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編輯手記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aiwan Literature 本期專題為「文物賦活」與「東潮西漸」,希望呈現臺灣文學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多元面貌,以及在國際舞臺上的蓬勃發展。 「文物賦活」專題,概念源自國立臺灣文學館(以下簡稱臺文館)為慶祝成立二十周年而規劃的展覽─「館慶二十.文物賦活」展。這次展覽以「文物的旅程」為核心,展示文物從徵集、修復到轉化、重生的歷程。我們將深入探究文物修護的知識與技藝,同時關注文學轉譯的成果,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為文物賦予全新面貌,使其更貼近當代讀者的生活。 另一方面,臺灣文學也跨足海外,在歐洲大地上發芽茁壯。2022年,臺文館在文化部「風潮計畫」的支持下,以「臺灣文學」為品牌,向國際展現臺灣的文化實力。因此在「東潮西漸」專題中,我們邀請多位學者與策展人,分享他們在歐洲推廣臺灣文學的經驗與見聞。此外,我們更特別訪問臺文館林巾力館長,探討臺灣文學在國際上的發展和挑戰。透過不斷的交流與合作,相信臺灣文學將在世界的舞臺上繼續綻放獨特的光彩。 延續前述兩項專題,此期「閱讀線上」單元來到位於臺北的信鴿法國書店,用閱讀打開臺法文學的交流;「紙上導覽員」單元則帶領讀者來到西班牙作家賽凡提斯的故鄉,不只親臨經典文學場景,也開啟西班牙與臺灣的文學對話。另一方面,「業界直擊」單元將拜訪藝流文物維護工作室,與負責人陳宜柳探討更多文物修護的細節與故事;最後在「典藏再發現」單元,我們將細細翻開張福英的日記、照片與文物,透過他們的人生,理解大時代下的文學與愛情。 透過文物的修護與再生,以及國際舞臺的交流與推廣,臺灣文學展現其豐富的歷史底蘊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期待這些努力能夠持續為臺灣文學帶來新的能量,並且激勵更多人參與其中,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共同見證臺灣文學的更多可能。編輯部
文學史的另一面 | 編輯手記 The Other Side of Taiwan Literary History 在涼爽的歲末季節,我們迎來了《閱: 文學》第81 期。這次精心策劃的主題將帶領讀者深入臺灣文學的歷史深處,探尋那些常被忽略的「文學史的另一面」。 專題一「美國現代主義文學在臺灣」,這個主題不僅為我們呈現了一場跨國文學交流的盛會,更是一次時光隧道,將讀者帶回冷戰陰霾籠罩的1960年代。透過對美國現代主義的追溯,我們將解析其如何在臺灣生根發芽,以及這種文學思潮如何在不同時空中綻放出獨有的光彩。在「群星閃耀:美國及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特展的輝映下,我們將穿越時空,感受文學的永恆魅力。 另一方面,「臺灣古典詩人的日常」 則是一場對臺灣古典文學的耳目一新之旅。我們不再只停留在古老典籍的嚴肅字句中, 而是走進古典詩人的日常,探尋他們生活的瑣碎點滴。這個主題透過細膩的描繪,讓我們看到古典文人活潑的一面,也引發在當代面對如何延續古典文學的深思。許多至今依然孜孜矻矻保存古典文獻、創作古典文學作品,乃至於化用推廣古典文學的工作者,紛紛在本期現身,讓我們親眼見證這些看似古老的、被人遺忘的文學文化,如何活力充沛地在當代綻放光芒。 我們期待這一期的《閱:文學》能為讀者帶來不同層次的閱讀感受。從全球視野下,思考文學對臺灣的影響,到微觀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古典詩人的靈動筆墨。讓我們攜手探索這些文學的奧妙,共同尋找「文學史的另一面」。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