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中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非洲「獵遊」之中,窺見許多大自然隱藏的生命指引。
一趟追尋生命的非洲曠野旅行,展開一張探問內心的地圖,
從荒野探險到人生冒險,用野性大地賜予的生命養分,
在人生迷惘躊躇的時刻,點亮一縷光,
我們都是生命的獵遊者。
本書以非洲獵遊之旅為背景,刻畫了作者在東非大草原所經歷的種種見聞與深刻反思。獵遊,源自斯瓦希里語,原意為旅行,現多指進入野生動物棲息地進行觀察的旅遊形式。隨時代演變,獵遊已從過去的貴族狩獵娛樂,轉變為現代親近原始生態的途徑,人們不再以獵槍取樂,而是通過雙眼謙卑地捕捉自然的美。
這本書不僅記錄了旅途經歷,更藉由與自然的接觸,引發對生命本質的深思。作者透過走入曠野,觀察野生動物在自然法則中的生存姿態,反思現代社會的挑戰與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內心,那份純粹與壯闊的生命之力,如活水注入,帶來了新的理解與啟發。
書中引用的「三趟旅行」理論——準備與期待、實際旅程、以及回憶中的旅行——揭示了旅行的多層次意義,而書寫此書的過程則是作者的「第四趟旅行」。
獵遊如人生,是向外追尋的探險,也是向內探問的旅程。生命的獵遊,從沒有必然的方向,你想去的、你好奇的、你願意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最好的方向。願我們都能縱橫在生命的遼闊草原,自由、從容、踏實,讓每一天都成為生命獵遊。
一趟追尋生命的非洲曠野旅行,展開一張探問內心的地圖,
從荒野探險到人生冒險,用野性大地賜予的生命養分,
在人生迷惘躊躇的時刻,點亮一縷光,
我們都是生命的獵遊者。
本書以非洲獵遊之旅為背景,刻畫了作者在東非大草原所經歷的種種見聞與深刻反思。獵遊,源自斯瓦希里語,原意為旅行,現多指進入野生動物棲息地進行觀察的旅遊形式。隨時代演變,獵遊已從過去的貴族狩獵娛樂,轉變為現代親近原始生態的途徑,人們不再以獵槍取樂,而是通過雙眼謙卑地捕捉自然的美。
這本書不僅記錄了旅途經歷,更藉由與自然的接觸,引發對生命本質的深思。作者透過走入曠野,觀察野生動物在自然法則中的生存姿態,反思現代社會的挑戰與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內心,那份純粹與壯闊的生命之力,如活水注入,帶來了新的理解與啟發。
書中引用的「三趟旅行」理論——準備與期待、實際旅程、以及回憶中的旅行——揭示了旅行的多層次意義,而書寫此書的過程則是作者的「第四趟旅行」。
獵遊如人生,是向外追尋的探險,也是向內探問的旅程。生命的獵遊,從沒有必然的方向,你想去的、你好奇的、你願意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最好的方向。願我們都能縱橫在生命的遼闊草原,自由、從容、踏實,讓每一天都成為生命獵遊。
作者簡介
徐蘊見
來自苗栗鄉間,赴台北求學後,開始在城市落地、生出第二條根。原是一心直奔數學系的理科腦,披上綠制服後,卻在17歲轉了念。
走進藝術大學,後再投身廣告,從此穿梭於理性感性之間探索人心。政大傳播所畢,現從事廣告企劃,參與作品曾獲《4A創意獎》全場最大獎,及台灣數十項廣告行銷獎項。
期許自己保有嬰兒般的好奇心,也樂於繼續做大家口中的老靈魂,在世上行走的每一步,都能自由與踏實。
來自苗栗鄉間,赴台北求學後,開始在城市落地、生出第二條根。原是一心直奔數學系的理科腦,披上綠制服後,卻在17歲轉了念。
走進藝術大學,後再投身廣告,從此穿梭於理性感性之間探索人心。政大傳播所畢,現從事廣告企劃,參與作品曾獲《4A創意獎》全場最大獎,及台灣數十項廣告行銷獎項。
期許自己保有嬰兒般的好奇心,也樂於繼續做大家口中的老靈魂,在世上行走的每一步,都能自由與踏實。
序
非洲大草原的禮物
這本書,從一趟非洲獵遊之旅開啟。
獵遊(Safari)一詞,對許多人來說可能相對陌生,它源自斯瓦希里語(Kiswahili),是一種東非地區使用的主要語言,原始的語義為旅行,與動物無關,但近代多用來指稱特定的一種旅遊活動──進入荒野,追尋野生動物。
在過去殖民時期,「獵遊」原被用來意指西方人來到非洲野外的狩獵旅遊,當時許多貴族喜歡帶著獵槍到野外獵捕動物,作為一種娛樂活動,也有展示權力的意味。後來,殖民主義從歷史中退場,人類社會開始往新的方向邁進,非洲的觀光形式也起了變化。
層出不窮的動物滅絕危機,生態保育觀念逐漸成為主流,現代的獵遊旅行,已經有了本質上的轉變,獵殺已經不再是目的,人類也不再凌駕於動物之上,取而代之的,是在遵守相關保育規範的前提下,乘車進入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放下板機、拿起相機,近距離觀察與拍攝動物。獵遊,如今是充滿探險精神的體驗旅程,同時,也是當代非洲旅遊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方式。比方說,大家多少耳聞過的「非洲動物大遷徙」,如果想要親臨現場目睹,獵遊就是最佳方式之一。
此行的初衷,出於對原始生命的好奇與探問。
我想大多數人都同意,身處複雜的現代社會,職場、家庭、情感、生活各種難題不斷,每一天的我們都會有新的煩惱,小至午餐想吃什麼,大至一生意義的追尋。「人生好難」從大學時期常掛在嘴邊的玩笑話,已經變成一種普遍共識,好多人都在拚命尋求解方。
我不禁想,做個「人」這麼複雜,那動物呢?
尤其是自由生活在自然棲息地的野生動物,應該能夠相對純粹吧?
