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23)
電子書 (2)
雜誌 (1)
政府出版品 (14)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21)
無法訂購商品 (4)
庫存狀況

有庫存 (13)
無庫存 (12)
商品定價

$199以下 (3)
$200~$399 (13)
$400~$599 (7)
$600~$799 (2)
出版日期

2024年 (1)
2022~2023 (7)
2020~2021 (2)
2018~2019 (2)
2016年以前 (12)
裝訂方式

平裝 (18)
精裝 (4)
作者

林文源 (4)
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程惠芳-主編 (2)
李丹昂、何若瑄、林文源、蔡佩菁、陳星光、劉建功 (1)
李建良、林文源主編 (1)
林文源,楊谷洋,陳永平,陳榮泰,駱冠宏 (1)
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 (1)
林文源、林進燈、陳群典 (1)
林文源、楊谷洋、陳永平、陳榮泰、駱冠宏 (1)
林文源、王道維、杜文苓、李建良 (1)
林文源、郭文華、王秀雲、楊谷洋-編 (1)
林文源與「記疫」團隊 (1)
林文源譯 (1)
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 (1)
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 (1)
王秀雲、林文源、林宜平、邱大昕、陳信行、陳政宏、陳曉齡、郭文華、曾凡慈、楊弘任、鄭斐文、戴東源、羅士翔 (1)
皮國立、魯萍、張孫彪、王珂、劉士永、王尊旺、張田生、陳光華、游智勝、吳國聖、曾宣靜、張亮亮、李健祥 (1)
竹內薰 (1)
陳幸臣-總校閱;陳桐榮-校訂;郭嘉信、林文源、詹鴻得、陳坤上、何偉瑮、李明彥、吳許得、陳桐榮、陳名倫、汪復進-著 (1)
出版社/品牌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8)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4)
清大 (2)
華格那企業 (2)
台社 (1)
國家圖書館(出版中心) (1)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1)
果實文化 (1)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1)
漫遊者文化 (1)
網路與書 (1)
群學 (1)
行人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25筆商品,1/2頁
描繪照護地景:台灣慢性病實作的位移、重組與想像
滿額折
作者:林文源  出版社: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出版日:2023/07/12 裝訂:平裝
本書以高血壓、糖尿病與慢性腎病案例,探討台灣防治體制變遷。尤其是藉由醫療社會學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洞見,發展位移取徑的體制分析,並繪製體制地圖定位各種專業視野如何形塑在地醫療樣貌。本書的經驗脈絡聚焦在二十世紀中葉起,台灣多種醫療、公衛、衛教、政策與社會行動者如何引介與在地化慢性病醫療,尤其是如何落實到院所、衛教、社區與病患生活等第一線實作的過程。本書藉此定位各種專業與理論視野的體制化軌跡,並以居間、自我後進、在地化與批判等概念,回應醫療化、專業權力、藥療化、生命治理與後進追趕等,多數源自歐美社會脈絡的理論。本書貢獻如下:第一,本書擱置援引歐美理論與實務的全景視野,定位其在地社會脈絡的各自歷史―問題脈絡。第二,本書深度闡述多種行動者的實作,包括如何競逐並形成在地認識叢集,進而混種與協作並領域化在地。第三,本書著重分析各種專業視野如何歷經在地位移、重組與想像實作,並以體制地圖比較台灣三種體制變遷脈絡以及相關理論異同。第四,本書描繪多重在地照護地景,以想像未來照護體制的可能性。希望這些分析有助於各種專業視野將目光由國際移向在地,關照彼此並發展協作,以創造更適合的機遇,改善台灣醫療與社會照護體制。
定價:400 元, 優惠價:9 360
