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讀榮格的意義在於,認知到真實平凡的自己
接受平凡的自己,才能發現到自己的獨特性
唯有接納現在的自己,直面存在於無意識的聲音,
才能過得安心踏實
★瑞士榮格學院學成歸來的日本新銳榮格派心理分析師
★深度與廣度兼具,榮格心理學入門的最佳讀物
榮格心理學的正式名稱是分析心理學。是能廣泛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柔軟心理學」。其精髓是將失敗轉化為改變的機會(個人化)、傾聽內心居住者的聲音(夢分析)、認識自己是怎樣的人(類型學)。
但一般人在學習榮格心理學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因專有名詞不太好理解而放棄。但本書將介紹如何將榮格心理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詳細介紹榮格心理學的獨特精髓,如阿尼瑪、阿尼姆斯、陰影、夢境分析、類型學。是一本適合初學者入門的最佳讀物!
零基礎也能讀懂榮格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
│榮格心理學是「去而復返的故事」
「去而復返的故事」是指主角「去了與日常不一樣的地方(非日常)後又回來」,這樣的結構也多見於神話以及童話。
透過前往並探索「非日常世界」的無意識世界,就能獲得對該人來說的重要事物。而且那是靠自己發現與他人的不同,亦即表示能開拓自己與世界的多樣性,並因此讓人變得更堅強,能更安心、輕鬆生活。
│關於榮格心理學
榮格心理學試圖擺脫「輸贏」和「黑白」這類二元對立觀點,以夢境(深度心理學)和分析自身經驗為線索,從整體來俯瞰看人生,進而獲得「學習」和「認識」。
│小測驗!你是屬於思維・情感・感官・直覺中的哪種類型呢?
Q.當看見一個未曾見過的花瓶時,你在意的會是什麼呢?
a.花瓶擺放的原因與目的
b.喜歡或不喜歡花瓶
c.花瓶的形狀
d.花瓶給你的感覺
▓▓▓▓
a思維功能優勢
b情感功能優勢
c感官功能優勢
d直覺功能優勢
│本書獻給:
✦ 自由但感到不安的你: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找出自己的路。
✦ 面臨失敗,想找回熱情的你:透過失敗找尋最原始的意義。
✦想回應社會期待,卻又疲憊不已的你:瞭解人格面具,取得內外平衡。
✦想改善親密關係的你:接納人生的不合理,才能開啟真正的人生。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山根久美子
東京出生。臨床心理師、公認心理師。榮格學派分析師。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且修畢同大學研究所。Ph.D.(University of Essex.臨床心理學‧分析心理學)。主持目白榮格學派心理療法室Libra。人生約有三分之一都在歐洲度過,從幼年期起就不得不面對「自己究竟是誰」這個問題,所以對各國‧地域的文化以及不同處很有興趣。有興趣的領域是榮格心理學中的的對立概念、日本文化、多樣性,以及女性相關議題。
譯者簡介
簡毓棻
第一~八章翻譯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
日本慶應大學日本語別科修業完成。
曾任職於出版社,熟悉出版與版權領域。
養了小孩之後開始閱讀心理學、哲學,自此更熱愛探問為什麼。
認為文字是往來人與自己,人與世界的媒介。
楊鈺儀
第九章翻譯
兼職譯者。喜歡日文,喜歡日本,喜歡閱讀。最大心願是能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譯有《維持心靈怠速,擺脫生存痛苦:不需要改變自己的縮小生存術》《拯救不安:化解鬱悶、焦慮、恐懼的62個小提示》(世茂出版)等書。
聯絡信箱:yufenghana@gmail.com
序
prologue活出自我的榮格心理學