沒有所謂「人生」難題,順應天地,遵循自然法則過活,生老病死、弱肉強食,不斷上演生命的循環。還有那被譽為人生必看的經典場面──動物大遷徙,是否真如電視上那樣壯闊動人?若能走一遭非洲大草原,親眼看一看原始生命的樣貌,在荒野大地的自然節奏裡,也許會藏有什麼樣人生步伐的提示。
而事實是,藏在大自然裡的禮物,多得超乎預期。
這本書,記錄著從非洲帶回的所思所想,包含著旅程間有趣或特殊的回憶,但更多的是,從中學習或體悟的生命觀點。落筆時我私心將它想像成一顆時空膠囊,希望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後的自己,當在人生不同階段拿起再讀,都會有不同風味。
在書寫的途中,時常想起蘇萊卡.曹華《被中斷的人生》書中的一段故事,她所造訪的一位朋友,對旅行提出了一個理論:「每當我們進行一趟旅行,其實總共旅行了三趟──第一趟是準備與期待,包括整理行李與做白日夢,第二趟是實際上的旅行,第三趟則是日後記憶中的旅行。『最重要的關鍵,是盡量保持這三者的獨立性。』他說。『而且無論你正在哪一趟旅行中,都務必全心投入。』」
我喜歡這個概念。確實,非洲之行的收穫,並不僅僅來自於身處當地的那些日夜,出發前、旅途中、回程後,各自發生了好多意料之外的故事,不同階段也遇上了不同課題,對我來說,各有意義:
第一趟旅行──行李需要準備,心理也是。許多時候,即將獨自前往遙遠國度的未知與不安,會在日常裡無預警襲來。身邊沒有任何親友曾經造訪非洲,我就是自己唯一的先鋒探險隊,網路上的資訊大多重複或久遠,遑論疫情後,許多旅行守則幾乎是打掉重來,參考價值有限。我盡力收齊所有考量安全與健康會需要的資訊,一步步準備必要的行李、疫苗與藥品、預防性的吃穿備品等,用務實的行動幫自己慢慢紮穩心理建設,但說實話,心中不安仍會不定時找上門來,又在出發日的凌晨,迎來親人離世的消息。該要如何隨時調適、穩住己心,成為了第一趟旅行中時刻存在的必修課。
第二趟旅行──實際身處非洲,無論是壯闊的像能世間包容萬物的大草原、超越語言所能表達的動物野性之美,或是水電交通各種不便的貧乏民生條件,這些顛覆過往所有生活經驗的所聞所見,都讓我有種錯覺,好像根本已經離開了熟悉的那顆藍色地球,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野生星球。還好,感激身體配合,時差與水土適應,都還算順利,只是每天睜開眼進入草原、追尋動物,就是一場考驗心性的隨堂測驗,所謂幸運或不幸運,其實只在自己一念之間。能夠內觀自己的慾望,正念看待獵遊中的所有得失,隨時保有一雙樂於主動挖掘細微、有趣事物的眼睛,是第二趟旅行中我交予自己的功課。
第三趟旅行──結束旅程返台後,先是牽動了好多出乎意料的緣分。非洲大陸的神祕,像個超大磁鐵,吸來了周邊眾多的邀約,在好多個親友家裡、餐桌、酒桌上,展開了十幾場的分享會,其中不乏斷聯十幾年的朋友,也因這契機重新牽上線。每一回我播放著照片,笑說那些旅行所見和獵遊故事,大草原之美,總能引來滿場驚嘆與笑語。但每一次的回想和訴說,都像在腦中投下一顆小石頭,引發陣陣漣漪,我越發清晰地感受到,此行最寶貴的收穫,並不在這些事件本身,而是旅途中與返程後,一邊咀嚼回憶,一邊在心中不斷發酵增生的各種想法和覺察,而我喜歡稱之為「大草原的禮物」,是非洲大地的賜予。
這些禮物,像是隱藏海面下的礁石,隨著心緒與知覺的波浪起伏,一直能隱隱感覺到「有些什麼」,卻不易捕捉,我費心摸索,它們卻時常玩著捉迷藏,模模糊糊地隱身在旅途記憶裡。
假想若有一天,在慣性日常的無情沖刷下,在日復一日不停疊增的記憶庫中,它們被淹沒、被淡忘,逐漸碎化,乃至終消隱在時間流動中,將是多麽可惜的遺憾。所以第三趟旅行,我決定再出給自己一個考題──提起筆,挑戰將它留下。
而撰寫這本書的過程,我想應該可以稱之為第四趟旅行。這是一趟徹底的獨旅,一路上,總是一個人在記憶裡、在鍵盤上、在思緒之間,試著翻山越嶺、鑿土深掘,把自己掰開再闔上,把無形化為有形。
不知不覺,我已走得比想像更遠。每個階段,收穫都非常豐足,有難題、有投入,也很享受,我全心感激且樂在其中,不只是那些能夠沉浸在喜樂的時刻,也包括過程中每一次需要忍耐害怕、對抗不安的艱難。正是有這些陰影的襯托,才點亮了每一份收穫的喜悅。
這本書想傳達的,重點並不在這一路的旅行紀實,我認為旅行之所以獨特,就在於獨一無二的「當下」,即便同樣的人事地物,不同時空不同狀態不同情緒,就會造就完全不同的體驗。我的經驗和記憶,能夠分享,但無法複製提供給任何人,旅行只能由自己創造。
但是,獵遊讓我看見了許多近似人生的風景,自然界的大小事時常隱藏著生命的指引。當我親眼見到非洲大地的開闊與自由,體會被看不見邊際的大自然包覆著,第一次感受到每個細胞都在呼吸,充滿好奇、同時卻又充滿平靜,心中浮現許多人生值得探索與感謝的事物,我想,那就是大自然給予最無私、且巨大的愛。
大自然的力量,遠比想像得更直透內心。旅行之後,我能開始敢於更大膽去拓展生活的可能性,更頻繁地與自己對話和覺察,我,已不再是原來的我。獵遊,會重新喚起潛藏內心的好奇心和觀察力,對事物積極尋找新的觀點,在非洲大草原如此,回到日常細節亦然,從草原探險到人生冒險,我漸漸發現,保持獵遊的心態,似乎比尋找某種「解方」,更適用於人生。
一旦邁開步伐,所見就會開始流動。希望這本書可以是個邀請,歡迎你,隨時、隨地,向內心、向世界,展開一場探索生命的獵遊。
這本書,從一趟非洲獵遊之旅開啟。
獵遊(Safari)一詞,對許多人來說可能相對陌生,它源自斯瓦希里語(Kiswahili),是一種東非地區使用的主要語言,原始的語義為旅行,與動物無關,但近代多用來指稱特定的一種旅遊活動──進入荒野,追尋野生動物。
在過去殖民時期,「獵遊」原被用來意指西方人來到非洲野外的狩獵旅遊,當時許多貴族喜歡帶著獵槍到野外獵捕動物,作為一種娛樂活動,也有展示權力的意味。後來,殖民主義從歷史中退場,人類社會開始往新的方向邁進,非洲的觀光形式也起了變化。
層出不窮的動物滅絕危機,生態保育觀念逐漸成為主流,現代的獵遊旅行,已經有了本質上的轉變,獵殺已經不再是目的,人類也不再凌駕於動物之上,取而代之的,是在遵守相關保育規範的前提下,乘車進入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放下板機、拿起相機,近距離觀察與拍攝動物。獵遊,如今是充滿探險精神的體驗旅程,同時,也是當代非洲旅遊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方式。比方說,大家多少耳聞過的「非洲動物大遷徙」,如果想要親臨現場目睹,獵遊就是最佳方式之一。
此行的初衷,出於對原始生命的好奇與探問。
我想大多數人都同意,身處複雜的現代社會,職場、家庭、情感、生活各種難題不斷,每一天的我們都會有新的煩惱,小至午餐想吃什麼,大至一生意義的追尋。「人生好難」從大學時期常掛在嘴邊的玩笑話,已經變成一種普遍共識,好多人都在拚命尋求解方。
我不禁想,做個「人」這麼複雜,那動物呢?
