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中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詩人余光中評:
鍾怡雯的語言之美兼具流暢與細緻,筆路由實入虛,從經驗中煉出哲學,她擁有金聖嘆所謂的才子獨具之慧眼靈心,能從極微處去觀照婆娑世界;靈眼明察,又能夠靈手捕捉,以詩的象喻生動地刻劃顯現。
她的藝術像回力球一樣,不斷在虛實之間來回反彈,倒真能入於詭異,引起驚悚。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獨創往往在於刷新觀點。
名散文家周芬伶評:
鍾怡雯的文體交揉著現代與古典,現代如莒哈絲、蘇童的實驗精神,古典如魏晉人的瀟散不在名教之中,服食丹藥愛談玄虛則有何晏、劉伶、阮籍之風,筆法形影神問答如五柳先生。
從《河宴》、《垂釣睡眠》到《陽光如此明媚》,精選鍾怡雯的42篇精采散文,以日常中不起眼的生活周遭事物為書寫素材,發掘隱匿於平淡事情的理趣,充分展現了其散文的語言魅力,以及驚人的創造力。新版特增最新著作《麻雀樹》裡4篇作品,完整呈現鍾怡雯創作風格的轉變與歷程。
作者簡介
鍾怡雯
一九六九年生於馬來西亞。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麻雀樹》、《鍾怡雯精選集》;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靈魂的經緯度:馬華散文的雨林和心靈圖景》、《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華文文學專題研究》、《當代散文論I: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I:后土繪測》、《永夏之雨:馬華散文史研究》、《翦影之秘:當代中國散文研究》;翻譯《我相信我能飛》。
一九六九年生於馬來西亞。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麻雀樹》、《鍾怡雯精選集》;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靈魂的經緯度:馬華散文的雨林和心靈圖景》、《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經典的誤讀與定位:華文文學專題研究》、《當代散文論I: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I:后土繪測》、《永夏之雨:馬華散文史研究》、《翦影之秘:當代中國散文研究》;翻譯《我相信我能飛》。
目次
目錄
編輯前言‧推薦鍾怡雯/陳義芝
鬼氣與仙筆──鍾怡雯散文的混雜風貌/周芬伶
鍾怡雯散文觀
輯一 河 宴
島嶼紀事
天 井
輯二 垂釣睡眠
漸漸死去的房間
茶 樓
說 話
垂釣睡眠
傷
鬼 祟
輯三 聽 說
祝你幸福
芝麻開門
節 奏
藏 魂
六 月
輯四 我和我豢養的宇宙
藥 癮
豹 走
酷 刑
統統回收
小女生
輯五 飄浮書房
不老城
濕婆神之鄉
糖水涼茶舖
飽 死
狗日子
都是朽木
耐煩的牛
無處不貓
輯六 野半島
北緯五度
我們的問題
他以為他是一首詩
無所謂
甚麼都不說
一家人的夢
鍾氏出品
聲 氣
輯七 陽光如此明媚
過敏的靈魂
撿破爛的臉
對不起,打擾了
陽光如此明媚
今晨有雨
秋光實驗
位 置
七月將至
輯八 麻雀樹
看樹
麻雀樹,與夢
晚安,我的家
時光的縫隙
鍾怡雯散文寫作年表
編輯前言‧推薦鍾怡雯/陳義芝
鬼氣與仙筆──鍾怡雯散文的混雜風貌/周芬伶
鍾怡雯散文觀
輯一 河 宴
島嶼紀事
天 井
輯二 垂釣睡眠
漸漸死去的房間
茶 樓
說 話
垂釣睡眠
傷
鬼 祟
輯三 聽 說
祝你幸福
芝麻開門
節 奏
藏 魂
六 月
輯四 我和我豢養的宇宙
藥 癮
豹 走
酷 刑
統統回收
小女生
輯五 飄浮書房
不老城
濕婆神之鄉
糖水涼茶舖
飽 死
狗日子
都是朽木
耐煩的牛
無處不貓