這三十年來,編織「失去安心的故事」的日本人們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常從來諮商的個案或是我的學生們身上聽到這樣的話。「真不想看到或聽到會讓人心情不好或難受的重話。」在連續劇或是漫畫、動漫裡出現的大多是「人物角色個性很溫暖」,或是容易理解的懲惡勸善劇情或是既定和諧︵harmoniepréétablie︶的狀態,感覺像這類輕鬆觀影的「輕話語」增加了。這可能也是因為,我們生活周遭充斥了「重話」。「重話」令人感到不安,於是人們表現出來的是,盡量與會產生負面情緒的話語保持距離、起碼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內保持輕鬆。二次大戰後,從一九六○年代到一九七○年代是日本高經濟成長期、一九八○年代後半到一九九○年代初期經歷了泡沫經濟及泡沫經濟破滅,日本有被稱為「消失的三十年」的時,至今仍舊持續中。就職冰河期、東日本大震災、福島核能事故,每年都發生一些自然天災,日本這三十年間持續編織著「重話」。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這類天真成長故事的人們,現在應該幾乎不存在了。隨著高度經濟成長以及泡沫經濟的擴大,帶來了「獲得安心的故事」,正因為這樣,日本人這三十年就是過著「喪失安心的故事」的日子。不單是日本,九一一、雷曼兄弟、恐怖活動繁多、社會對立,世界正深陷於混屯之中。再加上,新冠肺炎病毒及變種病毒傳染的擴大,世界經濟整體持續低迷、人們因為移動與集會的限制、遠端工作的方式,都為社會與經濟帶來極大的轉變。其中,在二○二二年二月時,與日本國境接壤的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武力侵略,世界性的能源不穩定與物價高漲狀況正在持續惡化中。俄羅斯與中國等威權主義國家,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諸國,對立愈發明顯,在這樣的世界情勢中,北韓卻相繼朝日本海發射導彈飛彈。臺灣情勢也變得緊張起來。今年夏天,在日本政界頗具威信的前首相在一場演說中遭到槍擊身亡。因此事件,讓一直以來具有特殊歷史觀的宗教早已神不知鬼不覺地深根於日本的權力中樞狀態明朗化。
入秋後,日圓貶值來到一美元對一百五十日圓關卡,世界經濟的未來不明、一股未來世界景氣將會嚴重退縮的氛圍飄散開來。再加上,最近日本政府在沒有大動作討論與對國民說明下,就改變了戰後日本的國防政策。除了日本之外,世界各處也都出現不合常理的狀況。然而,超出常理的狀態何止世界而已,它也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薪水沒漲,物價卻上漲,這種狀況使得生活變得艱難。明明時代已經來到平均壽命「人生一百歲時代」,因為少子高齡化影響,推斷年金給付額〈類似於臺灣的老年年金〉不會增加,於是在二○一九年,日本財政部金融廳發表了「老後資金將不足兩千萬日圓,不足的部分請國民自己設法解決」這種不知所云的說法。雖然我們早知道,人生就是有各種階段,我們在住宅與教育上花了錢,當然也有必要為了老後的生活費、照護與疾病早點準備好足夠的金錢。雖然政府大力倡導「投資累積資產」,但因為背負著風險所以是否真能補足老後所需呢?在二○二二年秋季,NHK播放了一齣由原田香作品改編的劇集《一橋桐子的犯罪日記》中,描述了由松坂慶子飾演的主角一橋桐子,這個既沒有錢也沒有家人的七十六歲女人,為了讓餘生都在監獄裡度過,而努力設法犯罪被捕的樣貌。主角桐子的行為引起觀眾的「感同身受」。在這個時代,「不愁吃穿住居,讓人得享天年」這樣極為理所當然的願望卻難以實現,成為一種奢望。安心生活變得困難,看起來我們將越來越難以安逸生活。
名為自由的牢籠
這樣的不安不只是因為,社會與經濟的混屯,也是我們為了追求自由、改變了價值觀所換來的。知名兒童文學名著《默默》《說不完的故事》作者麥克安迪的短篇〈自由牢籠﹀清楚地描述了這樣的狀況。在這則故事中,某個男人被囚禁在有著無數門扉的建築物裡。有個聲音對他說:「自己選擇自己的命運」「你只能選一扇門」「快決定你要選哪道門」,他試圖從無數道門中選出其中一道以逃離。但是,因為他不知道選定的那道門是否連通外面,也不知道門的後面有什麼,於是害怕得無法選擇。