尤其是自由生活在自然棲息地的野生動物,應該能夠相對純粹吧?
沒有所謂「人生」難題,順應天地,遵循自然法則過活,生老病死、弱肉強食,不斷上演生命的循環。還有那被譽為人生必看的經典場面──動物大遷徙,是否真如電視上那樣壯闊動人?若能走一遭非洲大草原,親眼看一看原始生命的樣貌,在荒野大地的自然節奏裡,也許會藏有什麼樣人生步伐的提示。
而事實是,藏在大自然裡的禮物,多得超乎預期。
這本書,記錄著從非洲帶回的所思所想,包含著旅程間有趣或特殊的回憶,但更多的是,從中學習或體悟的生命觀點。落筆時我私心將它想像成一顆時空膠囊,希望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後的自己,當在人生不同階段拿起再讀,都會有不同風味。
在書寫的途中,時常想起蘇萊卡.曹華《被中斷的人生》書中的一段故事,她所造訪的一位朋友,對旅行提出了一個理論:「每當我們進行一趟旅行,其實總共旅行了三趟──第一趟是準備與期待,包括整理行李與做白日夢,第二趟是實際上的旅行,第三趟則是日後記憶中的旅行。『最重要的關鍵,是盡量保持這三者的獨立性。』他說。『而且無論你正在哪一趟旅行中,都務必全心投入。』」
我喜歡這個概念。確實,非洲之行的收穫,並不僅僅來自於身處當地的那些日夜,出發前、旅途中、回程後,各自發生了好多意料之外的故事,不同階段也遇上了不同課題,對我來說,各有意義:
第一趟旅行──行李需要準備,心理也是。許多時候,即將獨自前往遙遠國度的未知與不安,會在日常裡無預警襲來。身邊沒有任何親友曾經造訪非洲,我就是自己唯一的先鋒探險隊,網路上的資訊大多重複或久遠,遑論疫情後,許多旅行守則幾乎是打掉重來,參考價值有限。我盡力收齊所有考量安全與健康會需要的資訊,一步步準備必要的行李、疫苗與藥品、預防性的吃穿備品等,用務實的行動幫自己慢慢紮穩心理建設,但說實話,心中不安仍會不定時找上門來,又在出發日的凌晨,迎來親人離世的消息。該要如何隨時調適、穩住己心,成為了第一趟旅行中時刻存在的必修課。
第二趟旅行──實際身處非洲,無論是壯闊的像能世間包容萬物的大草原、超越語言所能表達的動物野性之美,或是水電交通各種不便的貧乏民生條件,這些顛覆過往所有生活經驗的所聞所見,都讓我有種錯覺,好像根本已經離開了熟悉的那顆藍色地球,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野生星球。還好,感激身體配合,時差與水土適應,都還算順利,只是每天睜開眼進入草原、追尋動物,就是一場考驗心性的隨堂測驗,所謂幸運或不幸運,其實只在自己一念之間。能夠內觀自己的慾望,正念看待獵遊中的所有得失,隨時保有一雙樂於主動挖掘細微、有趣事物的眼睛,是第二趟旅行中我交予自己的功課。
第三趟旅行──結束旅程返台後,先是牽動了好多出乎意料的緣分。非洲大陸的神祕,像個超大磁鐵,吸來了周邊眾多的邀約,在好多個親友家裡、餐桌、酒桌上,展開了十幾場的分享會,其中不乏斷聯十幾年的朋友,也因這契機重新牽上線。每一回我播放著照片,笑說那些旅行所見和獵遊故事,大草原之美,總能引來滿場驚嘆與笑語。但每一次的回想和訴說,都像在腦中投下一顆小石頭,引發陣陣漣漪,我越發清晰地感受到,此行最寶貴的收穫,並不在這些事件本身,而是旅途中與返程後,一邊咀嚼回憶,一邊在心中不斷發酵增生的各種想法和覺察,而我喜歡稱之為「大草原的禮物」,是非洲大地的賜予。
這些禮物,像是隱藏海面下的礁石,隨著心緒與知覺的波浪起伏,一直能隱隱感覺到「有些什麼」,卻不易捕捉,我費心摸索,它們卻時常玩著捉迷藏,模模糊糊地隱身在旅途記憶裡。
假想若有一天,在慣性日常的無情沖刷下,在日復一日不停疊增的記憶庫中,它們被淹沒、被淡忘,逐漸碎化,乃至終消隱在時間流動中,將是多麽可惜的遺憾。所以第三趟旅行,我決定再出給自己一個考題──提起筆,挑戰將它留下。
而撰寫這本書的過程,我想應該可以稱之為第四趟旅行。這是一趟徹底的獨旅,一路上,總是一個人在記憶裡、在鍵盤上、在思緒之間,試著翻山越嶺、鑿土深掘,把自己掰開再闔上,把無形化為有形。
不知不覺,我已走得比想像更遠。每個階段,收穫都非常豐足,有難題、有投入,也很享受,我全心感激且樂在其中,不只是那些能夠沉浸在喜樂的時刻,也包括過程中每一次需要忍耐害怕、對抗不安的艱難。正是有這些陰影的襯托,才點亮了每一份收穫的喜悅。
這本書想傳達的,重點並不在這一路的旅行紀實,我認為旅行之所以獨特,就在於獨一無二的「當下」,即便同樣的人事地物,不同時空不同狀態不同情緒,就會造就完全不同的體驗。我的經驗和記憶,能夠分享,但無法複製提供給任何人,旅行只能由自己創造。
但是,獵遊讓我看見了許多近似人生的風景,自然界的大小事時常隱藏著生命的指引。當我親眼見到非洲大地的開闊與自由,體會被看不見邊際的大自然包覆著,第一次感受到每個細胞都在呼吸,充滿好奇、同時卻又充滿平靜,心中浮現許多人生值得探索與感謝的事物,我想,那就是大自然給予最無私、且巨大的愛。
大自然的力量,遠比想像得更直透內心。旅行之後,我能開始敢於更大膽去拓展生活的可能性,更頻繁地與自己對話和覺察,我,已不再是原來的我。獵遊,會重新喚起潛藏內心的好奇心和觀察力,對事物積極尋找新的觀點,在非洲大草原如此,回到日常細節亦然,從草原探險到人生冒險,我漸漸發現,保持獵遊的心態,似乎比尋找某種「解方」,更適用於人生。
一旦邁開步伐,所見就會開始流動。希望這本書可以是個邀請,歡迎你,隨時、隨地,向內心、向世界,展開一場探索生命的獵遊。
目次
目錄
前言 非洲大草原的禮物
起心/從何處出發
當風吹來
耐住破曉前的黑