輯六 野半島
北緯五度
我們的問題
他以為他是一首詩
無所謂
甚麼都不說
一家人的夢
鍾氏出品
聲 氣
輯七 陽光如此明媚
過敏的靈魂
撿破爛的臉
對不起,打擾了
陽光如此明媚
今晨有雨
秋光實驗
位 置
七月將至
輯八 麻雀樹
看樹
麻雀樹,與夢
晚安,我的家
時光的縫隙
鍾怡雯散文寫作年表
書摘/試閱
鬼氣與仙筆──鍾怡雯散文的混雜風貌 周芬伶
前言──馬華文學與女散文家
也許我們都來自陰暗複雜的女兒國,大家族重男輕女的舊遺毒,同樣是五個女兒一個弟弟,而且都曾經男裝想當男生。她像是我遺失在野半島的另一個妹妹,一見面就覺得格外熟悉,但引起我注意的是她身上飄著怪異之氣,初見面時她還是學生,眼睛化濃妝塗藍眼影,眼睛已夠大還特別強化有一絲妖異,那時女作家化濃妝的很少;第二次見面剪超短髮無眼妝,圓咕嚕的眼珠如銀球古靈精怪,很像年輕時的沙岡,總之還是「怪」,然我與怪咖有緣。她說話又急又快,大驚小怪一堆,生活的小事都被她說大了,跟琦君一樣愛聊家常,而且話急得插不進,只能聽。
貓咪啊病痛,吃藥看醫生,還有能見陰暗之物……
穿得漂漂亮亮到東海一看到樹大叫:「我要爬樹!」我在一旁聽得直笑。
爬樹絕對是她生命中重要的事,那是她自己的位置,一個可以入世也可以超然的角度,「那是我跟世界的距離,跟家人的關係。一個旁觀者,住在她自己的島上。」令我想到寫《爬樹的女人》的樹冠生態學家羅曼教授,她是個另類樹冠學家,在澳洲用繩索爬樹,懷孕時利用採櫻桃的籃子登上尤加利樹,在非洲乘熱氣球俯視研究樹頂,又到美國麻州的溫帶林與貝里斯的熱帶雨林搭建樹冠步道,過著很具高度與難度的生活。她在樹上看到另一個世界,另一個自己。鍾怡雯的「異質」在於她的僑民與流放身分,在傳統與現代夾縫中的矛盾掙扎。
馬華文學在台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鍾怡雯自己也很有使命感,我一直認為馬華文學在臺灣應有一個位置,它不是僑民文學,也不是本土文學,而是新移民(流放文學),也就是使用非母語在外地產生的文學,像哈金或高行健在西方,溫瑞安、李永平與黃錦樹在台灣,他們的複雜性更豐富台灣的文學。
台灣是移民之島,島上的主人是原住民,其他都是移民,只有新舊之分。
舊移民長久定居而形成本土文學,新移民則有認同的焦慮與疏離感,在神州時代他們化為儒俠,練武舞劍,當中方娥真的散文最是令人驚豔,但其脫塵絕俗到底難入人心,鍾怡雯的文章能入人心,緣於她是激烈的豹走女子,與生活貼近,有著鮮明的個性與剛柔相濟的文風,令人樂於親近。
就像鍾怡雯強調馬華文學的浪漫精神,屬於她的浪漫是在不斷逾越與出走中,有種回不去的焦慮與掙扎,所以總在奔逃,進行中,動態的描寫特別出色,時而喃喃自語,大多是自問自答,獨特的鍾氏出品,像馬克白的獨白,像是懺悔,其實是上下求索的天問:
我不知道那樣單刀直入的問題,對滿姑婆是否錐心之痛。她抖了一下,輕輕的說:「不,不,不會骯髒。」
不會骯髒?我窮追不捨,拋出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面對這串不容思索的連珠炮,她不禁紅了眼眶。是的,曾祖母養了她這麼多年,不是生母又何妨……
她哀傷的背影沒入曾祖母的房間,噢,不!現在應該叫「滿姑婆的房間」。
在寬敞廚房的西南隅,大宅的後方,這毒瘤般的房間在我的記憶中漸漸死去,復活了再漸漸死去。(〈漸漸死去的房間〉)
對她來說,她所叛逃的那個島曾經像是「漸漸死亡的房間」。
從北緯五度的野半島奔逃到北緯二十三度的福爾摩沙,她心魂未定,時常回望過去,有時對人事錯迕的現實感到迷亂。
在家庭中,她作為長女,背負著父親的沉默與威權,她選擇叛逃,逃離家門,越過國界,進入另一個傳統威權的學術圈,又進入婚姻,看似適應得不錯,但她還在驚魂不定,還在自問自答:我作對了嗎?哦,可能不對。這種自責感的催逼與母體脫離的分裂感,並非在地作家所能感受。
就像她愛引用的英文歌曲,也都是進行式與疑問句:
I hear her voice in the morning hours she calls me
Radio reminds me of my home far away