庫存:2
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
滿額折
作者:林文源與「記疫」團隊  出版社:網路與書  出版日:2022/12/12 裝訂:平裝
以「記疫」之名, 我們一同記錄三年走過的疫情起伏, 累積未來面對危機的共存基礎。 * 臺灣人社學者跨界視野 * * 千人精選日常記疫風景 * * 抗疫期間實際行動見證 * * 三年疫情完整年表紀事 * 八大主題、百篇文章,綜觀抗疫之路的思辨軌跡與局勢演化, 深刻思考後疫情時代共同體的「新日常」樣態。 《記疫》八大主題 【經濟與科技新常態】 【後疫情時代的自然、生態與風險】 【後疫情社會的公民、人權與民主治理】 【心靈與情感的新日常】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防疫第一線新日常】 【後疫情國際衛生治理與臺灣定位】 【後疫情共同體的心理社會價值】 跨界學者視野(按姓名筆劃排序) 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李宜澤/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李建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李柏翰/臺灣大學全球衛生學程助理教授 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林子倫/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建甫/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徐美苓/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 陳美智/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陳美霞/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嘉新/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連賢明/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 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甫昌/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 劉紹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以及精選「人社風景」、「記疫行動」數十位各界作者選文分享! ˙「記疫」網站 +《記疫臺灣》紀錄片,共三集:口罩背後/疫正當中/大疫家園 相關資訊連結(「記疫」國圖典藏):https://covid19.ncl.edu.tw/ 【簡介】 因應百年大疫,「記疫」計劃持續推動網站、演講、紀錄片、Podcast等各面向的探討與記錄,累積了數百個組織與上千名作者的參與。本書從中精選22位學者及數十名作者的寫作,共有八大主題,涵蓋疫情間與後疫情階段的各項議題,每個議題都由「記疫風景」、「人社分析」與「行動記疫」構成。其中的人社分析來自我們
定價:580 元, 優惠價:9 522
庫存:1
把生活帶進實驗室-跨領域創新與研發
滿額折
作者:林文源; 林進燈; 陳群典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2/08/01 裝訂:平裝
您知道漸凍人、視障者、高齡者、社區巡守隊、里長與里民、社區關懷站義工、單車愛好者都能參與科技創新與研發嗎?「將生活帶進實驗室」是一本有關如何將這些多元觀點帶進實驗室研發,實現新興開放式創新潛力、跨領域教育的在地實務經驗。 本書紀錄由國家科學委員會支持,結合社區居民與使用者、政府、產業、學界建立的跨領域整合平台「Eco-City健康樂活城」的使用者實驗室、生活實驗室,多年來豐富精彩的產學合作、地方服務與公益科技與創新教學經驗。本書包含團隊經驗、教學、研發理論與專案四大部分。在團隊面向,本書收錄學界、使用者與社群之合作與參與經驗。教學面向,本書根據跨領域理念與方法,介紹課程設計、實作教學,以及跨領域探索卡。研發面向,本書介紹使用者意向分析、使用者測試以及生活場域實驗室的理論架構,並展示這些方法該如何使用在各種真實案例中,探討其中困難以及可能解決之道。 這些深入的第一手紀錄,可提供有志於拓展前瞻工程研發,科技、人文與社會跨領域合作,發展問題導向與開放創新與教學之讀者,在理論、實務與教學方面之指引。
