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與情人(全新中譯本)
公民文化

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兒子與情人(全新中譯本)
滿額折
兒子與情人(全新中譯本)
兒子與情人(全新中譯本)
兒子與情人(全新中譯本)

兒子與情人(全新中譯本)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60 元
優惠價
79442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預購中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現代主義文學經典力作。
《兒子與情人》被評論家視為「第一部佛洛伊德式的英語小說」。這部帶有明顯自傳性的作品首次透過藝術手法和作者自我剖析的形式對佛洛伊德的「戀母情結」理論做了深入的探索。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 S. 艾略特認為《兒子與情人》儘管在某些方面存在瑕疵,但確實是一部重要作品,展現了D. H. 勞倫斯獨特的情感深度和對人類內心世界的非凡描寫。
英國小說家兼評論家 E. M. 福斯特,稱D. H. 勞倫斯為「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富有想像力的小說家」。
英國詩人菲利浦.拉金認為D. H. 勞倫斯透過《兒子與情人》這部小說探索了人類內心最本質的情感和心理衝突,使其成為20世紀初期英國文學中的經典。
英國文學評論家 F. R. 利維斯 (F. R. Leavis) 也稱讚D. H. 勞倫斯的藝術操守和嚴謹的道德觀。

《兒子與情人》描述了莫瑞爾一家的故事,特別聚焦於母親莫瑞爾太太和次子保羅之間的複雜關係,生動地描寫了主角保羅在人生道路上的困惑、內心思緒與心理障礙。

保羅出生於英國諾丁漢郡的礦區,父親華特.莫瑞爾是個性格粗魯、沒有文化的煤礦工人;而擁有中產階級家庭背景的母親莫瑞爾太太則具有文化修養又有相當志趣。由於性格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莫瑞爾夫婦在感情上出現了嚴重危機,婚姻名存實亡,莫瑞爾家的子女也對父親愈來愈厭惡,尤其是長子威廉和次子保羅。

莫瑞爾太太轉而將她全部的愛傾注在長子威廉和次子保羅身上,希望他們將來能有出息,為她爭光。長子威廉不幸早逝後,莫瑞爾太太便將保羅視為生活的唯一希望與寄託。

保羅結識了農場主人的女兒米莉安,兩人志趣相投,交往密切。然而,保羅和母親的親密關係,加上莫瑞爾太太不喜歡米莉安,使得他無法跟米莉安建立正常的情侶關係。

隨後,保羅投入了與先生分居的有夫之婦克拉拉的懷抱。但他與母親的關係再次成為他與克拉拉之間關係的阻礙。莫瑞爾太太罹癌過世後,保羅頓失精神支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姓名:D.H.勞倫斯
D. H. Lawrence, 1885-1930

出生於英國諾丁漢郡,父親是煤礦工人,母親出身中產階級家庭。正因如此,他的父母關係非常惡劣,並對他後來的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1902年,勞倫斯患上肺炎,結束短暫的工廠職員生涯,轉而接受教師職業培訓,於1908年取得諾丁漢大學教師資格證書。在克羅伊登執教期間,開始在《英國評論》上發表詩作,於此雜誌發表的短篇小說《菊花香》在倫敦引起回響,開啟作家生涯。
1910年,勞倫斯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白孔雀》,沒多久他的母親病逝。勞倫斯和母親關係非常親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兒子與情人》(1913)曾引發西方評論界關於「戀母情結」的巨大爭議。
母親去世後,勞倫斯肺炎復發,並快速惡化成肺結核。在身體稍微痊癒之時,他決定徹底放棄教職,專事筆耕。1912年,和諾丁漢大學一名現代語言學教授的妻子弗麗達.馮.里希托芬(Frieda von Richthofen)私奔至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兩人返回英國,於1914年結婚。由於當時英、德為交戰國,勞倫斯夫婦始終活在官方的監視之下,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1915年,《虹》一出版就因淫穢而被禁。
戰後,他偕同妻子離開英國四處旅行,足跡遍布法國、義大利、斯里蘭卡、澳大利亞、美國和墨西哥。後因肺炎復發不得不回到歐洲,並開始寫作《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部風靡全球的小說最初在佛羅倫斯以私人名義出版。
1930年,勞倫斯死於法國芒斯。他的妻子則返回兩人曾經旅居的新墨西哥,並將勞倫斯的骨灰葬於該地。

相關著作:《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全譯本)》

譯者簡介

姓名:王儀筠

自由譯者,希望有朝一日能拜訪作者的故鄉,來趟英國文豪巡禮。
歡迎來信賜教:anihinihi.ke.ola@gmail.com

名人/編輯推薦

【導讀推薦】
為了點亮生命,勞倫斯短短三年內重寫《兒子與情人》三次。他的小說寫出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小說。百年後,他一鳴驚人的激情或許不如當年那般勁爆。可是,在人工智慧當道的今天,當代讀者清楚聽見《兒子與情人》的呼喚,喚醒我們心中那把熒熒的生命之火。──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鄧鴻樹