And driving down the road I get a feeling
That l should’ve been home yesterday
渦形回歸──流放的激進與退守精神相抗
作為僑民的後代,肩負著龐大的文化與家族的陰影,在種族語言多元,城市與雨林並置的馬來西亞,如果她選擇逃往西方,以英文書寫,那就很難掙脫湯婷婷與湯恩美一路的「混雜風」,或林玉玲書寫家族夢魘《月白的臉》,令人疑惑為何移民的家族圖象何以如此陰暗與壓抑,那讓人喘不過來的壓力,與凌亂破碎的心靈圖象有時令人不忍卒讀。
可能是漢文化越在邊緣地帶越保守威權,呈現歷史「停滯」的現象,儒教與父權的威力更顯巨大。
她選擇的台灣,雖也是漢文化的孤島,卻是散文的樂園,起初她以中文系女子的典雅傳統崛起,與一般作家先從自傳散文出發再擴大之有所不同,她是倒著來的,先從其它枝枝節節寫起,像她的失眠(〈垂釣睡眠〉)、容易摔傷(〈傷〉)、常看病、貓咪(族繁不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垂釣睡眠〉,那有著過敏靈魂的年輕女子如何每晚與睡眠搏鬥,寫得絲絲入扣:
不過兩三天的時間,我的身體變成了小麥町──大大小小的瘀傷深情而脆弱,一碰就呼痛,一如我極度敏感的神經。那些傷痛是出走的睡眠留給我的紀念,同時提醒我它的重要性。它用這種磨人脾性損人體膚的方式給我「顏色」好看,多像情人樂此不疲的傷害。然而情人分手有因,而我則莫名的被遺棄了。(《垂釣睡眠》)
就這樣她以生活的細節敘述,進入女散文家之列,她迴避家族尤其是父祖的書寫,對於雨林生活也只有順便帶到,直到二○○二年出版《我和我豢養的宇宙》之後,她開始較有意識地省視自己來自的血緣,〈今晨有雨〉可能是個重要轉折,寫的是祖父的過世:
十八歲那年我離家,不,簡直是逃家,在你不知情的狀況下,走上不歸路。我慶幸自己走得遠遠的,徹底與你決裂,也一筆勾銷算不清的債。隔著南中國海,我開始寫作,卻無法書寫我們的關係。正確的說法是,跟血緣相關的一切,我根本拒絕去想。書寫是救贖。許多人這麼說。我不相信,也不需要。何況,沒有沉淪,何需救贖?我寧願沉默。(《我和我豢養的宇宙》)
這時還是倔強地排斥書寫家族或愛情、婚姻,不能寫的事要不就是太親怕過於暴露,要不就是太瘋狂連自己都無法面對。二○○六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後來結集而成的《野半島》就如火山噴發般,熱燄四射,還十分透明,語言是鍾氏出品但更急更快更雜,各種語言交雜,嗅覺味覺視覺併揉,尤其說及家族史,膽血都咳出來,果然是夠瘋狂而拒絕說出,難道她的拒絕與沉默都不需要了嗎?
感覺是擺脫小女生時期最後一次叛逆,但也是她正視自己的勇敢之舉,風格也有了改變,更鮮明,夠嗆辣!
我一直覺得傳統退守與激進嗆辣同時存在她身上,但她二○○六之前是往傳統退守的方向走,之後是往激進嗆辣方向走,連她的馬華論述也進入左翼與雨林中,她更成熟自信,這對於她的創作顯然是一個跳躍。
因此她的作品可分為兩期,一是「小女生」時期,小女生是她的愛貓的名字,活了十年,也陪伴她來台的第一個十年。二○○二年小女生過世,祖父過世幾乎同時發生,意味著她心中的小女生走了,大女生正在長大,以貓紀年,對於「無處不貓」的她想必不反對;二○○二年之後進入「野半島」時期,也即是把關愛回顧於她所來自的島,她與島的分離已近二十年,隔著時空與緯度看更顯永恆意義,「分離也是如此。必得被時間沉澱過才產生意義,此時,眼淚方會因不捨而流,綿綿的悲傷包裹起生活,你會發現,原來分離是一種浸泡記憶的福馬林,它讓記憶成為永遠」,以審美的眼光回望自己的家族與島,必須承認它在漢文化的邊陲,而禮失只能求諸野半島。
追溯鍾怡雯創作途徑是呈渦形回歸的,外面的圓是朝傳統中文典雅的方向前進,如《河宴》亦有寫及父祖家庭,仍不失懷舊散文溫柔敦厚之旨,再貼進自己的生活與內心作細節敘述,還有小物件的愛戀如《垂釣睡眠》、《我和我豢養的宇宙》,可謂世紀末的精美,再往記憶深處的野半島前進,那個島不是孤島而是比台灣大好幾倍的半島,有意識的空間與離散書寫,像一張又一張充滿刺點的老照片,充滿後現代精神,這過程也是相互辯證的過程:
