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書為配合龍騰108課綱教科書《普高英文1》所出版之分冊參考書,分A、B兩冊。2. 本書為中等程度學生自修用書,適用隨堂考、週考、段考、大考。3. 本書架構: Part A 譯文與解析 Part B 字彙分析 Part C 片語及慣用語 Part D 句型分析 Part E 課本單元參考答案 Part F 習作參考答案 Part G 自我評量(基礎題、進階題)4. 書末附自我評量解答。
二十五年小兒神經外科執業經驗二十三堂生命故事,面對各種生離死別、各種救回與放手,孩童生死、家屬情緒、醫病關係、法律問題,在這段過程中,我們也會痊癒,得到繼續前進的勇氣。我知道自己並不能完全體會失去孩子的痛苦,但我每晚都認真的祈禱著永遠不需要體會。十二歲的小女孩,上一分鐘還跟家人開心地看著《哈利波特》,下一秒就突然因為腦溢血昏迷,被送到急診室。同樣都因受到槍傷前來急救,一個三十歲的男子,成了啞巴,再也無法用言語與社會互動;一個三歲小男孩,則是安全救回。兩人的腦部子彈的路逕相差不算遠,結果卻是天差地遠。專業審定:張雅婷│臺安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本書為作者回顧二十五年來小兒神經外科醫生生涯所寫下的想法。各章節以不同時期遇到的病例為主題,講述之中所經歷的各種挑戰、心境,像是對於醫生責任感的反思,該如何作為,或是短暫的猶豫,可能就此決定生命的走向;面對病患家屬的情緒,遭遇網路霸凌、法律問題;在死亡面前接受自己的無力、承認悲傷,然後好好照顧下一位病人等。作者站在第一線面對生死,且對象為年幼的孩子、甚至是胎中的嬰兒,更讓他認清生命的脆弱,同時學習與所有好或壞的可能性共存。書中延伸醫療現場的感悟連結自身,不斷思考作為兒子、父親與生命的意義。父親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角色,也因為父親的心願和時間的推移,半推半就成為醫生;直到父親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兩人在最後的相處中,作者終於停止長期的自我懷疑,明白當醫生是自己而非父親的決定。另外,同樣身為父親的角色,更能理解、體會家長的處境,揣想什麼治療方法是對病患與其家屬最好的選擇;關心病患,甚至持續追蹤他們長大後的情況。作者並未強調奇蹟,或誇耀精湛的醫術(畢竟小兒神經外科的手術風險相當高),而是聚焦在從各個案例中吸取的經驗、教訓,描述。隨著每一次的際遇,塑造自己成為什麼樣的醫生,以及對於人生觀的影響。閱讀的過程,就像在觀看一部發人省思的醫病關係電視劇,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啟發、喜悅,與希望。本書特色作者專精且致力於小兒神經領域,為提供該領域醫生們更多元的研究資源,與夥伴共同創辦兒童手術成效中心(Surgical Outcomes Center for Kids,SOCKs),該機構的主要目的為:1. 評估手術、以病患為導向的成效,給予未來相關臨床決策建議。2. 確保能夠改善病患整體健康的卓越標準與最佳治療。3. 實施品質改善計畫,創造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