「或許這道門後有一隻獅子」「這道門的另一側或許是一個深淵的入口」「但是,又或許門的另一邊有寶藏」就在他內心充滿糾葛的過程中,時間無情地經過,最終他選擇放棄。漸漸地,他不再關心那些門,決定要永久地留在建築物裡過日子。最後,因為男人放棄選擇門扉而得以離開建築物,來到外面世界〈《麥克安迪全集》,二○○七〉我認為這個故事在說的就是「能自由選擇事物,究竟代表著什麼呢?」生存本來就伴隨著大大小小的選擇。某種意義上來看,人生是在一連串的選擇下成立的。當然,選項多寡是因人而異,即使如此,只要做出某個選擇就意味著有另一個沒有選擇的選項。無論是誰,在人生中,無論是想要或是不想要,總是多次站在分歧點上。只要選擇了一條路,就等同於關閉了另一條路。像這樣,越是有大選擇,越是難以做出選擇,所以人才會苦惱。如同在〈自由牢籠〉裡的那個男人,因為不知道門後會有什麼等著他而猶豫不決,即使選了其中一扇門,也無法保證是是正確選擇。此時,就算如同〈自由牢籠〉裡的男人般,不做任何選擇也能說是一種選擇。無論如何,〈自由牢籠〉裡所描述的,無論選擇何者都是自由的這個狀況,反而讓人遭遇選擇困難的狀況。我認為,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與社會現在的狀況也很接近〈自由牢籠〉所描述的狀況。比方說,對女性來說,不只有結婚進入家庭這個選項,選擇婚後持續工作、或是不婚的人都越來越多。就連工作方式也大不同,其中有一直待在同個公司工作,也有自己創業或是獨自接案的人,有各種選項。有些人以在家工作的形式工作,不被公司所在地所束縛,而是在喜歡的地方工作;有些人身兼數職,做副業、追求興趣地斜槓很多頭銜。好大學畢業後就會進入好公司上班這件事已經不是保證,因為人們再也不會因為在大企業工作而能永保安康一輩子。就連性別也不再只局限於女性或男性這個小框框,現在已經是多元性別,諸如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者等的性別認同、LGBTQ等的性取向、疑性戀Questioning〈對於自己的性別或性向仍在摸索中的人〉等。
價值多元的困境
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çoisLyotard〉把這樣的狀況稱之為「大敘事〈grandnarrative〉的結束」〈Lyotard,1984〉。意思是,眾多人共有的價值觀失去了力量,開始認同多元價值,並摸索出共存之道。
生存方式的選項增加代表了自由,但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安心並幸福地生活,則沒有明確的標準。比方說,在多數人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只要遵循就能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安心與幸福。然而,到了現代,這樣的價值觀開始動搖,失去了力量,人們開始無所適從。簡直就如同〈自由牢籠〉的那個男人一般,當人們有越來越多可以自由選擇的門扉,將越是不知該如何選擇,因此感到不安。我不自覺想到,這樣的不安正是招致近年世界各地可見的極端保守的政治思想與信條興起的原因之一。雖然非常諷刺,但是,當人的自由越是受到保障、越是意識到多元價值觀的存在,人們越是感到不安,越是想要受限的、有束縛的自由,且越是否定多元價值。
自由,但感到不安的時代
就是在這樣的現代,才會自由卻又感到不安。自由只是保障了多重選項的可能。但是,自由卻不保證絕對能夠做出對的選擇,因此,做了選擇之後的風險與結果只能自己承擔。人們只能自己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自己找出路。站在擁有這樣嚴苛的自由之前,多數人都會躊躇不安。
想要在這樣不安的時代生存,我認為能助人們一臂之力的正是榮格心理學。至少對我來說,確實如此。榮格心理學不會告訴我們「正確答案」,卻是會為我們照亮去路的燈火。它會為我們的生存方式帶來意義與方向,為我們在行走人生這一條必須獨自前行的路途上帶來安心。在日本,一說到榮格心理學,有許多日本人都是透過河合隼雄老師而得知。河合隼雄老師是日本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人,並致力於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推廣榮格心理學。榮格心理學是由瑞士精神科醫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創始,可以說是在西歐發展起來的心理學派之一,而在非西歐國家的日本,榮格心理學則是普及最成功的國家之一。
學習榮格心理學是在開咖啡?
