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生俱來的限制,如何阻礙司法實現真正的正義?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檢察官、證人、專家、群眾……刑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繁體中文版銷售逾萬冊,暢銷紀念新版──★《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Audible.com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好讀》(Goodreads)每月選書★2016正義社會媒體獎(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決選名單★2015《更大的善》(Greater Good)年度選書★2015 綠袋子典型法律寫作獎(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獲獎書★20th 美好人生年度書獎(Annual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s)決選名單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周偉航(人渣文本)|專欄作家紀岳君|《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導演蔡崇隆|《九槍》紀錄片導演賴芳玉|律師羅秉成|行政院政務委員/臺灣冤獄平反協會創會理事長──正義推薦| 編輯觀點本書就像精彩的犯罪推理短篇小說集――但書中情節卻都是真人真事。針對司法體制,作者提出了我們最在乎的問題:「正義究竟該如何達成?」當書中討論受害者標籤、法官角色定位、不同背景的大眾對同一案件的歧異立場時,令人立即想起的是臺灣社會每每發生重大刑案後,輿論熱議甚至社會對立究竟所為何來、該如何解套;藉著對證人記憶、犯罪心理等的深入剖析,作者也揭露了人類心與腦的運作實際上如何恆常地偏離認知的常軌,而我們又可根據最新科學進展,如何有效修正偏失的司法準星。除了討論司法正義,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也積極探討: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犯罪,什麼樣的心態和做法,才能真正促進未來的安全?有限的資源該如何分配,才能使社會安全最大化?當新聞上出現慘絕人寰的刑案,我們恨不得能立即斬奸除惡,平復社會秩序;那麼,這本書中的深刻思索和洞見,便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找到臺灣社會迫切需要的解答。| 獨立思辨,深化理解書末〈讀者指南〉收錄十八個專為本書設計的討論主題,可於讀書會及課堂討論中使用,強化閱讀深度,激發對話火花。「我們在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混亂,和法律中的不公平相差無幾。」──《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性侵被害者來到警局,準備從眼前的五個人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