定價:360 元, 優惠價:85 306
庫存:7
科技社會人03:STS跨領域新驛路
滿額折
作者:林文源; 林宗德; 楊谷洋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8/01/05 裝訂:平裝
人類與科技可以和平共處嗎?性愛機器人即將成為人類伴侶?雞蛋「一次性包材」政策是進步還是落後?高雄氣爆是工程錯誤還是人為疏失?現代化的社會離不開科技,也勢必得承擔所產生的後果。在本系列叢書邁向第三集之際,我們回顧以往、展望未來,不禁想問,身處風險社會,我們如何與科技和平相處,如何與科技共同演化?可以確定的是,科技與社會交織而成的風險日趨複雜,我們不能單純地訴諸工具理性,而必須拓展更多元的視野來審視迎
定價:360 元, 優惠價:85 306
庫存:6
人文社會的跨領域AI探索
滿額折
作者:李建良; 林文源主編  出版社:清大  出版日:2022/10/05 裝訂:平裝
本書收錄文章領域具有代表性,都是當前 AI 之人文社會重要議題。相關作者也都是國內此一領域的一時之選。匯集政治、管理、金融、法律、社會、倫理、性別、心理、設計、科技與社會研究領域學者,由 AI 涉及的研究方法、理財機制、法院判決、介入式預測、社會參與、自駕車難題、倫理框架、深度偽造、人類中心情感設計、量刑系統、數據實作與資料分析等領域,提出深入淺出分析。本書旨在協助大學程度以上讀者,無論是 AI 技術人才或是人文社會領域,都能夠在 AI 新時代面對新挑戰並進而拓展視野。本書希望協助人文社會領域讀者更積極瞭解 AI 發展,掌握時代趨勢與潛在挑戰,也有助於技術人才協助創造更好的AI 與 社會。本書由專業背景及學理出發,但採親近讀者的寫作方式,相較於一般學術書籍,本書以單元式呈現,包括政策法制、社會倫理、思想哲理、技術文化面,探討AI的實務、體制到哲理面。因此,適合大眾讀者瞭解AI人文會趨勢,也適合作為專論之單元規劃使用,或是根據議題單篇做微課程的指定教材,也適合做為大學通識課程、跨領域課程的教材。
定價:450 元, 優惠價:88 396
庫存:4
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01:直擊公民參與第一現場,揭開科技社會的矛盾真相
滿額折
作者:林文源; 林宗德; 楊谷洋; 程惠芳-主編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9/02/01 裝訂:平裝
當環境污染成為日常、能源危機日益嚴重、吃的選擇充滿不確定、媒體力量帶來革命,身為科技社會的環境公民,我們該如何自處?2018.11全台反空污大遊行2017.04 毒雞蛋事件2014.09頂新餿水油案2014.09 香港占中運動2014.03太陽花學運2013.03 廢核大遊行2011.05 塑化劑危機2007.01 新竹霄裡溪污染爭議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如空氣品質、食品安全到公民自主,乃
定價:380 元, 優惠價:85 323
庫存:5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滿額折
作者:林文源; 郭文華; 王秀雲; 楊谷洋-編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2/04/20 裝訂:平裝
疫苗是如何誕生的?漁電共生行不行?視力表能否成為判斷盲人的標準?公民是否能「真正」參與臺灣智慧城市發展?從科技哲學、科學史以來,「物」始終是科技與社會研究者的關注焦點,本書除了延續前三集聚焦臺灣在地實作案例,更以「物」為線索,追究其交織出的各種世界觀、概念、體制脈絡,藉此瞭解社會如何形塑技術物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在地化臺灣在本土意識及國家認同的逐步累積下,臺灣仍存在著族群、地域、政治,甚至認同差異,科技物的旅程也不例外。屏東林邊災後重建中新興的光電設施、高雄市路面下錯綜複雜的石化地下管線、臺南七股瀉湖與沙洲魚塭間的漁電共生、南投魚池鄉的邵族基因檢測與分類、彰化縣芳苑鄉沿海的離岸風場,以及臺北市的智慧城市等,這些案例展現出在地鑲嵌的技術與社會特質。