〈導讀〉生命的微光本質—勞倫斯猛爆式的生命書寫噴發情感的熔岩,改變現代小說的地貌,百年後的微火依舊炙熱動人
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鄧鴻樹 

勞倫斯是英國小說史上最受誤解的作家。他的遺作《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九二八)突破當時尺度,挑戰社會禁忌,無法在英國出版,只能在義大利印行少量「潔本」。後來,盜版書流竄市面,被控妨礙善良風俗,在英國成為禁書。

輿論對他投以「有色」眼光,撻伐他的私德(他與大學時期的德籍師母私奔),令他淪為流亡海外的文壇邊緣人。一九三○年,勞倫斯不敵肺癆在法國抑鬱而終。作家過世三十年後(一九六○年),《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才得以原貌正式出版。出版社打贏官司雖然讓這部作品獲得解禁,整個過程登上頭版新聞,反而加深大眾的刻板印象,並未真正平反他的「污名」。

「禁忌的勞倫斯」成為英國現代文學的一種現象。讀者往往未審先判,並未細讀他的作品。連英國現代小說指標人物吳爾芙也承認,直到勞倫斯去世後,自己才首次翻開《兒子與情人》。不過,如吳爾芙指出,讀者的偏見反而成為閱讀動機:「若從此角度切入,《兒子與情人》就會鮮明地在眼前浮現,令人驚嘆,就像迷霧突然退去,遠方閃現一座島嶼。」英國二十世紀後期代表詩人菲利普.拉金表示,《兒子與情人》的成就奠定勞倫斯在英國文學的地位:「就算勞倫斯寫完本書後不幸過世,依然會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

悲愴澎湃的生命書寫
一九一二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勞倫斯歷經兩年苦思,完成《兒子與情人》初稿。先前,作家歷經感情生活挫敗、母親逝世、自己差點死於肺癆等變局。他回憶寫道:「僅僅一年之間,我的世界一切都崩解了,只剩死亡之謎,與陰魂不散的死亡陰影。那時我才二十五歲。」年輕的勞倫斯化悲愴為力量,透過寫作重拾人生。《兒子與情人》於一九一三年出版,成為英國自傳小說名作,開啟生命書寫的序幕。

本書敘述一位成長於礦工家庭的男孩如何認清自己,掙脫家庭、宗教、社會三大桎梏,最後勇敢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勞倫斯早年寫詩起家,非常喜愛繪畫,《兒子與情人》展現極具詩意的藝術特質。故事開始,主角母親為嬰兒命名的場景好比一幅印象派的風景畫:

每逢萬里無雲的傍晚,德比郡的群山無一不染上夕陽的火紅餘暉。莫瑞爾太太望著太陽從金光閃閃的空中慢慢下沉,為頭頂上方帶來淡藍如花的天色,卻染紅了西半邊天空,彷彿所有火光都沉潛至西方,徒留火光以外一圈完美無瑕的藍。田野另一端的晦暗葉叢裡,花楸樹莓一時被照得火紅耀眼。休耕地一角豎放著幾堆玉米禾束,這時彷彿重獲新生,她想像它們正低頭鞠躬。也許她的兒子會成為像聖經中約瑟那樣的偉大人物。

無奈,保羅在家暴陰影下成長,這幅溫暖安逸的畫面很快幻滅。他們家飽受強風吹拂,猶如現代版的「咆哮山莊」。小保羅好比真人版〈尖叫〉(表現主義畫家孟克一八九三年名畫)那位身心扭曲的主角:

對保羅來說,那種聲響簡直成了邪惡噪音⋯⋯孩子們因而知曉何謂夜晚、何謂廣袤、何謂恐懼。這種恐懼源自巨樹發出的呼嘯聲,以及家庭不睦帶來的痛苦⋯⋯風呼嘯而過,所有叫聲都淹沒在巨大梣樹發出的各種尖銳刺耳聲中⋯⋯颳過巨樹的風一陣比一陣強,吹得這架巨大豎琴的每根琴弦嗡嗡作響,又是呼嘯,又是尖叫。