在另一個島,凝視我的島,凝視家人在我生命中的位置。疏離對創作者是好的,疏離是創作的必要條件,從前在馬來西亞視為理所當然的,那語言和人種混雜的世界,此刻都打上層疊的暗影,產生象徵的意義。那個世界自有一種未被馴服的野氣。當我在這個島凝視三千里外的半島,從此刻回首過去,那空間和地理在時間的幽黯長廊裡發生了變化。鏡頭一個接一個在我眼前跑過,我補捉,我書寫,很怕它們跑遠消失。我終於明白,為何沈從文要離開湘西鳳凰,才能寫他的《從文自傳》。(〈北緯五度〉)
不僅要離開,而且要離開得夠遠夠久,但太久也不行,久了就成一張張「月白的臉」,鍾怡雯描寫的臉一張張血色鮮豔,野性難馴。
魏晉風度與形影神書寫
鍾怡雯的人不能以美來界定,現在美女作家一堆只有更模糊她們的面目,她個子嬌小仙風道骨配上一張熱帶風情的狐臉,手心永遠冰冰涼涼,就像是筆記小說走出的狐仙。
鍾怡雯的文體交揉著現代與古典,現代如莒哈絲、蘇童的實驗精神,古典如魏晉人的瀟散不在名教之中,服食丹藥愛談玄虛則有何晏、劉伶、阮籍之風,筆法形影神問答如五柳先生。我曾在三十多年前寫一篇陶詩的小報告,用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對應他的形、影、神,現在想來並不完全相扣。最說不清的就是「影」,古人認為影是自我的分身,所以才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之說,這裡的影既是影子也是另一個我;對陶氏來說形是「形而下」的肉體感官,影是「形而上」的良知良能,故言「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遊崑華,邈然茲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如此說來「影」較接近「超我」,「神」指向道家的「自然」,所以在兩相矛盾中,神化解之道便是順應自然,故言「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所謂魏晉風度是一種矛盾的組合,文字放恣,思想凝重;或者文字凝重,思想放恣,鍾怡雯兼而有之,文字放恣如《野半島》、〈酷刑〉,思想凝重如〈藏魂〉;文字凝重如〈今晨有雨〉,思想放恣如〈藥癮〉、〈位置〉。
屬於鍾怡雯的形影神問答是肉體的病痛(病身)、感應異次元(鬼影)、超脫之道所構成,且多一問一答,自問自答。先看她寫源自多病而產生的〈藥癮〉:
其實我的生活既似隱居,又在服用這種引人遐想的藥,灸穴道時且把家裡燻得迷迷濛濛,就常想起煉丹。找本葛洪的《抱朴子》仔細研究,說不定還真能煉出甚麼不老仙丹。更何況我特別喜歡風流倜儻的魏晉南北朝,那是一個頹廢,卻也散發著奇異美感的時代,煉丹,服藥,狐仙氣瀰漫。整個時代都患了對時間的集體憂鬱,試圖以礦石把血肉之軀練成與天同壽。這種服丹而長生的理據固然荒唐,可是,不老與長生,是多麼的難以抗拒啊!
她不僅喜歡服藥泡湯薰香,還愛看中醫,她寫復健的滿清十大「酷刑」現代版,拉腰、拉脖、滾床、推拿、針撥、放血,看來既痛且快,這種又享受又置之度外的態度,描寫肉體之病痛與煩惱,失眠與多愁善感,這是寫形的一面。
寫影的如寫鬼影、墳影、刑場、墳場種種感應,看來是既親和又陰慘的世界,她把它稱之為「靈魂過敏」,對於這些她只有以薰香沐浴應對之,她「見鬼」的經驗太多了,寫入文章更是一絕,如〈對不起,打擾了〉中,她寫出被鬼折磨的慘狀,讓她模糊夢幻與現實:
這麼多年下來,那些離奇的超現實乃至魔幻寫實混昧狀態,已經模糊了我對夢幻和現實的分界,他們到底是我心中的幻影還是現實裡共存的喻依?頭疼時我的頭皮凹凸起伏如月球表面,似是適合種植油棕的丘陵地。我懷疑他們寄居腦內,啊那些讓人疼痛的丘壑,便是他們存在的暗示。痛極了時彷彿聽到他們說,喂!我們在這裡。氣弱時,他們變本加厲,霸占我的腦子影響思考。疼痛令人脾氣暴戾,常有事事不順眼想動手修理人的衝動。為此我吃盡苦頭(我懷疑創造這片語的人跟我有同樣宿疾),做過各式各樣怪異的檢查和治療,像個外星人被各種高科技醫療器械檢視。疼痛常伴隨著荒謬想法和幻影,想那釋迦牟尼的頭可是跟我一樣凹凸不平(我的腦海同時出現水果攤,不!水果攤上的釋迦,「頓悟」那長相怪異的水果名稱由來)。