越深的黑,通往越璀璨的日出
探索/追尋野性生命
在野性世界,從零學起
追尋生命的呼吸
撲空與錯過,是在路上的證明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放下執念,才能裝下幸運
生命終將去往何處
看見自由
尋常之存在必要
活成自己的主角
非洲,不只有一種顏色
生命的微觀與宏觀
發現/獵遊之道 生命之道
為視野掀頂
超越語言的指引
一期一會
意義在於尋找,而非找到
「無目的」的好奇
樂趣是自找的,無聊也是
離開舒適,讓野性覺醒
不再從大自然中孤立
隨遇而安,是我最重要的行李
聽見大地的叩問
讓獵遊成為一種精神
後記 不只是一個人的事
前言 非洲大草原的禮物
起心/從何處出發
當風吹來
耐住破曉前的黑
越深的黑,通往越璀璨的日出
探索/追尋野性生命
在野性世界,從零學起
追尋生命的呼吸
撲空與錯過,是在路上的證明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放下執念,才能裝下幸運
生命終將去往何處
看見自由
尋常之存在必要
活成自己的主角
非洲,不只有一種顏色
生命的微觀與宏觀
發現/獵遊之道 生命之道
為視野掀頂
超越語言的指引
一期一會
意義在於尋找,而非找到
「無目的」的好奇
樂趣是自找的,無聊也是
離開舒適,讓野性覺醒
不再從大自然中孤立
隨遇而安,是我最重要的行李
聽見大地的叩問
讓獵遊成為一種精神
後記 不只是一個人的事
書摘/試閱
在野性世界,從零學起
我從沒有看過真正的大型野生動物。
讀著這段文字的多數人,我想可能也都沒有,閱讀背後意味著我們成長於能夠識字、受教育的環境,某種程度也就代表,和最原始的大自然有著一定距離。獲取知識是好事,只是在當代現實環境裡,也有相應的代價,我們把森林和荒野交換成了電塔與水泥,活在自然裡變成了一件「不那麼自然」的事。
成長於苗栗農村,家門外就是一片山麓田園,大自然於我而言不算陌生,但是不計雞鴨牛豬等人工飼養的家禽家畜,或是飛鳥昆蟲等鄉野常見的小動物,那些非畜牧目的,或者大型的野生動物,對我來說仍只停留於動物園的印象,而牠們看起來總是意興闌珊,比隔壁鄰居的老母雞,還要缺乏活力。
「野生動物」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在三十歲的這一年,從零學起。
旅程第一站,是位處肯亞的阿布岱爾國家公園(Aberdare National Park),光聽名字大家或許陌生,但如對歷史或英劇稍有涉獵,必定聽過它知名的一段史實:西元一九五二年,英國伊莉莎白公主造訪此地,下榻園區內的樹頂旅館(Treetops),當晚卻接到喬治六世駕崩的噩耗,於是「樹頂」登基,成為歷史上蔚為傳奇的「上樹是公主,下樹是女王」。該旅館經疫情打擊後目前已經歇業。阿布岱爾國家公園內,另一間同以生態聞名的方舟旅館(The Ark),是我通往野性世界的第一扇窗。
身為外來者,學到的第一課是──順服於大自然的規律。
旅館每日嚴格執行在日落前大門落鎖,所有入住旅客必須待在館內,不可外出。聽起來或許感覺有點像當兵,或者某些強調嚴格管理的集訓營,沒有一般想像中非洲野外旅行的奔放自由,但事實上,大家很快就接受,並發現這項規定有多麽正確。
旅館名為方舟,即是取自諾亞方舟的意象與外型,宛如一艘木舟聳立於國家公園內,周邊全是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從館內向外看,就是一大片的紅土地和一個巨大水坑,眼前所見皆是野生動物的家園,自然不會、也不應該有多餘的圍牆鐵門,這也代表,人和動物就僅僅隔著一片玻璃,咫尺之間。
當太陽下山,氣溫已不如白天炎熱,隨著涼意降臨,萬物呼吸也不再那麼躁動,空氣都悠哉快活了起來。原本隱蔽避暑的動物會陸續現身,往水源處前進,喝水、覓食、玩耍,旅館外的水坑就是個絕佳地點。也因此,日落禁令是一道最簡單有效的防線,避免傻乎乎的旅客一不小心,轉眼就站到了生死邊緣。
那一天,當月亮緩升,輕輕地懸掛於天,非洲象來了。
相比亞洲象更為龐大的身軀,一隻、兩隻,一對、兩對陸續從樹叢後冒出,緩步走向紅土和水坑。天色漸黑,無光害的深山環境,讓飽滿的月光就像一盞聚光燈,把前方那座天然的紅色舞台打亮,等候迎接明星登場。我像個害羞的小粉絲,靜悄悄蹲伏在旅館地下室那片觀景落地玻璃前,一片漆黑不敢開燈,就怕驚擾了台上的演出。
象群一一登台,熟絡自在地穿梭於旅館周圍,我們近得簡直不可思議。正前方,是兩隻象鼻交纏、耳鬢廝磨的小情侶,四片大大的象耳朵,搧得空氣裡盡是濃情蜜意的氣息;幾公尺外,是尚不及媽媽一半身形的幾隻小小象,亦步亦趨親暱黏在母親身側,或撒嬌、或漫步、或玩沙;更遠處,龐大黑影正在緩緩靠近,彎彎的象牙在月光下潔白閃亮,比身體更快透露牠們的到來,是前來飲水的另一個大象家族。
短短幾公尺外,近二十隻的龐大野生象群,一個個踏著安定沉穩的步伐,一呼一吸皆是自在,絕不是養在柵欄內能有的神態。眼前美麗震撼的一幕,讓我霎時還有點不敢置信自己的好運,一位拎著掃把的旅館工作人員在此時走進地下室,日日生活在這裡的她,理應對這般景色早已司空見慣,可仍然和來自遙遠他方的我一樣,興奮不已,臣服於眼前美景。
頂著一頭鬈髮黑皮膚,她滿臉笑容、躡手躡腳輕聲朝我走來,乍看很不同的我們,卻以完全相同的心情與姿態,在這一刻並排蹲在窗前。半晌,她用氣音笑笑地開口說:「Amazing, right?」我雙手攀在木頭窗台、頭緊靠玻璃,一時說不出話,只能回以傻笑,把對原始生命的敬畏讚嘆,化成玻璃上久久未消的一口霧氣。