事實上,現在榮格心理學在西歐被其他心理學流派所超越,雖有底氣卻逐漸式微。在日本,自從二○○七年眾所周知的河合隼雄老師去世後,就有諸多新流派與心理學手法引介進來,榮格心理學也逐漸失勢。書店書架上,榮格心理學的櫃位縮減,相關書籍的網購數量也減少了,看著逐年衰微的狀況,我不禁感到扼腕。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有看法認為,當學問進入成熟期自然會如此,但是,我總感覺到,如此一來稍微被排除在現代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的主流,而且會覺得,榮格心理學是「熱愛的人就會很熱愛」的邊緣性〈marginal〉存在。我曾在數年前向同業友人提及,自己要前往瑞士的榮格研究所留學以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為目標,沒想到對方竟然回說:「妳這樣做就跟要在現在開咖啡廳一樣喔。為什麼現在才想到?」確實,近年來在心理諮商現場,隨著生物學上的研究進展,具有自然科學根據的心理治療增多。榮格心理學則是為了更加深入理解人類心靈,著重於人文科學、宗教、鍊金術、西洋占星術、《易經》等,看起來就屬於靈性領域與神秘現象領域。即使從這些領域所獲知的知識也很重要,但畢竟是非科學領域,在注重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治療法的現代,榮格心理學怎麼看都是不合乎時代。就連這樣的我在被說「取得榮格分析師跟開咖啡廳一樣沒前途」之前,也都為了暫時放下目前的工作與職涯,渡海去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這個目標是否有意義,甚至是實際去到榮格研究所留學頻頻感到不安。而即使如此,對我來說,榮格心理學仍在我內心大聲作響,這件事絕無虛假。榮格心理的魅力是在於重視「個性」這件事。我從孩提時期開始,無論在哪裡、身邊有誰,總感覺到格格不入,榮格心理學帶給這樣的我接納感。因為榮格心理學,我感覺到有人在背後支持著我,並對我說:「這樣就好」。正因如此,若以「因為受歡迎」「因為容易找工作」這樣的理由學習正熱門的心理治療或手法,我覺得對認真想要走那條路的人是很不敬的,而且無論是作為心理治療專家或是作為我自己都將無法腳踏實地地生活。
榮格心理學──在不安的時代中用以求生
從結果來看,我去榮格研究所留學的收穫是,有機會能深刻思考我究竟是誰、我的個性如何?對我來說,即使有犧牲,我也獲得了有價值的東西。因為,如果不理解自己就無法理解他人,更無法活出自我。透過更深刻理解自己的個性,我感到自己更能踩穩腳步,因此,在從事心理學家這個工作上也帶來了好的影響。榮格在臨床心理的實踐上,非常重視諮商師〈治療者〉與個案〈被治療者〉雙方的個性。榮格認為,心理治療是諮商師與個案個性相遇的媒介,而治癒個案的根源就在諮商師的性上,而非諮商師所依據的治療法與理論。因此,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是因人而異的,並沒有明確且固定的方法。諮商師與個案的個性碰撞後,諮商師採取符合每個個案個性的形式展開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沒錯。榮格心理學就是貼近每個人的「柔軟心理學」。它不會為了治療而積極採取對策,也不是會使用結構完整手法固定的硬性心理學。為了能悄然地坐在個案身邊,不妨礙他的行進方向,必須要能尊重個案的個性。這是最最重要的。我認為,榮格心理學所具備的柔軟性,正可以支持生活在這充滿不安時代的人們。當人們的意識與社會不斷產生巨大變化,能否摸索出適合自己個性的生存方式及工作很重要。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活出自我,對任何人來說,都非常不容易且會感到惶惶不安。尤其是當選項變得無限,只會讓人越感困難與擔心。當這樣的時刻來臨,我們走在未知道路上,每個人到底須要背負怎麼樣的背包?該如何使用背包裡的東西?又能從過程中獲得什麼?這一切的一切,榮格心理學都能給予我們教導與引導。只有它,才能讓我們更深刻理解自己的個性,為人生帶來意義與豐足。榮格心理學是榮格基於自身經驗而成。也就是說,榮格是以自己為研究對象,將自己的夢境、想像與體驗當作研究對象,以探究內心。
我想要在本書中介紹榮格的這個手法給大家學習,並分享自己的經驗,為各位講解榮格心理學。雖然看來有點實驗性質,但正因為榮格心理學是經驗的心理學,我才要經由述說自己的故事,讓榮格心理學的本質更具體、更清楚易懂。當各位讀完本書,如果能覺得了解自己的個性是有趣的,或是感受到榮格心理學的深奧,我將會非常開心。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各位能找到活在這世上的一些提示,並與各位展開榮格心理學的旅程。再者,本書中所提到的臨床事例,基於個人資料保護與保守祕密原則,做了必要但不影響內容的更動。另外,本書中所使用的照片,皆由我所拍攝。