對於有靈異體質的人,念經「作功課」是難免的,多少可減輕一些痛苦。「每入睡必夢魘,被一高壯男士頻頻干擾,不知哪裡招來的冤親債主。心知肚明乖乖誦念《藥師經》、《地藏經》,並且不間斷的迴向一百零八遍《陀羅尼》,昏昧時隱隱然感受到陰鬱晦暗之氣。誦經時腦海浮現小時候的暑期作業。無果可摘,於是每日犒賞自己三兩顆巧克力。做功課,也就不那麼痛苦了。」但長久屈服畢竟不是辦法,只有與他硬拚,「等對方低頭」,或者逃向充滿陽氣的丈夫,這對夫妻的互補狀態實在有趣。
這些文章幾乎可以將鍾怡雯定位為「鬼」作家了,詩人有「詩鬼」,散文當然也應有「文鬼」。但這只是鍾的一部分,她還有更陽光更多元的部分,屬於她神的一面,濕婆神,她是濕婆神的子民。
濕婆神的子民──北緯五度的熱帶憂鬱
熱帶真的只能是憂鬱的嗎?當溫度常年維持在高溫,一年只分涼季與熱季,涼季也在三十度上下,熱季比涼季長很多,陽光白熱化,那是乾熱與濕熱交替,熱帶雨林帶來的豐沛雨量與野生巨獸橫走,在長期流汗與脫水中,我相信心情會受影響,鍾酷愛陽光,體質陰虛的她確實是具有向陽性,如〈陽光如此明媚〉中如此寫:
我喜歡陽光普照的好日子。清早醒來,金黃色的晨光從側窗湧入,窗簾和玻璃都擋不住那光和熱,如此滿室生輝,如此明媚,讓人心生讚美和感激。太陽底下的光影產生強烈對比,對比裡有濃淡不一的陰鬱。陽光不到的地方,有影子以及影子的層層疊疊。我喜歡光影的層次變化,早上,中午,它們悄悄拉長,變短,修改色澤。特別是冬天。日照那麼短,也許只是一個下午,或者上午的難得陽光。
遠處芒花新開,白得異得光潔。
她的憂鬱與過敏、失眠體質還來自家族遺傳,長期遊蕩在外與寫作研究,耗損精神,精氣神皆不足,她愛自己的辦法是勤看醫生愛吃藥。
過敏的人通常善感,善感易失眠,長期失眠引起憂鬱,這是永無休止的惡性循環,但我要談的是本質的憂鬱,熱帶的憂鬱跟波特萊爾談的文明引發的憂鬱不同。
前言──馬華文學與女散文家
也許我們都來自陰暗複雜的女兒國,大家族重男輕女的舊遺毒,同樣是五個女兒一個弟弟,而且都曾經男裝想當男生。她像是我遺失在野半島的另一個妹妹,一見面就覺得格外熟悉,但引起我注意的是她身上飄著怪異之氣,初見面時她還是學生,眼睛化濃妝塗藍眼影,眼睛已夠大還特別強化有一絲妖異,那時女作家化濃妝的很少;第二次見面剪超短髮無眼妝,圓咕嚕的眼珠如銀球古靈精怪,很像年輕時的沙岡,總之還是「怪」,然我與怪咖有緣。她說話又急又快,大驚小怪一堆,生活的小事都被她說大了,跟琦君一樣愛聊家常,而且話急得插不進,只能聽。
貓咪啊病痛,吃藥看醫生,還有能見陰暗之物……
穿得漂漂亮亮到東海一看到樹大叫:「我要爬樹!」我在一旁聽得直笑。
爬樹絕對是她生命中重要的事,那是她自己的位置,一個可以入世也可以超然的角度,「那是我跟世界的距離,跟家人的關係。一個旁觀者,住在她自己的島上。」令我想到寫《爬樹的女人》的樹冠生態學家羅曼教授,她是個另類樹冠學家,在澳洲用繩索爬樹,懷孕時利用採櫻桃的籃子登上尤加利樹,在非洲乘熱氣球俯視研究樹頂,又到美國麻州的溫帶林與貝里斯的熱帶雨林搭建樹冠步道,過著很具高度與難度的生活。她在樹上看到另一個世界,另一個自己。鍾怡雯的「異質」在於她的僑民與流放身分,在傳統與現代夾縫中的矛盾掙扎。
馬華文學在台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鍾怡雯自己也很有使命感,我一直認為馬華文學在臺灣應有一個位置,它不是僑民文學,也不是本土文學,而是新移民(流放文學),也就是使用非母語在外地產生的文學,像哈金或高行健在西方,溫瑞安、李永平與黃錦樹在台灣,他們的複雜性更豐富台灣的文學。
台灣是移民之島,島上的主人是原住民,其他都是移民,只有新舊之分。
舊移民長久定居而形成本土文學,新移民則有認同的焦慮與疏離感,在神州時代他們化為儒俠,練武舞劍,當中方娥真的散文最是令人驚豔,但其脫塵絕俗到底難入人心,鍾怡雯的文章能入人心,緣於她是激烈的豹走女子,與生活貼近,有著鮮明的個性與剛柔相濟的文風,令人樂於親近。