歷史因緣際會看似自古已有之的藥籤、作為功能性鑑定視力的檢測表、存在各種治理與感受可能的森林、剖腹產的臨床因素研究報告,以及同樣環繞著孕婦身體的羊膜穿刺術,這些容易被抽象化的民俗、文化、知/常識或研究,也在本書中具現為特定物的歷史旅程,帶我們一起追溯二十世紀的臺灣身世。全球漫遊無論是從法國而來的滅菌疫苗技術、美國CDC新聞室公布的新冠病毒圖像,以及綜合德國、法國與日本技術軌跡的高鐵、美國自閉症輔助研究中的社會性機器人;在東亞的日本、臺灣與中國間遊走的液晶面板隱微知識、源自比利時的BMI公式、德國規範的水下噪音,以及美國藥廠的標靶藥物臨床試驗,這些討論更定位了諸多關鍵物從世界各地到臺灣之間的位移。★本書重點1. 集結26位STS學者近年研究所得,共同呈現臺灣首本專注探討「臺灣科技物」的科學素養讀本。2. 以人、物、知識、制度等面向,探索19個科技物/觀點,拓展讀者對本地科技與社會現象的思考敏銳度。3.各篇文章皆附「教學工具箱」,提供與該篇主題相關及延伸的教學資源,以利大學及高中教師參考運用。 ★學界推薦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院院長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楊倍昌/國立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黃信騰/新竹建華國中校長許全義/臺中一中社會科教師蔡汶鴻/南科實中物理科教師當今科技社會瞬息萬變,我們也需要有新的視野。跟隨技術物生成與移動的軌跡,可更全面、細緻的關照人、技術物、社會與環境的關係,進而探索改變及提升的可能。/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院院長)集結19個重要的科技關
定價:450 元, 優惠價:9 405
庫存 > 10
科技社會人02:STS跨領域新挑戰
滿額折
作者:林文源; 楊谷洋; 陳永平; 陳榮泰; 駱冠宏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4/04/01 裝訂:平裝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隱形』的科技人需要被看見,只有被看見後,我們才能看到過去科技人的篩選機制、教育政策、研發認定的狹隘與限制。」-摘自本書〈導讀-隱形的科技人〉 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兼人社院院長):「我們更看到廣義科技知識的流動與蘊含,從抽象的理論到物質的技術物,從全球系統性的問題到個人身體的認同與政治,都是STS可以分析與研究『科技知識』的對象。」-摘自本
定價:360 元, 優惠價:85 306
庫存:6
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02:餐桌上的食安風暴
滿額折
作者:林文源; 林宗德; 楊谷洋; 程惠芳-主編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0/01/06 裝訂:平裝
在食安風暴的餐桌日常裡,如何找到求生之道?「人人都需要這樣的飲食知識素養,才能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健康人生的一條道路。」──《食力》創辦人暨總編輯 童儀展「本書帶出當代食農問題各種面向的挑戰,以及提出各種因應策略方案,是台灣社會面對食品風暴,重建食安治理體系不可忽視的重要提醒。」──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杜文苓從核食爭議到風險治理,我們該如何內行看門道,不隨媒體起舞,從國際角度與地方思維中,洞析
定價:280 元, 優惠價:85 238
庫存:6
公共化AI:思維、協作與法制的基礎設施
79折
作者:林文源; 王道維; 杜文苓; 李建良  出版社:清大  出版日:2024/05/30 裝訂:平裝