儘管這一夜大受震撼,睡得卻格外安穩。或許是長途飛行的疲憊,或許是基因裡潛藏著回到原始自然的心安,雖是短短睡眠,倒也補回了大部分精神,天未亮即醒,起床用外套圍巾把自己裹得厚厚實實的,打算前去頂層的觀景平台等候日出。
高海拔的晨霧濃,悄悄為破曉時分的萬物罩上一層面紗,我推開門走出露台,傾刻間便被溫柔的白霧包圍,感覺自己走進了一個大自然的祕密結界,這裡的鳥語蟲鳴,似乎較城市裡更為低沉迷人,像在訴說著某種密語,引人靜靜聆聽。沉醉了一會,天色漸白,霧氣仍舊繚繞未止。我猜想金黃晨曦今天大概難以現身,決定再去四處轉轉(當然還是只能在旅館內)。
露台位於旅館至高處,我沿層一路下樓探險,最後是地下室的碉堡,留住了我。
那裡有著石磚堆砌的弧形牆面,上頭開了兩個扁扁的窗,形似電影中看過的射擊孔,沒有安裝玻璃,直接鏤空。我微踮起腳尖,把鼻子湊了上去,深吸一口,野外的氣息一股腦的湧進鼻腔。
不愧是海拔超過兩千公尺的冷冽空氣,像個刺耳的鬧鐘,瞬間把我還在貪睡的每個嗅覺細胞都徹底喚醒。紅土、青草、積水、眼前的羚羊與非洲水牛,或許還有一些隱藏在草叢內的不知名存在,揉雜成一股不存在於記憶庫裡的複雜氣味,說不上香,但很耐聞,是某種原始又野性的味道,直到腳痠得像快要抽筋了,我攀著石牆用力猛吸,企圖將這氣味好好烙印,直到腳痠得快要抽筋了,才甘願饒了自己一對腳尖。
這樣獨一無二的味道,初來乍到的我,雖然沒有能力進一步細究氣味裡究竟還藏著誰,但至少我知道,這是城市裡、鄉村裡、動物園裡,都絕沒有的味道。生於原始,亦只存於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專屬於阿布岱爾的味道,因為直到旅程結束,我在肯亞、坦尚尼亞的其他地區,都未曾再聞過。
與野生動物相遇的第一天,忽然有些意會到,為什麼許多的智者都曾說——這世上有些時刻,語言是多餘的。
不需要說話,讓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髮絲、雙手、雙腳都成為觸角,用身體感官的一切去感受,嘗試和大自然用超越語言的方式交流,你會開始願意相信,生命的存在確實是一種奇蹟。
初見野性世界,儘管我對其仍是一無所知,但這是第一次,我好像能略微體會到厄凌.卡格書中說的:「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跟世界萬物產生了連結。」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是我時常掏出來自己琢磨著的一句話,尤其是在遭遇巨大的挫敗,或是出乎意料的成功之時。
已經想不起最初是在哪裡獲知這句話,但記下之後,漸漸發現時常在兩種主題的相關討論中看見──宗教、失戀。
本質上,我認為它是一句能夠撫慰人心的溫柔之語。只是在宗教裡,時常被用於增強信仰的連結,帶著一種宿命感、命運註定的觀點,告慰信徒無論遭遇什麼,都有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上天/神,將你帶往更好的世界。至於失戀,大家周遭應該多有經驗,這句話被賦予救贖的期待,像根浮木般,遞給那些受傷破碎的心,希望給予「放下」的力量。
但對我而言,它還有另外一種意義──保持良好的心念。
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Maasai Mara National Park),是每年震撼的動物大遷徙主要舞台,百萬頭由牛羚、斑馬、瞪羚組成的大軍,會由面積十倍大、位於坦尚尼亞的塞倫蓋提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追逐青草與水源而來。
雖說大遷徙,實際上是綿延一整個年度,環繞大塞倫蓋提區的野生動物移動現象,但在每年的七月至八月,當雨季過後,百萬大軍集體湧進面積相對狹小的馬賽馬拉(但實際上仍非常大,一個國家公園就超過五個台北市的面積),還是最為攝人心魄的季節,是所有獵遊者夢寐以求、渴望親眼目睹的壯觀奇景。
這個時期,在馬賽馬拉的熱氣球獵遊(the Balloon Safari),亦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體驗。價位雖然是有名的高,但人生中能有一次,在古老原始的大草原上迎接日出,飛越一整片無垠壯闊的荒野,俯瞰稀樹與河流,還是非常值得。
在空中,你會體會自己正渺小地被宇宙包覆著,見證天空從漆黑、轉為魚肚白,再漸漸被染上一層金黃,俯瞰被黎明溫柔喚醒的大地,動物甦醒,開始活動覓食,為草原注入靈動生氣,甚至感受遷徙大隊萬頭攢動、綿延至地平線的浩瀚。
我相信,那就是嬤嬤甘比和小傑克在「萬物出生之地」看見的美麗。「那是一個可以看見大地誕生、欣賞世界入睡的地方,一個美麗得難以言喻的地方。」
我懷著期待,在清晨六點,乘上了那顆繽紛斑斕的熱氣球。
那一天的天氣絕佳,萬里無雲,清澈地像是能一眼望進地平線,清晨的高空空氣,裹著寒意竄進皮膚,我裹得幾乎只留下一對眼睛,在高空中、在烈火下靜靜等待。
破曉時分,果如期待,天與地上演了近乎迷幻的精彩大秀,黑到白、白到金,大地被點亮,深藍色的天空襯著深橘色的旭日,吸走了所有人的心神,日出使人忘我,故而直到四周已經全然明亮,我們才發覺異樣——草原上沒有動物。
非洲五霸先不說,就連斑馬、瞪羚這些草原常客,別說是成群結隊的,連形單影隻的也幾乎沒有,實感意外。那是個星期天,我們跟熱氣球飛行員互開玩笑,說動物也流行過週末,放假去了。大家說說笑笑,保持輕鬆氣氛,飛行員也繼續努力地幫忙尋找,但直到一個小時多的飛行結束,動物們還是不見蹤影。