目次
prologue前言 活出自我的榮格心理學
第1章 失敗與落敗是改變的契機―個體化―
「榮格心理學」這副眼鏡
讓人不安的「人生下半場」
不要拚勝負,要以整體來看待事物
看出失敗獨特意義的「個體化」
意識與無意識間的溝通
增加「意識」以獲得精神上的穩定
引導我的夢境∼夢與人生的轉機與呼應∼
第2章 聽從內在的聲音―榮格學派的夢的解析―
失去的東西不會再回來
格學派的夢的解析是協同作業
夢境的解答在那個人的心中
夢境中登場的人物
陰影∼自己都不想認識的自己∼
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內心中的異性部分∼
人格面具∼在社會期待中被要求演繹角色的自己∼
智慧老人∼引導自己的「內在先知」∼
自性與曼陀羅
重生的象徵與無止盡的過程
第3章 接納人生的不合理―內在父親與母親―
母親情結與父親情結
積極與消極的母親情結
積極與消極的父親情結
母親原型‧父親原型與現實間的差距
同性的雙親與角色模型
異性的雙親與阿尼瑪、阿尼姆斯
親是「扭蛋〈靠運氣的〉」嗎?
雙親或一個家族所背負的業與世代間的鎖鏈
接受被賦予的命運
當不再怪罪雙親,才開始了自己「真正的人生」
父親與我∼沒有答案,但是有意義∼
第4章 追求內心的平衡―心的能量與補償作用―
點連成線時,就會編織出「我的故事」
「內心」是支持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
心的能量三法則
心靈的原理∼藉由補償來保持平衡∼
對內心的信賴∼引導至謙虛,並遵從這個引導∼
榮格心理學與宗教
榮格派心理治療與心靈的平衡
第5章 知道自我的意識樣貌―類型學―
類型學之我見∼為了活用四種心理類型的功能∼
一般最為普及的概念「類型學」是什麼
兩個基本的意識態度外傾‧內傾
四種意識功能思維‧情感‧感官‧直覺
擅長使用的優勢功能與沒有自信的劣勢功能
類型學與個體化∼目標在於平衡發展∼
類型學與補償∼理解自找極限的意義∼
類型學與文化∼對異文化與多樣性的理解∼
第6章眼睛所見的世界並非一切―共時性synchronicity―
被「線的另一邊」追殺的痛苦
作為「以普遍化為目標的心理學」,對異文化的尊敬
開啟合理性以外觀點的共時性
榮格與東方文化
因為觀察者存在才有意義的共時性
第7章 人生中比答案還要重要的事―對立概念與第三物―
事物的本質中有「相對立面」
理解自我內在的「對立」
懷抱對立,忍耐並等待
首先從「提問」開始
「並非」這個選項的意義
風的時代、水瓶座的時代
黃昏時刻的散步方法
第8章 將榮格心理學活用於現實生活中
諮商室是個人與現實的交點
想要活用於現實生活中的態度之重要性
「我推」文化與星座∼偶像、電玩、漫畫、動漫∼
日本社會與孩童原型∼「可愛」文化與未完成的美∼
日本的地政學與歷史情事
BTS與個體化
BTS與榮格心理學
性別、性傾向與榮格心理學
社會性少數群體與榮格心理學
沒有人有權利妨礙「想改變的人」的個體化
數位社會與心理臨床∼AI、交友APP、元宇宙∼
第9章 學習榮格心理學時榮格的生涯
榮格的著作
榮格學院
瑞士的榮格學院
探訪榮格足跡
epilogue後記。從水井汲水的意義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無論眼鏡適不適合,都有各自的特性
世界上有許多試圖要理解「內心」構造的心理學,以及基於心理學的各式心理治療。這就表示,世界上有許多人對「內心」感興趣。榮格心理學也是其一。
心,不具備實體,也無法像體內臟器一樣能取出解剖、查看理解。既然沒有實體,就是想像之物,但現今卻有那麼多人相信它的存在。隨著腦科學的發展,曾針對「心=腦」有一番爭論,但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關於心,有許多無法用大腦理解與科學解釋的部分。心非常複雜,依每個人對心的理解而有各式樣貌,是個奇妙的存在。
心理學「相當於一副觀看心所需要的眼鏡」。即使這副眼鏡因為設計與用途有所不同,卻不分好壞。重要的是,適不適合配戴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惴惴不安地生活著。人生有許多階段,該如何面對每個階段的不確定性,每個人在不同時刻都有應對的方法,我認為這是比較好的方式。
榮格曾說過,有些人在某些時候適合佛洛依德學派的精神分析,有某些人在某些時候適用阿德勒心理學,我的心理學並非萬能。
榮格心理學這副眼鏡,是現在帶領我觀看內心時最適合我的。我想要透過這本書告訴各位,這副榮格心理學的眼鏡戴起來究竟有多麼舒適。
試著戴戴看榮格心理學這副眼鏡,若你發現這副眼鏡非常適合你,那就表示你的個性已經反映在其中。
將邁入中年,不安悄悄靠近?