就像鍾怡雯強調馬華文學的浪漫精神,屬於她的浪漫是在不斷逾越與出走中,有種回不去的焦慮與掙扎,所以總在奔逃,進行中,動態的描寫特別出色,時而喃喃自語,大多是自問自答,獨特的鍾氏出品,像馬克白的獨白,像是懺悔,其實是上下求索的天問:
我不知道那樣單刀直入的問題,對滿姑婆是否錐心之痛。她抖了一下,輕輕的說:「不,不,不會骯髒。」
不會骯髒?我窮追不捨,拋出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面對這串不容思索的連珠炮,她不禁紅了眼眶。是的,曾祖母養了她這麼多年,不是生母又何妨……
她哀傷的背影沒入曾祖母的房間,噢,不!現在應該叫「滿姑婆的房間」。
在寬敞廚房的西南隅,大宅的後方,這毒瘤般的房間在我的記憶中漸漸死去,復活了再漸漸死去。(〈漸漸死去的房間〉)
對她來說,她所叛逃的那個島曾經像是「漸漸死亡的房間」。
從北緯五度的野半島奔逃到北緯二十三度的福爾摩沙,她心魂未定,時常回望過去,有時對人事錯迕的現實感到迷亂。
在家庭中,她作為長女,背負著父親的沉默與威權,她選擇叛逃,逃離家門,越過國界,進入另一個傳統威權的學術圈,又進入婚姻,看似適應得不錯,但她還在驚魂不定,還在自問自答:我作對了嗎?哦,可能不對。這種自責感的催逼與母體脫離的分裂感,並非在地作家所能感受。
就像她愛引用的英文歌曲,也都是進行式與疑問句:
I hear her voice in the morning hours she calls me
Radio reminds me of my home far away
And driving down the road I get a feeling
That l should’ve been home yesterday
渦形回歸──流放的激進與退守精神相抗
作為僑民的後代,肩負著龐大的文化與家族的陰影,在種族語言多元,城市與雨林並置的馬來西亞,如果她選擇逃往西方,以英文書寫,那就很難掙脫湯婷婷與湯恩美一路的「混雜風」,或林玉玲書寫家族夢魘《月白的臉》,令人疑惑為何移民的家族圖象何以如此陰暗與壓抑,那讓人喘不過來的壓力,與凌亂破碎的心靈圖象有時令人不忍卒讀。
可能是漢文化越在邊緣地帶越保守威權,呈現歷史「停滯」的現象,儒教與父權的威力更顯巨大。
她選擇的台灣,雖也是漢文化的孤島,卻是散文的樂園,起初她以中文系女子的典雅傳統崛起,與一般作家先從自傳散文出發再擴大之有所不同,她是倒著來的,先從其它枝枝節節寫起,像她的失眠(〈垂釣睡眠〉)、容易摔傷(〈傷〉)、常看病、貓咪(族繁不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垂釣睡眠〉,那有著過敏靈魂的年輕女子如何每晚與睡眠搏鬥,寫得絲絲入扣:
不過兩三天的時間,我的身體變成了小麥町──大大小小的瘀傷深情而脆弱,一碰就呼痛,一如我極度敏感的神經。那些傷痛是出走的睡眠留給我的紀念,同時提醒我它的重要性。它用這種磨人脾性損人體膚的方式給我「顏色」好看,多像情人樂此不疲的傷害。然而情人分手有因,而我則莫名的被遺棄了。(《垂釣睡眠》)
就這樣她以生活的細節敘述,進入女散文家之列,她迴避家族尤其是父祖的書寫,對於雨林生活也只有順便帶到,直到二○○二年出版《我和我豢養的宇宙》之後,她開始較有意識地省視自己來自的血緣,〈今晨有雨〉可能是個重要轉折,寫的是祖父的過世:
十八歲那年我離家,不,簡直是逃家,在你不知情的狀況下,走上不歸路。我慶幸自己走得遠遠的,徹底與你決裂,也一筆勾銷算不清的債。隔著南中國海,我開始寫作,卻無法書寫我們的關係。正確的說法是,跟血緣相關的一切,我根本拒絕去想。書寫是救贖。許多人這麼說。我不相信,也不需要。何況,沒有沉淪,何需救贖?我寧願沉默。(《我和我豢養的宇宙》)
這時還是倔強地排斥書寫家族或愛情、婚姻,不能寫的事要不就是太親怕過於暴露,要不就是太瘋狂連自己都無法面對。二○○六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專欄,後來結集而成的《野半島》就如火山噴發般,熱燄四射,還十分透明,語言是鍾氏出品但更急更快更雜,各種語言交雜,嗅覺味覺視覺併揉,尤其說及家族史,膽血都咳出來,果然是夠瘋狂而拒絕說出,難道她的拒絕與沉默都不需要了嗎?