AI研發與應用在商業與科技競爭中的資本化趨勢,不僅挑戰現有思維、規範和體制基礎,還可能影響到人類共存的多重公共價值。面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各界攜手捍衛公共性,共同投入專業知識和經驗以促成積極變革。本書以當前全球趨勢和地方脈絡為背景,從建立基礎設施的角度,展望跨領域AI發展所需的思考、合作機會以及法制層面的挑戰。本書共有十六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準確定位台灣AI思維發展中牽涉的隱微社群、學科領域、立場和需求差異等地方特色,並強調在地脈絡和契機下建立適當的發展基礎。第二部分由本地重要案例,探索AI知識、技術和發展對不同範疇和層次的影響,重新定義各種新型協作的必要性。包括X-Lab、空氣盒子、應用開發專案和跨領域共學等案例,不但挑戰現有知識框架,也鬆動了異質跨域實驗的知識藩籬,致力於構建根植於當地脈絡的AI協作。第三部分謹慎評估AI訓練數據、個人資訊擁有權、研發過程和產出歸屬等方面,以推動公共價值和尊嚴保障的基本原則,以免AI過度資本化對公共性和人性造成損害。這些都適合各領域學子和致力於建立在地AI發展和合作的夥伴參考,以促進技術發展中的公共參與,並重新塑造各界思維和慣性,實現科技民主的跨域協作。
新書特惠
定價:650 元, 優惠價:79 513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微生物實驗
滿額折
作者:李丹昂; 何若瑄; 林文源; 蔡佩菁; 陳星光; 劉建功  出版社:華格那企業  出版日:2022/01/01 裝訂:平裝
本書設有目的及原理,可使讀者透過理論,了解微生物實驗操作之目的。實驗內容淺顯易懂,可作為日後微生物操作技術的延伸。於各實驗後設有「問題與討論」,可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各項實驗之意義。
定價:175 元, 優惠價:1 175
庫存:4
食品微生物學
滿額折
≅本書內容確切說明食品微生物學的理論與相關應用,各章節段落分明、清楚易懂。≅提供最新食品中毒統計資料,並分析近年來市售食品與微生物相關的問題。≅各章起始有學習目標和重要字彙,讓學習者可立即明白學習重點。≅各章附有相關圖、表與照片輔助說明,例如:食品微生物的檢測工具。≅書末附有專有名詞與微生物索引,讓學習者可快速搜尋相關字彙。
定價:500 元, 優惠價:1 500
庫存:2
臺灣出版與閱讀:110年第3期
滿額折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中心)  出版日:2021/09/01 裝訂:平裝
一個人閱讀,自在隨性,捧著喜愛的書籍,細細咀嚼文字,沈浸在書本世界,不接受任何打擾,相信每位愛書人都了解此般閱讀的樂趣。而一群人閱讀,則有不同的迷人光景。通過精心規劃的活動聚會,建立共同的閱讀目標,在安排獨到的閱讀場域,與同道友伴共讀好書;隨著策略性的引導,走出一個人的世界,進至多元詮釋與同異觀點的閱讀氛圍中,彼此聆聽分享,互動激盪,此時閱讀成為更加融和博大的文化學習,並予人更為滋養且豐富的閱讀感受。與友伴一同閱讀,讓人擁有獨自閱讀時所難以體驗的滿足與收穫,而使之成為可能的,便是社會各處充滿理念及使命感的閱讀社群經營者。 本期以「閱讀社群的經營」為專題,邀請卡洛琳 H.、盧怡方、汪仁雅、龐文真、鄭俊德、李惠貞、江依薇、江旻蓉、董欣佳等多位作家,帶領我們從北到南,從實地走入線上,從眼睛運用到口手耳,更從國內延伸至國際,介紹不同閱讀社群的經營動機、特色及方式,傳遞飽滿的閱讀能量,也希望提供有志者相關媒介素材及經營方式,開啟對於閱讀社群的更多興趣及投入。 「主題閱讀」則探討東野圭吾小說中的哲學思考、兒童繪本中的人權思想,以及近期有關知覺感官與空間認知方面的出版內容;「讀人專欄」由作家丘美珍分享譯者施清真專訪,文中透露譯者與作者之間的特別互動,十分吸引人;作家李宜芳分享獨立書店經營者的心路歷程,其中的辛勞及甜美相信會引起許多人的共鳴與嚮往。「閱讀點線面」由林文源教授分享「記疫」計畫的閱讀社會實踐,此計畫致力為疫情下的臺灣經歷留下紀錄,透過此篇專文,邀請讀者體認並思考共存價值。
定價:150 元, 優惠價:88 132
庫存:1
走過「廢除中醫」的時代:近代傳統醫學知識的變與常
滿額折
作者:皮國立; 魯萍; 張孫彪; 王珂; 劉士永; 王尊旺; 張田生; 陳光華; 游智勝; 吳國聖; 曾宣靜; 張亮亮; 李健祥  出版社: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出版日:2023/04/27 裝訂:精裝