在現在這個時代,相信任何人都會感到不安,對於多數人來說,那種不安是幽微的。雖然三不五時浮上表面,但由於總是隱藏在內心深處,與我們相距甚遠,所以能遺忘它並過生活。然而,一旦那樣的不安變得非常明顯且具體可感知時,就會躍上人生舞臺上。
通常,人一感到不安就會用「我被不安感侵擾」「被不安感推動」等說法來表示,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這些表現都是被動的型態。
由於不安原本就是無法控制的,這種感覺不是我們自己發起,反倒是不安主動往我們身上靠。這是最常見的表現方式。
從榮格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多數人在中年階段,不安感會明顯增強。
榮格認為,所謂的中年階段約是在三十六歲左右,這個階段也可以稱之為人生的正中午。將人的一生以一日來換算,中年階段大約就是一日的正中。
正中午既不是中午以前,也不是中午以後,而是介在兩者之間的時間。以一生來看,經歷了人生前半段,正要跨入人生後半段的時間就是中年階段。
一旦來到這個階段,體力會變得衰弱、身體不適也隨之出現,人會開始實際感受到年輕不再,老與死進入到現實範圍。另外,人們也經歷了事業與私生活中的轉捩點,在這之前,每個人是一起競爭,漸漸地轉換為個人戰了。
簡單來說,就是人生的前半部是屬於適應學校或公司等團體,然後把自己擺在某個位置上,屬「團體時期」;到了人生後半部,工作與家庭也都來到一個段落,就會專注於個人生活,屬「個人時期」。
遇人生轉折點時,內在的不安會更明顯
作家芥川龍之介由於對自己的未來有「幽微的不安」,於是在三十五歲時選擇自殺。榮格本身也是在中年階段選擇與佛洛依德決裂,之後經歷了許多年的精神危機。也可以說,中年階段就是被不安感攫獲,往死亡拖進的「逢魔之時」。
但是,榮格之所以認為中年階段是始於三十六歲應該是基於他自己本身的實際體驗。在我的心裡臨床經驗中,絕對是對不上的。因為在我的經驗中,有的人是二十歲後半到三十歲後半進入中年階段的心理,有的人則是到了六十多歲到七十多歲之後才感受到那股不安感而迎來危機。
然而,無論是幾歲,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中年危機是因人而異的,人生中不安顯著化總有一天會出現。
多數情況下,不安感在人生的轉折期會變得明顯。因為,轉折時期會在原本進行順暢的事突然變得卡卡時出現,所以契機幾乎就是失敗或是落敗時。
要取得MBA的人不適合學習榮格心理學?