感覺是擺脫小女生時期最後一次叛逆,但也是她正視自己的勇敢之舉,風格也有了改變,更鮮明,夠嗆辣!
我一直覺得傳統退守與激進嗆辣同時存在她身上,但她二○○六之前是往傳統退守的方向走,之後是往激進嗆辣方向走,連她的馬華論述也進入左翼與雨林中,她更成熟自信,這對於她的創作顯然是一個跳躍。
因此她的作品可分為兩期,一是「小女生」時期,小女生是她的愛貓的名字,活了十年,也陪伴她來台的第一個十年。二○○二年小女生過世,祖父過世幾乎同時發生,意味著她心中的小女生走了,大女生正在長大,以貓紀年,對於「無處不貓」的她想必不反對;二○○二年之後進入「野半島」時期,也即是把關愛回顧於她所來自的島,她與島的分離已近二十年,隔著時空與緯度看更顯永恆意義,「分離也是如此。必得被時間沉澱過才產生意義,此時,眼淚方會因不捨而流,綿綿的悲傷包裹起生活,你會發現,原來分離是一種浸泡記憶的福馬林,它讓記憶成為永遠」,以審美的眼光回望自己的家族與島,必須承認它在漢文化的邊陲,而禮失只能求諸野半島。
追溯鍾怡雯創作途徑是呈渦形回歸的,外面的圓是朝傳統中文典雅的方向前進,如《河宴》亦有寫及父祖家庭,仍不失懷舊散文溫柔敦厚之旨,再貼進自己的生活與內心作細節敘述,還有小物件的愛戀如《垂釣睡眠》、《我和我豢養的宇宙》,可謂世紀末的精美,再往記憶深處的野半島前進,那個島不是孤島而是比台灣大好幾倍的半島,有意識的空間與離散書寫,像一張又一張充滿刺點的老照片,充滿後現代精神,這過程也是相互辯證的過程:
在另一個島,凝視我的島,凝視家人在我生命中的位置。疏離對創作者是好的,疏離是創作的必要條件,從前在馬來西亞視為理所當然的,那語言和人種混雜的世界,此刻都打上層疊的暗影,產生象徵的意義。那個世界自有一種未被馴服的野氣。當我在這個島凝視三千里外的半島,從此刻回首過去,那空間和地理在時間的幽黯長廊裡發生了變化。鏡頭一個接一個在我眼前跑過,我補捉,我書寫,很怕它們跑遠消失。我終於明白,為何沈從文要離開湘西鳳凰,才能寫他的《從文自傳》。(〈北緯五度〉)
不僅要離開,而且要離開得夠遠夠久,但太久也不行,久了就成一張張「月白的臉」,鍾怡雯描寫的臉一張張血色鮮豔,野性難馴。
魏晉風度與形影神書寫
鍾怡雯的人不能以美來界定,現在美女作家一堆只有更模糊她們的面目,她個子嬌小仙風道骨配上一張熱帶風情的狐臉,手心永遠冰冰涼涼,就像是筆記小說走出的狐仙。
鍾怡雯的文體交揉著現代與古典,現代如莒哈絲、蘇童的實驗精神,古典如魏晉人的瀟散不在名教之中,服食丹藥愛談玄虛則有何晏、劉伶、阮籍之風,筆法形影神問答如五柳先生。我曾在三十多年前寫一篇陶詩的小報告,用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對應他的形、影、神,現在想來並不完全相扣。最說不清的就是「影」,古人認為影是自我的分身,所以才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之說,這裡的影既是影子也是另一個我;對陶氏來說形是「形而下」的肉體感官,影是「形而上」的良知良能,故言「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遊崑華,邈然茲道絕。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如此說來「影」較接近「超我」,「神」指向道家的「自然」,所以在兩相矛盾中,神化解之道便是順應自然,故言「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所謂魏晉風度是一種矛盾的組合,文字放恣,思想凝重;或者文字凝重,思想放恣,鍾怡雯兼而有之,文字放恣如《野半島》、〈酷刑〉,思想凝重如〈藏魂〉;文字凝重如〈今晨有雨〉,思想放恣如〈藥癮〉、〈位置〉。
屬於鍾怡雯的形影神問答是肉體的病痛(病身)、感應異次元(鬼影)、超脫之道所構成,且多一問一答,自問自答。先看她寫源自多病而產生的〈藥癮〉:
其實我的生活既似隱居,又在服用這種引人遐想的藥,灸穴道時且把家裡燻得迷迷濛濛,就常想起煉丹。找本葛洪的《抱朴子》仔細研究,說不定還真能煉出甚麼不老仙丹。更何況我特別喜歡風流倜儻的魏晉南北朝,那是一個頹廢,卻也散發著奇異美感的時代,煉丹,服藥,狐仙氣瀰漫。整個時代都患了對時間的集體憂鬱,試圖以礦石把血肉之軀練成與天同壽。這種服丹而長生的理據固然荒唐,可是,不老與長生,是多麼的難以抗拒啊!