針灸、三伏貼、清冠一號 那些差點被消失的傳統醫學 12篇專文,完整述說一段中醫存廢的歷史 一場廢除中醫的風暴,颳起時代的反動與不安 1928年,國民政府衛生部正式成立,大力推動衛生的現代性。根據該部組織法,設立「中央衛生委員會」,以之作為衛生決策的議決機關。當時擔任委員者,無一具有中醫背景,顯示傳統中醫在國家進行現代化時所面臨的危機。第1屆委員會於1929年2月23日在南京召開,會議上以「中醫妨礙全國醫事衛生」為理由,提出四項針對廢除中醫之提案,統稱為「廢除中醫案」,其目的在於採取漸進手段來限制中醫,最終達到完全消滅中醫的目標。 從中西論戰到中西合璧 回眸歷史,即將邁向95週年的「廢除中醫案」風波,訴說著中醫近代史的發展,可謂篳路藍縷、步步艱辛。從在醫藥界的「失語」,逐漸流失其本體知識,爾後峰迴路轉、搖身一變,到現今中醫藥已站上國際舞臺。我們可以在大醫院和小診所,看到中醫的身影;我們可以服用臺灣清冠一號來對抗對凶狠的新冠肺炎,不用擔憂西藥之不足,這些歷史發展豈是僥倖所能獲致?探索這段由低谷爬起的歷程,實為傳統中國文化與技術發展史上,少數能抗衡西方文化衝擊的實例,也是最能彰顯民國史多元「現代性」的史學論題。 醫療史的新解方 多數中醫藥從業者或醫史研究者,對該案都不陌生,但我們卻缺乏一本對該論題深入探究的學術專書。本書邀集兩岸學者共同撰稿,一同來關心近代中醫的發展,重新梳理中醫存廢與醫界論戰的故事,並拓展論述廣度,分析醫者和文獻、藥品與技術、民間手抄本等幾個重要論題,以豐富中國醫療史的整體研究。 中西醫學者 盛情推薦 王文基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清華學院「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林昭庚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講座教授、財團法人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孫茂峰 中國醫藥大學董事、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 高尚德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 黃怡超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 黃澤宏 長庚體系中醫醫療發展召集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部主任 郭文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圖書館副館長 陳光偉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陳潮宗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陳麒方 社團法人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張永賢 德國
定價:700 元, 優惠價:9 630
庫存:3
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
作者:林文源  出版社: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出版日:2014/02/05 裝訂:精裝
弱勢者有行動能力嗎?既有研究視野因為理論預設、切割個案,以及無視於現實的多變,往往將病患視為缺乏行動能力的弱勢者。本書以實作取徑剖析台灣透析病患行動案例,詰問社會理論、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和各種實務取徑,為何無力看見弱勢者行動者的能力構成與轉變,並提出漂移實作本體論、體制分析方法及位移行動理論作為回應。
缺貨無法訂購
描繪照護地景:台灣慢性病實作的位移、重組與想像(精裝)
滿額折
作者:林文源  出版社: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出版日:2023/07/12 裝訂:精裝