在那段添了些許空白的航程裡,我在內心輕輕對自己說了這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攀在籐籃邊緣,遠眺地平線,感受著足下這片靜謐之地,穩穩散發的平靜,揣想或許是萬物都還安睡著。想著想著,一個念頭也跟著靜靜浮現——或許在荒野獵遊裡,這樣的寧靜平和,其實比精彩喧騰還要難得。
沒有動物的草原,無處騷動,安安靜靜,像是連風拂過一株荒草的聲音都能聽見,無比耀眼的晨曦,使人瞇起眼,模糊了遠方的那條地平線,空中飄著一顆顆鮮豔的熱氣球,像是聖誕樹上討人喜歡的小燈泡,地面上蜿蜒的線條,是乾枯的小河與獵遊的泥土路,透露出曾經流動的痕跡。沒有了動物,天地與草木的生命力,顯得格外沉穩強大。
眼前這一幕,轉了念,才發現美好得像非洲大地精心準備的禮物。
同時,也是那句咒語帶來的良好心念,為我鬆開了「怎麼都沒有動物」的執念,當心已開放,何來失望。解放了「不如願」,才讓我能看見「萬物出生之地」的另一種樣貌。
對於一個普遍來說可能被認為是壞事的狀況(花了大錢,但預期目標卻撲空),從失望、接受、轉念、到認同,必然是先懷有開放的心胸,才有機會走向坦然。
是故,所謂「最好的安排」,與其說是相信上天,我更傾向另一個更為踏實的解讀──放下執著。
「人生要拉長來看,所有事情在更大的刻度中檢視時,你會看到完全不同的觀點。……現在你所哭泣的原因,未來可能是感謝的理由。對於明天,我們什麼也不知道。允許自己不知道,開放地活。讓自己從這一秒的情緒化當中脫身,事件的意義,待未來揭示。」
所以,並不是不知所由地盲目相信,不是兩手一攤的命運感嘆,也不是得等候未來回首才能領悟的體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打開心,接納可能性。
即便在我內心,確實相信世上有著超越人類肉體智慧的力量存在,或許是神,或許是天地,或許是星星,或許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靈。但既然這些,已都不在你我能力掌握的範圍之內,也就無須揣想、不必糾結,不如定下心,做我能做的:遇事不過喜或過悲,避免過早下定論,盡量正面思考。
從己心開始,是最簡單而無敵的。當下就能起心,轉瞬即動念,隨時都有能力改變。
曾經也看過一些討論,會將這句話解釋為一種「緣分」。在我看來,也是同樣的道理,差異只在如何看待這份「緣」。
有些人會說,人生中的所有遇見都是緣分,既已註定,強求不得,做與不做、想與不想都沒有區別。的確,緣分之所以妙不可言,就在其無法預知、禍福難定,也不受你我力量的掌控。但是,「緣」雖難料,自己的「念」卻可以握在手中。
所謂「緣分到來」,如同「最好的安排」,同樣應該是秉持主動的、開放的、自在的心念,放手歡迎一切的發生。如果只是一味被動地接受看不見的力量安排,沒有自我的思考與行動,沒有主動意識,難道不是形同被支配的人偶?
對待緣分,提醒自己開放性地接受、正向迎接,盡己所能不帶偏見地去觀察,發掘箇中奧妙,擁抱新的思緒和感受,並從中更加認識自己。無論遇上什麼事,無論當下看來是好是壞,都相信凡發生必然有其力量,至少,能夠驅動新的變化。
我相信,無論是何狀況,若能夠帶動自我反思與對話,勇敢敲打內心的意志,生命自然會給予正向影響。
望著金黃草原的那一輪日出,我願意盡我所能樂觀地想──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從沒有看過真正的大型野生動物。
讀著這段文字的多數人,我想可能也都沒有,閱讀背後意味著我們成長於能夠識字、受教育的環境,某種程度也就代表,和最原始的大自然有著一定距離。獲取知識是好事,只是在當代現實環境裡,也有相應的代價,我們把森林和荒野交換成了電塔與水泥,活在自然裡變成了一件「不那麼自然」的事。
成長於苗栗農村,家門外就是一片山麓田園,大自然於我而言不算陌生,但是不計雞鴨牛豬等人工飼養的家禽家畜,或是飛鳥昆蟲等鄉野常見的小動物,那些非畜牧目的,或者大型的野生動物,對我來說仍只停留於動物園的印象,而牠們看起來總是意興闌珊,比隔壁鄰居的老母雞,還要缺乏活力。
「野生動物」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在三十歲的這一年,從零學起。
旅程第一站,是位處肯亞的阿布岱爾國家公園(Aberdare National Park),光聽名字大家或許陌生,但如對歷史或英劇稍有涉獵,必定聽過它知名的一段史實:西元一九五二年,英國伊莉莎白公主造訪此地,下榻園區內的樹頂旅館(Treetops),當晚卻接到喬治六世駕崩的噩耗,於是「樹頂」登基,成為歷史上蔚為傳奇的「上樹是公主,下樹是女王」。該旅館經疫情打擊後目前已經歇業。阿布岱爾國家公園內,另一間同以生態聞名的方舟旅館(The Ark),是我通往野性世界的第一扇窗。
身為外來者,學到的第一課是──順服於大自然的規律。
旅館每日嚴格執行在日落前大門落鎖,所有入住旅客必須待在館內,不可外出。聽起來或許感覺有點像當兵,或者某些強調嚴格管理的集訓營,沒有一般想像中非洲野外旅行的奔放自由,但事實上,大家很快就接受,並發現這項規定有多麽正確。
旅館名為方舟,即是取自諾亞方舟的意象與外型,宛如一艘木舟聳立於國家公園內,周邊全是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從館內向外看,就是一大片的紅土地和一個巨大水坑,眼前所見皆是野生動物的家園,自然不會、也不應該有多餘的圍牆鐵門,這也代表,人和動物就僅僅隔著一片玻璃,咫尺之間。