她不僅喜歡服藥泡湯薰香,還愛看中醫,她寫復健的滿清十大「酷刑」現代版,拉腰、拉脖、滾床、推拿、針撥、放血,看來既痛且快,這種又享受又置之度外的態度,描寫肉體之病痛與煩惱,失眠與多愁善感,這是寫形的一面。
寫影的如寫鬼影、墳影、刑場、墳場種種感應,看來是既親和又陰慘的世界,她把它稱之為「靈魂過敏」,對於這些她只有以薰香沐浴應對之,她「見鬼」的經驗太多了,寫入文章更是一絕,如〈對不起,打擾了〉中,她寫出被鬼折磨的慘狀,讓她模糊夢幻與現實:
這麼多年下來,那些離奇的超現實乃至魔幻寫實混昧狀態,已經模糊了我對夢幻和現實的分界,他們到底是我心中的幻影還是現實裡共存的喻依?頭疼時我的頭皮凹凸起伏如月球表面,似是適合種植油棕的丘陵地。我懷疑他們寄居腦內,啊那些讓人疼痛的丘壑,便是他們存在的暗示。痛極了時彷彿聽到他們說,喂!我們在這裡。氣弱時,他們變本加厲,霸占我的腦子影響思考。疼痛令人脾氣暴戾,常有事事不順眼想動手修理人的衝動。為此我吃盡苦頭(我懷疑創造這片語的人跟我有同樣宿疾),做過各式各樣怪異的檢查和治療,像個外星人被各種高科技醫療器械檢視。疼痛常伴隨著荒謬想法和幻影,想那釋迦牟尼的頭可是跟我一樣凹凸不平(我的腦海同時出現水果攤,不!水果攤上的釋迦,「頓悟」那長相怪異的水果名稱由來)。
對於有靈異體質的人,念經「作功課」是難免的,多少可減輕一些痛苦。「每入睡必夢魘,被一高壯男士頻頻干擾,不知哪裡招來的冤親債主。心知肚明乖乖誦念《藥師經》、《地藏經》,並且不間斷的迴向一百零八遍《陀羅尼》,昏昧時隱隱然感受到陰鬱晦暗之氣。誦經時腦海浮現小時候的暑期作業。無果可摘,於是每日犒賞自己三兩顆巧克力。做功課,也就不那麼痛苦了。」但長久屈服畢竟不是辦法,只有與他硬拚,「等對方低頭」,或者逃向充滿陽氣的丈夫,這對夫妻的互補狀態實在有趣。
這些文章幾乎可以將鍾怡雯定位為「鬼」作家了,詩人有「詩鬼」,散文當然也應有「文鬼」。但這只是鍾的一部分,她還有更陽光更多元的部分,屬於她神的一面,濕婆神,她是濕婆神的子民。
濕婆神的子民──北緯五度的熱帶憂鬱
熱帶真的只能是憂鬱的嗎?當溫度常年維持在高溫,一年只分涼季與熱季,涼季也在三十度上下,熱季比涼季長很多,陽光白熱化,那是乾熱與濕熱交替,熱帶雨林帶來的豐沛雨量與野生巨獸橫走,在長期流汗與脫水中,我相信心情會受影響,鍾酷愛陽光,體質陰虛的她確實是具有向陽性,如〈陽光如此明媚〉中如此寫:
我喜歡陽光普照的好日子。清早醒來,金黃色的晨光從側窗湧入,窗簾和玻璃都擋不住那光和熱,如此滿室生輝,如此明媚,讓人心生讚美和感激。太陽底下的光影產生強烈對比,對比裡有濃淡不一的陰鬱。陽光不到的地方,有影子以及影子的層層疊疊。我喜歡光影的層次變化,早上,中午,它們悄悄拉長,變短,修改色澤。特別是冬天。日照那麼短,也許只是一個下午,或者上午的難得陽光。
遠處芒花新開,白得異得光潔。
她的憂鬱與過敏、失眠體質還來自家族遺傳,長期遊蕩在外與寫作研究,耗損精神,精氣神皆不足,她愛自己的辦法是勤看醫生愛吃藥。
過敏的人通常善感,善感易失眠,長期失眠引起憂鬱,這是永無休止的惡性循環,但我要談的是本質的憂鬱,熱帶的憂鬱跟波特萊爾談的文明引發的憂鬱不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