心理治療是當人們感到人生卡關、非得停下時才要做的,所以,人們正往成功邁進且顯得積極時是不會想去做的。在這一層意義上來說,當不走運與不幸來到眼前,經歷了失敗與落敗,才須要去做心理治療。
多數的心理學與奠基於各種心理學的心理治療,基本上就是以這次失敗了、輸了,但下次一定要贏回來為目標進行的。
另一方面,榮格心理學或是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則不太在意成功或勝利。它是一門幫助人們從這次的失敗或是停滯中找出意義的心理學。
因此,對著眼於成功,並想要趁勝追擊的人來說,不太符合需求。
以前,我曾在瑞士的商科大學擔任針對目標是取得MBA學歷學生的心理治療課程講師,但是曾經有位在確定畢業後要進入世界知名企業上班、想要結束心理治療的學生對我說:「我不需要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了。接下來,我想要專注在教練課程上。」
在商業世界裡,對成功並取得勝利有好評。在那樣的世界裡,沒有失敗者的容身之處。
倒是目標為取得MBA這件事本身,就是指成功並取得勝利。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取得進入知名企業門票的人,要進一步投身於另一項競爭裡時,當然會認為,比起試圖停下腳步、細心領會失敗或敗北的榮格心理學,教練課程更有魅力。
在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現場,編織的是那些失敗的悲痛與哀傷、憤怒與不安的諸多故事,那裡面不存在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故事,也不存在擊敗困難的勇敢故事。
正因如此,在人們被區分為「失敗組」與「勝利組」,且成功獲勝就能得到好評的現今格差社會中,榮格心理學被邊緣化或許也是自然。
失敗時與落敗時發揮本領的榮格心理學
榮格心理學之所以能在人經歷失敗時發揮出最大效用,是因為榮格本人在人生中曾經歷過諸多失敗。
據說,榮格雖然在世時就獲得了世界級的名聲,卻也飽受批判。他直到晚年都感嘆著,自己的工作不被多數人理解,時而也會因此感到憤慨。
回首自己的人生,他在自傳最末這麼寫道:
「我得罪過許多人,因為,當他們一旦認為無法理解我,就不再願意與我交談,而我也不去理會他們。我必須不斷地向前走。我對人沒有耐心,除了我的患者之外。」
據說,即使在心理治療臨床,榮格對於個案的狀態好時,不會顯示出太多的興趣,在個案狀態不好時則會突然表示在意。或許各位會覺得榮格性格惡劣,以榮格自身經驗來說,正是在失敗或是輸的時候才能站穩腳步,那個時間點才是變化的轉捩點。
當然,榮格並不是認為,成功或是勝利毫無意義。人生有許多階段,成功或勝利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勝利,或是以這兩者為目標是榮格所說的人生前半段,也就是人到中年遭逢危機前的那一段人生,會為了適應社會而得到往前進的原動力與推進力。雖然這與個別差異與所處狀況有關,尤其是年輕階段,以獲致成功,取得勝利為人生的主要課題時。
然而,人生可沒有美好到會持續成功或持續勝利,所有人終究都會面臨失敗。形式可能是挫折或跟不上團隊、離婚或分離、生病等。但也可能是遭到霸凌、職權騷擾、性騷擾等人禍或是天災等不合常理的事件。又或者,雖然事情成功也取得勝利了,但總覺得不踏實,因而覺到自己或許是失敗的。
由日本劇作家渡邊綾撰寫腳本的日劇《Elpis》中,年輕的岸木拓朗出生於富裕家庭,從小學到大學都就讀名校,長相帥氣,母親總稱他是人生勝利組,他自己本身也這麼認為,而且他還在知名大電視台擔任導播。但某日他內心開始出現疑問,他說:
「但是,我真的認為自己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贏⋯⋯我們為了要洗腦自己是人生勝利組而輸掉了更多,不是嗎?」
事實上,在拓朗中學時代,他與母親明知朋友遭到霸凌,卻因為主事者是該學年家長中最有力家長的兒子,而選擇不作為,沉默以對。結果,感覺被背叛且被冷眼以待的朋友自殺了,而拓朗則當作沒發生過這樣的事,繼續生活。
當他面對這樣的往事,他嚎啕大哭地說道:「我們輸了,澈底輸了,自那之後,一直輸到現在⋯⋯因為我當時一邊諂媚那個最該被厭棄且最不能原諒的人,一邊希望對方把我納入人生勝利組中⋯⋯」
在旁人眼中看來雖是人生勝利組,他卻為了能一直待在那樣的群組中,只好壓抑真正的自己、放棄思考、輸給權力與外力。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