當太陽下山,氣溫已不如白天炎熱,隨著涼意降臨,萬物呼吸也不再那麼躁動,空氣都悠哉快活了起來。原本隱蔽避暑的動物會陸續現身,往水源處前進,喝水、覓食、玩耍,旅館外的水坑就是個絕佳地點。也因此,日落禁令是一道最簡單有效的防線,避免傻乎乎的旅客一不小心,轉眼就站到了生死邊緣。
那一天,當月亮緩升,輕輕地懸掛於天,非洲象來了。
相比亞洲象更為龐大的身軀,一隻、兩隻,一對、兩對陸續從樹叢後冒出,緩步走向紅土和水坑。天色漸黑,無光害的深山環境,讓飽滿的月光就像一盞聚光燈,把前方那座天然的紅色舞台打亮,等候迎接明星登場。我像個害羞的小粉絲,靜悄悄蹲伏在旅館地下室那片觀景落地玻璃前,一片漆黑不敢開燈,就怕驚擾了台上的演出。
象群一一登台,熟絡自在地穿梭於旅館周圍,我們近得簡直不可思議。正前方,是兩隻象鼻交纏、耳鬢廝磨的小情侶,四片大大的象耳朵,搧得空氣裡盡是濃情蜜意的氣息;幾公尺外,是尚不及媽媽一半身形的幾隻小小象,亦步亦趨親暱黏在母親身側,或撒嬌、或漫步、或玩沙;更遠處,龐大黑影正在緩緩靠近,彎彎的象牙在月光下潔白閃亮,比身體更快透露牠們的到來,是前來飲水的另一個大象家族。
短短幾公尺外,近二十隻的龐大野生象群,一個個踏著安定沉穩的步伐,一呼一吸皆是自在,絕不是養在柵欄內能有的神態。眼前美麗震撼的一幕,讓我霎時還有點不敢置信自己的好運,一位拎著掃把的旅館工作人員在此時走進地下室,日日生活在這裡的她,理應對這般景色早已司空見慣,可仍然和來自遙遠他方的我一樣,興奮不已,臣服於眼前美景。
頂著一頭鬈髮黑皮膚,她滿臉笑容、躡手躡腳輕聲朝我走來,乍看很不同的我們,卻以完全相同的心情與姿態,在這一刻並排蹲在窗前。半晌,她用氣音笑笑地開口說:「Amazing, right?」我雙手攀在木頭窗台、頭緊靠玻璃,一時說不出話,只能回以傻笑,把對原始生命的敬畏讚嘆,化成玻璃上久久未消的一口霧氣。
儘管這一夜大受震撼,睡得卻格外安穩。或許是長途飛行的疲憊,或許是基因裡潛藏著回到原始自然的心安,雖是短短睡眠,倒也補回了大部分精神,天未亮即醒,起床用外套圍巾把自己裹得厚厚實實的,打算前去頂層的觀景平台等候日出。
高海拔的晨霧濃,悄悄為破曉時分的萬物罩上一層面紗,我推開門走出露台,傾刻間便被溫柔的白霧包圍,感覺自己走進了一個大自然的祕密結界,這裡的鳥語蟲鳴,似乎較城市裡更為低沉迷人,像在訴說著某種密語,引人靜靜聆聽。沉醉了一會,天色漸白,霧氣仍舊繚繞未止。我猜想金黃晨曦今天大概難以現身,決定再去四處轉轉(當然還是只能在旅館內)。
露台位於旅館至高處,我沿層一路下樓探險,最後是地下室的碉堡,留住了我。
那裡有著石磚堆砌的弧形牆面,上頭開了兩個扁扁的窗,形似電影中看過的射擊孔,沒有安裝玻璃,直接鏤空。我微踮起腳尖,把鼻子湊了上去,深吸一口,野外的氣息一股腦的湧進鼻腔。
不愧是海拔超過兩千公尺的冷冽空氣,像個刺耳的鬧鐘,瞬間把我還在貪睡的每個嗅覺細胞都徹底喚醒。紅土、青草、積水、眼前的羚羊與非洲水牛,或許還有一些隱藏在草叢內的不知名存在,揉雜成一股不存在於記憶庫裡的複雜氣味,說不上香,但很耐聞,是某種原始又野性的味道,直到腳痠得像快要抽筋了,我攀著石牆用力猛吸,企圖將這氣味好好烙印,直到腳痠得快要抽筋了,才甘願饒了自己一對腳尖。
這樣獨一無二的味道,初來乍到的我,雖然沒有能力進一步細究氣味裡究竟還藏著誰,但至少我知道,這是城市裡、鄉村裡、動物園裡,都絕沒有的味道。生於原始,亦只存於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專屬於阿布岱爾的味道,因為直到旅程結束,我在肯亞、坦尚尼亞的其他地區,都未曾再聞過。
與野生動物相遇的第一天,忽然有些意會到,為什麼許多的智者都曾說——這世上有些時刻,語言是多餘的。
不需要說話,讓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髮絲、雙手、雙腳都成為觸角,用身體感官的一切去感受,嘗試和大自然用超越語言的方式交流,你會開始願意相信,生命的存在確實是一種奇蹟。
初見野性世界,儘管我對其仍是一無所知,但這是第一次,我好像能略微體會到厄凌.卡格書中說的:「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跟世界萬物產生了連結。」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是我時常掏出來自己琢磨著的一句話,尤其是在遭遇巨大的挫敗,或是出乎意料的成功之時。
已經想不起最初是在哪裡獲知這句話,但記下之後,漸漸發現時常在兩種主題的相關討論中看見──宗教、失戀。
本質上,我認為它是一句能夠撫慰人心的溫柔之語。只是在宗教裡,時常被用於增強信仰的連結,帶著一種宿命感、命運註定的觀點,告慰信徒無論遭遇什麼,都有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上天/神,將你帶往更好的世界。至於失戀,大家周遭應該多有經驗,這句話被賦予救贖的期待,像根浮木般,遞給那些受傷破碎的心,希望給予「放下」的力量。
但對我而言,它還有另外一種意義──保持良好的心念。
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Maasai Mara National Park),是每年震撼的動物大遷徙主要舞台,百萬頭由牛羚、斑馬、瞪羚組成的大軍,會由面積十倍大、位於坦尚尼亞的塞倫蓋提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追逐青草與水源而來。
