向生命最後挑戰,是一門重要功課。
 本書融合心理諮商、個人經歷、生命觀和豐富個案的分享,從心理腫瘤科醫師的獨特視角見證生命無常所帶來的啟發,不僅可作為因應中年失落的處方箋,更為每個渴望活得自在的人提供心靈滋養與方向。
※名詞解釋:「心理腫瘤科」——著重於癌症的心理層面,了解病人、家屬及專業人員對癌症不同時期的心理、社會、行為反應,及進行相對的社會心理治療。

作者簡介

清水研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
金澤大學畢業後,歷經都立荏原病院內科、國立精神.神經中心武藏醫院、都立豐島醫院一般精神科實習,2003年起擔任國立癌症中心東醫院心理腫瘤科住院醫師。此後一直從事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診療工作。
2006年起任職國立癌症中心(現為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心理腫瘤科,並於2012年起擔任該中心的心理腫瘤科科長。2020年起擔任公益財團法人癌症研究會有明醫院心理腫瘤科部長。他具有日本綜合醫院精神醫學會及日本精神神經學會專科醫師‧指導醫師資格。著有《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平安文化)《因癌症而不安的你請讀這本書》(暫譯)

名人/編輯推薦

生命終有時,你可以坦然做自己
 ※本文作者為方俊凱醫師(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主任)
接到出版社邀約為本書寫推薦序,感到意外與驚喜,出版社一定不知道我和清水研醫師是老朋友,還一起在廣島唱卡拉OK。當年我們認識的時候,都還未滿四十歲,如今都已年過半百,他還寫了這樣的書,身為大他兩歲的我,真是對清水研醫師感到無比敬佩,我也從他的人生哲理中收益良多。
也許正是我們的背景如此相似,精神科醫師、心理腫瘤學醫師、安寧療護醫師、研究學者,所以這本書深深觸動我心。但是,我相信即使沒有雷同的背景,願意看這本書的你,也會從清水研醫師的智慧中得到救贖與啟發。
全書共分為五章,每一章都有清水研醫師的智慧,我無法在推薦文中一一列舉,但我可以分享一些我閱讀之後得到的共鳴與啟發。
在第二章,清水研醫師提到他二○○三年進入國立癌症中心,那是日本最重要的治療癌症醫院,當時他三十一歲,自己還幻想著「人能繼續進步成長」,然後聽到患者問他「醫師,我活不了多久了,我該怎麼辦?」清水研醫師滿心疑惑,無言以對,因為自己沒有體驗過,無法想像。
我自己在一九九八年正式開始在馬偕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以心理照護專家的身分照顧癌症末期患者,我也是遇到同樣的問題,此後我的人生,一直在人的存在與意義之思辯中沉浸。這也是為什麼我和清水研醫師會認識的契機,我們都有同樣為患者著想的困擾。他在癌症中心的老師,我的忘年之交好友,內富庸介教授,他介紹了我們認識,雖然語言有些隔閡,但看到這本書中清水研醫師所寫的,我終於明白我們好接近。
在第三章,清水研醫師提到他是X世代,而本書的目標讀者族群也就是我們這群X世代,我們都被父母唸叨著必須如何如何,然後漸漸不知道自己是誰,終於迷失自我而開始批判自我,無法快樂過生活。
弔詭的是,不論在中年到來之前成不成功,都會陷入迷失自我的困局。然而,清水研醫師提醒「中年危機是人生的轉機」,從小處傾聽「want」的聲音,把「must」視為雜音,這樣就有機會讓自己恢復回人類。這實在是很難,但是看了清水研醫師這麼說,我也想好好試試看。
在第五章,清水研醫師提及「正念」(mindful)之所以吸引許多人的注意,間接證明了多數人都無法好好的活在當下。我非常認同,包含我自己都無法好好地活在當下。其實,正視自己的有限,人必定會死亡,好好讓感性解放,才能傾聽「want」,活在當下,跨越中年危機。
在寫推薦文的當下,我正在日本參加國際會議,同時經驗「must」的幻想,也試圖傾聽自己的「want」。旅途中,在廣島縣的尾道感受了很多事情,看了很多詩句,我就寫一句短詩來推薦吧! 
人生不在乎長短
在乎自己
不要等到死亡前才想到
做自己 難 但我們可以
 這是一本好書,正式出版後,我一定多買幾本送給我周圍的人。