本書以高血壓、糖尿病與慢性腎病案例,探討台灣防治體制變遷。尤其是藉由醫療社會學及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洞見,發展位移取徑的體制分析,並繪製體制地圖定位各種專業視野如何形塑在地醫療樣貌。本書的經驗脈絡聚焦在二十世紀中葉起,台灣多種醫療、公衛、衛教、政策與社會行動者如何引介與在地化慢性病醫療,尤其是如何落實到院所、衛教、社區與病患生活等第一線實作的過程。本書藉此定位各種專業與理論視野的體制化軌跡,並以居間、自我後進、在地化與批判等概念,回應醫療化、專業權力、藥療化、生命治理與後進追趕等,多數源自歐美社會脈絡的理論。本書貢獻如下:第一,本書擱置援引歐美理論與實務的全景視野,定位其在地社會脈絡的各自歷史―問題脈絡。第二,本書深度闡述多種行動者的實作,包括如何競逐並形成在地認識叢集,進而混種與協作並領域化在地。第三,本書著重分析各種專業視野如何歷經在地位移、重組與想像實作,並以體制地圖比較台灣三種體制變遷脈絡以及相關理論異同。第四,本書描繪多重在地照護地景,以想像未來照護體制的可能性。希望這些分析有助於各種專業視野將目光由國際移向在地,關照彼此並發展協作,以創造更適合的機遇,改善台灣醫療與社會照護體制。
定價:450 元, 優惠價:9 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
作者:林文源  出版社: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出版日:2014/02/05 裝訂:平裝
弱勢者有行動能力嗎?既有研究視野因為理論預設、切割個案,以及無視於現實的多變,往往將病患視為缺乏行動能力的弱勢者。本書以實作取徑剖析台灣透析病患行動案例,詰問社會理論、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和各種實務取徑,為何無力看見弱勢者行動者的能力構成與轉變,並提出漂移實作本體論、體制分析方法及位移行動理論作為回應。
缺貨無法訂購
傅科與酷兒理論
作者:林文源譯  出版社:果實文化  出版日:2002/02/01 裝訂:平裝
米榭.傅科(Michel Foucault, 1926-84) 是法國後結構理論大師中,最讓人蜚短流長的人物;而過去的恐同(homophobic)字眼--酷兒,現在則被那些先前自稱為女同志、男同志的人們,自豪地加以重新挪用。傅科與酷兒,這兩者間有怎樣的關連呢?這是一場酷兒與傅科的後現代式交會;其中,傅科的性、權力與論述理論,和對傅科加以吸收、修改與批判的當前酷兒理論相互交會,激迸出炫目的知識火花。
絕版無法訂購
科技社會人:STS跨領域新視界
作者:楊谷洋; 陳永平; 林文源; 方俊育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0/03/01 裝訂:平裝
工程技術只是一個起點,STS給你另一個選擇! 更多的創意與趨勢,都在科技與社會的互動與理解中產生,破除傳統單向教學模式,讓STS帶給你不一樣的視野,生涯不同的選擇! 這本教材以「科技 社會 人」為主題,本身也是由交大與國內科技、人文社會與STS學者共同參與的跨領域成果。相信本教材會對交大與國內的STS跨領域教學有很大幫助,也希
絕版無法訂購
科技社會人:STS跨領域新視界(電子書)
70折
  • 電子書
作者:楊谷洋; 陳永平; 林文源; 方俊育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09/09/03 裝訂:電子書
工程技術只是一個起點,STS給你另一個選擇! 更多的創意與趨勢,都在科技與社會的互動與理解中產生,破除傳統單向教學模式,讓STS帶給你不一樣的視野,生涯不同的選擇! 這本教材以「科技 社會 人」為主題,本身也是由交大與國內科技、人文社會與STS學者共同參與的跨領域成果。相信本教材會對交大與國內的STS跨領域教學有很大幫助,也希望能夠藉此培育更多未來台灣的跨領域科技人才。-林進燈(交通大學教務長暨Eco-City智慧生活科技區域中心主任) 在《醫療與社會共舞》一書出版後,台灣工程與技術領域也出現了一份以本土實例為主要內容的教案、教材或讀本。這對STS教學在台灣各大專院校的深耕,乃至於引導台灣之後STS的研究方向,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王文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 藉由此書中的各個教案,我們希望能提供一些不一樣觀看科技的角度與接近的方式,讓我們能探出頭來,擁有更前瞻的多元思考與反省能力,一起走向「科技—社會人」。--編者
定價:320 元, 優惠價:7 22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 1
  • 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