長大後,保羅意識到無聲的吶喊彷彿是勞工階級的宿命,「淪為工業主義的階下囚」:「現實迫使他綁手綁腳,他將無法在心愛的谷地家園裡自由悠轉了。」

故事隨後的發展聚焦於保羅與青梅竹馬米莉安、有夫之婦克拉拉的兩段戀情。他「開始質疑所謂的正統信條」,努力調和心靈與肉慾的衝突。他警覺,母親的關愛變成寡占的情感投射,致使他無法自愛愛人。他對米莉安喊道:「妳永遠不會懂!妳永遠不會相信我不能⋯⋯就身體而言不能。」不能人道的自卑感迫使保羅以偷情的方式克服「與生俱來的缺陷」。

情慾的集體萎靡
《兒子與情人》藉由主角的不舉,寓意工業社會造成整個世代的集體萎靡。工業城鎮醜陋無比,宛如大地「一個小小的痂」,工廠屋舍「乍看像黑色毒草」:

景色之中,些許有趣的各種形狀紛紛消失,徒留一大片由憂傷和悲劇構成的密集黑點,每棟房屋、每片河灘、每個人、每隻鳥皆失去清晰輪廓,僅是形狀各有不同的色塊。一切事物的外形似乎都消失了,只剩下構成眼前所有山水景色的一個整體,一個充滿掙扎與苦痛的集合體。工廠、螺旋女孩、母親、高聳巨大的教堂、城鎮裡的雜木林,全融為一體,散發著憂鬱、陰森、哀傷的氛圍。

保羅試圖追尋不同的戀情以療癒情感的創傷。可是,他與情人觀念迥異,在宗教與道德上都有解不開心結,無法靈肉合一:「強烈慾望對抗的是某種更為強烈的羞怯之情與貞操感。而貞操感有如一股絕對力量」。母親過世後,他終於領悟,他人生之悲哀莫過於只能由「兒子」與「情人」之中擇一過活。拒絕二選一的保羅終於被命運吞噬:「他實在受不了。這股巨大又黑暗的沉默似乎從四面八方壓迫著微小如火花的自己,欲將他撲滅」。保羅能否打敗命運,從萎靡的人生站起來找到幸福?故事結尾將有催淚的解答。

勞倫斯是英國現代作家裏唯一具有正式教師資格者。《兒子與情人》寫作期間,他剛從大學畢業,在小學教學現場目睹當時英國僵化的教育,擔心年輕一代因而被社會物化。他在一篇未發表的長文〈人民的教育〉寫道,我們不能怪罪工業社會的機器,因為,「體制就在我們心裡,而非外在。機器就在我們內心。」初任教職的勞倫斯充滿熱忱,特別喜愛編寫自然與繪畫教材讓學童自由學習。

一九○八年,勞倫斯最喜愛的畫作是英國畫家格雷芬哈根(Maurice Greiffenhagen)的名畫〈牧歌〉(An Idyll, 一八九一)。夕陽微光下,半裸的情侶在罌粟花叢裡熱情擁吻,朦朧間大地彷彿隨之燃燒。一九一○年勞倫斯人生最低落時,或許有感此畫捕捉了情感的原貌,特地臨摹四幅獻給親友以抒發心中的悲痛。

《兒子與情人》有一幕顯現異曲同工之妙。保羅試圖解釋自己畫作的魅力,對情人說道:「是因為上面幾乎沒什麼陰影,整體更有種微微發亮的感覺,就好像我畫出了樹葉和每個地方隱含的發亮本質,而不是生硬的輪廓。光有輪廓,我覺得死氣沉沉,只有像這樣微微發亮才有活生生的感覺。輪廓是缺乏生命的外殼,微光才是真正的核心本質。」

此「微光」哲理好比存在主義式的宣言:情感賦予人生意義。打敗命運的契機就在擁抱激情的當下:「那種透過另一個人感受到,再真實不過的熱情之火—哪怕只有一次,就那麼一次」。為了點亮生命,勞倫斯短短三年內重寫《兒子與情人》三次。他的小說寫出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小說。百年後,他一鳴驚人的激情或許不如當年那般勁爆。可是,在人工智慧當道的今天,當代讀者清楚聽見《兒子與情人》的呼喚,喚醒我們心中那把熒熒的生命之火。

目次

〈導讀〉生命的微光本質—勞倫斯猛爆式的生命書寫噴發情感的熔岩,改變現代小說的地貌,百年後的微火依舊炙熱動人 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鄧鴻樹

第一部
第一章 莫瑞爾夫婦的早期婚姻生活
第二章 保羅出生,以及另一場爭戰
第三章 捨棄莫瑞爾,迎接威廉
第四章 保羅的年少時光
第五章 保羅踏上人生之旅
第六章 家人過世

第二部
第七章 情竇初開
第八章 愛之爭
第九章 米莉安的挫敗
第十章 克拉拉
第十一章 考驗米莉安
第十二章 激情
第十三章 貝克斯特.道斯
第十四章 解脫
第十五章 遭遺棄之人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42
預購中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