目次

專業推薦
推薦序一 生命終有時,你可以坦然做自己 方俊凱醫師
推薦序二 創傷後成長—珍貴的罹癌體悟 吳佳璇醫師
前言
第一章 折磨你後半生的「幻想」
為什麼會陷入中年危機?
「我可以不斷成長進步」的幻想
「在社會上成功,就能幸福」的幻想
赫曼.赫塞的詩
踏上人生新旅程
第二章 徹底悲傷,徹底低潮—打造不輸給負面情緒的心
避免思考死亡
中年危機是一種逐漸失去的狀態
看似強壯的東西很脆弱
正確處理憤怒和悲傷
好好想像死亡
面對死前的痛苦
建立生死觀
 第三章 不回應期待—跟隨自己的想望
「want自我」與「must自我」
九成問題都來自與父母的關係
是什麼綁住了你?
肯定真我
迷失的自我
中年危機是人生的轉機
每一次反抗一點
我恢復成人類了
第四章 活出真我—自我肯定的人生
原諒自己,就能原諒別人
人生重新排序
共同體感覺
不害怕老去
第五章 無法活在「現在」,就無法看清世界—享受當下
感性復甦
擺脫罪惡感
喚醒心靈的瞬間
正念覺察
路邊的蒲公英
後記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中年危機是一種逐漸失去的狀態
「某天突然被告知罹癌」這種事,可說是一種最強烈的「喪失體驗」。尤其罹患了已經擴散的癌症,更會失去原本生活中以為理所當然存在的多數事物。
除了面對死亡,有些情境也會出現強烈的「喪失體驗」。
比方說,對於一個愛美、對外貌有自信的女性,因為罹患了乳癌而必須切除乳房,就是一種重大的喪失體驗。一名廚師罹患了舌癌而失去味覺,也會瓦解身為廚師的自我認同,讓心靈受到莫大打擊。
另外,癌症患者的家屬也會承受巨大的失去,因為重要親人的離世,原本的生活被迫改變,失親者往往會經歷無法估量的失落感。可以存活的天數、健康時能從事的活動、身體的一部分等,每一樣東西都是無可取代;失去這些東西所產生的失落感,是難以想像的強烈。
有的人不像岡田先生那樣年紀輕輕就罹患癌症,很快就終結了生命,而是在生命中有更多的機會體驗到各種失去,包括中年身材走樣、生病頻率愈來愈高;一心只想出人頭地的中年主管在公司犯了錯,從此斷了升遷之路;聽聞友人衰老生病,也開始意識到「自己哪天也可能生病」。
此外,有愈來愈多人遭遇到一直守護著自己的雙親逐漸年老、死去的經驗,自己也同樣受到失落感的打擊。
像這樣,多數人都會面臨的中年階段,讓人逐漸喪失了某些東西,失落感一點一滴緩慢的累積,最終導致年輕時建立的信念崩塌。另外,中年危機所帶來的絕望感,也與這些「失落」在自己沒有留神的時刻,竟然逐漸一步步擴大了有關。
 看似強壯的東西很脆弱
我的工作是專門為癌症病患、家屬,以及失親的遺族提供諮商對談。與一般心理門診不同,我的門診主要訴求「培養心理韌性」,為這些面臨失去的人提供積極的心理支持。
「韌性」(Resilience)一詞原為物理學術語,是指彈簧恢復原狀的復原力,後來沿用到心理學,「心理韌性」成為意指心理承受巨大壓力時,能夠伸縮自如跨越的能力,以及,即使一時低潮也能重新振作的人心柔軟度。
舉例來說,假設一棵樹看起來很粗壯,就算人類使盡全力試圖推倒它,也無法撼動半分。然而,只要發生一場驚人的暴風雨,看似強悍的大樹往往會應聲倒下。至於看似弱不禁風的柳枝,即使一陣微風都會令其搖曳變形,但只消風一停,柳樹就能恢復原本的模樣。
多數人在生病、失去重要的人或遭受打擊之後,都會承受巨大的痛苦,不過時間一久,就會像柳樹一樣恢復原狀。這個過程當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情緒糾葛和創傷,不能一概而論,不過人類心靈具備了足以恢復原狀的心理韌性。
截至目前為止,我面對過數千名癌症病患,親眼見識過心理韌性的能耐。隨著深入心理韌性的相關理論,我更加堅信「看似強壯的東西,其實很脆弱」。因此,面對失去時,最重要的不是急著扼殺痛苦的情緒,而是好好面對它,進行哀傷復原工作。如果一味假裝失去沒什麼大不了,騙自己「即使發生這種事,我也不會受到影響」、「那種事情無所謂啦」,像這樣逃避面對現實,只是把問題延緩,增加痛苦的時間,也錯失重新振作的機會。
失去重要親人的遺族,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故意將行程排得滿滿當當,每天維持忙碌的步調,不給自己一點悲傷的時間,有些人遲遲無法動手整理會讓人想起逝者的遺物;也有不少人無法再去舉行婚禮的地點,或離世者的工作場所等充滿回憶的地方。
這些人不想面對「重要的人死了,再也無法相見」的事實,所以產生了這種心理反應。事實上,有些時候即使想面對,也會因為太痛苦而無法面對。所以,面對傷痛對多數人來說,其實並不容易。不過,逃避「承認現實」,就難以繼續「面對失去」,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因此,我在對這類型的遺族進行治療時,會建議他們做好心理準備之後,積極動手整理遺物,或者不時到充滿回憶的地方走走。另外,我會引導他們再次回想逝者過世那天的情況,實際感受「那個人已經不在了」,盡情地悲傷一次。
對於失去重要的人、與悲傷相伴的遺族來說,這種做法一開始往往很難受,但與過去道別,正是為了今後能夠好好活下去的必要步驟。心靈的傷口與身體的傷口一樣,就算痛,也必須清洗乾淨才行。如果放著不管就會化膿,很久才能復原。
以最新心理學為基礎的精神科臨床醫學提出的建議是:悲傷時不必強忍淚水,如果能夠哭出來,就不要壓抑情緒。要知道,哭泣並非軟弱的表現,反而是堅強的表現——但我認為這項心理學常識,還是太少人知道了。
難過時,有些人會壓抑情緒,借酒澆愁,這是最差的紓壓方式。希望各位記住,在面對各種危機時,憤怒、悲傷這類負面情緒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我的門診,我不會強迫個案一定要滔滔不絕地跟我分享心事,我會採取各種方法讓個案更容易主動地傾訴內心的痛苦,因為我認為,悲傷時就要好好表現出悲傷的情緒,才能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
陷入悲傷風暴,才會出現「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的念頭,這個想法有一種放棄執著(也就是「斷念」)的意思在,也是你內心想要接受現實所產生的反應。有了這種反應,你會開始一連串的思考:「在這個現實前提下,我要怎樣活下去?」患者該何去何從?答案就在患者的心中,我無法代為回答。我會敦促患者用自身的力量去面對,找出答案。在我的門診,主角始終都是患者自身,因為我相信人類即使經歷殘酷的體驗,也有能力跨越傷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6
預購中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