雖說大遷徙,實際上是綿延一整個年度,環繞大塞倫蓋提區的野生動物移動現象,但在每年的七月至八月,當雨季過後,百萬大軍集體湧進面積相對狹小的馬賽馬拉(但實際上仍非常大,一個國家公園就超過五個台北市的面積),還是最為攝人心魄的季節,是所有獵遊者夢寐以求、渴望親眼目睹的壯觀奇景。
這個時期,在馬賽馬拉的熱氣球獵遊(the Balloon Safari),亦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體驗。價位雖然是有名的高,但人生中能有一次,在古老原始的大草原上迎接日出,飛越一整片無垠壯闊的荒野,俯瞰稀樹與河流,還是非常值得。
在空中,你會體會自己正渺小地被宇宙包覆著,見證天空從漆黑、轉為魚肚白,再漸漸被染上一層金黃,俯瞰被黎明溫柔喚醒的大地,動物甦醒,開始活動覓食,為草原注入靈動生氣,甚至感受遷徙大隊萬頭攢動、綿延至地平線的浩瀚。
我相信,那就是嬤嬤甘比和小傑克在「萬物出生之地」看見的美麗。「那是一個可以看見大地誕生、欣賞世界入睡的地方,一個美麗得難以言喻的地方。」
我懷著期待,在清晨六點,乘上了那顆繽紛斑斕的熱氣球。
那一天的天氣絕佳,萬里無雲,清澈地像是能一眼望進地平線,清晨的高空空氣,裹著寒意竄進皮膚,我裹得幾乎只留下一對眼睛,在高空中、在烈火下靜靜等待。
破曉時分,果如期待,天與地上演了近乎迷幻的精彩大秀,黑到白、白到金,大地被點亮,深藍色的天空襯著深橘色的旭日,吸走了所有人的心神,日出使人忘我,故而直到四周已經全然明亮,我們才發覺異樣——草原上沒有動物。
非洲五霸先不說,就連斑馬、瞪羚這些草原常客,別說是成群結隊的,連形單影隻的也幾乎沒有,實感意外。那是個星期天,我們跟熱氣球飛行員互開玩笑,說動物也流行過週末,放假去了。大家說說笑笑,保持輕鬆氣氛,飛行員也繼續努力地幫忙尋找,但直到一個小時多的飛行結束,動物們還是不見蹤影。
在那段添了些許空白的航程裡,我在內心輕輕對自己說了這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攀在籐籃邊緣,遠眺地平線,感受著足下這片靜謐之地,穩穩散發的平靜,揣想或許是萬物都還安睡著。想著想著,一個念頭也跟著靜靜浮現——或許在荒野獵遊裡,這樣的寧靜平和,其實比精彩喧騰還要難得。
沒有動物的草原,無處騷動,安安靜靜,像是連風拂過一株荒草的聲音都能聽見,無比耀眼的晨曦,使人瞇起眼,模糊了遠方的那條地平線,空中飄著一顆顆鮮豔的熱氣球,像是聖誕樹上討人喜歡的小燈泡,地面上蜿蜒的線條,是乾枯的小河與獵遊的泥土路,透露出曾經流動的痕跡。沒有了動物,天地與草木的生命力,顯得格外沉穩強大。
眼前這一幕,轉了念,才發現美好得像非洲大地精心準備的禮物。
同時,也是那句咒語帶來的良好心念,為我鬆開了「怎麼都沒有動物」的執念,當心已開放,何來失望。解放了「不如願」,才讓我能看見「萬物出生之地」的另一種樣貌。
對於一個普遍來說可能被認為是壞事的狀況(花了大錢,但預期目標卻撲空),從失望、接受、轉念、到認同,必然是先懷有開放的心胸,才有機會走向坦然。
是故,所謂「最好的安排」,與其說是相信上天,我更傾向另一個更為踏實的解讀──放下執著。
「人生要拉長來看,所有事情在更大的刻度中檢視時,你會看到完全不同的觀點。……現在你所哭泣的原因,未來可能是感謝的理由。對於明天,我們什麼也不知道。允許自己不知道,開放地活。讓自己從這一秒的情緒化當中脫身,事件的意義,待未來揭示。」
所以,並不是不知所由地盲目相信,不是兩手一攤的命運感嘆,也不是得等候未來回首才能領悟的體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打開心,接納可能性。
即便在我內心,確實相信世上有著超越人類肉體智慧的力量存在,或許是神,或許是天地,或許是星星,或許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靈。但既然這些,已都不在你我能力掌握的範圍之內,也就無須揣想、不必糾結,不如定下心,做我能做的:遇事不過喜或過悲,避免過早下定論,盡量正面思考。
從己心開始,是最簡單而無敵的。當下就能起心,轉瞬即動念,隨時都有能力改變。
曾經也看過一些討論,會將這句話解釋為一種「緣分」。在我看來,也是同樣的道理,差異只在如何看待這份「緣」。
有些人會說,人生中的所有遇見都是緣分,既已註定,強求不得,做與不做、想與不想都沒有區別。的確,緣分之所以妙不可言,就在其無法預知、禍福難定,也不受你我力量的掌控。但是,「緣」雖難料,自己的「念」卻可以握在手中。
所謂「緣分到來」,如同「最好的安排」,同樣應該是秉持主動的、開放的、自在的心念,放手歡迎一切的發生。如果只是一味被動地接受看不見的力量安排,沒有自我的思考與行動,沒有主動意識,難道不是形同被支配的人偶?
對待緣分,提醒自己開放性地接受、正向迎接,盡己所能不帶偏見地去觀察,發掘箇中奧妙,擁抱新的思緒和感受,並從中更加認識自己。無論遇上什麼事,無論當下看來是好是壞,都相信凡發生必然有其力量,至少,能夠驅動新的變化。
我相信,無論是何狀況,若能夠帶動自我反思與對話,勇敢敲打內心的意志,生命自然會給予正向影響。
望著金黃草原的那一輪日出,我願意盡我所能樂觀地想──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